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试论中国传统德性思想析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分析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理念;探讨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一种道德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宏大的道德理念,但是近百年来,现代文化伦理因为缺乏与传统文化理念的和谐对接而引发了一系列道德冲突,对于当今国人来说,要想全面重建新时代的道德文化,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道德之人,那么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德理念,重建国人的精神之天无疑是一条必由之路。
华夏文化起源于三皇五帝,在经历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大融合后,及至汉代,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文化逐渐成为其主流并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中国传统文化。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就是儒、释、道文化三位一体的和谐共生体,而其道德理念则是这种共生状态的最高追求。
时至21世纪前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人和社会转型的愈加剧烈,国人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其中既有社会制度层面的,也有个人生活层面的,但究其根源,实乃东方与西方文化传统、现代与古代文化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之冲突所致,并由此在国内各个领域掀起了一场重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其中,众多学者用不同视角对中国浩瀚渊博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传统作了正本清源式的诊释,希望能够重新找回改良社会、抚慰民众的信心和力量。
在此大背景下,本文选而择其一,仅从其道德理念层面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当代道德文化的衰落清末以降,在经历了“西学东渐”“全盘西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一系列大争鸣、大讨论后,国人似乎普遍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尊崇和拜服,转而向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寻找救世之道。
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因缘和各种中外思想的博弈,从西方舶来的各种主义、精神均在几十年的大融合、大碰撞中被一一冲击、压抑、解构乃至遗忘。
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道德文化开始进人信仰、理念全面式微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的“无法无天”,胜者为王、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开始支配众多国人的思维。
于是乎,一些人迅速丧失了体验和言说道德的勇气和能力,在他们心中似乎只剩下利益多寡的博弈而无半点义与不义之别;于是乎,在我们身边似乎只能看到胜者、败者及其羡慕者、嫉恨者的此消彼长,却很难再发现知耻者和悔恨者;于是乎,要求他人言说和遵守道德成为一种展示权力的手段,而拒绝羞耻和言说道德则成为人们自我保护的不二法门;于是乎,几乎所有关于道德的话题都毫无保留地指向他人而非内心,原本发自内心的道德感成为日益稀缺的体验,传统道德理念正不断丧失其在国人心目中的神圣领地。
试论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

V0 . N 2 12 o.
第 2卷
第 2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RN I OU AL OF JXIUNI RS T VE I Y
2O O 2年 6月
] n. O 2 u 2O
试 论 中 国 古 代 的 德 治 思 想
天行道 , 天教 化 。由于 天道 自然 , 替 以德 为本 , 么 皇帝 治 那 理 国家也是 以德 治 国 , 以德 教 化 。所 以 , 世 间 所有 来 自 人 皇权 的 钦 命 、 法 、 谕 、 泽 、 严 等 , 代 表 了天 意 天 律 教 恩 威 都 命 , 民百 姓都 应该 接 而受之 , 行 其是 , 可逆 命 而行 。 人 各 不 二 在 国家 统治 的方 法论 上 , 扬推 己及 人 的 内省 思 宣
王 东 生 李 云 凯
摘 要: 自西汉 以后 的 中国封建 社会 , 治 思想 不仅 受到统 治阶 级的普 遍 重视 , 它作 为维 护阶 级统 治和 德 把
进 行 社 会 教 化 的 政 治 哲 学 和 理 论 根 源 ; 且 也 受 到 民 间社 会 的 普 遍 拥 护 , 民 群 众 也 把 德 治 思 想 作 为 进 行 自 而 人
董仲 舒提 出 “ 人感 应 ” , 为天 是 有 意 志 的人 格 神 。 天 说 认 天 按照 自己的形 象创 造 了人 , 为人 规定 了社 会生 活 的基本 并 秩序 ( ) 道 。他说 :道 人 大 原 出 于 天 , 不 变 , “ 天 道亦 不 变 。 ”
以此 把 人类道 德 的基 础 归 原 于 天 。宋代 思 想 家们 进 一 步 把天论 证 为 天 理 , 为 天 理 和 人 道 直 接 合 一 。“ 者 。 认 天 理 也 ” “ 人 之 本 无 二 ” “ 人 不 须 强 分 ” “ 与 天 道 不 见 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天 ,天 ,性 小 大 之 别 也 。 ”
浅析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

浅析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观念。
“三字经”中“性相近,习相远”就包含了因地域不同而导致的生活习俗上的差异;古人的“忠孝仁义礼智信”体现了他们对“仁爱”与“诚信”的理解和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德育思想。
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介绍几个吧!一、谦敬礼让中的德育思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君臣关系是很明确的,主次分明,父子之间则重视“父慈子孝”,夫妻之间强调“举案齐眉”。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伦理规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素质。
“尊老爱幼”、“谦恭礼让”、“温良恭俭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德育思想。
他认为,在人际交往时,首先要学会的就是表示尊敬和谦让,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么怎样才能够去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敬呢?孔子就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孟子则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这两种说法其实都讲的是对别人表示尊敬的重要性。
一个人能否获得他人的尊敬,完全在于自己的行为,而行为则取决于自己的言谈举止。
只有心怀敬意,谦逊有礼,才能达到内心世界的和谐,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让人愉悦,受人欢迎,使人赞赏。
当然,即使不能做到以诚待人,也至少不应该失去自己的真心和本性,这样一来,才会在社会上真正立足。
二、待人宽厚中的德育思想我国的儒家学说在道德方面提倡“仁爱”。
所谓“仁爱”,就是要爱人,也就是关心他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所主张的“仁”,主要包括“仁”与“爱人”两个方面。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境界,“仁”即“爱人”。
《论语》中多次讲到爱人。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里所讲的仁爱是从个人内心发出的,“仁”的核心就是“爱人”。
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强烈的感情或者自私的利益,那么人们之间的矛盾就会加剧,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的人就不可能达到心灵的沟通,人们之间互相猜疑,互相攻击,根本无法和平共处。
