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上册 2_6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科学上册《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  浙教版

教案:八年级科学上册《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候的概念及其与天气的区别;(2)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3)学会分析气候现象的成因,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气候现象;(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气候分布和变化;(3)开展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区气候特点及影响因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气候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学会尊重自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气候的概念及其与天气的区别;(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3)气候现象的成因分析。

2. 教学难点:(1)气候现象的成因分析;(2)不同地区气候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掌握气候相关知识,熟悉教材内容;(2)准备教学课件、地图、案例素材等;(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2)观察和体验身边的气候现象;(3)准备小组讨论的主题和观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明确二者区别;(2)提问:你们身边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引出本节课主题。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解气候的概念,阐述气候与天气的区别;(2)介绍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3)分析气候现象的成因,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气候分布和变化;(4)组织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区气候特点及影响因素。

3.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 观察和记录家乡的气候特点,分析影响因素;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1. 学生对气候概念和影响气候因素的理解程度;2.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讨论;3.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4. 学生参与度和课堂氛围是否良好;5. 教学内容和进度的安排是否合适。

八年级科学上册《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候的定义和特征;(2)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3)学会运用气象资料分析气候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气候现象的形成;(2)运用地图和气象资料,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3)学会运用科学方法探究气候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气候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3)培养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究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气候的定义和特征;(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3)气候现象的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1)影响气候因素的相互作用;(2)气候现象的形成机制。

三、教学准备1. 教具:气象资料、地图、多媒体设备等;2. 学具:笔记本、笔、气象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气象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现象;(2)提问:什么是气候?气候有哪些特征?2. 探究气候的定义和特征(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气候的定义和特征;(2)教师总结气候的定义:长期稳定的天气现象;(3)强调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3. 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学生观察地图,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3)举例说明各因素在实际中的作用。

4. 探究气候现象的形成机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气候现象的形成机制;(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重要作用;(3)总结气候现象的形成过程。

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教师强调气候现象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3. 提醒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气象资料、分析地图和气象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气候的定义、特征和影响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八年级科学上册《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  浙教版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气候的概念及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2. 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分析,学会运用地理因素解释气候现象。

2.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气候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对气候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气候的概念及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2.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难点:1. 气候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2.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教师:1. 准备相关气候现象的图片、图表和数据。

2. 准备案例素材,如世界各地气候特点的介绍。

学生:1. 预习教材,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

2. 收集有关气候变化的资料,如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各地气候特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现象。

提问:“你们认为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区别?”2. 讲解气候的概念及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明确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稳定性;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特点是多变。

3. 探究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引导学生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以案例形式展示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如赤道地区与两极地区的气候差异、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气候差异等。

4. 分析气候分布规律:运用图表和数据,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因素解释气候现象。

如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赤道地区温暖,两极地区寒冷;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候的概念、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分布规律。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的理解。

3.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下节课分享。

八年级科学上册《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  浙教版

教案编辑专员回应:八年级科学上册《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气候数据,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气候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2)运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气候分布规律,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增强环保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3)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气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3)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影响气候因素的相互关系;(2)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原因;(3)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气候分析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2. 运用地图、图表等资料,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气候分布规律;3.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气候数据,让学生亲身体验气候变化的趋势;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5. 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掌握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的相关知识,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原因;2. 学生准备:预习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的相关内容,了解基本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操作;3. 教学资源:准备气候分布图、地形图、气候数据等教学资料;4.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周围气候现象,思考气候的重要性;(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6.1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教案2(浙教版八上)

2.6.1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教案2(浙教版八上)

科学个性化辅导授课案内容(课题):天气与气候(一)教学目的1、掌握大气层,大气分层的依据,特别是对流层的特点;2、认识天气和气温;3、掌握大气压强的特点,大气压强与人类的关系。

重难点:1、大气分层、对流层的特点;2、大气压强的特点,大气压强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大气层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E、受到来自宇宙和太阳的有害辐射。

它象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

3、大气的温度大气温度是垂直分布的,它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

(1)0-12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下降;(2)12-55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3)55-85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下降;(4)85千米以上,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逐渐上升。

