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的北平

合集下载

《动人的北平》

《动人的北平》

处处流露出对北平的喜爱
试着概括“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 市”的几个原因
第一、道路极其宽阔 第二、生活“舒适可爱” 第三、老百姓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 园……受了传统的特别训练。”
饭馆的历史、招牌、堂倌 看出氛围浓,北平特有的热情、亲切跃然纸上
作者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第八段“北平是清静的,……柿就是柿” 写居民院落 院内陈设 院内栽培的 树木 院里种植的蔬菜 写出居民院落的清净明亮 , 表现它的 丰富内涵,突出北平宜居的种种好处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 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 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 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 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 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 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 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 人更接近了自然。……采菊东篱下,在这 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 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 得的吧。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 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 平呀!
肩而行”
“新式汽车与洋车、驴车媲美”
“在高耸的北京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 来未变的生活”
“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 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
用对比手法,呈现北平特有的各色共存的城市景象
怎样理解第四段结尾“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 形容老大的北平哪? 作者将比平比喻成“一株古木老树”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 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 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 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 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 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 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 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 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 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 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 郁达夫《故都的秋 》

1.动人的北平

1.动人的北平

盖凉棚的才行。
从地势纬度上讲来,北方的夏天,当然要比南方的夏天来 得凉爽。在北平城里过夏,实在是并没有上北戴河或西山去避 暑的必要。一天到晚,最热的时候,只有中午到午后三四点钟
的几个钟头,晚上太阳一下山,总没有一处不是凉阴阴要穿单
衫才能过去的;半夜以后,更是非盖薄棉被不可了。而北平的 天然冰便宜耐久,又是夏天住过北平的人所忘不了的一件恩惠。 在北平,春夏秋的三季,是连成一片;一年之中,仿佛只 有一段寒冷的时期,和一段比较温暖的时期相对立。因此,北 方的秋季也觉得特别的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 得浓厚。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由北京退回沈阳,南京国民党政府
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6月20日宣布改直隶省为河北 省,改北京为北平。 1937年7月29日,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日伪政府于 1937年10月12日,将北平又改为北京。1945年日寇投降后,又 改为北平。 北平和平解放后,1949年9月21日,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
实的意义。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
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
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
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 烧,听那微微毕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大概凡是古老, 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 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 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 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
系主任。多年的北平生活经历,让他对北平有着深厚的感悟,
《动人的北平》便是这种感悟的自然流露。
文化常识 “北平”与“北京” 1369年6月,常遇春荡平了大都附近元的残余军队。战报 送达朝廷,朱元璋便以“蓟北悉平”为名,将元大都改为“北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动人的北平》阅读鉴赏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动人的北平》阅读鉴赏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动人的北平》阅读鉴赏本文写的是作者眼中的北平,既描写了当时北平种种自然的、文化的和生活的各种景象,又写出了北平的独特“性格”和它的“动人”之处,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开篇一段很重要,总体上写北平的特点,作者以“品格”名之:“老成”“豪爽”“宽大”“包容”。

与这些“品格”相配的是它的“魁梧”的形象。

如果说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的形式,那么这一段就是全文的一个总起。

第二段以下的几段写就集中表达这两种特点:新与旧、雅与俗相杂共容,体现“包容”;“一株古木老树”之喻,体现“老成”。

也就是说这几段恰当地表现北平“老成”和“包容”的特点。

从“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开始,文章从多个方面展现北平古都的形象和性格。

描写的方面有:宫殿亭园楼榭湖水、街市、院落住家、杂色人等、建城布局、紫禁城、道路、市民生活、休闲方式等。

作者虽然说“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一个人怎敢说他了解北平呢”,仿佛北平是难以整体全面地观照和描写的,但是他仍然试图写出北平的立体全景,其中不光有物化的、静态的景象,更有活动的、流动的市民生活景象,还有深远的历史景象。

一般来说整体全面地写一个地方,难免流于抽象概括,而本文则处处是具体可感的画面,尽管这些画面都“浮光掠影”而过,但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具体生动描写和抽象概括正是文学和非文学的差异所在。

当然,本文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描写了身居北平所见景象,还在于写出了一种情怀、情调、情韵。

作者作为一个传统文化故土与西方文化新壤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具有多方面的优雅情怀,表现在文章中即有对本国历史的崇敬、对故都文化的热爱、对故都包容新旧事物的喜悦、对故都平民百姓的亲和。

