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中的槲皮酮的保健功能

合集下载

葡萄 促进老人睡眠的良药

葡萄 促进老人睡眠的良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葡萄促进老人睡眠的良药
导语:我们都知道,人上了年纪很容易失眠,那么老人睡眠不好怎么办?吃什么促进睡眠?促进睡眠的食物有哪些?专家说如果常吃葡萄的话,可以有助睡眠哦,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研究人员发现其中可能含有睡眠辅助激素褪黑素。

褪黑素是大脑中松果腺分泌的物质,可以帮助调节睡眠周期,并能治疗失眠。

其实,葡萄除了有助睡眠,还有很多好处。

葡萄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据测定,每日鲜食100克葡萄,可满足人体一昼夜需要钙量的4%、镁量的1。

6%、磷量的0。

12%、铁量的16。

4%、铜量的2。

7%和锰量的16。

6%。

葡萄能补益气血、强筋骨、通经络、通淋消肿、利小便,能起到补肾、壮腰、滋神益血、降压、开胃的作用,尤其在预防和治疗神经衰弱、胃痛腹胀、心血管疾病等方面有较显著的疗效。

此外,葡萄及其产品还有抗病毒活性的成分,研究表明,鲜葡萄和葡萄汁比葡萄酒的抗病毒能力强,葡萄酒中又以红葡萄酒的能力强。

红葡萄酒中含有类黄酮化合物,特别是其中的槲皮酮能够降低血小板的黏性,烈性酒和啤酒就没有这样的好处,因此适量饮用红葡萄酒能起到保护心脏、减少心血管疾病危害的作用。

因此,老年人多吃些葡萄对身体有益处。

生活中的小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槲皮素的功能主治

槲皮素的功能主治

槲皮素的功能主治1. 槲皮素简介槲皮素(Quercetin)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苹果、洋葱、葡萄和绿茶等。

它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医学和保健领域。

2. 槲皮素的功能槲皮素具有多种功能,主要包括:2.1 抗氧化作用槲皮素是一种强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具有抗氧化作用。

它可以中和自由基,降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保护细胞免受损害。

槲皮素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延缓衰老过程,预防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

2.2 抗炎作用槲皮素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炎症反应的发生。

它可以减轻关节炎、哮喘和过敏等炎症性疾病的症状,并有助于促进伤口的愈合和组织修复。

2.3 抗肿瘤作用槲皮素具有抗肿瘤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

研究表明,槲皮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阻断肿瘤血管的形成,从而抑制肿瘤的发展和转移。

2.4 降脂作用槲皮素具有降脂作用,可以调节血脂代谢,降低血浆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

它可以增加胆固醇的排泄,并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和吸收,从而减少血管壁的脂质沉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5 改善免疫功能槲皮素对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免疫球蛋白的产生。

它可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增强抗病能力,预防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3. 槲皮素的主治疾病槲皮素在中医药传统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3.1 心血管疾病槲皮素可以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它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作用,可以预防心肌梗死和脑卒中。

3.2 抗过敏槲皮素具有抗过敏作用,可以减轻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的症状。

它可以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减少组胺的释放和炎性细胞的聚集。

3.3 抗肿瘤槲皮素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它可以作为辅助治疗肿瘤的药物,提高化疗和放疗的效果,减少毒副作用。

