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灵动——汉十高铁丹江口南站站区规划设计

合集下载

高铁站前区用地规划思路研究

高铁站前区用地规划思路研究

科技资讯2015 NO.27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工 程 管 理高铁时代的到来,意味着高速铁路车站将发展成为城市网络的一个中心。

城市的人流、物流通过这些中心,进出城市轨道网络,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使高速铁路站前区逐渐成为引领整个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因此,高铁站前区的发展将成为城市发展的热点。

高速铁路车站的新建,导致车站周边的土地利用及城市功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功能形态。

同时,城市对外交通方式向高速轨道交通转变也将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市民生活带来深刻影响。

面对高铁时代的到来,如何对高铁站前区进行合理规划,己经成为地方政府和规划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高铁站前区兼具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能否带动城市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文章例举的南部县兰渝高铁站前区片区正是一个高铁站前区带动城市用地开发的典型案例。

该规划区位于县城新区北部,距南部县老城中心约5km,规划用地面积470.58公顷,居住人口约5万人。

按照南部县的上位规划要求,高铁站前区不仅是全县的对外交通枢纽,也是以商贸、物流、会展、居住为主导功能,辅以旅游服务功能的的城市新区,作为县城的北门户,规划区还承担了包括城市形象展现、社区生活服务配套等多种功能,是城市新区中用地功能最复杂的片区之一。

1 用地功能的选择从南部县高铁站前区片区的用地功能构成来看,其中居住及商住用地面积占35.74%;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占5.26%;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占13.14%;物流仓储用地占11.26%。

其余的绿地、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共占34.6%。

用地类型除工业用地外都有涉及,特别是商贸物流、商住用地占比较高。

可以看出高速铁路自身服务的人群特点决定了其对于地区发展带动作用存在明显的指向性,最显著的效应就是进一步强化城市服务业相关职能的发展,主要包括商务办公、零售商业、住宅等。

高铁站前区用地的功能中往往选择较大比例的商务办公用地、商住混合用地以及部分文化用地等。

地域性文化特色在高铁站房空间环境中的设计表达——以南阳东站为例

地域性文化特色在高铁站房空间环境中的设计表达——以南阳东站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24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1-0046-05 收稿日期 2023-03-17摘 要 高铁车站作为一个城市的交通门户,同时也是对外展示城市文化与传播城市精神的名片,在设计中应重点考虑对地域性文化特色的提取与表达。

该文以国内单体最大线侧式站房南阳东站的设计为例,从城市地域性文化特色中提炼“云中卧龙,腾飞奋进”为创作设计理念,阐明了地域文化特色在站房外部空间形态至内部空间细部方面进行的建筑设计表达,为今后的高铁站房空间环境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地域性文化特色 高铁站房 空间环境 表达方法Abstract As a city's transportation gateway, the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is also a business card for displaying the city culture and spreading the city spirit. In the design, the extraction and expression of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considered. Taking the design of Nanyang East Station, the largest single-line side-type station building in China, as an example, we extract the creative design concept of "Crouching Dragon in the Cloud, Flying and Striving" from the urban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n we clarify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expression of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external space form of the station building to the internal space details, so as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sign of "cultural station building" of high-speed railway.Keywords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Space environment, Expression way地域性文化特色在高铁站房空间环境中的设计表达——以南阳东站为例The Expression of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 n the Space Environmental of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A Case Study of Nanyang East Railway Station刘亚刚 | Liu Yagang 李鹏飞 | Li Pengfei南阳,古称宛,又名“宛城”,楚汉文化起源,“刘备三顾茅庐,卧龙躬耕”之地,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拥有“南都”“帝乡”之称。

苏州南站建设方案研究

苏州南站建设方案研究

2021年9月 第37卷第5期(总第217期 )Sep.2021, V olume 37No.5 (Serial No.217)收稿日期:2021-05-21作者简介:林海波(1983-),男,汉族,北京市人,学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铁路选线设计。

苏州南站建设方案研究林海波(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摘 要:通苏嘉甬铁路与沪苏湖铁路是国家高速铁路干线,在苏州市南部吴江区呈现交叉设站关系,对于2个车站布置形式研究了经吴江南共站、原汾湖站位骑跨共站、调整汾湖站位骑跨共站、汾湖分站设置等5个方案,从工程代价、环境敏感区、吸引客流、旅客乘降、市政配套、运输组织、相关政策、地方意见等方面综合分析比较后,推荐采用调整汾湖站位骑跨共站方案。

