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3 第9单元 非选择题五大命题点规范答题指导5

合集下载

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必修3 第9章 第24讲 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教师用书 Word版含答案

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必修3 第9章 第24讲 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教师用书 Word版含答案

第24讲 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考点一| 激素分泌的调节1.人体的内分泌系统 (1)内分泌系统的组成①内分泌腺,如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和性腺等。

②分散的细胞:属于消化系统的胃、十二指肠、小肠中的内分泌细胞及胰腺中的胰岛;属于神经系统的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兼有内分泌的作用。

(2)内分泌器官的功能分泌激素,作用于某些特定的器官,调节它们的活动。

①调节方式:体液调节。

②激素: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在一定的刺激作用下分泌的特异性物质。

(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1)下丘脑①功能:下丘脑的神经细胞能分泌多种下丘脑调节激素,调节、控制腺垂体的激素分泌。

②下丘脑调节激素的种类及作用(2)垂体①神经垂体分泌的激素及其作用(1)甲状腺的位置:紧贴在气管上端的甲状软骨两侧,分为两叶。

(2)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及其作用①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

②作用:促进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促进生长发育;促进骨骼成熟;促进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发育。

③缺碘造成的影响:幼年时期缺碘会引发呆小病。

4.性腺分泌性激素(1)雄激素①分泌部位:睾丸。

②成分:主要是睾酮。

③作用: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的生成,激发和维持雄性第二性征。

(2)雌激素①分泌部位:卵巢。

②作用: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促进卵子的成熟和卵泡的生长,激发和维持雌性第二性征以及雌性正常的性周期。

(3)孕激素①分泌部分:卵巢。

②作用:与雌激素一起建立和调节月经周期。

妊娠时抑制子宫的运动,并刺激乳房准备哺乳。

1.(2016·10月浙江选考)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 )A.甲状腺B.性腺C.脊髓D.脑A[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只能作用于甲状腺。

]2.(2015·10月浙江选考)下列激素中含碘的是( )A.生长激素B.雄激素C.甲状腺激素D.雌激素C[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

]3.(2015·9月浙江选考)下列激素属于性激素的是( )A.甲状腺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雌激素D[性激素包括雌激素和雄激素,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全国版课件:必修3 第9单元 第3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全国版课件:必修3 第9单元 第3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

基石 生态系统的_____
生态系统的最 生态系统的关键成 活跃的成分 分
(2)相互关系
生产者 和_______ 分解者 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 _______
[思维辨析] 1.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 ×)
【提示】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共同组成,而食物网中的生物只 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
2.关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生物部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D.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都是直接联系的,消费者可有可无
A [ 有些动物属于分解者,如蜣螂等,B 错误;有些细菌属于生产者,如硝 化细菌等,C 错误;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消费者可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 环等,D 错误。]
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只包含生产者与消费者两种成分 B.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一定不是生产者 C.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A [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而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只包含 生产者和消费者,A 正确。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如硝化细菌,也属于生 产者,B 错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都属于分解者,C 错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 的基石,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是生态系统 的必备成分,D 错误。]
A [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 分解者和 非生物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A 错误;生 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 正确;分解者不参与构成捕食 链,捕食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C 正确;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与生态系统 中生物种类的多少密切相关, 生物种类越多, 形成的食物网越复杂, D 正确。 ]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生物(含试题详解)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生物(含试题详解)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生物-全国Ⅲ卷高考新动向1.考查角度更加灵活、新颖;考查内容更加丰富、有深度。

如体现新颖角度考查的有第3、4、6、31、32题,体现深度考查的有第4、29、32题。

2.对知识、能力考查的方向和权重有所变化。

必修1在选择题中的比重增幅较大,突出考查基础性和综合性。

必修3有两个非选择题,即第30、31题,突出考查应用性。

第32题突出考查实验设计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

3.试卷难度有所增加,得高分不易。

主要体现在:①实验设计题的比重增加,而且非选择题设问减少,难度增加,答题要求提高,得全分不易,如第29、32题;②“原因”表述题分量增加,要求考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如第30、31、37、38题。