葡萄醋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槲皮素

葡萄醋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槲皮素

葡萄是一种世界性水果,在世界五大果树种 中居第二位 , 既是人们喜 爱并长期食用 的果品,又被维吾尔医学和传统 医
自新 疆 和 田地 区 。 2 提 取 与 分 离
学用作药物 ,具有滋补 强壮、软坚驱寒、补肝利胆等作用 ; 现代研 究发现葡 萄中除富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 、矿物质 、 葡 萄糖及果糖等 营养 成分 外,还含有 白藜芦醇 、齐墩果酸 、 B一 谷甾醇、黄酮、鞣质、S D O 等多种活性物质 ,具有改善心 脑血管循环 、抗氧化 、抗 衰老 、抗 病毒、抗茵和增强免疫等
多方 面 的医 疗 保 健 功 能 。 葡 萄科 ( iaca id.u 或 ̄ plda ut )植物 Vtaee Ln 1ho eiee Knh 有 1属Ⅲ,其 中浆果可以食用 的仅限于葡萄属 ( ii ),葡萄 5 Vt s
葡萄醋取 2 0 l 0 m ,做平 行实验 ,编 号为 1 ,2 。分 别 号 号 过滤后 ,用9 % tH ( 5 E O 乙醇 )5 0 l 0 m 加热 ,减压浓缩 回收得浓 缩液 1 . m ,2 .m 。然后将 1 号7 O l 号7 4 l 号,2 号浓缩液依次用石
A C 3( 氯化铝)反应:1 I1 - - 号,2 号各均取少:A O t( l cE 乙 酸 乙酯 )萃取液点在滤纸上 ,干后滴 ̄ IA C 3EO 三氯化 H% I I-t H( 铝一 乙醇 )溶液 ,吹干 。在紫外光下呈浅黄色荧光斑点 。 ( 应
呈一个黄色荧光斑点 )。 盐酸一 镁粉反应:l 号,2 号各均取 ll cE 乙酸乙酯) m A O t(
油醚 ( 0 6 )2 m 、C C 3( 仿 )2 m 和A O t ( 3-0 0 l H I 氯 0 l c E 乙酸 乙 酯 )lm 萃取 。取A O t Ol cE 萃取物进行硅胶薄层色谱实验。 3 鉴 别 显色反应 :紫外光 下呈色反应 :取少量A Ot( c E 乙酸 乙 酯 )萃取液 点在 滤纸 上,在紫外光下观察 ,1 号,2 号均呈 浅 灰色并有荧光斑 点。 ( 应呈灰褐色 并有荧光斑 点)。

葡萄吃皮好不好,原来这样吃才正确

葡萄吃皮好不好,原来这样吃才正确

葡萄吃皮好不好,原来这样吃才正确研究发现,葡萄皮和葡萄籽中含有一种抗氧化物质白藜芦醇,对皮肤癌、心脑血管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此外葡萄皮中的天然色素对降低血糖、抗癌有良好的效果,可见吃葡萄皮是好的。

★一、葡萄皮能吃吗葡萄皮可以吃。

人们吃葡萄时,往往除了无核白葡萄是连皮吃掉,在吃其他葡萄时,都要把皮吐掉,因为葡萄皮有涩味。

但从营养学的角度讲,吃葡萄不要吐皮。

现代医学发现,葡萄皮和葡萄籽中含有一种抗氧化物质白藜芦醇,对皮肤癌、心脑血管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此外葡萄皮中的天然色素对降低血糖、抗癌有良好的效果,而深色(紫、红)的葡萄要比浅色(绿、白)的葡萄皮天然色素含量高,去皮的葡萄其功能会丧失很多,因此“吃葡萄不吐葡萄皮”有其科学道理。

此外,葡萄及其产品还有抗病毒活性的成分,研究表明,鲜葡萄和葡萄汁比葡萄酒的抗病毒能力强,葡萄酒中又以红葡萄酒的能力强。

红葡萄酒中含有类黄酮化合物,特别是其中的槲皮酮能够降低血小板的黏性,烈性酒和啤酒就没有这样的好处,因此适量饮用红葡萄酒能起到保护心脏、减少心血管疾病危害的作用。

人们吃葡萄时,往往除了无核白葡萄是连皮吃掉,在吃其他葡萄时,都要把皮吐掉,因为葡萄皮有涩味。

但从营养学的角度讲,吃葡萄不要吐皮。

★二、葡萄皮怎么吃由于当前市面上的葡萄,大部分存在农药残留问题,所以在葡萄连皮吃之前一定要清洗干净。

最好先用水冲洗,配以能有效清除农药成分的洗洁用品,清洗两分钟以上。

但不宜用清水、盐水浸泡,因为水的浸泡容易促进葡萄表面的残留农药渗透进入果肉美国专家最近研究发现,葡萄皮中含有高效抗癌物质,他们提醒大家“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研究人员从人类食用的植物里提取出数百种天然化合物,他们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反复试验,终于发现并确定了这种物质的高效抗癌作用。

他们对患有皮肤癌的实验鼠投喂了18周这种物质,然后与患有皮肤癌而未喂这种食物的实验鼠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吃了这种物质的实验鼠的癌细胞减少了68%-98%。

夏天吃葡萄对身体健康有7大好处

夏天吃葡萄对身体健康有7大好处

夏天吃葡萄对身体健康有7大好处夏天吃葡萄对身体健康有7大好处
1、降低患糖尿病视网膜病症的风险:很多研究结果表明,让葡萄呈现深色的抗氧化物质白藜芦醇,具有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病症的效果。

