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秋期初一地理第四章导学案
七年级 地理 第四章第一节 教案

七年级地理科教案备课序号:第 1-2 节主备教师王传兰备课组长王传兰执行教学王传兰上课时间2013年12 月23-25 日教学内容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3)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3)通过读图、绘图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教学难点通过读图、绘图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人种的分布图、三大人种的面具以及书中相关内容的图片。
二、学生准备: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分布图。
教学过程个性思考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着竞争强烈、就业困难。
就拿我国来说吧,现在我们听得最多和说得最多的词中就有“竞争”和“下岗”两个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人口不断增长是原因之一。
[投影]“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板书]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二)师生小结从“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中可以直观的看出,曲线平缓,人口增长缓慢,曲线较陡,说明人口增长较快。
所以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加快。
(三)指导活动看书中图4.3“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活动1,即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0年的60亿,人口每增10亿所需的时间,让学生将答案填入右表中,然后看这些数值的变化规律。
(四)师生小结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的时间逐渐趋(短),这表明在这段时间内,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逐步趋(快)。
(五)讲述人口的增长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2013年秋期七年级地理学案地球和地球仪(第4课时)

2013年秋期七年级地理学案地球和地球仪(第4课时)学习目标1.能够判定一个地点是东经还是西经,是南纬还是北纬,并且能根据经纬度在图中找到这个点。
2。
知道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划分的界线,能够判定一个地点所处的半球.重点、难点1。
确定一个地点的经纬位置以及根据经纬度在图中找到这个点。
2。
判定一个地点所处的半球。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学教材P 7 —P8 ,完成以下练习。
)1.说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如何判断南纬和北纬?2.说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如何判断东经和西经?3。
什么叫经纬网?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二、合作探究1。
在地球仪上,低纬度的范围是,中纬度的范围是,高纬度的范围是 .2。
在地球仪上,沿着(或),可以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3。
地球仪上的经线、纬线有条,为了区分经线和纬线,人们给它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度和度。
4。
为了避免将一块大陆划分在不同半球上,国际上规定,以和经线为界,将地球划分为东半球、西半球。
三、展示提升(分小组展示、交流、点评)1。
经线与纬线长度从向逐渐变短,两极收缩成一点。
南北纬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
每条经线长度都指示方向方向方向2.经度与纬度项目纬度经度零度线的确定(也就是0°纬线)(也就是0°经线)度数划分以为界,向北、向南各为90°。
以为界,向东、向西各为180°.表示方法赤道以北为(N),赤道以南为 (S)。
0°经线以东为 (E),0°经线以西为(W)度数的变化由赤道向两极逐渐 ,以赤道为界,北纬度数向北越来越 ,南纬度数向南越来越 .由0°经线向东、西逐渐,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东经度数向东越来越,西经度数越来越。
四、检测反馈--—A1.完成下列题目,并寻找规律。
(1)图中,乙的纬度是(2)图中,丙的纬度是(3)图中,A的纬度是 (4)图中,B的纬度是(5)图中,C的纬度是(6)图中,D的纬度是规律:一般来说,度数向上(或向北)增大是纬。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4章第4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导学案1湘教版

《第四章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导学案学习目标1、重点掌握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类型的差异及其分布规律。
2、能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对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进行简要的描述3、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知识如何指导生活实践。
学习重点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学习难点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学法指导讲授谈话法,小组交流法,合作探究法知识准备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对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进行简要的描述.学习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方案一:前面我们学习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不同、同纬度的海陆分布不同、同纬度陆地上地形地势各不相同,再加上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导致世界各地气候各不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气候的差异。
方案二:图片导入法。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热带的气候类型(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的景观图)1、自主学习(1)、这些图分别代表着什么景观?(热带雨林景观、热带季雨林景观、热带草原景观、热带荒漠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热带季雨林景观:树木高大,雨季时茂密,旱季时有落叶;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雨季时青绿,旱季是枯黄,动物有斑马;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少)(2)、为什么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3)、出示教材P75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让学生自己将景观图与四地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对照,做教材P75活动第2题。
