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有配套课件)
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优秀教案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学生的预习:了解这棵柳树的生长环境、样子、成长历程。
交流“为什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2、学习“托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作者想象的这棵柳树的成长历程,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分享预习收获1、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请同学们把你们预习后的收获与大家分享分享。
2、各组汇报交流(1)第一组介绍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及气候(2)第二组介绍柳树的生长环境(3)第三组汇报从文中找出的好词(4)第四组读出让人感动的句子(5)第五组背诵收集的边塞诗(6)第六组背诵收集的咏柳的诗(7)第七、第八组针对预习提出问题二、明确学习目标1、同学们,每个小组在自学后都有不同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近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2、师:“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生:“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3、“为什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昨天老师已让学生回家思考)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交流个问题。
三、自主研读,交流共享。
自主阅读1、在上节课的预习中,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把你画出来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说说你的看法。
2、师巡视了解学情。
3、“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归纳:生长环境的神奇;样子的神奇;成长历程的神奇。
)交流共享(一)生长环境恶劣1、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的?2、让学生自由说(先读文中的句子,再谈感受)“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与苍凉。
”3、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这种感受?“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4、指导学生读这几个词。
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时教案苏教版【教材依据】《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文,本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柳,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本文共9个自然段。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设计理念】对话教学,唯有高扬主体之魂,调动学生的生命潜能,才能得以升腾;唯有吮吸言语之汁,发展学生的言语素养,才能得以升格;唯有浸润情感之泉,直抵学生的心灵,才能得以升华。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领悟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2、借助语言材料,以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反面衬托出中心。
2、展开想象理解语句及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2、能从文中柳树的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
【教学重点】、品读优美语句,体会文的表达方法。
2、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能够体会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生命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教法选择】引导法、启示法、讲解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关于陈忠实的资料,依据教学过程做的PPT。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齐读题。
2、这株柳树在作者的眼中是一株()的柳树?师板书:神奇3、通过第一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株柳树长得十分——高大,粗壮,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直接描写柳树的这个段落,(出示投影自然段)通过你们深情的朗读,让这株高大、粗壮的柳树巍巍然撑立在我们面前。
苏教版《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案苏教版《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3.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同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一、感受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咱们一起来读题目。
2.上节课,我们一同走近了苍茫的青海高原。
连续的干旱,严酷的寒冷,飞沙走石、风霜雨雪、雷轰电击,恶劣的环境让人倍感悲壮和苍凉。
下面让我们再次去感受来自青海高原苍茫的气息吧。
谁来读这些词语。
生读: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异常苍茫。
听了你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在广袤无垠的青海高原上,寸草不生的山峰成了寂寞的风景,静止的云团在无声地叹息,目力所及,没有任何一棵树的青海高原成了生命的禁区。
带着你独特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这组词。
(点评:一组词和短语的出示,不仅是几个词语和短语单一呈现,这些词是对课文中描写青海高原环境的段落高度的概括,教师在备课时敏锐地捕捉这些词语,然后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生成形象的画面,再加上教师生动的描述,这样就能把学生再次带入到青海高原那恶劣的环境中,为下文认识青海高原上那一株生命力顽强的柳树作好铺垫。
)二、感知柳树外形的神奇1.就在这莽莽的高原之上,生长着一株柳树。
在作者的心目中这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板书:神奇)请大家轻轻地打开课本,快速从文中找出作者描述的话语。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我们一起读。
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书中是怎样描述这棵神奇的柳树的。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齐读课题。
2、这组词描述出了青海高原恶劣的环境,齐读,让我们再次感受那份悲壮和苍凉。
