威尔第《西西里晚祷》序曲赏析
歌剧《西西里晚祷》中咏叹调《多谢朋友们》简介

歌剧《西西里晚祷》是意大利作曲家范·基沙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咏叹调《多谢朋友们》(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更是成为了意大利的象征之一。
这首咏叹调以其悠扬激昂的旋律和深情动人的歌词而著称,被誉为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深受世人喜爱。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歌剧《西西里晚祷》。
这部歌剧于1842年在米兰首演,讲述了古巴比伦囚徒在被迫劳作时的种种挣扎和苦难,以及他们对自由的向往和渴望。
整部歌剧充满了激情和情感,而其中的咏叹调《多谢朋友们》更是成为了歌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咏叹调《多谢朋友们》以男声合唱的形式出现在第三幕,歌词中表达了古巴比伦囚徒对自由的热切向往,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这首咏叹调中,悲苦的命运和对未来的渴望相互碰撞,使得这首歌曲更加凄美动人。
咏叹调的旋律华丽悠扬,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唱出了古巴比伦囚徒们对自由的真挚渴望,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
对于我来说,咏叹调《多谢朋友们》代表了对自由和家乡的热爱,以及对失去自由和被囚禁的无奈。
这首歌曲描绘了人们在命运的压迫下依然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在一切逆境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无法被打败的,正如这首咏叹调中所表达的那样。
在深入探讨咏叹调《多谢朋友们》的主题时,我们可以从音乐和歌词的角度进行分析,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通过歌剧《西西里晚祷》中这首经典咏叹调的剖析,我们能深刻领会对自由的向往、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这些内在情感和情感,无论是在古巴比伦囚徒的命运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具有相同的意义和价值。
咏叹调《多谢朋友们》不仅是歌剧《西西里晚祷》中的亮点之一,更是一首代表了人类情感和价值观的经典之作。
在这首歌曲中,体现了对自由和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它在音乐、歌词和情感的交融中,让人们深刻体会到了人类困境中依然对幸福的向往。
咏叹调《多谢朋友们》不仅是意大利的象征,更是世界音乐史上的瑰宝,它让我们在音乐中感受到了人类精神的力量和美好。
歌剧茶花女咏叹调赏析

歌剧茶花女咏叹调赏析歌剧《茶花女》是由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所创作的一部著名歌剧,它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歌剧中的咏叹调是其中一首著名的唱段,它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而广受好评。
咏叹调是歌剧中的一种重要唱段,通常由主要角色在剧情发展中的关键时刻演唱。
在《茶花女》中,主人公维奥莱塔在第一幕的咏叹调中表达了自己的内心矛盾和情感纠结。
这首咏叹调以其悲伤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弦。
咏叹调的旋律首先以悠扬的小提琴独奏开始,随后维奥莱塔的歌声悠扬而哀怨地响起。
她唱到,“我是如此年轻,我是如此美丽,我是如此幸福”,表达了她对自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她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命运注定是悲剧的。
她唱到,“命运对我如此残酷,我注定要孤独一生”,表达了她对未来的绝望和无奈。
在咏叹调的高潮部分,维奥莱塔的歌声更加激昂,她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
她唱到,“我不想被束缚,我要追求自由的爱情”,展现了她内心深处的坚定和勇敢。
然而,最终她意识到自己的爱情是不可能实现的,她唱到,“我知道我是注定要孤独一生的”,表达了她对爱情的绝望和无奈。
咏叹调的结尾部分,维奥莱塔的歌声渐渐减弱,最终消失在悠扬的小提琴旋律中。
这首咏叹调以其悲伤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深刻地展现了维奥莱塔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除了旋律动人外,咏叹调的歌词也是其引人注目的地方。
