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序曲教案

合集下载

《春节序曲》教学设计

《春节序曲》教学设计

《春节序曲》教学设计《春节序曲》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春节序曲》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节序曲》教学设计1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教学难点:乐曲中第一、第二部分不同的节奏、节拍与速度表现不同的情绪与场面。

教学准备:录像带、录音带、锣鼓、钹。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大屏幕演示敲锣打鼓、龙腾虎跃的欢庆场面,并轻声播放“春节序曲”)1.师指画面问:片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他们心情怎样?2.根据学生回答,师引出课题《春节序曲》。

(设计意图:一上课,便以热闹的场面、欢快的音乐展现了春节喜气洋洋的情景,学生的思绪一下子就飞到了愉快的春节之中,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的吸引住。

从而也激起了学生欣赏乐曲的热情。

)3.简介管弦乐。

4.简介作曲者及乐曲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乐曲背景有所了解,能更深入的理解音乐。

)[注:在上述环节中,录像画面一直演示,乐曲一直轻声播放。

]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

)二、整体欣赏,划分段落。

1.学唱主题音乐。

2.整体欣赏,想想:(1)乐曲情绪的变化线?速度变化线?节奏变化线?(2)想想乐曲可以分成几部分?[欣赏时,生边和师随音乐哼唱主题]3.听后回答:(1)乐曲情绪线、速度线、节奏线?(2)乐曲分几部分?曲式结构?(设计意图:运用各种变化线使学生分段有了依据,不是单单凭感觉分段,从而降底了分段的难度。

)4.找一找,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主旋律各是哪几条?(设计意图:找找各部分的旋律,使学生真正从理性上来认识各部分音乐。

)三、分段欣赏。

1.欣赏引子:提问:乐曲一开始所表现是怎样的场面?2.欣赏第一部分:(分三部分欣赏,分别用a.b.c.表示。

)(1)欣赏a:1)听前提问:乐句在演奏时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2)两句在演奏时,仿佛两个人在干什么?3)绘了怎样的场面?4)分两组唱唱(唱出力度的不同)(2)欣赏b:1)b与a相比,在速度力度上有什么不同?2)你在音乐声看到了怎样的场面(3)欣赏c:1)音乐在速度、力度、节奏上有什么变化?2)一次比一次热烈的音乐声中表现了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情?(设计意图:这三部分都围绕乐曲速度、力度、节奏的变化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

春节序曲-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春节序曲-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春节序曲-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春节的一些传统文化和习俗2.了解交响乐的基本构成3.学会欣赏《春节序曲》这首交响乐4.学会用简单的声乐或乐器演奏这首曲子的旋律二、教学重点1.了解春节的传统文化和习俗2.欣赏《春节序曲》这首交响乐三、教学难点1.学会用简单的声乐或乐器演奏这首曲子的旋律四、教学过程(一)前期准备1.布置题目:《春节序曲》的来历和特点。

2.让学生预习,掌握歌曲的基本情况。

(二)教学内容1.教师先让学生听歌曲片段,引导学生注意旋律、节奏、音色、速度等要素。

2.具体分析乐曲特点,探究《春节序曲》的来历,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其独特魅力。

3.学生根据知识点学习,用自己的方式写一篇介绍春节的文章,并加入对《春节序曲》的感受和想法。

(三)欣赏教学1.欣赏完整的《春节序曲》。

2.请几位学生谈谈借鉴乐曲实现文化传承的思考,然后再听一次乐曲,让学生重温其演奏特点,理解其内涵,感受其美妙。

3.展现乐曲演奏过程,展示乐器演奏方法,让学生能够了解演奏过程,增强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四)实践操作1.老师指导学生用简单的声乐或乐器演奏这首曲子的旋律,带动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小组练习,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学生利用演奏器材演奏一个段落,和其他小组与得分。

3.学生练习,掌握歌曲乐曲,并演奏出乐曲特点。

五、教学总结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春节习俗,学习了交响乐的基本构成和欣赏《春节序曲》这首交响乐。