3、正因为这株柳生长在恶劣的青海高原上,所以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板书:神奇二、学外形1、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近这株柳,从它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去感受它的神奇,揣摩作者是如何将神奇表现出来的。
2、打开书,自由轻声地读课文第5小节,想一想,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柳树,画出相关语句。
3、交流。
1)、扣住“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体会它的高大粗壮及枝繁叶茂。
指名读2)、粗实而坚硬。
男生读3)、叶子颜色的与从不同,苍绿。
女生读4、作者抓住它的干、枝、叶进行描写了,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株(学生看黑板读词),作者说,(出示)它巍巍然……。
你如何理解“巍巍然撑立”?(撑立给你什么感受?)5、让我们扣住重点词句,读出这株柳强大的生命伟力。
三、想生长1、广袤无垠、寸草不生的高原上伫立着这样一株巍巍然的柳树,难怪作者说,导读:这是一株……2、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是如何生长起来的呢?作者不禁浮想联翩。
默读课文的6、7两小节,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这株柳生存的艰辛,用“~~~”画下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3、交流。
1)、第6小节,扣住“熬”“绝不宽容”,体会艰辛,指名读,集体读。
2)、第7小节A、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第1句话,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它的艰辛?(虐杀生灵铺天盖地等)扣住这些词语,读出你的感受。
谁再读?B、看书中的插图,从这株柳身上的疤痕也会让我们感受到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对它的虐杀,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一齐读第一句话,边读边想象它的艰辛。
C、高原风雪、雷轰电击的摧毁只有一次吗?(不是,一次又一次)导读第2句。
你如何理解“起死回生”(命悬一线之际又活了过来。
)导读: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这种顽强,令人望而生畏。
谁来读这两句话,读出它的顽强。
指名读,齐读。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5《青海高原一株柳》第2课时精品教案

苏教版十一册十五课《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所具有的生命伟力和顽强精神。
3、引导学生体会对比这一种写法的表达效果,学习分号的用法。
教学重点体会对比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唤醒经验表象酝酿情感(课前谈话)我们这儿属于平原地区,河流也多,所以柳树也很常见。
谁能说说柳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平原地区的柳树多半都是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唐朝诗人贺知章就曾经这样赞扬过它们——碧玉妆成一树高……一、质疑导入引发悬念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5 课,齐读课题。
2、课前,咱们聊了平原水边的柳树。
你们说,青海高原一株柳和平原水边柳一样吗?我们来看看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对高原一株柳总的评价。
(出示)指读。
有疑问吗?为什么在平原在水边的柳树极其平常。
青海高原一株柳会让人觉得神奇,而且到了望而生畏的地步了呢?(板书平原水边柳平常神奇?)文章开头设置了悬念。
等这节课结束时看谁能解开这个悬念。
二、感受柳树形象体会环境衬托作用(15 分)1、按照我们一般的想法,开头先总的介绍这株柳树神奇,下面就应该写什么了?但接下来3、4 自然段,作者写的是什么?也就是这株柳树的生长环境。
(板书环境)2、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3、4 段。
我们现在再来复习一下这些描写青海高原的词句。
(出示)一起读,边读边想象这些词句所描绘的画面,读出你的感受。
如果你是一株柳树,你愿意在这里生长吗?(板书环境恶劣)3、然而,这株柳却偏偏生长在这样恶劣的生长环境里。
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柳树呢?(出示相关课文)这株柳树的外形和你平常看到的柳树一样吗?请大家拿起书,细细地默读这一段,想象柳树的样子,并画出它最特别的地方。
4、讨论:和你平常看到的柳树相比,你觉得哪些地方很特别?(交流时最适当点拨“百十余”和“巍巍然”的意思)。
注意这株柳树站立的姿态了吗?为什么用撑立?读一读,抓住关键词语,想象一下这株柳树的样子和他站立的姿态。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课件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课方案教课目标:知识与能力:①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构成的词语,特别理解“锻铸”的词义。
②领会要点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听写课文的最后的一个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①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②掌握比较的写作方法,反面衬托出文章中心。
③睁开想象,来理解文章语句及中心。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①依赖课文详尽的语言资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形,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困境时所表现出的强盛的生命力。
②能从课文中的柳树品行联系自己,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坚强的品行。
教课要点:课文语言优美流利,用词华丽,情形交融,理解好文章中的句段是教课的要点。
特别是课文5-7自然段,需要指导学生经过想象去感觉柳树的不屈。
教课难点:课文表面看是写物,但是作者实质是由物及人,托物抒怀,为人们显现了一幅独到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
对于课文内涵的理解,柳树这类在困境中不屈生计的斗志和勇气是每一个人一定的力量,这是我们要在教课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的难点。
教课过程:一、回顾环境导入师: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凄凉、恶劣,课文顶用了这些词和短语来描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荒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岳、深邃的蓝天呆滞的云团悲壮和凄凉师:读的时候假如速度再慢一点,就能读出境界了,再来一次好吗?师: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却生长着一株柳树,并且是———生接读:独一的一株柳树(板书:独一)1师:这真是一株————生接读:奇异的柳树(板书:奇异)二、感知柳树的外形师:此刻就让我们走近这棵奇异之树!课件出示:这株柳树大体有两合抱粗,茂盛的枝叶覆盖出大体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体现出生铁铁锭的色彩,粗砺而坚硬;叶子这样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邃,自然令人感觉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到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盛的感动。