(4)、热带四种气候类型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2、小组交流,提出疑难3、合作探究(1)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区别。
探究结论: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更明显,降水总量大热带季风气候:有干湿两季,降水总量小(2)怎样利用降水气温图判断热带气候类型。
分为四个小组探究,教师可提示从气温和降水的异同来思考问题。
探究结论:共同特征是平均气温在15度以上。
地理初中教材第七年级第四章的教学方案

地理初中教材第七年级第四章的教学方案第四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入部分:本节课将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了解地球是如何产生昼夜和四季变化的。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什么导致了昼夜的交替和四季的变化呢?学习目标:1. 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是导致昼夜交替的原因;2. 理解地球的公转运动是导致四季变化的原因;3. 能够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4. 能够解释为什么地球上的时区会有差异。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地球的自转运动1. 讲解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天自转一圈,约24小时。
2. 演示地球自转带来的昼夜交替:使用实物模型或幻灯片展示地球自转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是导致昼夜交替的原因。
3. 进一步让学生实际操作模拟自转运动:准备两个小球,一个表示地球,另一个表示太阳。
指导学生围绕地球旋转,同时观察模型上的光线变化,观察昼夜变化现象。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1. 讲解地球的公转运动: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年一圈,约365天。
2. 演示地球公转带来的四季变化:使用实物模型或幻灯片展示地球公转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公转是导致四季变化的原因。
3. 引导学生思考和观察:通过图片或实物的展示,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时与太阳距离的变化和对应的季节变化。
三、时区的差异1. 介绍时区的概念:根据地球自转速度不同,将地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一小时。
2. 解释时区的形成原因:由于地球自转,不同地方的时间会有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时区。
3. 展示世界时区图:引导学生观察世界时区图,了解不同时区的划分以及时区的具体范围。
巩固和拓展:1. 与学生一起复习整个教学内容,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2. 带领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或小实验,探究地理环境对自转和公转的影响,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
3. 布置课后作业,如完成练习题或写一篇小结,巩固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评价标准: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2. 学生能够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影响;3. 学生能够理解时区的概念,知道不同时区的划分和原因;4.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拓展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4章 居民与聚落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4章居民与聚落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上册第4章居民与聚落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能力目标:(1)运用地图、资料,讲出世界人口原产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原产(2)学会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快速增长柱状折线图。
(3)培育学生分析问题和展开地理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分析人口多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介绍,使学生践行恰当的种族公平思想。
教学重点:(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
(2)人口快速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二者协同。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原产地区。
教学难点:(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推理小说、比较、探讨法、谈话法、小品演出等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工作: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搜集有关人口问题的资料。
教具准备工作:投影仪、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地球就是人类的家园。
人们把地球称作“地球村”,而把自己则称作“地球村的居民”。
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快速增长,以致人们感叹“人口爆炸了”。
可知人口问题已沦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
所以世界人口的数量、快速增长、原产和人种等科学知识,践行恰当的人口观,就是我们每位中学生都所需介绍的地里科学知识。
现在我们就去自学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一、讲授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又是怎样变化的呢?活动1:使学生融合课本65页活动1,并根据平时的介绍展开讨论。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导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天气符号,能够看懂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2.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总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
