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总第二课时》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 导学案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   导学案

平潭岚华中学2016-2017学年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1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学习目标】1、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2、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学习重点】金字塔的建造、 《汉谟拉比法典》 【学习难点】1、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

2、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金字塔的国度1、发源地: 流域。

2、建立国家:约从公元前 年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

3、统一:约公元前 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

4、文明的象征:国王陵墓 是权力的象征。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1、发源地: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

2、文明的产生:公元前 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

3、统一: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 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4、文明象征:《汉莫拉比法典》5、目的: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6、地位: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 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发源地: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2、文明的产生:约公元前 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国。

3、种姓制度:【课堂小结】【课堂练习】1、小伟一家计划到某国旅游,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过渡,他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了“尼罗河”“金字塔”“法老”等关键词。

请判断他们将要去的国家是( )A .埃及B .印度C .希腊D .伊拉克 2、古代文明大多诞生于大河流域,位于“新月沃地”东部的两河流域曾孕育的文明国度是( ) A 、古埃及 B 、古巴比伦 C 、古印度 D 、古代中国3、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一种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古代印度掌管宗教的祭司属于( )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我有话说:。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教案5篇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教案5篇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教案5篇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教案1教学目标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及生活情况;旧石器时代、氏族与氏族公社。

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祖国境内的最早居民相貌与生活的情况。

以教材为蓝本并附以一些课外内容,如:考古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记载、本地遗迹等让学生见识到历史学科的丰富多彩从而开拓眼界。

引导学生分析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些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

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从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过介绍我国是世界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建议重点分析北京人及其生产、生活情况是重点。

因为北京人的考古资料十分丰富,得到了完整的头盖骨和较多生产生活遗迹,可以充分证明北京人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等情况,区别人和动物,证明劳动创造了人。

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的生活地域与北京人相同,与北京人相比较,在体质和脑容量方面与现代人更加接近,掌握的生产技术等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

从对比中可以了解到人类的演进过程。

难点分析⑴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是难点,如: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等。

由于学生年龄小,以前接触历史知识很少,加之时代久远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⑵劳动创造了人是难点。

初一的学生尚未接触到社会发展史,对于人类进化的知识几乎是空白,恩格斯的话对于初一的学生理解起来一定很吃力,需教师循循善诱。

教法建议教师让学生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井引导学生从体质特点、制造工具、使用火、社会组织形式、观念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初步学会通过对比认丁⒗斫饫分兜姆椒ā?/P>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如北京、陕西)可以参观原始社会遗址。

秋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历史学案

秋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历史学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学习目标1、掌握两河流域文明兴起、统一的过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统治。

2、理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

3、识记《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地位。

4、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和历史价值。

重点难点精归纳一、比较埃及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异同二、《汉谟拉比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的哪些社会状况?1.社会阶级关系: 当时的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的自由民、无公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已形成自由民与奴隶的阶级对立,自由民中又形成平民与贵族的等级区分。

2.阶级特征:古巴比伦王国运用国家权力维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严禁奴隶逃亡及藏匿奴隶、盗卖奴隶的行为;不同人量刑程度不一,明显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3.文明程度:从法典本身来分析,法律条文清晰,具有可操作性,说明古巴比伦王国的文明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

4.古巴比伦王国处于文明早期的时代特征:法典对犯罪行为惩罚严酷;保了诸如同态复仇等原始习惯法的部分内容,带有“以牙还牙”报复原则的遗痕。

三、《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价值1.《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汉谟拉比法典》体现了古巴比伦实行君主专制统治,维护了汉谟拉比的专制统治地位。