可见他既不是一个全然保守的仕人,又不是一个全然革新的新人,而是一个保持中和的、包容的态度倾向的文化人。

不过从他细数故都风物时那么沉醉的情态看,他的故国故都故土的情感更加凝重、深沉。

最可称道的是作者的平民意识、平民倾向。

他的眼里不只有高耸的北京饭店、原先皇家宫殿花园、百尺宽的大道艺术博物馆、大学专校等,还有平民院落、城外村庄麦田;也不只有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还有着木屐的东北老妪、踢毽子的老人、裸体的儿童。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二:动人的北平(人教版高三选修备课资料)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二:动人的北平(人教版高三选修备课资料)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二:动人的北平(人教版高三选修备课资料)雷真民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二诗如画,散文如诗。

如果说诗歌是一枚饱满的果实,那么散文便似一朵盛放的鲜花;如果说诗歌是凝结的蜜汁,那么散文便是用蜜调和的甘甜之水。

诗是象征,是意象的浓缩,是分行的艺术,必须切掉过剩的文字,使文字断切、跳跃。

散文是想像的扩张,是叙述的艺术,经由文字的渲染与营造,以各种不同的风景、人物、事件来描写內心的感觉。

散文更容易为我们接受,为我们理解,散文便是化开的诗,因此我们阅读散文,也要最终读出它诗的内核。

现在我们开始欣赏中国现代散文。

这些散文中有描写地域风光的作品,把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象集于篇中,把珍贵的历史和现实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文中有着丰富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不仅教人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还教人学会思考,学会心灵体验,学会提升思想境界。

一切现实终将变为历史,历史也将烟消云散,唯有文学作品可将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种种新奇情景记录下来,像一串凝聚着宝贵记忆的珍珠一样,供人欣赏、凝视,写人记事抒情的散文作品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也有抒情性的或哲理性的,这类散文都带有强烈的心灵独白色彩和玄思色彩,它们描述社会生活现象,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人生真理和审美规律,激发人生思考,启迪审美感悟,对当代中学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由于这些课文的作者善于感悟、富于玄思、长于审美,可能学生觉得解读文本、进入课文情境会有一定的难度,但从另一方面说又是一次锻炼抽象思维和提升感悟力的好机会。

《动人的北平》学习目标1、体会散文选材的典型性和精粹性。

2、体会散文抒情写意的独特性和深刻性。

3、探究散文蕴含的思想文化价值。

4、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作者简介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今漳州)人。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文学家。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动人的北平

动人的北平

品味语言
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
抒情的语句--------表达优雅的情怀
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
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
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中再也寻常不过的北平城市和百 姓生活,在本文中就变得如此的美丽动人呢? 明确: 客观上,当时当地的社会确有美丽动人之所在; 主观上,最平常的物、最平常的事都是审美的心境、心 灵的镜像。 即作者对本国历史的崇敬、对故都文化的热爱、对故都 包容新旧事物的喜悦、对故都平民百姓的亲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平的品格(动人之处)— 老成、豪爽、宽大、包 容。
作者的情感—对北平的 挚爱(爱之深、感之切)
文章看似很“散”, 它是怎样整合起来的呢?
它采用总—分结构方式,以第一段 为全文总起,提纲挈领,统领全篇, 余下各段是第一段的展开分述。 文章围绕北平的“性格”来写:老 成、豪爽、包容、守旧容新等 (褒义、赞美、喜爱)
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呈现了北平特有的各色共 存的城市景象。(总括)
怎样理解第四段结尾“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 老大的北平哪? 作者将北平比喻成“一株古木老树” 把生活在此地的北平居民比喻为“在它的树荫下 与肢躯上寄生的”“数百万的昆虫” 昆虫对于大树实在是难以看得全,认得清。 同样,一个北平居民,是很难将北平形容的全面 而恰当的。 这样说是为突出北平历史古老(老成)、 内涵丰富(宽大包容)的特点
阅读课文
自然风光动人 城市景象的动人 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 平民百姓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 象动人 整个城市的文化气息动人
作者眼中的北平“动人” 之处体现在什么地方?
煤山
王府井
宣武门大街
景山

语文教案-《动人的北平》高二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动人的北平》高二语文教案5篇

《动人的北平》高二语文教案5篇《动人的北平》写的是作者眼中的北平,既描写了当时北平种.种自然的、文化的和生活的各种景象,又写出了北平的独特“性格”和它的“动人”之处,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动人的北平》高二语文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动人的北平》高二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2、激发和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本国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体会散文抒情写意的独特性与深刻性。

教学难点: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第一学期我们学过郁达夫的《古都的秋》,北平的确是动人的,林语堂笔下的北平又是一番什么模样呢?请让我们一起走进《动人的北平》。

二、作者介绍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__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在香港逝世。