但有糖尿病的人,害怕吃葡萄这种甜味水果。

葡萄皮上有很多白藜芦醇,和果肉相比,应该多吃果皮。

将葡萄皮收集起来磨碎了喝,会很方便,每次食用的葡萄不应该超过一串。

2、预防心血管疾病:现代医学发现,葡萄皮和葡萄籽中含有一种抗氧化物质白藜芦醇,对皮肤癌、心脑血管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葡萄的加工品,葡萄酒中含有类黄酮化合物,特别是其中的槲皮酮能够降低血小板的黏性,因此适量饮用红葡萄酒能起到保护心脏、减少心血管疾病危害的作用。

3、抗氧化:葡萄的果肉及果汁都含有很多天然的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对女性的皮肤都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湿及抗氧化功效。

此外,葡萄的外层果皮以及果柄,都富含了多酚。

葡萄多酚这种抗氧化剂,同样可以给我们的皮肤提供防护效果。

4、祛痰:长期吸烟者可多吃葡萄。

葡萄既可帮助肺部细胞排毒,
又具有祛痰作用,可缓解吸烟引起的呼吸道发炎、痒痛等症状。

5、排毒:葡萄可以益气补血、生津止渴、健脾利尿。

夏季适当多吃一些,可以帮助人体排出毒素,消除内热。

6、促进消化:葡萄中蕴含果酸成分,这是一种酸性物质,进入肠道中能对积存的食物进行分解,促进消化的速度。

7、安神助眠:在葡萄中含有一种重要的助眠物质--褪黑素。

因此,对于饱受失眠困扰的人,便可以吃点葡萄或是饮用葡萄酒来酣甜入梦。

作为槲皮素二水合物

作为槲皮素二水合物

作为槲皮素二水合物:功效与应用槲皮素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物质,被广泛地存在于葡萄籽、桉树、橡树等植物中,它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而槲皮素的二水合物在槲皮素分子结构中加入了两个水分子,使得其生物利用度得到了极大提高,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药物、保健品等领域。

一、化学结构与生理活性槲皮素二水合物的化学结构为C15H10O8·2H2O,它具有晶体形态,呈白色或浅黄色的针状晶体,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物质。

槲皮素二水合物是一种强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它可以通过提供额外的氢原子来稳定自由基,降低其对人体的影响。

此外,槲皮素二水合物还可以通过减少氧化作用来降低细胞的氧化损伤,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

其还具有改善心脏健康、增强免疫力、促进肝脏健康、降低胆固醇等生理活性。

二、药物的应用1.抗肿瘤治疗槲皮素二水合物具有多种抗肿瘤作用: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癌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周期停滞等。

一些研究表明槲皮素二水合物还可以协同化疗药物来增强其效果。

2.改善心血管疾病槲皮素二水合物可以通过降低脂质过氧化、抑制板let聚集、减少血浆胆固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黑素埃斑染色等多种作用来改善心血管疾病。

3.促进肝脏健康槲皮素二水合物还有助于保护肝脏健康。

该化合物能够抑制肝纤维化、减轻肝脏内脂肪的沉积、促进肝脏细胞再生等,对防治肝炎、肝硬化等疾病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保健品的应用1.抗氧化保健槲皮素二水合物是一种强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可以配合其他抗氧化物质一起用于保健品中,提高人体的抗氧化水平,减少自由基损伤。

2.改善皮肤健康槲皮素二水合物还可以通过提高皮肤的抗氧化能力来改善皮肤健康,减轻皮肤老化、皮肤暗沉等问题。

3.增强免疫力槲皮素二水合物还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人体对外来病菌的抵抗能力,减少疾病的风险。

四、注意事项尽管槲皮素二水合物有很多生理功能,但是作为一种化合物,它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2.不宜过量使用3.需要注意贮存方式四、结语作为槲皮素的二水合物,它具有多种独特的生理功能,可以应用于药物、保健品等领域。

