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导学案 侯杰. - 副本 - 副本 - 副本 (2)

合集下载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导学案 川教版-川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导学案 川教版-川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

第20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导学提纲一、X成功收复某某1.背景:17世纪,殖民者霸占某某。

2.收复:1661年,率军登陆某某,年初,荷军被迫投降。

3.地位:民族英雄X成功在中华民族反抗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4.康熙统一某某:(1)原因:X成功死后,其子孙争取夺利,政治日益腐败;西方殖民者对某某虎视眈眈。

(2)措施:帝决定武力统一某某。

(3)结果:1683年,收复某某;年,清朝设置某某府,隶属省。

某某府的设置,巩固了清朝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二、加强对某某地区的管辖1.册封:帝和康熙帝先后册封喇嘛教首领五世和五世。

2.设置机构:时,清朝在某某设置,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某某。

3.金瓶掣签制:通过“”制度来确定达赖、班禅的继承人。

4.影响:这些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清朝对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三、巩固西北边疆1.概况:为巩同西北边疆,康熙至乾隆年间,清政府与西北分裂割据势力进行了长达近70年的斗争,平定了、等发动的叛乱。

2.平定噶尔丹:(1)背景:17世纪,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大搞分裂。

(2)措施:帝三次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

3.平定大小和卓:年间,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的叛乱。

,这一措施,对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促进国家的巩同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清朝的疆域东起、某某及其附属岛屿、赤尾屿等,西迄帕米尔、巴尔喀什湖,北及、萨彦岭,南达南沙群岛的,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巩固训练1.X成功致外国总督的招降书中说:“某某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这里的“贵国”是指()A2.与下图所示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是()C3.“康熙二十二年(]683年)讨平之,改置某某府,属某某省。

”材料中康熙帝要“讨平”的是()D4. 1684年,清政府设置管理某某的机构隶属于()CA.某某省B.某某省C.某某省D. 某某省5.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导学案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导学案

西华二中_七__年级___历史__学科导学案课题__第20课文学艺术(下)___主备人__胡老师__审核人_____使用人_________5、北宋风俗画流行,代表作是谁的什么作品?北宋中后期,许多文人学者以绘画抒发情感,后人称为什么?6、元代:经提倡,成为画坛主流,代表人物是以为首的一大批文人画家。

明代:最富创意的是7、宋代雕塑以什么为题材,具有何种风格?明清时期,用于的雕塑作品有所发展。

8、我国的原始歌舞出现于何时?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中原舞蹈中加入了大量西域音乐元素,代表作品是什么?小型娱乐性舞蹈有哪两类?【达标测评】1、中央电视台近期计划拍摄一部反映唐代书法艺术成就的电视纪录片,下列书法家中不可能出现在这部纪录片里的是()A、米芾B、颜真卿C、柳公权D、欧阳询2、我们的课本,大量采用“宋体字”,而宋体字是以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为基础,这说明颜柳书法成就最大的是()A、隶书B、楷书C、行书D、草书3、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的相同点是()A、雄浑敦厚B、秀美雄健C、方折峻丽,骨力俊健D、结构严谨,法度严密4、被后世尊称为“画圣”,开后世写意画先河的画家是()A、阎立本B、展子虔C、顾恺之D、吴道子5、雕塑艺术逐渐与世俗生活相贴近是在()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五代时期D、两宋时期6、白居易的“胡旋女,胡旋女……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顠顠转蓬舞”,这说明唐朝音乐具有()A、西域特点B、宗教特色C、气势恢宏的特点D、优美和谐的特点。

7、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属于A、风俗画B、山水画C、花鸟画D、文人画整理本课知识点:教师个备师生反思:。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导学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导学案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内容标准: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学习重点: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学习难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较难理解,为本课的难点。

预习指导:通读课本,勾画并记忆以下知识点:(1)明清经济的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的表现(2)资本主义萌芽的前提、出现、表现、性质、发展(3)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特征、过程、影响。

【知识梳理】(15分钟独立完成)一、明清经济的发展1、农业:明代从国外引进、推广的农作物有:、、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1)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2)丝织业:是明代的丝织业心;后来居上。

(3)制瓷业: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畅销海内外。

3、商业:明清时期,空前活跃。

和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4、资本主义萌芽:(1)前提:商品经济的活跃。

(2)出现:以后,在苏州、松江等地的中出现。

(3)表现:①出现了许多以为目的的机户。

②出现了“”的生产方式。

③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他们之间是的关系。

(4)性质:是一种的生产关系。

(5)发展:清代,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增多、规模扩大。

二、“闭关锁国”的政策1、原因:(1)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政策。

(2)清朝前期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特征:对外贸易。

3、过程:政策→四口通商→一口通商,由“”统一管理。

4、影响:(1)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消极: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的变化,也不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学习探索】(深入学习,学以致用)一、资本主义的萌芽图一:明代《南都繁会图》(局部)图二: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请回答:(1)图一是明代《南都繁会图》的局部,上边有“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等招牌。

