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姓氏研究

合集下载

黑龙江省依克明安旗与柯尔克孜人由来考

黑龙江省依克明安旗与柯尔克孜人由来考

A study on the origin of the Yi Keming county and
Kirgiz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作者: 宝音初古拉[1]
作者机构: [1]赤峰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出版物刊名: 满族研究
页码: 7-12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4期
主题词: 清代;黑龙江;依克明安旗;厄鲁特;柯尔克孜人
摘要:从清中叶至建国前夕保持建制的依克明安旗,是清代附隶于黑龙江将军的厄鲁特蒙古辅国公巴桑所属依克明安部和扎萨克一等台吉阿卜达什所属鄂吉格斯部、克什克特台吉后裔所领帖良古惕部、兀良哈台吉博东齐所领杜尔伯特部等四个主要部落组成的扎萨克旗。

黑龙江省柯尔克孜人的由来与依克明安旗厄鲁特人有渊源关系,其先人就是阿卜达什所属部落鄂吉格斯人。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由来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由来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由来
吴占柱
【期刊名称】《黑龙江民族丛刊》
【年(卷),期】2004()6
【摘要】本文根据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满文档案和地方民族史资料,认为当今黑龙江省的柯尔克孜人,是清代雍正十一年,从今蒙古国特斯河流域迁至齐齐哈尔的吉尔吉斯人的后裔。

【总页数】2页(P61-62)
【关键词】雍正十一年;吉尔吉斯人东迁
【作者】吴占柱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管理干部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
【相关文献】
1.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族语言r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J], 刘建权
2.黑龙江柯尔克孜族节庆文化 [J], ;
3.塔贲——黑龙江省柯尔克孜族的直系先祖 [J], 敖佳鹏
4.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的发现及其源流:历史民族学审视 [J], 于学斌
5.黑龙江柯尔克孜族与史诗《玛纳斯》 [J], 吴占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柯尔克孜族族称的历史变化简介

柯尔克孜族族称的历史变化简介

柯尔克孜族族称的历史变化简介导语:根据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满文档案和地方民族史资料记载,黑龙江省的柯尔克孜人,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由现今俄罗斯联邦哈十斯共和国的叶根据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满文档案和地方民族史资料记载,黑龙江省的柯尔克孜人,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由现今俄罗斯联邦哈十斯共和国的叶尼塞河上游一带自西向东途径蒙古大草原土-迁嫩江草原乌裕尔河畔,并编入八旗,享受旗人待遇一直到清末,观在的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族人都是他们的后裔。

柯尔克孜族是本民族的自称。

在我国汉文史书中曾先后被写作“鬲昆”、“隔昆”坚昆、“结昆”、“契昆”、“护昆”、“纥挖斯”、“黠戛斯”、“辖戛斯”“黠戛司”、“纥里迄斯”、“吉里吉斯’’等。

在清代被称作“布鲁特”。

迁入黑龙江省的这部分柯尔克孜人,当地人称其为“厄鲁特”或“蒙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确认的吉尔吉斯族,1960年改称“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是祖国大家庭成员之一。

在我们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柯尔克孜族人民以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开拓创造了本民族的经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柯尔克孜的先世,最初游牧于我国北方的叶尼赛河上游。

