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助词“的、地、得”的用法
“的、地、得”用法

主谓宾与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必在主宾前,谓语前状谓后补,的定地状得后补,这些标志要记清。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代词)+的+名词;“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方式一般为:副词+地+动词;“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得+副词。
日常工作中,常会有人提到“的”“地”“得”用法的问题,不少学生对“的、地、得”用法也是含糊不清,乱用一气,作业自然会在“的”“地”“得”用法上出错,并且屡改屡犯。
大家都知道,“的”、“地”、“得”这三个字的用法各不相同。
一、“的、地、得”用法记忆小窍门——“的、地、得”用法口诀大家都知道,”的、地、得“是连接文章中词与词,字与字之间的桥梁、所以,用对“的、地、得”,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规范“的、地、得”的用法,并易记好懂,容易掌握,在此提供一组用法口诀供大家参考。
(一)的地得,不一样,用法分别记心上,左边白,右边勺,名词跟在后面跑。
美丽的花儿绽笑脸,青青的草儿弯下腰,清清的河水向东流,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暖暖的风儿轻轻吹,绿绿的树叶把头摇,小小的鱼儿水中游,红红的太阳当空照,左边土,右边也,地字站在动词前,认真地做操不马虎,专心地上课不大意,大声地朗读不害羞,从容地走路不着急,痛快地玩耍来放松,用心地思考解难题,勤奋地学习要积极,辛勤地劳动花力气,左边两人就使得,形容词前要用得,兔子兔子跑得快,乌龟乌龟爬得慢,青青竹子长得快,参天大树长得慢,清晨锻炼起得早,加班加点睡得晚,欢乐时光过得快,考试题目出得难。
(二)“的、地、得”快板的地得、的地得,用作助词都读de.作文写话用不准,朗读往往会念错。
有趣的活动、绿的树,活动是事,树是物。
事物前面用的字,小朋友们都记着。
认真地想、快快地跑,想跑看摸是动作。
三个“的 地 得”的用法

三个“的地得”的用法我经常发现学生在句子里不会用“的”、“地”“得”,我想就此问题说说对“的”、“地”、“得”三个助词用法的区别(不涉及此外用法)。
“的”、“得”、“地”这三个字一般附在词或组后面,在句子中起结构作作用时读作“DE”,但在书写时却要写成三个分歧的字,所以非常容易混淆。
用得对,意思表达就正确认。
用得分歧错误,就会发生意思的变更。
所以要正确使用好“的”、“得”、“地”这三个字。
我用最简单的公式法来暗示一下:1、“的”:修饰﹢的﹢名词。
()的+名词{美丽的花、可爱的小朋友、高大的楼房……}这里的“花”“小朋友”“楼房”都是名词,前面形容词的后边就要用“的”;2、“地”:修饰限制﹢地﹢动词或形容词。
()地+动词或形容词{慢慢地走、天渐渐地冷了、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这里的“走”“处理”是动词“冷”是形容词。
前面就要用“地”,而不克不及用“的”。
3、“得”:动词﹢得﹢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得{写得好、说得对、干得漂亮冷得要命}这里的“写”“说”“干”都是动词,“冷”是形容词。
一般的都是暗示“怎么样”“程度”的。
不克不及用“写的好”“说的对”“干的漂亮”“冷的要命”。
更简单地说,就是名词前加“的”;动词形容词前加“地”后加“得”。
下面结合实例再讲一下慢慢()走过来香甜可口()饭菜飞快()跑了洁白()雪花大声()唱歌圆圆()荷叶透明()翅膀柔软()枝条开心()吃果子小心()爬上去青青()小草清清()河水轻轻()种树苗绿油油()树苗小小()沙包用力()扔沙包金黄()落叶小心()捡落叶漂亮()衣服迅速()收衣服可爱()雪人高兴()堆雪人亮晶晶()眼睛顽皮()眨眼睛顽皮()孩子奇怪()声音奇怪()问乐呵呵()说乐呵呵()老人甜甜()果子甜甜()笑了机灵()小猴子机灵()跳开了有气无力()声音有气无力()低着头亲爱()朋友欢乐()节日有趣()节目放心()走了更好()主意认真()写字秀丽()风光早早()回学校好看()报纸可怕()虫子整齐()队伍轻松()做事遥远()地方高高()挂起来仔细()画画细小()蚂蚁胖胖()小蜜蜂又香又脆()松子雪白()云朵吃力()推车聪明()小姑娘红通通()太阳整洁()书桌难过()哭起来难看()样子新奇()玩具美好()祝福宁静()等车“的”后面跟名词;“地”后面跟动词;“得”后面跟形容词残暴()阳光我()书一刻不断()冲击着情不自禁()笑了天渐渐()冷起来又高又大()建筑物孩子们()声音细微()变更川流不息()流水作业线色泽()深浅敏锐()眼睛奇异()情景我家()小花猫灯泡似()大眼睛周围()动静迎接新()战斗果树渐渐()绿了科学()忘我()工作满意()点点头愉快()看了每个节目长长()耳朵乳白色()雾气璀璨()明珠精神丰满()站立在毫无保存()拣出药品慢慢()从伸出脑袋死死()压在下面欠好意思()走了渐渐()远去小心翼翼()取出她愉快()接受了这件礼物不竭()转变观念成功()闯进了拼命()跑努力()做牙疼()厉害高()像一座山惹()大家十分生气把孩子搞()太累了高兴()跳起来摔()老鼠半死不活玩()很开心这次语文测试,她考()特别出色村外()溪水小院()篱笆上开满了繁星一样()牵牛花黑色()小喇叭清澈()井水听溪水淙淙()流响跳()高他们玩()真痛快她红()发紫平安防范措施都落实()很好被太阳炙烤()滚烫()大地平安工作做()很到位看看哪边()雪化()快2、天然()指南针 3、忠实()向导4、地上()树影5、川川走过去,奇怪()问。