槲皮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前景

槲皮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前景

槲皮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前景刘淑兰;翟少伟;陈龙伟【摘要】@@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多酚类物质,种类繁多,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在抗菌、消炎、抗氧化、抗突变、降血压、清热解毒、镇静、利尿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其作为食品添加剂已应用于多种食品的生产,并在药物领域的开发中取得了显著成果.【期刊名称】《广东饲料》【年(卷),期】2010(019)007【总页数】3页(P25-27)【作者】刘淑兰;翟少伟;陈龙伟【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福建省高校水产科学技术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21;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福建省高校水产科学技术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21;厦门兴牧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福建,厦门,361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6.7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多酚类物质,种类繁多,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在抗菌、消炎、抗氧化、抗突变、降血压、清热解毒、镇静、利尿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其作为食品添加剂已应用于多种食品的生产,并在药物领域的开发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槲皮素是黄酮醇类化合物的典型代表,它最显著的特点是抗氧化性强,是植物界分布最广的黄酮类化合物,也是人类饮食中最主要的生物类黄酮(王玉强等,2006)。

从槲皮素生理功能来看,其可作为一种饲料添加剂应用于动物生产中。

本文就槲皮素的结构、生理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前景作一综述,为槲皮素的应用提供依据。

1 槲皮素的理化性质及来源槲皮素(Quercetin)又名栎精、槲皮黄素,分子式为C15H10O7,化学结构式如下:它常以糖苷的形式广泛地分布于双子叶植物,特别是一些木本植物的花和叶中,包括壳斗科植物伊比利亚栎、小檗科植物红八角莲、金丝桃科植物红旱莲以及夹竹桃科植物红麻等,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抗菌防病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槲皮素的分子中有一个酮式羰基,第一位炭上的氧原子具碱性,能与强酸生成盐。

槲皮素药理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槲皮素药理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槲皮素药理学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槲皮素,一种天然存在的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各种植物中,如苹果、洋葱、葡萄、莓果等。

由于其强大的生物活性,近年来,槲皮素在药理学领域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对槲皮素的药理学作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综述,以期能为未来的药物研发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将首先简要介绍槲皮素的基本化学特性,包括其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以及生物来源等。

随后,我们将详细探讨槲皮素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心血管保护等方面的药理学作用,并通过引用近年来的研究文献,阐述槲皮素在这些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我们还将对槲皮素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药物相互作用以及临床应用前景进行深入的讨论。

我们将对槲皮素药理学研究的未来趋势和挑战进行展望,以期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二、槲皮素的抗氧化作用槲皮素作为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这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发现槲皮素能够清除多种活性氧(ROS)和自由基,如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羟自由基等,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损害。

在细胞层面上,槲皮素能够通过抑制氧化应激相关的信号通路,如NF-κB和MAPK,来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

槲皮素还能够上调抗氧化酶的表达,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等,进一步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

在动物模型和人体研究中,槲皮素也表现出显著的抗氧化作用。

例如,在一些慢性疾病模型中,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槲皮素能够减轻氧化应激引起的组织损伤,改善疾病症状。

一些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摄入富含槲皮素的食物与降低慢性疾病的风险有关。

槲皮素的抗氧化作用为其在药理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未来,随着对槲皮素抗氧化机制的深入研究,人们有望发现更多新的应用前景。

三、槲皮素的抗炎作用槲皮素因其强大的抗炎作用在医药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食品工业科技》Guangzhou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0 No.2(总80)中图分类号:TS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篇号:1007-2764(2004)02-00140-055 葡萄酒中的槲皮酮的保健功能 裴鹰,钱洪 (李锦记(广州)食品有限公司,广州510000) 摘 要:槲皮酮是葡萄酒中的类黄酮物质之一,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抑制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消除自由基、抗癌和抗炎症的作用。

本文对葡萄酒中槲皮酮的含量,结构,保健功能以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葡萄酒,槲皮酮,保健功能 1 葡萄酒中槲皮酮(Quercetin)的含量 槲皮酮属于类黄酮化合物,是葡萄酒中的活性物质之一,它广泛的存在于多种植物之中,如葡萄、橄榄、茶叶和洋葱中都含有槲皮酮。

槲皮酮在葡萄酒中的含量因酒的产地不同而异,José等[2]发现葡萄牙大陆和Azorer岛的12种葡萄酒中的槲皮酮的平均含量分别是4.38mg/L和5.57mg/L,大陆的9种葡萄酒中含量从2.39mg/L到7.62mg/L不等,Azorer岛的3种葡萄酒相差较大,最小值为1.81mg/L,最大值为11.95 mg/L。

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中槲皮酮的含量差别很大,Teiss- edre等[3]测得红葡萄酒中槲皮酮含量为7.7mg/L,而白葡萄酒中几乎检测不到。

引起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葡萄品种的不同、葡萄酒酿化期间发生的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也会影响槲皮酮的含量。