汉文史籍中称为“鬲昆”、“坚昆”。

秦代的鬲昆还是一个互不统辖的游牧部落,不隶属于任何政权。

唐代坚昆又称黠戛斯。

公元684年,唐在结骨地区设坚昆都督府,并封黠戛斯首领失钵屈阿栈为坚昆都督左屯卫大将。

坚昆都督府隶属于关内道、燕然都护府。

回纥西迁之后,黠戛斯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部落。

《新唐书·黠戛斯传》载:此时,黠戛斯人“拥众十万,胜兵八万”;并建立了隶属唐王朝的“黠戛斯汗国”。

实际控制着我国北方的东起歉河(叶尼塞河),西到塔拉斯的大片土地。

到了辽、北宋时期,居住在北方的黠戛斯又称为“辖戛斯”,受辽的统治。

而西迁天山南北和帕米尔的黠戛斯则同回鹘、样磨、处月、葛逻禄等部组建了喀拉汗王朝。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的家庭为一夫一妻制。过去,受宗教影响,富者 也有多妻的。男权很大,老年人威信最高,妇女受和男人较平等 对待。旧式婚姻带有封建买卖性质,一般由父母包办。订婚有指 腹婚、幼年订婚、成年订婚三种形式。娶妻彩礼至少要牲畜“一 打”(九头)。通婚范围不受氏族部落限制,直系亲属和近亲不能 通婚,但有姑表和姨表婚等,并有与外族通婚现象。好宾客,重 礼节。两人在路上相遇,要用手抚胸躬腰互相问好。凡有来客, 不论是亲威朋友,还是陌生人,都热情款待。
初二一班
山雯雯
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地区, 绝大部分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 余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克苏和喀什等地 区。另外,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也有零星分 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柯尔克孜族人口数为160823。 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绝大部分居 民使用柯尔克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 厥语族。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居南疆者通晓维吾尔语,居北疆者通晓哈 萨克语。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 孜族通用汉语、蒙古语。
这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很 高的口头文学, 柯尔克孜族玛纳 斯吟唱诗人在吟唱玛纳斯史诗。 丰富了祖国的艺术宝库。柯尔克 孜族人民能歌善舞,阿肯、伊尔 奇、玛纳斯奇是民间音乐的创作 者、加工者和传播者。
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古 尔邦节和诺鲁孜节、掉罗勃 佐节等节日。过节时,男女 均着新衣,并以茶水、油果 等互相招待。
柯尔克孜族绝大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 他们早在16世纪中叶就已经开始信奉 伊斯兰教了。他们信仰伊斯兰教逊尼 派的哈纳菲派。礼拜寺是教徒活动的 主要场所。礼拜寺多数建在城市。教 规五功:“念功”、“拜功”、“课 功”、“斋功”、“朝功”。
悠久的历史和牧业生 产生活,造就了柯尔克 孜人豪放爽朗的性格和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其中最突出的民歌、诗 歌、音乐。柯尔克孜族 的史诗最著名的是《玛 纳斯》,有20多万行。 是一部传记性的英雄史 诗,描绘了玛纳斯家族 八代人反抗异族侵略、 保卫家乡和柯尔克孜族 人民的安宁生活这样一 个主题。

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分析作者:刘建权来源:《牡丹》2017年第03期黑龙江省位于祖国的边疆,省内有多个世居少数民族和跨境民族,不同的民族聚居在这片土地上,产生了多样的民族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必要工具。

抢救和保护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是维持国家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必要举措,也是民族得以延续、文化得以传承、人类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

面对少数民族语言濒危的状况,我们有必要为保护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化遗产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语言保护工程的启动,各地区各院校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组建调研队伍,培训调研人员,对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等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黑龙江省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现有朝鲜族、满族、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其中柯尔克孜族人口较少,语言文化有别于新疆境内的柯尔克孜族,独具特色。

由于黑龙江省柯尔克孜语处于濒危状态,了解当地的语言使用情况,挖掘、整理、保存该族语言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调查小组于近几年对黑龙江省的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有声数据存档等工作。

调研组于2014年8月及2015年4月先后赴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友谊乡五家子村、富裕牧场柯尔克孜民族村(原七家子村)等地,對柯尔克孜族的人口和语言文化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和调查研究。

一、调查方法和内容本次调查小组首先向市、县及村政府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了解当地民族的人口数据、分布、地域特征、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和语言使用等基本情况。

其次,对发音合作人进行筛选,并逐户了解情况,最终确定发音合作人及备选合作人。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访谈法、语音采集录入等方法对柯尔克孜族的语言文化进行收集、分析和整理。

在调查期间,还有针对性地参观了柯尔克孜族民俗馆、民族风情园、东迁纪念碑、柯尔克孜敖包等地,馆内有柯尔克孜族的传统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文化习俗用品、文献资料以及历代有影响力的人物事迹介绍等。

柯尔克孜族人口与分布是怎样的

柯尔克孜族人口与分布是怎样的

柯尔克孜族人口与分布是怎样的>柯尔克孜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边陲,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东部、天山南脉与昆仑山北陂之间。

中国柯尔克孜族的人口,1949年仅有66000多人。

五十年代后,柯尔克孜族的人口增长较快。

至1990年人口普查时,全国已有143537人。

其中,新疆的柯尔克孜族有139781人,约占全国柯尔克孜族总人口的99%。

黑龙江省富裕县有1451名柯尔克孜人居住(他们是在清代被迫由新疆迁去的)。

此外,内蒙古有111名柯尔克孜人,北京有27名柯尔克孜人,广东有25名柯尔克孜人,其它地方也有少数柯尔克孜人。

新疆的柯尔克孜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有柯尔克孜族110160人,占柯尔克孜族总人口的77.8%。

