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的本质--王东岳 完整阅读
第一章审美的本质-王-《美学原理》

二、审美本质及其逻辑
• 审美的普遍必然性根源于审美内在于劳动所代表的实践活动的普遍必然关系。 • 就根源言,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 • 就功能言,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 • 就价值言,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
11
二、审美本质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逻辑
8
第三节 审美的本质
• 一、探讨审美本质的若干原则 • 二、审美本质及其逻辑 • 三、作为元价值的真善美及其对立面的假恶丑
9
一、探讨审美本质的若干原则
• 1.对审美现象深层根据的探讨与表述,是美学思想中心。 • 2.审美本质并非经验科学的实体对象或纯认识论对象,而是精神哲学范畴并且
具有价值理想性。 • 3.审美活动体验优先于主客二分后的审美静观。 • 4.以劳动为核心的实践及其结构成为探讨审美本质的基础与出发点。
情感
意志
学科
科学
美学
伦理学
元价值
真
美
善
14
三、作为元价值的真善美及其对立面的假恶丑
• 美是真与善相统一的自由形式。美并非物质实体,而是超越性中介真与善所 构成的现实世界、使之趋向自由的意境。
• 现代社会创造了空前丰富多样的价值,同时形成诸多问题,一个是价值相对 主义导致的价值虚无主义;一个是由于社会职业分工到精神活动的分化,“真 善”没落而“美”孤立繁荣。
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 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
16
推荐书目
•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 2.[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 •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 4.[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美的本质和特性

学史上第一次美学大计论。在这次美学计论中,有关美旳本
质讨论是最主要旳和最丰富旳。
第二次“美学热”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以李泽厚为代表旳“实践论”美学进一步成为主流,代表性 旳说法有李泽厚旳“自然人化”说,蒋孔阳旳“人旳本质力 量对象化”说,以及高尔泰旳“美是自由旳象征”说,等等。
——美旳本质及其特点
第一节 美旳本质及其难解性
一、美旳现象与美旳本质
美旳现象存在于各个领域里: 1、物理世界:自然美、科技美 2、心理世界:心灵美、精神美、道德美 3、生活世界:行为美、服装美、人体美、工艺美、 建筑美…… 4、艺术世界:文学、绘画、音乐、舞蹈…… 美旳本质(美本身)即美者之所以美旳根据,任何 物只要具有美本身就肯定是美旳。所以美旳本质是唯 一旳,而美旳现象是多样旳。
一、高尔泰、吕荧:美是观念、美是自由旳象征
二、蔡仪:美是经典
三、朱光潜:美是主客观旳统一
四、李泽厚: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旳统一
第一派,主观论,“美是观念”
1、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是吕荧和高尔太。吕荧以为,美是人旳一种观
而不强调以情感人,所以它富于哲学旳思辨性和逻辑性。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美学家论美旳本质
中国当代美学经历了两次“美学热”,有关美旳本质探
讨与这两次“美学热”紧密有关,也大致能够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是从黄药眠批评朱光潜
旳美学文章开始旳;随即,蔡仪、朱光潜、李泽厚等人均刊
登文章,对别人旳观点展开批评和争论,引起了中国当代美
黑格格旳哲学、美学思想—— 1、宇宙旳本原是“精神”,宇宙旳终极本原是“绝对精
神”,世间万物就是由“绝对精神”派生出来旳。
美原 第一章:美的本质

• 黑格尔是把理念打 入客观存在内部去 否定客观事物的美,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 艺术美,在艺术美 中所谓“理念的感 性显现”,就是指 作品的“意蕴”的 显现.
哥特式教堂
• 黑格尔对美的本质的定义虽是客观唯心主 义的,但却包含了非常深刻的辩证法的思 想: • 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 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理念是内容,感 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 • 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看,理念的感性显现 是人的精神劳动的外化,强调人的精神劳 动的作用。
• 不足(1)否认了美的客观现实的根源和基 础,割裂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把人对美 的事物的认识绝对化;(2)颠倒了物质与 意识的关系,把意识中的概念绝对化、实 体化,并把它说成是具体的美的事物的根 源。 • 可贵之处(1)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 么是美的”这两个基本的概念;(2)讨 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了美不是恰当, 不是有用,不是善,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 快感等.