同时,补充说明骑跨布置方案达到的良好效果,其研究结果可为今后2条垂直走向高铁在同一地区车站设置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通苏嘉甬铁路;沪苏湖铁路;苏州南站;车站方案;骑跨共站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3400(2021)05-0058-04Construction Plan of Suzhou South Railway StationLIN Haibo(China Railway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ulting Group Co., Ltd, Beijing 100055, China)Abstract: The Nantong to Ningbo railway and Shanghai to Huzhou Railway are national high-speed railway trunk lines, acrossing in Wujiang District in the south of Suzhou, and need to set up stations respectively. For the layout of the two stations, five schemes are studied, including the scheme of passing Wujiang South common station, the scheme of riding across FenHu station, the scheme of adjusting FenHu station, and FenHu station separate setting scheme. After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from the aspects of engineering cost and environment sensitive, passenger boarding and alighting, municipal supporting facilities, transportation organization, relevant policies and local opinions, it is recommended to adopt the scheme of adjusting FenHu station to across the same st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dded that the good effect of the scheme of across the same station is achieved.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station setting scheme of two vertical high-speed railways in the same area.Keyword: Nantong to Ningbo Railway; Shanghai to Huzhou Railway; Suzhou South Railway Station; Station scheme; Across the same station站(苏州南站)是长三角城际铁路网重要枢纽之一,是区域高规格的综合交通客运枢纽。

中原地区高速铁路绿化设计及建设管理--以郑万高铁为例

中原地区高速铁路绿化设计及建设管理--以郑万高铁为例

中原地区高速铁路绿化设计及建设管理——以郑万高铁为例曹自印1,王珊2,贾华强1(1.郑万铁路客运专线河南有线责任公司,河南郑州450000;2.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63)摘要: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迅猛发展及全球环保要求日益提高,高速铁路设计者和建设者对绿化越来越重视,发展“绿色铁路”、建设“铁路绿廊”的理念受到广泛关注和支持。

为建造“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生态铁路,需对新建高速铁路沿线站区及工区进行绿化设计。

通过对新建郑万高铁沿线绿化设计及建设管理进行探索分析,可为后续中原地区其他高速铁路绿化设计及建设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原地区;高速铁路;绿化设计;绿化建设;郑万高铁中图分类号:U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061X(2021)02-0125-06 DOI:10.19550/j.issn.1672-061x.2021.02.1250引言高速铁路为城市带来交通便利和繁荣的同时,其沿线周边杂乱的环境也成为制约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症结[1-3]。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发展“绿色铁路”、建设“铁路绿廊”的理念受到广泛关注和支持[4-6]。

地方政府及国家铁路主管部门也陆续出台了多项关于高速铁路沿线绿化建设的文件和要求,以指导高速铁路沿线绿化建设[7]。

但高速铁路不同于一般的园林或小区,景观设计具有线路长、带状绿化等显著特征,主要用植物造景来为旅客提供良好的行车环境[8]。

郑万高铁地处中原,沿线水系众多,自然风景秀丽优美,研究如何把铁路绿化与沿线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建立和谐、优美的植物艺术群体十分必要。

1项目概况新建郑万高铁途经河南、湖北、重庆3个省市,郑万高铁河南段北起郑州东站,南至豫鄂省界,线路全长350.825km。

河南段共设10个车站(不含预留大关庄站),其中郑州东、平顶山西、南阳南3个站办理本线始发车,郑州南、长葛北、禹州、郏县、方城、邓州东为办理本线客运业务的中间站,拐河北为越行站,平均站间距离35.520km。

