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悬浮动力学基础实验
大学磁悬浮实验报告

大学磁悬浮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大学磁悬浮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磁悬浮原理以及悬浮高度与磁场大小的关系,进一步深化我们对磁场和力学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磁悬浮是利用了超导体和永久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而实现的。
当超导体置于磁场中时,由于超导体本身特殊的电性质,从而可使磁场在超导体内不存在。
因此,超导体内的物体可以通过永久磁铁的磁场被悬浮起来。
根据悬浮高度与磁场大小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磁铁磁场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悬浮高度。
三、实验步骤1. 将永久磁铁放在台面上,保持水平。
2. 将超导体放在磁铁上方,调整超导体位置。
3. 均匀地撒上磁铁粉末,观察物体和磁铁之间的作用力,进一步调整物体的位置。
4. 测量物体悬浮的高度,记录数据。
5. 重复实验3-4步骤,分别记录不同磁铁大小下物体的悬浮高度。
四、实验结果经过多次实验,我们得出了如下的实验数据:磁铁大小(高度/cm)悬浮高度(cm)0 02 34 66 98 12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物体的悬浮高度与磁铁大小成正比关系,而且比例系数大约为1.5。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磁悬浮的原理以及物体悬浮高度与磁场大小的相关性。
我们发现,通过调整磁铁大小可以控制物体的悬浮高度,这种现象可以应用于现实中,例如在磁悬浮列车和飞行器的设计中,将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实验感想本次实验让我深入了解了磁悬浮的原理,而且还体验了调整实验条件、记录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整个过程。
在实验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精神,也更加珍惜科学实验的机会,希望以后能再次参加这样有趣、实用的实验。
磁悬浮实验实验报告

磁悬浮实验实验报告磁悬浮实验实验报告引言:磁悬浮技术是一项基于磁力原理的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科研实验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磁悬浮装置,探究磁悬浮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一:磁悬浮装置的搭建我们首先准备了以下材料:一块磁性材料、一块导电材料、一块永磁体、一根铜线和一台电源。
我们将磁性材料和导电材料分别固定在一块平板上,然后将永磁体放置在平板下方。
接下来,我们将铜线连接到电源上,并将其放置在导电材料上方。
当通电时,铜线中的电流会产生磁场,与永磁体的磁场相互作用,从而使导电材料悬浮在磁性材料上方。
实验二:磁悬浮装置的稳定性为了测试磁悬浮装置的稳定性,我们对装置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首先,我们调整电源的电流,观察导电材料在不同电流下的悬浮高度。
结果显示,随着电流的增加,导电材料的悬浮高度逐渐增加。
这表明,磁悬浮装置的稳定性与电流大小有关。
接下来,我们改变了永磁体的位置,观察导电材料的悬浮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当永磁体离导电材料较近时,悬浮高度较低;而当永磁体离导电材料较远时,悬浮高度较高。
这说明,磁悬浮装置的稳定性与永磁体与导电材料之间的距离有关。
实验三:磁悬浮装置的应用除了探究磁悬浮装置的原理和稳定性外,我们还研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
磁悬浮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高速磁悬浮列车。
这种列车通过利用磁悬浮技术,可以在轨道上悬浮行驶,减少了与轨道的摩擦阻力,提高了列车的运行速度和效率。
此外,磁悬浮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科研实验。
例如,在物理学实验中,磁悬浮装置可以用于制造零摩擦环境,以便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在化学实验中,磁悬浮技术可以用于悬浮液滴,以便进行微小反应的观察和控制。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磁悬浮装置,并探究了其原理、稳定性和应用。
磁悬浮技术在交通运输和科研实验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磁悬浮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以推动其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大学磁悬浮实验报告