•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作为宗教它是世俗化 的;作为哲学它是艺术化的;作为中国化的 佛教,他又是儒学化的。这使它大受那些徘 徊于出入进退之间,既满怀修身治平理想, 又随时准备隐退山林,返璞归真的文人士大 夫的欢迎。 •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 佛。”认为佛(觉悟者)与众生(不觉悟者) 的区别只有一念之差(迷即佛众生,悟即众 生佛),“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 中唐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佛学禅宗日益 侵入文艺和美学的领域。禅宗思想适应了徬 徨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的许多地主知识分子和 文学艺术家的矛盾心理。 • 禅宗关于通过直觉、顿悟以求得精神解脱、 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的理论,在唯心主 义的神秘形态下包含有对审美与艺术创造的 心理特征的深刻理解,和美学有明显相通的 地方。王维晚年的诗歌和绘画被认为是禅宗 美学思想的最早体现者,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
论美的本质王东岳

论“美”的本质王东岳关于美和美学的问题,讨论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讨论美学的具体范畴,涉及美学和审美的一般问题;另一种是讨论美的本质,也就是问美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
而第二种讨论方式只能是一种哲学方式。
我今天是在哲学的意义上讨论美的本原,因此,各位同学可能会认为它和美离得比较远,然而,正因为离得比较远,于是它才可能真正把握美的本质。
一我们首先谈谈美的问题的提出。
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美的本质” 问题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柏拉图以苏格拉底和他人对话的方式,讨论了这个问题,得出的唯一结论是“美是难的”。
柏拉图认为,“美”这个问题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几乎是无法说清楚的。
在此篇中,苏格拉底用归谬法的方式否定了对“美是什么”的所有回答。
换一句话说,柏拉图用这样的方式是想告诉人们,美的问题用多因素分析的方式得不出结论,必须找到它的单因素决定方向,否则这个问题就讨论不下去。
为什么说“美的本质”是一个哲学问题呢?我简单谈谈哲学的含义。
哲学不同于其他学问的地方,就在于哲学是追究终极原因的学问。
也就是说,它不在一般的或直观的浅层上追问形成事物个相的原因。
比如说,我们讨论健康,如果站在一般的因素层面上讨论,1000个因素都说不完。
哲学不这样讨论问题,而我们通常的科学或一般的学问都是多因素的讨论问题。
多因素讨论问题的方式使得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成立,因此多因素讨论问题的可成立性是大可怀疑的。
而哲学是追究终极因素,是讨论问题的单因素。
因此,罗素对哲学有个说法:哲学和神学很有相似之处,因为哲学和神学所探讨的问题都是终极问题。
哲学和神学的不同点是,哲学是用理性探讨终极问题,神学是用信仰抵达终极关怀。
从另一方面说,哲学和科学又有相似之处,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使用理性这个工具,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探讨的是终极问题,而科学探讨的是具体问题。
“美的本质”这个问题,从具体层面上是探讨不了的,因此,探讨这个问题必须从哲学说起。
美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
美学第二讲:美的本质

2、美诞生于“人化自然”或“属人的自然”。
人化自然——包括人工自然,即属于人的自然, 是指人的认识能力,改造能力可以,而且已经涉及 的自然,包括人通过仪器设备认识到的宏观、微观、 宇观世界,以及人按照规律创造出来的符合人的需 要与目的(包括审美目的)的人工自然物,都是属 于人化的自然,即属人的自然。
3、以朱光潜为代表的“统一说”
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琴 诗
—— 苏 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朱光潜与李泽厚美学观的区别:
李泽厚—强调审美对象的社会性; 朱光潜—强调审美主体的主观性。
吴冠中:“美不是漂亮,漂亮不是美”。
三、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看法
普洛丁
③ “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观”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美学观点。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理念”, 是先有一个“绝对理念”,然后衍 生出万事万物。
由此出发他认为“美是绝对理 念的感性显观”。他还认为最能 体现“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观 就是艺术美”。
