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 单元一 素材
必修一作文素材积累

必修一作文素材积累1、毛泽东《立志》 :毛泽东在离家求学前夕改写了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 “三不谈” :1914年,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学习,生活俭朴,但是常常和朋友相互勉励说,读书要有理想,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
他还与朋友们提出“三不谈” :不谈金钱, 不谈身边琐事,在校学习期间不谈男女恋爱问题。
他认为,改造国家,改造社会,对学问的需要太迫切了,一定要珍惜宝贵的青春,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中华兴衰系心头: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鼓励“同学少年” ,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要担负起“苍茫大地”沉浮的使命。
为此, 青年人, 就要“指点江山” , 把国家忧乐担在肩头; 就要“激扬文字” , 追求淳朴世风, 鞭挞野蛮凶恶肮脏;不能过早地沦为“万户侯” 、万贯家财的奴仆。
2、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在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 的黑暗年代, 鲁迅抱着医学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留学。
当他从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围观的同胞表现麻木不仁的情景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 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 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 。
他毅然弃医从文, 立志用手中的笔来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灵魂。
3、烛之武救郑国于危难,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烛之武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他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像的。
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 关心时事,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 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化用角度】这则材料可用于与“磨砺” “逆境中奋起” “人生储备”等有关命运的话题和材料作文中。
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本素材整理

必修一课本素材整理关于作家的事例1、朱光潜:一生都在奋斗中前进。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批判中,朱光潜作为一位成就斐然的名教授,竟然主动解剖自己,批判了自己原有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同时为自己认为正确的一些思想进行了学理上的辩护。
在这以后,他仍不断的批判自己,在批判中进步,提出新的观点与新的问题,为我国当代美学研究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人要敢于自我批判。
人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进步的。
)2、史铁生:21岁时候双腿瘫痪。
1981年,患严重的肾病。
1998年开始做透析。
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他的著名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深圳中学生杨林文章的鼓励下,走出了车祸带来的阴影,以《生命的硬度》夺得了一个全国作文大奖。
他写了:《活着的事》这是一本思想随笔集。
他能够从现实的琐事里撷取那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片段,而又能表达得优美、机智、引人入胜,让人不忍释卷。
这是一个文学家所表达的人生智慧。
《写作的事》在这本书里收录的大多是史铁生关于文学的思考。
《以前的事》:久病的史铁生在寂寞的轮椅中一次次回忆的往事,由他一贯沉稳而有力量的语言娓娓道来,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些往事有的温暖,有的苦涩,而往往从日常的事情上升到令人心情为之爽净的玄思。
我们能从这些文字中看到命运是怎样无常地折磨一个凡人,而这个人及他周围的人怎样不懈地和命运斗争,从而变得不同凡响。
《病隙碎笔: 人生的追问》:他把身体比作一架飞机,要是两条腿(起落架)和两个肾(发动机)一起失灵,这故障不能算小,料必机长就会走出来,请大家留些遗言。
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去,那时,我常仿佛听见飞机在天上挣扎的声音,猜想上帝的剧本里这一幕是如何编排。
(史铁生学会了在痛苦中寻找乐趣。
)3、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他“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素材

历史Ⅰ政治文明历程课程标准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⑴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⑶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⑷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概念准确地说,秦朝建立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与民主政体相对立,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
简单地说,该制度就是: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二、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1.经济根源: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保障生产。
