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对持续性房颤患者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的影响

合集下载

低分子肝素的非抗凝作用

低分子肝素的非抗凝作用

低分子肝素的非抗凝作用
低分子肝素的非抗凝作用是众所周知的,近年来,一些研究证明,低分子肝素与许多疾病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而这种联系可以通过肝素的非抗凝作用来解释。

肝素是血液中发挥抗凝作用的一种蛋白质,它可以阻止血小板之间的结合,从而阻止血液凝结和血栓形成,因此,作为抗凝剂,肝素在治疗心脏病,中风,脱血及血栓栓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低分子肝素的抗凝作用是被首先想到的,但实际上它还有非抗凝的作用。

它的非抗凝作用主要包括血小板介导的增强血管壁稳态修复,对纤维细胞因子的调节和衡丝细胞凋亡的抑制,以及对内皮细胞活性的调节等。

首先,血小板介导的增强血管壁稳态性修复指的是低分子肝素可以促进血小板在血管壁上的粘附,从而增强其稳态性修复。

这在治疗血管受损引起的慢性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低分子肝素对纤维细胞因子的调节,指的是它可以调节血管上的纤维蛋白,并且可以减少血管受损病变引起的病变程度,这对慢性血管性疾病的治疗有莫大的好处。

此外,低分子肝素还可以抑制血清细胞凋亡,这对减轻心血管疾病效果显著。

另外,低分子肝素也可以调节血管紧张素II受体介导的内皮细胞活性,从而可以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以上内容是介绍低分子肝素的非抗凝作用,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低分子肝素是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的首选药物之一。它可以迅速降低血液中凝 块的形成,并预防血栓进一步扩散和导致严重的后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应用
低分子肝素常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可降低心脏事件和死亡风险。它通过减少血小板聚集和 抑制血栓形成来提供保护。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低分子肝素是治疗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首选药物。它可恢复正常的血小 板功能,并提供抗凝保护,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范围
低分子肝素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肝素 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等血栓性疾病。它还在慢性肾病和其他疾病的治疗中发挥 重要作用。
预防血栓形成
低分子肝素常用于手术后和长期卧床患者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它可以显著降 低血栓风险,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静脉血栓栓塞
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的区别
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具有更低的分子量和较短的半衰期,从而使其更容易使用和监测。此外, 低分子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还具有更可预测的药效和较低的出血风险。
低分子肝素的药理作用
低分子肝素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促进抗凝和纤溶系统的活化以及减少血 小板聚集来发挥其抗凝作用。它还具有抗炎、抗氧化和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这个演讲将深入探讨低分子肝素的概念和分类,并介绍其制备工艺、药理作 用以及临床应用范围。我们还会讨论不同的应用情况,剂量和用法,以及可 能的不良反应。
低分子肝素的制备工艺
低分子肝素通过酶解、分子筛、纯化和精制等工艺步骤制备而成。制备工艺的严谨性可以保证低分子肝 素的质量和稳定性。

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机理

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机理

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机理
低分子肝素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阻止血液凝固,从而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低分子肝素钠的抗凝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低分子肝素钠可以与凝血酶结合,阻止其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从而抑制血液凝固。

2. 促进抗凝物质的活性:低分子肝素钠可以增强抗凝物质抗凝作用,如促进抗凝血酶、抗血小板素和组织因子通路抑制因子的活性,从而进一步增强抗凝作用。

3. 抑制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钠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小板在血管内壁上形成血栓。

4. 保护内皮细胞:低分子肝素钠可以保护内皮细胞功能,减少内皮细胞受损和炎症反应,从而保持血管内皮层的完整性和功能。

总之,低分子肝素钠的抗凝机理是多方面的,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阻止血液凝固,从而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在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低分子肝素的药理作用

低分子肝素的药理作用

!!!!!!!!!!""""药物与临床!低分子肝素的药理作用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五指山572200)邢强1976年,Johnson 首次证实由肝素凝胶过滤得到低分子量组分肝素(LMWH )皮下用药,其抗Fxa 作用大于母体肝素(UFH ),但其抗凝血酶的作用小于母体肝素。

进一步研究又表明LMWH 具有皮下注射吸收好,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同质性较好等优点,且能降低出血等不良反应,因此LMWH 在国外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有取代肝素之势。

本文拟从LMWH 药理作用方面作一概述。

1.抗凝与抗栓作用肝素的抗凝作用一般认为主要通过两个方面[1]:!对凝血酶的抑制作用;"对凝血活性因子xa (Fxa )的抑制作用,两者都依赖于肝素的戊糖结构对抗凝血酶#(AI #)的结合,经肝素结合的AT #结合凝血酶和Fxa 的能力增强,其中肝素抗凝血酶的作用不但要求肝素与AT #的结合,还同时要求肝素与凝血酶的直接结合,这就需要肝素分子有足够的长度(至少18个单糖的长度,分子量至少为5400da ),但肝素增强AT #抑制Fxa 的作用不需要肝素与Fxa 直接接触,此种作用对肝素无最低分子量上的要求。