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都是 从绝对理念出发所建立的美学 体系(三卷本的美学巨著)。
黑格尔
3、从心理、生理角度追寻美
①认为“美是一种愉快的情感”;
英国哲学家休谟的 美学观点。休谟是英国 经验主义美学的主要代 表,他执著于用心理分 析方法来讨论美的问题, 认为“美是一种愉快的 情感”。 休 谟
②认为“美是一种心理—物理现象”
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心理学家费希纳的美学观点。 费希纳是实验美学的创始者。 他力图通过心理实验方法来确立 和解释各种令人愉快的美的形式。
中国哲人墨子:“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美是人类充满活力的创造性活动历代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对美本质的探讨,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美的部分特性,对我们理解美本质给予许多启示。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美都是人类特有的创造物,它不存在于自然之中,而深深植根于人类的心理、意识,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的理解方式之一,是人类对生存体验的符号表达,因此,我们认为,美的本质也必须从人类生存和体验的角度进行界定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生存方式人生在世就是生存,生存就是人的存在,马克思称之为社会存在,生存方式由生产方式决定,人类有三种生产方式,也就有三种生存方式。
人类第一种生存方式是自然的生存方式,这是原始的生存方式,在这一时期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没有发展起来,物质生产方面还没有社会分工没有生产资料,没有形成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是血缘关系:精神生产方面没有科学,没有意识形态,只有巫术活动,而巫术是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混沌未分的原始活动,不是精神生产,原始时期唯一的生产活动就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这是动物的生存方式,是人自然性动物性的原始生存方式人类第二种生存方式是社会的生存方式,这是人类文明的生存方式。
在这一时期,人类的物质生产成为基本的生产方式,形成了社会的生产关系,人类开始摆脱自然的奴役确立主体地位,人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但人的意识活动精神活动因素却处于从属地位,服务于物质生产的全部过程,其生产目的在于满足人的直接的物质生活需要,精神生产尚未获得充分独立。
人的精神活动依附于物质生产,受物质生产方式的影响和控制,不符合人类追求自由的本质。
人类第三种生存方式是自由的生存方式,这是人类理想的生存方式。
马克思说:“…自由的王国只…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
”这就是说在物质生产主导的现实世界没有真正的自由,自由只存在于精神生产领域。
因为精神生产中,并不要求直接改造客观的、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借助于一物质材料和手段,将在观念中所反映和改造了的自然与社会生活以及主观世界物化出来,把人的意识和思维成果予以对象化,其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论美的本质

论美的本质作者:陈百君来源:《科技视界》 2015年第26期陈百君(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事业学院,辽宁大连 116035)【摘要】人类的审美活动随时随地的发生在我们周围。
自然界的山水花鸟,社会生活的人物事件,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人作为审美主体与客观美的对象发生着一种审美关系。
凡是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事物,总称为审美对象。
审美对象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还有崇高、优美、悲剧、喜剧等等形态。
美的本质,就是指这些广义美的共同的根源和一般的本质。
【关键词】美;真善美;本质1 美是什么“美”这个词。
是我们最常用、最熟悉的概念,热爱美、欣赏美、追求美是人的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就生活在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里,朝霞彩虹,高山海水,明月清风,鸟语花香;人们也在用灵巧的双手,创造出绚丽多彩的物质产品和辉煌灿烂的艺术珍品;同时人们也都在按照自己的理想创造生活,希望把生活打扮的繁花似锦;用美的标准陶冶自己的情操,匡正自己的言行,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心灵美的人。
可是爱美是一回事,是否善于正确的认识美、?理解美、创造美又是一回事。
有的人,奇装怪发,言语粗俗,格调低下,却自认为美得很。
其实,他们并不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在理论上,对“美是什么”的问题,已经争论了两千多年。