新兴的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2.社会根源: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始皇吸取前朝诸侯割据的教训,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
秦统一后,六国残余势力还很大,只有加强中央权力,才能维护统治。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韩非子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西汉儒家董仲舒进一步完善了君主专制理论。
)4.政治基础:春秋时期,宗法制、分封制瓦解。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
三、建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秦军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移民实边,设九原郡。
公元前220年屠睢统兵征讨岭南,于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行政管理;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交通路线,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秦的统一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了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必修一二课文作文素材

课本素材活用(一)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
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
1.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适用话题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成大事者应有一颗宽大的心精彩运用烛之武,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在国家危难面前,他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他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让我们敬佩。
2.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刺秦王》)适用话题仁厚、情义精彩运用人心不是用武力征服的,而是用和平、仁爱。
太子丹用仁厚爱人之心获得了樊於期的信任,同时也成就着丹的高洁品质。
3.刘邦(《鸿门宴》)适用话题机智、知人善任、把握机遇精彩运用虞姬的自刎,乌骓的投江让更多的人倒向项羽,鸿门宴上的刘邦似乎只是小人,听听汉家小儿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便热血沸腾,可历史的车轮证明了刘邦比项羽更能成就一番大业。
4.项羽(《鸿门宴》)适用话题鲁莽、有勇无谋、刚愎自用、听取别人的意见、沉着冷静精彩运用缜密的勇者,尤其要坦荡正义。
歌德说:善良的人在追求中即使迷惘,也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项羽虽勇,终因心胸狭窄自刎乌江;李自成虽勇,终因贪图享乐断送江山;汪精卫虽勇,终因心术不正遭千古骂名。
心胸坦荡、满怀正义的善勇者,才是苍茫尘世间的胜者。
王蒙在《逍遥》一文中写道: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了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尘世间。
必修一课内素材

作文
本单元共有《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 《鸿门宴》三篇课文,无论是精彩动人的故事,还 是栩栩如生的人物,都给我们以思考,以启迪。那 么,给你的思考、启迪是什么呢?请选择给你感悟 最深的一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拟题目,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得抄袭。
谢谢观赏
1.使我们痛苦的东西在真正锻造我们。 What pains us trains us. 2.成功没有电梯,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楼梯。 There is no elevator to success—only stairs.
课内素材二、《鸿门宴》(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
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身历七十余战,攻无 不克;起兵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 由羽出,号为霸王”。然垓下一战他却一败涂地,终酿千古遗恨, 何也?这是“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是因为没有夺取 天下的深谋远虑。 至垓下被围,乌江亭长劝项王渡江东称王,以期卷土重来, 然项羽却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最终“身死东城,尚不觉悟, 而不自责”。真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史记》作者司马迁说“自衿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 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 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 哉!” 指出项羽缺乏政治家的谋略,只依赖武力。毛泽东则说 “不可沽名学霸王”。而项羽呢?他在惨败的局面下还不能正确 反思自己一溃千里的原因,还以炫耀武力为荣事,两次把失败的 原因归结到上天。如此糊涂岂非败情之悲吗?
课内素材一、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三、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 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 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 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 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 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 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 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 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 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 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必修一文言文单元作文素材资料