此外,乌鲁木齐市有921人;南疆阿克苏地区共有8011人,其中温宿县有3595人,乌什县有3064人,拜城县有1027人;喀什地区共有4159人,其中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有1436人;北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共有1.52万人,其中特克斯县有6998人,昭苏县有3550人,塔城市有1527人;其他地区亦有少量分布。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于1954年7月成立,辖有乌恰、阿合奇、阿图什、阿克陶4县和康苏矿区。

“克孜勒苏”为河名,意为“红水”,流经自治州境内,故名。

柯尔克孜族的主要分布地是山区。

在山间峡谷与河流两岸,有许多天然牧场,牧草丰茂,水源充足,最适宜于牲畜成长。

其主要牲畜品种有绵羊、山羊、马、骆驼、黄牛、犏牛、牦牛、驴等。

畜产品主要有各种皮张、羊毛、畜绒、肠衣、马鬃、马尾、奶酪、酥油等。

此外,山区矿藏也很丰富,目前已探明的有铁、铜、铅、石油、煤、食盐、石棉、水晶、云母、硫磺、石膏、芒硝及稀有金属等几十类,共一百多种,其中铁的蕴藏量居南疆的首位。

在山区还有许多大面积的森林。

树木种类繁多,有榆、桦、云杉、落叶松等。

野生植物遍布山区和平原,如阿魏、甘草、党参、贝母、羌活、当归紫草、野江花、野麻、芦苇、蒲绒、磨菇等。

东迁民族——齐齐哈尔移民文化述略之二

东迁民族——齐齐哈尔移民文化述略之二

嫩水龙沙——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解读(下)东迁民族——齐齐哈尔移民文化述略之二8月2日,是黑龙江省柯尔克孜族的东迁节。

每逢此日,柯尔克孜族人聚集在一起,以特有的方式予以纪念。

节日的背后,是一段尘封的历史。

柯尔克孜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苏军分三路进入中国东北。

据说,一支向齐齐哈尔城进发的苏军队伍途经富裕县五家子村,休息时,部队里的一名吉尔吉斯战士听到当地百姓在用吉尔吉斯语交谈。

惊奇之下请来询问,才知道这一个村子人都是吉尔吉斯人。

这件事传开后,引起有心人的注意。

1952年,嫩江省省长于毅夫亲自到柯尔克孜人集居地——富裕县五家子村一带进行调查,写下了第一篇关于黑龙江柯尔克孜族调查报告。

回到齐齐哈尔后,他又根据历史资料写成《嫩江草原的吉尔吉斯人》,为日后民族鉴别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也正是从那时起,柯尔克孜人走进了时人的视线。

事实上,此前的1944年,日本学者栖原正人对富裕县五家子村的柯尔克孜族作过简要调查,写成《访柯尔克孜族》,作为文献被敖乐奇翻译出来,发表在《黑龙江民族丛刊》,此时已经是1986年。

那么,柯尔克孜族是怎样来到乌裕尔河流域的呢?柯尔克孜,《史记》称之为“鬲昆”,历史上有“坚昆”、“纥骨”、“契骨”、“黠戛斯”、“辖戛斯”、“吉利吉斯”、“乞儿吉斯”之称。

清代隶属于准噶尔部,称“布鲁特”。

原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今俄罗斯联邦哈卡斯共和国境内),后来游牧到阿尔泰山北部喀尔喀特斯河流域,附属于厄鲁特蒙古。

雍正年间,厄鲁特蒙古各部奉清廷之命向东迁徙。

在蒙古官兵护送下,布鲁特却反其道向西移动,引起清廷警觉。

清廷决定,将其东迁黑龙江。

雍正十一年(1733)四月二十八日,特斯河流域柯尔克孜族部落276人,被分编成3队,从喀尔喀蒙古草原向东游牧。

八月初二日,抵达嫩江平原乌裕尔河畔。

九月一日起,正式分编进入八旗牛录:安68移民文化置在齐齐哈尔116名,墨尔根(今嫩江县)72名,黑龙江(今爱辉县)88名,给予银两和两年口粮,作为安家资本,享受旗人待遇,直至清朝末年旗制撤废。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的发现及其源流历史民族学审视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的发现及其源流历史民族学审视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的发现及其源流:历史民族学审视于学斌摘要: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族的来源地、来源民族、迁入黑龙江时间、迁徙路线、迁徙原因等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问题,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根据文献档案记载以及田野调查资料,今天的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应该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移入呼伦贝尔的柯尔克孜族的直系后代。

