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传热小结
化工原理教学资料:总结-第四章

K
m
dm
1d1
b
dm
2d2
(以管对数平均面)
1 K2
1
1
d2 d1
b
d2 dm
1
2
(以管外表面)
(1)污垢热阻时K计算
1 K1
1
1
Rd 1
bd1
dm
Rd 2
d1 d2
d1
2d2
(2)平壁与薄壁管的K计算
①传热壁为平壁与薄壁管时
当
A1
A2
Am
1 K
1
1
Rd 1
b
Rd 2
1
2
②传热壁热阻、污垢热阻可忽略时
t1 t2
T1 t1 T2 t2
(3)流向选择(逆流优于并流)
当热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 (T1、T2)、(t1、t2)相同时:
(1)tm逆 tm并 A逆 A并
(2)逆流的qm1、qm2 并流的qm1、qm2
3. 总传热系数K计算
1
K1
1
1
b
d1 dm
1
2
d1 d2
(以管内表面)
1
t2 2
、、、cp
③特性尺寸l:圆管为内径d1、非圆管为当量直径de
④传热指数n:
流体被加热时:n=0.4 流体被冷却时:n=0.3
⑤其他条件不变,流速或管径变化时:
若:d一定 u 0.8、qv0.8、qm0.8
( u )0.8 ( qv )0.8 ( qm )0.8
u
qv
qm
当 Rd1 Rd 2 0、
b 0 1 1 1
K 1 2
(3)K与关系的分析 ① 如21、不计壁阻 ②如12、 不计壁阻
传热总结

1.核态沸腾:在加热面上产生汽泡,换热温差小,且产生汽泡的速度小于汽泡脱离加热表面的速度,汽泡的剧烈扰动使表面传热系数和热流密度都急剧增加。
2.膜态沸腾:在加热表面上形成稳定的汽膜层,相变过程不是发生在壁面上,而是汽液界面上,但由于蒸汽的导热系数远小于液体的导热系数,因此表面传热系数大大下降。
3.影响自然对流传热系数的主要因素有:(流动起因,流动速度,流体有无相变,壁面的几何形状、大小和位置,流体的热物理性)4.沸腾的临界热通量是指(当壁面过热度大到某一程度时,汽泡来不及脱离加热面而开始连成不稳定的汽膜,即由核态沸腾开始向膜态沸腾过渡,出现临界点的热流密度)5.减小管内湍流对流传热热阻的方法(增加流速,采用短管。
改变流体物性,增加换热面积,扰流,采用导热系数大的流体用小管径等)6.反映对流传热强度的准则称为努塞尔准则7.管内充分发展湍流的传热系数与平均流速U的0.8次方成正比,与内径D的0.2次方成反比。
8.大空间自然对流处于湍流状态时有自模化特征,此时传热系数与尺寸无关9.自然对流传热在湍流条件下发生关于特征尺度L的自模化现象10.在蒸汽的凝结过程中珠状凝结的传热系数大于膜状凝结11.自然对流传热是指流体在浮升力作用下的对流12.管槽内对流传热的入口效应是指(流体入口段由于热边界层较薄而具有较高的对流传热系数)13.流体在大空间沿竖壁作自然对流传热时,对于湍流工况,其对流传热系数正比于竖壁高度的0次方14.大容器沸腾曲线分为自然对流、核态沸腾、过渡沸腾、膜态沸腾四个区段15.流体纯自然对流传热的准则方程可写成Nu=f(Gr,Pr)流体掠过平板对流传热时,在下列边界层各区中,温度降主要发生在层流底层(1)主流区 (2)湍流边界层(3)层流底层(4)缓冲区 (5)湍流核心区16.空气自然对流传热系数与强迫对流时的对流传热系数相比要小的多是从核态沸腾过渡到膜态沸腾的转折点17.沸腾的临界热流量qc18.液体沸腾时,汽泡内的压力大于汽泡外液体的压力表面张力19.定型准则是指全部由已知量构成的准则20.工程中,较为常用的沸腾工况是指核态沸腾21.下述哪种手段对提高对流传热系数无效?(1)提高流速(2)增大管径(3)采用入口效应 (4)采用导热系数大的流体22.Nu(努谢尔特)准则反映2)对流传热强度23.判断管内湍流强制对流是否需要进行人口效应修正的依据是l/d<5024.相变传热的特征为)液体的表面张力、汽化潜热25.冷却液润湿壁面的能力取决液体的表面张力、液体与壁面间的附着力26.在饱和沸腾时,随着壁面过热度的增高将会出4 个换热规律全然不同的区域。
化工原理第4章小结

水平管束外的冷凝
r g h 0.725( 2 / 3 ) n d0 t
2 3
1 4
▴ 单根水平圆管与垂直圆管的表面传热系数之比
h水平 L 0.64 d h垂直 0
1/ 4
(4). 液体沸腾传热及其影响因素
1) 大容积饱和沸腾传热机理 ① 汽泡能够存在的条件: ② 汽泡产生的条件:
t h, w th hi Ai
tc,w b t h, w Am
tc , w tc 1 h0 A0
t c ,w
tc ho Ao