浅谈中国德性文化

浅谈中国德性文化文化界普遍认为西方文化是“智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一种“人本主义”的伦理型文化或称“德性文化”。
中国文化之所以被称之为“德性文化”,其中是有很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理论依据的。
首先,中国德性文化有它的自然和社会基础。
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国处于半封闭的大陆地域,从经济基础上看,中国文化根植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从社会组织结构来看,宗法结构在中国历史上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
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与制约,从而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中国人的意识形态,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特别是中国几千年来得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是中国德性文化形成的社会根源。
以“六亲”、“九族”为轴心的宗法体制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基础。
它们像西方法律条文那样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伦理道德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导致道德论与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相互渗透,中国古代的为学目的主要在于求善——追求道德觉悟。
这样,伦理道德成为众多学科门类的出发点和归宿,政事被归结为善恶之别,君子小人之辩;文学强调“载道”和它的教化功能;史学往往以“寓褒贬,别善恶”为宗旨、教育以德育居首,所谓“首孝悌,次见闻”。
这正如斯宾格勒把道德灵魂当做中国文化的基本象征符号那样,中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德性文化。
其次,从中国文化的特质来说,“人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学者,一贯反对以神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立场。
人是“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德性被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也是人格尊严的体现。
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无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中国人因而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
正如钱穆在《中国文化特质》中所论述的“性道合一,乃中国人生最高理想。
”“性之合于道者,谓之德”。
由此看来,中国人把道德准则看做是人生最高理想,“人本主义”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建构在中国人尚德的伦理思想基础上的。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利弊分析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利弊分析中国传统德治思想利弊分析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德治传统的国家,德治主义是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主流。
政治与道德的紧密结合,将政治置于道德领域,并形成一套比拟完整的德治思想体系是我国古典政治文化独具的特色。
传统德治是一种主要依靠统治者的道德垂范,通过推行道德教化和以民为本的德政来实现国治邦宁的治国方略。
深入剖析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的德治传统,客观全面地分析其利与弊,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于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道德失范和道德滑坡问题大有裨益。
关键词:德治法治道德问题启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形成了深厚的德治思想传统,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和思维特征。
作为传统社会的根本治国方略,德治以统治者的道德垂范为根本,强调统治者修身正己,通过德教和德政实现平治天下的终极目标。
传统德治并不排斥法治,德治本身并不必然导致“人治〞。
德治根本上适应了我国传统社会和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在历史上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当代社会和政治的开展也有诸多借鉴意义。
一、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开展脉络中国德治思想源远流长,历代思想家、政治家都对德治作过具体表述,他们的思想绘成了一幅德治思想开展的壮丽图景。
其中,主要以儒家德治思想为主体,兼收各家思想中的德治成分。
追溯起来,传统德治思想的开展脉络大概如下:西周时期德治思想的发端“德〞早在殷商时期就是一个政治概念,商王盘庚将德视为政治兴衰的关键,主张“施实德于民〞、“不敢动用非德〞。
西周初期周公进一步提高了“德〞的政治地位,用“德〞来论证周代商的合法性,天佑有德之人。
春秋战国时期德治思想体系的形成时至春秋战国,社会动乱,诸子各家纷纷提出其治世之策,儒家主德治、法家倡法治、道家求无治。
儒家把道德置于政治之上,构建了德治思想的完整体系。
孔子将儒家德治思想最简要地概括为“为政以德〞和道之以德礼。
汉代德治思想的独尊汉初陆贾提醒刘邦,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
圣人之治“以仁义为巢〞、“以贤圣为杖〞;而秦“以刑罚为巢〞、“以李斯、赵高为杖〞,于是二世而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政德思想的研究新作──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德思想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政德思想的研究新作──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德思想研究》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治政特色,重视以德治国和为政以德,把政德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并特别强调对官员的政德培育,含有丰富的政德思想,可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提供借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积极汲取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特别是其中的优秀政德思想,使得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具民族特色和文化自信,也更加卓有成效,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胜利和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并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5000年灿烂文明中,创造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2]]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思想。
这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德思想精华,也为我们深入研究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德思想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德思想研究》(邱君帝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德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成为优秀传统政德思想的研究新作。