3.《汉谟拉比法典》全面维护奴隶主阶级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典型例题巧突破考点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例1、(某某某某中考)2017年5月14日,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古丝绸之路跨越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诞生了()解析: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即两河流域,巴比伦文明是古代两河流城文明发展的一个代表。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学生用导学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学生用导学案
的成为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物质动力。
2、从15世纪开始,欧洲各国相继开始了持续二百多年的海外探险、考察、、和活动,史称“”。
3、1492年,哥伦布在国王的资助下,横渡,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等地。但哥伦布本人既没有找到通往中国和印度的新航路,也没有圆自己的黄金梦。哥伦布至死都误认为自己到达的是,因而称那里的土著居民为“”。
【共同探究】
1.知识表格是我们学习历史过程中概括知识要点常用的一种方法。请依据《新航路开辟示意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表格的未完成部分。
人物
时间
出发点
结果
梦想
迪亚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487
葡萄牙
绕过,进入印度洋
找到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实现黄金梦。
1497
葡萄牙
到达印度西海岸
哥伦布
1492
西班牙
发现
麦哲伦
西班牙
实现环球航行
【归纳整理】
【拓展练习】
1.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首先找到通往东方新航路的航海家是( )
A迪亚士B哥伦布C达伽马D麦哲伦
2.雪黎同学查阅资料时,看到“……15世纪末,在西班牙王室资助下,他意气风发,率领3艘帆船横渡大西洋……他称那里的土著居民为‘Indians’……”,他到达了()
A亚洲B非洲C美洲D澳洲
课题: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总第2课时
主备:审核:课型:新授
学习
目标
1、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程,归纳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2、了解哥伦布、迪亚士、达·迦马、麦哲伦等人开辟新航路的史实;知道哥伦布、迪亚士、达·迦马、麦哲伦等人的事迹,学习他们的品质,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培养在现实学习和工作中敢于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认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所处的地理位置。

2.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

3.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内容,感受人类法制的源远流长。

【学习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学习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课前预习】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地理位置: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政权发展(1)国家出现:约公元前3500年,建立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第1页/共4页(2)初步统一: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此后,两河流域屡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二、古巴比伦王国1.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统治: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3.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三、《汉谟拉比法典》1.价值: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内容:正文共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古巴比伦分为拥有自由权的公民、无自由权的公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2)古巴比伦的奴隶制度相当发达,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有买卖奴隶的现象。

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

(3)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3.如何评价《汉谟拉比法典》?第2页/共4页《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互学探究】1.讨论并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2.设计本课大事年表约公元前3500年国家出现约在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的统一【课堂小结】1.一个文明古国:古巴比伦2.一位国王:汉谟拉比3.一部法律:《汉谟拉比法典》【巩固练习】第3页/共4页1、两河流域的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2.了解两河流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3.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政治和宗教制度;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第二课,主要内容是古代两河流域。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人文特征、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以及政治和宗教制度。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谈谈自己对于古代文明的理解。

2.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引入新课的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古代两河流域。

二、学习新课1.教师出示两河流域的地图,让同学们观察并描述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

2.提问:两河流域的人文特征有哪些?(同学们可以提到:两河流域是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人口众多,文字出现非常早等。

)三、深入了解两河流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1.教师结合课本内容,向同学们讲解两河流域的农业特点。

2.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古代两河流域的农业发展比较繁荣?(同学们可以提到:两河流域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等。

)3.教师讲解两河流域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4.请同学们看课本,找出古代两河流域的手工业和商业的特点。

四、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政治和宗教制度1.教师向同学们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政治制度。

2.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古代两河流域的政治制度比较集中?(同学们可以提到:两河流域是一个多民族、多城邦的地区,需要统一的政治制度来维持秩序。

)3.教师讲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宗教制度,提醒同学们宗教在古代两河流域非常重要。

【导学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以及农业、手工业、商业、政治和宗教制度的发展情况。

这不仅是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今天的学习,对古代两河流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现历史的奥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导学案(无答案)-2019年教学文档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导学案(无答案)-2019年教学文档

“目标导引教学”导学案(总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科目:历史年级:九年级课题:古代两河流域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2、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3、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学习重点: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学习难点: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学习过程】一、学前预习,自主学习:二、生生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阅读课文第8-9页,回答以下与《汉谟拉比法典》相关的问题。

1.在《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的局部图中,汉谟拉比从神的手中接过了权杖,这样刻画是为了宣扬什么思想?2.阅读课文简要回答《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

3.《汉谟拉比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这说明了什么现象?4.阅读第8页相关史事和第9页的课后活动材料,可以看出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奴隶处于怎样的社会地位任务二:阅读下列法律条文,回答问题。