4.对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素养的考查更为凸显。

如第29、30、31题,思维量大,有一定的难度。

考点新变化1.高频考点、次位考点考查并重,角度和形式灵活。

如对次位考点的考查体现在第3题、第6题、第30题等。

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遗传相关题型的转变新奇。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部分的试题由以往的常考非选择题形式转变为选择题,如第4、5题;遗传题舍弃常见的考查形式,走向遗传规律的验证、实验设计的新角度、新方向,难度较大,对考生能力要求较高,仍为压轴题。

3.知识源于教材,但对方法和思路的考查高于教材。

如第29题第(2)题中要求验证农作物对离子吸收的偏好性,可以借鉴和提炼人教版必修一教材P63物质跨膜运输实例中离子吸收的实验思路和设计方法。

试题新亮点[创新题]第29题第(1)题中以氮元素为切入点串出组成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形式灵活,角度新颖。

考生对于分离定律并不陌生,但第32题第(2)题要求考生在不知显隐性、不知纯杂合的基础上对分离定律进行验证,并写出思路和预期结果,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新颖性,此类试题能够反映出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的热宠题型。

[易错题]第2题综合考查细胞核的相关知识,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三大重要生理过程密切相关,但发生场所不完全相同,转录和翻译常因关联紧密而被忽略其反应场所的不同。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生物(全国卷3正式版)【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生物(全国卷3正式版)【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生物(全国卷3正式版)【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的叙述,错误的是A.tRNA、rRNA和mRNA都从DNA转录而来B.同一细胞中两种RNA和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C.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D.转录出的RNA链与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2. 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动物体内的激素可以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B.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C.癌细胞是动物体内具有自养能力并快速增殖的细胞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3. 植物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是通过测量光合作用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应(如O 2 的释放)来绘制的。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类胡萝卜素在红光区吸收的光能可用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B.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可通过测量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值来绘制C.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也可用CO 2 的吸收速率随光波长的变化来表示D.叶片在640~660 nm波长光下释放O 2 是由叶绿素参与光合作用引起的4. 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5. 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6. 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B.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C.O 型血夫妇的子代都是O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D.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该相对性状是由环境决定的二、综合题7.三、非选择题:29.(8分)利用一定方法使细胞群体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阶段,称为细胞周期同步化。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全国版课件:必修3 第9单元 第5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全国版课件:必修3 第9单元 第5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6.通过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防治有害动物,也可以提高一些农产品或畜 产品的产量。 7.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往往是双向的。
(√ ) ( ×)
【提示】 物质循环的特点为循环流动、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信息传递
[ 理解—深化探究] 1.试从信息传递角度分析,可通过哪些方法进行害虫防治?
虫的种群密度。
[思维辨析] 1.当食草动物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 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2.心猿意马、飞蛾扑火、花香引蝶都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 ( ×)
【提示】 心猿意马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3.信息只能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 )
(3)从信息传递的方向来看,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 具有双向传递的特点。
3.辨析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量流动 特点 范围 途径 减 生态系统中各营 养级 物质循环
利用 _____
信息传递 往往是双向的 生物之间, 生物与无机环 境之间 多种 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 环的方向和状态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甲昆虫的种群密度 B.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类型为化学信息 C.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利用了物理信息 D.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 X,短期内乙昆虫的天敌数量减少
B [ 甲昆虫的活动能力比较弱,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甲昆虫的种群密度,A 正 确;乙昆虫在夜晚活动,影响乙昆虫的信息有光照和 X 物质,分别为物理和 化学信息,B 错误;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利用了物理信息,C 正确; 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 X ,能驱赶乙昆虫,因此短期内乙昆虫的天敌数量减少, D 正确。]
(1)物理信息 Ⅰ.化学物质 动物的特 (2)化学信息 Ⅱ. 定行为特征 (3)行为信息 Ⅲ.物理过程

2019版高三一轮复习系列选考总复习生物讲义:考点加强课3 Word版含答案

2019版高三一轮复习系列选考总复习生物讲义:考点加强课3 Word版含答案

突破一自由组合定律的9∶3∶3∶1的变式1.基因互作(1)含义:两对独立遗传的非等位基因在表达时,有时会因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使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偏离9∶3∶3∶1的孟德尔比例,称为基因互作。