大学磁悬浮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磁悬浮系统的搭建和调试,了解磁悬浮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磁悬浮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调试方法。
2. 实验原理。
磁悬浮技术是利用磁场对物体进行悬浮和定位的技术。
在磁悬浮系统中,通常会使用永磁体和电磁体来产生磁场,通过控制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实现对物体的悬浮和定位。
磁悬浮系统通常包括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部件,通过这些部件的协调工作,可以实现对物体的精确悬浮和定位。
3. 实验装置。
本次实验使用了磁悬浮实验装置,该装置包括永磁体、电磁体、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部件。
通过这些部件的组合和调试,可以实现对物体的磁悬浮和定位。
4. 实验步骤。
(1)搭建磁悬浮系统,首先,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搭建磁悬浮系统的结构,包括永磁体、电磁体、传感器和执行器等部件的组装和连接。
(2)调试磁悬浮系统,接下来,对搭建好的磁悬浮系统进行调试,包括对永磁体和电磁体的磁场强度和方向进行调节,以及对传感器和执行器的连接和设置进行调试。
(3)测试磁悬浮效果,最后,对调试好的磁悬浮系统进行测试,观察和记录磁悬浮效果,包括对物体的悬浮和定位情况进行测试和分析。
5. 实验结果。
经过调试和测试,我们成功搭建和调试了磁悬浮系统,并取得了良好的磁悬浮效果。
通过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磁悬浮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了磁悬浮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调试方法。
6.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磁悬浮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磁悬浮系统的搭建和调试方法,为将来的科研和工程实践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磁悬浮技术在现代工程领域的重要应用前景,对其发展和应用充满信心。
7. 实验改进。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磁悬浮技术的应用领域,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为磁悬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磁悬浮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磁悬浮系统的搭建和调试方法,为将来的科研和工程实践奠定了基础。
磁悬浮实验报告

磁悬浮实验报告磁悬浮实验报告引言:磁悬浮是一种利用磁力使物体悬浮在空中的技术,它具有许多潜在的应用领域,如高速列车、磁悬浮轮椅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磁悬浮装置,探索磁悬浮的原理和特性。
一、实验材料和装置本实验所需材料包括磁铁、磁铁座、导线、电池和磁悬浮平台。
磁悬浮平台由一块磁铁和一个导线构成,磁铁座用于固定磁铁。
二、实验步骤1. 将磁铁座固定在平面上,确保它稳定不动。
2. 将磁铁放在磁铁座上,确保它与座位紧密贴合。
3. 将导线绕在磁铁上,形成一个圆圈,并确保导线两端不相连。
4. 将导线的一端连接到电池的正极,另一端连接到电池的负极。
5. 打开电池开关,观察磁悬浮平台的运动情况。
三、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磁悬浮平台在电流通过导线时开始悬浮在空中。
当电流通过导线时,产生的磁场与磁铁的磁场相互作用,产生一个向上的力,使磁悬浮平台悬浮在空中。
当电流关闭时,磁悬浮平台会下降并与磁铁接触。
四、实验分析磁悬浮的原理是基于磁场的相互作用。
当电流通过导线时,产生的磁场会与磁铁的磁场相互作用,产生一个向上的力,使物体悬浮在空中。
这种相互作用力可以通过安培定律来解释。
安培定律指出,当电流通过导线时,产生的磁场会产生一个力,作用在与磁场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磁悬浮的关键是控制磁场的强度和方向。
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改变电流的方向和大小来控制磁场的强度和方向。
当电流通过导线时,产生的磁场与磁铁的磁场相互作用,产生一个向上的力,使物体悬浮在空中。
当电流关闭时,磁悬浮平台会下降并与磁铁接触,因为没有磁场的相互作用力来支撑它。
磁悬浮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有许多潜力。
例如,磁悬浮列车可以通过减少与轨道的摩擦来实现高速运行,从而提高列车的速度和效率。
此外,磁悬浮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医疗设备,如磁悬浮轮椅,使患者在移动时更加舒适。