的得地用法的区别

的、地、得用法区别1、“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代词)+的+名词;2、“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方式一般为:副词+地+动词;3、“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得+副词。
一、分析例句,明确用法这里有一组含有“的”、“地”、“得”的例句如下:1. 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
2. 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我们轻轻地点头微笑。
3. 小明在海安儿童公园玩得很开心。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代词)+的+名词;“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方式一般为:副词+地+动词;“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得+副词。
正确使用“的、地、得”说话、写文章经常要用到“的、地、得”这几个字。
由于它们的口语发音都是“de”,因此一些人在使用时往往不加区分地混用。
要正确使用“的、地、得”,首先必须掌握好词类、语法,要懂得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和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宾语、补语)。
一般来说,在句子中“的”衔接在名词前面,“的”的前面是这个名词的修饰成分,主要有名词、代词、形容词或相应的词组充任,表示领属关系或表示被修饰的事物的性质,做句子的定语。
例如:“灿烂的阳光”,“灿烂”(形容词)是“阳光”(名词)的定语;“我的书”,定语“我”是代词;“又高又大的建筑物”,采用的是联合词组“又高又大”作定语。
“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是用在动词前面的修饰成分,主要由名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充任,对中心词(动词)起限制、修饰、说明作用。
例如:“果树渐渐地绿了”;“渐渐”是形容词,是修饰动词“绿”的,作“绿”的状语;“科学地总结了……经验”,名词“科学”是动词“总结”的状语;“……抓紧一切时间忘我地工作”,“忘我”是动宾词组,作动词“工作”的状语,等等。
略谈“的、地、得”用法的区别

略谈“的、地、得”用法的区别略谈“的、地、得”用法的区别一、结构助词“的”的运用情况:“的”用在定语的后边。
1.1定语和中心词语是修饰关系。
例如:红色的花,幸福的生活,明亮的房间,重要的课堂练习,有趣的汉语大赛。
1. 2定语和中心词语是领属关系。
例如:渣油泵老师的书/美国的留学生/他的词典/我的毛巾/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宿舍的清洁卫生KCB齿轮泵1.3定语和中心词语是限制关系。
定语表示中心词语的地点,时间。
例如:教室里的桌子/五点的票/上午的课/礼堂里的报告会1.4用在谓语动词或动宾结构后,定语表示中心词语的方式、状态。
例如:买的花/介绍的对象/看电影的人/唱歌的学生/到会的外国留学生由此,可以找出规律。
使用结构助词“的”的时候,“的”前边是定语,后边是中心词语,充当中心词语的大多是名词,也有词组。
齿轮泵二、结构助词“地”的运用情况:“地”用在状语的后面。
高压齿轮泵2. 1充当状语的是形容词,“地”的后面是动词或词组充当谓语。
例如:大声地说/飞快地跑/狠狠地打/不断地哭喊叫骂/缓缓地流2.2充当状语的是形容词,“地”的后边是形容词充当谓语。
例如:KCB齿轮油泵慢慢地红了/渐渐地冷了/迅速地热了2. 3充当状语的是词组,“地”的后边是动词或词组充当谓语。
例如:大言不惭地说/兴高彩烈地唱/脸红地咕味/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其特点:使用结构助词“地”的时候,“地”的前面是状语,“地”的后面是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多是谓语。
可调压渣油泵三、结构助词“得”的运用情况“得”用在补语的前边。
3. 1用在动词的后面,表示可能。
例如:ZYB重油泵拿得动/走得动/回得来/办得到/吃得完3.2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连接表示程度的补语。
例如:读得很好/看得很清楚/说得很流利,热得很,冷得了不得。
3. 3用在动宾结构词组的后面,连接补语时,重复动词。