LMWH 由于片断较短,大部分分子长度均低于18个单糖的长度,因此其抗凝血酶的作用远低于其抗Fxa 作用,研究表明肝素抗Fxa 与抗凝血酶的活性之比约为1,而LMWH 抗Fxa 与抗凝血酶的活性之比(即Axa /APTT )介于2-4之间[4]。

Laforest 等[2]也发现UFH 的APTT 较Enoxaparin 的为长,前者为233s (30min 时测定)和135(60min 时测定)和135s(60min 时测定),而后者则为43s (30min 时测定)和35s (60min 时测定),说明Enoxaparin 对$a 的作用远低于UFH 。

Saivin[3]等的研究也表明LMWH 的Axa 活性强于其A $a 活性。

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研究进展

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研究进展

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研究进展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研究进展一、引言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本文主要介绍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和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

二、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1.作用于凝血因子活化酶Xa低分子肝素能够与凝血因子活化酶Xa结合,抑制其活性,从而阻断凝血级联反应的进程。

2.高亲和力结合于抗凝血因子ATIII低分子肝素结合于抗凝血因子ATIII后,能够显著促进ATIII的活化,从而增强ATIII与凝血酶的结合能力。

3.抑制血小板活化低分子肝素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达到抗凝血的效果。

4.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抗凝血物质低分子肝素可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抗凝血物质,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诺贝尔-平布鲁克因子等。

三、低分子肝素的临床研究进展1.低分子肝素在肺血栓栓塞症治疗中的应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在肺血栓栓塞症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对患者死亡率、复发率等指标的改善。

2.低分子肝素在冠心病患者抗凝治疗中的应用临床研究显示,低分子肝素在冠心病患者的抗凝治疗中,可以显著降低再梗死和死亡风险,并且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3.低分子肝素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低分子肝素能够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透性和抗凝效果,减少透析膜的血栓形成。

4.低分子肝素在孕产妇抗凝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显示,低分子肝素在孕妇和产妇中的抗凝治疗中,不仅能够有效预防血栓形成,还可以减少胎儿的不良影响。

附件:1.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图表2.临床研究中的低分子肝素药物清单法律名词及注释:1.ATIII(Antithrombin III):抗凝血因子,参与正常凝血机制,能够与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发生反应,从而抑制凝血反应的进行。

2.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1):一种产生于内皮细胞的抗凝血物质,能够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活性,维持正常的血液凝固状态。

3.诺贝尔-平布鲁克因子:一种血液栓溶解酶,能够降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

抗凝剂的检测原理及对不同项目的影响

抗凝剂的检测原理及对不同项目的影响

抗凝剂的抗凝原理:EDTA与血液中的Ca离子形成配位化合物抗凝;枸橼酸盐与血液中的Ca离子形成螯合物抗凝;肝素与抗凝血酶Ⅲ结合,增强抗凝血酶的作用,灭火丝氨酸蛋白酶,阻止凝血酶的形成和血小板的聚集。

下面进入正题,简要介绍抗凝剂对各个检测项目的影响。

一、紫管→绿管:最易发现的影响上文已提及,EDTA对生化的影响主要是使Mg和ALP显著下降。

ALP的下降主要从检测原理说起,因为ALP在检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需要在碱性溶液中转变为醌式结构,进行比色分析,而EDTA-K2在抗凝的过程中产生了氢离子,而使溶液呈中性甚至酸性,故检测受到抑制。

这与周新主编的《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结论一致,也有文献认为是EDTA-K2结合了锌影响了ALP的活性,无论哪种说法,EDTA-K2的影响肯定会使ALP检测结果降低,其他检测项目因其检测方法的不同,导致影响不一。

二、绿管→紫管:1、对DNA检测的影响:造成假阴性的产生。

肝素可以抑制Taq 酶的活性,从而抑制PCR的扩增,干扰DNA的合成,使DNA的检测结果出现假阴性。

2、对血常规的影响:肝素抗凝主要是抑制凝血活酶与凝血酶的形成,并激活纤溶酶而发挥作用。

肝素能引起PLT 聚集及肿胀,过量的肝素可导致PLT破坏,对PLT计数影响最大。

对细胞的影响:肝素引起血小板发生凝集,造成PLT 降低,凝集的血小板颗粒在通过血液分析仪小孔时以小细胞的形式计数,LYM会明显增高,导致白细胞总数也相应的增加。

RBC、MCV、HGB 的结果无明显变化。

三、篮管→紫管:对血常规的影响:枸橼酸钠呈碱性,虽然可与Ca形成可溶性螯合物进行抗凝,但是其抗凝性较EDTA抗凝性弱,也易使PLT 聚集而致总数减少。

凝集的血小板造成LYM计数增高,WBC相应增多,但由于枸橼酸钠抗凝剂的含水量较高,会引起血液稀释,抵消了部分增加的LYM的数量,使WBC增加不明显,但此结果不可靠,同时造成RBC 、HGB 的降低,其与EDTA-K2抗凝的血液相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1)。