六年级语文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高原上柳树的独特形象和作者的合理想象,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抓住“撑立”体会作者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敬畏与赞美,进而感悟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3.学习“对比”“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学习目标、抓住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及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2、感悟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收集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人或事的感人故事。
教具:白板教学过程:一、激情导课:.导入课题:(提前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过3、4自然段了解了青海高原,谁来说说,青海高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说)在苍茫与荒凉、环境恶劣的青海高原上,长着这样一株柳树,它造成了高原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2.明确目标:这节课就让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再次走进我们的心中,去感受它的神奇,去感悟它折射出的人生哲理。
(出示:感受柳树神奇感悟人生哲理)3.预期效果:用心地品味语言文字,你一定能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二、民主导学:一读柳树,走近柳树品“神奇”。
上节课已经初读了课文,你还记得直接描写柳树的段落吗?任务一:下面请大家自由地、用心地读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划出能体现柳树特点的词语,说说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柳树?画好的同学试着把柳树的这些特点读给你的同桌听。
自主学习:生自己划,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你可以用眼神、用高举的手、用坐正的身体告诉老师,你已经准备好了。
出示:第五自然段。
可以交流了吗?说说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柳树?预设1:我看到了一株高大粗壮的柳树,我是从“两合抱粗”看到了它的粗壮,从“百十余平方米”看到了它的高大。
(学生板书:粗壮高大)预设2:我看到了一株枝干粗实而坚硬的柳树,我是从“生铁铁锭的色泽”看出来的。
(公开课课件)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单元第五单元学科语文年级六年级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认识“铸、抑、虐、摧、诵、卓、怨、韧”8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①理解课文内容;②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体会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能力目标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1.识字、写字。
2.大量的文本语言实践(读、思、议、悟)来领会作者文字中的思想火焰。
难点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2.能基本读懂“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在全文的蕴涵之义。
学法问题学习、探究学习教法师生互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诗,你们猜猜,它的诗名是什么?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唐代贺知章写的《咏柳》。
《咏柳》这首诗,通过赞美柳树,表用学生熟知的古诗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柳树的一种怎样的美?柳树也还有一种别样的美,你们想不想知道呢?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树”的另一种美——坚硬、顽强。
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
柔美。
想。
读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让学生明白要学的内容是什么。
讲授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一些描写柳树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句子。
2.标注好自然段,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二)交流汇报:1.生自由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为我们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粗壮的柳树,在恶劣的环境中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
(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2.总结整理:《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神奇的柳树,经受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强大的生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高原一株柳
一、一读柳树,初识外形的普通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
2.文章开头的两个自然段直接写这株柳,谁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点评:注意了停顿,很有韵味。
但我还有个建议:两个自然段之间的停顿再稍微长一点,谁再来试试?
3.第一自然段讲了什么?核心词是——(平凡)第二自然段又讲了什么?核心词是——(神奇)。
4.平凡,神奇,用着两个词来形容同一株柳树是不是有点矛盾呀?那么这株柳树到底是平凡的还是神奇的?我们来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它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
3.在平原地区,这是一株很普通的柳树,只是树龄长、长得粗壮而已。
可是,当我们了解了这株柳的生长环境(自由读3、4段),也许你就会对这株柳树产生不一样的看法了。
二、二读柳树,生长环境衬“神奇”
1.读3、4段,画出描写高原的词语。
用一些文中词语来说说你读到看到的那片土地吧。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连绵的
铁铸一样的青山;
赭红色
起伏的原地;
根本看不到
任何
一棵树。
2.边塞的悲壮和苍凉也曾留下无数边关将士的感叹,你知道哪些边塞诗,诗中的青海高原是什么样的?老师也带来了几首,我们来读一读。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
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
3.老师还搜集了青海高原的一些资料,谁来读一读。
(青海高原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
夏秋两季几乎滴雨不下。
年平均气温很低,冬天温度最低可达零下20多度,土都成为了冻土。
)
4. 看着这片土地,你的心头是怎样的感觉?