3.积极学习,挑战,合作,关注身边的大气环境。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根据学习目标,要求阅读课文P67-70页,牢牢把握学习要求。
2.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课上小组探究、集体突破。
3.建议15分钟完成,规范书写,及时上交。
【预习案】1.阅读课本P67,勾画天气和气候的定义。
2.读课本P68页图4-2卫星云图,勾画白色、绿色和蓝色分别代表的内容。
3.识记课本P68页图4-3常用天气符号。
4.阅读课本P69页,勾画“空气质量日报”报告所包含的项目,及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级别和空气质量状况呈现的关系。
5.结合课本完成P69页活动3、4,争当天气预报员。
【预习自测】1.下列描写不是天气现象的有()A、晴间多云B、春光明媚C、风和日丽D、冬冷夏热2.卫星云图上通常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当北京为绿色时,说明北京地区当时是()A、晴朗天气B、阴雨天气C、阴转晴天气D、晴转阴天气3.天气预报的符号中“”表示()A、降雨B、降雪C、霜冻D、冰雹【探究案】探究点一:天气和气候1.根据天气与气候的含义和特点,比较他们的异同。
(温馨提示:从时间长短和稳定性两个方面比较)。
2.依据材料,分类:“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时盛开”“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小楼一夜听春雨”“冰城年年瑞雪飞”“终年干燥少雨”描写天气的语言:描写气候的语言:探究点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风的符号是由风向秆和风羽组成。
风向秆:指出风的业向,共8个方位。
风羽:由3、4个短横线和三角表示大风风力,垂直在风向杆末端右侧(北半球)。
根据资料和配图,以及课本P68图4—3中西风5级符号,尝试画出北风5级符号、东北风4级符号。
【我的疑问】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预习和自主探究,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导学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导学案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地图总结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2比较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不同学习重点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学习难点等温线的判读学习方法分析比较图像,寻找规律充分利用生活感知,从实践中获取知识知识网络教学流程一未雨绸缪预习思考1气温不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不同?2我们的家乡气温有什么变化二课堂探究1自主学习细读课文观看插图回答(1)读图4-6分析南半球与北半球的等温线,哪一个曲折程度较平直,为什么?(2)北半球同纬度大陆和海洋,哪里气温高?(3)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与周围地区相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4)一年中大陆最热月和最冷月分别是?比较课本图4-8和图4-9有什么不同2合作探究为下面的结论寻找理由(1)南半球等温线较平直,陆地少(2)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年平均气温海洋高于陆地,海陆热力性质差异(3)同纬度地区,高山高原年平均气温低于平原地区(4)一月和七月等温线图知:七月同纬度地区陆地温度高于海洋;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考考自己课本活动第61页和63页1.世界上最热的大陆是A.亚洲B.大洋洲C.南美洲D.非洲2.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是:A.亚洲B.欧洲C.北美洲D.南极洲3.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纬度,高山高原地区气温高于平原地区B.夏季,同纬度的陆地气温低于海洋C.7月,世界气温最高的地区是赤道穿过的地区D.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度向南北两极逐渐降温4下列有关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说法正确的是A、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气温相同B、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的曲折C、7月北半球海洋的等温线向南凸D世界气温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递减提高拓展1下列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正确的是()A纬度越高,气温越高B同纬度海洋与陆地气温不一样C地势越高,气味越高D人类活动不会影响气温2在世界等温线分布图上,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上等温线的分布是()A1月份、7月份都向北凸B1月份、7月份都向低纬凸C1月份向南凸、7月份向北凸D1月份向高纬凸、7月份向低纬凸3.全球气温的分布具有温度变化的规律,是因为()A不同纬度,太阳照射角度不同,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一样B不同纬度,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状况不同C不同纬度,地面起伏不一样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1节4.1 《人口和人种》导学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能力目标:(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2)学会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阅读课本图4.1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速度__________,2、18世纪以后,特别是__________以来,世界的人口增长速度。
预计未来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是_____________。
3、思考:为什么人口增长越来越快呢?四个国家中,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人口增长最快。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1、假设你是一位部落的首领,带领你的部落寻找合适的居住地区:(1)你的部落共有10万人,你希望选择一个人口密度在100人左右的地方,因此你必须选择一个占地约为 km2的地方。
(2)在选择的时候你是如何考虑下面的地理因素的:从纬度位置看,你会首选在 (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低纬度地区),理由是?从地形上看,你会首选在 (高原、平原、山地),理由是?从海陆位置上看,你会首选在 (沿海、内陆),理由是?三、人口问题<方论点:人口少好。
