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塑知识型组织
知识创造型企业

知识创造型企业作者:野中郁次郎(日)野中郁次郎,日本东京一桥大学国际企业战略研究生院荣誉退休教授,曾与竹内弘高合著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
本文最初发表于1991年的《哈佛商业评论》。
它帮助普及了“隐性”知识的概念——这种知识是极富价值但又主观性很强的一些洞见和直觉,它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因而难以捕捉与分享。
多年以后,文中关于组织的观点,以及组织中的知识分类,仍然让读者赞叹。
例如,对于如何从隐性知识中提炼出客观的、可传递的知识(也就是“显性”知识)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并且利用松下电器如何制造出更优质的面包机的生动例子加以说明,既激发了人们的兴趣,又具有可操作性。
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确保显性知识可以重新内化为隐性知识,并继续孕育出新的创新性解决方案。
在不确定性是唯一确定因素的经济环境中,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可靠来源就是知识。
由于市场瞬息万变,技术层出不穷,竞争对手成倍增加,产品一夜之间就面临淘汰威胁,所以,只有那些不断创造新知识,进而将其推广到整个组织,并迅速运用到新技术和新产品之中的企业,才能常胜不败。
这样的企业就是“知识创造型”企业,它们唯一的任务就是不断创新。
然而,尽管如今人们都在大谈特谈“脑力”和“智力资本”,却很少有管理者能够抓住“知识创造型”企业的真正本质,就更不用说如何加以管理了。
这是因为:他们完全误解了什么是知识,以及企业必须怎样做才能充分利用知识。
从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到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西方传统的管理思想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即把组织视为“处理信息”的机器。
根据这一观点,只有正规的、系统性的东西才是有用的知识,比如硬性的(即可量化的)数据、成文的程序,以及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原理。
{组织设计}重塑知识型组织

(组织设计)重塑知识型组织重塑知识型组织打破组织边界,学习和分享。
结合企业战略,创新和成长。
MichaelH.Zack著许多公司均认同这样壹种观念:于当前的商业环境中要想高效率运作,就要将企业转变成为知识型组织。
可是几乎没有公司真正懂得知识型组织的含义,也不清楚转变成知识型组织具体需要采取哪些改革措施。
最普遍的误解是认为公司的产品或服务中所包含的知识越多,那么企业就越是壹个"知识型组织"。
举例来说,壹个产品完全由知识构成的研究机构或咨询公司,就属于高级知识型组织,而那些制造和出售简单产品的公司,如水泥公司,就属于低级知识型组织。
这是壹种危险的论断,于工业化时代发展起来的行业会认为他们不可能经过改革而转变为知识型组织,而信息化时代发展起来的行业会沾沾自喜地认为他们的运营模式不需要任何改变,就已经是知识型组织了。
简而言之,把产品或服务作为区分或定义知识型组织的依据,会导致观念的扭曲。
产品或服务只是消费者能够直接见到的壹部分,就像露出水面的冰山壹角。
使得公司生产出任何产品的是处于水面以下、隐藏于公司无形资产当中的知识: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什么生产的知识资本。
知识型组织由四个要素组成:流程(process)、边界(place)、目标(purpose)和理念(perspective)。
流程指组织内部分享和创造知识的活动。
边界是指为了分享和创造知识通常会超越组织的传统边界。
目标指组织的使命和战略。
理念是指影响和约束企业决策和行为的世界观和企业文化。
之上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了评价基础,用来判定知识于多大程度上成为组织和企业竞争方式的组成成分。
如果经理人理解了这四个要素的互动关系,就能够开始于企业内部实施变革,以充分利用隐藏于表面下的知识资本。
组织内分享和创新知识大多数企业主要关注具体的、见得见的日常活动。
而知识型组织除此之外,仍关注俩个关联的过程:有效利用现有知识和创造新知识。
这样做主要有四个目标:壹是保证知识的分享,来自公司某壹个部门的知识能够运用到其他部门。
重塑劳动、人事、分配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

核与本部门的业绩 挂钩 . 但
不参与本级自主分 配 . 只能 由 其 上 一 级 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考 核 分
配。 绩效分配瘦收A拉开 了 差距 . 商发了活 力和效率。 2 年 公 司中 层人员年终 ∞0
利 害关系的两个岗位或紧密关联的 上下 组织责任体 系。按照 统一规划、 分级管 折 . 盈亏都在 。 存折 ’ 上记载反映。 藏动 , 理、 分级实施 、 分工负责。 的曝则 , 建立了 就是上一年的目标 完成情况自动成为下 公 司一 分厂 { 处室 ) 一大横班一运行班
一
年的 目标考核基数。对生产系统及其
1 .改企业 。 发 工 瓷为职 工 自己
高综合素质和能 力。
四、 建立 “ 目标蕾人 、 制度 管 人” 的评价 鸯核 机制
确定各级管理层次的淘汰 比例 和淘流标 准. 推行逐 级退人制 、 岗位竞争末位淘汰
“ 工瓷。 挣 现在 , 每个 员工的工资都靠目
挣 . 每个月 1 按可控原则确立考核项 目。 . 在对 己 。老 工资只列入挡案 工资 , 制,使那些不能胜任 岗位 的员工通过有 各级管理层面进 行考核 中 .放弃以往事 的绩 效 工资 自己 都可 以测算 .上 不封 效的程序自动为能者所 取代 ,真正形成 无 巨细的考核方式 , 考核各项经济指 顶。员工薪酬多少 . 直接与敬业蔫神、 能 只 流动的淘汰机制。逐级退人制就是 按责 标 中各单位可控的部分 。 工作绩效挂钩。 比如 , 公司考核 力表现 、 任权眼归属对等的原则 .下一级单 位可 分厂时 . 2 .建立 。 单位工效挂构 、职工按效 主要考核产量、 质量、 成本 、 消 向上一级单位合理退 出人 员 ,逐级退 出 耗、 全等指标 . 考核相 对固定不 可控 取础、 薪麓高动、 薪奠效动、 总精控制 、 分 安 不 直至退到公司 ,上一 级单 位对 合理退 出 的折旧 、 利费等 。 配权下放和监督 指导 的分 配制度。 司 公 福 人 员无条件接纳。各 级用人单位 制定 退 2 .按先 进的 原则确 立 考核项 目的 针对不 同部门 ,采取不同的挂钩分配模 人标 准 . 经上一级单位 审定后予 以公开 . 指标 。公司预先确立各个 考核项 目的 指 式 :对生产单位实行万元产值工资含 量 按透明化程序严格 、 规范地退 出人员 ; 上 标基数 ,比 本企业先进和行业先进水 提成 、 能降耗提成 、 量否决及标准质 节 质