七年级下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七年级下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七年级下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一、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第八组)二、1. 2人说导语2、齐读教学目标:1、知道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认识到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第一组)三、北方的统一1.学生板书并讲解:4世纪后期,哪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2. 鲜卑族是怎么统一黄河流域的呢?3.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4.鲜卑统一北方有何意义?(第二组) 四、民族融合趋势1.西晋内迁各少数民族:“五胡”2.服饰(图片9)3.饮食(图片10-12)民族相互影响的表现4.生产技术(图片13)(第三组)5.说说凳子的来历吗?6.请你谈谈对“民族融合”的理解?(第四组)五、北魏孝文帝改革(一)、介绍孝文帝(二)、迁都洛阳1.孝文帝迁都示意图2.孝文帝迁都的原因(第五组)3.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4.孝文帝迁都遇到哪些阻力?5.孝文帝是怎样克服阻力迁都洛阳的?(第六组)6.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影响。

(三)、汉化政策1.穿汉服2.学汉语3.改汉姓4.通汉婚5.采汉制6.学汉礼(第七组)(四)、小结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五)、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六)、小结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知识点。

(第九组)六、南北朝的朝代更替多媒体展示南北地图1.北朝的更替2.南朝的更替。

七年级历史(下)第20课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第20课导学案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导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概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导学重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导学难点】资本主义萌芽。

【导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二、新知预习1、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的高产粮食作物、、,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棉纺织业在明代从南方推向,是明代丝织业中心;的丝织业后来居上;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畅销海内外。

2、中后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为目的的机户。

“、”,他们之中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性质的生产关系。

3、清朝实现“闭关锁国”政策,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政策;清朝统一后,开放,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只开一处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特许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合作探讨】1、明代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品种有哪些?其中哪些是高产作物?哪些是经济作物?2、手工业发展状况是以哪几个手工业部门为例介绍的?这些部门有哪些突出成就?3、商品经济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4、明朝中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及清朝资本主义性质手工业发展概况。

5、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

(对外贸易上由实行海禁政策到闭关政策的出台过程。

)6、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的严重不良后果。

7、学生探究活动一:对比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作物和清朝闭关锁国的不同后果,谈谈你的想法。

8、学生探究活动二:议一议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什么严重后果?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七年级下历史第20课导学案 - 副本 - 副本

七年级下历史第20课导学案 - 副本 - 副本
时间 教师活动及方法 养成目标: 学会说明清朝对西藏的管辖。 【导入】 :对比中西方在社会发展上的差异 ,介绍当时 【目标 1】 中国在清朝开始闭关锁国。 了解闭关锁 国的表现 过程:通过 3 点措施: 1、禁海 2、只开放 4 个港口 3、只开放广州十三行,分析出一步步加强闭关锁国。 【阅读法】 原因:1 中国人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没有改变。 2 清政府自身的主观因素,由于自给自足的封 建经济稳固,产生了天朝上国的思想(根本原 因) 【材料法】 3 明清遭受到西方的骚扰和侵略, 为避免侵略 (直 接原因) 【归纳法】 【目标 2】 影响:1 积极:减少外来侵略。 了解闭关锁 2 消极:逐步落后与西方。 国的影响 3 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学生阅读材料
2、明朝中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主 要标志 ( ) 二、资本主义萌芽出 A、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的产生 B、手工业技术水平空前提高 机户—雇佣—机工 C、手工作坊大量增多 D、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扩大 三、经济发展表现 1 农业 2 手工业 3 商业 3、某电视剧出现了“一个因私自出海与 外国做生意的人被惩处”的场景,这一场 景 ( )
【对比分析法】
-1-
长春市二实验中学 初中部 历史学科
10’ 资本主义萌 通过施复的故事,分析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1 通过施 复夫妇的前期生活,总结出传统生产方式,男耕女织、 芽的出现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难点) 2 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其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出现雇佣关系 。 3 具体分析机户和机工之间的关系,阐明资本主义 的生产关系,在根据出现的行业和地点,引出只是萌芽 【材料法】 15 归纳总结农业表现。 【归纳法】 展示新进品种的图片。 【图示法】 复习历朝历代引进的作物。 【复习法】 总结手工业方面的表现。 简述手工业表现【讲授法】 展示明宣德青花瓷图片 展示 《皇都积胜图》 ,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归纳商业发展表现。 【归纳法】 【图示法】 【材料法】 【归纳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20课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20课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2、了解和掌握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3、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学习重点】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表现、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学习过程】●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一、军机处的设立1.清朝前期,还保留着专门由满洲贵族组成的会议。

到康熙时,为了抑制满族贵族的一些权力,加强,设立了。

2.雍正年间,设置,辅助皇帝。

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从而使进一步强化。

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1.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刻意挑剔文字的所谓错误而制造大批冤狱,人们把这做法叫“”。

