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凝固及纤溶系统

合集下载

血浆d二聚体低的原因

血浆d二聚体低的原因

血浆D-二聚体(D-dimer)是纤维蛋白在纤溶系统作用下分解的片段,正常情况下,血液凝固及纤溶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只有在机体出现血栓形成及随后的溶解过程时,D-二聚体的水平才会增高。

因此,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常用于排除或辅助诊断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

血浆D-二聚体水平偏低,一般情况下并无特定的临床意义,因为正常人体内D-二聚体的浓度很低。

然而,如果在临床背景下发现D-二聚体低于检测限,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生理因素:在没有血栓形成的情况下,D-二聚体的水平通常较低,这是正
常的生理状态。

2.疾病因素:
o凝血系统功能低下:如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药物使用过量等,导致凝血过程受限,继而D-二聚体生成减少。

o纤溶活性过强:如某些类型的出血性疾病、恶性肿瘤、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或某些特殊情况下的高纤溶状态,D-二聚体会快
速降解而浓度偏低。

3.检测误差:采样、存储或检测方法不当可能导致D-二聚体结果偏低。

4.其他因素:年龄、妊娠等生理状态也可能影响D-二聚体的水平。

总之,单独的D-二聚体低一般不作为诊断某一特定疾病的依据,但在临床诊断中,结合患者病史、体征及其他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如果在疑似血栓性疾病的排查中发现D-二聚体偏低,医生可能会考虑其他病因或重新评估诊断思路。

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简答题

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简答题

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简答题
一、启动阶段
当机体受到损伤时,暴露出的组织或细胞表面的凝血因子会与受伤部位接触,引发凝血级联反应。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释放出血小板因子,其与钙离子、磷脂共同作用,使血小板快速聚集并发挥作用。

二、凝块形成
在启动阶段后,凝血酶的生成加速,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化为纤维蛋白多聚体。

这些多聚体进一步交联形成不溶于水的纤维蛋白多肽链,从而构成血凝块。

三、血块收缩
血块收缩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纤维蛋白网中的血小板伸出伪足,向血块中心集结形成血块收缩环,使血块更为坚实。

同时,红细胞也被压缩至血块中心,形成凝血块。

四、纤维蛋白溶解
在完成血块收缩后,部分纤维蛋白多聚体被降解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这些产物逐渐被释放入血浆中。

这一过程有助于保持血液流通的通畅,防止血栓形成。

五、抗凝和纤溶的平衡
血液凝固过程中,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抗凝物质如肝素、抗凝血酶等抑制纤维蛋白的形成和凝血酶的活性;而纤溶系统则通过降解纤维蛋白,防止血栓形成。

这种平衡保证了血液在正常状态下的流动性。

总之,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包括启动阶段、凝块形成、血块收缩、纤维蛋白溶解以及抗凝和纤溶的平衡等环节。

这些环节相互协同,确保了血液的正常凝固和流动。

血液凝固、抗凝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之间的关系

血液凝固、抗凝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之间的关系

Q:试分析血液凝固、抗凝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之间的关系?答:血液自血管流出后,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不流动的胶冻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凝血的整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即因子X被激活成因子Xa;2、凝血酶原在Xa、Ca2+、V因子的作用下被激活成凝血酶;3、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

人体内的抗凝系统包括体液抗凝系统和细胞抗凝系统。

体液抗凝系统包括丝氨酸蛋白抑制物如抗凝血酶Ⅲ、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即小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一种糖蛋白、蛋白质C系统以及肝素。

细胞抗凝系统即网状内皮系统对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的吞噬。

除此之外,正常血管的光滑的内皮和不断流动的血液以及血液中的纤维溶解系统也辅助构成了抗凝系统。

血凝过程中生成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可在一系列水解酶的作用下,发生溶解,变成可溶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这种纤维蛋白被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纤溶系统包括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抑制物。

纤溶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1、纤溶酶原在其激活物的作用下,激活形成纤溶酶;2、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发生降解。

血液凝固、抗凝系统、纤溶系统三者相互对立而统一,共同为机体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生理状态下,有少量纤维蛋白形成并覆盖于血管内膜上,参与维持血管的正常通透性,同时抗凝系统使其不易造成凝血和形成血栓,纤溶系统又将其水解,使凝血与纤溶处于动态平衡中,机体既不易出血,又无血栓形成。

当血管受损,一方面要求迅速凝血形成止血栓,以避免血液的流失;另一方面抗凝系统要使凝血反应局限在损伤部位,以保证全身血管内的液体状态。

当组织损伤所形成的止血栓在完成使命之后,将由纤溶系统逐步溶解,以恢复血管的畅通,也有利于受损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若纤溶系统活动亢进,可因止血栓的提前溶解而有新的出血的倾向;如果纤溶系统活动低下,则不利于血管的再通,并可加重血栓。