乾隆二十二年迁入呼伦贝尔的柯尔克孜族被分成两部分,224人留在呼伦贝尔为奴,105户346人拨往布特哈为奴,今天的柯尔克孜族应该是拨入布特哈为奴的这部分柯尔克孜族的后代。

他们的来源地是阿尔泰山和杭爱山一带,与居住在这里的哈卡斯人具有近缘关系。

关键词:柯尔克孜族阿尔泰山杭爱山哈卡斯人作者简介:于学斌,1964年生,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邮编:150080o黑龙江省富裕县居住着1400余人的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富裕县,共计有两个民族村,一个是友谊满族达斡尔族柯尔克孜族乡五家子村,另一个是富裕牧场七家子村,共有6大传统姓氏,即额其克(常)、达本(吴)、嘎普韩(韩)、赛音德尔(蔡)、别勒德尔(郎)、格尔额斯(司)。

由于人口较少而少受关注,长期以来,关于这部分柯尔克孜族是从哪里来的、什么时间迁徙而来、和哪个民族具有近缘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心和探讨的问题,但是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

柯尔克孜族有语言,但是没有本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的发现及其源流:历史民族学审视民族文字,历史对这部分民族鲜有记载,因此历史民族志资料就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柯尔克孜族的主要资料。

一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的发现从存在论的角度说,任何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认不认识,它都在那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它作为一个群体一定是自知和被至少一部分邻族所知的。

那么何来发现呢?这里的发现首先是指柯尔克孜族被政府、学术界以及其他人群所知;其次,其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被政府和社会各界确认和认可。

长期以来,柯尔克孜族一直混同于厄鲁特蒙古族,两个民族的关系密切到不分彼此的程度,厄鲁特蒙古族被称为东厄鲁特,柯尔克孜族被称为西厄鲁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3-26作者简介:吴占柱(1947-),男(柯尔克孜族),黑龙江富裕人,理事长,主要从事柯尔克孜族历史与文化研究。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1年第3期(总第122期)民族学与人类学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姓氏研究吴占柱(黑龙江省民族研究学会,哈尔滨150081)摘要:清代柯尔克孜人东迁到黑龙江时,有达本、额其格、嘎博韩、蔡音德热、博勒德热、害热格斯6姓。

清末民初,分别改为汉姓吴、常、韩、蔡、郎、司,后来在蔡姓中又能分化出一个“刘”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柯尔克孜族姓氏逐渐增多,由原来的7个增加到20多个。

这表明,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姓氏的演变符合社会总体发展趋势,也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必然规律。

关键词: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姓氏;中图分类号:C95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4922(2011)03-0086-03黑龙江柯尔克孜族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从叶尼塞河上游的特斯河流域自西向东,途径内蒙古大草原迁至嫩江草原上的乌裕尔河畔。

东迁后一直湮没于其他民族之中,未被周邻知晓。

直到建国后的50年代初才被识别为吉尔克斯族,60年代初改称柯尔克孜族。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对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的全面研究进入高潮,并取得突破性成果,在学术研究上填补了历史空白,姓氏研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作如下简述。

一、姓氏的演变根据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记载,黑龙江的柯尔克孜人东迁到齐齐哈尔时总计276人,分别安置在3处,其中,齐齐哈尔116人,嫩江72人,爱辉88人,现在富裕县境内的柯尔克孜人就是安置在齐齐哈尔的后裔,他们一直生活在齐齐哈尔以东地区,乌裕尔河两岸共有吴、常、韩、蔡、郎、司六姓人家。

柯尔克孜人姓氏,从清末民初逐步改称汉姓。

其中“吴”姓是来自“达本”,“常”姓来自“额其格”,“韩”姓来自“嘎博韩”,“蔡”姓来自“蔡音德热”,“郎”姓来自博勒德热,“司”姓来自“害热格斯”。

后来,在蔡姓中又分化出一个“刘”姓来。

关于刘姓的来源在柯族中还有一个传说,传说从前有个蔡姓寡妇,领着几个孩子在雅洲村利用这里的交通便利开大车店。

经常有过往的汉人住店,来来往往的旅客都叫她刘寡妇,意思是留下来住店,长此以往她就变成刘姓了,其儿女也开始姓刘。

解放前,柯尔克孜族的姓氏就这七个,只有柯尔克孜族改其他民族姓氏的,没有其他民族改为柯尔克孜族姓氏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柯尔克孜族姓氏增多,由于在升学、就业、提干、生育等方面国家给予柯尔克孜族许多优惠的政策,所以柯尔克孜族无论男女同其他民族结婚后,其子女的民族成分都愿意按政策报柯尔克孜族,所以柯尔克孜族姓氏越来越多。