未来学习中心建设:图书馆的角色定位、功能重塑及实践探索

未来学习中心建设:图书馆的角色定位、功能重塑及实践探索张静蓓,徐亚苹,周琼,蔡迎春*(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上海201620)摘要:[目的/意义]未来学习中心是高等教育满足数智社会需求的全新教育模式,将引领高校图书馆开展新形态智慧建设。
图书馆需要明确自身在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中的作用,以期推动知识交流,激发跨界合作,引导和促进图书馆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共同应对挑战。
[方法/过程]梳理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背景与契机、建设理念与目标、任务与框架,从图书馆在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功能重塑、实践探索、建设挑战等角度分析图书馆在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中的作用。
[结果/结论]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多个主体的协同。
图书馆在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中,既是推动者,也是参与者,需要积极谋划,通过文献资源整合和空间流程再造,以支持个性化、智慧化和终身学习的需求。
关键词:未来学习中心;数字化转型;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248(2023)06-0043-08引用本文:张静蓓,徐亚苹,周琼,等.未来学习中心建设:图书馆的角色定位、功能重塑及实践探索[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3,35(6):43-50.收稿日期:2023-05-12作者简介:张静蓓(1988-),女,硕士,馆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研究方向为数字人文、信息素养教育。
徐亚苹(1988-),女,硕士,馆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研究方向为信息行为、信息素养教育。
周琼(1976-),女,博士,副研究馆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研究方向为数字学术、信息素养教育*通信作者:蔡迎春(1971-),女,博士,研究馆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馆长,研究方向为图书情报、资源建设与阅读服务、数字人文与文献研究。
E-mail:****************.cnDOI :10.13998/ki.issn1002-1248.23-04481引言未来学习中心是高等教育满足数智社会需求的全新教育模式,将引领高校图书馆开展新形态智慧建设。
现代管理专题形考作业答案(修订版)

现代管理专题形考作业1一.名词解释1、知识经济(经合组织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
2、企业再造:企业再造也叫做企业流程再造,是指为了在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着改善,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彻底改造业务流程。
3、工作设计:工作设计是指为了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合理有效的处理工作的关系而采取的、对于满足工作者个人需要有关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能和工作关系的特别处理。
4、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5、企业持续发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通过持续学习和持续创新活动,形成良好的成长机制,企业组织在经济效益方面稳步增长,在运行效率上不断提高,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在同行中的地位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
6、连续式流程:是指流程中的某一工序只有在前道工序完成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即所有工序都按先后顺序进行。
7、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一个期望的未来景象,是一种召唤及驱使人向前的使命,能不断扩展他们创造生命上真正内心所向往的能力。
8、深度汇谈:是一个团体的所有成员,摊出心中的假设,而进入真正一起思考的能力,让想法自由交流,以发现远较个人深入的见解。
9、流程管理:流程管理是指以流程为基本的控制单元,,按照企业的经营战略的要求,对流程的规划、设计、构造、运转及调控等所有环节实行系统管理,全面协调各种经营流程之间的相互匹配关系,以及与管理流程的适应问题。
10、异质群体:与同质群体相对而言。
指由个性各异而又互相依赖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群体。
是群体质量结构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判断题1.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
(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
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重塑

1 知 识 型 员 工 的 心 理 契 约
1 1 心理 契约 的特 点 .