然而,磁悬浮技术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磁悬浮装置的制造和维护成本较高。
其次,磁悬浮装置对环境的要求较高,需要一个稳定的磁场和平整的表面。
磁悬浮实验实验报告

1. 了解磁悬浮技术的原理和基本操作。
2. 掌握磁悬浮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3. 通过实验,观察磁悬浮现象,分析磁悬浮系统的稳定性和悬浮高度与激磁电流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磁悬浮技术是利用磁力使物体悬浮在空中,避免物体与支撑面接触,从而减少摩擦和能量损耗。
实验中,通过改变激磁电流的大小,观察磁悬浮系统在不同悬浮高度下的稳定性。
三、实验器材1. 磁悬浮实验装置一套(包括磁悬浮盘、磁悬浮支架、激磁电流线圈、电源等)。
2. 测量工具(如尺子、万用表等)。
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装置,将磁悬浮盘放置在磁悬浮支架上,确保磁悬浮盘与支架平行。
2. 将激磁电流线圈绕在磁悬浮盘上,确保线圈与磁悬浮盘紧密贴合。
3. 连接电源,调整激磁电流的大小。
4. 观察磁悬浮盘在不同激磁电流下的悬浮状态,记录悬浮高度和激磁电流的对应关系。
5. 改变激磁电流的大小,重复步骤4,观察磁悬浮盘的悬浮状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当激磁电流较小时,磁悬浮盘处于悬浮状态,但悬浮高度较低;随着激磁电流的增大,悬浮高度逐渐升高。
2. 当激磁电流过大时,磁悬浮盘开始接触支架,悬浮状态不稳定。
3. 通过实验数据可知,悬浮高度与激磁电流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在一定范围内,激磁电流越大,悬浮高度越高。
1. 磁悬浮技术是一种利用磁力实现物体悬浮的技术,具有减少摩擦和能量损耗的优点。
2. 磁悬浮系统的稳定性与激磁电流的大小有关,在一定范围内,激磁电流越大,悬浮高度越高,系统越稳定。
3.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磁悬浮实验的步骤和方法,为后续研究磁悬浮技术奠定了基础。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地实现了磁悬浮现象的观察,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了悬浮高度与激磁电流的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磁悬浮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提高了对磁悬浮系统的认识。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磁悬浮系统的优化设计,提高磁悬浮技术的稳定性和悬浮高度,为磁悬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磁悬浮动力学实验

D H S Y -1型磁悬浮动力学实验仪实验一 动力学基础实验随着科技的发展,磁悬浮技术的应用成为技术进步的热点,例如磁悬浮列车。
永磁悬浮技术作为一种低耗能的磁悬浮技术,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实验使用的永磁悬浮技术,是在磁悬导轨与滑块两组带状磁场的相互作斥力之下,使磁悬滑块浮起来,从而减少了运动的阻力,来进行多种力学实验。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接触到磁悬浮的物理思想和技术,拓宽知识面,加深牛顿定律等动力学方面的感性知识。
本实验仪可构成不同倾斜角的斜面,通过滑块的运动可研究匀变速运动直线规律,加速度测量的误差消除,物体所受外力与加速度的关系等。
【一】 实验目的1. 学习导轨的水平调整,熟悉磁悬导轨和智能速度加速度测试仪的调整和使用; 2. 学习矢量分解;3. 学习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4. 测量重力加速度g ,并学习消减系统误差的方法;5. 探索牛顿第二定律,加深物体运动时所受外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6. 探索动摩擦力与速度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1.瞬时速度的测量一个作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 时间内,物体经过的位移为△s ,则该物体在△t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tsv ∆∆=为了精确地描述物体在某点的实际速度,应该把时间△t 取得越小越好,△t 越小,所求得的平均速度越接近实际速度。
当△t →0时,平均速度趋近于一个极限,即v t sv t t lim lim0→∆→∆=∆∆= (1) 这就是物体在该点的瞬时速度。
但在实验时,直接用上式来测量某点的瞬时速度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一般在一定误差范围内,且适当修正时间间隔(见图5、6),可以用历时极短的△t 内的平均速度近似地代替瞬时速度。
