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刘恒

合集下载

孝子名垂青史的例子

孝子名垂青史的例子

孝子名垂青史的例子1、亲尝汤药——刘恒汉文帝刘恒,汉朝第5位皇帝,汉高祖刘邦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

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

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

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2、百里负米——仲由仲由小的时候,他家境贫寒,经常吃野菜。

长大后,仲由总是想:我如何能为父母准备好一点的饭菜呢?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饭,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奉养双亲。

一百里路是非常远的,没有车子,仲由只能步行。

严冬寒风刺骨,夏日汗流浃背,仲由常常要走上几天几夜,才能赶回家里。

人人都觉得这样做太辛苦了,但是仲由甘之如饴,孝敬之心始终没有间断和停止过。

3、鹿乳奉亲——郯子郯子,春秋时期人,春秋时期郯国国君。

郯子的仁孝之德,历来为海内外称道。

在我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鹿乳奉亲”的美德一直被视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4、卖身葬父——董永董永的父亲病亡,无力埋葬,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

董永扶亡父灵柩回乡,葬于城北。

在返回偿债途中,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

言毕凌空而去。

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5、千里探亲——方观承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的方观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孝顺的故事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孝顺的故事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孝顺的故事汉朝的文帝刘恒可以说是一位非常孝顺的君主。

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他仍然没有忽视个人对父母的责任。

相反,他以身作则,向全国人民展示了一个孝顺子女应该具备的品格。

小时候的刘恒汉武帝刘彻的长子刘恒从小就被父亲教导要孝顺父母。

儿时的刘恒聪明好学,对父母更是恪尽职责。

据史料记载,有一次刘恒在外出游玩时,听闻母亲生病,立即赶回家中,亲自为母亲煮汤服药。

尽管当时他还只是个孩子,但已深深懂得孝顺父母的道理。

为母亲亲尝汤药刘恒长大后,更是将孝顺发扬光大。

有一次,他的母亲刘贵人生病,医生开具了一剂药汤。

然而,刘贵人嫌药汤苦涩,不肯服用。

刘恒见状,立即亲自尝了一口药汤,确认没有问题后,才请母亲服下。

对于一个当时已经是皇帝的人来说,这样的行为着实让人敬佩。

他不顾自己的尊严,宁愿牺牲自己,也要确保母亲的健康。

这种孝顺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整个国家。

尊重父亲的决定即使登基为帝后,刘恒对父亲依然恪尽孝道。

有一次,汉武帝刘彻想要刘恒继承大统,但刘恒推辞说:"臣虽无德,但愿永终耕读,以慰父母之望。

"他坚持自己的想法,不愿意接受父亲的意愿。

这种虽为帝王,但仍遵从父亲意志的行为,更显示出他的孝心。

即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也依然尊重父亲的决定。

教导子孙要孝顺作为一国之君,刘恒自己孝顺父母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教导子孙要孝顺。

他常常与子女们谈论孝道的重要性,希望他们能够以自己为榜样,虔诚地奉养父母。

在他的影响下,整个皇室的家风也更加注重孝道。

这种从上而下的孝道教育,不仅让整个国家的风气变得更加文雅,也成为后世君王应当效仿的楷模。

刘恒一生孝顺有加,不但亲身实践,更以身作则教导他人。

他的孝行不仅赢得了臣民的敬佩,也为汉朝的长期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一代明君,他的孝顺精神无疑是值得后世学习的楷模。

经典历史典故:亲尝汤药

经典历史典故:亲尝汤药

经典历史典故:亲尝汤药
经典历史典故:亲尝汤药
【出处】《二十四孝》。

【释义】亲自品尝汤药的热度,是孝顺的一种表现。

【历史典故】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初封代王,后来继承皇位,即汉文帝。

刘恒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对他的母后很孝顺,从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后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

他的母后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

刘恒亲自为母后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后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后睡了,才趴在母后床边睡一会儿。

刘恒天天为母后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后喝。

刘恒孝顺母后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

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君。

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汉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重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后人为了纪念文帝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成长心语】
自古道:“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刘恒却能做到三年如一日。

感恩以孝为先,因为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

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

打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

学会感恩,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汉文帝简介

汉文帝简介

汉文帝简介汉文帝(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名刘恒,是中国西汉王朝的第五位皇帝,也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

汉文帝是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的长子,也是刘邦和皇后吕雉的第二子。

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为汉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汉文帝在公元前179年被立为太子,在刘邦的亲自教导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汉朝的创立者刘邦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他鼓励亲子之间的学问交流,也培养了汉文帝的文化素养。