血液凝固过程

血液凝固过程

血液凝固过程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项重要的生理过程,主要起到止血和修复受伤组织的作用。

当血管受损时,血液凝固过程将被启动,以形成血栓来阻止血液的进一步流失。

本文将介绍血液凝固过程的主要步骤和相关因素,以及凝血过程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一、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血液凝固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链,涉及多种细胞和蛋白质因子的相互作用。

下面是血液凝固过程的主要步骤:1. 血管收缩:当血管受损时,血管壁会迅速收缩,以减少出血量。

此过程由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引起。

2. 血小板聚集:损伤的血管内壁接触到血液后,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到伤口处,形成血小板栓。

这一过程通过血小板表面的特殊受体与血管壁上的细胞因子相互作用而实现。

3. 凝血因子激活:损伤的血管壁会释放一系列的凝血因子,包括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

这些凝血因子与聚集的血小板相互作用,触发凝血酶的生成。

4. 凝血酶生成:在凝血因子的作用下,凝血酶原会被激活生成凝血酶。

凝血酶是血液凝固过程的核心物质,能够将溶解在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5. 纤维蛋白生成:凝血酶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一种纤维网状结构,即血栓。

血栓能够在伤口处形成一个稳定的堵塞物,阻止血液继续流失。

二、血液凝固过程的调控因素血液凝固过程需要一系列的调控因素,以确保在受伤组织修复完成后,血栓能够被及时溶解。

以下是影响血液凝固过程的主要调控因素:1. 抗凝系统:人体内有多种抗凝因子,如抗凝酶、组织因子通路抑制物等。

它们能够限制凝血过程的发展,以避免形成大块血栓。

2. 纤溶系统:血栓形成后,纤溶系统会被启动以溶解血栓。

纤溶酶原是纤溶系统的重要物质,它能够将纤维蛋白溶解为溶解蛋白。

3. 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表面覆盖有特殊的抗凝分子,如组织因子路径抑制物、载脂蛋白等。

这些抗凝分子能够阻止血小板在无需凝固的情况下聚集。

三、凝血过程在人体中的重要性血液凝固过程在人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学意义。

以下是凝血过程在人体中的几个重要作用:1. 止血:当血管受损时,血液凝固过程能够迅速形成血栓,阻止血液的流失。

生理学 血液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护理课件

生理学 血液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护理课件

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化为 纤维蛋白多聚体,交织成网状结构, 将血小板和红细胞包埋在其中,形成 牢固的凝血栓子。
血小板活化与聚集
血小板在受损血管处迅速到达并发挥 作用,通过释放出血小板颗粒中的活 性物质,活化血小板并促进其聚集, 形成血小板血栓。
血液凝固的调节
抗凝物质的作用
抗凝血酶、蛋白质C系统和组织因 子途径抑制物等抗凝物质通过抑 制凝血酶和凝血因子的活性,对 血液凝固过程进行负向调节。
VS
内源性纤溶系统主要由t-PA和u-PA等 蛋白质组成,它们在血液中以非活性 形式存在。当需要时,这些蛋白质被 激活并发挥作用。外源性纤溶系统则 由外部因素如细胞表面、细菌或病毒 等引发。血液pH值和Ca2+浓度等理 化因素也影响纤溶系统的活性。此外 ,一些疾病和药物也能影响纤溶系统 的功能。
03
肺栓塞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遵医嘱治疗。
出血性疾病的护理
过敏性紫癜护理
01
避免接触过敏原,遵医嘱药物治疗,定期复查。
血友病护理
02
避免剧烈运动和创伤,定期输注凝血因子,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护理
03
避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遵医嘱输注血小板,观察出血情况。
其他相关疾病的护理
纤溶系统的作用
纤溶系统通过分解纤维蛋白多聚体 和清除已形成的血栓,对血液凝固 过程进行正向调节。
血液循环的调节
血液循环中的血流速度、血管通透 性和血管内皮细胞状态等因素也会 影响血液凝固过程。
02
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溶解的概述
纤维蛋白溶解是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重要的凝血机制之一,它 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对维持血液流动性和止血具 有重要意义。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血液凝固过程是一个正反馈,一旦触发就会迅速进 行,直到完成为止。
– Ca2+(因子Ⅳ)在多个凝血环节上起促凝作用,临 床常通过减少血浆中Ca2+的量而起到抗凝的作用。
– 凝血过程本质上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激活和酶解 的过程,即一种酶促连锁反应,每个步骤都有着密 切的联系,一个环节受阻则整个凝血过程就会停止。
(三)抗凝血系统
• 生理状态下,体内存在着多种凝血因子,但是血液在血管 内不会发生凝血,即使血管损伤发生出血而引起的血液凝 固也仅发生在受损局部,而没有发生广泛的血管内凝血, 这意味着体内还存在着与凝血系统相对抗的抗凝系统。
• 在抗凝时体液抗凝系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几种主 要的抗凝物质。
1.抗凝血酶Ⅲ 2.肝素 3.蛋白质C系统 4.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二、纤维蛋白溶解
• 纤维蛋白溶解是指在血液凝固中形成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 溶解酶的作用下降解液化的过程,简称纤溶 (fibrinolysis)。
• 纤溶系统主要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原)、纤溶 酶、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纤溶抑制物。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清除在血液凝固过程中产生的纤维蛋白凝块,阻止永久性 血栓形成。
• 纤溶的基本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 维蛋白的降解。
• 二、纤维蛋白溶解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是指血液由流动的
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简称 血凝。其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 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 血液凝固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过程,它的作 用是在血管破损后形成血凝块以起到止血的作用。 它是一系列复杂的蛋白质酶促反应的过程,需要 多种凝血因子的参与。

