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课时1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学案(解析)
专题五_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

返回
(4)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学 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5)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促成了自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战争以来前
所未有的民族群体的觉醒,从而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 的步伐。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
返回
四、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1)背景: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②民族危机加深。 ③西方思想不断传入。 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2)兴起:
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返回
(3)内容:
宣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
以五色旗为国旗。
返回
③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 临时大法。
④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
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3)意义: 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拓展归纳] 全面认识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
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亡国灭种之祸近在眼前。 (2)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 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 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 (3)洋务运动破产。
②局限性:实业救国思潮实质上是一种否定资产阶级革
命、主张改良的论调,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近代思潮。近代中 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 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不推翻本国封建主 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民族工业是无从发展 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实业救国道路是行不通 的。 2.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四点 启示 (1)国家独立是民族经济振兴的基本前提。阻碍近代民族 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对中国 市场的占领,使中国丧失了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条件。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zxls

等。
(2)因果型:常用关键性词语为“原因是”、“目的是”、
上页 下页 返回 高考突破 归纳拓展 知识速览 “是为了”、“结果是”、“影响是”、 “背景是”等。
(3)材料型:涉及时间概念、地点、人物等关键词;从材料 信息角度看,有“材料表明”、“说明”、“体现”、
“反映”等。
(4)逆向型:其关键词有 “不正确的是”、“不包括”、 “不属于”、“错误的是”等。 (5)目的型: 其关键词主要有“主要目的是” 、“目的是” 等。
征。
答案 D
知识速览 高考突破 归纳拓展
上页 下页 返回
【变式训练1】 (2012· 德阳一模)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 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 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 要理由是辛亥革命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结束了君主专制 C.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 )。
知识速览 高考突破 归纳拓展
上页 下页 返回
材料二
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
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
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 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 民主的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 代直接民主。——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知识速览 高考突破 归纳拓展
上页 下页 返回
解题思路
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和把握题干“空壳”和“成
果象征”等关键词。根据题意,辛亥革命的成果虽成“空 壳”,但仍保留着象征意义的东西。从题干辛亥革命成果 的角度判断,A、B、C三项中的“中国同盟会”、“三民 主义”均不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而是推动辛亥革命的政党 组织和思想理论。只有D项的“中华民国”和“《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成为北洋军阀篡权后民主共和名存实亡的象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

”。
(3)内容: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同盟会纲领
内容
暴力革命,推翻 清王朝的统治
(前提)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核心)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推翻封建君主专 制,建立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 的财富重新分配问 题,平均地权。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鼓舞了亚洲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
所以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为什么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局限性:
(1)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 任务.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 辛 丑 条 约 》
赔 设 拆 惩 改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义和团运动(1899—1900)
◆口号:“扶清灭洋”
◆活动: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性质: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
◆失败原因
主观: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积 极 作 用
①直接粉碎了列强瓜分 中国的狂妄企图。 ②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 反动统治,加速了清王 朝的灭亡。
所以,我们说辛亥革命失败……
经济: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初步发展
时间: 19世纪末(甲午战后) 原因 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使自然经济 进一步瓦解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总投资1200多万元 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概况
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短暂的春天”
历史(人民版_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_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课时1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考纲考点列强侵华(1)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经过及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经过、影响及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人民的抗争 (1)黄海大战和反割台斗争。
(2)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3)戊戌变法*素养解读 时空观念 从1894年甲午战争的爆发至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列强侵华从沿海、内地入侵清王朝统治的心脏京津地区;侵华列强从英法美俄扩张到多国联合共同侵略中国。
历史解释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表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洋务运动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八国联军侵华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下的一次集体侵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史料实证 运用考古历史文物、文献史料及其他考古遗存,解读印证近代列强侵华深入的特点及影响,认识中国人民抗争的特点及影响。
家国情怀 从甲午战争过程中的黄海大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及义和团运动,体现了反对列强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考点一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1.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②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过程⎩⎨⎧①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挑起战端。
②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
③黄海大战后,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④日军进攻辽东、山东半岛,攻占大连、旅顺、威海卫等地。
(3)结果:1894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①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通史__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阶段特征】
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兴起和发展(觉 醒与探索) 政治上,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中华民族抗争不断:戊戌变法;义和团;清 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以及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等救国方案。清朝 灭亡。资产阶级民主化实现重大突破: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 经济上,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为主,甲午中日战争后,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 主义的“黄金时期”。 思想上,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和文化,封建思想受到冲击:资产 阶级的维新思想、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思潮、民主和科学精神,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还有社会主义思潮兴起。 社会生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 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4.影响 清政府 (1)使 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2)清政府被迫开始改革: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3)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正在酝酿中。 知识拓展:东南互保 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 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奎、四川总督奎骏、山东巡抚袁 世凯,即和外国达成地方上的协议,称东南互保。 使中国最富庶繁华之地、为数不多的新式工商业最集中之区局 面大体上平静,免于战火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得以保全,同时也 阻止了列强势力在长江流域更迅速地更强烈地深入
(1)清朝前期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组织:列举;部分列举,部分有简单组织;语句 连贯通顺;回答形成结构和层次。 史实:包括近代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的不平 等条约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能对作者的观点进 行批判性、反思性的回答。
【时空定位】
高中历史复习(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之十一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4——1919年)一、主干考点必修一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瓜分狂潮、日本独霸黄海海战中爱国官兵的抵抗斗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必修二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短暂春天必修三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选修四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捍卫民主共和……)二、阶段特征及历史线索(一)政治上:1、列强: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加强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不断深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清王朝:对外由抵抗到最终屈服,对内阻碍维新变法,推行新政抵制革命,极力维护专制统治,最终走向覆亡。
北洋军阀政府:对内独裁,对外卖国;3、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掀起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特别是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二)经济上:1、列强对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
2、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三)思想上:1、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不断传播,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精神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实业救国思潮盛行(四)社会生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断发、不缠足运动、电影、见面礼等。
注意整理:中国近代化的整体推进——表现三、重点、难点、易错点、拓展点(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深化: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一个分水岭?补充:1、瓜分狂潮——注意相关历史概念2、日本独霸中国概括:这一阶段列强侵略特征政治侵略:战争——瓜分——以华治华;经济侵略: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侵略态势:争夺——宰割同盟——日本独霸(二)中国人民的抗争1、区分:黄海海战中的民族英雄事迹2、理解:反割台斗争概念3、理解:义和团运动的最大意义4、注意——孙中山:争取与捍卫不同!捍卫共和斗争的顺序!两次护法的正确表述!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三)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区分概念:维新派、保皇派、革命派、激进派比较:1、早期维新思想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异同2、维新思想与民主共和思想异同3、民主共和思想与民主科学思想的异同注意: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探究:1、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有着怎样不同的命运?应如何理解他们对孔子的不同态度?本质上有差别吗?为什么?2、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动摇封建正统思想,反封建斗争;宣传“民主、科学”,共和思想进一步传播;启后:宣传马克思主义,奠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基础。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4-1919年)+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