【适用话题】多维解读
•
2.永不言弃的人生 烛之武怀才不遇,但他时刻关注天下形
• 4.何谓君子之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烛之武为 国只身涉险,他为何如此笃定面对那很有可能一 去不回的任务?人生道路困难重重几多变故,又 有谁能做到如此笃定,我想烛之武与秦伯谈判时 一定成竹在胸,谈吐冷静,那是超越生死的智慧 与心力战胜了秦伯。
3.人参是人间极品,人参也是越老越珍贵的。 年轻的时候没人要,让它在土壤中默默生长,积 蓄了一生的能量,只为在年老出土时释放出来。 烛之武就像是一个人间极品,大半生都被埋没的 人参。人参是植物中最特别的一种,就如烛之武, 不然郑伯怎么会把国家的安危托在烛之武身上呢? 人参也是极好的补品,对人的作用很大,烛之武 便是如此,一席精辟的话,层层递进,步步为营, 抓住秦伯的心理弱点,达到了劝退的目的。
【适用话题】多维解读
•
6.人有至交国无恒敌 秦晋联盟,视郑国为敌,烛之武迂回曲折, 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说服秦伯退兵。 秦晋联盟瓦解,秦郑结盟,化敌为友。国 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 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 亦然。
【例文选段】
• 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直奔秦 营。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大门的时候, 那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 了他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 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 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 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 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如果不是秦晋围郑, 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 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才能与机遇》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作文素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课本写作素材汇总1、《沁园春·长沙》写作素材第一组【素材清单】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扫古诗词表现的秋天肃杀、感伤的情调。
诗人笔下的秋景蓬勃向上,充满生命活力。
面对如此壮丽廖廓的景象,不仅表现出心系天下的博大胸襟,也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官僚、军阀,改造旧世界的凌云壮志.【写作素材】“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彰显的是青年毛泽东面对风云变幻的动荡时局而生发的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意气风发敢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关注时局,关心国事,当是每一个有志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素材激活】志当存高远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就心怀大志,13岁那年,他写下了《咏蛙》诗一首:“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将他敢为天下先的非凡抱负展露无遗。
17岁时,毛泽东去异地求学前又抄诗一首:“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更表现了他的凌云壮志和豪迈气魄。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一词中写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充分展示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素有大志,方成一代伟人;欲成大事,必当志存高远。
【适用话题】可用于“青春”“理想”“志向”“责任”等相关写作话题。
【运用指南】运用时可结合毛泽东的生平和名言来阐发,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等。
【运用范例】(一)少年总爱用美好的幻梦来装点世界。
这时候的我们,还单纯、稚嫩,在激情中燃烧自己。
我们“少年不识愁滋味”,我们可以自得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们徜徉在对未来的希望之中,年轻气盛,尽管“粪土当年万户侯”!(《人生三境》)(二)你的健康是一堵墙。
这是青春给你的力量,是你生存于世间宝贵的风采。
青春因此而充满活力,你可以努力去开创你钟爱的事业。
苏教版语文高一苏教语文必修一专题一《沁园春 长沙》文本素材

互动课堂疑难妙句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赏析】词的开头推出一个“特写”镜头——秋气清寒,充斥宇内,氛围是凝重的,又是寥廓的;“我”独立于寒秋之中,尽情呼吸和感受着漫无边际的秋之气息,内心与外物化为混沌的一片,一种苍凉、萧瑟之感油然而生。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赏析】一切都在运动,一切都在发展,一切都在寻觅着通向“自由”之路!“我”思虑遥远,感慨万端,禁不住要问:世界的命运,人类社会的升沉变化,到底由谁来主宰?历史的纵深感与现实的紧迫感交织在一起,“我”的胸襟和抱负闪射出哲人的、睿智的光辉。
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赏析】音调铿锵,节奏短促,感情越来越激越,气势愈来愈磅礴。
