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知识归纳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质量的属性: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位置、形状、 状态、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天平的结构(略) 。 ◆称量前,若指针向右偏,则平衡螺母向左调, 若指针向左偏,则平衡螺母向右调(左偏右调) ; 称量中,指针向右偏,则减小砝码或游码向左移 或减小最小砝码,游码向右移。 ◆用生锈的砝码(锈未脱落)称量物体时,测得 的数据比实际值偏小; 用磨损的砝码称量物体时, 测得的数据比实际值偏大。 ◆在称量化学药品或其他腐蚀性等物品时需要使 用白纸或烧杯等辅助仪器。
温度
温度 计
摄氏度/℃
1 估计被测物体测量范围, ◆○ 再选择合适温度计, 不能测超过量程的温度; 2 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要充分接触; ○ 3 不能将温度计(除体温计)拿出被测物体来读数; ○ 4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记录数据时要注明单位。1℃,体温计的玻璃泡
◆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量筒和量杯的异同点:都没有零刻度,都标有 最大刻度值(相同点) ;量筒刻度均匀,量杯刻度 不均匀,上密下疏(不同点) 。 ◆已有量筒里的水,在读数时俯视偏大,仰视偏 小。在量取 50ml 的水时,俯视量取偏小,仰视量 取偏大。 ◆温度的概念: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水银温度计的构造:上面有刻度,内径粗细均 匀,温度计下端是充满水银的玻璃泡,习惯中的 水银与玻璃泡中的水银相连。
长度
第 一 章 科 学 入 门
◆测量的概念:将一个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的 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决定。 ◆多次测量求平均以减小误差 (先剔除错误数据, 精度不变) 。
体积
量筒 / 量杯
立方米/m³ 立方分米/dm³ 升/L 立方厘米/c m³ 毫升/ml
第一章知识总结

必修一 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的层次】(1)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顺序:水金地火、木土、天海(2)小行星带的位置:火星和木星之间(3)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A :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虽然地球的质量、体积、密度、公转和自转都有自己的特点,但与其他行星比较并不特殊。
B :所有星球中唯一有生命繁衍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外部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
②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条件:①适宜的温度 ②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③充足的液态水总星系 其他行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 地月系(可见宇宙)卫星航天发射基地建设的区位因素1.纬度:纬度越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
2.方向:向东发射,可获得较大的初始速度,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惯性,节省燃料。
3.气象条件:阴天少,雷雨天气少,风速小。
4.地质条件:地势平坦开阔,地质结构稳定。
5.国防条件:建于山区、沙漠地区。
其中,影响卫星和宇宙飞船发射的最关键和最直接的因素是气象因素。
二、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维持生物的生长;(2)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和大气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如能被直接利用的太阳能,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转化太阳能积累下来的煤、石油等。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1)纬度:纬度位置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
(2)天气:天气晴朗,光照时间长,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
(3)地势: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
(4)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好,尘埃少、杂质少,太阳辐射强。
总体特征: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
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第一章的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的知识点总结1.1 定义知识知识是一种认识客观事物与规律的能力或状态,它包括了事物本身的性质、规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
知识是人类智慧和理性的结晶,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和了解。
1.2 知识的分类知识可以根据其内容和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2.1 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是指对自然界物质和运动规律的认识和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
1.2.2 社会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是对人类社会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1.2.3 人文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是对人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认识和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历史学、文学、艺术、宗教学等。
1.2.4 应用科学知识应用科学知识是指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主要包括工程技术、医学、农学、教育等。
1.3 知识的来源知识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3.1 经验知识经验知识是人们通过实践和感观而获得的知识,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知识形式。
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积累起来的一种经验性认识,具有直观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1.3.2 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指人们通过思维和推理而获得的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抽象出来的一种理性认识。
它是通过科学研究和逻辑思维得出的一种理性认识,具有系统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1.3.3 传统知识传统知识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经验性认识和智慧结晶,是由文化传统和习俗所积累的知识。
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传统性认识,具有历史性和文化性的特点。
1.4 知识的特点知识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4.1 相对性知识是相对而言的,它是基于人们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现实的认识和理解而产生的。
不同人或不同社会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知识是有差异的,它们具有相对性和相对真理性。
1.4.2 开放性知识是开放的,它是一种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019整理中考全册知识点Microsoft Word 文档 - 终结版.doc

生物全册考点复习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1、第一章:认识生物1.1、第一节生物的特征知识要点:1、生物的基本特征(区别于非生物):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2、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2.1、第一节生物圈:知识要点:1、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1)生物圈组成: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生物圈作用:为生物生存提供了空间。
(3)生物圈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2、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知识要点:2、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生存需要营养物质、阳光、温度、水、空气等由环境提供。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捕食关系例如:七星瓢虫扑食蚜虫。
竞争关系例如:杂草与水稻夺取阳光和养料。
合作关系例如:蚂蚁合作搬运食物。
)寄生例如:寄生在人体内的蛔虫与人。