三、检查预习(学生分析自己画出的句子,集体讨论)四、把握课文内容1、梳理文章的思路。

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人教版

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人教版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散文的方法。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分析散文的方法。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5)情感体验: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北平的春天,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感慨。
(6)课堂小结:邀请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课文内容、作者生平介绍、北平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文。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动人的北平》这篇课文的内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当堂检测:
1.请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北平春天的美景。
答案:北平春天的美景可以用“春光明媚”、“繁花似锦”、“柳絮飞扬”、“鸟语花香”等词语来描述。
2.请简述北平的淳朴民风。
答案:北平的淳朴民风可以简述为:人们热情好客,生活悠闲自得,保持着传统的习俗和节庆活动。
3.请用课文中的语句,表达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以下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1.语言理解与运用:通过阅读和分析《动人的北平》,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同时,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林语堂动人的北平原文

林语堂动人的北平原文

林语堂动人的北平原文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城的品格。

一个城市和人相似,各有不同的性格,有的刻薄狭隘,有的好奇多疑;有的坦荡大方。

北平是豪爽的,北平是宽大的。

他拥抱新旧事物,但他自己并没有丝毫动摇。

穿着高跟鞋的摩登女郎和穿着木屐的东北女人并肩而行,北平却对此视而不见。

胡须苍白的画家,住在大学生公寓的对面,北平也不理这回事。

新式汽车与洋车、驴车媲美,北平也不理这回事。

在高耸的北京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来未变的生活,谁去理那回事?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谁去理那回事?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山——谁来理你?北平也像一棵古树,根深叶脉,使它枝繁叶茂。

在他的树荫下与枝躯上寄生的,有数百万的昆虫。

这些昆虫怎么知道树的大小,根是怎么长的,在地下有多深,其他树枝上寄生着什么昆虫?一个北平居民怎么形容大哥的北平?一个总觉得不了解北平。

在那里已经住了十年以后,你偶然会在小路上发现一个驼背的老人,后悔没有早日遇见他;或是一个可爱的老画家,露着大肚子坐在槐树下的竹椅上用芭蕉扇摇风乘凉梦想他过去的日子。

或者是一个踢毽子的老人,他可以把毽子放在头顶上一点一点地移动,然后当它从后面落下来的时候,它就直挺挺地落在他的鞋底上;还是刀手;或者儿童戏剧学校的妻子;或者黄包车夫成为满洲国的贵人;还是前任县长。

一个人怎敢说他了解北平呢?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一个人眼从未见过的珠玉之城。

它是具有紫金的御色屋顶,以及宫殿庭园楼榭的珠玉之城。

它为珠玉结成的古城,它有紫色的“西山”,青带似的“玉泉”,“中央公园”垂老的杉树,以及“天坛”、“先农坛”。

城内有九个公园,三个御湖,名为中南北“三海”,现在任人游览。

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

北平就像一个国王的梦。

它有宫殿,皇家花园,一百英尺宽的大道,艺术博物馆,专门学校,大学,医院,寺庙塔楼,艺术质量,和排列着旧书摊的街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人的北平整体感知本文写的是作者眼中的北平,既描写了当时北平自然的、文化的和生活的各种景象,又写出了北平的独特“性格”和它的“动人”之处,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开篇一段很重要,总体上写北平的特点,作者以“品格”名之:“老成”“豪爽”“宽大”“包容”。

与这些“品格”相配的是它的“魁梧”的形象。

如果说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的形式,那么这一段就是全文的一个总起。

第二段以下的几段就集中表达这两种特点:新与旧、雅与俗相杂共容,体现“包容”;“一株古木老树”之喻,体现“老成”。

也就是说这几段恰当地表现北平“老成”和“包容”的特点。

从“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开始,文章从多个方面展现北平古都的形象和性格。

描写的方面有:宫殿亭园楼榭湖水、街市、院落住家、杂色人等、建城布局、紫禁城、道路、市民生活、休闲方式等。

作者虽然说“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一个人怎敢说他了解北平呢”,仿佛北平是难以整体全面地观照和描写的,但是他仍然试图写出北平的立体全景,其中不光有物化的、静态的景象,更有活动的、流动的市民生活景象,还有深远的历史景象。

一般来说整体全面地写一个地方,难免流于抽象概括,而本文则处处是具体可感的画面,尽管这些画面都“浮光掠影”闪过,但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具体生动描写和抽象概括正是文学和非文学的差异所在。

当然,本文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描写了身居北平所见景象,还在于写出了一种情怀、情调、情韵。

作者作为一个传统文化故土与西方文化新壤混合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具有多方面的优雅情怀,表现在文章中即有对本国历史的崇敬、对故都文化的热爱、对故都包容新旧事物的喜悦、对故都平民百姓的亲和。