它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严重阻碍了、的发展和进步。

2.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政策。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1、乾隆以后,清朝的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的趋势。

2、官场的腐败之风也在中蔓延。

3、清朝臃肿。

嘉庆以后,出现了危机。

4.人口的增长造成用地紧缺,而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社会的分化十分严重,广大民众的生活,社会重重。

四、闭关锁国政策1、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不需要同外国进行交流,还担心国家领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于是实行“”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1757年,下令只开放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3、清朝的政策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和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

并下令在福建、广东、浙江、山东、直隶六省实行迁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迁出之地焚其房屋,荒其土地,以防居民出海。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导学案.doc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导学案.doc

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课标要求】【学习目标】1.熟记我国著名三大石窟名称、地理位置;2.理解三大石窟不同的特点;3.了解三大石窟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学习重点】莫高窟、龙门石窟【学习难点】莫高窟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课前预习】【学法指导】【预习自测】(一)莫高窟石窟]莫高窟又称“”,位于东南鸣沙山的断崖上,其中大部分是朝时期开凿的。

窟中有大量精美生动的和,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石窟之一。

(二)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屹立在武周山麓。

石窟开凿于中后期。

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独特,既继承了我国石刻艺术的传统,又融汇了一带的雕刻风格,是研究我国佛教石刻艺术的宝贵财富。

【我的疑问】【课内探究】【学始于疑】1、云冈石窟独特的艺术特点。

【质疑探究】探究问题一:为什么说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当堂检测】1.信佛教的人在山崖上开凿洞窟诵经、拜佛,是仿效( )A.孔子B.老子C.耶稣D.释迦牟尼2.石窟艺术源起于( ) A.佛教B.道教C.伊斯兰教D.基督教3.石窟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与外来宗教文化的结合,该宗教是( ) A.东正教B.伊斯兰教C.佛教D.基督教4.中国的佛教石窟虽多,但都相对集中在西部,这是因为西部地区( ) ①曾是多个政权的统治中心②处于丝绸之路的东段③能工巧匠很多④有造窟的传统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5.郝尤准备在暑假期间沿着丝绸之路古道游览。

他将会游览的著名文化遗产是( ) A.都江堰B.龙门石窟C.赵州桥D.敦煌莫高窟【课后反思】【课后训练】1.成语典故中与佛教有关的也不少。

下面四个成语中,与佛像有直接关系的是( ) A.老马识途B.问鼎中原C.迷途知返D.急来抱佛脚2.莫高窟与龙门石窟中的佛像大都开凿于( ) A.隋朝B.唐朝C.元朝D.明朝3.“舍身饲虎”的典故说的是( ) A.孔子B.耶稣C.释迦牟尼D.老子4.敦煌莫高窟被称为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石窟之一。

主要因为它( ) A.大批宝物流失到海外各地B.有大量的碑刻C.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D.佛像造型高大5.“千佛洞”中的二千多尊佛像属于( ) A.泥塑B.石雕C.铜铸D.瓷雕6.龙门石窟现存摩崖造像近( ) A.100尊B.1000尊C.1万尊D.l0万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沂新桥中学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学科学案课型:知新课主备人:侯杰使用人:班级:课时:使用时间:第 13 周1/2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学案
学习目标:
知道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记住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一复习旧知识,进入新课学习
复习上节课重点,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导入新课学习
二明确目标,
朗读学习目标,有的放矢.
三检查预习
生生互查,教师抽查
四合作探究
读图:图一, 交子图二,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图三, 广州十三行
请回答:
(1)图一、图二、图三分别反映了什么时期出现的什么历史现象或政策?
(2)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图一与图二有何关系?
(3)图三反映的这一政策对图二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发展有何影响?此外,再试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谈谈图三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五巩固检测
1、传入我国的原产美洲的农作物是()①马铃薯②甘薯③玉米④花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明朝丝织业的中心是()
A、苏州
B、杭州
C、湖州
D、松江
3、明朝的制瓷中心是()
A、杭州
B、苏州
C、松江
D、景德镇
4、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最先出现于()
A、纺织业
B、制瓷业
C、造纸业
D、冶矿业
5、小明家有一件明代瓷器珍品,那么它应当是()A.白瓷B.青瓷C.青花瓷D.冰裂纹瓷器
6、“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历史现象表明了()
A、资本主义开始
B、封建自然经济不占主要地位
C、资本主义生产萌芽
D、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7、清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哪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A、北京
B、南京
C、广州
D、苏州
六布置预习,自主探究
(一)建筑成就:
1、北京城:从里到外分为——、——、——,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西至——,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二)科技巨著:
1、李时珍:《——》,是——的药物学巨著,后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的重要文献。

内容:
2、宋应星:《——》,总结了——和——生产技术,强调——要协调发展。

被称为“————”
内容:。

3、徐光启:《——》,农业百科全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