在刘邦去世后,刘恒于公元前179年继位,成为了汉朝的第五位皇帝。

汉文帝上位后,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政权。

首先,他选拔人才,重用有才华的官员,旨在提高政府效率和治理能力。

他还实施了严格的法律制度,加强了对地方行政的监督,以确保帝国的统一和稳定。

此外,他还积极开展农业和商业发展,鼓励人们耕种并推动富民政策,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汉文帝还非常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大力推行儒家思想,将孔子的经典《论语》等儒家经典列为国学,加强了各级教育机构的建设和管理。

他还设立了国子监,聘请优秀的儒学家担任教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这些措施使得儒家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内政改革,汉文帝也积极开展对外交往,扩大了汉朝的领土。

他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和中南半岛,发展与这些地区的政治和商业关系。

此外,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汉朝的海上领土,防止外敌侵略。

这些外交举措进一步加强了汉朝的地位和影响力,使其成为东亚的大国。

然而,尽管汉文帝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的统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位期间,他曾多次与外族进行战争,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

同时,他对权臣之间的政治斗争也没有很好地应对,导致政权的稳定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此外,汉文帝在位期间还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等,这些问题也给汉朝的稳定带来了一定压力。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在位期间去世,享年45岁。

他去世后被追尊为汉文帝,谥号为高皇帝。

汉文帝

汉文帝
汉文帝—刘恒
字号:汉文帝 本名:刘恒 所处时代:汉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中国 出生日期:公元前202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157年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 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汉高祖镇压了陈豨叛乱后,封刘恒 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 吕掌握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 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 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刘恒为代王时有位王后,生 有四个嫡子,在刘恒称皇帝后不久,这四个嫡子相继去世,其余诸子中宠姬 窦漪房之子刘启最长。刘恒登基后三月后(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刘启为皇 太子,元年三月立窦漪房为皇后。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 景之治 。 汉文帝在位时,存在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汉文帝 对待诸侯王,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汉文帝崩于长安未 央宫,后葬于霸陵。道德方面,汉文帝亦曾经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深具孝 心,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在古代,有夺取天下之功的称为祖 ,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称为宗。所以,其庙号太宗,谥曰孝文皇帝。

PPT模板下载:/moban/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的政策。 汉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 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 薄赋的政策。 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 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 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文帝还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 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 解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 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 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封 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 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汉文帝刘恒

汉文帝刘恒

汉文帝刘恒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刘邦第四子,母薄姬,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

前196年,汉高祖镇压了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人宽容平和,政治上低调处事。

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吕后死,周勃、陈平等灭诸吕,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

汉文帝在位时,窦漪房为文帝皇后。

文帝励精图治、发展农业、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收奴连坐、废除田租,对诸侯国和匈奴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使汉朝进入强盛时期。

道德方面宽厚仁慈、有孝心为二十四孝之一、以德服人、注重节俭,刘恒与其子刘启统治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

后元七年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葬于霸陵。

在古代,有取天下者为祖,以德治天下的为宗。

所以其庙号太宗,谥曰孝文皇帝。

总评:荀悦:“以孝文之明,大朝之治,百僚之贤,而贾谊见排逐,张释之十年不见省,冯唐首白屈於郎,岂不惜哉!夫以绛侯之忠,功存社稷,而犹见疑,不亦痛乎!”曹植:“孝文即位,爱物检身。

