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罗布泊生态考察报告
罗布泊的故事

罗布泊的故事罗布泊,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处,是中国最大的沙漠盐湖。
它被誉为“中国的死亡之海”,因为在这片茫茫无际的盐湖上,曾经有无数探险家和商旅失踪,甚至有人永远消失在这片神秘的湖泊之中。
罗布泊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时期。
在那个时候,罗布泊曾是一片繁华的湖泊,周围有着众多的城镇和村落。
商旅在这里休整补给,穿越罗布泊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一大挑战。
许多人在这里失踪,他们的车队和驼队就像是被湖泊吞噬了一样,再也没有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气候的变化,罗布泊逐渐干涸,变成了今天的模样。
但这并没有减少它的神秘色彩,相反,更增添了一份悠久和神秘的历史。
有人说,在罗布泊深处隐藏着古老的宝藏,有人说在这里生活着神秘的生物,有人说这里是外星人的秘密基地。
这些传说和谜团,使得罗布泊成为了世界上最神秘的湖泊之一。
除了神秘,罗布泊还有着独特的生态环境。
在这片盐碱地上,生长着一些顽强的植物,它们适应了这里的极端环境,生生不息。
而在湖泊周围,栖息着许多珍稀的鸟类,它们依靠罗布泊维持着自己的生命。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罗布泊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湖泊的水位不断下降,湖岸的植被逐渐凋零,鸟类的数量也在减少。
这让人们更加关注罗布泊,希望能够保护这片独特的湖泊和周围的生态环境。
如今,罗布泊已成为了一个科考和旅游的热点。
许多科学家和探险家来到这里,希望能够解开罗布泊的种种谜团,探索它的神秘之处。
而越来越多的游客也来到这里,感受这片神秘湖泊的魅力,探寻它的故事。
罗布泊的故事,是一个充满神秘和传奇的故事。
它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兴衰,承载了无数商旅的梦想和迷失,也承载着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保护。
让我们一起走进罗布泊的世界,感受它的神秘和魅力,探寻它的故事,让这片湖泊永远流传下去。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县。目前约有3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顷草地, 2000多公里的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 漠化威胁。我国因荒专家估计,如果照此下去,到2010年,我国将
有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为不毛之地。(比两个台湾省
还大。)
精读文本,拓展延伸
面对这些悲剧,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造成这些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水平如镜
牛羊成群
余辉中的昔日河床
今日的罗布泊
寸草不生 不见飞鸟 令人恐怖 死寂的荒漠
干裂的地表
动物的遗骸
胡杨--传说生一千年不死,死 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杇。 如今,是几千年?
胡杨成片死亡
永 恒 的 眺 望
凝固的生命
沙海漫漫
盐碱遍地 漫天戈壁
盐碱之痛
枯 死 的 胡 杨 树
例句2:“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 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 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 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 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 痛苦与无奈。”
用拟人手法和形象的描写,赋予罗布泊 以人的感情,罗布泊向世人流露了“痛苦与无 奈”,怎不令人痛心。这样表达,强化了生 态被破坏的悲剧。
“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 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对比手法
(罗布泊今昔之变)
昔日: “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 像
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 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 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 “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
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
的地方。”