罗 宾逊 和莫 里森 在对 心 理 契 约违 背 机 理 的研 究 中指 出 , 心理 契 约 的违 背 , 一般 源 自组 织对 员 工 的承诺 无 力 兑 现 、 意 违 背 和理 解 歧 义 。无 力 兑 有 现, 是指 组 织 有 愿 望 但 没 有 兑 现 对 知识 型 员 工 既 定 承诺 的能力 ; 意违 背 , 组织 具 有 兑 现 承诺 的 有 是 能 力但 不愿 兑现 ; 理解 歧 义 , 因为 组 织 与员 工 双 是 方 对 承诺含 义 的理解 差 异 。但 是 只要 出 现心 理 契 约 的破 裂 与违 背 , 组 织 和 员 工 个 体 都 是 损 失 和 对 伤害 。知识 型 员 工 的 心 理 契 约从 平 衡 被 打 破 , 到 破裂、 背 , 违 是一 个心 理 到行 为 产 生 变化 的复 杂过
() 理 变 化 一从 平 衡 到 破 裂 。 当员 工 感 知 1心 组织 对 其承 诺 不 能 够 实 现 时 , 论 是 组 织 确 实 没 不 有能 力还 是有 一定 的能力 但 更 多地 考 虑 其他 因素
不愿 意兑 现 这 种 承 诺 , 知识 型 员 工 都 会 敏 感 地 察
希望有更多的培训和晋升机会 、 良好的职业发展空 间、 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和专业领域的高层次发展。
・
7 ・ 4
石油 化工 管理 干部 学 院学报
21 02年第 2 期
淡化对 组织 的情 感关 系 , 将 重 新 考 虑 与 组 织 之 并 间的 责任 和义 务关 系 。不 论 心理 契 约 破裂 的原 因 被 归 为哪 一 种 , 比如 组 织 故 意 违 背 或 者 是 组 织 做 出 的某些 决 策 不 符 合 知 识 型 员 工 的 心理 预 期 , 在
工作重塑、工作意义与任务复杂性、任务互依性的调节作用[权威资料]
![工作重塑、工作意义与任务复杂性、任务互依性的调节作用[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7261dc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a3.png)
工作重塑、工作意义与任务复杂性、任务互依性的调节作用1001-148X(2016)11-0112-05摘要:不同于传统自上而下的工作设计方式,工作重塑是员工主动对工作特征做出的调整,强调员工改变的主动性。
通过对307名员工的调查,本文在自我决定理论基础上探讨了工作重塑对工作意义的影响,以及任务复杂性、任务互依性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重塑对工作意义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任务复杂性在工作重塑与工作意义关系中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工作重塑对工作意义的积极作用在低任务复杂性情境下更强,任务互依性在工作重塑与工作意义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工作重塑;工作意义;任务复杂性;任务互依性F27290;C936A收稿日期:2016-09-04作者简介:尹奎(1989-),男,济南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刘娜(1995-),女,新疆伊犁人,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数量经济。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项目“差错管理氛围的形成及其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资助。
管理实践者致力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与幸福感,通过工作设计改变工作特征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目前的工作设计正由自上而下的传统视角向自下而上的视角转变,即强调员工对工作特征的自发调整;与此同时,主动性行为的重要性在不确定性、动态竞争的职业环境下日益凸显,员工工作重塑在众多主动性行为中引起更多重视。
工作重塑是员工对自己工作进行重构,获得工作认同与工作角色的过程,其核心目的是获得工作意义、提高工作投入与满意度。
尽管有的学者从理论上提出了工作意义是工作重塑的重要目的之一[1],但目前的实证研究大都聚焦于工作绩效、工作投入、工作满意度、心理资本、可雇佣性、顾客满意度等变量,忽略了工作重塑概念提出的初衷――获得工作意义。
任务复杂性、任务互依性是典型的工作特征变量,作为情境因素被广泛作为调节变量来考察。
数字化转型下的组织结构重塑

组织结构重塑的驱动力
适应市场变化
