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大臣“制夷”奇招 不卖茶叶令外国人大便不通
高考历史复习《两次鸦片战争》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复习《两次鸦片战争》专项练习含答案1.[2023·山东高三联考模拟预测]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与这一观点主旨最为接近的说法是()A.“工业革命后,英国亟需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B.“鸦片战争前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出超地位”C.“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D.“自由贸易理论,逐渐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认可”2.禁烟时期,林则徐将外国人统称为“夷”,甚至企图对拥有坚船利炮的西方侵略者采取怀柔政策。
“天朝”“皇帝天恩”“奸夷”“夷情”“柔远之经”“以示怀柔”等字眼充斥在林则徐的奏折当中。
这反映出林则徐()A.是一个坚定的抵抗派B.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C.仍存“华夷之辨”思想D.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3.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规定到广州的洋人不得在江中划船取乐,每月中有3天可以结伴在通事(翻译人员)护送下到花园游散,通事对他们的一切行为要负完全责任,他们买货必须由行商经手。
在规定季节之后,洋人不得逗留广州。
由此可见()A.通事阻碍了中外经济交流B.政府限制华洋接触C.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萌发D.闭关锁国政策有名无实4.[2023·山西大同高三三模]从1863年起,俄商在汉口先后开设了顺丰、新泰等砖茶厂,最初“招人包办,监制砖茶”,“其后改用蒸汽压力机。
……初时,制造俄销砖茶之原料为零碎之茶末,后因贸易日渐发展、乃将品质良好之茶叶,用机器磨成粉末以制砖茶。
”俄商从与英商并立到最后垄断了汉口茶叶外销。
这说明,当时()A.俄国的工业发展水平高于英国B.新商业经营形式开始引入中国C.商业需要推动生产工艺的改良D.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影响力扩大5.[2023·北京丰台区高三二模]历史学家徐中约在论及鸦片战争时说:“比鸦片问题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兼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社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
林则徐王鼎的台词

林则徐王鼎的台词鸦片战争是大清国开国以来未有的大败。
此前的战争中,虽有老汗王炮决于宁远,和通泊全军覆没,但绝没有像鸦片战争那样一边倒光挨打的(当然,自此之后就习惯成自然了。
)所以,满朝君臣文武痛定思痛,分析总结,终于得出了一条结论:不该中途撤换了林则徐。
以至于魏源发出感慨:“必沿海守臣皆林公而后可,必当轴秉钧皆林公而后可。
”王鼎在遗书中也写道:“穆(彰阿)不可任,林(则徐)不可弃”。
和其他的历史假设不同,林则徐在赴粤禁烟之前,已经有了一整套对英作战策略,包括战敌情分析和战前准备,所以,我们就从这两方面来分析一下,做个兵棋推演,看看林则徐是否真具有这个能力。
01.敌情分析林则徐在给皇帝的奏折中说,贩毒是英国商人的个人行为,和英国国王、政府无关,因为鸦片在英国就是违禁品,抓住烟鬼“必处以重刑”,他们应该感谢大清国配合他们的工作。
(这点他完全搞错了,鸦片在英国就是常用药。
)林则徐还发现英国国王给商人的训令中有“往别国遵守该国禁令”、“往广东贸易,遵领事验牌”、“往广东,尊法”一类的条文,所以他认为即便惩办英国毒贩,英国政府也绝不会为不法商人出头,最多不过商人们花点钱“私约夷埠一二兵船”在沿海口岸搞点事情。