该书认为,“吏治是中国政治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所以治国就是治吏”;“治吏之要在修其政德,惟贤惟德方可立身、富民、兴国”[[3]]。
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智慧、价值集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把官员政德的研究与教化作为重要内容,至圣先师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思想。
简述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

简述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哲学思想,它主要指的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历史上,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原则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
“仁”是指慈爱和慷慨,即以关怀和爱心彼此相处,不辜负他人的期望;“义”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要做到公正、守信、克己,以及不以自己的利益牺牲他人的利益;“礼”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要守望相助,要尊重他人,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智”是指要学习,要深入思考,要善于总结,要谨慎行事。
此外,中国传统道德思想还强调“孝”的重要性。
“孝”是指孝敬父母,关心家庭,尊重长辈,爱护兄弟姐妹,尊重年长者,尊重师长,遵守社会公德,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在古代中国,“孝”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伦理原则,它展示了一个人对父母和上一代人的尊重。
此外,中国传统道德思想还强调“忠”的重要性。
“忠”是指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忠于国家共同的利益,忠于国家的使命,忠于人民的期望。
这个伦理原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接受,被认为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道德要求。
此外,中国传统道德思想还强调“恕”的重要性。
“恕”是指在处理他人的事情时,要宽容他人,心存恕慈,给予他人恩惠,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不要挑剔或批评他人。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道德概念,它为人们指出了宽容他人、尊重他人的道路。
最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强调“义”的重要性。
“义”是指在处理事情时,要坚持正义,坚持公正,以公正的态度处理事情,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应该坚持公正,以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道德概念,它为人们指出了坚持正义的道路。
总之,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原则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并且强调“孝”、“忠”和“恕”。
它不仅指导了中国人民在伦理上的行为,而且也为中国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是指通过培养和塑造人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
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塑造学生的品格和培养道德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现在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进行一下浅谈。
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道德,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使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德育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强调了个人的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使每个人都有了自我约束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方法注重于示范和榜样教育。
古人常常通过身体力行来示范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以期激发学生的感召力和情感认同。
这种方法鼓励学生从周围的人和事物中学习,引导他们向善向美的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方法还有强调道德教育的环境,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观念和行为习惯。
根据传统文化的观点,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有序的社会环境对于学生的德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教育学生时,应当注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礼貌和礼仪习惯,以求使学生在道德方面能够日益完善。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方法还强调智慧和知识的结合。
在古代社会,学生在进修学问的同时,往往需要通过丰富的阅读和社交活动来培养自己的修养和品质。
这种方法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倡导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通过实践的方法来加深对学问和道德的理解。
这种德育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素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思想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试论中国传统德性思想析论
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
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试论中国传统德性思想析论,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学是德性伦理学。
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和孔盂的伦理思想来看,德性是一切美好品质的概括,它包括状态、性情和习惯等。
在西方传统里,它分为勇敢、慷慨、谦逊、节制、大方、大度、温和、公正等条目;在中国传统里,它则分为恭、宽、信、敏、惠、忠、孝、礼、智、义等条目。
一、孔子的德性伦理思想仁爱、忠恕、修己
儒家德性论的基础是人性论。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主张性善论。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闭儒家德性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是天人合德。
认为人类社会伦理道德本原在天,是天的本质属性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表现。
因而。
第一,作为人类社会基本秩序和行为规范的道德纲常。
是天经地义的。
第二。
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一切行为都是以天为最根本的法则的。
第三。
人类社会道德效法天的自然之道,体现天的生生之德,因而维持社会最和谐、最稳定的秩序。
总之.儒家德性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模式之中.又全面渗透于中国传统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儒家德性理论的创始人。
他的德性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