4、大气的分层(1)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2)大气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大气层的第一层):0-17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下降;平流层(大气层的第二层):17-50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民航客机航行在这一层。

中间层(大气层的第三层):50-80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下降;暖层(大气层的第四层):80-500千米,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逐渐上升。

外层(第五层):500千米以外,外层就是地球与宇宙空间的过渡层。

在1000千米以上的高度,大气的密度已变得非常小,到距地表5000千米处,已接近真空。

5、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空气对流运动;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6、对流运动示意图1、液体对流初步规律:受热处液体上升,两侧温度较低的地方液体下沉,即:热水上升,冷水下降,形成水的对流。

八年级科学上册2_6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新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2_6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新版浙教版

.
任务单1
*实验表明,质量相同的水和砂石,吸收相同的热量,_______温度上升得比水要快些。

如果两者升高相同的温度,______吸收的热量要比砂石吸收的热量多。

*1千克水温度升高1℃时所要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____J;
1千克砂石温度升高1℃时所要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__J。

*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

任务单2
读图2-51我国1、7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
1比较图2-51中纬度相近的北京和吐鲁番最冷月和最热月的气温,其差值(气温年较差)分别为_______和__________。

2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冬季降温幅度较大的是______,夏季升温幅度较大的是_____。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

八年级科学上册2.6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第1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2.6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第1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第1课时教学课时共2课时教材依据学情分析学生对组成天气的各要素及各天气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一些生活体验,对我国不同地方气候是不同的也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对于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气候,具体因素有待进一步了解深化。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气候的概念及影响气候的因素;理解比热的概念,了解不同物质比热的差异;理解陆地和海洋比热不同对气温的影响;2.技能目标: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学会分析各地气候差异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气候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制约关系,使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难点分析重点:不同物质的比热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难点:比热的概念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教学设计一、导课设问:毛泽东《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诗句气势宏伟,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北方冬季严寒的气候特点。

同学们可以体会一下,我们所处的地方,现在的气候特点又怎样?(让学生用心去感觉)问:温暖还是寒冷?(结论:温暖)同样是冬季,气候南北差异很大。

西北地区有句气候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是什么原因使世界各地气候复杂多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新课教学(一)气候1.气候的含义: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请大家帮忙找出描述天气的?哪些是气候的?判断的理由是什么?①夏季多雨②晴转多云③雷雨交加④夏热冬冷⑤雪花飘飘⑥终年高温2.总结:比较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气候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天气是气候的具体表现,气候是天气的综合状况。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纬度对气候的影响设疑提问:小毛同学的一篇日记,请问南国之冬与北国之冬景观一样吗?南国之冬与北国之冬景观截然不同,北国风光是一片冰雪的世界,而南国风光却生机勃勃,一片葱绿繁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复习:根据接收太阳辐射量的不同,地球表面可以分成五个温度带分析:纬度位置不同的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量不同,它们在地球上所处的温度带位置也不同;(中国的纬度位置跨五带中的哪几带?)气温的高低、降水的多少受纬度的影响很大,因此,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八年级科学上册 2.6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3 (新版)浙教版(1)

八年级科学上册 2.6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3 (新版)浙教版(1)

课题:2.6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不同对气温的影响
同物质的比热;
(与天气的概念进行区别)
纬度位置不同的大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量不同(纬度低,太阳高问:根据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地球表面分成几个温度带?(热带、北天人们都喜
一些时间,即水要吸收更多的热量。

⑵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

⑶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
思考:比较水和砂、土的比热大小,说说海洋和陆地会对气候产生什么、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1000
⒉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西北风)
水温度升高(降低)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第1课时
教学课时
共2课时
教材依据
学情分析
学生对组成天气的各要素及各天气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一些生活体验,对我国不同地方气候是不同的也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对于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气候,具体因素有待进一步了解深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气候的概念及影响气候的因素;理解比热的概念,了解不同物质比热的差异;理解陆地和海洋比热不同对气温的影响;
2.技能目标: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学会分析各地气候差异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气候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制约关系,使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难点分析
重点:不同物质的比热
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难点:比热的概念
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教学设计
一、导课
设问:毛泽东《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诗句气势宏伟,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北方冬季严寒的气候特点。