导热油泵例如:写汉字写得很好/说汉语说得很流畅/读课文读得很清楚。
其特点:使用结构助词“得”的时候,“得”的前边是动词,动宾词组或形容词,“得”的后面是补语。
助词“的地得”的使用方法

助词“的、地、得”1.作为助词的“的、地、得”在句中的语法作用,是分别作定语、状语、补语的标记。
的——定语的标记,一般用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
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
地——状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面。
结构方式一般为:形容词/副词+地+动词/形容词。
得——补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后面。
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副词。
2.助词“地”的误用目前从质检书稿中发现最常见的错误是“地”的误用。
有的编辑看见动词,就把动词前面的“的”改为“地”。
请注意:“地”是状语的标记,而不是动词/形容词的标记。
状语是句子的一个成分,所以判断该用“的”还是“地”,要从句子来判断,而不是从一个词来判断。
动词/形容词作谓语时,它们前面的状语标记应该用“地”。
但动词/形容词也都可以作主语或宾语,这时它们的前边有定语时,必须用“的”作标记。
例1 他地到来给大家带来了希望。
(句中,“到来”是动词作主语,主语前的定语应该用“的”作标记,所以正确的是“他的”。
)例2 她吃不了这样地苦。
(句中,“苦”是形容词作宾语,宾语前的定语应该用“的”作标记,所以正确的是“这样的”。
)例3 对要求和目标作出相应地调整。
(句中,“作出”是谓语,“调整”是宾语,宾语前的定语应该用“的”作标记,所以正确的是“相应的”。
)例4 具象造型是对客观实在的空间作直接地观察和描绘。
(句中,“作”是谓语,“观察和描绘”是宾语,宾语前的定语应该用“的”作标记,所以正确的是“直接的”。
)这种情况的例子还有:一年的努力巨大的变化他的批评年轻人的热情……总之,不要看到动词就在前面改“地”,要从整句话的句子成分来分析。
3.“的”的其他用法这个东西是谁的?我的。
无缘无故的,你着什么急?——以上两例是“的”字结构,起代替、指代的作用。
冷冰冰像一根旗杆似的立在那儿。
鸡啄米似的狂点头。
两眼直棍似的对着帐篷顶出神。
——以上三例中,“似的”是一个固定的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动词后面,表示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似。
的得地的用法和区别

的得地的用法和区别
在定语后面写作“的”,在状语后面写作“地”,在补语前写作“得”。
1、的:用在定语的后面。
“的“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
定语是指人的名词或人称代词,中
心词和前边的动词合起来表示一种动作,意思是这个人是所说的动作的受事:开他~玩笑。
2、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
3、地: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
“得”前面跟的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怎么样的。
如,慢慢~走。
“的”“地”“得”为虚词时,不能充当句子的主体成分,只能和其它的词连在一起
作定语、状语和补语。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的、地、得”的用法和区别

“的、地、得”的用法和区别一、“的、地、得”的基本概念1、“的、地、得”的相同之处。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2、“的、地、得”的不同之处。
吕叔湘、朱德熙所著《语法修辞讲话》认为“的”兼职过多,负担过重,而力主“的、地、得”严格分工。
50年代以来的诸多现代汉语论著和教材,一般也持这一主张。
从书面语中的使用情况看,“的”与“地”、“得”的分工日趋明确,特别是在逻辑性很强的论述性、说明性语言中,如法律条款、学术论著、外文译著、教科书等,更是将“的”与“地”、“得”分用。
“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在定语后面写作“的”,在状语后面写作“地”,在补语前写作“得”。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二、“的、地、得”的用法(一)、用法1、的——定语的标记,一般用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
如:颐和园(名词)的湖光山色(主语)美不胜收。
她是一位性格开朗的女子(名词,宾语)。
2、地——状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面。
“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方式一般为:形容词(副词)+地+动词(形容词)。