对比手法的运用,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 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 造成文势了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关于罗布泊生态考察报告

关于罗布泊生态考察报告罗布泊是中国新疆地区的一个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湖泊。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罗布泊拥有独特而丰富的生态系统,吸引了许多生态学家进行考察和研究。
在进行罗布泊生态考察时,首先要了解该地区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
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中部,地势低洼,海拔约为800米,周围环绕着广阔的沙漠和沙丘。
该地区属于典型的干旱沙漠气候,年平均降雨量极低。
这些特点对罗布泊的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罗布泊的生态系统主要由草原、湖泊和湿地组成。
草原是该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主要由一些适应干旱条件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
这些植物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和耐盐碱性,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
湖泊和湿地是罗布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罗布泊的水体相对较少,但仍然支持着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和动物。
湖泊和湿地也是许多候鸟和迁徙鸟类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每年春秋季节,大量的候鸟会来到罗布泊,丰富了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除了草原和湖泊湿地,罗布泊还有一些独特的生物群落,如沙漠植物和沙蚁。
沙漠植物具有适应沙漠环境的特殊结构和功能,能够存储水分和防止水分蒸发。
沙蚁是罗布泊重要的生态指示物种,它们在沙丘间筑巢,通过捕食和分解死物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尽管罗布泊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但也面临着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开发等因素对罗布泊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护罗布泊的生态环境,我们应加强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制定科学的保护政策,减少对该地区的人类干扰,引导可持续发展。
这样才能保护罗布泊的独特生态系统,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罗布泊800字作文

罗布泊800字作文作文一:大家好,我是一名学生,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罗布泊的一些事情。
罗布泊是我国最大的流沙区,它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腹地,是一处被世人遗忘的角落。
但是,这里却有着无尽的美丽和神秘。
我听说,罗布泊里有很多自然奇观,比如说罗布泊丝路、蚩尤神树等等。
但是,随着环境的恶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这些荒漠中的宝藏逐渐消失。
这令人感到非常可惜。
作为一名当代的学生,我深知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性。
虽然我们无法靠近罗布泊亲身感受这里的美丽,但我们可以从自己身边开始,做到节约用水、减少污染、保护植被等等,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力。
希望未来,我们能够看到自然的美丽继续延续下去,保护罗布泊这一宝藏地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政府,更在于每一个人。
写作重点:本文排比句较多,起到强调作用,增强整篇文章的感染力。
表达情感的段落较为精炼,能够让人产生共鸣。
文章内容丰富,结合了罗布泊的自然风光和环保意义两个方面,使阅读人群更加容易接受。
用词分析:本文用词简练明了,尽可能地避免了生硬的词汇,如“自然奇观”、“宝藏地”等词形象生动,能够难忘。
作文二:在我国的北部边疆,有这样一片荒漠,它叫做罗布泊。
或许你会说,这只是一块无人区域,没有半点人类活动。
但这可不是这么简单的。
罗布泊是我国最大的流沙区,它是埋藏在沙漠中的一座死海。
据说这里的湖水还有点像绿茶,人们称之为“绿洲”。
但是,随着环境的恶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它逐渐变得荒芜。
罗布泊曾经是一处风景如画的地方,这里的自然风光,犹如一个艺术品,令人流连忘返。
但是,面对人类数据沙漠化、盐碱化严重的现状,我们怎能坐以待毙?当代的学生们,应该为保护罗布泊的任务而奋斗。