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哲学家、美学家都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但至今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正如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描述的那样:“多少博学的思想家写了堆积如山的讨论美的书,‘美是什么’这一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而且每一部新的美学著作中都有一种新的说法。
”现在,可幸的是马克思主义对美的探索,指出了正确的途径,科学地揭示了美的本质。
为什么对美一一看来是个简单的问题,会形成五花八门的解释呢?黑格尔说过:“乍看起来,美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
但不久我们就会发现,美可以有许多方面。
这个人抓住的是这一方面,那个人抓住的是那一方面,纵然都是从一个观点去看,究竟哪一方面是主要的。
美的本质探讨

美的本质探讨(1)内容提要: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
这种存在,与人类意念正方向指向有关。
人类既是美形成条件中两种客观存在中的一方,又可作审美的主体。
美在主体之外,不是主客观的统一。
将美界定为关系属性,可最终揭开美的本质和审美现象的谜底。
分析意念正方向指向和美的构成关系,可阐释美及美的观念的形成及其变化与异同。
目前,美学界对美的本质尚无一致的结论。
因此,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依然还有必要。
探讨美的本质,先要明确什么是事物的本质。
根据逻辑学的原则,美,作为一种存在,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是独有的,所以,我们所寻求出的美的本质,也应该是唯一的。
有学者认为,美的本质不可能有终极结论,因为人对事物的熟悉是永无穷尽的。
我个人不同意这种观点。
诚然,人对事物的熟悉永无终极。
但是,人对“锁定”的对象的某一层面、某一性质,是可形成终极结论的。
美,作为可找到固定层面的一种事物的属性,具有自身稳定的质的规定性,当人们把它置于本原的事物属性的角度进行观照时,其本质是能被最终揭示的。
我认为,美在本质上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
下面,分四个部分来探讨。
一首先,我们对美的本质进行初步的推导。
美是怎样形成的呢?不难想见,善恶美丑的形成,无一不和人类的价值取向有关。
善恶美丑都是对象因与人类的价值取向有关而形成的属性,即关系属性。
美,本质上就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
关系属性,是与内部属性相区别相对举的概念。
我认为,事物常见的直接属性有两大类:一类是内部属性;一类是关系属性。
美不可能是“美的对象”本身,也不可能是内部属性,美只能是事物与另外的存在相关而形成的关系属性。
美会是事物与何种存在相关形成的关系属性呢?如前所述,这种存在就是我们人类。
以往,有许多学者认定美与人类存在有关,但通常只把二者看成主客体的关系,而没有意识到美的形成需要两种“客观存在”。
其实,客观的美,其存在不依靠于主体人的察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王东岳笔名“子非鱼”,自由学者。
独立于任何党派和学术机构之外,无固定职业,亦无确定职称,曾为医学硕士,但研究生毕业后即脱离医界;也曾做过西北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以及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东方文化客座教授,聊以谋生。
迄有著作三卷两册:三卷《物演通论》合为一部;一册随笔集《知鱼之乐》;一册汇编本《人类的没落》。
E-mail: zfywdy@论“美”的本质王东岳关于美和美学的问题,讨论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讨论美学的具体范畴,涉及美学和审美的一般问题;另一种是讨论美的本质,也就是问美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
而第二种讨论方式只能是一种哲学方式。
我今天是在哲学的意义上讨论美的本原,因此,各位同学可能会认为它和美离得比较远,然而,正因为离得比较远,于是它才可能真正把握美的本质。
一我们首先谈谈美的问题的提出。
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美的本质”问题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柏拉图以苏格拉底和他人对话的方式,讨论了这个问题,得出的唯一结论是“美是难的”。
柏拉图认为,“美”这个问题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几乎是无法说清楚的。
在此篇中,苏格拉底用归谬法的方式否定了对“美是什么”的所有回答。
换一句话说,柏拉图用这样的方式是想告诉人们,美的问题用多因素分析的方式得不出结论,必须找到它的单因素决定方向,否则这个问题就讨论不下去。
为什么说“美的本质”是一个哲学问题呢?我简单谈谈哲学的含义。
哲学不同于其他学问的地方,就在于哲学是追究终极原因的学问。
也就是说,它不在一般的或直观的浅层上追问形成事物个相的原因。
比如说,我们讨论健康,如果站在一般的因素层面上讨论,1000个因素都说不完。