骄吴抚越,匈奴和亲。

纳谏赦罪,以德怀民。

殆至刑错,万国化淳。

”朱熹:“三代以下,汉之文帝,可谓恭俭之主。

刘恒学申韩刑名,黄老清静,亦甚杂。

但是天资素高,故所为多近厚。

”曾国藩:“天下惟诚不可掩,汉文帝之谦让,其出于至诚者乎!……盖其德为三代后仅见之贤主,而其心则自愧不称帝王之职而已矣。

”人物生平前196年,汉高祖镇压了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

吕后去世,陈平和周勃携手诛灭了吕氏势力。

最后,他们选择宽厚仁慈代王刘恒为皇帝。

刘恒开始有疑心,他的属臣们有的认为是一个阴谋,有的则说不会有假。

于是找人刘恒占卜,结果是做天子。

于是刘恒决定入京。

但为了以防万一,刘恒在向长安进发的过程中非常小心。

一是派舅舅薄昭先到长安探听虚实,二是快到的时候,又派属下宋昌先进城探路。

最后刘恒终于在大臣的拥戴下平安继承了皇位。

因为得到皇位不易,刘恒即位后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张武负责守卫皇宫、京城。

然后赏赐拥立他做皇帝的功臣们,恢复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的爵位和封地。

汉文帝刘恒生平简介

汉文帝刘恒生平简介

汉文帝刘恒生平简介刘恒,是汉朝的第四个皇帝,高祖刘邦第三子,汉惠帝刘盈弟,母薄姬,初被立为代王,建都晋阳。

后登上皇帝宝座,是为文帝,在位23年,与汉景帝并列为“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生平简介在位时间: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曾用年号:无谥号:孝文帝庙号:太宗安葬地:霸陵公元前202年,刘恒出生。

公元前195年,刘恒被封为代王。

公元前180年,刘恒被拥立为帝,是为汉文帝。

公元前157年,刘恒辞世。

名刘恒,是汉朝的第四个皇帝,高祖刘邦第三子,汉惠帝刘盈弟,母薄姬,初被立为代王,建都晋阳。

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

吕后死,吕产、吕禄企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

刘恒在周勃、陈平支持下诛灭了诸吕势力,登上皇帝宝座,是为文帝,在位23年,与汉景帝并列为“文景之治”。

汉文帝在位期间,是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

他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

他两次把田租减为三十税一,甚至12年免收全国田赋,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他还亲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对当时农生产的迅速恢复与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逐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当时各诸侯王掌握着封国内的政治、经济大权,对国家的统一和中央政权的巩固形成了严重威胁。

汉文帝先后粉碎了刘兴居和刘长的谋反,又接受贾谊提出的分割大的诸侯的建议,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他还妥善处理好汉朝同南越和匈奴的关系,对南越王赵佗实行安抚政策,对匈奴继续实行和亲政策的同时,加强了边防的力量。

匈奴曾三次侵犯汉境,都被他及时派兵还击,赶出了塞外。

汉文帝在高祖的基础上,进一步废除了肉刑和诽谤妖言罪等一些严邢苛法。

他实行平狱缓刑,约法省禁的政策,并带头执行法制判决,作为一个封建国君,这是难能可贵的。

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提拔重用了贾谊、晁错、张释之、周亚夫等人才,开创了文景盛世的繁荣局面。

他节俭敦朴,严于律己,在封建帝王中是做得比较好的。

在位期间,宫室、苑圃、车骑、服御很少增添。

汉朝皇帝刘恒 刘恒的下一个皇帝是谁

汉朝皇帝刘恒 刘恒的下一个皇帝是谁

汉朝皇帝刘恒刘恒的下一个皇帝是谁汉朝皇帝刘恒汉朝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后来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

吕后当政时期为了给自己的娘家人封地,将刘邦的三个儿子设计直接杀死,而刘恒被三十名大臣保举做了代王,再加上刘恒做事小心平日低调,是对皇位威胁最小的皇子,所以侥幸避免了吕后的毒害。

吕后最终去世,刘邦的骨干周勃、陈平绞杀吕氏权贵,拥立代王刘恒入宫为帝。

刘恒原本仁义宽厚,继位之后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曾两次租赋减半,甚至有一年免去全部田租,并且减轻徭役以此鼓励农民生产。

在农副产业上文帝弛禁山泽,允许私人开矿,发展渔盐产业。

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汉初的社会经济得到明显发展。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自身奉行黄老之学,躬身节俭,开启了文景之治的繁荣,为大汉的鼎盛局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汉朝皇帝刘恒之所以能成为治世明君这与他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刘恒作为刘邦临幸而为的偶然之子,并不得刘邦的欢心,其母薄姬亦不得刘邦的恩宠,母子俩与刘邦渐渐疏远很少见面。

所以刘恒的心性多受薄姬的影响。

相较于刘邦对开国功勋的大肆屠戮,刘恒在镇压反叛中显得仁慈善良得多。

在位期间,先是济北王刘兴居叛乱,镇压后刘兴居自杀。

淮南王刘长反叛失败后仅被流放。

与被烹煮的彭越和分尸而葬的英布相比,刘兴居和刘长的下场明显要好很多。

得人心者得天下,刘恒的仁慈不仅在于平定天下,同样在于安抚天下民生。

刘恒皇后汉文帝刘恒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明君,开创文景之治,功勋卓著。

那么有人会问,这样一位贤能明君的妻子该以怎样的姿态母仪天下?其实刘恒皇后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皇后之一,她的丈夫是汉文帝,儿子是汉景帝,孙子是汉武帝。