血液凝固的机制和调节

血液凝固的机制和调节

血液凝固的机制和调节血液凝固是人体维持血管完整的一种重要生理过程,它在创伤修复和止血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血液凝固的机制和调节涉及多个重要因素和步骤,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一、血液凝固的机制1. 血小板聚集作用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黏附到伤口部位,形成血小板聚集。

这是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凝血因子的释放以及血小板表面受体的激活而实现的。

血小板聚集可以快速形成血小板血栓,起到止血作用。

2. 凝血因子的活化在损伤部位,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会被激活并参与凝血反应。

主要有凝血酶生成的内外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受损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物质作用,外源性凝血途径则是嵌合在伤口部位的血小板释放的凝血因子。

这些活化的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形成凝血酶,从而引发后续的凝血反应。

3. 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的聚集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聚集物。

纤维蛋白聚集物与血小板聚集形成的血栓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强止血效果。

同时,纤维蛋白聚集物也为创伤修复提供支持。

二、血液凝固的调节1. 抗凝系统血液凝固过程中,抗凝系统起着重要的负调节作用。

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和血浆中的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抗凝血酶酶原等)。

它们能够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化和血小板的聚集,维持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性。

2. 纤溶系统纤溶系统起着溶解血栓的作用。

当血栓形成后,纤溶酶原被活化为纤溶酶,能够将纤维蛋白降解为溶解物。

其中,纤溶酶原在血管内皮细胞和肝脏中合成,纤溶酶展示在血管内腔。

纤溶系统的调节能够避免血栓的过度形成,使血液保持较好的流动状态。

3. 血小板功能的调控血小板在血液凝固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功能需要得到适当的调控。