据2001年调查,五家子村柯尔克孜族同汉族通婚的19户,同蒙古族通婚的7户,同达翰尔族通婚的2户,同满族通婚的1户。

随着民族间通婚的增多,柯尔克孜族的姓氏也由原来的7个增加到20多个。

除原来的7个姓之外,仅在五家子一个村又出现了王、梁、何、范、宋、李、多、孙、秦、房、崔、乔、钱、安、郭、张、冷等。

历史的发·68·展表明: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姓氏的演变是符合社会总体发展的趋势,也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必然规律。

二、姓氏与村落柯尔克孜人东迁初期逐水草而居,历经约50年的生活后,以姓氏家庭为单位建房定居,每一氏族择一地而住。

姓氏不同,居住地也不同。

根据笔者调查,他们早期的居住情况是:吴(达本)姓主要居住在乌裕尔西岸的查哈莱村,查哈莱蒙古语是钓鱼郎的意思,是柯尔克孜人最早的定居点。

东北解放后,国家征用查哈莱村为沈阳军区炮弹实验基地。

为此,将此村的住户有组织地迁至附近各地。

常(额其格)姓居住在与乌裕尔河北岸的三间房村,村内分为东常、中常、西常三大户,民国初期,这里是齐齐哈尔通往依克明安旗的重要通道,土匪横行,社会混乱。

约在1928年,常姓三大户商量决定搬迁到大泉子、七家子和五家子村,此村从此消失;韩(嘎博韩)姓居住点为嫩江东岸的三家子村,柯尔克孜语为“嘎哈格奇”,因与其他民族发生冲突后,全部迁至五家子村居住;蔡(蔡音德热)姓居住在乌裕尔河东岸的班岱村,蒙古语为摔跤的意思。

民国期间,大批关内汉民涌入后开荒种地。

约在1932年,蔡姓人不适应农耕生活,后搬至五家子村居住;郎(博勒德热)姓、司(博热格斯)姓,还有蔡姓、刘姓、吴姓家族多居住在乌裕尔河左岸转弯处的雅州村,由于大批关内汉民涌入后开荒种地柯尔克孜人不习惯农耕生活,后逐渐迁到五家子村和七家子村。

建国以后,黑龙江的柯尔克孜族主要聚居于富裕县境内的五家子和七家子两个村。

五家子村大约形成于19世纪初,最初全村居住的都是柯尔克孜族,现在柯尔克孜族比例也是最多。

有说是因为有柯尔克孜族的五姓居住于此的缘故,有说是因为最初只建了五间房。

由于这里地理位置好,水草丰美,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所以各地方居住的柯尔克孜族人逐渐迁移到这里,逐步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七家子村,形成于1928年,历史上属于依克明安旗管辖,今属于富裕牧场九队(垦区柯尔克孜民族村)。

过去依克明安旗在七家子村招户耕田种地,其他地方的柯尔克孜族陆续搬到这里,从而形成了七家子村柯尔克孜族聚居点。

东迁后的柯尔克孜人,经历了200余年的发展,逐步打破了氏族的界限,出现了交错杂居的局面,形成现在的小聚居、大分散的居住格局。

据全国第五次(2000)人口普查,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有1473人,其中富裕县有1155人,占全省柯尔克孜族人口78.4%。

五家子村和七家子村有柯尔克孜族427人,占富裕县柯尔克孜族人口的37%。

三、姓氏与族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研究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据了解,中央民族大学著名语言学专家胡振华先生,20世纪80年代来到黑龙江富裕地区,在对柯尔克孜族的语言、历史和民俗的田野式调查时,曾记录了柯尔克孜族民间歌手韩淑珍的一首名叫《爱马歌》的柯尔克孜族民间歌曲,并进行了汉译,其汉文歌词为:“我曾在河滩里纵马奔驰,受到蔡音德热家人人赞夸。