如:她愉快(形容词)地接受(动词,谓语)了这件礼物。
天渐渐(时间副词)地冷(形容词,谓语)起来。
3、得——补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后面。
“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副词。
如:他们玩(动词,谓语)得真痛快(补语)。
她红(形容词,谓语)得发紫(补语)。
(二)、例说的,一般用在名词和形容词的后面,用在描述或限制人物、事物时,形容的词语与被形容的词语之间,表示一种描述的结果。
的、地、得的用法和区别-的地得意思

“的、地、得”的用法和区别(一)“的”、“地”、“得”的用法区别本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常识,但在使用中也最容易发生混淆,再加上一段时间里,中学课本中曾将这三个词的用法统一为“的”,因此造成了很多人对它们的用法含混不清进而乱用一通的现象。
结合实例,谈谈“的、地、得”的用法。
一、“的、地、得”的基本概念1、“的、地、得”的相同之处。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2、“的、地、得”的不同之处。
吕叔湘、朱德熙所著《语法修辞讲话》认为“的”兼职过多,负担过重,而力主“的、地、得,严格分工。
50年代以来的诸多现代汉语论著和教材,一般也持这一主张。
从书面语中的使用情况看,“的”与“地”、“得”的分工日趋明确,特别是在逻辑性很强的论述性、说明性语言中,如法律条款、学术论著、外文译著、教科书等,更是将“的”与“地”、“得”分用。
“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在定语后面写作“的”,在状语后面写作“地”,在补语前写作“得”。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二、“的、地、得”的用法1、的——定语的标记,一般用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
如:①颐和园(名词)的湖光山色(主语)美不胜收。
②她是一位性格开朗的女子(名词,宾语)。
2、地一状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面。
“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方式一般为:形容词(副词)+地+动词(形容词)。
如:③她愉快(形容词)地接受(动词,谓语)了这件礼物。
④天渐渐(时间副词)地冷(形容词,谓语)起来。
3、得——补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后面。
“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副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助词“的、地、得”的用法
这三个字在做助词时都念“de”,所以区分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要正确使用这三字,就必须先了解它们各自的作用。
“的”是定语标志,用于“定+中”(即定语加中心语)一类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中。
如:
明亮的灯光微弱的灯光昏暗的灯光
这里,灯光是名词,是短语结构的中心,明亮、微弱、昏暗是对灯光这一主体事物的修饰,是定语。
“地”是状语标志,用于“状+中”(即状语加中心语)一类偏正结构的动词短语中。
如:
不紧不慢地走慌慌张张地走急急忙忙地走
这些短语中,走是动词,是短语结构的中心,不紧不慢、慌慌张张、急急忙忙都是描摹走的状态,是修饰性成份,是状语。
“得”是补语标志,用于“动/形+补”(即由动词或者形容词加上补语构成)一类结构当中。
如:
交代得清清楚楚摆放得整整齐齐安静得针掉在地上也能听见
这里,交代、摆放是动词,安静是形容词,“”清楚楚清、“整整齐齐”、“针掉在地上也能听见”则分别是对它前面的动作、状态的补充说明,是补语。
观察上边的实例,我们会发现这三类短语虽然结构上、功能上都有不同,但形式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可归纳为“×de×”这一形式。
“的、地、得”读音上的一致,使得一些对语言结构分析不太了解的人模糊了三者用法上的界线。
要正确区分,除了掌握相关短语知识外,可做如下简单记忆:
1 在“×de×”结构中,如果后面的“×”是名词或名词性结构,那么,“de”写作“的”。
2 在“×de×”结构中,如果后面的“×”是动词或动词性结构,那么,“de”写作“地”。
3 在“×de×”结构中,如果前面的“×”是动词或者形容词,而后面不跟名词或名词性结构,那么,“de”写作“得”。
要正确使用“的、地、得”,首先必须掌握好词类、语法,要懂得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和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宾语、补语)。
一般来说,在句子中“的”衔接在名词前面,“的”的前面是这个名词的修饰成分,主要有名词、代词、形容词或相应的词组充任,表示领属关系或表示被修饰的事物的性质,做句子的定语。
