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系列研究

合集下载

“十二五”期间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战略重点研究

“十二五”期间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战略重点研究

城市 群之一 ,长三角 、京津 冀 、珠三 角地 曾展 开 了争 论 ,经过 了几 十年 的长三 角 区 区 , 占中 国经 济 总量 的4 %左 右 。其 中 , 0 占1%。在 长三 角 区域发 展 中 ,区域 功能 0 域合作 的实 践 ,在 国务 院批 复 的长三 角 区 长江 三角 洲原 来 只是一 个地 理概 念 ,
作 与发展 的 战略 重点提 出 了 自己的建议 。 关键词 :长三 角 区域 合作
【 中图 分类 号】 F 7 1 2
十 二五
2 1 年 5 4 ,国务 院正式 批 准 实 定 位 问题非 常重要 。长 三角 区域 的功能 定 0 0 月2 日
施 长三 角 区域规划 。长 j角 区域规 划编 制 位 是 :亚太地 区的重要 门户 ,世界 先进 的
半 的 时 间 。在 五 年 半 中 的 区域 规 划 编 制 两 个 概 念 组 成 。一 是 区域 的 自然 地 理 概
中 ,形 成 了 国务 院关 于长三 角 的指 导意 见 念 ,二 是 区域 合作 概念 。 比如 ,大 家经 常
和批 复了长 三角 区域 规划 。 说 的长 三角 由1个 地级 市 和一个上 海市 组 5 成 ,也 有说 安徽 的合 肥 、马鞍 山 ,江 苏 的
RE 0NAL DE E 0P G1 V L ME T N
“ 二 五 " 期 间长 三 角 区域 合 作 十 与 发展 的战 略重 点研 究
◎郁鸿 胜

要 : 以长 三 角 区域 规 划 的 出台 为 背景 ,回顾 了长三 角 区域 合作 与发 展 的 进
程 ,对长 三 角 区域 合 作的 主要 方 面进 行 了总结 ,进 而对 “ 二五 ”期 间长三 角 区域 合 十

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创新、金融集聚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创新、金融集聚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2020年第12期总第263期征信CREDIT REFERENCENo.122020Serial No.263收稿日期:2020-08-24作者简介:耿德林(1987—),男,安徽天长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货币信贷管理与金融稳定。

摘要:梳理金融创新、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借助空间面板模型对传导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性较强,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长三角地区金融创新指数具有明显的正向溢出效应,推动区域金融创新指数,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协调发展;金融集聚程度具有正向的涓流效应,能够通过规模递增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长三角;金融创新;金融集聚;经济发展;空间溢出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47X (2020)12-0083-06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创新、金融集聚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耿德林(中国人民银行南通市中心支行,江苏南通)一、引言及文献综述(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面积35.8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73%,区域内人口总数达到全国总人口的16.15%,而地区经济总量(GDP )约占我国经济总量的1/4,全员劳动生产率位居全国前列。

当前,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而金融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血脉,是实体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协调发展。

因此,研究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对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1.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王爱俭等人(2008)借助系统理论研究了金融创新对经济的扩散效应,并利用长三角地区的数据对扩散效应进行了验证,研究认为金融创新能够强有力地支持经济发展[1]。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社会发展政策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社会发展政策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社会发展政策
概述
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最发达和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在社会发展政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该区域的内外联系社会发展政策旨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加强区域合作。

经济发展政策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社会发展政策注重推动经济发展。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提供税收优惠、支持创新科技和吸引外资等。

这些政策的目标是促进企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生产力。

人民生活水平政策
为改善长江三角洲居民的生活水平,政府实施了一些内外联系社会发展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和住房,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政府还鼓励居民参与社会活动和享受文化娱乐,以提高生活品质。

区域合作政策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社会发展政策强调加强区域合作。

政府积极推动跨省市的合作项目和经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通过合作,该区域能够实现更高效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

结论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社会发展政策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区域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推动该区域的社会进步和繁荣,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

为了持续发展,政府应进一步完善这些政策,确保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经济形势。

浅析区域协调 发展的策略

浅析区域协调 发展的策略

浅析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目前,由于行政分割、各自为政、产业同构等诸多因素,引起各个地区的恶性竞争,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削弱了地区竞争力。

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分析目前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探寻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政府;区域协调发展;恶性竞争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含义区域协调发展,本身并不意味着平衡发展。

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区域发展都是不平衡的。

可以说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

所谓区域协调发展,就是力求把区域发展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限度之内,充分发挥区域内部各地区的发展潜力和优势,并在各自发展中建立起良好的区际互动关系,从而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整个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区域发展存在问题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各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各项指标相对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但是经济发展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显著增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大挑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城市化的迅猛推进,我国东部沿海一些经济发达区域,逐步发展成为人口和产业高度聚集的城镇密集区。

在这些区域里,城乡空间高度交织,社会经济联系紧密。

但与此同时,区域内部的冲突和矛盾也在加剧,恶性竞争愈演愈烈。

如何避免恶性竞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长三角地区案例分析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避免恶性竞争方面,长三角地区较为典型。

下面将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分析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

长江三角洲地区(指沪、苏、浙三省市)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2007年, 该地区以占有全国2 . 2 %的土地面积、5 . 7 %的人口、22 . 7 %的经济总量,被称为中国第一区域经济板块和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面对发展机遇,各地区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投资。

各个地区互不相让,政策越来越优惠,进而演变成了一场外资争夺战。

区域协调发展 典型案例

区域协调发展 典型案例

区域协调发展典型案例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各种资源、产业和经济活动相互协调、互补、互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模式。

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各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典型案例之一。

