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27课短文两篇之
初中语文_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2、品味层次美和意境美,学习写景的方法。
3、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欣赏完图片后,请同学给我们讲一下自己浏览过的山水风景。
看泰山之雄峻,观黄山之奇峰,赏庐山瀑布,游桂林山水……名山大川让人心旷神怡:清风明月、蓝天白云、雁落平沙、池生春草、曲径风荷……平常景观竟也贮满诗意。
真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陶弘景则用灵动的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水美景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去欣赏这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解题,介绍作者。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三)一读课文--通文意1、轻松听一听: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歇( ) 颓( ) 沉鳞( ) 康乐( ) 与()2、快乐译一译:小组内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边读边口头翻译课文,划出不会译的字词句。
3、大胆读一读:读出层次和意境。
建议大家这样读:A.把课文读成两个段落。
(描写议论相结合)B.把课文读成三个段落。
(总起----描写----议论)(四)二读课文--品意境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晴,当一次小导游,我从文中句中,看到之美,尤其是字用得好。
(五)三读课文--悟情怀陶弘景给朋友的书信中为什么要向我们展现这么美的世界,发出了“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的感慨呢?背景材料: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27.《答谢中书书》

译课文,自己不能 主学习的能力和
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颓---坠落
理 解 的 提 出 来 师 利用现有的课本
生共同解决。
资源解决问题的
能力。
教学 内容及问题情境
句子:晓雾将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2、师: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封书信的内容? 明确:这封书信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江南的山川之美。
是怎样把这些普通的景物融合成一幅美丽的画卷的呢?
现美点,品味美点。
培养学生合作探
明确:①山水相映之美:山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
究的能力,品味语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②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 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众彩纷呈,熠熠生辉,
言的能力。 把握重点,突破难 点。
学生活动 概括书信内容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文意
五、赏读课文,品味美点。
1、有人评价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画中为我们描绘了 学生美读课文,找 清 楚 课 文 所 写 之
出文中所写景物, 物,为后边品味美
哪些景物呢?
并回答。
点做铺垫。
明确:山峰,白云,溪水,石壁,树木,竹子,猿,鸟,鱼等。
2、正是这些普通的景物构成了美不胜收的山川之景,那么作者 分组合作探究,发
凝练的语言。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 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 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密,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 后指名一生朗读。 情作铺垫。。
八年级上册语文27课古文赏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古文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
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
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
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
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这“美”来自结尾的“精”。
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
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
“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27《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美?(小组交流合作)
(教师引导指正)
将
文
言
文
译
成
现
代
汉
语
寻
找
文
章
的
意
境
美
教学过程
第页
环节
时间
学习过程
学习指导(教师活动)
内容和目标
提示
七、探情感
1、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沉醉于山水的愉悦、欢快之情。
2、自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绮丽的景色了,但作者却能从中发现山水的美,带有自豪之感,也有与谢灵运比肩之意。
课堂教学四元设计表
设计和任课教师:第页
概要部分
课题
27《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教材
语文学科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章)
设计课时
一课时实际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扫除生字词障碍,学生能熟读并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通过读懂注释和借助工具书,学生能够自主疏通文意。
3、通过理解文章的意思体会文中的意境美,及学生能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提示
5分
五、合作学习,疏文章
1、学习联系注释,合作交流,解释文中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色彩斑斓
四时:一年四季,(时:季节(古),今:时间)
俱:全,都。
歇:消散(古),今(休息)。
晓:早晨。
欲:将来时,(想,要)
颓:坠落,降落等,今:消沉,委
沉鳞:潜游的鱼
欲界:人世间
仙都:神仙居住生活的美好世界天堂
唐乐: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唐乐公。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解读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1、有苏轼的人生轨迹进一步完成自我的生命升华。
2、录音范读
3、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或者一种宁静的味道
1、自由朗读课文
2、评价阅读情况
3、读出一种味道音频插入Fra bibliotek疏通文意
1、教师巡视指导
2、根据学生理解状况,进行合理检查。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

描写: 2、庭下……,……,盖……。 抒情: 3、……?……?但……者耳。
二、搜集整理一首苏轼的词,并进行赏析。
解词
交错纵横
庭下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只是,不过
罢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像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 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闲情雅致: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悲凉感慨:贬谪的悲凉,自我排遣的 达观。
温馨提示: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
逆境中善于发现生 活之美的豪放乐观!
抒怀练笔
假如你与苏轼面对面, 你想说些什么?
空: 空灵、空旷; 明: 明净、明亮。
空明写出了月色的澄清、透明,一派轻松自由
面对此情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如何理解呢?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1、被贬之后 的悲凉
但
由开封被贬到了黄州: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再次被贬至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 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 州,寓居承天寺
一、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1、解衣欲睡 念无与为乐者
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
2、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色很美,作者被月色所吸引
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

整体把握之朗读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康乐以来,未复有/ 与(yù)其奇者。 )其奇者。
结构: 结构:总-分-总
品一品 意境美
品一品 意境美
你能选择一个角度, 你能选择一个角度,说说文章意境美体现在哪 里?
山水相映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 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 交辉为动; 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 乱鸣为动; 日落山暝为静, 乱鸣为动; 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 动。
背 诵 课 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背 诵 课 文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背 诵 课 文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背 诵 课 文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背 诵 课 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整体把握之字义
交相辉映 季节 消散 坠落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全、都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交辉。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时俱备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潜游在水中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的鱼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竞跃。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是欲界之仙都。 欣赏 自康乐以来,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八年级上期语文《三峡》《短文两篇》复习资料

26《三峡》译文在七百里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重重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若不是在正午或者半夜,看不见日月。
到了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或:航路被阻断),不能通航。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到了江陵。
这其中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春冬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逢初晴的日子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空旷的山谷回响着猿啼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渔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重点问题我问你答:1、正面/侧面写山高的句子?正面/侧面写水急的句子?与《早发白帝城》异曲同工的句子?(理解性背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高猿长啸有什么作用?写渔歌有何作用?(注意区别这两个问题,查看活页、考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按夏、春冬、秋的季节顺序来写呢?(看活页以及笔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出了山什么特点?水什么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们共同谈论赞叹的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八年级上27课短文两篇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
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
导入语:月,撩人心扉,伤人情思,弄人神绪;可夜色围绝苍穹之时,月又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神情为之而动,心作为之愤然。
月夜无伴,寂寞却如蛛丝围困躯体;月夜无伴,希望却如星火脆弱无力。
于是,李白月夜举杯寄愁苦,杜甫月夜托乡愁,佩弦荷塘解彷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抒情小品《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游承天寺时又有怎样的感慨呢?板书课题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明确: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
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明确: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明确: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欢欣、喜悦、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低沉、失落)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兴奋、惬意)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被贬的悲凉)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明确: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的人生真谛。
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5)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他们的心境如何呢?请划出相关语句,并结合写作背景,说出你的理解。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
作者以“闲人”自居,其中夹杂着自矜、自嘲、自解多种况味,只得咀嚼、领略。
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赏月的欣喜,更多的是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生活态度。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也正是这种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态度才使作者笔下的月夜那样空灵、皎洁。
五、体悟升华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坚守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此时此刻,想对苏轼说些什么?请用你认为最美的语言表达你此时的感受。
七、练习布置(两题选择一题练习完成)
1、阅读苏轼生平,选取苏轼一首诗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进行深入研读,并将它改写在一篇散文。
2、阅读苏轼生平和部分作品,以《我所知道的苏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随笔。
要求引用苏轼诗词进行抒情或议论,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