如今我到哪才能找到呢?我那心爱的枣骝骏马。

我曾在小山岗前纵马奔驰。

受到博勒德热家人人赞夸。

如今我到哪才能找到呢?我那心爱的枣骝骏马。

我曾在山埂前纵马奔驰,受到害热格斯家人人赞夸。

如今我到哪才能找到呢?我那心爱的枣骝骏马。

我曾在高山下从马奔驰,受到他本家人人赞夸。

如今我到哪才能找到呢?我那心爱的枣骝骏马。

我曾在草原上纵马奔驰,受到嘎博韩家人人赞夸。

如今我到哪才能找到呢?我那心爱的枣骝骏马。

我曾在屯子前纵马奔驰,·78·受到额其格家人人赞夸。

如今我到哪才能找到呢?我那心爱的枣骝骏马”[1]。

歌词的内容反映出了柯尔克孜部落氏族,为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姓氏、历史文化研究发现了线索,说明民间歌曲、古代语言等非物质文化挖掘抢救、整理的深远意义。

2005年5月,胡振华先生陪同俄罗斯联邦哈卡斯共和国国立哈卡斯大学著名民族学专家维克套尔·布塔纳耶夫教授,再次到黑龙江富裕地区进行了调研活动,进一步考证了黑龙江柯尔克孜民歌《爱与歌》中姓氏与哈卡斯共和国的哈卡斯族部落的划分,及与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姓氏的关系。

胡振华先生认为:“歌词中的“达本”是蒙古语“五”的意思,它是哈卡斯族萨盖部落和别勒德尔部落中一个小部落的名称,在富裕县柯尔克孜族中转音为‘吴’姓。

歌词中的‘嘎博韩’,是别勒德尔部落中一个小部落的名称,在富裕县柯尔克孜族中转音为‘韩’。

歌词中的‘额其格’在哈卡斯语中读作‘依切盖’,是肠子的意思,也是哈卡斯族萨盖部落中一个小部落的名称,在富裕县柯尔克孜族中转音为‘常’姓。

歌词中的‘蔡音’是蒙古语‘好’的意思,也是哈卡斯族萨盖部落中一个小部落的名称,在富裕县柯尔克孜族中转音为‘蔡’姓。

歌词中的‘别勒德尔’,也是哈卡斯族中的一个部落名称。

原词‘伯吕德尔’是‘狼’的意思,在富裕县柯尔克孜族中转音为‘郎’姓。

歌词中的‘格尔额斯’,及时古代叶尼塞柯尔克孜的族名,又是较普遍地存在于哈卡斯族哈斯(卡钦)、萨盖和格孜勒等部落中的一个小部落名称,‘害热格斯’,在富裕县柯尔克孜族中转音为‘司’姓。

这就是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族六大姓的来源。

”[1]226我们知道,哈卡斯族是俄罗斯联邦中的一个少数民族,约有10万人,主要居住在哈卡斯共和国境内,哈卡斯是黠嘎斯的转音,古代叶尼塞柯尔克孜人的后裔,在柯尔克孜人历史迁徙中停留在叶尼塞河流域,他们吸收了当地其他民族的血液,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与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是一个族源。

胡振华先生的论述,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同哈卡斯人具有更近更直接的血缘关系,从而使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源更加清晰,部落氏族更加明确,姓氏研究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更加显著,也为柯尔克孜族东迁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推动了柯尔克孜学术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1]吴占柱,马瑞.嫩江草原上的柯尔克孜人[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9:225.[责任编辑龙岩]Research on Surname of Kirgiz Nationality in HeilongjiangWu Zhanzhu(Heilongjiang Nationality Research Institute,Harbin150081,China)Abstract:When Kirgiz people moved eastward to Heilongjiang,it had6surnames:Da Ben,E Qi Ge,Ga Bo Han,Cai Yin De Re,Bo Le De Re and Hai Re Ge Si.From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se surnames were respectively changed to Han surnames,i.e.Wu,Chang,Han,Cai,Lang and Si,later,in the Cai surname,"Liu"surname was generated.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especially the reform&open-up,following the substantiation of national poli-cies of the CPC,the surnames of Kirgiz nationality increase gradually,the quantity had been increased from the original7surnames to over20surnames.This shows that the evolution of Kirgiz Nationality in Heilongjiang conforms to the general social development trend,it is also the certain law in the progress of humanity history.Keywords:Heilongjiang;Kirgiz Nationality;surname·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