歌词中充满了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对命运的无奈和绝望。
这些歌词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也触及了观众的情感,使人们对剧情产生共鸣和思考。
总的来说,歌剧《茶花女》中的咏叹调以其悠扬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深刻地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它是歌剧中的一首经典唱段,也是威尔第创作的杰作之一。
通过对咏叹调的赏析,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歌剧《茶花女》的精髓和内涵,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人文素养】《威廉·退尔》序曲赏析

【人文素养】《威廉·退尔》序曲赏析甘肃教师学苑[艺术视窗]《威廉·退尔》序曲赏析歌剧《威廉·退尔》是由意大利歌剧作家罗西尼根据德国诗人、戏剧作家席勒的同名文学作品进行创作的作品。
表现了13世纪时瑞士农民团结起来一致反抗奥地利暴政的故事。
这是罗西尼的代表作品,体现出他艺术的最高成就。
这部歌剧序曲比歌剧本身更受人们的欢迎,是音乐会经常演奏的曲目。
作品由四个乐章构成,表现出四种不同的情景,是较为罕见的分乐章歌剧序曲。
第一乐章富有诗情画意,表现出阿尔卑斯山的大自然美丽的景色,反映出瑞士人民过着平静自由的生活。
第二乐章描绘出暴风雨来临,天空乌云密布,气氛紧张,瑞士人民的安稳生活被打破,民不聊生,开展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第三乐章描绘暴风雨停歇,呈现出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表现出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和赞美。
第四乐章,号角的合奏响起,象征着希望和力量。
乐章开始时的军号声表现了进军的号召,随后的音乐段落则是瑞士军队的写照。
音乐充满了满腔的热情和英勇刚毅的精神,象征着人民起义的磅礴气势以及必胜的信念。
最后乐曲在热烈辉煌的气氛中结束,表现出革命后人们庆祝胜利的欢快之情。
[史林漫谈]《大宪章》《大宪章》(MagnaChart),俗称自由大宪章,是公元1215年英格兰的国王和贵族之间的一个法律协议。
13世纪初,英格兰国王约翰在对法兰西的征战中失利。
公元1204年,英格兰输掉了在法兰西北部的诺曼底和安茹两地。
为夺回这两块地方,英王要和法王菲力普二世决战,为此征税、征兵,使贵族们的负担加重。
公元1215年,英国贵族们起兵占领了伦敦,和英王谈判。
同年6月15日,双方在兰尼米德(Runnymede)达成法律协议,即《大宪章》。
《大宪章》由一个序言和63个条款构成。
主要内容是贵族和教会的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
例如,国王征税必须同贵族会议商量并听取民众的意见;非经同级贵族依法审判,任何自由民不受拘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公权、放逐、伤害搜查和逮捕等;由25名贵族组成一个委员会,监督《大宪章》的执行;国王如有违反,可对其采取剥夺土地、没收财产等制裁手段。
《茶花女》序曲赏析

《茶花女》序曲赏析生活中我们都讲究先入为主,在音乐创作上,序曲这一体裁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序曲是歌剧正式开始演出之前所演奏的器乐作品,所以序曲这个首先布入人们"耳"帘的体裁经常起到概括全剧的中心思想、感情基调,造成作曲家想营造的气氛。
这里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十九世纪意大利作曲家威尔弟的歌剧《茶花女》序曲。
十九世纪浪漫时期的音乐作品深受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样歌剧《茶花女》也是由威尔第根据小仲马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十九世纪中叶,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由大型的历史题材转向了更加靠近生活的"百姓小人物生活"。
这部歌剧正好迎合了市民的需求,它描写了一位社会底层的巴黎名妓薇奥列塔与青年阿尔费莱德的悲惨爱情故事。
在剧中,他们抵御重重阻挠与压力,义无反顾的钟情对方。
然而薇奥列塔在阿尔费莱德父亲阿芒的要挟下,假意与她的意中人诀别,致使她遭到众人面前不明真相的爱人的羞辱,而她对没有一丝的恨,最终直至失去生命。
作品作于浪漫主义时期,那时的作曲家已经很注意了可以看出,薇奥列塔是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牺牲品。
"啊!您不喜欢《茶花女》?这个在威尼斯如此不走运的罪人!我努力使它驰誉全世界!当然不是在那不勒斯,你们那儿的僧侣修士们害怕在舞台上看到自己暗中做出的举动,其实这些举动最好是比如乔亨一类的公共场所的光天化日之下做出。
"这是威尔弟信中的话。