2 槲皮酮的保健功能 2.1 抗氧化功能抗氧化性是槲皮酮主要的活性之一,也是研究得最多的性质之一。

它能抑制由铜,铁以及AAPH引起的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的氧化,对低密度脂蛋白起到保护作用[6],并能降低或者防止紫外线对酶的破坏[4]。

Anne等[7]比较了槲皮酮、儿茶酚、花青素等黄酮物质对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的抑制作用,并对它们的化学结构做了分析。

它们抑制由铜引起的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的活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儿茶酚、花青素、槲皮酮,它们在结构的共同点是都有5个羟基,这也是它们具有抗氧化性的原因之一,槲皮酮与其它两种物质相比抗氧化性较弱的原因收稿日期:2004-03-16 作者简介:1977-,女,学士,从事食品加工工艺改良及企业标准的制定 主要是C环4位上具有氧桥基,增加了C环的饱和度。

螯合起催化作用的金属是抗氧化剂防止氧化的主要途径。

在由叔丁基过氧化氢引起的DNA链的裂变和细胞毒性试验中,槲皮酮主要表现出与铁螯合的活性[8]。

Isao等[9]研究发现,槲皮酮能通过螯合酶中的铜而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起螯合作用的主要是3位上的羟基。

2.2 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Camargo等[10]对22071人进行调查,发现每天适量饮用葡萄酒的人发生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分别降低到56%和47%。

这主要与其中所含的黄酮类物质有关。

槲皮酮是一种抗氧化剂,它能通过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而有助于防止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导致低密度脂蛋白(LDL)性质的改变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氧化作用影响到低密度脂蛋白的载脂蛋白,改变了低密度脂蛋白的生理化学和生物活性性质,使低密度脂蛋白失去了被特定的受纳体识别的性质,不能进行正常的分解代谢。

槲皮酮能够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保护低密度脂蛋白颗粒不发生形态的改变,保证了低密度脂蛋白正常的代谢。

更近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些物质能保护低密度脂蛋白上与细胞膜结合的特定位点上的氨基酸残基。

Pilar等[11]认为,槲皮酮能防止脂的过氧化,保证其传递胆固醇的活性。

由此可见,槲皮酮是通过抗氧化性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而具有防止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

2.3 抗癌功能Yukiko等[12]研究了黄酮衍生物对埃-巴二氏病毒早期抗原激活的抑制作用。

在试验的化合物中槲皮酮五烯丙基醚对小鼠皮肤癌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槲皮酮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和抗诱变因素,可以抑DOI:10.13982/j.mfst.1673-9078.2004.02.055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能使致癌物的毒性降低或消失,对癌症发展的三个阶段具有抑制作用。

它还能通过诱导细胞分化抑制癌症的发展。

浓度为9 mg/ml的槲皮酮,能将由亚硝基二乙胺诱导的小鼠肺癌的发生率从76.4%降低到44.4%,它主要在癌变的初始阶段起作用[13]。

试验表明,槲皮酮能明显的抑制人体肝微粒体中雌酮硫酸酯酶的活性[14],从而降低雌酮硫酸酯的浓度,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Hazel等[15]的研究也表明,槲皮酮能降低乳腺癌细胞MCF7中蛋白含量,抑制蛋白质、DNA和RNA的合成。

现在已经发现,在结肠癌、胃癌以及白血病细胞中,槲皮酮能抑制细胞周期在G1/S的转变,并且阻止乳腺癌和喉癌细胞G2/M的转变。

Fabice等人[16]研究了黄酮类物质对人体黑色素瘤细胞OCM-1的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发现一些黄酮类物质能有效的抑制OCM-1人体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并发现在碳环C 的第4位上有氧代功能(oxo function)以及C2-C3之间是双键连接的类黄酮化合物具有最大的抗增殖活性。

2.4 抗发炎功能槲皮酮对风湿性关节炎、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具有抑制作用[17]。

一般认为这是由于槲皮酮能阻止环加氧酶(cyclooxygenase,COX)和脂氧合酶(lipooxygenase)路径。

槲皮酮能抑制星形细胞系中NO的产生[18],并且Kim等[19]发现,在巨噬细胞系RAW 264.7中槲皮酮有抑制炎症的活性,却不是因为通过直接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酶活性来实现的。