2.学生有机会实践操作,在小组里演奏乐曲中锻炼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走向更加活跃,学生爱上音乐,爱上学习。

六、思考拓展1.教学中选用的音乐有哪些其他的曲目可以用在音乐课中教学呢?2.音乐教学应如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

春节序曲教案

春节序曲教案

春节序曲教学设计一、课题:《春节序曲》二、教材分析:《春节序曲》是李焕之《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作于1954-1955年间,这一乐章广受人们的喜爱,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

乐曲以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及陕北民歌为素材,通过对热烈欢快的大秧歌舞的场景描写,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春节时热烈欢腾、同歌共舞的情绪。

乐曲结构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五声调式。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小学生有明显变化,是对小学阶段的一次升华,同时通过多次合理的音乐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并且能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爱好,还为学生终生学习音乐和音乐审美素质的提高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欣赏乐曲,学习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丰富的音乐想象力与正确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热爱生活,热爱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理解感受音乐的能力。

五、教学难点:正确感受音乐的情绪,感受不同节拍、节奏、速度等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等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聆听《春节序曲》,感受过年画面。

(二)初步感知1.欣赏全曲,设问:请同学们感受音乐展现的是怎样的场面,可以想象描述一下吗?2.简单介绍《春节序曲》。

3.认识音乐家——简单介绍李焕之。

(课件展示)(三)探究学习1.再次欣赏乐曲,根据乐曲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听全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三个部分)2.教师带领学生分别分析三个主题。

(1)引子:音乐的情绪、速度、节奏等如何表现的?哼唱引子部分主旋律。

(2)第一部分:(共2个主题)请学生比较两个主题有什么区别?提问学生,在这段音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你能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绘一下这场面吗?第一主题锣鼓喧天的感受,提问学生,你能用身边可以利用的东西表现一下过节的喜庆气氛吗?哼唱主旋律。

春节序曲的教案

春节序曲的教案

春节序曲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春节序曲》的创作背景、曲作者以及音乐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分析、感受,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感受《春节序曲》欢快热烈的情绪,理解其音乐主题和结构。

(2)引导学生体会音乐中所展现的春节氛围和民族特色。

2、教学难点(1)分析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理解其在表达情感和塑造形象方面的作用。

(2)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层理解和欣赏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感受和评价音乐作品。

三、教学方法1、聆听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聆听音乐作品,获得直观的音乐感受。

2、讲授法讲解《春节序曲》的相关知识,包括创作背景、曲作者、音乐特点等。

3、分析法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进行分析,深入理解音乐作品。

4、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5、情境创设法通过创设春节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音乐所表达的氛围中。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春节期间热闹喜庆的视频,如人们放鞭炮、贴春联、舞龙舞狮等场景,营造出浓厚的春节氛围。

(2)提问学生:“在春节期间,你们通常会听到什么样的音乐?”引发学生对春节音乐的回忆和思考。

2、作品介绍(1)简单介绍《春节序曲》的曲作者李焕之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李焕之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

《春节序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乐曲以陕北民间秧歌的音调和节奏为素材,生动地展现了我国人民在春节时欢乐祥和、喜庆热闹的场面。

(2)播放《春节序曲》的音频,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整体情绪和风格。

3、分段赏析(1)第一部分播放第一部分音乐,引导学生注意旋律的特点和节奏的变化。

提问:“这段音乐的旋律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节奏有什么特点?”讲解:第一部分的旋律明快、流畅,节奏活泼、欢快,以陕北秧歌的锣鼓节奏为基础,营造出热烈喜庆的氛围。

《春节序曲》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春节序曲》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春节序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春节的起源和相关传统习俗;2. 了解春节期间的音乐表演形式及其意义;3. 学习演奏《春节序曲》。