沪渝蓉高速铁路沿线车站

沪渝蓉高速铁路沿线车站
注:国铁集团将在沿江高铁项目开通前,将沿江高铁“天门北站”定 名为“天门站”,将长荆铁路“天门站”更名为“皂市站”。
2019年10月18日至20日,国家铁路总公司、湖北省政府在武汉组织 召开了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可研评审会,听取了两家设计单位汇报,分 13个小组展开了分组讨论,最后进行了总结反馈。
红安西站
截至2016年,成都站总建筑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站房南侧单设站前 广场,站场面积2.17万平方米,共设有6台12线,站房面积2.1万平方米。
2022年10月11日起,成都站将停止办理客运业务,进行扩能改造施工。
六安北站
六安北站,位于中国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为合武高铁在六安市的一 个高铁站。合肥到新桥机场再沿合六叶高速到六安北,新建六安北站。六 安北站将是一个高铁站。将来六安往西北方向的火车,均经停六安北站。 远期六安市政府将沟通规划,建设六安北站至现有六安站连接线。六安北 站也是安徽省规划的合康高铁进陕西和成渝的通道。
成都站
成都站(Chengdu Railway Station),成都市民又称其为火车北站, 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特 等站,是集铁路、地铁、长途汽车、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 通枢纽,是成都铁路枢纽规划中“三主三辅”客站布局的“三主”之一。
1952年7月,成都站建成投入运营,为客货站;1961年4月划出货运 部分析设成都东货站后改为客运站。成都站站房先后历经4次较大规模扩 建或改建,其中1984年10月新建成的站房经2005年9月改造后使用至2022 年。
2021年2月26日至27日,国铁集团在武汉市组织召开项目可研鉴修评 审会,会议原则同意按2台4线总规模增设长江新区站。
2021年8月26日,长江沿岸铁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新建铁路 沪渝蓉高速铁路合肥至武汉段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根据公示,长 江新区站是一个新建车站。

高铁引入下既有站点改造策略实践研究——以汉十高铁枣阳站站区改造为例

高铁引入下既有站点改造策略实践研究——以汉十高铁枣阳站站区改造为例

高铁引入下既有站点改造策略实践研究——以汉十高铁枣阳站站区改造为例王中原;李传成;孟雷雷【摘要】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carrying on the large-scale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and the cities along the way take this opportunity as a new round of urban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renewal, the station hub area will usher in a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Taking Zaoyang Railway Station renovation project as an example, from the development localization, the station traffic transformation, land adjustment and other aspects, we emphatically study the original station, the city traffic integration and city space development under the introduction of high-speed railway, we also summarize the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of Zaoyang Station.%当前我国的高速铁路正在进行大规模建设和网络化布局,沿线城市纷纷以此为契机进行新一轮的城市发展.以车站为核心的枢纽地区在城市更新发展的背景下,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该文以枣阳站站区改造项目为例,从站区的发展定位、交通改造、用地调整等方面展开分析,重点研究了高铁引入下的既有站点与城市交通整合及城市空间发展的问题,总结枣阳站站区更新改造策略.【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8(036)002【总页数】4页(P30-33)【关键词】高铁引入;既有站点;改造策略;枣阳站【作者】王中原;李传成;孟雷雷【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4200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开通运营至2016年末以来,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达2.2万km,占全球高铁运营里程的65%以上。

汉丹铁路线

汉丹铁路线

汉丹铁路线汉丹铁路自湖北省武汉市汉西站北咽喉引出,向西经孝感(长江埠、云梦、安陆)、随州、襄阳、老河口至湖北省丹江口市丹江站,全长412公里。

其中襄阳北站至老河口东站与襄渝铁路共轨。

1958年10月开工,1966年通车,1967年交付运营。

隶属武汉铁路局管辖。

它南接京广、武九铁路,在厉山站接出小厉线通向宁西铁路小林站,在襄阳与焦柳、襄渝二铁路交会,是湖北省中部与西北部联系的交通干线。

该线东南区段主要在江汉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集;西北区段在鄂西北丘陵谷地延伸。

它在修筑对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和发展鄂西北工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该线路老河口东至汉西段开通客货运输,西段丹江口至老河口东已停办客运业务,仅办理少量货运业务。

2001年10月21日,在全路第四次大提速中,汉丹线汉襄段作为武汉至成都、重庆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列车运行时速由120公里提升到140公里。

汉丹铁路老河口至丹江口段电气化改造已于2010年启动。

2009年7月,经过4年多建设,汉丹铁路除丹江口至老河口东段外全线完成复线电气化改造,这次改造关闭了汉丹线上单线时期的大部分会让站,新建了部分路段及随州车站,缩短了线路里程。

改造后线路为Ⅰ级复线电气化铁路:限制坡度4‰,超限坡地段维持现状不变;最小曲线半径一般3500m,困难2800m;牵引质量5000t;到发线有效长度1050m;采用自动闭塞;;满足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条件。