这与Teri等 [20]的研究结果相似,Teri等人认为槲皮酮通过抑制蛋白激酶的活性,来影响iNOS的表达,减少了一氧化氮的合成,降低了炎症的刺激因素。

Giuseppina等[21]利用巨噬细胞系J774A.1进行试验,在脂多糖诱导下检验黄酮类物质对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素E2(PGE2)的影响。

在试验的黄酮类物质中,槲皮酮和芹菜甙元对一氧化氮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抑制活性最强。

作者认为黄酮类物质抑制iNOS和COX-2的表达可能是抗炎症活性的作用机理之一。

Marion等[22]对槲皮酮和白藜芦醇与乙醇之间的协同效应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乙醇提高了槲皮酮和白藜芦醇抑制iNOS 基因表达和清除一氧化氮的活性。

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是一种重要的炎性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当患有感染、创伤及免疫性疾病时,TNF-α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在巨噬细胞中,由脂多糖诱导的TNF-α和一氧化氮的过量合成可以被槲皮酮抑制,当槲皮酮浓度为50μM时,对TNF-α的抑制率达到80%以上,浓度为20μM时,对一氧化氮的抑制达75%以上[23]。

2.5 清除自由基自由基在人体内具有很高的活性,它能够氧化细胞成分,尤其是膜类,加速细胞的衰老和破坏,导致生物体的衰老和组织损伤,干扰了生物体的平衡。

人体内过多的自由基能诱发许多疾病的发生,如癌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帕金森氏病和阿尔茨默病等神经变性疾病。

槲皮酮能保护溶菌酶和β-乳球蛋白A不受自由基的破坏[24]。

其功能主要在于它能提供氢原子,另外,苯环上ð键的离域效应对槲皮酮清除自由基的功能也有重要贡献。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是一类活性很高的自由基,能破坏血红细胞,导致地中海贫血病,镰形细胞贫血和其它血红蛋白病。

它主要产生于生物系统的新陈代谢过程。

在不同的生物系统其来源不同,在正常的呼吸过程中线粒体就能产生ROS。

Idolo等[25]考察了葡萄酒中多酚类物质对ROS的影响,葡萄酒的提取物,主要是多酚类物质,能有效的抑制由过氧化氢引起的溶血和ROS的产生。

在试验中,槲皮酮和白藜芦醇能抑制血红细胞氧化,但是效果不如葡萄酒提取物的抗氧化效果明显,这表明消除ROS是多酚类化合物的综合效应。

Kumiko等[26]发现,包括槲皮酮在内的黄酮类物质能保护神经细胞不受氧化作用的破坏,这些物质具有的共性是疏水性,不饱和的C环以及C环的3位上连有羟基。

同时还指出其作用机理可能有3种:增加细胞内谷胱甘肽,直接降低ROS的含量,阻止Ca2+的流入。

3 展望 槲皮酮是日常饮食中一种主要的抗氧化剂,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能力,防止心血管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生。

葡萄酒是槲皮酮的主要来源之一,作为葡萄酒中一种主要的黄酮类物质,对葡萄酒的保健功能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葡萄酒中它会和乙醇以及其它的多酚类物质产生协同效应,增强了葡萄酒的保健功能。