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歌剧《茶花女》的创作意图。
可以看到他为揭露封建婚姻等级制度的腐朽和虚伪的婚姻道德所做的努力,并起到了社会风尚改良的作用。
剧情的悲惨无疑要求序曲要表现出悲剧色彩。
序曲由两个主题组成。
第一个主题选自第三幕间奏曲,描写了薇奥列塔死一般的悲惨生活,她的命运像玩偶一样被捉弄。
同时又展现了她温柔、善良的形象。
乐曲的速度较慢,犹如女主人公的泪水在流淌。
(谱例7)此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句子长短不一,为非方整型结构,这是渴望爱情的动机。
【精编范文】晚祷赏析-范文模板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晚祷赏析篇一:梁宗岱《晚祷》赏析龙源期刊网 .cn梁宗岱《晚祷》赏析作者:马瑞薛应平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X年第10期篇二:威尔第《西西里晚祷》序曲赏析浅析《西西里晚祷》序曲摘要: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
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
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序曲指歌剧开幕前演奏的短曲,亦称“开场音乐”,由管弦乐队演奏,其使命在于综合地叙述全剧发展的重要关键场面,奏出剧中代表主角发旋律,它仿佛是剧情的缩影。
欣赏一部歌剧的序曲,能从中发掘很多关键性的东西,更好的从全局的角度来欣赏作品,达到对作品理解的更深层次。
《西西里晚祷序曲》是非常著名的一首序曲,他虽然只有短短的9分钟时间,但是我们通过对它的欣赏,能够发掘出很多这部歌剧的关键点,能很好的帮助我们来理解这部歌剧。
在序曲中,时而跌宕起伏,时而婉转悠扬。
从宛转悠扬中我们能体会到一种幸福和喜悦;从高潮迭起中我们能体会到一种激烈的思想碰撞。
虽然只有短短的9分钟时间,但是确实内容丰富,内涵深刻。
关键字:歌剧西西里晚祷序曲战争感情激烈复杂正文:要想深刻的理解一部好的歌剧和它的序曲,我们首先必须要全面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部歌剧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
《西西里晚祷》是一部五幕歌剧。
威尔第作。
1855年初演于巴黎,它讲述了关于西西里晚祷战争的故事。
西西里晚祷战争是发生在1282年的西西里岛,反对安茹王朝的西西里国王卡洛斯一世对当地统治的一场起事。
1812序曲赏析

1812序曲赏析第一篇:1812序曲赏析概要《1812序曲》又称降E大调序曲“1812”,是柴可夫斯基于1880年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也是柴可夫斯基的第49号作品,全名为《用于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年庄严序曲》,是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而作,以曲中的炮火声闻名。
该序曲于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
这首乐曲后来成为柴可夫斯基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品。
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称赞《1812序曲》“这首序曲的深具人民性的音乐,像平稳的波涛那样庄严有力地在大厅回汤,它以一种新的东西攫住你,把你高举于时代之上,它的声音表达出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威力及其雄伟气魄。
”本文将简单介绍《1812序曲》的作者柴可夫斯基和乐曲的创作背景,并对乐曲做简要赏析。
正文作者简介——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
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
23岁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
1877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
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悲怆”》,9天后便离开了人世。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为代表作)、6部交响曲(以《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最为著名)、4部协奏曲(以《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等。
《西西里晚祷》中咏叹调“故乡巴勒莫”的分析演绎