文帝景帝的文景之治不需多谈,那是历史对他们政绩的肯定。

而汉武帝雄才大略反击匈奴,军政各有建树。

刘恒皇后历经三代,见证了大汉王朝由兴盛到鼎盛的局面。

刘恒皇后姓窦名漪房,出身贫苦,以良家子的身份入宫侍候吕雉,也就是当时吕太后。

后来被吕后释放宫人时误打误撞赏赐给了代王刘恒,而窦漪房的传奇一生也就这样阴差阳错的开始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文帝刘恒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刘邦第四子,母薄姬,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

前196年,汉高祖镇压了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人宽容平和,政治上低调处事。

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吕后死,周勃、陈平等灭诸吕,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

汉文帝在位时,窦漪房为文帝皇后。

文帝励精图治、发展农业、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收奴连坐、废除田租,对诸侯国和匈奴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使汉朝进入强盛时期。

道德方面宽厚仁慈、有孝心为二十四孝之一、以德服人、注重节俭,刘恒与其子刘启统治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

后元七年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葬于霸陵。

在古代,有取天下者为祖,以德治天下的为宗。

所以其庙号太宗,谥曰孝文皇帝。

总评:荀悦:“以孝文之明,大朝之治,百僚之贤,而贾谊见排逐,张释之十年不见省,冯唐首白屈於郎,岂不惜哉!夫以绛侯之忠,功存社稷,而犹见疑,不亦痛乎!”
曹植:“孝文即位,爱物检身。

骄吴抚越,匈奴和亲。

纳谏赦罪,以德怀民。

殆至刑错,万国化淳。


朱熹:“三代以下,汉之文帝,可谓恭俭之主。

刘恒学申韩刑名,黄老清静,亦甚杂。

但是天资素高,故所为多近厚。


曾国藩:“天下惟诚不可掩,汉文帝之谦让,其出于至诚者乎!……盖其德为三代后仅见之贤主,而其心则自愧不称帝王之职而已矣。


人物生平
前196年,汉高祖镇压了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

吕后去世,陈平和周勃携手诛灭了吕氏势力。

最后,他们选择宽厚仁慈代王刘恒为皇帝。

刘恒开始有疑心,他的属臣们有的认为是一个阴谋,有的则说不会有假。

于是找人刘恒占卜,结果是做天子。

于是刘恒决定入京。

但为了以防万一,刘恒在向长安进发的过程中非常小心。

一是派舅舅薄昭先到长安探听虚实,二是快到的时候,又派属下宋昌先进城探路。

最后刘恒终于在大臣的拥戴下平安继承了皇位。

因为得到皇位不易,刘恒即位后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张武负责守卫皇宫、京城。

然后赏赐拥立他做皇帝的功臣们,恢复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的爵位和封地。

同时,对开国功臣们也分别赏赐、分封。

这些措施使刘恒的帝位得到巩固。

除了分封,打击重臣也是刘恒一项重要措施。

主要是对周勃的处理。

周勃因为拥立刘恒有功,所以居功自傲,周勃的属下及时提醒他:小心功高盖主,引火烧身。

周勃于是辞去了右丞相(汉代右为上)职务。

一年后,因为陈平谢世,刘恒又任命他做丞相,但仅十个月后,刘恒又以列侯归封国为借口罢免他。

当时,很多的列侯都住在长安,这给京城的粮食供应增加了很多负担。

所以,刘恒就下诏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国,即使朝廷恩准留在京城,也要将自己的儿子派到封国去。

但很多人找各种借口留在京城,这使刘恒很生气,便让丞相周勃带头做表率,免了他的丞相职务。

在后来有人举报周勃在家常身披盔甲,有谋反之心,刘恒马上把
他抓捕。

但在重新调查后,没有发现周勃谋反的事实,便释放了他。

这和封建时代很多皇帝相比,刘恒确实很宽容。

由于汉王朝推行无为政治,使诸侯国日益坐大。

刘恒三年,济北王刘兴居叛乱,刘恒派兵镇压,刘兴居被俘后自杀。

三年后,淮南王刘长造反,但尚未行动即被发觉。

刘恒派人传讯刘长入京,罢去王位,发配蜀郡。

途中刘长绝食而死。

面对诸侯坐大的局面,贾谊上《陈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诸侯王国的势力,从而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文帝十六年,齐王刘则死,无子嗣位,刘恒分齐国为六国。