我们需要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为减少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因为,当我们不保护它,我们也同样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冲击。
唯有让罗布泊复活,我们的生存才有可能获得最大的保障。
写作重点:本文开头采用反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思考,入手立即鲜明。
罗布泊资料

罗布泊资料:曾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它位于新疆塔克拉玛于沙漠的东部,西起塔里木河下游,东至河西走廊,南邻阿尔金山,北到库鲁克山。
罗布泊的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不仅没有人烟,就连生物也难以生存。
罗布泊也是个神奇的湖泊,我国古代史书上记载着,它曾是一个神话般的文明古国楼兰的所在地,国外也有种种关于楼兰王国奇妙的传说。
多少年来,人们对这个地区一直了解很少,一些中外学者虽然对罗布泊有很大兴趣,但真正敢闯入该地区探险考察者,却寥寥无几。
罗布泊古称蒲昌湖,又名盐泽。
在历史上,它曾接纳从塔里木盆地流来的众河之水:西部主要有塔里木河、孔雀河和车尔臣河;东部主要有甘肃的疏勒河。
所以,蒙古语称它为“罗布诺尔”,意思是“汇入多水之湖”。
今日的罗布泊,湖底已干涸,残留的湖水也很浅,沼泽连片,人若误陷其中,不能自拔。
沿岸裸露的湖底,布满盐层,有的地方坚硬的盐峭耸立,如石林一般。
盐峭都是正多边形的结晶体,高达80厘米,直径50厘米,上部周围翘起,中间凹下,好似荷叶,地面沙碱土下面,埋藏着盐的大块结晶体,以及丰富的钾盐、石膏、镁等矿物。
罗布泊在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必经地带。
那时,来往商旅、游客穿过这个险恶地区,经常因饥渴而死,被人们称为“死亡之地”。
世世代代,不知罗布泊吞噬了多少人的生命,直至近代,中外探险者们还把这里视为畏途。
青海湖现状:水位下降有关专家根据历史资料推算,青海湖水位在1908年至1957年间,从3250米下降至3196.57米,平均每年下降17.2厘米,湖泊面积减少8.4平方公里。
气象专家的科研成果显示,由于上世纪末气候暖干,湖区周围降水少,注入青海湖的河水水量减少,蒸发量加大,青海湖湖水“收支”不平衡,加上人为活动因素,青海湖水位下降是必然的。
土地沙化在湖西北角已被10多平方公里的沙丘包围,湖区的沙滩盐渍化严重,鸟岛周围满目黄沙。
鸟岛在20多年前还是一个湖中孤岛,1978年成为三面临水的半岛,而现在已成为离湖岸几公里的陆岛了。
罗布泊

罗布泊编辑罗布泊(Lop Nor),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
罗布泊被誉为“地球之耳”,被叫做“死亡之海”,又名罗布淖(nào)尔后来经过地质工程者的改造,这里变成了“希望之城”。
先秦时的地理名著《山海经》称之为"幼泽",也有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
罗布淖尔系蒙古语音译名,意为多水汇集之湖。
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汇集于此,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
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之后由于气候变迁及人类水利工程影响,导致上游来水减少,直至干涸,现仅为大片盐壳。
目录1地理情况2历史变迁历史研究3附近居民4自然资源5现代研究6地区景点1地理情况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海拔780m罗布泊现状[1]。
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洛普池等。
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
在20世纪中后期因塔里木河流量减少,周围沙漠化严重,迅速退化,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完全干涸(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自从罗布泊干涸后纳木错成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第一大是青海湖)。
[2-5]盆地中河流如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汇集于此,曾经形成了巨大的湖泊。
此后湖水减少,楼兰城成为废墟。
1921年后塔里木河断流,湖水又有加,1942年测量时湖水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
1962年湖水减少到660平方公里。
1970年以后干涸,主要原因是因为塔里木河两岸人口突然增多,不断向塔里木河要水,使其长度急剧萎缩至不足1000公里,使300多公里的河道干涸,导致罗布泊最终干涸。
敦煌、哈密、鄯善、吐鲁番、库尔勒、若羌、且末、和田、阿克塞、肃北、瓜州、尉犁、民丰、于田、墨玉、玉门、铁门关等都处于罗布泊周边地区。
罗布泊介绍

罗布泊介绍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海拔780米,面积约2400~3000平方公里,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盆地自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几块洼地。