第6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4-1919年)时空定位概览必过核心知识一、中华民族的沉沦与抗争[线索·明]1.列强侵略:列强先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2.中华民族的抗争:(1)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政治方案,探索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道路,但都以失败告终。
(2)无产阶级: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深入传播马克思主义。
[图示·解]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变迁[线索·明]1.民族工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2.社会生活: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服饰、礼仪、交通、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图示·解]三、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深化[线索·明]1.学习制度:(1)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2)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层次更加深入。
2.学习思想:(1)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兴起,在社会上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2)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图示·解]必清核心问题[辨析·判正误]·历史现象1.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
(×)提示: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
2.“门户开放”指中国开放门户。
(×)提示:“门户开放”指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的同时,要求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相互开放。
3.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二者根本上是对立的。
(×)提示: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板块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第1讲 ~间列

第1讲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及探索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甲午中日战争中日两国关于《马关条约》签订的记录 1 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客观影响 3 列强侵华促进中国外交近代化 4义和团运动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5 义和团对清廷的警惕 6 综合7一、选择题1.(2018·某某某某一模)下面是甲午战后中日两国报刊上刊载的关于马关谈判议和的手绘场景图,这组图片反映出( )A.大中华思想下的历史误区B.主观情感影响历史记录C.主观想象不具备史料价值D.大众媒体刊载不足为据解析:B 首先必须明确中日谈判的基本史实是存在的,两国大众传媒的报道并非主观想象,有一定的史学价值,C、D两项错误。
两组图片的区别是,中国的报道突出李鸿章的中心位置,日本的报道突出伊藤博文的中心位置,两国媒体的主观情感影响了历史记录,B项正确。
任何国家的传媒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情感,并非大中华区独有,A项错误。
2.(2018·某某某某摸底)“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近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材料旨在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C.促使近代化进程首次转移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解析:C 材料中“中国近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表明由学习西方的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制度,也就是近代化进程的首次转移,C项正确。
3.(2018·某某某某二模)1899年,美国向各国提出有关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主要内容是: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X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运至各势力X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
这一政策( )A.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B.保障了美国对华侵略取得优势地位C.必然得到列强比较广泛的赞同支持D.扩大了美国在华势力X围和租借地解析:A 美国因为美西战争丧失了参与瓜分中国的最佳时机,于是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其本质是在承认各国瓜分中国的基础上,在经济上要求将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对世界各国开放,有利于美国凭借经济优势加强对华经济侵略,客观上也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A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课时1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考点一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
1.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
⎪⎨⎪⎧①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②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过程⎩⎪⎨⎪⎧①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挑起战端。
②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
③1894年9月,中日在黄海决战,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①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②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③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列强争相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⑥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首先进行军事改革。
⑦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
(2)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2.八国联军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