结论:壁温接近表面传热系数大的一侧流体温度。
(3) 传热效率和传热单元数NTU h
(qm ,h cP ,h ) min (t h1 t h 2 ) t h1 t h 2 h max (qm ,h cP ,h ) min (t h1 tc1 ) t h1 tc1 若 h已知, 则可求得t h 2 .
4.3 对流传热
工程上,对流传热指流体和固体壁面间的传热过程 (1)分类 自然对流;强制对流。 (2)热边界层 圆管内 (3)牛顿冷却定律 近壁处,流体温度显著变化的区域。
t,max
1 d 2
t hA t 1 hA
或:q ht
4.4 表面传热系数的经验关联 (1)无相变化时对流传热过程的量纲分析
Nu 0.027Re0.8 Pr0.33 ( /w )0.14
近似取: 流体被加热: ( w ) 0.14 1.05
流体被冷却: ( w ) 0.14 0.95
适用条件: Re 10000
0.7 Pr 167
l / d 60
传热-小结

(5)物体的辐射传热速率与绝对温度的 ) 正比。 正比。
方成
(6)物体黑度是指在 ) 的 相等。 相等。
温度下, 温度下,物体的
与
之比,在数值上它与同一温度下物体 之比,
(7)设置隔热挡板是 ) 辐射散热的有效方法。 辐射散热的有效方法。 材料的黑度愈低, 材料的黑度愈低,辐射散热量 。
(8)冷凝现象有 ) 凝器的设计都按 沸腾和 是按
第4章-小结
知识结构图
热传导 傅立叶定律 导热系数 一维平壁热传导:单层、 一维平壁热传导:单层、多层 一维圆筒壁热传导:单层、 一维圆筒壁热传导:单层、多层 对流传热过程分析 强制对流 无相变 自然对流 蒸汽冷凝 有相变 液体沸腾 牛顿冷却定律 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 黑体、镜体、 黑体、镜体、 透热体、 透热体、灰体 热辐射 斯蒂芬-波尔茨曼定律 斯蒂芬 波尔茨曼定律 黑度 克希霍夫定律 两固体间辐射传热
传热计算
传热速率方程式
Q = KA∆tm
热量衡算方程式
无相变时 Q = G1c p1 (T1 − T2 ) = G2 c p 2 (t 2 − t1 ) 相变时
Q = G1 r = G 2 c p 2 (t 2 − t1 )
总传热系数 1 1 b d0 1 d0 = + + K 0 α 0 λ d m α i di
牛顿冷却定律
放热 吸热
Q = αA(T − Tw ) Q = αA(t w − t )
无相变圆形直管内的强制湍流
Nu = 0.023 Re
0.8
Pr
n
λ duρ 0.8 cpµ n α = 0.023 ( ) ( ) d µ λ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 Re>10000,0.7<Pr<120,µ<2mPa·s,l/d>60 , , , 流体被加热时, 流体被加热时,n=0.4;被冷却时,n=0.3 ;被冷却时,
化工原理第四章传热过程

化工原理第四章传热过程1.传热的基本概念传热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在化工过程中,传热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反应速率、产品质量和能源消耗等因素。
传热主要有三种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导热是指热量通过物体的传导方式传递,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体的对流方式传递,辐射是指热量通过热辐射的方式传递。
2.导热传热导热是物体内部由高温区向低温区传递热量的方式。
导热过程可以用傅里叶热传导定律来描述,该定律表明热量传递率与温度梯度成正比。
导热传热的速率还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物体的导热系数、物体的表面积、热流经过的距离和温度差。
在化工过程中,常使用换热器来实现导热传热。
换热器一般由热源、冷源和传热介质组成,热源和冷源通过传热介质这一中介物交换热量。
3.对流传热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体的对流方式传递。
在化工过程中,常常通过对流传热来进行换热操作。
对流传热可以分为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
自然对流是指由于密度差异造成的流体运动,如热空气的上升和冷空气的下降。