即便想出头,英国距离大清“六万里外……主客之形,众寡之势,固不待智者而决”,更何况,以肉蛋奶为主食的英国人需要茶叶通便(实际并不是),“因为茶叶之故,不宜造次。
”正因为如此,林则徐在1840年1月18日委托“担麻士”号商船船主弯喇转交一封“投诉信”给维多利亚女王,希望英国有关部门能管管走私犯。
船主不辱使命,把信送到了伦敦,但是女王不能接,因为信中部分言辞“略显”浮夸,竟然有“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一类的话,简直把英国女王当成了大清皇帝的“孙女”了。
后来《泰晤士报》将内容公布之后,一时成为伦敦市民的笑柄和谈资。
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陪伴大清国从鸦片战争打到了八国联军基于以上判断,林则徐就把防范破了财的毒贩们和武装走私船作为工作重点,而不是英国军队。
“粪桶妙计”与“师夷长技”

“粪桶妙计”与“师夷长技”作者:雷颐来源:《百家讲坛》2010年第17期1840年六月,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七月初浙江定海失陷,次年元月,广东的大角、沙角炮台又被英军攻占。
消息传到北京,道光忙派皇侄奕山为靖逆将军,户部尚书隆文、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调集各省军队一万七千余人开往广东,与英军作战。
因距广州较近,三月初湖南提督杨芳率先带领大批兵勇进入广州。
就在他进入广州之前,虎门炮台失守,关天培牺牲,英舰驶入省河,广州城直接处在英军的炮火威胁下。
这时,琦善已被革职,即将押解去京,关天培战死,而奕山、隆文尚未到任,杨芳以参赞大臣的身份短期主持了广东军务。
杨芳武功赫赫,以善战闻名,所到之处欢呼不绝,当地官员也认为他是一道可以倚靠的“长城”,已被解职、仍居广州的林则徐还特地出面为他祭旗。
但杨芳到广州的第二天,广州城附近又有两座炮台被英军攻克。
时人梁廷鰓的《夷氛闻记》记载,杨芳看到夷舰上的大炮总能击中我方,但我方却不能击中夷;我方炮台在陆地固定不动,而夷炮却处在“风波摇荡中”的舰船上;我主夷客,种种条件都大大有利于我而不利于夷,但夷炮威力远在我炮之上,认定“必有邪教善术者伏其内”,于是广贴告示,“传令甲保遍收所近妇女溺器”作为制胜法宝。
他将这些马桶平放在一排排木筏上,命令一位副将在木筏上掌控,以马桶口面对敌舰冲去,以破邪术。
三月十八日,英军进犯,杨芳的这些招数自然完全无用,英舰长驱直入,杨芳急将部队撤回,匆忙休战,但在给皇上的奏折中,他却称自己如何巧妙退敌。
休战期间,杨芳也不积极备战。
四月十四日,奕山、隆文与新任的两广总督祁贡同时到达广州。
奕山等“不知兵”,仍依靠杨芳出主意。
几仗之后,清军大败,五月末,奕山等与侵略者求和,签下《广州和约》,对英方要求悉数答应,并按期交付英方索取的“赎城费”—洋元600万元。
所以《粤东纪事》说,自杨芳到广州之后,“未打胜仗,鬼子之毛,未拔一根”,而“至今兵临城下,开库求和,欺君辱国,贻害无穷,此杨芳之大罪也”。
鸦片战争的具体时间

鸦片战争的具体时间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消极影响深远,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那么鸦片战争的具体时间你知道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鸦片战争的具体时间,欢迎大家阅读。
鸦片战争的具体时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到1860年11月,历时四年多。
第一阶段:1840年6月——1841年5月爆发:1840年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英军路线:珠江口——厦门——占定海——天津白河口第二阶段:1841年初,占香港,虎门之战,5月攻占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1841年8月——1842年8月侵略东南沿海定海战役、镇海战役、吴淞战役1842年8月,英舰抵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鸦片战争简介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