例如:“灿烂的阳光”,“灿烂”(形容词)是“阳光”(名词)的
定语;“我的书”,定语“我”是代词;“又高又大的建筑物”,采用的是联合词组“又高又大”作定语。
“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是用在动词前面的修饰成分,主要由名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充任,对中心词(动词)起限制、修饰、说明作用。
例如:“果树渐渐地绿了”;“渐渐”是形容词,是修饰动词“绿”的,作“绿”的状语;“科学地总结了……经验”,名词“科学”是动词“总结”的状语;“……抓紧一切时间忘我地工作”,“忘我”是动宾词组,作动词“工作”的状语,等等。
而在句子中用在“得”字后面的,是由形容词或词组(有时也由动词)充任,用来补充说明“得”字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的程度、结果,作它的补语。
例如:“牙疼得厉害”中,形容词“厉害”是动词“疼”的补语;“高得像一座山”中,“像一座山”这个词组用“得”连接,作形容词“高”的补语;“惹得大家十分生气”中,“得”连接“大家十分生气”这个主谓词组,以补充说明前面“惹”这个动词的结果,起到了补语的作用。
总之,正确使用“的、地、得”简单地说只要记住三条:
1、词前面的修饰成分,用“的”字衔接,作名词的定语;
2、动词前面的修饰成分,用“地”字衔接,作动词的状语;
3、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补充、说明成分,用“得”字连接,作动
词或形容词的补语。
以上几种用法,可以写成下面的公式:
修饰限制+的+名词
修饰限制+地+动词
动词(形容词)+得+补充
一、“的、地、得”的基本概念
1、“的、地、得”的相同之处。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
它们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2、“的、地、得”的不同之处。
吕叔湘、朱德熙所著《语法修辞讲话》认为“的”兼职过多,负担过重,而力主“的、地、得”严格分工。
50 年代以来的诸多现代汉语论著和教材,一般也持这一主张。
从书面语中的使用情况看,“的”与“地”、“得”的分工日趋明确,特别是在逻辑性很强的论述性、说明性语言中,如法律条款、学术论著、外文译著、教科书等,更是将“的”与“地”、“得”分用。
“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在定语后面写作“的”,在状语后面写作“地”,在补语前写作“得”。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二、“的、地、得”的用法
1、的——定语的标记,一般用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
如:
①颐和园(名词)的湖光山色(主语)美不胜收。
②她是一位性格开朗的女子(名词,宾语)。
2、地——状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面。
“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方式一般为:形容词(副词)+地+动词(形容词)。
如:
③她愉快(形容词)地接受(动词,谓语)了这件礼物。
④天渐渐(时间副词)地冷(形容词,谓语)起来。
3、得——补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后面。
“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副词。
如:
⑤他们玩(动词,谓语)得真痛快(补语)。
⑥她红(形容词,谓语)得发紫(补语)。
三、“的、地、得”用法的常见错误
一般而言,在特约记者和通讯员来稿中常见的“的、地、得”用法错误,主要表现在该用“地”、“得”的地方全部用了“的”。
如:
①这两年,该公司的职工不断的(地)转变观念。
我们说“地”是状语的标记,用在谓语的前面。
此例中主语是“职工”,谓语是“转变”。
很显然,用“的”是错误的,应该用“地”。
②该项目不仅创下了该公司单项工程总产值之最,更为重要的是成功的(地)
闯进了上海的国际石油化工项目建设市场,踏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
这个例句虽然比较长,但谓语“成功”前的“的”明显用错了,应该改为
“地”。
③各项安全工作做得很到位,安全防范措施都落实的(得)很好。
补语一般回答“怎么样”的问题,前面一句回答“做”得怎么样,用了
“得”
,很对;可接下来回答“落实”得怎么样问题时,作者却用了“的”。
这个错误非常明显,可惜作者没有发现,正确的用法应该是“得”。
④身体更不敢碰到被太阳炙烤的(得)滚烫的铁车梯。
如果我们问“炙烤”得怎么样,就知道例句里用错了,应该用“得”。
“的”还有其他的用法,比如——这个东西是谁的?我的。
这里“的”是代词,不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对象,就不再赘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