低分子肝素的功能主治

低分子肝素的功能主治

低分子肝素的功能主治简介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常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它主要通过抑制凝血过程中的凝血酶活性,从而阻止血液在血管内形成血栓。

低分子肝素具有许多功能和主治,本文将详细介绍低分子肝素的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1. 预防深静脉血栓•低分子肝素具有强大的抗凝血作用,可以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它可以通过抑制凝血酶活性减少凝血过程中的凝血因子活化,从而阻止血栓的形成。

•低分子肝素还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从而进一步降低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2. 预防肺部栓塞•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肺部栓塞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肺部栓塞是深静脉血栓脱落进入肺动脉造成的严重疾病,可以导致呼吸困难、胸痛甚至死亡。

•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预防肺部栓塞的发生,通过抑制血栓的形成,减少血栓脱落进入肺动脉的可能性。

3. 治疗心肌梗死•低分子肝素在心肌梗死的治疗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阻塞引起心肌缺血坏死的严重疾病。

•低分子肝素可以通过抑制凝血酶活性,减少血栓的形成,从而改善冠脉血液流通,保护心肌免受进一步损伤。

4. 预防血管内瘤栓•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血管内瘤栓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血管内瘤栓常见于癌症患者,特别是对于接受化疗的患者。

•低分子肝素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酶活性,减少血管内瘤栓的形成,从而降低患者的风险。

5. 预防血液透析中的血栓•低分子肝素还可用于预防血液透析中的血栓形成。

血液透析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肾脏疾病的方法,但在透析过程中易发生血栓相关的并发症。

•低分子肝素可以通过抑制凝血过程中凝血酶的活性,减少血栓的形成,降低透析过程中的血栓风险。

总结低分子肝素作为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功能主治主要包括预防深静脉血栓、预防肺部栓塞、治疗心肌梗死、预防血管内瘤栓以及预防血液透析中的血栓形成等。

通过抑制凝血酶活性和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减少血栓的形成,降低相关疾病的风险。

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是一种抗凝血剂,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血栓病以及手术等领域。

它能够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延长凝血时间,从而避免血栓的形成和扩散。

相较于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具有许多优势,如剂量易于调节、生物利用度高和不需要常规的实验室监测等。

低分子肝素是由常规肝素经酶解而得到的,因此其分子量较小,通常处在4000-6000道尔顿之间。

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的药理特点也有所不同。

首先,低分子肝素的抗凝作用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实现,而普通肝素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与凝血酶抗衡,阻断凝血因子Xa和IIa的结合。

其次,低分子肝素的生物利用度高,且不受体内抗体的干扰。

此外,由于其分子量较小,低分子肝素不易与血浆蛋白结合,因此可呈现出更加线性和可预测的药效。

低分子肝素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在心血管领域,低分子肝素可用于预防心肌梗死和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

对于患有心脏瓣膜病和心律失常的患者,低分子肝素可用于减少血栓的形成。

此外,在冠脉狭窄的介入治疗中,低分子肝素也可以用于降低血栓的风险。

在血栓病领域,低分子肝素被广泛应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治疗。

在手术领域,低分子肝素可用于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风险。

此外,低分子肝素还可用于妊娠期间的血栓病的防治。

低分子肝素的使用方法和剂量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通常,低分子肝素通过皮下注射给药,每天一次或两次。

剂量的调整依赖于患者的体重、肾功能以及需要抗凝的具体疾病情况等因素。

在使用低分子肝素的过程中,应注意及时监测患者的出血风险和血小板计数,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低分子肝素在临床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出血、过敏反应和血小板减少等。

因此,在使用低分子肝素的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仔细监测患者的情况,并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总之,低分子肝素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抗凝药物,具有许多优点,如剂量易调节、生物利用度高和不需要常规实验室监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分子肝素对持续性房颤患者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在持续性房颤患者的高凝状态时应用低分子肝素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持续性房颤患者56例,年龄(57±3.7)岁,房颤病史(3.8±1.7)年。

给予低分子肝素(克塞)60 mg,2次/d,皮下注射,两周1个疗程。

测定1周后和两周后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浆D-二聚体、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Xa因子活性、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