强迫对流是通过外部力驱动,如泵或风扇。
对流传热的速率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流体的传热系数、温度差、流体的速度和流体的性质等。
4.辐射传热辐射是指热量通过热辐射的方式传递。
辐射传热是无需介质的传热方式,可以在真空中进行。
辐射传热的速率取决于物体的发射率和吸收率、物体的表面积和温度差。
辐射传热的速率还受到物体的形状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在化工过程中,辐射传热常常会对反应器和催化剂起到重要的作用。
对于高温反应,辐射传热可以提供额外的能量,从而促进反应的进行。
5.传热设备的选型在化工过程中,根据具体的传热需求,需要选择适当的传热设备。
常见的传热设备包括换热器、热交换器和加热炉等。
选型传热设备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传热效率、设备成本、操作和维护的便利性以及安全性等。
总结:传热是化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反应速率、产品质量和能源消耗等因素。
在传热过程中,导热、对流和辐射是主要的传热方式。
传热总结

3、套管换热器内管直径为 、 φ89×3.5mm,流量为 × ,流量为2000kg/h的苯 的苯 在内管内由80 冷却到50 在内管内由 ℃冷却到 ℃,冷却 水在环隙从15℃升至35 水在环隙从 ℃升至 ℃,苯与水 的对流传热系数α 的对流传热系数 1 、α2分别为 230w/m2. ℃、290w/m2 ℃,忽略污垢 热阻。 热阻。 :(1)冷却水消耗量; 求:( )冷却水消耗量; (2)逆流时所需操作面积。 )逆流时所需操作面积。 已知: 已知:苯Cp1=1.86kJ / kg. ℃; 水Cp2=4.178kJ / kg. ℃ 。
A实=nπd0L=36×3.14×0.019×15=3.2m2 × × × A实>A0 则换热器面积能满足要求。 则换热器面积能满足要求。 由管程流体的流速确定管程数: 由管程流体的流速确定管程数: Q = qmcp(t3-t1)=qm×4.18×1000×(30-20) × × =92000 (无能量损失,冷流体吸收能量=热流体放 无能量损失, 无能量损失 冷流体吸收能量= 出能量) 出能量) qm0=2.2kg/s qv = 0.0022m3/s u=qv/A=0.0022/0.785×0.0152×36 × =0.4m/s<0.5m/s <
流速太低,低于水的经验流速( 流速太低,低于水的经验流速(0.5m/s) ) 因此换热器不能为单程应为双程, 因此换热器不能为单程应为双程,此时 流速增加一倍u=0.8m/s 流速增加一倍 = 双程: 双程:α=0.023(λ/d) (Re)0.8(Pr)0.4 Re = duρ/ µ=(0.014×0.8×1000)/0.001 × × =11200 Pr = cpµ/ λ=(4.18×1000×0.001)/0.6=6.970 × × 则α= 0.023(0.6/0.014) ×112000.8 ×6.970.4 =3719W/m2.℃ ℃ Re为双程 为单程 Re/Re'=u/u'=2 为双程Re'为单程 为双程 α/α'=(Re/ Re' )0.8=20.8=1.74
传热学总结

传热学总结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的一门学科。
热量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在工程和科学领域中,了解热量传递的规律和机制对于设计和优化热工设备以及理解自然界中的热现象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热学主要涉及三种传热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首先是传导。
传导是指由于物质内部分子之间的热振动使热量从一个分子传递到另一个分子的过程。
传导的速率取决于物体的导热性质、温度差和物体的尺寸。
导热性质通常用热导率来衡量,而传导速率可根据傅里叶定律进行计算。
导热性质的大小与物质的种类和结构有关,例如,金属通常具有较高的导热性能,而绝缘材料则具有较低的导热性能。
其次是对流。
对流是指由于物质的流动而引起的热量传递。
通过对流传热,热量可以通过流体中的对流现象传递。