2. 匀变速直线运动如图1所示,沿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可视作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速度和位移的关系分别为:at v v t +=0 (2) 2021at t v s += (3) as v v 2202+= (4)如图2所示,在斜面上物体从同一位置P 处(置第一光电门)静止开始下滑,测得在不同位置0P ,1P ,2P ……处(置第二光电门), 用智能速度加速度测试仪测量0t ,1t ,2t ……和速度为0v ,1v ,2v ……。
大学磁悬浮实验报告

1. 了解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和结构。
2. 通过实验演示磁悬浮现象,验证超导体对永磁体的排斥作用。
3. 掌握磁悬浮列车的运行机制和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磁悬浮列车利用超导体在低温下的特性,实现列车与轨道之间的无接触悬浮。
当超导体冷却至一定温度时,其电阻降为零,形成超导态。
此时,超导体内的电流产生强大的磁场,与轨道上的永磁体相互作用,产生排斥力,使列车悬浮于轨道之上。
三、实验器材1. 超导磁悬浮列车演示仪(含磁导轨支架、磁导轨)2. 高温超导体(含Ag的YBacuo系高温超导体)3. 液氮四、实验步骤1. 将超导磁悬浮列车演示仪放置在平稳的工作台上。
2. 使用液氮将高温超导体冷却至临界温度(约90K)。
3. 将冷却后的高温超导体放置在磁导轨上,确保其与轨道平行。
4. 打开电源,使磁导轨产生磁场。
5. 观察高温超导体在磁场中的悬浮状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当高温超导体冷却至临界温度时,其在磁场中悬浮,证实了超导体对永磁体的排斥作用。
2. 通过调整磁导轨的磁场强度,可以观察到悬浮高度的变化。
当磁场强度增大时,悬浮高度也随之增大。
3. 实验过程中,高温超导体在磁场中的悬浮稳定性较好,但受到外界温度、磁场强度等因素的影响。
1. 磁悬浮列车利用超导体在低温下的特性,实现列车与轨道之间的无接触悬浮。
2. 超导体对永磁体的排斥作用是实现磁悬浮的关键因素。
3. 磁悬浮列车的悬浮高度和稳定性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操作人员需穿戴防护用品,如手套、护目镜等。
2. 使用液氮时,注意防止泄漏和低温冻伤。
3. 调整磁导轨磁场强度时,需缓慢进行,避免对高温超导体造成损伤。
八、思考题1. 磁悬浮列车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解决高温超导体冷却问题?2. 磁悬浮列车在高速运行时,如何保证其稳定性和安全性?3. 除了磁悬浮技术,还有哪些新型高速轨道交通技术?九、实验总结本次磁悬浮实验成功演示了超导体对永磁体的排斥作用,验证了磁悬浮列车的原理。
磁悬浮实验报告(二)

磁悬浮实验报告(二)引言概述:本文是关于磁悬浮实验的报告,主要介绍了磁悬浮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逐步探索磁悬浮的机制和实验条件,我们进一步认识了磁悬浮技术在交通运输和工程领域的巨大潜力。
本报告将首先介绍磁悬浮的基本原理,然后讨论具体实验的方法和结果,最后总结实验的主要收获和局限性。
正文:1. 磁悬浮的基本原理:- 电磁原理- 磁悬浮的运行机制- 磁悬浮与传统交通方式的比较- 磁悬浮对环境的影响2. 实验方法:- 实验装置的搭建- 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的准备- 实验条件和参数的设定- 数据采集和记录方法- 实验的安全措施3. 实验结果与分析:- 磁悬浮列车的悬浮高度与速度的关系- 磁悬浮列车的推力与电流的关系- 磁悬浮装置的能耗与负载的关系- 磁悬浮装置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分析- 磁悬浮技术在轨道交通和物流方面的应用展望4. 实验的主要收获:- 深入了解了磁悬浮技术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掌握了磁悬浮实验的常用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 发现了磁悬浮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潜力和局限性- 对磁悬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5. 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 实验条件限制和误差分析- 实验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和挑战- 磁悬浮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下一步实验的改进方向和扩展总结:通过本次磁悬浮实验,我们对磁悬浮技术的原理和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发现,磁悬浮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减少能源消耗。
然而,磁悬浮技术在工程实践中还面临着一些技术和经济上的挑战。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优化磁悬浮实验方法,探索更好的磁悬浮材料和设备,以实现更高效、安全和可持续的磁悬浮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研究动摩擦加速度af与斜面倾角θ 之间的关系及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数据分析