由于中国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英国为了改变贸易入超的状况,向中国偷运鸦片。
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人民群众强烈要求禁烟。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和三元里人民进行了英勇战斗。
但由于清政府奉行妥协方针,终于导致战争的失败。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战争中,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惊醒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了。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侵华战争。
美、俄坐收渔人之利。
四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鸦片战争的真相中国人习惯上把第一次中英战争称为“鸦片战争”,但实际上这场战事的起因绝对不是什么“英国为了倾销鸦片”。
当时世界范围内吸食鸦片基本都是合法的(例如英美都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立法限制毒品),奇怪的是,这些不禁鸦片的国家反倒没什么人吸鸦片,倒是中国这个禁烟的国家对鸦片一往情钟。
改变世界历史的四场茶叶战争

改变世界历史的四场茶叶战争作者:六九笑来源:《党员生活·中》2022年第06期中国人最先发现了茶叶的妙处,并将之介绍到全世界。
这使得世界发生了一种奇怪的变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国家的人无法离开中国的茶叶。
在那时,中国却是茶叶的唯一生产国,这使得茶叶成为中国在经济和外交上的重要筹码,也给中国带来灾难,甚至改变世界历史的进程。
自明朝起,茶叶就成为中原王朝用来化解或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武器,这就是因为饮食结构的问题,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对于茶叶的依赖性甚至远远高于中原民族。
一公元1575年,明朝终于结束了一场历时三年的清河堡战争,这是一场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攻击中原边境军事要塞的战争。
进攻方是蒙古汗图们札萨克图率领的蒙古各部,以及女真族的建州部。
打了三年,战争没有胜利者,蒙古各部死伤惨重,明军虽然最后守住了清河堡,但是主将裴成祖战死,军民伤亡不计其数。
引发这场战争的,却是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的茶叶。
此前三年,明万历皇帝刚刚登基,首辅张居正以万历皇帝的名义发出了一份诏书,下令关闭边境贸易。
当时的茶叶贸易为官方垄断,官方所制定的交易价格太高,于是民间私茶、黑茶兴起。
首辅张居正上任后决意打击民间走私,于是出台了暂停茶叶边贸的诏书。
明王朝的本意是希望在关闭边贸茶市的同时严查贩茶私商和惩办违法官员。
然而这些严厉的措施,却导致边贸茶叶供给完全断绝。
北方的蒙古及女真各部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中,纷纷上书要求明王朝马上重开边境茶叶贸易。
建州女真首领王兀堂,甚至向明朝辽东巡抚张学颜提出:只要能开放清河茶马互市,他情愿“请得纳为质子”。
也就是说,把自己当作开放茶市的人质。
一场茶叶引发的战争终于爆发,三年的血战让茶叶贸易回到了原点。
随着明王朝宣布重开茶市,蒙古和女真各部的斗志被彻底瓦解。
二不过一时一势,张居正过分严格的茶叶政策,使得北方少数民族部落拼死一搏,明朝惹了不少麻烦事,但到了清乾隆时,清朝却能通过向俄罗斯禁售茶叶而让俄罗斯乖乖听话。
清末历史英国人福钧是怎样窃取中国茶叶机密的

清末历史英国人福钧是怎样窃取中国茶叶机密的清末历史英国人福钧是怎样窃取中国茶叶机密的在伦敦吉尔斯东大街9号的墙上有一块蓝色牌子,上面镌刻着这样的字名:植物学家福钧1880年逝世于此。
你是否觉得此人是一个陌生的名人?不仅你有如此感觉,在这个70%的居民都养成了每天下午喝一杯茶的习惯的国家里,很少有人知道此人的冒险经历。
福钧(又译“罗伯特·福琼”)曾在19世纪中叶潜入中国,在中国人鼻子底下窃取中国的茶叶机密。