现在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流域,源源注入罗布洼地形成湖泊。
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等。
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
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
这种误认罗布泊为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2000多年。
到公元四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
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
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经注罗布泊,至五十年代,湖的面积又达2000多平方公里。
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使罗布泊渐渐干涸,1972年底,彻底干涸。
历史上,罗布泊最大面积为5350平方公里,民国20年(1931),陈宗器等人测得面积为1900平方公里。
民国31年(1941年),在苏制1/50万地形图上,量得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
1958年,我国分省地图标定面积为2570平方公里。
1962年,航测的1/20万地形图上,其面积为660平方公里。
1972年,最后干涸部分为450平方公里。
注入罗布泊的水,主要有: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和米兰河等,同时也部分的受到齐连山冰川融水的补给,融水从东南通过勒河流入湖中。
近代,一些进入罗布泊地区的外国人把罗布泊说成是“游移湖”。
1876年,沙俄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在塔里木下游考察后,以其片面之见,错误的认定,卡拉河和顺湖即中国古记所记罗布泊。
报告文学作品名篇范文

1.求几篇报告文学的范例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
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
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家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
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
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人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人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
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
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
映人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
到了20世纪还有l OOO多平方公里水域。
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
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儿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
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
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罗布泊生态考察报告一、罗布泊活动的简略介绍我于2010年9月11日,参加了由统一绿茶与《南都周刊》共同组办的罗布泊楼兰环保探险活动,作为随团的生态学者,于2010年9月21日结束了罗布泊环保探险考察活动,历时10天。
我们先后乘座越野车经由吐鲁番、鲁克沁、“迪坎尔”至天山支脉库鲁克塔格山,翻越库鲁克塔格山,沿着原子弹实验基地,抵达罗布泊三大雅丹群之一“龙城”雅丹地貌,途径土垠汉代水陆码头遗址、孔雀河下游铁板河道三角洲古河道、余纯顺遇难地、罗布泊湖心标志点,于罗布泊东岸宿营,再取道进入楼兰;然后,再继续穿越罗布泊干枯湖盆,抵达罗布泊南岸,前往米兰古城,参观了古戍堡和佛塔遗址,回到若羌县城,后至库尔勒,从天山南部,途径了中国冰川一号,返回乌鲁木齐。
罗布泊,处于昆仑山与天山之间的塔里木盆地,四周山地上所形成的河流,给予罗布泊以鲜活的生命,湖泊就是这样在盆地的洼处,找其归宿,而不能远流海洋,所以塔里木成为全封闭性内陆盆地。
发源于周围高山的内陆河流,每至夏日冰雪消融,汇成一股股奔腾咆哮的急流,倾泻而下,形成盆地一片片像念珠似的绿洲地带。
汉时西域36国,其实就是一个个小而封闭的绿洲,罗布泊和楼兰就是这绿洲中的一块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一般认为,沙漠中的沃土,就是适宜人生存的绿洲,如若有稳定的水源可供植物生长或人类聚集繁衍的地理区域,如果说,天然绿洲是伴随上新世末至第四纪更新世后青藏高原强烈抬升,致使大面积沙漠的形成和扩张所提供干旱的气候条件而出现的。