二、教学重点:1. 学习《春节序曲》的演奏技巧;2. 熟悉音乐中蕴含的春节元素。

三、教学准备:1. 乐器:钢琴、小提琴等;2. 《春节序曲》乐谱。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春节音乐,引起学生对春节的兴趣,同时带入本课的主题。

步骤二:了解春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1. 利用多媒体资料,简单介绍春节的起源和重要传统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守岁等。

2. 让学生讨论春节的意义和重要性,并与其它节日进行比较。

步骤三:介绍春节期间的音乐表演形式1. 介绍春节期间常见的音乐表演形式,如舞狮、舞龙、花鼓戏等,并讨论其中的音乐元素。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春节期间要有音乐表演?音乐在春节庆祝中的作用有哪些?步骤四:学习演奏《春节序曲》1. 向学生展示《春节序曲》的乐谱,并解释乐谱上的音符和节奏。

2. 教授乐谱中的基本音符和演奏技巧,比如连奏、和弦等。

3. 引导学生分组练习演奏《春节序曲》,并逐渐提高演奏的速度和准确度。

4.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尝试在演奏中加入一些春节元素。

步骤五:展示成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表演,每个小组演奏一段《春节序曲》,同时可以根据组员的特长加入一些自己的创意,展示给全班同学。

五、教学延伸:1. 给学生介绍更多与春节相关的音乐作品,如《贺新年》、《四季之春》等,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2. 鼓励学生以春节为主题,创作音乐作品,并进行分享和展示。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春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了解了春节期间的音乐表演形式,学习了演奏《春节序曲》的技巧。

通过小组表演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演奏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文化等内容,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了解和感受春节的文化内涵。

其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提高。

《春节序曲》教学教案

《春节序曲》教学教案

《春节序曲》教学教案《春节序曲》是《春节组曲》的第一乐章,正式名称为《春节组曲第一乐章.序曲——大秧歌》。

经常被抽出单独演奏。

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李焕之基于延安时期的生活体验,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部作品,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春节序曲》教学教案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春节序曲》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赏识,让学生感受不同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

2、通过学生的参与赏识,用多种方式表现音乐。

3、初步分析作品的结构。

教学重难点: 乐曲中第一、第二部分不同的节奏、节拍与速度表现不同的情绪与场面。

让学生感受不同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

教具:录音机、多媒体课件、打击乐、扇子、手绢等教材分析:《春节序曲》是《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作者以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为题,满怀激情地反映当年在延安过春节的深切感受,展现了一幅革命依据地人民在春节时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热忱欢腾的场面。

乐曲为复三段式结构。

开头是一个节奏剧烈的引子。

第一部分由两个对比性质的主题组成。

第二部分悠扬伸展。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变化的再现。

李焕之的代表作还有《第一交响曲----天风海涛》、电影音乐《暴风骤雨》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大屏幕演示敲锣打鼓、生龙活虎的庆祝场面,并轻声播放春节序曲)1、画面问:片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学生回答)你知道过春节的时候,都有哪些习俗吗?(学生回答)老师讲解(春联)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我国最长的一副春联是在武昌黄鹤楼发觉的,一副对联有350字。

在刚才的一组图片中,我们听到一首乐曲,你觉得它熟识吗?能不能说出乐曲的名字?学生回答课下收集的资料。

你对这首乐曲了解多少?你能用老师前面的乐器表现一下过年的气氛吗?2、简介作曲者及乐曲时代背景。

(出示作者图片) 李焕之(1919~ )原籍福建晋江,生于香港。

音乐案例:“春节序曲”欣赏课案例及反思

音乐案例:“春节序曲”欣赏课案例及反思

感悟文化激活音乐——“春节序曲”欣赏课案例及反思一.案例背景《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

音乐是一种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部音乐文既是音乐发展的历史,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