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快速适应市场变化,优化组织结构以提高竞 争力。
提高运营效率
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
激发创新活力
重塑组织结构以鼓励员工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03
数字化转型下的新型组织结 构
扁平化组织结构
总结词
扁平化组织结构是一种减少管理层级、增强员工自主性的组织形式。
敏捷组织结构
敏捷组织结构是一种快速响应变化、灵活调整资源的 组织形式。
输入 标题
详细描述
在敏捷组织结构中,团队成员能够快速适应变化的环 境和市场需求,灵活调整工作计划和资源分配,以实 现快速交付和持续改进。
总结词
总结词
敏捷组织结构强调员工的技能培训和团队精神的培育 ,通过跨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提高组织的适应性和
竞争优势
数字化转型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生 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用户体 验,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 得优势。
组织结构重塑的必要性
适应变化
组织结构重塑是企业应对数字化转型 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重要手段,能够 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提高效率
通过组织结构重塑,企业可以优化内 部流程,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从 而更好地实现数字化转型的目标。
培训与提升
针对现有员工开展数字化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与提 升,提高员工的数字化素养和技能水平。
3
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数字化 转型过程,发挥员工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05
数字化转型下的组织变革与 管理
变革领导力的重要性
引领变革方向
领导者需要明确数字化转型的 目标和愿景,为组织指明方向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塑知识型组织打破组织边界,学习与分享。
结合企业战略,创新和成长。
Michael H. Zack 著许多公司都认同这样一种观念: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中要想高效率运作,就要将企业转变成为知识型组织。
但是几乎没有公司真正懂得知识型组织的含义,也不清楚转变成知识型组织具体需要采取哪些改革措施。
最普遍的误解是认为公司的产品或服务中所包含的知识越多,那么企业就越是一个"知识型组织"。
举例来说,一个产品完全由知识构成的研究机构或咨询公司,就属于高级知识型组织,而那些制造和出售简单产品的公司,如水泥公司,就属于低级知识型组织。
这是一种危险的论断,在工业化时代发展起来的行业会认为他们不可能经过改革而转变为知识型组织,而信息化时代发展起来的行业会沾沾自喜地认为他们的运营模式不需要任何改变,就已经是知识型组织了。
简而言之,把产品或服务作为区分或定义知识型组织的依据,会导致观念的扭曲。
产品或服务只是消费者可以直接看到的一部分,就像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使得公司生产出任何产品的是处于水面以下、隐藏于公司无形资产当中的知识: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什么生产的知识资本。
知识型组织由四个要素组成:流程(process)、边界(place)、目标(purpose)和理念(perspective)。
流程指组织内部分享和创造知识的活动。
边界是指为了分享和创造知识通常会超越组织的传统边界。
目标指组织的使命和战略。
理念是指影响和约束企业决策和行为的世界观和企业文化。
以上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了评价基础,用来判定知识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组织和企业竞争方式的组成成分。
如果经理人理解了这四个要素的互动关系,就可以开始在企业内部实施变革,以充分利用隐藏在表面下的知识资本。
组织内分享和创新知识大多数企业主要关注具体的、看得见的日常活动。
而知识型组织除此之外,还关注两个相关的过程:有效利用现有知识和创造新知识。