天然绿洲的形成应在晚更新世,距今约十万年左右。
人工绿洲的出现,则与人类活动相适应,大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伴随着原始浇灌农业而出现的,距今约30XX年。
天山南北地区,约距今三四千年前绿洲农业出现,公元前后塔里木盆地的浇灌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这种农牧结合的绿洲经济与游牧经济相比,相对稳定,但绿洲农业受水资源的制约,不可能连成一片,各绿洲之间大都隔以辽阔的戈壁沙漠,形成各自孤立封闭的社会单位,阻碍了相互之间的联系。
在丝绸之路没有畅通之前,绿洲经济的这种封闭性、孤立同样不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
一个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地区,发展速度是不可能迅速的。
早先的古城楼兰,内外城郭都有着充足的水道流经,是典型的古代绿洲农业社会,在罗布泊和楼兰文明发展的初期阶段,人类的生产力还未能达到控制与征服自然先进程度,当时的人们,对自然还处在一个顺其力量,为满足自我生存需要的发展阶段。
如若没有古代丝绸之路从这里路过,可能,今天的罗布泊仍然是水波荡漾着轻舟,楼兰城郭中仍旧倒影出绿树的影子,东西文明相遇的进程改变了这里的一切,这个古代的农业绿洲,也被融入到东西文明交流的大通道之间,在西汉前后,这个历史上东西方的商路,各种宗教的传播之路,重要的军事要道,过多的人口涌入这个地区,造成了环境重负不可承受之重,生态资源迅速的消耗,一个绿洲农业可能仅仅维持一个本地人口生活需要,但却遭遇了或承担了东西方文明相遇历史责任。
可以说,历史曾经选择了罗布泊和楼兰作为东西方文明通道,绝非是偶然的,它属于陆地大发现一个必经之路,当人们还没有发现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古代丝绸之路就是人类一个重要通道,这罗布泊和楼兰被历史选择的必然,也是它必然遭遇环境重负的根本原因。
二、为什么选择罗布泊进行环保考察?把罗布泊放在一个远古时代的自然史演变进程历史去看待,就是从环境史与生态思想角度切入这个话题,因为这个绿洲的消失,这个湖泊的消失,曾经伴随着诸多文明的消亡。
它们都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历史的发展之中。
除去了自然史演变之外,罗布泊的消亡——究竟与人为因素有多大关系?这是我们生态考察主要问题之一。
我们在当代生态文明背景下重新思考罗布泊,是想告诉当代的人们,远在科学技术并未能发展起来的时代,人类过度利用自然环境,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也同样会带给整个文明的毁灭与破坏,如历史上有名的雅玛文明、吴哥文明,复活节岛上的文明,它们如同楼兰一样,都在环境被迅速破坏之后,在自然中消亡了。
考察罗布泊之后,从环境史与生态思想从中得到了新的启蒙与教育,生态灾难与环境破坏的问题,由来已久,并非仅仅是表现为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与科技进步结果,环境与生态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尤其是当代全球环境危机四伏,从罗布泊的个案研究中,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相似情景正在重复的发生,人类对环境与生态的改变与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如若按照一般区域性经济发展需求来看,罗布泊仅仅为楼兰文明提供自然环境需求资源是非常充足的,它根本不会发生什么生态灾难。
但是,由于东西方文明古代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就会给罗布泊和楼兰带来致命的环境重负,一个长期封闭的绿洲农业社会,如若没有被东西方古代丝绸之路经达过,它们可能今天还一直存在那里,然而,问题在于,罗布泊和楼兰注定了要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担当重任,它们注定要在生态环境脆弱历史上书写下生态灾难的一页。
因为连年战争与饥荒,大量的屯田、屯兵、屯垦彻底让城郭中水道消失了,砍伐了周围的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成为盐碱地,不仅不能供给当地居住者的需求,再也难供给过路的人们。
当时的楼兰要冲,那些提水背粮,送迎使者,负担沉重,难以应付,其他绿洲城国,供应往来人员的粮食及牲畜饲料亦力不从心,深以为苦。
塔里木盆地南缘土地沙漠化问题,远古以来一直存在,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到唐初沙漠南侵,确已造成严重危害。
而塔里木河上移水系的变动,克里雅河的东移,则是造成楼兰古城的废弃,绿洲被沙漠湮没的主要原因;唐宋以降海上航运发展,终于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三、罗布泊与文明消亡关系罗布泊的地貌,从星系之外成像看,俗成“地球之耳”,在一万年之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它们曾经是欧罗巴人游牧向东方推进一个历史的见证;大约在四千年前后,这里,就有着小河墓地文明,它们是游牧与农耕相结合的文明社会;其后,二千年间,这批欧罗巴人消失了。
到了西汉时期,汉唐代文明出现在西域,维持了将近七百年,随后,也伴随着历史动荡与演变,汉唐文明也随之消失了。