对流传热通常包括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两种形式。
自然对流是指由于密度差引起的流体的自发运动,例如烟囱中的空气的运动。
而强制对流则是通过外部力的作用导致流体运动,例如风扇引起的空气流动。
对流传热速率可以通过牛顿冷却定律来计算,该定律表明传热速率与温度差、流体性质以及流体速度等因素有关。
最后是辐射。
辐射是指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的热量传递过程。
辐射传热不需要物质介质,因此可以在真空中进行。
辐射传热速率取决于辐射体的温度和发射率。
发射率是描述辐射体发射热量程度的参数,与物体的吸收能力、反射能力和透过能力有关。
根据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可以计算辐射传热速率。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概念在传热学中起着关键作用。
例如,传热的和传热的阻力。
热阻是指抵抗热量传递的力量,其大小取决于材料的导热性质和几何形状。
热阻的倒数是热导值,表示材料导热性能好坏的指标。
而传热系数是指单位长度或单位面积上的热量传递速率和温度差之间的比值,也是表征物体传热能力的重要指标。
传热系数越大,热量传递越快。
总的来说,传热学是一门涉及热量传递的学科,深入研究热量传递的机制和规律对于工程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传导、对流和辐射这三种传热方式以及相关的概念和定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热量传递的知识。
化工原理 传热 知识总结

换热器 概念:传热的三个环节、 概念:传热的三个环节、传热单元 公式: 公式: LMTD法: 法
设计型、操作型问题计算、 设计型、操作型问题计算、分析
Q= 总推动力 = 总热阻 t1 − t 4
Q = qA 平壁 圆筒壁 Q = t 1 − t 2 b Am λ
∑b
i =1
3
i
λi A
Q=
t1 − t 4
∑b
i =1
Am = 2πrm L
rm =
r2 − r1 ln r2 r1
对流 概念:热边界层、 概念:热边界层、
ε-NTU法 : 法 设备: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热补偿方法、 设备: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热补偿方法、
流程选择原则、 流程选择原则、强化传热措施
传导内容
导热
薄壳法求一维导热温度分布、 或 薄壳法求一维导热温度分布、Q或q 温度分布 三类边界条件) (三类边界条件) 导热微分方程及其化简
n
u 0. 8 α ∝ 0.2 d
辐射 概念:黑体、灰体、吸收率、黑度、 概念:黑体、灰体、吸收率、黑度、角系数 公式: 公式:
E ε= Eb
T E b = σ 0T = 5.669 100
4 4
-------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ε = a ------可希霍夫定律 可希霍夫定律
α的影响因素 的影响因素、 各种对流传热情况下 α的影响因素、数量级 几个准数:Nu、Pr 几个准数: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传热的基本原理、传热的规律,并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去分析和计算传热过程的有关问题,诸如:
(1)热传导速率方程及其应用;
(2)换热器的能量衡算,总传热速率方程和总传热系数的计算;
(3)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
(4*)辐射传热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定律,掌握两物体间辐射传热的速率方程。
应掌握的内容
(1)传热的基本方式。
(2)间壁式换热器。
(3)对流传热系数机理。
(4)用对数平均推动力法进行传热计算。
(5)换热器的结构型式和强化途径。
(6*)两固体间的辐射传热速率方程及其应用
重点
(1)单层、多层平壁热传导速率方程,单层、多层圆筒壁热传导速率方程及其应用。
(2)换热器的能量衡算,总传热速率方程和总传热系数的计算,用平均温度差法进行传热计算。