(2)表现:基因互作的各种类型中,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虽然偏离正常的孟德尔遗传,但基因的传递规律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互作的各种类型及其表现型比例如表:2.致死作用(1)含义:指某些致死基因的存在使配子或个体死亡。

(2)常见致死基因的类型如下:①隐性致死:指隐性基因存在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对个体有致死作用。

如植物中白化基因(bb),使植物不能形成叶绿素,植物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正常植物的基因型为BB 或Bb 。

②显性致死:指显性基因具有致死作用,通常为显性纯合致死。

如人的神经胶质症(皮肤畸形生长,智力严重缺陷,出现多发性肿瘤等症状)。

③配子致死:指致死基因在配子时期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有活力的配子的现象。

④合子致死:指致死基因在胚胎时期或成体阶段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活的幼体或个体夭折的现象。

【对点小练】狗的毛色中褐色(B)对黑色(b)显性;I 和i 是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I 是抑制基因,当I 存在时,含有B 、b 基因的狗均表现为白色,i 不影响B 、b 的表达。

现有黑色狗(bbii)和白色狗(BBII)杂交获得F 1,F 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产生的F 2中,理论上杂合褐色和黑色个体之比为( ) A.8∶1 B.2∶1 C.15∶1D.3∶1解析 bbii 与BBII 杂交,F 1为BbIi ,F 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产生的F 2中杂合褐色狗(Bbii)与黑色狗(bbii)之比为24×14∶14×14=2∶1。

答案 B1.模板法解决9∶3∶3∶1变式题(1)看F 2的表现型比例,若表现型比例之和是16,不管以什么样的比例呈现,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全国版)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非选择题五大命题点规范答题指导5学案

(全国版)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非选择题五大命题点规范答题指导5学案

非选择题五大命题点规范答题指导(五)| 群体稳态调节题[典题示范](2018·菏泽市高三质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北极苔原生态系统正因全球变暖导致的重大事件而逐渐消失。

下图为某苔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分析:(1)科学家发现,北极苔原生态系统正在逐步让位于灌木丛和北方森林,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①________,此过程发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除了含有图中的成分之外,还应含有③________________,某国家因核事故曾向该地区的大气中释放了铯等放射性元素,铯若被地衣吸收并积累,则该生态系统中受核污染最严重的生物是④________。

(3)在理想状态下,一对旅鼠每月能生一胎12个幼崽,假设每胎都是6公6母,一个月后幼崽即可成熟,并且开始生育。

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旅鼠种群的数量呈现⑤________型增长,请尝试建立t月后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⑥________________。

(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 t表示t月后该种群的数量。

)[名师指导]1.特别关注关键信息及答题要求,避免所答非所问或推理错误。

(1)北极苔原生态系统逐渐消失的原因在于“全球变暖”,换言之,即温度升高。

若忽略此信息,把发生演替的原因答成优势取代或对光能的利用不同等均不给分。

(2)在建立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时,关注信息“一对”旅鼠、“每胎都是6公6母”,由此可推出N0=2,一月后N1=2+12=14,则λ=7。

但在书写数学模型时,若写成N t=2×7t 不给分,因为题目要求起始数量记作N0;表达式写成N t=N0×λt也不给分,题目给定数字信息的目的在于求出具体的λ值。

2.熟记教材知识,避免造成漏答或少答或错答。

必须明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019版高考生物精准备考一轮全国讲义:必修三 第三单

2019版高考生物精准备考一轮全国讲义:必修三 第三单

第三单元⎪⎪⎪种群和群落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考点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思维导图·成一统][基础速练·固根基]1.判断下列有关说法的正误(1)稳定型的种群数量一定保持稳定(×)(2)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3)年龄大小、随机分布、种群密度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4)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5)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6)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2.据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示意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A :增长型,B :稳定型,C :衰退型。

(2)将各年龄组成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用线连起来:3.将种群特征进行分类①均匀分布②种群密度③随机分布④出生率、死亡率⑤集群分布⑥年龄组成⑦性别比例4.对下列几种生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①蒲公英②田鼠③蚯蚓④鲫鱼⑤蚜虫⑥跳蝻适合用样方法的是①③⑤⑥;适合用标志重捕法的是②④。