这样做主要有四个目标:一是保证知识的分享,来自公司某一个部门的知识可以运用到其他部门。
二是保证知识的传承,公司可以从过去的经验中获益。
三是创造可能,使来自公司不同部门的员工共同合作,创造新的知识。
四是为开展实验和学习提供机会和激励。
一百多年来,苏黎世的霍尔森有限公司(Holcim Ltd.)生产主要产品的程序从没有过本质上的变化,现在公司决定接受挑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泥、混凝料(砂砾和沙子)和混凝土的供应商,霍尔森在全世界七十多个国家运营着一百多个水泥生产厂,两百多个采石场和六百多个混凝土生产厂。
尽管公司的部门已经高度分散化了,但是霍尔森早在几年前就意识到知识和专业技术的交流是将公司粘合成一个整体的"粘合剂"。
现在,公司已明确将知识作为企业的关键资源,并且将学习作为公司的关键能力。
为了把这个观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公司重组了一个叫"Holcim Group Support"的内部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在霍尔森位于世界各地的所有机构中开发、鉴别、传递和运用具有战略意义的知识。
这个组织直接向管理委员会报告工作,这就很清楚地说明该组织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除了为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经理人相互交流提供方便条件,该组织本身是一个智囊团,通过咨询霍尔森的各个不同机构,并经反复实践验证,储备了大量知识、专门技术和最佳工作方法。
举例来说,Holcim Group Support记录新型的能源技术和生产方法,并在所有生产厂家之间进行交流。
工程师和管理人员也因此努力去研究更多的新型燃料。
霍尔森瑞士分公司开发出一种新技术,采用流体塑料、废旧轮胎和干燥的矿泥作为替代燃料,并且也开发出清洁燃烧这种燃料的技术。
此外,公司还出现了许多产品创新。
各地的公司为满足当地市场的需要,改变混合配方,提高水泥的性能。
尽管其生产的是简单产品,并且以工业化大生产为基础,但很明显霍尔森公司是按照知识型组织的特点来运营的。
跨越组织边界获取知识现今的环境下,知识的创造和分享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企业内部。
公司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产生和传播是与消费者、零售商、合伙人、甚至竞争者日常交流的副产品。
因此,知识型组织就是这些不断交流以创造和应用知识的人员和支持资源的集合。
知识型组织的边界模糊不清,并且不断出现变化。
任何有知识存在的地方,该组织都会去寻找,任何能帮助组织学习所需知识的人,组织都会与之结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知识型组织已经不再担心谁为谁工作,而是关注谁需要和谁一起工作。
比如巴克曼实验室(Buckman Laboratories International Inc.)是一家专业的化工公司,其客户服务领域的技术员更多的时间是在客户公司里,而不是在巴克曼的办公室里。
当宝洁要与沃尔玛建立新的供应链管理流程时,它派出了几位信息管理人员和沃尔玛总部的相应人员一起工作,这样他们就可以相互学习怎样通过分享信息来实现更佳销售管理。
霍尔森公司在其全球的分支机构中建立的知识共同体,超越了传统的企业边界;他们同时还做了必要的投资,以便更好地从客户那里学习。
像霍尔森这样的知识型公司认识到,不能超越传统边界分享知识而产生的危险后果会超过储藏知识而带来的任何潜在收益。
将知识与战略相结合即使有一套高效的知识管理程序也并不能保证一个企业表现出色或比对手更具竞争力。
比如,宝丽来公司(Polaroid Corp.)几年前就已经在有关产品、顾客、应用、技术和竞争环境的知识收集和分享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公司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分享和合作,公司也启动了一套相当好的信息系统来支持各方的协作。
总而言之,宝丽来公司看起来将知识管理工作做得很好。
知识不断被创造和被分享,但是却全部集中于类似的胶卷和相机领域。
公司对数码成像技术了解很少,正是这种知识的缺失导致其最终破产。
能保持长期成功的公司大都会将他们的知识管理程序和企业战略联系起来。
知识型组织要求把知识作为一项关键的战略资源,并且提出疑问:需要知道什么,才能制定并执行理想的企业战略?我们知道什么?我们的竞争对手知道什么?已知和未知的差距使得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到企业内部,而和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使得企业向外探求生存的机遇和威胁。