表四 研究动摩擦加速度af与斜面倾角θ 之间的关系及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θi sinθ i gsinθ i ai(CM/S2) afi=ai-gsinθ i 平均值af(cm/S2) F=mgsinθ i+maf(N) (度) -2.351 1 0 0 0 -2.351 m=444.6kg 13.48 2 1 0.017444 17.09469 -3.614688515 59.93208 18.44 3 1.3 0.022676 22.22232 -3.782317353 81.98424 21.52 4 1.5 0.026164 25.64041 -4.120407126 95.67792 27.08 5 1.8 0.031395 30.76694 -3.686943589 -3.871019078 120.39768 30.1 6 2 0.034882 34.18418 -4.0841751 133.8246 38.37 7 2.5 0.043597 42.72534 -4.355342455 170.59302 47.81 8 3 0.052309 51.26326 -3.453259408 212.56326 结论:1)根据上述数据,可以作 afi~ θ i曲线,得出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动摩擦加速度近似相等, 所以可以取 的平均值作为小角度时的动摩擦加速度af。2)由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图可知,小车的 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牛顿第二定律得到此实验的验证。 i 注 : 表 中 数 据 由 表 格 所 得
a3 a2 a2 a1 g ... sin 2 sin 1 sin 3 sin 2
已修正测量结果 = 测得值(或其平均值) - 已定系差
……
【实验内容与步骤】 一、学习导轨的水平调整,熟悉磁悬导轨和智能速度加速度测 试仪的调整和使用 二、匀变速运动规律的研究: 1、检查测试仪的测试准备 (1)检查测试仪中数字显示的参数值是否与光电门档光片的 间距参数相符,否则必须加以修正。 (2)检查“功能”是否置于“加速度”。 2、明确本实验内容研究的内容,需要测量的数据。
磁悬浮动力学基础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导轨的水平调整,熟悉磁悬导轨和智能速度加 速度测试仪的调整和使用;
2、学习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规 律; 3、测量重力加速度g,并学习消减系统误差的方法; 4、探索牛顿第二定律,加深物体运动时所受外力与加 速度的关系;
5、探索动摩擦力与速度的关系。
v v 0 a t
2
v
x 1 v 0 a t t 2
2 v0 2ax
测量量
0
P
v0
P0
x0
x1 x1 t1 x2 t 2
v1
P1
x2
v2
v v 0 a t
v3
P2
P3
x3
x 1 v 0 a t t 2
x3 t3
x v
2
2 v0 2ax
【实验仪器】
DHSY-1磁悬浮动力学实验仪1套 磁悬浮小车3辆,参考质量分别为:466g、463g、468g。 测试架(含2光电门)2台,可在导轨上移动,轻易不能取下,但固定螺帽 可拧出。 HZDH磁悬浮导轨实验智能测试仪DHSY-1 普通电源线1根,2米卷尺1把,水泡3只。 1.手柄 2.光电门Ⅰ 3.磁浮滑块 4.光电门Ⅱ 5.导轨 6.标尺 7.角度尺 8.基板 9计时器
v v 0 a t
2
x 1 v 0 a t t 2
0
P
v0
P0
x0
x1 x1 t1 x2 t 2
v1
P1
x2
v2
P2
v3
P 3
x3
v
2 v0 2ax
x3 t3
x
3、将斜面倾角调为θ=20~30 ;p0=20cm ,按下表要求,每次将小车 从同一位置静止释放,将测得的数据计入表格一
7
8
100
110
80
100
2 分别作出 v t; v x ;x
t t
图线。
若所得均为直线,则表明滑块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由直线斜率与截 距求出 与v0,将v0与上列数据表中 v0比较,并加以分析和讨论
a
表格二 水平状态下磁悬浮小车阻力加速度的测量
导轨调水平后,任意给小车一个初速度使之依次通过光电门1和2,测得的数据值 表格二 i 1 2 3 4 5 6 7 8 9 10 结论:由表格二,得出导轨水平放置时,小车以一定初速度经过导轨求得的摩擦力加速度的平均 值为 cm/S2,方向与小车运动方向相反。 V1(cm/s) 水平状态下磁悬浮小车阻力加速度的测量 V2(cm/s) af (cm/S )
2、重力加速度的修正:
实验报告基本要求: 字迹清晰,文理通顺,图表正确,数据完备和结论明确 内容包括: (1)实验名称 (2)实验目的 (3)实验仪器:型号 名称(重要参数) (4)实验原理:
原理阐述、原理图、分析示意图、主要计算公式
(5)实验步骤 (6)数据处理:原始数据重新列表并计算处理、用坐标纸描
HZDH磁悬浮导轨实验智能测试仪DHSY-1
“功能” 置于“加速度”
【实验原理】
一、瞬时速度的测量 x x v lim i v i t 0 t t
第二次挡光
光电门位置 第一次挡光
v
v t
v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研究