血小板功能障碍会导致凝血时间延长或凝血活性下降。

血小板功能的调控包括内源性及外源性途径。

内源性途径主要包括血小板激活因子和血小板激动素,而外源性途径则是通过干扰血小板表面受体与激活因子的结合来实现。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01
02
03
表二:
纤溶酶原的激活: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管内皮合成,发挥局部溶栓作用,保持血流通畅。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肾小管、集合管产生,在组织修复、伤口愈合过程中,血管外促进纤溶。
4
3
注意: 凝血是一个正反馈机制,一旦启动,必
迅速完成全过程。 Ca2+在多个环节起作用,因此控制Ca2+就
能控制血凝。 血凝过程是流水线,阻断其中一步,则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观察某些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实验目的】
血液凝固过程中必须较多因子的参与,因此血液凝固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除凝血因子可直接影响血凝过程外,血凝还受接触面、温度等影响。
【实验原理】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概念: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本质:可溶的纤维蛋白原变为不溶的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网罗血细胞等成分形成凝血块。
凝血过程必终止。
01
02
家兔
【实验对象】
哺乳动物实验手术器械一套、20ml注射器1副、小烧杯2个、竹签、清洁小试管6支、水浴装置一套、冰块、棉花、石蜡油、滴管、肝素、草酸钾、0.025mol/LCaCl2溶液、肺组织浸液、富血小板血浆、少血小板血浆、生理盐水
【实验器材与药品】
【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
6
放置于冰浴糟中
7
加肝素8单位(加血后摇匀)
8
加草酸钾1~2mg(加血后摇匀)
9
取血:打开动脉夹,经颈动脉插管放血入各试管,每支试管各采血约1.5ml(一定要一次性采血完毕,多次放血可能会出现血液凝固于插管内而不能再放血),注意及时计时并将各试管尽快置于其实验条件下,如摇匀、放入温浴槽、冰浴槽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公认的凝血因子共14个, 按罗马字命名的有12个,以 及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 激肽释放酶原(PK) 大多数由肝脏产生,其中II、 VII、IX、X合成依赖于Vitk, 称Vitk依赖因子 除FIII 外,都存在于血浆; 除FIV(Ca2+)外,均为蛋白 质。 正常情况下,所有因子都处 于无活性状态
纤溶系统
血液凝固与纤溶系统
谢谢
出血与凝血的概念及相关概念
溶血(Hemolysis):
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 可由多种理化因素和毒素引起。在体外,如低渗溶液、 机械性强力振荡、突然低温冷冻(-20℃~—25℃)或 突然化冻、过酸或过碱,以及酒精、乙醚、皂碱、胆
碱盐等均可引起溶血。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1.血管收缩 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 3.血液凝固
出血与凝血机制
2 .外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并非全部存在于血液中, 还有外来的凝血因子参与止血。这一过程是从组织因子暴露于 血液而启动,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临床上以凝血酶原时间 测定来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组织因子是存在于多种细
胞质膜中的一种特异性跨膜蛋白。当组织损伤后,释放该因子,
的过程。当血管壁发生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带负电荷的内
皮下胶原纤维与凝血因子接触,
出血与凝血机制
1.内源性凝血途径
因子Ⅻ即与之结合,被活化为Ⅻa。在不依赖钙离子的条件
下,因子Ⅻa将因子Ⅺ激活。在钙离子的存在下,活化的Ⅺa
又激活了因子Ⅸ。单独的Ⅸa激活因子X的效力相当低,它要 与Ⅷa结合形成1:1的复合物,又称为因子X酶复合物。这 一反应还必须有Ca2+和PL共同参与。
凝血过程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可
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接触因子)途径 外源性(组织因子)途径
XIIa
激活
VIIa
激活 激活
组织因子
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生
成。
XIa
激活
IXa VIIIa
激活白原 纤维蛋白
出血与凝血机制
1.内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内源性)。临 床上常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反映体内内源性凝血 途径的状况。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因子Ⅻ激活,到因子X激活
血液凝固及纤溶系统
出血与凝血的概念及相关概念
出血:
血液自血管或心脏外流称为出血,外出的血液进入组织间隙或体
腔内,称内出血,流出体表外,称外出血。
生理性止血:
在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
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出血与凝血的概念及相关概念
凝血:
即: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 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是生理性止血的重要环 节。 血液凝固的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 成不可溶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出血与凝血机制
生理性止血过程示意图
5HT:5羟色胺,TXA2:血栓烷A2
凝血因子
纤维蛋白原 Ⅱ 凝血酶原 Ⅲ 组织因子 Ⅳ 钙离子 Ⅴ 易变因子 Ⅵ 不存在 Ⅶ 稳定因子 Ⅷ 抗血友病因子 Ⅸ Christmas因子 Ⅹ Stuart-Power因子 Ⅺ 血浆凝血活酶前加速素 Ⅻ Hegeman因子 XIII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PK 激肽释放酶原 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
抗凝系统
抗凝因子: AT-III(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III) 肝素(Heparin) 低分子肝素(Nadroparin) 蛋白C系统
AT-III 灭活 凝血酶,Ⅻa,XIa,IXa,Xa,PK 蛋白C ——激活态PC 灭活 Va,VIIIa (增强纤溶活性)
凝血途径主要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调节。TFPI是存 在于正常人血浆及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中的一种糖蛋白。 它通过与因子Ⅹa或因子Ⅶa-组织因子-因子Ⅹa结合形成复合 物来抑制因子Ⅹa或因子Ⅶa-组织因子的活性。研究表明,内
源凝血和外源凝血途径可以相互活化。
正常血管壁抗血栓形成能力
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前列环素(PGI2):扩张血管、抑制plt功能。 纤溶酶原激活物(PA):激活纤溶酶、清除小 凝块。 血栓调节蛋白(TM):参与蛋白C系统的抗凝作 用。 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具有多种抗凝活性。
在钙离子的参与下,它与因子Ⅶ一起形成1:1复合物。一般认 为,单独的因子Ⅶ或组织因子均无促凝活性。
出血与凝血机制
2 .外源性凝血途径
但因子Ⅶ与组织因子结合会很快被活化的因子Ⅹ激活为Ⅶa, 从而形成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后者比Ⅶa单独激活因子Ⅹ增
强16000倍。外源性凝血所需的时间短,反应迅速。外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