又将淮南国一分为三。

但皇权和王权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由于刘恒对同姓诸侯王基本上采取姑息政策,所以导致了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

秦汉时期的黄老学一个主要特征是“守法而无为”。

所以要求“法立而弗敢废”,即立法后不轻易变更。

汉初统治者坚持黄老之学“赏罚信”的思想,主张严格执法,即使皇帝也只有“执道生法”的权力,而不得犯法。

黄老思想虽然吸收了法家的“执法”“守法”思想,但基于“安民”“惠民”的立场,对法家的“重刑轻罪”主张并不首肯。

黄老思想不仅要求“君正”,而且要求“法正”。

在这种思想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坚持除秦苛法。

文帝二年(前168年),晁错向刘恒建议入粟拜爵,刘恒采纳了这个建议,采取公开招标价卖爵的办法来充实边防军粮。

晁错又建议,
入粟拜爵办法实行后,边境积粟足以支5年,可令入粟者输于郡县,是郡县也积粟;边境和郡县都已充实,就可以免除天下田租。

入粟拜爵办法的实行,使农民的处境暂时有所改善。

贾谊作《过秦论》为刘恒提出治国的根本方针为“牧民之道,务在安之”。

这股要求安民的社会思潮,也是巩固西汉统治的需要。

为了吸引农民归农力本,刘恒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第一次租率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第二次全部免去田租。

此后三十税一成为汉代定制。

此外,算赋也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

“丁男三年而一事”,即成年男子的徭役减为每三年服役一次。

这样的减免,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文帝五年四月,废除盗铸钱令,允许私铸。

文帝后六年,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所有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

结果“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自白登之围以来,汉廷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但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双方一直处于战和不定的状态。

刘恒期间,为了谋求安定的环境,对匈奴一直采取克制忍让的态度,继续执行和亲政策。

然而,匈奴却不守盟约。

汉廷急需行之有效的御边之策。

晁错上书汉文帝,建议实行“募民实边”的策略。

其主要内容为:在边地建立城邑,招募内地人民迁徙边地,一面种田,一面备“胡”;由官府发给农具衣服粮食,直到他们能自给为止;迁往边地的老百姓,
按什伍编制组织起来,平时进行训练,有事则可应敌,凡能抵抗匈奴人的侵扰,夺回被匈奴人掠夺的财富,则由官府照价赏赐一半。

刘恒在不同程度上采纳了这个策略。

刘恒还在边地建立马苑36所,养马30万匹。

在民间,同样奖励老百姓养马,以满足边防对马匹的需求。

这些措施既有利于对边郡的开发,又加强了抗击匈奴的力量;使内地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基础。

秦汉时期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越人,被称为“南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统一岭南,在这里设置了桂林、南海、和象三个郡。

秦末农民战争起义爆发后,南海郡赵佗自立为王。

汉高祖时,赵佗接受“南越王“封号,成为西汉的属国。

吕后统治时期,对南越实行经济封锁政策。

刘恒即位后,采取安抚政策。

在刘恒诚意的感召下,赵佗谢罪称臣。

刘恒对周边少数民族不轻易用兵,尽力维持相安友好关系,促进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刘恒以秦亡为鉴,深知百姓生活之乐苦对政权安定的意义。

其性又节俭,故在位时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

通过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废除肉刑、废除田租等政策,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文教大兴,国力日益强盛。

开创“文景之治”之局。

后元七年(前157年)六月六月初一,刘恒在未央宫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群臣上庙号为太宗,谥号孝文皇帝,同年六月初七,葬于霸陵。

总评
刘恒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刘恒为自己预修的陵墓,也要求从简。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刘恒是一生都注重简朴的皇帝。

刘恒的政治方针和措施,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

户口迅速增加,中国古代社会开始进入治世。

荀悦:“以孝文之明,大朝之治,百僚之贤,而贾谊见排逐,张释之十年不见省,冯唐首白屈於郎,岂不惜哉!夫以绛侯之忠,功存社稷,而犹见疑,不亦痛乎!”
曹植:“孝文即位,爱物检身。

骄吴抚越,匈奴和亲。

纳谏赦罪,以德怀民。

殆至刑错,万国化淳。


朱熹:“三代以下,汉之文帝,可谓恭俭之主。

刘恒学申韩刑名,黄老清静,亦甚杂。

但是天资素高,故所为多近厚。


曾国藩:“天下惟诚不可掩,汉文帝之谦让,其出于至诚者乎!……盖其德为三代后仅见之贤主,而其心则自愧不称帝王之职而已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