大量的流行性病学研究表明,经常适量的饮用葡萄酒可以降低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

近年来,随着对槲皮酮生物活性、保健功能、代谢途径以及作用机理研究的深入,为人们科学的认识葡萄酒及其保健功能提供了条件,并为槲皮酮在医学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Hertog L..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on potential healthproperties of flavonoids. Proc. Nutr. Soc., 1996, 55: 385-397 2 José B., Joaquim T., Rita C.. Comparison of polyphenols andaroma in red wines from Portuguese mainland versus Azores Islands.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01, 34: 345-355 3 Teissedre L., Frankel N., Waterhouse L., et al. Inhibition of invitro human LDL oxidation by phenolic antioxidants from grapes and wines. J. Sci. Food Agric., 1996, 70: 55-614 Mine I., Ahmet K..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flavonol quercetinagainst ultraviolet a 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in rats. Toxicolo- gy, 2000, 154: 21-295 Basile A., Sorbo S., Giordano S., et al. Antibacterial and allelo-pathic activity of extract from Castanea sativa leaves.Fitoterapia., 2000, 71: 110-1166 Qinyan Zhu, Yu Huang, Zhenyu Chen. Interaction betweenflavonoids and a-tocopherol in human low-density lipoprotein.J. Nutr. Biochem., 2000, 11: 14—217 Anne M., Marina H., Edwin F.. Antioxidant interactions ofcatechin, cyanidin, cafeic acid, quercetin, and ellagic acid on human LDL oxidation. Food Chemistry, 1998, 61(1-2): 71-75 8 Piero S., Andrea G., Marina D., et al. Quercetin prevents andsingle strand breakage and cytotoxicity caused by tertbutydro - peroxide: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versus iron chelating mecha- nicsm. Free Radical Biology & Medicine, 1998,25(2): 196-200 9 Isao K., Ikuyo K., Swapan C., et al. Flavonols from Heterothe-ca inuloides: Tyrosinase Inhibitory Activity and Structural Cri- teria. 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2000, 8: 1749-1755 10 Camargo A, et al. Moderate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risk forangina pectoris 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US male physicians.Ann Intern Med., 1997, 126: 372-37511 Pilar C., et al. Flavonoid-Induced Ability of MinimallyModifi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s to Support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1998, 55: 1125 12 Yukiko I., et al. Inhibitory effect of flavonoid derivatives onEpstein–Barr virus activation and two-stage carcinogenesis of skin tumors. Cancer Letters, 2001, 173: 105-10913 Khanduja K., Gandhi R., Pathania V., et al. Prevention ofN-Nitrosodiethylamine-induced Lung Tumorigenesis by Ellagic Acid and Quercetin in Mice.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1999, 37: 313-31814 Zeqi H., Michael F., Laurense K.. Inhibition of Estrone sulfat-ase in human liver microsomes by quercetin and other flavon- oids. The Journal of Steroid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1997, 63(1-3): 9-15 15 Rodgers E. , Grant M. . The effect of the flavonoids, quercetin,myricetin and epicatechin on the growth and enzyme activities of MCF7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 Chemico-Biological Interactions, 1998, 116: 213-22816 Fabrice C, Jean-Marie D.. Effects of structurally relatedflavonoids on cell cycle progression of human melanoma cells: regulation of cyclin-dependent kinases CDK2 and CDK1.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2001, 61: 1205-121517 Teresita G., Alejandra R., Américo J., et al. Anti-inflammatoryproperties of plant flavonoids. Effects of rutin, quercetin and hesperidin on adjuvant arthritis in rat. IL Farmaco, 2001, 56: 683-68718 Soliman K, Mazzio E.. In vitro attenuation of nitric oxideproduction in C6 astrocyte cell culture by various dietary compounds. Proc. Soc. Exp. Biol. Med., 1998, 218: 390-397 19 Kim H, Cheon B, Kim Y, et al. Effect of naturally occurringflavonoids on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in the macrophage cell line RAW 264.7 and their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Biochem. Pharmacol., 1999, 58: 759-76520 Teri W., Dennis K.. Effects of Ginkgo biloba extract (EGb761) and quercetin on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release of nitric oxide. Chemico-Biological Interactions, 2001, 137: 43–5821 Giuseppina R., Rosaria M., Giulia C., et al. Inhibition of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and cyclooxygenase-2 expression by flavonoids in macrophage J774A.1. Life Sciences, 2001, 68: 921-93122 Marion C., John M., Hyon H., et al. Synergy between Ethanoland Grape Polyphenols, Quercetin, and Resveratrol, in the Inhibition of the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Pathway.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2000, 60: 1539-154823 Rao K., Ghosh B.. Quercetin inhibits LPS-induced nitric oxide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a production in murine macrophag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munopharmacology, 1999, 21: 435 24 Aline S., Pierre-Alain C., Jean-Paul T., et al. Structural damageto proteins caused by free radicals: asessment, protection by antioxidants, and influence of protein binding. 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2001, 61: 1237—124225 Idolo T., et al. Antioxidant effect of red wine polyphenols onred blood cells. J. Nutr. Biochem., 2000, 11: 114-11926 Kumiko I., David S., Yutaka S.. Flavonoids pretect neuronalcells from oxidative stress by three distinct mechanisms. Free Radical Biology & Medicine, 2001, 30(4): 433-446(下转第110页) 故相对合成不确定度为: 00066.0)14/00004.0()5.0/00022.0()35/00025.0()25/012.0(%/%][2222=+++=X X Uc合成不确定度为:%043.0%4.6400066.0%][=×=X Uc扩展不确定度:%][X KUc V =, 当K=2时,V=2×0.043%=0.09%,表示形式为(64.4±0.09)%,完全在正常范围之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