他的冒险行动收获巨大:现在,全世界的茶消费每年达9000亿杯之多!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历史学家关注过福钧过去执行高风险任务的情况。
但英国茶道爱好者、纪录影片制片人、法学家威利·佩雷尔施泰因揭示了前大英帝国经济文化史中的这个重要插曲。
1996年,在阅读了福钧的手记《茶叶和鲜花之路》以后,佩雷尔施泰因隐约地感觉到,在这部手记的字里行间蕴藏着另一种情景。
于是,他同作为电影工作者的姐姐黛安娜·佩雷尔施泰因以及另一位合作者一起开始研究此事。
历时4年的研究证明,福钧当年的冒险活动乃是一种经济间谍的活动。
锁定目标:茶叶19世纪40年代,尽管有来自布鲁斯兄弟(苏格兰人)1830年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开辟的茶叶种植园的竞争,中国仍是世界上第一大茶叶生产和供应国。
对布鲁斯兄弟十分不利的是,他们生产的茶叶质量太差,根本不可能与中国的茶叶媲美。
1834年,自1599年以来一直为英国王室服务的东印度公司丧失了茶叶进口的垄断权,自己生产茶叶就成了这个贸易巨头(18世纪末,该公司在鼎盛时期控制着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贸易)的主要目标。
在茶叶贸易上依赖中国的东印度公司作出了很大努力,想移种中国茶。
为此首先必须找到能刺探到中国茶叶生产秘密的专家,东印度公司把目光转向了福钧。
福钧对中国比较了解,因为1842至1845年间,他曾作为伦敦园艺会领导人在中国呆过一段时间。
在旅居中国过程中,他学习中文和远东的风俗习惯,熟练掌握了使用筷子的技巧,并在回国时带回了100多种西方人没有见过的植物,其中包括小巧的盆景植物。
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

第一章1840年的茶叶战争小引:林则徐与道光皇帝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林则徐将萎之华,惨于槁木。
——龚自珍1839年1月8日(道光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小寒刚过去两天,拂晓时分的北京街头,寒风刺骨。
晨雾遮挡了早起者的视野,更多的北京居民还躲在被窝里。
这一天将要做什么,许多人没有打算。
林则徐所住的行辕前,此时已是人喧马嘶,打破了清晨的静谧。
华丽的轿子和马车停在门前,即将要出行的人们分头张罗着,只待林则徐一声令下,大家就可以登车揽辔,浩浩荡荡南下奔广州而去。
前来送行的人,觉得钦差大人的排场似乎小了点。
那么大群人中,有12个是轮流抬轿的脚夫,9个是厨子,没有官兵随行,前面也没有鸣锣开道的人。
这也是林则徐好友龚自珍担心的,他建议林则徐不要孤身前往,应该带军南下,这样才能起到震慑的效果,达到惩奸除恶的目的。
天完全亮了后,阳光明媚,这是一个不错的晴朗天,适合远行。
由于前来送行的人络绎不绝,行程一再延误,直到午饭后,林则徐一行人才焚香、发传牌,开始南下之旅。
这一年,林则徐55岁。
道光皇帝一道圣旨,他成了钦差大臣。
“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驰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该省水师,兼归节制。
”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个平凡的年份很快就要过去了。
再过些日子,春节就要到来,大部分百姓关心的是如何过上好年,年关总是会检阅钱袋,在这之前更要奋力一搏。
出京门时,林则徐拉着自己座师、侍郎沈鼎甫的手,两人相视而泣。
他对后者说,“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来新夏.林则徐年谱新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286.林则徐知道此行危险重重,责任大,压力亦大,而且,几乎没有退后的余地。
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际,方显贤者之能。
明知前面有万丈深渊,也要有勇气走过去,这就需要英雄气概。
林则徐的老友魏源认为,道光选择林则徐去禁烟,是因为林则徐说了一些让道光很动容的话:不禁烟,十余年后,将无可筹之饷,无可用之兵。
“茶叶”为什么会成为压垮清朝对外贸易的最后一根稻草