你的依据有哪些?四、不同的人种1、从世界人种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同一人种在世界上既有,又有。
由于人口迁移,人种的分布越来越复杂。
2、你知道什么是种族歧视吗?你认为不同人种有高低贵贱之分吗?谈谈你的想法。
综合演练()1、人口自然增长率取决于:A.出生率B.出生率减去死亡率C.死亡率D.死亡率减去出生率()2、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的原因是:A.人口死亡率低B.医疗水平落后C.人口出生率低D.经济发展水平低()3、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A.亚洲B.非洲C.拉丁美洲D.大洋洲()4、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可以用下地下列哪种要素来表示:A.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B.人口密度 C.人口数量 D.人口增长数量世界人口分布是不均匀的,但又有一定的规律性,读图完成5~6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秋期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课时数1课时预习案:一自主学习,预习反馈1、世界人口的增长有时快有时慢: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2006年3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达。
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与决定的。
2、人口疏密的程度可以用来表示。
从世界人口分布图中可以看出、以及等的地区,是人口稠密区;极度干旱的、气候过于潮湿的、终年严寒的或地势高俊的是人口稀疏地区。
3、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对、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们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的发展相适应,与、相协调。
因此我国把“”定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4、我们根据人皮肤的、、等把人分为、和三个主要人种。
世界上所有人种都是的没有优劣之分。
教学案: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一:读64页课文及图4-1、4-2,完成活动题,1、记住世界人口突破60亿的时间:2、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在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以后,特别是以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人口不断,速度越来越3、说一说: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4、完成课本65-66页活动1、2、3。
自主探究二:读课本66页世界人口分布图,小组讨论,完成活动题,掌握世界的人口稠密区、人口稀疏区及其原因1、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内居住的。
可以用来表示的程度。
2、读课本67页表,自学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完成活动题13、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 、 、、 。
4、世界四大人口稀疏区: 、 、、 。
5、小组共同合作:思考世界人口稠密区、人口稀疏区分布原因。
(结合课本67页活动2和图4.5)达标检测:1.世界人口增长大大加快是在( )A .十八世纪以前B .十五世纪以后C .十八世纪以后D .二十世纪以后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市某自然村2008年度的人口进行调查,经统计,该村年初总人口为6 000人,当年出生72人,死亡12人,该村2007年度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 ) A .1.2% B .O.2% C .1.0% D .O.4%3.某城市面积大约2000平方千米,市内人口大约为500万,则该城市的人口密度是( ) A .2000人/平方千米 B .2500人/平方千米 C .4000人/平方千米 D .250人/平方千米 4.下列四个地区,人口分布最稀疏的是( )A .亚洲东部和南部B .非洲北部C .北美洲东部D .欧洲 5.世界人口稠密地带主要位于( )A .北半球内陆平原地区B .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地带C .赤道附近D .南半球中纬度平原地区 6.下列关于人口分布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条件的优劣是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B .世界上所有的大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区 C .南极洲至今无人居住,也无人涉足D .亚洲东部和中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人口稠密。
7、下图中的格子表示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读图后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填出下列数码所示的地区名称: ① ② ③(2)图中①地区人口密度大的原因是 。
(3)图中②和③地区人口密度大是因为这些地区 (4)图中A 、B 、C 三地,人口稀少的原因分别是A B C 请写下你的收获:请同学们课下预习:1、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产生的问题。
2、不同的人种: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
ABC第二课时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一:人口问题世界每年增长8000万人口,那么,每天、每小时、每秒钟所增长的人口数多少?完成70页活动1说明目前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有人称人类进入了“”的时代。
人们生活生产所需要的物质和能源来自何处?生活生产中产生的废气物又排向何方?说明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诸如68页图4.7中提到的问题人口增长过快除了图片中的问题外,还带来什么问题?人口增长过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如此众多的问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我们的环境、资源不协调,那么是不是人口增长慢就好呢?在世界上也有一些国家,特别是欧洲的一些国家(如德国)人口不仅不增长,还出现了负增长,是不是就不存在人口问题呢?我们将如何解决呢?看书图4.8“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示意”,人口为何向城市迁移?结合课本图4.7四副插图,说明城市人口增长过快。