(3)对流传热系数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传热小结
本章讨论了传热的基本概念(包括热传导的概念及
导热速率方程、对流传热的概念及对流传热速率方程、对流传热系数);导热问题求解方法;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传热过程的计算(包括换热器的热量衡算、总传热速率方程、总传热系数和平均温度差法);换热器的主要类型、结构形式及换热器的设计与选型等内容。
要认真学习本章内容,对一些基本定义、公式要记牢,要灵活应用上述概念和方程,进行工程传热问题的计算。
重点
(1)单层、多层平壁热传导速率方程,单层、多层圆筒壁热传导速率方程及其应用。
(2)换热器的能量衡算,总传热速率方程和总传热系数的计算,用平均温度差法进行传热计算。
应掌握的内容
(1)传热的基本方式。
(2)管内强制湍流时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
(3)间壁式换热器。
(4)换热器的结构型式和强化途径。
一般了解的内容
(1)其它情况下对流传热,冷凝传热与沸腾传热。
(2)辐射传热与对流-辐射联合传热。
(3)一般传热设计的规范、相关计算和设备选型要考虑的问题。
本章主要内容
1.热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
热传导(导热)、热对流(对流)和热辐射
传热可依靠其中的一种方式或几种方式同时进行。
比如流体流过固体表面时发生的对流和热传导联合
作用的传热过程称为对流传热过程.
2.傅立叶定律与热导率
dt Q A dn
λ=-傅立叶定律 热导率λ表征物质导热能力的大小。
各种材料热导率值的大致规律:金属固体> 非金属固体> 液体>气体。
一般绝热材料的热导率小是因为其多孔的结构,孔中充满空气。
纯金属的导热系数一般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气体的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式中负号表示热流方向总是和温度剃度的方向相反。
12t t t Q b R
A
λ-∆==∑∑∑==+∆=-=n i n i i i n R t A
b t t Q 1111λ3.平壁的稳定热传导
单层平壁:多层(n 层)平壁: 对于多层平壁的稳态热传导,各层的温差之比等于各层的热阻之比。
4.圆筒壁的稳态热传导
单层圆筒壁多层圆筒壁
12
2
1
1
ln
2
t t t
Q
r R
l r
πλ
-∆
==或12
m
t t t
Q
b R
A
λ
-∆
==
14
3
12
1
112233
n
i
m m m
t
t t
Q
b
b b
R
A A A
λλλ
=
∆
-
==
++
∑
∑
多层壁的总热阻等于串联的各层热阻之和,总推动力等于串联的各层推动力之和。
不同半径r处或不同层传热速率Q相等,热通量q却不等。
5.对流传热方程和对流传热系数
Q A t α=∆↑
↑∆Q A t α一定时,和牛顿冷却定律w w
t T T t t t α∆=-∆=-对于热流体对于冷流体为对流传热系数
注意对流传热系数取值范围的大致规律:
α湍流> α层流
α强制对流>>α自然对流α相变>>α无相变α液体>>α气体 圆管内湍流时,0.80.023n Re Pr
d λα=
6.稳态传热过程热量衡算
11122221()()
m p m p Q q c T T q c t t =-=-12212()
m m p Q q r q c t t ==-或
7.平均温度差∆t m 对于并流和逆流1212
ln m t t t t t ∆-∆∆=∆∆ t 1、t 2,T 1、T 2相同的条件下m m t t ∆>∆逆并采用逆流换热可以节省传热面积,故工业生产中多采用逆流操作。
当换热器一侧流体发生相变,就无所谓逆并流 折流和错流m m t t ϕ∆=∆逆要求0.8
ϕ≥
8.总传热系数K
2
12212111111d d d d R d d b R K d m d αλα++++= 总传热系数K 就应该与所取的面积基准相对应
值的物理意义:传热过程各步热阻之和1K
2
1111αα+≈K 薄管壁和污垢热阻可忽略时:▪控制热阻211
,K ααα>>≈若则212,K ααα<<≈若则
9.壁温计算
1122
11
W w W w m m T T T t t t Q KA t b A A A αλα---=∆=== 传热面两侧的温度差之比等于两侧热阻之比,管壁热阻可忽略时,壁温总是接近于α大(热阻小)侧流体的温度.