正如歌剧大师瓦格纳所说:“艺术永远是社会制度的一面镜子”。

音乐教学不仅是音乐的学习,同时也是文化的学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的教学,应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春节序曲”是浙教版第12册中的欣赏曲目,是我国著名音乐家李焕之所写的《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序曲”乐曲以传统节日春节为题,表现了人们在过春节时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整首乐曲洋溢着浓浓的民族气息,因此,在欣赏这首乐曲时,我从秧歌入手,然后导入春节,以秧歌的思维和春节那欢天喜地的锣鼓声来分析和感受这首乐曲,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作品。

二.案例描述“春节序曲”是以秧歌的思维创作而成的,因此,我在导入这一课时,从我国北方特有的民间歌舞——秧歌开始说起:1.师:你们知道上个世纪我国的老百姓跳的是怎样的街舞吗?——秧歌2.让生观看一段秧歌表演并跟随音乐尝试着表演秧歌(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红绸,扇子等道具)——通过观看和实践让学生对秧歌这一民间歌舞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营造了一个喜气洋洋的氛围。

3.师介绍秧歌:秧歌是我国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秧歌的表演形式分“过街”,“大场”,“小场”三部分,过街是秧歌队在街上行进时,按音乐节奏表演的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大场是热烈火红的大型集体舞,能变化出各种复杂的队形,小场是两三个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小型舞蹈或歌舞小戏,秧歌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大场,中间穿插小场。

3.师:大家想想这样的一个敲锣打鼓,歌舞欢腾的情景通常会出现在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春节让学生说说传统节日春节,并引出春节序曲4.聆听“春节序曲”,说说乐曲可分为几个乐段?有了刚才秧歌的介绍,学生很自然的得出乐曲的结构:过街——引子大场(大型集体舞)——第一乐段(热烈欢腾地)小场(小型舞蹈,歌舞小戏)——第二乐段(抒情优美地)大场(大型集体舞)——第三乐段(高潮更加地热烈欢腾)这正是秧歌表演的形式!三.案例反思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尝试着从文化这一角度入手,通过介绍民族文化来感受民族音乐,这样通过音乐与文化的结合首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秧歌——春节——欣赏春节序曲,从我国民族文化的介绍到音乐的聆听,水道渠成,学生在整个欣赏过程中既有了音乐知识的掌握也有了音乐情感的体验。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11课(听赏)《春节序曲》教案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11课(听赏)《春节序曲》教案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11课(听赏)《春节序曲》教案一. 教材分析《春节序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韩世忠先生创作的一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浓郁生活气息的管弦乐作品。

本节课选自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11课,旨在让学生通过欣赏《春节序曲》,感受中国春节的喜庆气氛,了解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欣赏基础,对民族音乐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欣赏民族音乐时,仍存在对音乐内涵把握不准确、欣赏方法不恰当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欣赏方法,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春节序曲》的喜庆气氛,体验民族音乐的魅力。

2.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音乐欣赏方法,提高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感受《春节序曲》的音乐特点,理解作品内涵。

2.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聆听法: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风格特点和喜庆气氛。

2.讲解法:教师对《春节序曲》的背景、作者、音乐特点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春节序曲》的感悟和欣赏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春节序曲》的音频、视频资料,以及与作品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学乐器:民族乐器图片或实物,如二胡、琵琶等。

3.教学环境:音响设备齐全,教室布置充满节日气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春节序曲》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喜庆气氛。

同时,引导学生谈论春节期间的习俗,激发学生对春节的喜爱。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春节序曲》的乐谱,简要介绍作品的背景、作者及音乐特点。

然后,再次播放音频,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注意感受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等方面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春节序曲》的片段,注意音准、节奏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阳市优质课竞赛教案
《春节序曲》教案
安阳县曲沟镇第一初级中学武宴枝
一、教学说明:
《春节序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李焕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首乐曲采用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以陕北民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

乐曲的特点为旋律明快优美,富有民族风格,节奏鲜明热烈,生动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洋、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情绪。