改造完成后的汉丹铁路正一步步实现改造提速目标。

列车运行时速提高到200公里/小时,具备了开行动车组的条件。

客运牵引机车也由DF11型内燃机车逐步更换为SS7E/SS9G/HXD3型电力机车,货运牵引机车由DF4B型内燃机车更换为SS6B型电力机车。

2009年10月1日正式开行武汉至襄阳、十堰动车组。

2010年9月底增加两对动车组(包含武汉至十堰直达动车组一对)。

2010年9月13日,汉丹东线最后一个道口——位于云梦县郊的K81道口正式拆除,汉丹东线实现全封闭运行。

站城融合理念下的综合交通枢纽设计——以淮安东站为例

站城融合理念下的综合交通枢纽设计——以淮安东站为例

交通技术金DOI : 10.3963/j.issn.1006-8864.2022.02.022----以淮安东站为例口朱治邦周涛陈飞关键词:高铁枢纽;站城融合;交通一体化;交通组织;多源数据;淮安东站以高铁枢纽为核心,打造高铁新城的TOD 发展理 念成为各城市的共识。

如何发挥高铁枢纽的优势,将 高铁枢纽和新城片区进行融合,依托高铁枢纽带动新 城发展是所有高铁新城面临的难题。

基于站城融合发 展理念,打造高铁枢纽一体化的综合交通发展模式,并 提出一体化交通组织仿真方案,对于发挥铁路客运枢 纽优势,促进高铁新城活力中心的建设和形成,提升乘 客出行效率,进一步促进高铁新城区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

笔者结合站城融合发展理念,建立基于站城融合发展理念的高铁站交通组织设计方法,并基于大数据 预测建立了交通组织仿真模型,对淮安东站高铁枢纽的进出站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

一、交通引领、站城融合的综合交通发展体系淮安东站是集铁路、长途客车、有轨电车、公交、出租车等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 米;采用线侧站房、高架候车形式进行建设,“上进下 出”,站场规模为4台10线,预留2台7线,近期设计日均客流量约3.6万人/天。

2019年底正式运营,客流从运营日均8 000人/天增长到1.6万人/天。

淮安东站不仅是综合客运枢纽,还是淮安生态科技新城的核心区。

为了充分发挥高铁枢纽的集聚效应和枢纽节点的经济价值,打造以高铁为核心的TOD 发展模式,周边配备商务办公、湿地休闲、星级宾馆、商业购物、文化娱乐、生态居住等多功能业态,形成以交通 为引领,站城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1.依托淮安地理中心的位置,打造区域新中心淮安市北接连云港市、宿迁市,南临盐城市、扬州 市,地处江苏省北部中心位置。

随着铁路网的建设发展,连淮扬镇、徐宿淮盐、宁淮等多条铁路建成开通后,通过淮安东站未来可快速通达华东、华北、华南片区重要中心城市,是国家干线网络重要换乘节点之一,淮安东站将打造为铁路主导型全国性综合客运枢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与灵动——汉十高铁丹江口南站站区规划设计Ecological and Clever:Planning and Design of Han-Shi High-speed Danjiangkou South Railway Station何天一 He Tianyi李传成 Li Chuancheng李会忠 Li Huizhong中图分类号 TU984.19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7)12-0063-05 收稿日期 2017-01-04摘 要 汉十高铁丹江口南站多面环山,外围多个生态旅游景点,在结合“规划生态、建筑灵动”的设计思想下,如何尊重地形,因地制宜地对此类型的地区进行设计是本次讨论的重点。

规划区通过交通组织、地形处理与空间塑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寻找中小型山地高铁站区的规划设计策略,以期对未来的山地高铁站区规划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高铁换乘交通枢纽 山地地形 综合交通 城市空间Abstract Han-Shi high-speed Danjiangkou south station is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there have multiple ecological tourist attraction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esign concept of "Planning ecology, building smart", how to respect the terrain,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for design is the focus of this discussion.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traffic organization, terrain processing and space shaping, we look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high mountain in the MTR st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strategi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mountain high-speed rail station planning.Key Words High-speed railway transfer hub, Mountainous terrain, Comprehensive traffic, Urban space“西武高铁”作为国家“八纵八横”的高铁网络的一部分,是连接中部与西南地区的重要纽带,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举足轻重。