如果两侧有污垢,还应考虑污垢热阻的影响。
10.传热计算
m
Q KA t =∆11122221()()
m p m p Q q c T T q c t t =-=-11122221()()m p m p m
Q q c T T q c t t KA t =-=-=∆或直接写成:
11.换热器
换热器分为三大类:混合式、蓄热式、间壁式。
常用间壁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夹套式换热器,沉浸式蛇管换热器,平板式换热器,列管式
换热器等
列管式换热器:基本结构,热补偿,流程安排,选用步骤等.
12.强化传热的途径m
t KA Q ∆= 增加传热温差(尽量接近逆流).
提高传热系数(应分清矛盾的主次,重点放在薄弱环节上)
增大相对传热面积(采用新型换热器)
[例]某车间需要安装一台换热器,将流量为30m 3/h 、
的料液由20℃预热到60℃。
加热剂为127℃的饱和蒸汽。
该车间现库存一台两管程列管式换热器,其规格为φ25×2mm ;长度为3m ;总管数72根。
试问库存的换热器能否满足传热任务?操作条件下,料液的物性参数为31100/;0.58/;kg m w m C ρλ==⋅︒C m w ︒⋅=/5.46λ0.0003R =∑钢的导热系数3.77/; 1.5;p C kJ kg C mPa s μ=⋅︒=⋅2422/,110/m C W W m C α⋅︒=⨯⋅︒蒸汽冷凝对流传热系数,污垢热阻总和
解:传热能力核算m
t KA Q ∆=296.163025..014.372m
dl n A =⨯⨯⨯==π12211122
)()ln ln 602085.412720ln 12760
m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C ----∆==-----==︒--(蒸气冷凝宜走壳程,料液走管程。
其中
1α0.80.4
10.80.420.023(Re)(Pr)0.580.023(10300)(9.75)2560/0.021
d
W m C λα=⨯=⨯⨯⨯=⋅︒求管内料液一侧的对流系数:
430.0210.671100Re 1030010,1.510
du ρμ-⨯⨯===〉⨯333.7710 1.5103Pr 9.75,14360,0.580.021
p C L d μλ-⨯⨯⨯=====>s m u /67.02
/72021.0785.03600302=⨯⨯⨯=
11110.0250.0020.02510.00031000025600.02146.50.0231097o o o i i
d bd R K d d ααλ=+++⨯=+++=⨯⨯∑C
m w K ︒⋅=2
/1097换热器的传热速率kw t KA Q m 15894.8596.161097=⨯⨯=∆=该换热器的热负荷2221301100'() 3.77(6020)3600m p Q q c t t ⨯=-=⨯⨯-1382kW
='Q Q >所以库存的换热器能够完成传热任务。
另一种解法:
由传热方程式求得完成传热任务所需要的传热面积为:
''m Q A K t =∆'1382Q kW =C
m w K ︒⋅=2/1097C
t m ︒=∆4.85275.144.8510971382'm A =⨯=该库存换热器所提供的传热面积的传热面积为:296.163025..014.372m dl n A =⨯⨯⨯==π所以库存的换热器能够完成传热任务。
'A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