共生例如:小丑鱼居住在海葵的触手之间。
)等。
2.3、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知识要点: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事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1)生物能适应环境: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等适应环境。
(2)生物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活动疏松土壤,种植植物防风、固沙等有利的,老鼠打洞、取食破坏水坝草地等不利的。
2.4、第四节生态系统知识要点:4、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地域内,所有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非生物部分:空气、阳光、水、适宜的温度等组成植物 生产者 形成食物链、食物网 相互依存生物部分: 动物 消费者 相互制约细菌、真菌 分解者一定自动的调节能力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类型:海洋、草原、森林、湿地、湖泊、农田、池塘等多种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1)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全册知识点精编2016.5Microsoft Word 文档 - 终结版 - 副本

生物全册重要考点汇总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2.1、第一节 生物圈:(1)生物圈组成: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3)生物圈是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4、第四节 生态系统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所有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组成植物→生产者( 形成食物链、食物网)生物部分: 动物→消费者细菌、真菌→分解者一定自动的调节能力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类型:海洋、草原、森林(“绿色水库”或“地球之肺”)、湿地(“地球之肾”)、湖泊、农田、池塘等多种生态系统。
2、在生态系统中:(1)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2)生产者的数量最多,物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越多(富集)。
(3)食物链书写;①起始部分是生产者;②“→”指向捕食者;例如;草→兔③非生物部分、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例如;细菌阳光等)(4)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生态平衡。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2.1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1、种子的萌发条件与过程:①适量的水分⑴环境条件 ②充足的空气 ③适宜的温度 ⑵自身条件:种子完整,有活力,且不在休眠期子叶(或胚乳) 提供营养,后脱落 胚芽 茎和叶 胚轴 连接根与茎的部分胚根 根萌发的过程 萌发的 条件 种子的萌发生态系统2.2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成熟区:根尖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根尖的结构和生长 伸长区: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分生区: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根冠:保护生长点水 无机盐:氮、磷、钾等有机物 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由筛管运输2.3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花主要结构:雌蕊、雄蕊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1、柱头上的粘液刺激落在其上的花粉萌发出花粉管2、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直达胚珠3、花粉管末端破裂,其内的精子释放出来4、精子和胚珠里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后萼片、花瓣、雄蕊、柱头、花柱 凋落 子房壁 果皮 珠被 种皮 受精卵 胚3.3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1、蒸腾作用和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叶肉 叶脉 部位: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气孔 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生长需要的 营养物质 根尖成熟区吸收,导管运输 果实和种 子的形成 胚珠 种子 子房 果实 发育成 发育成 发育成 受精过程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叶片的结构 蒸腾作用 表皮(分上、下表皮)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4.1第一节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原料:二氧化碳、水产物:有机物(主要为淀粉)、氧气 条件:光场所:叶绿体2、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叫做光合作用。
第一章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哲学(C)A.都与世界观没有区别B.都是自发形成的世界观C.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D.都是科学的世界观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否认世界统一性的哲学是(C)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二元论D.形而上学4.西方哲学家贝克莱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观点肯定了(B)A.存在是第一性的B.人的主观感知是第一性的C.存在与人的感知都是第一性的D.存在与人的感知可以相互转化5.“水者,何也?万物之本也”,这种观点属于(B)A.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B.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D.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是指(C)A.一切有形物B.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C.客观实在D.一切自然存在物7.把水.火等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B.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D.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8.中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这一观点(B)A.肯定了客观事物的独立存在B.夸大了主观精神的地位和作用C.指出了宇宙与人的精神可以相互转化D.否认了宇宙与人心都是世界的本原9.下列观点中,属于一切唯心主义共有的观点是(C)A.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D.世界是神的创造物10.物质区别于意识的根本特性是在于它的(B)A.变化性B.客观实在性C.多样性D.可知性11.一些自然科学家没有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能在科学上取得重大成就,因为他们在科学实践过程中(D)A.完全摆脱了哲学的指导B.接受了宗教神学的指导C.接受了唯心主义的指导D.不自觉地贯彻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则12.以下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D)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观念的集合C.心外无物D.理在气先13.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A.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B.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14.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物质概念的区别在于(A)A.前者研究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后者揭示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B.前者具有科学性,后者不具有科学性C.前者需要事实的证明,后者不需要事实的证明D.前者不需要抽象思维,后者需要抽象思维15.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关于(C)A.世界万物有无统一性的问题B.世界万物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C.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D.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16.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C)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世界是运动发展的C.世界是物质的D.世界是统一的17.