结果用药1周后PT、aPTT 升高,而两周后恢复正常,tPA、抗Xa因子活性增高,血浆D-二聚体减低明显(P≤0.05)。

结论低分子肝素(克塞)60 mg,2次/d,皮下注射,两周1个疗程治疗持续性房颤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方便。

【关键词】持续性房颤;低分子肝素
Effect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on hemostasis,fibrinolysis and anticoagulation system in treatment of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LIU Jun-wei.Deparment of cardiology,the FirstPeople’s Hoepitalof Shangqiu,Henan 476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d the effective and safty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in the treatment of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Methods 56 patienta aged 57±3.7years with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treated with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subcutaneous in injection once every 12 hours for 14 days.The plasma PT,aPTT AXa D-dimer tPA PAI and AT-Ⅲwere detected before the treatment and 4 hours after one week the last single subcutaneous in injection and 4 hours after two weeks.Results Results showed thatPT,aPTT prolonged slightly.one week P<0.05 twoweeks P>0.05.AXa,tPA levels increased(P<0.05)and D-dimer activity decteased(P<0.05).after two weeks.Conclusion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in the treatment of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is effective and safty.
【Key words】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近几年来,低分子肝素做为临床抗血栓形成作用强,生物利用度高及不良反应少等特点,深受广大医师的信赖。

其对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塞的疗效,已得到公认。

但在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由于其凝血和纤溶系统的独特性,低分子肝素对心房颤动患者凝血、纤溶等指标的影响鲜有报道,本文通过对心房颤动患者的一系列凝血,纤溶标记物的监测,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资料2000-2003年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持续性心房颤
动患者56例,入选患者均符合WTO制定的持续性房颤的诊断标准,其中冠心病11例,风湿性心脏病25例肺心病17例,高血压型心脏病1例,扩张型心脏病2例。

年龄(57±3.7)岁。

发现房颤病史(3.8±1.7)年,其中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21例,深部静脉血栓2例。

1.2 方法入院后患者除常规治疗外,均给予低分子肝素(克塞)60 mg腹壁皮下注射,每12 h一次,疗程两周。

1.3 测量指标以上患者均于入院后24 h内(使用低分子肝素前)清晨07:00~08:00之间抽第一次血,在低分子肝素应用1周后和用药结束后(用药后3~4 h)分别抽取静脉血4 ml。

检测指标分别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Xa因子活性、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均(x±s)表示,采用配对数据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低分子肝素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凝血、纤溶、抗凝指标的影响,见表1。

3 讨论
低分子肝素对血液中的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均有影响。

特别是近几年来成为临床研究的焦点.。

最近的研究表明,老年人的纤溶系统随年龄逐渐减退,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和慢性DIC过程[1-2]。

而其中持续性房颤患者由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临床成为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

虽然临床上阿司匹林、华法令的广泛应用使血栓发生率下降,但仍有相当多的人群患病,因此寻找更多的药物治疗持续性房颤患者的高凝状态很有必要。

本研究拟从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方面,探讨其在持续性房颤患者的高凝状态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低分子肝素对患者的PT、APTT影响不大,用药1周后的PT、APTT值虽有增高(P≤0.05),但增高值远未达到正常值的2倍,且2周后迅速回落(P≥0.05)。

而抗Xa活性明显增加(P≤0.05)。

说明低分子肝素在常规剂量(60 mg,皮下注射,2次/d)时即可获得较持久的抗血栓效果,又不需要检测凝血指标[3]。

D-二聚体作为临床常用的血栓标记物的明显降低,同样表明低分子肝素的疗效确切。

同样本研究中的AT-Ⅲ和PAI的数值显示低分子肝素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临床药理实验表明,肝素类药物本身没有抗凝活性,其临床疗效可能与其作用于内皮系统促进TPA的释放有关。

并通过增强血液中自然存在的两种抑制物(AT-Ⅲ和蛋白C)的活性而发挥作用[4-5]。

而本研究中的数据TPA 和AT-Ⅲ的增高与其一致。

如上所述,,低分子肝素对持续性房颤患者的高凝状态有很好的治疗和改善作用,且耐受性好,值得推广。

但由于观察病例较少,时间有限,其远期疗效尚须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马永兴,王赞舜.老年人血凝与纤溶变化的进一步研究.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86,6:371-373.
[2]Bacher P,IQBAL o,lojewski B,et al A simulated post-anqioplasty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schedule in a non-human primate mode.Thromb research,1993,70(4);295-306.
[3]Schafer AI.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an opportunity for home treatment of venous thrombosis.N Engl J Med,1996,334:724.
[4]刘兆英,魏延津.低分子肝素对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的影响.心脏杂志,2004,16(2).
[5]陈灏珠,戌卫海,张国元,等.心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647-16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