企业必须想办法缩小内部和外部的知识差距,并且要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快、更好。
霍尔森公司清楚地知道知识的战略本质。
公司明确了自身的战略目标:即采用最高效、可持续的、不破坏环境的加工程序,为市场提供质量最好和最新型的水泥系列产品。
公司推行知识和学习的管理,目的就是全心全意为这一战略提供支持。
全方位重视知识不管它的产品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知识型组织都有自己的知识形象。
也就是说,在公司运营的各个方面都重视知识,并且认为每项工作都有可能提高知识水平。
公司将知识和学习水平作为主要的标准,来评判企业的组织水平、客户关系、对外形象和竞争状态、产品、选址、员工等。
巴克曼具有知识理念。
公司开始时生产化学杀菌剂,在纸浆、纸业生产中和皮革处理中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公司发现自己的产品已经变成大众化的商品,并且面临激烈的竞争,必须做出改变,提供知识型的服务。
为了支持这个战略转变,巴克曼采用一系列程序、技术、培训和激励手段来促进知识的开发、分享和传播,重点是如何应用杀菌化学品去解决客户难题。
公司不断地更新战略知识,并且所有的工作都围绕尽可能多地向客户学习而展开。
这种做法的终极目标就是:比客户更了解如何管理好客户的化工业务。
巴克曼开始着手研究客户运营的细节、赢利状况和战略方向。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公司首先实施了业务导向的培训计划,该计划根据顾客的具体行业量身定做。
然后,公司和一家大型造纸厂结成研究伙伴。
按固定的价格,巴克曼成为该企业所有化学品和相关处理服务的独家供货商。
过去销售工程师只有卖出尽可能多的化工产品才能得到奖励,现在尽管销量很少也能得到奖励。
现在他们可以自由地采用各种产品,不管是谁生产的,只要能让客户获得的效率和效益最高。
作为回报,巴克曼成为客户的独家供货商,也就比其他竞争者更多地了解到如何做好这个细分市场的服务。
巴克曼现在认为自己从事的是知识型行业,化工产品只是它知识冰山中露出水面的山顶。
同样,近几年中许多企业重新定义了自己的基本任务,从卖传统产品和服务为基础转向以开发利用知识为基础。
向知识型组织转变经理人如果想将企业转变为知识型组织,需要集中精力做好几项关键工作:以知识属性来定义企业的使命和目标。
比如,二十多年前林肯再保险公司(Lincoln Re)被瑞士再保险公司(Swiss Reinsurance Co)收购时,认为自己是基于知识的风险管理提供商,而不是一个再保险的销售商。
该企业的战略、组织、技术基础设施和核心工作程序都集中在创造和维持一个战略性的"知识平台",而企业的所有产品和服务都源自这个知识平台。
和林肯再保险公司一样,企业如果想做出变革,就必须确立知识在企业中的战略地位。
基于知识形成战略。
知识型组织根据所知道的和所做的来确定企业战略。
在某个领域比竞争者知道得更多,在战略上就可以形成竞争优势。
同时也意识到知识对企业成功的影响力。
举例来说,第一金融(Capital One Financial)公司的核心专业知识是微观市场营销和目标风险分析,而不是销售信用卡。
公司凭借其在统计建模和实验设计上超人一等的能力,将企业战略定位于个人财务风险管理。
该公司认为,如果不是敏锐地注意到私人财产数据库的发展,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不会这么明显。
采用能直接支持企业战略知识需求的知识管理程序和结构。
一个组织如果根据知识来设定战略,明确战略知识的杆杠支点,就会知道知识管理的重点在哪里,投资会得到长期的回报,而且会在知识管理上战胜竞争对手。
将企业转变为战略学习型组织。
一个企业保持知识优势的能力取决于学习的能力。
成功的企业寻找机会在具有战略意义的知识领域开展学习和试验。
林肯再保险公司搜寻有关再保险的各种疑难案例进行研究,创造学习机会;霍尔森公司也做同样的事,寻找机会参与不同寻常的建筑工程。
将客户、贸易伙伴、供应商和利益团体纳入学习的范围也很重要,简而言之,要向一切能带来企业所需知识的人学习。
最终,把企业战略作为一个假设,然后在验证的过程中鼓励企业进行学习。
比如第一金融把每一个市场、每一个产品和每一项工作都作为一个实验,进行测评、验证和改善。
不仅按产品和服务来给客户分类,而且根据企业从客户身上学到知识的多少来分类。
虽然第一金融和林肯再保险等公司向熟悉的客户学习,客户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学习机会,但是公司还积极寻找机会向了解甚少的细分市场学习。
新客户是最重要的学习来源,也是未来重要的战略机遇。
将学习的成本作为投资,而不是开支。
管理者应将学习投资视作一种期权,而不是按照传统的投资回报分析理论将其作为沉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