而“汉十高铁”作为“西武高铁”的一段,贯穿“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北部,是湖北重要的生态、人文旅游线路的组成部分。

丹江口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上游,素有“中国水都”之称,也是十堰地区副中心城市,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的重要节点,以绿色产业为发展方向的新型工业城市。

丹江口南站作为汉十高铁线上的中间站,未来建成后将进一步带动丹江口区域经济以及旅游的发展(图1)。

1 背景概况汉十高铁丹江口南站两台四线,站房面积6000m2,最高积聚人数800人/小时。

站区规划面积约1.5km2,北距丹江口市区12km,南距土关垭镇5km(图2),位于市域南侧一级城镇发展带以及汉十旅游服务发展轴上,有较好的城市辐射作用。

区域周边生态景点丰富,北有丹江口水库、牛河森林公园,西近武当山、太极湖等大型旅游风景区。

2 前期分析2.1 场地分析规划区四面环山,高差变化大,山体植被茂密,水系—龙家河自然分布于山坳间,有较好的自然景观资源,为丹江口南站生态设计提14532图1 丹江口区域旅游规划区位图图2 丹江口南站区位图图3 场地分析图4 综合交通规划图图5 规划结构图供有利条件。

但是优越的自然景观元素导致土地利用率不高、空间形态不规整,也成为规划设计的约束条件(图3)。

区域交通方面,场地内主要由丹土一级路与孟土路作为主要的区域交通通道,联系丹江口市与土关垭镇。

丹土一级路为新建快速公路。

孟土路原为省道,道路等级及质量较差。

内部交通方面,区内主要以村村通道路为主,道路质量较差,交通体系不明显,需要进一步组织、优化。

2.2 上位规划的缺失《丹江口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0)》与《丹江口市土关垭镇总体规划(2014—2030)》均未对规划站区做出明确的用地、交通上的安排,因此本次规划需要在区域宏观层面来审视谋划丹江口南站的定位、交通与功能布局。

丹江口作为全国南水北调的源头,也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的重要节点,未来将成为丹江口市的重要门户。

因此在定位上需要结合区域发展方向,从生态方面凸显地域特色。

在交通上,丹江口南站未来作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客流的聚集与疏散便是设计中的重点。

规划考虑依据现状道路情况,将丹土一级路作为主要的进站快速通道,孟土路作为景观性旅游公路进行改造,联系站区与外部区域。

在功能布局上,丹江口南站位于丹江口市与土关垭镇之间,具有衔接作用。

规划在考虑山地地形以及周边产业发展的情况下,结合TOD理念,圈层式功能混合地对站区用地进行规划布局。

678图6 站区竖向与水系设计图7 丹江口南站规划设计鸟瞰图图8 核心区规划设计鸟瞰图3 站区定位与设计理念3.1 站区功能定位丹江口南站是集旅客集散、城市展示为一体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结合丹江口区域发展方向以及文化特色的背景,将其定位为“南水北调源头旅游区的重要节点”、“独具丹江口水文化特色的生态型高铁旅游集散地”。

3.2 设计理念整体和谐:从区域整体性出发,强调站前区域与周边空间发展的协调性,规划区内部空间结构的系统性,构建特色鲜明的站区整体空间形态。

多元复合:强调功能多元复合,在主导功能分区的前提下强调功能的复合使用,多元复合的功能不仅使其功能完备,更反映出物质环境的集中化,功能活动的多元化和整体运行的高效化,使城市更具创新活力。

生态持续:强调人、建筑、环境的共存与融合,注重环境、关注人性,充分利用站区良好的生态景观资源,提升空间环境生态品质,注重资源集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域人文:尊重丹江口市的地域文化,彰显人文关怀和文化底蕴,形成集地域文化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城市风貌,创建具有丰富文化魅力和运营活力的城市空间。

3.3 规划策略为实现高铁站区“独具丹江口水文化特色的生态型高铁旅游集散地”这一定位,如何体现生态特点,本次提出以下几点相应策略。

(1)构建站区复合化的用地空间结合TOD圈层开发理念,提出多元化、复合化的现代功能业态。

规划倡导土地功能的混合使用,以集约化的开发,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

其次注重商业业态的合理布局,通过植入新的功能,营造活力的城市综合体。

(2)塑造立体化的生态景观体系系统的分析规划区及周边的山体、水系植被等重要生态要素,结合高铁站区规划设计特点,预留足够的生态廊道,形成整个规划区的空间景观结构。

通过水系的改造以及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景观系统形成站区生态空间,展现新时代城市风貌的空间景观体系。