5.填写关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的计数方法:下图为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两个样方,图中圆圈代表被调查的个体,甲、乙中应计数的个体数分别为13、9。

(2)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调查某草原上某种野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M只并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只野兔中有m只带有标记,则该野兔种群共有(M×n)÷m只。

[题组练透·过考点]题组一种群的基本特征1.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某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选择题五大命题点规范答题指导(五)| 群
体稳态调节题
(对应学生用书第230页)
[典题示范]
(2018〃菏泽市高三质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北极苔原生态系统正因全球变暖导致的重大事件而逐渐消失。

下图为某苔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分析:
(1)科学家发现,北极苔原生态系统正在逐步让位于灌木丛和北方森林,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①________,此过程发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②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除了含有图中的成分之外,还应含有③________________,某国家因核事故曾向该地区的大气中释放了铯等放射性元素,铯若被地衣吸收并积累,则该生态系统中受核污染最严重的生物是④________。

(3)在理想状态下,一对旅鼠每月能生一胎12个幼崽,假设每胎都是6公6母,一个月后幼崽即可成熟,并且开始生育。

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旅鼠种群的数量呈现⑤________型增长,请尝试建立t月后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⑥________________。

(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 t表示t月后该种群的数量。

)
[名师指导]
1.特别关注关键信息及答题要求,避免所答非所问或推理错误。

(1)北极苔原生态系统逐渐消失的原因在于“全球变暖”,换言之,即温度升
高。

若忽略此信息,把发生演替的原因答成优势取代或对光能的利用不同等均不给分。

(2)在建立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时,关注信息“一对”旅鼠、“每胎都是6公
6母”,由此可推出N0=2,一月后N1=2+12=14,则λ=7。

但在书写数学模型时,若写成N t=2×7t不给分,因为题目要求起始数量记作N0;表达式写成N t=N0×λt也不给分,题目给定数字信息的目的在于求出具体的λ值。

2.熟记教材知识,避免造成漏答或少答或错答。

必须明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题图体现了生产者、消费者及营养结构,需要补充的内容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漏答分解者或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给分。

[评分细则]
(1)(次生)演替(1分) 温度的升高更有利于灌木的生长(2分) (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漏一点不给分,1分) 北极熊(2分) (3)J(字母书写不规范,如写为“j”不给分,2分) N t=N0×7t(N0表示写成“2”不给分,2分)
[强化一练]
图1和图2均表示某生态系统相关内容模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若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则D代表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
该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碳在过程①~⑤中以CO
2的形式进行传递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去掉图1中的箭头①和⑤,用该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其中A、
B、C和D都只代表一个物种,则图中共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A和D的
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若在该食物网中A的能量1
2
来自B,D的能量
1
2

自B,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A获得m kJ的能量,则消耗B________kJ。

(3)图2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那么图中G代表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

设E中的能量为x kJ,F为E的40%,按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可
知,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至少为________kJ ,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至少为________kJ 。

[解析] (1)若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则D 代表的成分是分解者,分
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 2的形式进行。

因此碳在过程①~⑤中以CO 2的形式进行传递的是①②③⑤。

(2)如果去掉图1中的箭头①和⑤,用该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其中A 、B 、C 和D 都只代表一个物种,则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即B→A;B→D→A;B→C→D→A。

A 和D 都捕食B ,为竞争关系,A 捕食D ,为捕食关系,故A 和D 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若在该食物网中A
的能量12来自B ,D 的能量12
来自B ,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A 获得m kJ 的能量,则消耗B 为m 2÷10%+m 2÷10%×12÷10%+m 2÷10%×12
÷10%÷10%=280m 。

(3)图2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那么图中G 代表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设E 中的能量为x kJ ,F 为E 的40%,按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至少为x ÷20%=5x kJ ,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至少为x ×10%=x 10
kJ 。

[答案] (1)分解者 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①②③⑤ (2)3 捕食和竞争
280m (3)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5x
x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