《西西里晚祷》中咏叹调“故乡巴勒莫”的分析演绎作者:魏伦基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23期摘要:结合自身实践,笔者针对威尔第歌剧《西西里晚祷》中男低音普罗契达咏叹调《故乡巴勒莫》进行角色性格心理分析和演唱演绎处理,对整个歌剧故事情节进行简单介绍,关注人物理解、情感把握、声音处理、力度速度以及钢琴伴奏弹奏提示等。
关键词:威尔第;《西西里晚祷》;男低音;《故乡巴勒莫》《西西里晚祷》(Les Vêpres siciliennes)是五幕歌剧,以意大利历史事件为背景改编的。
这是威尔第第十九部作品,此前威尔第已完成了《弄臣》、《游吟诗人》和《茶花女》三部巨著。
这部歌剧原是法语版本,由斯科利勃(E·Scribe)和迪尤维里耶(C·Duveyrier)撰写脚本,1855年6月13日在巴黎首演。
后来修订为意大利语版,意大利语名“I vespri siciliani”。
事件发生在13世纪,法国军队占领西西里岛,他们的暴行遭到西西里人民的反抗。
歌剧围绕着起义领袖普罗契达(Procida,男低音)和爱蕾娜公主(Elena,女高音)以及爱国青年阿里戈(Arrigo,男高音)三人领导反抗法国的统治者蒙福特总督(Monforte,男中音)为主轴展开。
普罗契达本是西西里岛巴勒莫的一名医生,曾因反抗起义被拘数年才释放,但没有动摇他争取西西里解放的决心;爱蕾娜原本是西西里王的妹妹,但她哥哥已遭法军杀害;而阿里戈本是法国总督蒙福特侮辱西西里一名妇女后生下的孩子,他本人并不知道与蒙福特的关系。
阿里戈爱恋爱蕾娜,但爱蕾娜为了替兄报仇并没有答应;阿里戈母亲去世前给蒙福特写信告诉了阿里戈的情况,蒙福特就把阿里戈带到总督府想要父子相认,但遭到阿里戈拒绝。
可是当普罗契达和爱蕾娜乔装混入总督府舞会刺杀蒙福特时,亲情的力量促使阿里戈上前阻拦,使行刺者被捕。
被骂成叛徒的阿里戈向爱蕾娜说明原因,并表示会继续反抗总督时得到爱蕾娜原谅,可是普罗契达并不原谅这个法国统治者的儿子。
从歌剧《西西里晚祷》浅析歌剧艺术——以咏叹调《多谢朋友们》为例

作者: 刘航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音乐生活
页码: 55-56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6期
主题词: 歌剧艺术 西西里 咏叹调 朋友 威尔第 主要人物 法国 阿里
摘要:威尔第创作的歌剧《西西里的晚祷》一直是一个不热门的话题,似乎并没有太多可圈可点的特点。
从分类来说,它属于法国的大歌剧类型,威尔第也仅仅写过这一部大歌剧。
这部歌剧继承了威尔第的重唱、合唱、独唱、舞蹈相结合的传统,这部歌剧拥有宏大的场面,演员之众多体现了大歌剧的特点。
这部歌剧中有四位主要的角色,分别是蒙弗特——法国的统领、阿里戈——西西里的勇士、普罗西达——忠贞的仆人,埃丽娜——西西里的公主。
这四位主要人物在剧中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主要是阿里戈的身份在剧终起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西西里晚祷》序曲
摘要:
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
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
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序曲指歌剧开幕前演奏的短曲,亦称“开场音乐”,由管弦乐队演奏,其使命在于综合地叙述全剧发展的重要关键场面,奏出剧中代表主角发旋律,它仿佛是剧情的缩影。
欣赏一部歌剧的序曲,能从中发掘很多关键性的东西,更好的从全局的角度来欣赏作品,达到对作品理解的更深层次。
《西西里晚祷序曲》是非常著名的一首序曲,他虽然只有短短的9分钟时间,但是我们通过对它的欣赏,能够发掘出很多这部歌剧的关键点,能很好的帮助我们来理解这部歌剧。
在序曲中,时而跌宕起伏,时而婉转悠扬。
从宛转悠扬中我们能体会到一种幸福和喜悦;从高潮迭起中我们能体会到一种激烈的思想碰撞。
虽然只有短短的9分钟时间,但是确实内容丰富,内涵深刻。
关键字:歌剧西西里晚祷序曲战争感情激烈复杂
正文:
要想深刻的理解一部好的歌剧和它的序曲,我们首先必须要全面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部歌剧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
《西西里晚祷》是一部五幕歌剧。
威尔第作。
1855年初演于巴黎,它讲述了关于西西里晚祷战争的故事。
西西里晚祷战争是发生在1282年的西西里岛,反对安茹王朝的西西里国王卡洛斯一世对当地统治的一场起事。
这场起事的主因,是卡洛一世在1266年在罗马教皇支持下攻占了西西里岛。
而起事直接导致了西西里晚祷战争的爆发。
这场起事可以说是统治神圣罗马帝国的霍亨斯陶芬王室和罗马教廷之间对意大利地区统治权纷争的延续。
霍亨斯陶芬王室的西西里国王曼弗雷德被法国远征军击败后,教皇乌尔班四世将整个西西里王国交给法国国王路易九世之弟,安茹伯爵夏尔管治,是为西西里王卡洛斯一世。
卡洛斯视西西里王国领地为自己侵略地中海沿岸地方的跳板,而当中推翻拜占庭帝国皇帝米海尔八世也是他的阴谋之一。
但在他麾下的法籍官吏,在西西里的管理不但乏善可陈,官员抢劫、谋杀甚至强奸当地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这场起事得名于其爆发的时刻和地点,1282年3月30日,复活节星期一晚祷时分的西西里岛巴勒莫圣神大教堂门外。