(3)构造立体化出行体系,提倡低碳生活方式站区在出行上提供多种可选择的方式,积极强调“以人为本,绿色出行”。

整体交通空间上结合景观空间,构建地下步行、地面车行、地面人行不同方式的多层次立体交通。

结合生态廊道营造全景化的步行体验,依此体现绿色低碳的设计理念,以实现空间无缝、时间无缝、服务无缝。

(4)以生态服务为重点的城市设计①引导站区城市风貌的控制,吸纳丹江口本地的文化特色,结合生态景观空间的构架,从公共空间、建筑形态、城市界面上形成特色鲜明的山地城市风貌。

②展现滨河绿带与站区生态轴线,打造宜人的公共空间。

③街道用地的混合布局,设计舒适的交通系统与慢性系统,构建与生态轴线结合的步行环境。

4 站区规划设计4.1 梳理对外交通,完善内部路网(1)对外疏导对外主要联系干道丹土一级路路面标高较高,与轨顶标高高差过大。

在此情况下,为充分保留山体,减少环境破坏,站前与站后大道采用立体交通的形式与丹土一级路进行对接,以此来实现“低进高出,快进快出,立体分流”的交通系统,同时满足丹江口与土关垭双向交通的通畅性。

(2)对内联系对内交通主要以地块通达性作为主要目标。

因此在充分考虑山体地形、铁路涵洞以及用地规模等情况下,除车站周边道路以铁路线为线索形成平行、垂直路网外,外围道路主要采用自由式布局。

形成“两横四纵”的自由形态的道路结构体系,“两横”规划北一路以及改造后的孟土路;“四纵”规划西一路、规划西二路、规划东一路以及孟土路纵段(图4)。

(3)低碳步行出行是城市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态的出行是一个城市生态氛围的体现,规划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将步行系统进一步划分为地面人行、地下人行立体化的步行空间体系,进一步深入构建交通体系。

②解放内部开放空间形成次一级的步行网络,重点打造规划滨水空间与组团公共空间的设计,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步行网络系统,高密度、怡人的步行路径。

③合理布局社区中心、公共交通站点以及各种休闲设施,以形成社区居民15分钟步行圈,减少机动车出行比例,实现低碳交通。

4.2 引入低碳理念,规划圈层布局通过发展战略的定位和现场调研的分析,结合高铁站点TOD理论以及山地本身的自然条件,以高铁站点为核心,通过南北两调对外通道进行用地规划布局,使站区有限的土地效益最大化。

同时以街区尺度以及功能为线索,避免以往大尺度、功能单一的街道片区划分。

在站前核心片区采用混合功能、小尺度的开发街区的设计模式,减少城市干道的交通拥堵,实现居民出行的内向化。

鼓励居民采用步行以及非机动交通的出行方式,实现低碳社区的打造。

规划将以站房为核心,形成三个圈层,内层为商业,中层为居住,外层为产业发展用地。

整体形成“一心两轴三组团”的空间布局形式:一心:综合集散中心。

双轴:以北侧进站大道展开的车站发展轴,和以生活中心、山体景观以及龙家河水系为主的生活发展轴。

三组团:站北旅游度假组团、站南居住生活组图以及东部的产业发展组团(图5)。

4.3 结合生态环境,合理竖向设计(1)山体与立交组合道路高程山体是丹江口南站最主要的特色,也是山地城市最主要的组成元素,而其丰富的等高线既是道路设计的约束也是线索。

进、出站道路根据等高线的变化进行选线,以此减少对路基的填方与挡土墙的设置,充分利用高架桥与山体之间的连接与组合,减少高架道路对山体视觉景观的破坏,还原生态之本。

其他道路,以现状高程为主,减少填挖方,局部调整高程以保证场地与道路的空间关系以及市政排水需求[2]。

(2)土方与场地遵循生态环境山地城市的场地竖向往往涉及到大量的挖方和填方,而且相比平原城市运送土方的成本也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