哲学不这样讨论问题,而我们通常的科学或一般的学问都是多因素的讨论问题。
多因素讨论问题的方式使得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成立,因此多因素讨论问题的可成立性是大可怀疑的。
而哲学是追究终极因素,是讨论问题的单因素。
因此,罗素对哲学有个说法:哲学和神学很有相似之处,因为哲学和神学所探讨的问题都是终极问题。
哲学和神学的不同点是,哲学是用理性探讨终极问题,神学是用信仰抵达终极关怀。
从另一方面说,哲学和科学又有相似之处,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使用理性这个工具,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探讨的是终极问题,而科学探讨的是具体问题。
“美的本质”这个问题,从具体层面上是探讨不了的,因此,探讨这个问题必须从哲学说起。
美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
齐白石有句名言:美就在似与不似之间。
也就是像与不像之间,他说,如果太像,就有媚俗之嫌,如果完全不像,就有欺世之嫌。
美一定在似与不似之间,也就是说,美是一个很飘忽的东西。
古代最早讨论美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一个主观理念。
也就是说,美不是一个客观派生的东西。
他的学生亚里斯多德提出不同的看法。
亚里斯多德认为,美是有一定客观性的,美是外部对象的一种和谐。
比如我们说一个人美,他一定要头有多大,四肢有多长,躯干要是怎样的状态,恐怕美包含在这种协调关系里。
哲学继续发展,所有的哲学家都在探讨美的问题。
到了康德和黑格尔,美的问题再度转化到纯理念方面。
那么,美到底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美到底是什么?既往哲学家那种讨论方式,我认为不能解决问题,不能得出结论。
我们今天换一种方式,从远距离来讨论“美是什么”。
二讨论“美是什么”,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感知”和“精神”是什么,因为美是一种精神现象,或者说,是精神现象中一个心理层面的反应。
如果“精神”的起源搞不清,“美”这个问题就无从谈起,或者“美的本质”就无从谈起。
我们现在把二十世纪的系统科学拉开一个幅面,那么,我们在哲学上,或者说在精神的起源上,似乎可以找到另外一个讨论问题的方式。
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导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万物一系”和“万物同质”的概念。
所谓“万物一系”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举一个例子,美国有个著名的物理学家,叫盖尔曼,他是夸克的发现者,获得了物理学诺贝尔奖。
他说,世界万物都是夸克和电子组成的,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些物质的差别呢?比如一块石头和一只美洲豹,它们都是夸克和电子组成的,可是何以会出现千姿百态的物类差别呢?这是科学家不能回答的问题,即使是诺贝尔奖物理奖得主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但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事情就在于人们发现万物是同质的。
我们过去认为,物与物之间的不同是因为它们所含内容的不同,即物质内在的质料不同。
比如说,桌子和人的区别是因为内在的物料不同,这个说法不成立。
因为,从根本上讲,木头和人所借以组成的基本粒子是完全一样的。
这个问题早在古希腊时就出现了,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他只留下了一句话“水是万物之原”,从而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圣哲。
这句话错和对并不重要,他给了一个重要的提示,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就在追问世界的本原,并且当时就怀疑到世界万物本质上只是一种东西的产物。
又过一百多年以后,留基伯和德谟克里特就提出了“原子论”。
迄今,原子论仍然是当代物理学的最前沿。
也就是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最基本元素组成的,这个想法是2500多年以前的哲学家提出来的,而现代物理学的前沿仍然在研究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虽然现在已经超越原子,研究到基本粒子,可是当时哲学家所说的原子论就是今天穷追不舍的那些基本粒子。
哲学在终极上讨论问题的方式成为科学的先导。
二十世纪的重要发展在于,除了发现万物同源以外,更重要的是发现了物质演化是一个总系列,即“万物一系”。
这个发现要从达尔文谈起。
十九世纪,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以后,人们认识到,至少在生物界,物种的演化是一个逐步发生的过程,是一个一系演化的过程。
到了二十世纪,这个结论被大大的扩展了。
人们发现,在生物进化以前还有一个分子进化,即从无机小分子到有机大分子、乃至生物大分子的逐步进化过程。
这个过程最有名的实验是1953年的奥巴林实验。
奥氏等人把一些很简单的无机分子和有机分子放在一个烧瓶中,模拟原始地球状态,在自然条件下,由这些小的无机分子和有机分子逐步衍生出蛋白质的长肽链。
生命和分子间的界限终于被打破。