同学们可以体会一下,我们所处的地方,现在的气候特点又怎样?(让学生用心去感觉)问:温暖还是寒冷?(结论:温暖)同样是冬季,气候南北差异很大。

西北地区有句气候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是什么原因使世界各地气候复杂多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新课教学
(一)气候
1.气候的含义: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请大家帮忙找出描述天气的?哪些是气候的?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①夏季多雨②晴转多云③雷雨交加
④夏热冬冷⑤雪花飘飘⑥终年高温
2.总结:比较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气候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天气是气候的具体表现,气候是天气的综合状况。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对气候的影响
设疑提问:小毛同学的一篇日记,请问南国之冬与北国之冬景观一样吗?
南国之冬与北国之冬景观截然不同,北国风光是一片冰雪的世界,而南国风光却生机勃勃,一片葱绿繁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复习:根据接收太阳辐射量的不同,地球表面可以分成五个温度带
分析:纬度位置不同的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量不同,它们在地球上所处的温度带位置也不同;(中国的纬度位置跨五带中的哪几带?)气温的高低、降水的多少受纬度的影响很大,因此,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讨论:哈尔滨、温州、广州的气温及降水
(三)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看图思考:中午,你在沙滩上玩的时候,你是觉得沙子烫些还是海水烫?傍晚呢?
学生答:中午沙子烫,傍晚海水热
引导:它们同在一个地方,应该说吸收太阳光的热量是一样多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你们觉得物质升高的温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水吸收的热量多少与什么有关?
学生活动:猜想--吸收的热量物质的质量物质的种类
实验:探究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过程:按课2-50所示装配好装置,然后用相同酒精灯加热。

(教师要引导学生控制哪些变量、设置什么变量、如何判断吸收热量的多少、选择哪些器材
观察:经过一段时间加热后,温度计的变化,是水还是煤油的温度升高得快。

结论:1.实验表明,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煤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升高得快。

也就是说,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要多加热一些时间,即水要吸收更多的热量。

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热量4.2×103焦
1千克的煤油,温度升高1℃吸收热量2.1×103焦
2.以上的实验反映了水与煤油这两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以此延伸,就是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所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⑴比热:我们把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1℃使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为比热。

⑵比热单位: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比热符号:J/(kg.℃)
⑶水的比热:4.2×103焦/(千克.℃)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⑷比热表的阅读:“几种物质的比热”
得出:⑴水的比热最大。

(由此说明水作冷却剂、保温剂的作用)
⑵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

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放热的多少无关
⑶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说明比热与物质状态有关。

结论:因为水的比热比沙子的比热大,1kg的水升高 1 ℃比同质量的沙子所吸收的热量多;在同一时刻,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水升高的温度就比沙子少,所以,中午时,海水凉沙子烫。

思考:新疆沙漠地区有这样的写照:“晨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为什么会这样?
比较水和砂、土的比热大小,说说海洋和陆地会对气候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
读图分析:我国一月和七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验证猜想
思考:海洋对沿海地区降水的影响
小结: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对降水和气温的影响不同。

海洋使得气温变化小,降水丰富。

课堂巩固
三、课堂小结
气温: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1 、纬度因素
降水:低纬地区较多,高纬地区较少。

气温:内陆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也较大
2 、海陆因素
降水:近海地区降水丰富。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著名诗句导课,让学生体会各地气候的不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例讲解,是学生所学的知识马上加以运用,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本节内容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往往学习时候容易,但是分析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本节课教学要列举大量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板书:
1.影响气候的因素
2.比热:
(1) 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1℃使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为比热。

(2)比热单位:焦/(千克.℃) 纬度 海洋和陆地气温: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降水:低纬地区较多,高纬地区较少 气温:内陆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也较大 降水:近海地区降水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