第16条:自由民藏匿宫廷或穆什钦努(指被征服地区的人)之逃奴于其家,而拒不交出者,此家家主应处死。

第226条: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隶的奴隶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

第282条:倘奴隶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之主人”,则此主人应证实其为自己的奴隶,而后其主人得割其耳。

——《汉谟拉比法典》5.根据以上条文,谈谈你对《汉谟拉比法典》的看法。

三、引导启发,精讲点拨1.在《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的局部图中,汉谟拉比从神的手中接过了权杖,这样刻画是为了宣扬什么思想?君权神授2.阅读课文简要回答《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

规定了社会等级、家庭奴隶制、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3.《汉谟拉比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这说明了什么现象?说明了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4.阅读第8页相关史事和第9页的课后活动材料,可以看出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奴隶处于怎样的社会地位?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地位低下,不受法律保护。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黄河流域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黄河流域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黄河流域导学案一、研究目标1. 了解古代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2. 了解黄河的重要地位和作用;3. 掌握古代黄河流域的文化和农业发展。

二、研究内容1. 古代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2. 黄河的重要地位和作用;3. 古代黄河流域的文化和农业发展。

三、研究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黄河的兴趣。

2. 研究古代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2课的相关内容;- 学生归纳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例如流经区域、河流特点等。

3. 研究黄河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2课的相关内容;- 学生讨论黄河对古代黄河流域人民生活的影响,例如灌溉农田、交通运输等。

4. 研究古代黄河流域的文化和农业发展:-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2课的相关内容;- 学生总结古代黄河流域的文化特点,例如氏族制度、青铜器等;- 学生了解古代黄河流域的农业发展情况,例如农田规模、农业技术等。

5. 共享研究成果:- 学生小组展示自己对古代黄河流域的研究成果;- 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进一步丰富对古代黄河流域的理解。

四、研究评价1. 写一篇短文,描述古代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和农业发展。

2. 回答几个与本课研究内容相关的问题。

五、研究延伸1. 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对古代黄河流域的探究报告,并结合图片和资料进行展示。

2. 在家中或身边寻找与黄河相关的事物或地点,拍照并写一篇小记。

以上是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黄河流域导学案的准备内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第二课时学案
目标点击
1、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2、了解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3、了解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

4、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腓尼基人的字母文字。

世界三大宗教──公元前6世纪产生在印度的佛教,公元1世纪,产生在巴勒斯坦一带的基督教,公元7世纪,产生在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

5、了解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自学梳理
1、阿基米德是人,他发明了定律和定律。

他发明的可用来排水或灌溉。

2、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形成于,它用表示事物,所以叫做象形文字。

这种文字通常被刻在、、,主要使用者是和___________。

埃及象形文字对以后的产生了重要影响。

3、阿拉伯数字的创造者是人,人把它发展并传播。

__________(时间),阿拉伯数字与现在写法基本一致。

探究展示
阅读课文,解决一下问题:
1、如何理解西欧封建社会流行的一条常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2、西欧的天主教会是怎样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主的?
3、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扩张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4、数字的发明有什么作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5、如何正确看待这三大宗教及其教义?
6、“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是哪里人?他具有哪些可贵的品德?做出了哪些贡献?
作业布置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

国家计口授田,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男子每人二段(约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奴婢受田相当于自由民的1/3。

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

-------日本大化改新时期的《田令》材料二“凡天下丁男给田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给三十亩。


-------唐朝武德田令
请回答:
①日本田令和中国唐朝田令有什么共同点?
②这个共同点能说明什么问题?
2、阅读以下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念:念诵“除真主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拜:每日要面向克尔白神庙按规定的仪式礼拜五次。

课:每个信徒都要交纳天课,即施舍财物。

后变为国家税收。

斋:在回历9月进行斋戒,即从黎明到日落整天戒除饮食。

朝:每个信徒,不分性别,只要身体健康,旅途安全,能自备旅费,而且家属的生活有着落,平生要朝圣一次。

请回答:
①这是哪种宗教的宗教礼仪?该宗教的创始人是谁?
②该宗教的信徒如果要去朝圣,你认为他应去哪座城市?
③该宗教的创立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有何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