可见他既不是一个全然保守的仕人,又不是一个全然革新的新人,而是一个保持中和的、包容的态度倾向的文化人。

不过从他细数故都风物时那么沉醉的情态看,他的故国故都故土的情感更加凝重、深沉。

最可称道的是作者的平民意识、平民倾向。

他的眼里不只有高耸的北京饭店、皇家宫殿花园、百尺宽的大道、艺术博物馆、大学专校等,还有平民院落、城外村庄麦田;也不只有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还有着木屐的东北老妪、踢毽子的老人、裸体的儿童。

文章行将结束时写道:“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们不是圣贤和教授,而是人力车夫。

”作者虽是文化人,可是心底对劳苦大众非常尊重、非常亲近。

在过去那个年代,不少作家写了有关故都北平的散文,郁达夫写了《故都的秋》,老舍写了《想北平》,他们在文中也同样表达了平民意识、平民倾向。

所不同的是,郁达夫、老舍眼里只有平民形象和平民生活,而林语堂眼光更加全面一些,看到的是北平的整体形象、整体生活,各色人等的生活。

问题探究一、作者眼中的北平“动人”之处何在?在作者看来,古老而时新的北平无处不动人。

一是自然风光动人,你看:“……面前就是西山,景色迷人,可以数月忘返。

”可见作者极其沉醉于故都的自然风光。

二是城市景象动人,这里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无数建筑物,整个城市就像一座“珠玉之城”。

三是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

四是平民百姓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象动人。

五是整个北平的文化气息(包括新旧共融的文化气息)动人。

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里再也寻常不过的北平城市和百姓生活,进入《动人的北平》后会变得如此美丽动人?一方面当时当地的社会确有美丽动人之所在,另一方面作者带有审美的眼光,他看见最平常的人、最平常的物、最平常的事都觉得是审美的对象。

说到底,作者写的不只是客观外物,而是写自己的内在感受,写一种审美的心境,写一种心灵的镜像。

二、文章描写“动人的北平”采用了什么角度?作者意在写尽故都北平的全貌,各种景象、各色人等尽收眼底,可见文章采取一种全景式的描写角度。

不过文章又避免了粗线条的抽象勾勒,而是采取类似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即把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小景小物尽情地描绘出来。

从一个个局部看,是微观的,但合在一起就是整体描绘。

所以全文的描写所取角度是总与分的结合、大与小的结合、粗与精的结合。

三、文章看似“散”,它是怎样整合起来的呢?初读本文确实会产生散而无序的感觉,好像面面俱到,什么都说到了,可是又什么都没有说充分。

其实深思细察,会发现文章的一些内在肌理,即组织成文的特殊方式。

首先,它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以第一段为全文总起,提纲挈领,统领全篇,余下各段是第一段的展开分述;其次,文章围绕北平的“性格”──老成、豪爽、包容、守旧融新等来写,尽管撒得开,但在精神上聚得拢,这正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四、当代人阅读本文具有怎样的意义?本文似有述往事、怀旧情的感觉,那么把它选为课文是何道理?今天全新的北京城去往昔破败北平远矣,为什么还要感受对旧北平的赞美?首先,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大家,对“五四”以来白话散文的创作理论、创作实践,对白话散文的文体建设,对白话散文的风格追求和倡导,都有过一定的贡献,他的作品进入中学语文课本是理所当然之事;其次,阅读本文可以感受那个年代经受新旧两种文化熏染陶冶的知识分子的优雅情怀、高尚品格,从文章中可以读出作者对故都的自然地理、人文风物的热爱,读出对平民生活的热爱,读出作者的一种“泛美主义”的倾向(以审美的眼光和态度看待生活中的一切,无处不有美的内蕴、美的灵光);再有,阅读本文可以感受中华文化、故都文化的强大的生命力,这种文化从来就守旧融新,不断发展,如今故都已经蜕去旧衣,换上新装,成为世界闻名的大都市,当我们体认新北京的雄姿与活力的时候,也从过去的作品中寻察她的旧影,会感到过去的一幕幕历史景象非常珍贵,也为今天国家的发展和首都北京的进步而高兴。

林语堂是现代散文大家,从本文看他的语言运用,极其娴熟而自由,情味、神韵流动其间,甚至感觉不到“语言”本身的存在,眼前闪现故都北平城市和市民生活的一幕幕景象。

全文都是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了一种浓厚的诗意。

试看开篇一句:“北平好像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

”以人物写地方,以品格写城市特点,是非常文学化的表述,充满诗意。

再如下面一些话:“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

在它的树荫下与枝躯上寄生的,有数百万的昆虫。

这些昆虫如何能知道树的大小,如何生长根,在地下有多深,还有在别枝上寄生的是什么昆虫?”还有这样的话:“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