在课堂设计中,学生通过聆听导入、名曲赏析、活动体验等多种环节,熟悉优美的民族音乐,从中领略民族音乐中的人文精神,文化特征,同时以节日音乐中的欢乐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具有热爱生活,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
1、聆听歌曲《好日子》,通过喜庆的情景导入。

2、《春节序曲》作品赏析,了解并掌握音乐作品的情绪、
结构特点等。

3、学生通过体验拓展,以不同的形式感受节日的喜庆气
氛。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对比、欣赏、聆听和实践体验中了解乐曲的基本结构,认识作曲家李焕之。

能力目标:通过交流、体验活动、表演、师生评价等方式来完成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欣赏热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欣赏《春节序曲》中感受音乐作品欢乐、热烈的情绪,使学生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重点、难点:
在听赏《春节序曲》过程中,感受音乐欢乐、热烈的情绪。

五、教学方法:
聆听欣赏法、比较法、情景创设法、实践体验法等。

六、教具:
自制课件、打击乐器、扇子、葫芦丝等道具。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约5分钟)
1、播放歌曲《好日子》一段MTV,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充分进入喜庆气氛之中。

2、《好日子》把我们带进了节日的欢乐中,大家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你知道春节有哪些习俗吗?请你说说看。

请学生举手来说说自己知道的,然后教师进行补充,用课件展示图片。

(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扭秧歌等)
3、导出课题:节日欢歌——音乐欣赏《春节序曲》
春节我们都非常熟悉,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序曲”。

(课件展示)
(二)、名曲欣赏:(约20分钟)
1、欣赏全曲,设问:请同学们感受音乐展现的是怎样的场面,可以想象描述一下吗?(播放《春节序曲》MTV)。

2、分段欣赏:再次欣赏乐曲,根据乐曲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听听全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三个部分)
引子:音乐的情绪、速度、节奏等如何表现的?(课件展示)哼唱引子部分主旋律。

第一部分:(共2个主题课件展示)
请学生比较两个主题有什么区别?在这段音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你能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绘一下这场面吗?
1)第一主题是锣鼓喧天的感受,节奏不断紧缩,表现了秧歌群舞的生动场面和热烈气氛。

你能用身边可以利用的东西表现一下过节的喜庆气氛吗?学生用鼓、镲等打出简单的节奏,并哼唱主旋律(课件展示)。

2)第二主题出现了载歌载舞的场面,由长笛吹奏主旋律,双簧管吹奏对位声部给予衬托,表现了人们难以抑制的喜悦和激动心情。

哼唱主旋律(课件展示),分析音乐的调式特点(课件展示)。

第二部分:
1、边欣赏边议论,音乐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表现了人们怎样的心情?第二部分的音乐在旋律设计上出现哪些音乐要素的变化?(提示:节奏、速度、节拍、情绪等要素加以理解),学生唱一唱旋律(课件展示)。

2、请同学们用秧歌的基本舞步感受第二部分音乐的美。

请几个女生带领舞蹈。

(老师提供扇子等道具)
第三部分:
1、请学生感受其音乐特点——体会到是第一部分的缩短再现。

整首乐曲的结构是:引子A+B+A,(学生初步认识三段体的曲式结构)。

2、认识音乐家——简单介绍李焕之。

(课件展示)
3、完整的欣赏一遍,边欣赏边想几句祝福的春节贺词,送给老
师、同学和家人。

(三)、拓展活动:(约15分钟)
1、小组讨论如何用自己的才能表现节日的喜庆气氛。

2、三个小组的拓展活动:乐器组(吹葫芦丝)、歌唱组(唱自己创编的歌词)、舞蹈组(扇子舞)。

(四)、课堂小结:(约5分钟)
学生互相点评刚才小组表演的效果,并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法,听、动、表演、创编等为主,要求各个器官的协调配合,愉悦了身心,达到了预期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如欣赏第一遍音乐后,让学生自由谈感受、说想象;重视学生的创编活动,通过让他们创编节奏、歌词,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理解能力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