然后,二十世纪的一个重大发现就是,其实生命归根结底不过是一系列分子编码而已。
基因学说的出现使分子存在和生命存在之间的鸿沟被填平了。
继续往前进,物理学家又发现,在分子进化之前是原子进化。
比如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从它的第1号元素——氢元素,到它的第92号元素——铀元素,它的整个发展过程在自然、在宇宙、甚至在现代的超新星大爆炸理论里,也是一个逐步演化生成的过程。
这就使得我们现在可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古希腊哲学家所提出来的“万物同质”的概念,不仅被当代科学证明了,而且把这个“同质”的概念转化为一个演化的序列。
谈美学我为什么要从这里开始呢?我们要看看“精神”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因为说到底,美学问题终究不能与精神活动完全分开。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越原始的物质存在状态,它在宇宙中的存在丰度越高,衍存时间越长,也就是稳定性越强;越后衍的物种,它在宇宙中的总存在质量越小,存在的时间越短,也就是稳定度越差。
我们先拿原子来看。
元素周期表上的第1号元素——氢元素,约占宇宙元素总量的80%,而第2号元素——氦元素约占宇宙元素总量的20%,其他90种天然元素加起来的总质量还不到1%。
我们再看太阳系。
太阳系中心的太阳是一颗恒星,它是基本粒子存态和原子存态的基本存在形式,太阳的质量占据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九大行星加上星际物质只占太阳系总质量的0.14%。
然后,生命只在九大行星之一的地球上薄薄的覆盖了一层。
也就是说,由原子存在、分子存在、再到生物存在,其质量分布是逐层递减的。
再看,越原始的分子存量越大,比如最简单的无机分子,它构成分子存在的最大量,然后,从有机低分子至生物高分子比例越来越少,到生命已经是更少的一个存量,仅仅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层薄弱的生物圈。
我们再往下看,38亿年前已经存在的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到现在仍然是地球上生存力度最强、质量分布最大的生物物种,要知道,地表土壤的形成都与这些不起眼的菌类作用有关。
达尔文把一个问题搞错了,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里,他认为物种的发展是越来越高级,适应性和生命力倾向于越来越强。
实际上不是这样。
显然,这里有一个需要把“能力”和“能度”加以区别的问题存在。
在达尔文的那个时代,古生物学的测定方法还比较落后,比如说同位素14C的测定技术当时还没有出现。
现代古生物学已经能够证明这样一个规律:越高级的物种,它的生存力度反而越弱。
比如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已经存在了38亿年,独霸地球长达二十亿年之久,而且迄今仍然是地球上生存力度最强的物种。
再比如爬行动物恐龙,大约出现在2亿多年以前,它们称霸地球的时间只有1亿多年。
爬行动物、脊椎动物后面是哺乳动物,它们存在到现在只不过7000万年——9000万年,而在人类出现以前,99%的哺乳动物已经灭绝了。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物质的演化是一个存在效价递减的过程,随着物质演化流程的进行,物质的存在度是递减的。
按照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在物质演化的过程中,150亿年前最早出现的是基本粒子(它的存量最丰,稳定度最强,存在的时间最长),然后出现的是分子,再后是原始单细胞生物、多细胞低等水生生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灵长类。
我们会发现,它们在宇宙中的存量是递减的,生存的稳定度也是递减的。
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宇宙物质的演化过程中,物质的属性越少,它的能力就越小。
最原始的物质存在是没有属性的,而没有属性就无可认识。
在宇宙大爆炸以前,物理学家把它叫“奇点”。
“奇点”的意思就是,不管你用任何方法,无论是用数学的计算方法或是物理学的探测方法,到那个地方全都无效。
因此,如果你问“宇宙大爆炸以前是个什么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给出回答。
现在认为,在宇宙大爆炸以前,甚至连时间和空间都没有。
在奇点状态,当物质存在度达到最高上限的时候,属性几近于零。
随着物质存在度的下降,属性越来越丰化,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代偿”,或者叫做“代偿效价”,它的量化概念就是“代偿度”。
物质存在越衰弱,它的存在效价或存在度越低,其属性和能力就越强,这一点生物界进化中也一直在表达,因此它们之间存在一个反比函数关系,而且它们两者相加总是一个常量。
对此,我做些简单说明。
物质的存在效价和它的属性代偿效价是一个反比函数关系。
如果把Ed叫做存在效价,把Pb叫做代偿效价,我们就会发现,在物质演化的过程中,存在效价和它的代偿效价有一个数学上的关系:Pb=f(Ed),同时,它们两者相加的总和呈现为一个常量(Ed+ Pb=Ts),我把它叫“存在阈”。
也就是说,存在有一个阈值,低于这个阈值,物质就不能存在。
如果它的存在效价衰落了,那么它必须使属性的分化程度相应增加,以确保它维持在存在阈以上,这个物种才能存在。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