在此后的六个星期里,西西里岛上数以千计的法籍居民被屠杀。
对于这次起事确切的导火索并无定论。
一部分观点认为是:当地人在参加复活节的庆祝活动,一众法国军人和官吏加入并开始饮酒。
期间一位名叫德鲁埃(Drouet)的法国军官将一名已婚年轻妇人从人群中拉出,并当众侵犯了她。
妇人的丈夫其后用刀袭击并杀死了这名军官。
一众法国军士企图为德鲁埃复仇,但却先被人群中的当地人全部杀害。
正在此时,四周钟声大鸣——巴勒莫全市的教堂皆响起了晚祷的钟声。
战争正式爆发。
这部歌剧正是以这段历史来进行创作的。
这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冲突的故事,但是悲剧性的结局却是意料之外的。
故事中充满着各种矛盾:法国政府与西西里里人民的矛盾,各阶层的人们的矛盾,起义与镇压的矛盾,爱情与亲情的矛盾,生命与死亡的矛盾。
所以,这部歌剧绝对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它所表达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在这个独特的复杂而多变的对立矛盾关系的背景下,曲子的感情总在曲折而快速的改变着。
我们要完全的融入到故事的历史背景中,才能真正的理解这部歌剧。
这部歌剧的序曲仅仅只有9分钟时间,但却是充满了跌宕与起伏。
它不仅是一首简单的乐曲,它是一个故事的浓缩,它是一分音乐感受的剪影,它是一段人生的印证。
它每一分钟
都处在不同的感情里,都表达得丰富而多变的内心情感。
它的开始比较突然,并没有什么过多的铺垫。
它给人一种循序渐进、默默前行的感觉。
烘托了整个故事的背景气氛:那个特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像是走在黑暗中一样,小心翼翼的探寻,犹豫担心谨慎。
曲子的开头阴沉紧张,伴随着沉重地鼓声,像是在迷雾中探索,找不到出口,心不自觉的往下沉,这个曲子开端让人觉得沉重,疲惫,不知道希望在哪里。
随后紧接着稍微轻松一点的过渡,使得紧张得以缓解,但是温和中还是透漏着些许的小波折。
突然一阵由弱变强的鼓声,不是长,却很明显的将音乐分了层次。
好像矛盾关系就要开始,层层递进,没有慌张,有的是信念,这是个有序的开始,但也只是一段很短暂的激烈的争斗。
渐渐的曲子变得和缓温柔,有种淡淡的喜悦,关联着歌剧中男女主人公美好的感情,情绪基调一下子改变了,显得那么的美好淡然。
紧接着曲子的节奏明显变快,体现出了很明显的欢乐,雀跃。
接着是一个小循环,然后调子变高,渐渐高昂起来,重复的音节很多,强化喜悦感,但是轻松欢快感很短暂,简直是一扫而过,节奏还是很快,但是喜悦不在,又变回了小心矛盾,就好像猜来猜去猜不透,心情烦恼而多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曲子慢慢的淡了下来,很慢,失望犹豫的感觉,重新思考重新发现,重复之前的缓慢节奏音节。
与此同时,主调子平缓优美,但是伴随一段段的快节奏的喜悦感,重复之前的感觉,但经过了几次感情的转换后,觉得更成熟,更敏感,矛盾感表达得更加强烈充分,让人对最后的高潮有了心理准备。
最后曲子进入了最高潮,激动人心的部分,几次同样旋律的重复,高地变换紧凑而扣人心弦,感觉希望就在眼前。
渐进式的高昂,结束音很多次回旋,造成余韵不停的环绕感,让那发生在西西里的故事永不退色。
一曲结束,好像整个跌宕起伏的故事都包含在曲子高低曲折的音调中,使得曲子的艺术表达丰富而有感染力。
这部序曲短小精湛。
融入了多次情绪的跌宕与回转,能给人很多不同的意象与感受。
它浓缩了太多的精华,使它越听越能深入内心,越听就越想去更深入的去理解它,感受它,触摸它。
无论是那变化丰富的动人旋律,还是那紧张复杂的人物心理,都让人流连忘返。
事实上,我并没有完整的欣赏过这部歌剧。
以前从没听说过它,是在这次的名曲欣赏的课上,我才真正的接触到了它。
我对于音乐知识了解的很少,不能通过专业的分析等方面来对乐曲进行赏析,只能说说自己的一些真实感受而已。
可能会有一些错误和不足,以后有机会会多多的学习,争取了解更多音乐方面的知识,来丰富自己。
通过在课上的学习和自己课下查询的资料,我知道了什么是歌剧,什么是序曲以及序曲的作用,也学会了通过欣赏序曲来掌握整部歌剧的精髓。
通过欣赏这部歌剧的序曲,使我感受到了人物心理的那种复杂和冲突。
这其中既有冲破束缚的愿望,也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还有追寻人生的梦想。
悲哀与无奈,憧憬与幻想,都渗入到了每一个音符,让人感同身受。
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和对序曲的欣赏,我也深深的明白一个道理,真正优秀的作品绝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
它一定是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深入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加上专业的音乐知识才能创造出来的。
我们也可以看出一部好的作品诞生的艰难。
我们应该懂得去欣赏,去珍惜,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