这两次文明的消失,都是以断裂的方式,突然间的消失了,我们不知在这里改变了什么,自然发生什么样的灾变,但是从环境史与生态思想角度分析,它们都与罗布泊有着关系。
有人说,罗布泊是一个游湖,由于它的游走与移动,绿洲也随之改变了方位,文明也就随着环境变迁而发生着变化。
从历史资料(material)来看,开荒屯田,解决粮食问题,一直困惑罗布泊周围生存的人们,环绕着湖水而息的游牧与农耕文明,当人口在相当数量时,是可以维持本地需求,但是,因为西域是一个历史通道,又是边关,自然过往的行人必须要在此得到补给,这增加了当地粮食生产压力,逐渐的导致绿洲在罗布泊水退去、或随着水系干涸之后,人们放弃了居住地,迁徙它处,从而使这个地区的文明消亡了。
这个结论,仅仅是从已有资料(material)作出了的判断,但是,我们还是不清楚这两次文明断裂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人们只是从猜测的角度发现,楼兰文明的消亡与罗布泊历史的变化相关。
四、当代生态危机与罗布泊命运近代百年以来,中国社会开始选择了向西方现代社会学习,工业革命进程开始成为影响着罗布泊最后消亡的因素,民国初期,罗布泊还是水泽丰润,那里居住着罗布泊人,打鱼、放牧或耕种等多种多样的生活,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和六十年代,原子弹实验基地开始在这里建立的时候,在罗布泊湖泊上,还有船可以摆渡。
然而,到了七十年代之后,最后一滴水干涸了,至今,已过去了几十年,罗布泊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重新被纳入了工业发展目标历史阶段,这里存储着世界上丰富储量钾盐、铁矿、锰矿藏,然而,这种矿藏的提取却需要大量的水,这意味着这种工业必须大量用水来提取工艺,因为塔里木河上下游,居住着六个农垦农场,大量截流取水,民屯与军垦生产粮食大量用水,已无法满足这项工程用水;人们必须要将阿尔金山或昆仑山雪水引入干涸的罗布泊,于是,生活在塔里木河下游若羌已经成为当代又一个楼兰,正面临着因为缺水而搬迁危险,若羌县城危在旦夕,过度开发而导致环境恶化,生态灾难不断发生历史悲剧又一次将重新上演。
这就是说,在罗布泊死亡之后,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仍旧不放过罗布泊,并对其进行最后浩劫,这恰好表达了人们对罗布泊征服之后,又一次对它进行摧残和生态毁灭的灾难真正原因。
上个世纪六十年至七十年代,天山南北大规模的农田开发,这也是绿洲致命死亡的原因。
接着,中国又开始在罗布泊进行原子弹实验,最后残存的一滴水也从此不见了。
核爆炸产生的蘑菇云和降落在该地区的核辐射尘埃落满在了罗布泊,可能给罗布泊以致命的一击!核问题给人们的教训是: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对于地球环境的影响力较之过去已经无与伦比地增大了,因此人类在进行任何大规模活动前,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的承受力。
五、中国当代楼兰悲剧即将在若羌发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导致了罗布泊消亡,如今这个历史的悲剧还在若羌县城重新上演,如若我们先辈们曾经放弃了楼兰,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也要放弃若羌县城呢?六万多人的若羌县城,有二个江苏面积之大,如果目前维持着种植红枣,还可以防风和固沙,坚守一段时间,如若真的上了钾盐项目之后,大量的从阿尔金山、昆仑山取水,或截留塔里木河,那么,意味着不久的将来,若羌就会面临着当年楼兰局面,缺水是一个城市文明消亡的关键,学会放弃,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但是,当我们前往若羌时,看到或听到的都是对钾盐项目寄予厚望,谁也不会因为历史上曾经有过生态楼兰悲剧发生而放弃眼前利益,人类中心主义主宰着人们对物质财富贪婪与占有野心,不会让已经死亡的罗布泊安息,或者让它进入到修养生息阶段,自我恢复与调整阶段。
其实,我们应该留下这片荒野,留下这片死亡之海,它们作为人类干预自然平衡,过度的消耗了自然资源一个历史的见证。
六、罗布泊需要长期的修养生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罗布泊这个“地球之耳”彻底失聪了,谁也能判断,这个地区是否还能有生机?谁也不知道未来的几千年,人们将如何对待罗布泊,如果说现代工业彻底结束了罗布泊的生命,那么,处在工业革命进程中国文明选择,如何能给未来的罗布泊新的生命呢?不论是调水方案,还是继续作为试验基地方案,或是特殊旅游和探险,都不能让罗布泊安宁,在浮躁的社会与文化面前,罗布泊的死亡就成为一个博物馆,它在那里展示着自己,至今人们还在不断开发着罗布泊死亡之后的价值。
小河墓地文明,楼兰文明,都是因为缺少水,失去了天然的绿洲,如今罗布泊彻底地干涸了,死亡了,面对着一个缺水的若羌县城,它即将成为中国第二个楼兰,为什么不能让一个死去的湖泊进行自然修复呢?为什么还要以人类利益为目的去继续挖掘它仅有矿藏呢?罗布泊有着铁矿,锰矿和钾盐矿藏,那些维持着罗布泊天然水系地区与山脉,如若过度使用其水源,那么这个地区的放弃与毁灭就在眼前,人们是否可以暂且放弃现实利益而选择让罗布泊长期修养生息,这是一个生态平衡问题,也是检验当代人们生态行为标准,我们不能够让第二个楼兰生态悲剧,在我们这一代发生,我们可以用生态中心主义与环境伦理或道德,相应的处置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去解决人的利益冲突与自然生态平衡问题;我想,这才是我们这一次罗布泊生态考察要达到的目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