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人力资源。

苏州市不仅是中国的制造业基地,还是中国的服务业中心,其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

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苏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首先,苏州市积极引进外资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其次,苏州市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投入,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苏州市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苏州市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经济持续增
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发展差距逐渐缩小,成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

苏州市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也为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总之,苏州市的成功实践表明,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各地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各种资源、产业和经济活动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繁荣。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经济活力最为强劲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经济发达。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各省市不断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文将就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参考。

一、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情况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中居前列。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就。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总量巨大,工业和服务业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人口密集,交通便利,产业结构先进。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1.政策支持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协调创新发展受到政府政策支持的影响较大。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

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产业升级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对于经济协调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升级,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涌现,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

产业升级对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3.科技创新4.市场需求长三角地区的市场需求对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长三角地区拥有庞大的市场,消费需求强劲,市场潜力巨大,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5.人才支持6.外部环境长三角地区的外部环境对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外部环境的变化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经济协调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简析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简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关系着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

文章首先简述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

其次,分析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最后,从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制度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四个方面试图解决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区域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生产要素流动性较弱、城市发展缺乏精准定位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1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末,市场化体制不断完善,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高潮,区域经济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器。

区域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缩影,笔者认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可归为三次发展浪潮。

1.1 第一次发展浪潮上海经济区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立。

最初,上海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与浙江的杭州、绍兴和宁波等十个城市包含其中。

经过试验性的改革,上海经济区最终覆盖了江苏和浙江全省以及上海市。

随后,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分别在1984年、1985年、1987年加入上海经济区。

这一时期,由于地方竞争激烈加之上海经济区的范围逐渐扩大,没有区域性协调机构的统筹,上海经济区的发展并不成功,八十年代上海经济区的每年的年增长率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1.2 第二次发展浪潮20世纪九十年代,中央在撤销“上海经济区”并提出了“开放浦东”的发展战略,从此浦东新区成为上海以及整个长三角经济圈的新高地。

但从总体上来讲,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发展在九十年代有了质的跨越,在第一次发展浪潮中,苏浙区域合作的形式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与浙北的乡镇企业之间的进行挂钩,进行横向的配套合作,在合作范围上主要是工业加工上进行对接。

而在第二次发展浪潮中苏浙沪区域合作模式转变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利用浦东的优惠政策以及上海的国际影响力大力吸引外资以及技术引进,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被挖掘。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1. 引言1.1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现状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苏五个省市组成,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较大。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国的前列,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多种特点和优势。

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长三角地区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

长三角地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越的区位优势,为企业发展和市场开拓提供了便利条件。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平衡和不足之处。

一方面,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间产业结构、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人口流动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一些地区相对落后,发展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

长三角地区与其他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也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与协调,实现互利共赢。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现状呈现出光明的一面,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1.2 非均衡发展的背景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其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

非均衡发展的背景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长三角地区拥有上海、江苏、浙江等发达省市,但与之相邻的安徽、江西、山东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较低。

这种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不均衡,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异。

城市规划与发展不平衡也是长三角地区非均衡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一些城市规划不完善,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导致了经济资源的不均衡配置。

交通基础设施差距以及人口流动和社会保障差异也是长三角地区非均衡发展背景的重要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系列研究
总体要求: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五个统筹的发展思路,结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正在组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从该地区资源约束状况出发,深入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1、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目标和总体格局思路研究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出发,以实证方法研究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现状,比较借鉴区域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重点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目标、区域空间结构,尤其是区域大中城市功能及发展趋势,提出优化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总体格局的思路和对策)
2、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未来机遇和挑战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实证方法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未来五到十年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重点分析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新一轮世界科技发展浪潮、奥运经济、世博经济、CEPA实施等对这一地区发展的影响,提出应对的思路和建议)
3、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资源整合研究
(从长江三角洲地区现状出发,着眼于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实证分析区域内各地区社会发展层面客观存在的地区差异以及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深入研究如何加强在人口管理、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体系、科教文卫、社会中介组织等社会发展资源方面的区域整合,提出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4、长江三角洲地区提升产业发展能级研究
(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出发,着眼于建立以科技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制造业体系及现代服务业体系,研究分析区域内各地区产业政策、引进外资和世界制造业转移对长江三角洲产业发展的影响,提出各地区发挥自身优势,共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提升能级的建议和思路)
5、长江三角洲区域统筹规划问题研究
(着眼于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配合国家编制长江三角洲区域综合发展规划,研究探索跨省级行政区区域规划的方法和途径,借鉴国际经验,重点分析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相关的体制、机制以及组织机构等问题)
6、长江三角洲地区完善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研究
(着眼于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区域发展现状出发,研究分析降低融资成本、
提高资本效率、规范产权交易等区域金融的制约性因素,提出完善区域资本市场、产权交易的对策和思路)
7、长江三角洲地区跨国公司发展态势研究
(以实证方法研究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跨国公司投资和运营的特点、趋势,以及对地区乃至国家产业结构和宏观经济的影响)
8、长江三角洲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分工与配套衔接研究
(以实证方法分析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现状,重点研究区域港群、交通运输网络、内河航道治理等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路网、河道、交通设施、运输工具和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地区间合作分工和配套衔接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
9、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研究
(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的体制、机制运作经验,在比较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探索促进长江三角洲区域共同发展的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10、长江三角洲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从长江三角洲资源环境保护现状出发,研究现有资源环境保护体制和机制的运作特点及其制约,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11、长江三角洲区域立法协调与法制环境建设研究
(深入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间立法协调对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优化法制环境,加强地区间立法协调的方法和对策)
12、长江三角洲构筑跨地区政策体系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实证分析地区政策的跨地区外部影响,探索政策跨地区外部影响的评估方法,从加快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出发,研究和提出地区政策连动、互补的对策和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