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这一观点(B)A.肯定了事物与人心都是世界的本原B.把一切都看成由人的主观精神所派生的C.指出了事物与人的精神是相互依赖的D.认为人心与事物无关18.肯定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观点是AA.一元论B.可知论C.唯心主义一元论D.唯物主义一元论19.把可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B)A.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B.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D.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2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世界的本原问题C.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D.世界是否发展的问题21.根据对世界万物有没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出(C)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一元论和二元论2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出(C)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23.关于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C)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24.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的根本特性是(B)A.运动性B.客观实在性C.具体性D.可感知性2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从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D)A.环境的改变B.语言的产生C.手脚分工D.社会劳动26.唯心主义在意识的作用问题上的错误在于(C)A.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B.承认了意识的能动性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D.强调了意识依赖于物质27.先有计划,后做工作,这表明(D)A.意识从根本上决定物质B.物质从根本上依赖于意识C.实践活动是完全被动的D.意识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性28.以下关于意识的观点中,不正确的观点有(B)A.社会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力量B.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D.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29.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C)A.客观实际B.必要的物质条件C.人们的实践活动D.人们的生理活动30.人们在头脑中塑造出了神魔鬼怪的形象,这说明()A.意识纯粹是主观自生的东西B.意识与客观对象无关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有主观的色彩D.观念的形成不受任何限制31.先有设计方案和图纸,后建楼房,这表明()A.意识是第一性的B.意识具有能动性C.实践活动是被动的D.物质依赖于意识3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指()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D.意识是人脑自生的3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A.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B.意识是主观感觉的产物C.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对象D.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3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第一章-Microsoft-Word-文档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和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课标要求: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存在的生命的条件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6、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7、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8、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9、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10、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系统系层次:总星系系系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八大行星的位置: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
2.运动特征:、、。
3.按、、等特征,通常将八大行星分为、、三类。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是中唯一具有生命物质的行星。
原因有:1.适中:温度适宜,利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
2.、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
3.内部物质的运动:不断产生:逸出、凝结,形成:汇集到地表低洼地带,形成了。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主要影响:(1)直接为地球提供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维持着温度,是促进、和的主要动力。
(3)被古代生物固定后积累形成了。
(4)日常生活中和生产中所用的主要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从外到里分为、和。
23(1)引起电离层扰动,使受到影响。
(2)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现象。
(3)产生美丽的。
(4)地球上许多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轴: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的,其北端始终指向附近。
从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方向:自向从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1.自转恒星日:真正的周期,地球自转,用时。
周期: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地球自转,用时。
角速度:极点为,其他各处相同,即。
知识梳理word版

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第一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一、商品和货币1、多种多样的商品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1)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不同的商品所以能进行交换,就是因为它有价值,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2)使用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
(3)两者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否则就不是商品。
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为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为得到使用价值必须支付价值。
3、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仍然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大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公式:W--G――W’③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二、价格和价值规律1、影响价格的因素:①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
②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3、价值决定价格:(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归纳
声源:能够发声的物体声音的产生
条件:振动
介质:气体、液体、固体
声声音的传播V
固>V
液
>V
气
声速
V空=340m/s
真空不能传声
含义:表示声音的高低
音调
含义:物体1s振动的次数
因素:振动频率
现因素:振动体的长度
含义:表示声音的强弱
声音的特性
响度
因素:由振幅决定
含义:表示声音的特色
音色
因素:有材料、结构等决定
象
传递信息
声的利用
传递能量
等级:分贝(dB)
从物理角度:物体不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含义
噪声从环保角度: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
在声源处
控制在传播过程中
在接收处(人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