种种追忆和万千思绪壅塞在一起,终于迸发出一声惊动天地的强音:“粪土当年万户侯!”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我”,没有个人的单独突出,没有“舍我其谁”的架势,而是有机地、自然地融合在“书生”“同学”之间,他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他“在丛中笑”。
这大概是“我”之力量的真正源泉吧,是“我”之信心的真正依靠吧。
词作的思想意蕴到此处结晶了:谁主沉浮?“我”的“我们”,“我们”的“我”!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赏析】最后三句,以意味深长的一问作收,内容是加重的,冲力是巨大的,但问得很潇洒,举重若轻。
所留恋者,难道仅仅是字面上揭出的湘江游泳之事吗?不,“我”和“我们”作为革命狂澜之掀动者的英伟形象,正神完气足地凸现于这结穴的一问之中!语段剖析“独立寒秋,湘江北去”至“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剖析】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多种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这些对比,体现出诗人观察的角度和写景的层次,同时,也把所写景物写活了,避免了呆板。
山上选取了“林”,江面选取了“舸”,天空选取了“鹰”,水底选取了“鱼”来进行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内素材】《沁园春长沙》写作素材运用示例【素材解读】“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彰显的是青年毛泽东面对风云变幻的动荡时局而生发的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意气风发敢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关注时局,关心国事,当是每一个有志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适用话题】可用于“青春”“理想”“志向”“责任”“自由”等相关写作话题。
【运用指南】运用时可结合毛泽东的生平和名言来阐发,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以及其诗《咏蛙》、《赠父诗》等。
【素材运用】无论“谁主沉浮”的忧思,还是“到中流击水”的行动,都体现了青年革命家毛泽东强烈的革命责任心与使命感;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我们都要具有责任感。
因为责任,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定从容;因为责任,我们握紧命运的手臂更加有力;因为责任,我们的胸怀才无限崇高和宽广!当下,关注时局,关心国事,仍然是我们每一个有志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讲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自由的赞歌。
革命诗人毛泽东赞美的秋天,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
“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啊,人,总向往着自由,追求着自由。
青年革命家毛泽东与他的战友,向往的是自由的社会、自由的生活。
今天的我们则是追求自由的心灵。
少年的我曾经很“冲动”地想过要打破平静的生活,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年轻景致,可青年毛泽东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群青年考虑的是抨击黑暗,宣扬真理,激浊扬清。
我似乎有了些醒悟,原来我以前所谓的“创造一番景致”只是追随新潮,虚度青春。
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奋斗。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站在这端回首,我隐约有了一股压力,又有了一股动力,我找到了生活的意义、读书的价值,不禁自豪地会意一笑。
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志当存高远。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一词中写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充分展示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素有大志,方成一代伟人;欲成大事,必当志存高远。
奋斗成就未来。
还在湖南求学时期,毛泽东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他刻苦自励、好学上进、勤于思考,从学习中汲取了大量的知识养分。
这些丰富的知识、学养为他输送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为他日后成为一位伟大的领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那初显锐气的浪遏飞舟的弄潮儿,是你,毛泽东。
国难当头,你肩负起拯救中国的使命。
戎马一生,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那蓬勃的锐气,也丝毫不减。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乐观是你的锐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自信是你的锐气;更令人叹服的是,你时刻保持着客观深邃的思考——“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冷静升华了你的锐气。
毛主席,感谢你和老一辈开国元勋,用锐意进取的意志,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我们今天的太平盛世。
示例l:当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那初显锐气的浪遏飞舟的弄潮儿,是你,毛泽东。
国难当头,你肩负起拯救中国的使命。
戎马一生,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那蓬勃的锐气,也丝毫不减。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乐观是你的锐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自信是你的锐气;更令人叹服的是,你时刻保持着客观深邃的思考——“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冷静升华了你的锐气。
毛主席,感谢你和老一辈开国元勋,用锐意进取的意志,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我们今天的太平盛世。