“茶叶”为什么会成为压垮清朝对外贸易的最后一根稻草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20年第12期魏四维茶叶是清政府的钱袋子在清代的对外贸易活动中,茶叶是抵御外国商品倾销、保持贸易顺差的有力武器。
据统计,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欧洲各国向清朝输入了总价值约为一百九十一万两白银的商品,而清政府则向外输出了价值约为三百六十四万两白银的商品,超过进口商品一百七十三万两,在这些出口商品中主要就是茶叶、生丝和瓷器。
这样的贸易顺差一直保持到鸦片战争之前,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欧美各国向清朝倾销商品和鸦片所带来的负担,尤其是在19世纪前期,茶叶占到中国出口商品总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仅广州口岸每年就向英国输出茶叶35万担,价值9445万银元,有效地避免了大清白银外流。
对外,茶叶能让清政府在进出口经济中保持贸易顺差;对内,茶叶是维护国家完整和稳定的重要商品。
在清代“茶法”和“盐政”是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的国家政策,贩卖茶叶需要官方开具“茶引”后才有资格从事贩运。
在清代不同地区的茶叶也有着不同的销售对象,尤其在鸦片战争之后,当时全国诞生了三个最大的茶叶出口地,即:汉口、上海和福州。
汉口的茶叶多流向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和俄罗斯,茶叶多为压制的砖茶;上海作为当时最大的茶叶出口地,其出口的江西、安徽产的红、绿茶销往欧洲,浙江绍兴出产的茶叶发往美国,宁波出产的则大多被日本进口;至于福州出口的茶叶多是销往南洋群岛和南美洲。
正是这样分门别类的销售方式和渠道,让清政府以茶叶为媒介,从世界各国收拢了大量的白银。
而茶叶也在欧美各国的经济贸易中成为了“绿色黄金”。
让大英帝国为之疯狂的茶叶在18世纪40年代的英国,曾发生过多起与茶叶走私有关的恶性事件:1744年,一名海关官员在索尔汉姆被走私者打伤并抓走。
1745年,三名海关官员在格林斯蒂德格林的一家酒吧被打伤并遭到抢劫。
1747年10月,走私犯袭击了在普尔港的政府海关。
这样因商品造成的恶性事件与中国明代的海寇走私颇有雷同,但是更加恶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晚清大臣“制夷”奇招不卖茶叶令外国人大便不通
导语:《论语》中有句话,云:“子不语怪力乱神。
”按朱熹《论语集注》的解释,翻译成白话就是:孔子不说(关于)怪异、勇力、悖乱、鬼神(这些邪
《论语》中有句话,云:“子不语怪力乱神。
”按朱熹《论语集注》的解释,翻译成白话就是:孔子不说(关于)怪异、勇力、悖乱、鬼神(这些邪门歪道和不能说明白)的事。
到了现实生活中,孔子提倡的那些言论不一定能发生作用。
正如俗话所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由于科学发展的水平还不能解释一切自然现象,人们总喜欢用一些稀奇古怪的理论来解释神秘之事。
晚清之时,当西方列国的炮火打开清帝国大门之时,那些经过多年儒家思想熏陶的官员们,常常忘记了老祖宗的教训,不时用“怪力乱神”之类的东西来应付、解释自己经历的一切,闹出了不少笑话。
首先是对自然力的崇拜和迷信。
1841年夏天,满清宗室奕山派驻广东,道光帝对他寄予厚望,一再下旨要他“规复香港”,但他“实不能战”。
恰好此时台风经过香港,吹翻了几艘西方船只。
面对皇帝的严则,奕山把台风来临当成了自己的战绩,进行了一番夸大其词的描绘:“淹毙洋人汉奸不计其数,帐房寮篷吹卷无存,所筑码头,坍为平地,扫除一空,浮尸遍海。
”这种破绽百出的奏议,只要稍微动动脑筋就可以鉴定它的真假。
可此时的道光帝实在已经是焦头烂额,不由把这种搞笑之事当成一点喜悦的理由。
面对突如其来的风暴,他对上天感恩戴德,认为是老天有眼,终于对侵略的人作出了惩罚。
在这一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清廷君臣对战争的无能为力,对自然的盲目崇拜。
这种思想在当时并非皇帝、官员所独有,普通的知识分子对此也没有明确的认识。
诗人张维屏写下了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