过多给城市带来什么问题?探究二:不同的人种1、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主要特点分别是什么?2、人种的区别只是身体外部特征的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世界人种的分布又是如何的呢?完成72页活动13“有人说:非洲是黑人的故乡,但是黑种人不仅仅分布在非洲(看图4.11)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完成72页活动2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知识拓展与总结一、人口的增长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2.人口自然增长率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2.分布特点三、人口问题 1.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2.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3.正确的人口增长观四、世界人种黄种人的主要分布地区黑种人的主要分布地区白种人的主要分布地区五、课堂训练与检测1、目前,世界有多亿人口,60亿人口日是。
2、世界人口增长18世纪以前,18世纪以后,特别20世纪以后。
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时间在,人口增长的速度在。
人口增长主要由和决定的。
3、有人说,我们正处在一个“人口爆炸”的时代,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学习反思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课时数1课时一、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3.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二、学习重点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三、学习难点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
预习案一自主学习,预习反馈世界的语言1. 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世界的主要语言:(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等,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世界三大宗教1.世界三大宗教:、、。
2.三大宗教的特点3.中国的宗教信仰:在中国,多数人不信教,少数名族中,、等多信、,多信仰(佛教中的一派)教学案: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主题一:世界的语言知识形成:阅读P74“阅读材料”和73页教材,了解世界语言,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______,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______。
汉语除了在我们国家使用之外,还在哪些国家和地区使用呢?参照75页图4.13和书后的“世界政治地图”完成75页活动1和2探究主题二:世界三大宗教阅读P76教材和图4.14了解世界宗教:世界三大宗教:、、。
达标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世界三大宗教是指()A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B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C基督教、佛教、犹太教 D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2. 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宗教是(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3. 世界上信奉者最多的宗教是______,它发源于______,集中分布在______。
4. 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文化和分布地区,阿拉伯人信仰______教,教徒被称为______,他们在清真寺进行宗教活动;泰国人信仰______教,他们在______进行宗教活动。
(二)综合题将A、B、C三种宗教建筑所代表的宗教与其主要分布地区、代表性的国家以及创始人用线连接起来。
A 基督教西亚泰国穆罕默德B 佛教欧洲沙特阿拉伯释迦牟尼C 伊斯兰教东亚英国耶酥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课时数1课时一、学习目标1. 知道聚落的主要类型,从不同聚落(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图片,判断聚落的类型并能描述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
2.知道聚落形成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人口、商业贸易等),根据聚落分布图说出其分布特点(如沿河、沿铁路线、沿山谷分布等)。
3.联系所居住聚落的一些文物古迹、宗教场所或其他历史文化遗产,分析聚落(城市或乡村)发展变化对文化遗产影响的利与弊,培养保护文物、文化遗产的公民意识,了解和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
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预习案学习主题一:乡村与城市知识准备: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地球上的人类,不管生活在哪里,都是生活在不同的聚落之中。
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
知识应用: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乡村与城市在景观上有何差异,并判断课本P78图4.16中,A为______,B为______。
生活在图A中人们的生产方式主要是____________;生活在图B 中人们的生产方式主要是____________。
学习主题二:聚落与环境知识准备: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地的自然环境、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深深影响到聚落的景观。
知识形成:(一)阅读课本P81“活动”图4.23、4.24、4.25,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完成下表:(二)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较______(发达、不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稀少);在____________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学习主题三:聚落的保护与发展知识准备: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聚落的发展也使世界文化遗产遭封了严重毁坏。
如果这些文化遗产再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因此,世界各国要共同努力,大力保护世界丈化遗产知识应用:思考:生活在广州的你听说过骑楼和西关大屋吗?它们是广州老城的见证。
然而,随着广州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日益显著,加上部分骑楼和西关大屋年久失修,不仅内部设施和居住环境跟不上需求,而且其破旧的外表也与周围现代化都市格格不入……世界人口总数:2006年达_____亿世界的宗教:三大宗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