(2013年全国课标卷I高分作文《锐》)示例2:是你,以天下为己任,慷慨前行、不畏艰难;是你,担国家之责、当民族之任,栉风沐雨、不屈不挠;是你,在19岁时挥笔写下了《商鞅徙木立信论》。
有感于国民愚钝,你心潮起伏。
从此,你广泛接触各类政治思想,接受新式教育,寻找志同道合者,创立新民学会等进步团体。
最终,担当民族振兴之责的你,点燃了人民革命的星星之火,让腐朽凋敝的中国旧貌换新颜。
以一生的不懈奋斗,推动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你让我们懂得树立报效之志,担当国家重任,将人生的价值发挥到极致,让民族在前进的道路上走得更坚实。
(2012年山东卷满分作文《担国家之责,当民族之任》)《雨巷》写作素材运用示例【素材清单】《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分别比喻了追求之路,充满希望而又充满失望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写作素材分析】古语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作为一介文人,戴望舒热切地关注着时局的发展,他积极地参加各种进步活动。
1927年,大革命失败,革命处于低潮。
作者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真实反映。
【素材激活】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现代诗人戴望舒在《雨巷》中塑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借这个美好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追求。
诗人写这首诗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他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在迷惘和失望中仍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爱因斯坦说:“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再看另一位诗人流沙河,他在20世纪50年代被打成了“右派分子”,遭遇不公待遇二十余年,但他始终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战胜坎坷,最终走过了人生那段黑暗的时光。
他在诗中说:“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适用话题】可用于“精神家园”“人生境界”“爱国”“气节”“责任”等相关写作话题。
【运用指南】可灵活运用《雨巷》中的相关诗句作为行文的线索,用于每段行文的开头,这样既可以使文章结构清晰,也会增强文章特有的韵味。
【运用范例】下雨的时候,雨丝浸润着古巷,笼罩着古巷,仿佛在小心翼翼的为一个婴儿洗浴,瓦片上的青苔,含苞的花朵都在欣喜地啜饮天降的甘霖。
雨天人们是不怎么出门的,泡一壶清茶坐在藤椅上,翻翻古老的线装书,吟着《雨巷》,也会有调皮的孩子在雨中嬉戏,清脆的笑声如挂在檐角的风铃,美妙悦耳,丁香般的姑娘,举着油纸伞消失在巷口,留下背影让人遐想。
这里的一切都如一首婉约的诗,一花一木都充满了灵气,营造着诗意的氛围。
(《诗意地生活》《再别康桥》写作素材运用示例【素材清单】《再别康桥》这首诗,记下了诗人重返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素材激活】守护心中的美好。
如果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美好,那么康桥就是徐志摩心中的美好所在,虽然也有一丝哀愁,一丝忧伤。
康桥,留下了徐志摩太多的回忆和牵挂,不知康桥属于徐志摩,还是徐志摩属于康桥,外人很难读懂其中奥秘。
正如我们不知屈原属于汩罗江,还是汩罗江属于屈原一样。
不过我们却知道,这份美好一定值得珍惜,值得守护。
所以屈原在“举世皆浊我独清”时,制芰(jì)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浅唱低吟,信步江边,怅忆平生;陶潜在看透官场污浊时,种豆于南山之下,虽芳草萋萋,豆苗稀少,他却依然乐此不疲。
心中的美好,或许是一份想念,或许是一种信念,或许是其他支持自己前行的力量。
让我们都守护好自己心中那份美好,惟其如此,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阳光,才会一路灿烂。
【适用话题】可用于“诗意的生活”“怀旧”,人生的一种经历“亲近自然,感悟生命”等相关写作话题。
【运用指南】可灵活运用《再别康桥》中的相关诗句作为行文的线索,用于每段行文的开头,这样既可以使文章结构清晰,也会增强文章特有的韵味。
【运用范例】(一)徐志摩的精神家园是他的康桥,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二)在人的情感世界里,惆怅是最叫人难以言传的。
因为它是人心灵中的稀有元素,只有在丰富而细腻的感情土壤里才能觅见它的踪迹。
徐志摩凭他一支灵动的笔把这种高难度的心灵告白推向极致。
他似一片薄如蝉翼的轻纱,似一道若有若无的薄雾,似一泓明澈照人的清泉,把与康桥依依惜别的心境营造得如诗如画,使千千万万的读者在不经意间弹响了隐在深处的心弦。
《大堰河,我的保姆》写作素材运用示例【素材清单】《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通过精细描写大堰河怎样在地狱般的环境里,默默进行无休无止地各种劳动,写出她的勤劳、淳朴和善良的品质,一种宽厚品格跃然纸上。
读罢,更能引导我们去珍视亲情,关爱父母,孝敬父母。
【素材激活】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流溢着爱,这既是大堰河对她的乳儿的纯洁无私的爱,又是他的乳儿——诗人对养育他的乳母的刻骨铭心的爱。
然而诗人的爱,不只是献给大堰河的,同时也是献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这表明了诗人的博大胸怀,也正是这种大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大爱无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都是明证。
天灾撕扯着全国人民的心,揪紧了世界人民的心,人们的爱心化作一致的行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类的大爱洒遍汶川、玉树的山山水水,滋润着受难者的心。
天灾不足畏。
大爱给了灾区人民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勇气。
有首歌唱得好:“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这正是爱天下人的大爱的力量。
【适用话题】可用于“母爱”“奉献”“爱国”“勤劳”“善良”“感恩”“道德”“精神的归宿就是家”等写作话题。
【运用指南】运用时可结合“羊跪乳,鸦反哺”的故事以及“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名言进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