”虽是散文语句,却像诗的语句一样有韵味。

全文都是抒情的语句,前面提到的语句“北平好像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既是叙述,又是抒情;更富有诗意的是“清晨在花园中拔出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这样的话,看似不经意地轻描淡写一句,却表达了一种优雅的审美情怀,令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另外,文中多处以“你”称呼读者,仿佛引领读者进入文章的意境之中,拉近了作者与读者、读者与本文之间的距离。

全文有多种变化的句式,如开篇是几个短句,接下来是一些一气呵成的长句;还有一些对称句(开篇几句即是);有排比句,连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气势;有设问句,加重表达的语气,提示读者的注意。

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林语堂(1895—1976),原名林和乐,散文家、小说家、学者。

读大学时改名玉堂,后又改名语堂。

笔名东君、宰予、宰我、岂青、萨天师等。

福建龙溪人。

1911年在厦门寻源书院毕业后,考进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

1916年毕业,任教于清华学校。

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

1920年赴法国。

翌年转到德国殷内大学与莱比锡大学学习和研究。

192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兼英文系主任。

1924年参与发起创办《语丝》。

1926年8月南下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

1927年赴武汉,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

1930年任中央研究院英文编辑。

1931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为执委之一。

1932年9月创办《论语》。

1934年4月创办《人间世》。

1935年9月创办《宇宙风》。

为“论语派”的主要代表。

1939年赴美执教并从事写作。

1947年赴巴黎主持联合国教育文化组织文艺组。

1950年返美。

1952年4月在美国创办《天风》月刊,自任社长。

1954年任南洋大学校长,翌年辞职返美。

1966年6月到台湾定居。

1975年被推选为国际笔会总会副会长。

1976年3月26日病逝于香港。

著有长篇小说《京华烟云》(用英文写成),小说《红牡丹》,杂文集《剪拂集》《大荒集》《我的话》以及《锦秀集》《幽默小品集》《行素集》《欧风美雨》《月亮与臭虫》《啼笑皆非》《无所不谈》等。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大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二、郁达夫评林语堂林语堂生性戆直,浑朴天真,假令生在美国,不但在文学上可以成功,就是从事事业,也可以睥睨一世,气吞小罗斯福之流。

《剪拂集》时代的真诚勇猛,的确是书生本色,至于近来的耽溺风雅,提倡性灵,亦是时势使然,或可视为消极的反抗,有意的孤行。

周作人常喜引外国人所说的隐士和叛逆者混处在一道的话,来作解嘲;这话在周作人身上原用得着,在林语堂身上,尤其是用得着。

他是一个生长在牧师家庭里的宗教革命家,是一个受外国教育过度的中国主义者,反对道德因袭以及一切传统的拘谨自由人;他的性格上的矛盾,思想上的前进,行为上的合理,混和起来,就造成了他的幽默的文章。

他的幽默,是有牛油气的,并不是中国向来所固有的《笑林广记》。

他的文章,虽说是模仿语录的体裁,但奔放处,也赶得上那位疯狂致死的超人尼采。

唯其戆直,唯其浑朴,所以容易上人家的当;我只希望他勇往直前,勉为中国20世纪的拉勃来(拉伯雷),不要因为受了人家的暗算,就矫枉过正,走上了斜途。

人生到了四十,可以不惑了;林语堂今年四十,且让我们刮目来看他的后文吧!(选自《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三、绘下故都的面容(孙光萱)要想用有限的篇幅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城市的面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北平(解放后改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真不知从何处写起,写故宫不写颐和园,似乎不行;写了前二者而漏了天坛、天安门大街,又难免有遗珠之憾……即使全写了,因为文字不像绘画那样可以用色彩和线条,把金碧辉煌的故宫、秀丽多姿的颐和园活脱脱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到头来也难免稍逊一筹。

怎么办?林语堂《动人的北平》提供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是:选择特定的视角,扣住城市的特点,进行多方面既概括又具体的描写。

先说视角的选择。

面对某种复杂的客观对象,不管怎样描写也未必能够穷尽它,这就得考虑选择一个恰当的新颖的视角,然后据此大胆地删弃无关的东西,突出有用的素材,进而掌握创作的主动权。

林语堂不是用社会活动家的眼光去观察北平,也不是以一个刚来到北平游览的旅行者的身份,把目光久久地停留于北平美丽的湖光山色之中,他作为一个“老北平”,要着重告诉大家的是北平为什么会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