1 x v 0 t a ( t ) 2 2
3
结论:根据上述数据,可以作 afi~ θ i曲线,得出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动摩擦加速度近似相等, 所以可以取 的平均值作为小角度时的动摩擦加速度af,
根据上表实验数据,作 根据上表实验数据,作
a f ~ i
a~F
曲线,并给出实验结论 曲线,并给出实验结论
五、重力加速度的测定及消减导轨中系统误差的方法 1、重力加速度的测定:
三、水平状态下磁悬浮小车阻力加速度的测量 1、调整导轨水平; 2、将两个光电门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上,两个光电门的距离可以 是任意的,但应大于50cm; 3、设置测试仪为加速度工作模式,并按“开始”按钮; 4、将磁悬浮小车放入第一光电门左侧的导轨中,用手轻推一下 小车,让其以一定的初速度从左向右运动经过第二光电门,测量 并记录小车阻力加速度;计入表格二 5、用不同的力度和初速度重复多次,测出阻力加速度; 6、比较每次测量的结果,参看有何规律,计算阻力加速度的平 均值。 水平状态下磁悬浮小车阻力加速度的测量
四、导轨倾斜时,斜面倾角、速度、加速度关系的测试
a f g sin a
F F f ma
G
2、考察外力与阻力的关系:
五、重力加速度的测定及消减导轨中系统误差的方法 1、重力加速度的测定:
g
2、重力加速度的修正:
aaf sin
a1 g sin1 a f 1
a2 g sin2 a f 2 a3 g sin3 a f 3
2 2
平均值a f(cm/S )
表格三 测量动摩擦加速度af与斜面倾角θ 之间的关系、重力加速度的测量 及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
表格3 测量动摩擦加速度af与斜面倾角θ 之间的关系、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及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
改变斜面倾角,多次测量各个倾角时滑块的加速度 ,计入表格2:
i
1
1.3 1.5 1.8 2 2.5 3
1 1.3 1.5 1.8 2 2.5 3
0
0
m=
kg
注 : 表 中 数 据 由 表 格 所 得
0.017444 17.09469 0.022676 22.22232 0.026164 25.64041 0.031395 30.76694 0.034882 34.18418 0.043597 42.72534 0.052309 51.26326
ai
1
2
3
4
5
6
7
8
ai
根据表格三的实验数据,按下表要求,填入相应数据。
表格四 研究动摩擦加速度af与斜面倾角θ 之间的关系及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i θi(度) sinθ
i
gsinθ i
ai
afi=ai-gsinθ i
平均值af(cm/S2)
F=mgsinθ i-maf
1
2 3 4 5 6 7 8
0
F f ma f ma f ma
四、研究动摩擦加速度af与斜面倾角θ之间的关系、重力加速度 的测量及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 改变斜面倾角,多次测量各个倾角时滑块的加速度 a i计入表格三
-0 af a t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与处理要求】 表格一 匀变速运动规律的研究
表格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θ=20 ;p0=20cm i 1 2 3 4 5 6 pi 40 50 60 70 80 90 Δxi(cm) v0(cm/s) vi(cm/s) 20 30 40 50 60 70 Δti(ms) p1=40cm Δti(100ms) Δxi/Δti(cm/s) (vi)2 ai
绘图线或相应软件作图线。
(7)实验结论:给出实验结论,并分析 (8)误差分析:重要实验误差来源 (9)作 业:均为实验要求 思考题1 (10)教师签字数据!!!
例:数据处理
表格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0 θ=2 ;p0=20cm p1=40cm i 1 2 3 4 5 6 7 pi 40 50 60 70 80 90 100 Δxi(cm) v0(cm/s) vi(cm/s) 20 30 40 50 60 70 80 23.46 23.2 23.21 23.79 20.92 23.15 23.37 41.55 48.14 54.23 58.74 63.82 67.38 72.02 Δti(ms) 612.8 842.12 1036.94 1151.98 1484.75 1477.73 1664.54 Δti(100ms) Δxi/Δti(cm/s) 6.128 8.4212 10.3694 11.5198 14.8475 14.7773 16.6454 32.63707572 35.62437657 38.57503809 43.40353131 40.41084358 47.36995256 48.06132625 100(vi)2 17.264025 23.174596 29.408929 34.503876 40.729924 45.400644 51.868804 ai 29.52 29.61 29.91 30.33 28.89 29.93 29.22 平均加速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