5.在这种环境中看到这么一株柳树,你现在的感觉和开始一定不一样了,这就叫烘托。
(板书:烘托)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段话。
这时,你一定会由衷地感叹(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三、三读柳树,想像身世的“神奇
1.看着这片土地,看着这片土地上生长出的这株神奇的柳树,我们不禁和作者一样产生疑惑: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呢?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猜测和想象,一起走进它生长的岁月。
默读6、7段,看哪个句子最能体现这株柳的神奇。
2.出示句子讨论:
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①“绝不宽容”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奇迹”指什么?为什么说是“不可思议”的?
(2)这株柳树创造了奇迹,长到这么粗壮,难道是干旱和寒冷宽容了它吗?读第7段,从哪些词看出没有宽容?圈出来。
(虐杀、冻死、劈断、摧毁)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
(3)这段话中,那些词句引起了你的注意?(三个多少,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这么残酷的环境,这株柳树是怎么挺过来的?
请一位同学(倪可昕)来读这段话,同学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想象,想象这株柳树曾经遭受过的摧残。
△在你想象的世界里,这株柳树正在遭受着怎样的摧残?(拿出小作本,想一想,写一写)
△出示句式提示:
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
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
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
……
再来读读这段话。
三个“多少”、“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对我们而言也许只是简简单单的几个词,但对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而言,这却是生命的摧残。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可是它却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
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
“撑立”用红色。
从这撑立中,你读懂了什么?
(我读懂了,这是一株不向命运低头的柳树;
我读懂了,这株柳树的不屈不挠,面对任何绝境也绝不退缩;
生命力如此的强大,让人叹为观止。
)
(5)面对这株百折不挠的柳树,我们不得不感叹(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3.这6、7段介绍柳树的成长经历是作者想象的,你觉得作者的想象有依据吗?有写的必要吗?(这是建立在柳树生长环境和外形基础上的合理想象,是回忆它的“身世”,更能突出这株柳的神奇。
板书:想象)
四、四读柳树,对比命运的“神奇”
1.文章到这里可以结束了,可作者还写了什么?默读第8段。
2.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灞河柳呢?灞河柳和高原柳有什么不同?请你接着刚才写的一段话,继续想象,当青海高原的那株柳在与命运进行艰苦卓绝的抗争的时候,灞河的柳树在干什么?
当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青海高原一株柳……而灞河的柳树却在……
当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青海高原一株柳……而灞河的柳树却在……
当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青海高原一株柳……而灞河的柳树却在……
……
是啊,难怪作者不禁要兴叹: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4.同样一株柳树,虽然生活在哪里并不由它们自己选择,我们也无意批评灞河柳的生活安逸,庸碌无求。
但是,当它和青海高原一株柳放在一起对比的时候,我们却发现,那种苦难所创造的悲壮的美更令我们欣赏和惊叹!(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板书:对比)
五、五读柳树,追求生命的“神奇”
1.出示最后一小节,指名读。
其实,我认为,这一小节更像是青海高原这一株柳的内心独白,他想对我们说什么呢?请同学们把它改成我,一起读一读: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
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2.读完这篇文章,如果有人问你愿意做灞河柳还是高原柳,你有什么想法?
3.总结:其实,高原柳也好,灞河柳也罢,生长环境无法选择。
如今我们的生活环境都是舒适的,但有时舒适却是人生最大的逆境,人会因为舒适而沦为平庸。
因此即使在顺境中,我们也要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生活姿态,我们的灵魂深处应该埋下一粒不甘平庸的超级种子,愿大家都能做一株行走的“高原柳”。
这是一株柳
一株平常的柳
这是一株柳
一株神奇的
令我望而生畏的柳
它熬过了干旱
躲过了寒冷
经过风雪的洗礼
它站成了一道壮丽的风景
它没有抱怨命运
而是与环境奋力抗争
它凭着超乎想象的毅力
站成了一道壮丽的风景
此时此刻,让我们再来读课题。
课外阅读《白杨》,比较两篇文章的相似之处,写好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