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叠纪古地理气候对中国含煤地层分布的控制及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影响

合集下载

煤的形成齐全的地质年代表

煤的形成齐全的地质年代表

煤的地质年代geological ages of coalmei de diz加niall(lai 煤的地质年代(geol呼eal ages 诚coal) 指煤层形成的年代.它可根据含煤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特征和成煤植物特征,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和煤层、地层对比法等确定。

附表为参照1989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CS)的地球地层表列出的煤的地质年代表。

表中给出了煤的年龄值、相应的生物演化过程、形成的主要煤种以及中国主要成煤期。

煤的生成受植物演化、古气候、古地理、古地壳构造运动诸因素制约。

繁茂的植物、温暖潮湿的气候、低洼平坦的地形煤的地质年代表于以及缓慢下沉的地壳运动对成煤有利。

在晚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里纪、新生代中的第三纪均具备上述成煤条件,是世界重要成煤期. 而石炭纪和二叠纪、侏罗纪和第三纪则是中国重要成煤期.在元古代地层中发现有菌藻植物形成的煤,这种煤在中国南方的早古生代地层中分布较广,称为石煤,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石炭纪和二叠纪成煤的主要煤种是烟煤,其次是无烟煤。

在此时期,中国南北方都有重要煤层生成,特别是北方的石炭纪和二叠纪煤田是中国重要的炼焦用煤基地.侏罗纪成煤的煤种主要是揭煤和低煤化度烟煤,也有中煤化度烟煤,常含有厚煤层或巨厚煤层。

第三纪成煤的主要煤种是褐煤和长焰煤.❖地质年代表❖华南赋煤区二叠系含煤地层在杭州-鹰潭-赣州-韶关-北海一线以南的东南地层分区,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形成于早二叠世晚期,在闽西南、粤东、粤中称童子岩组,在浙西称礼贤组,在赣东一带称上绕组。

在连云港-合肥-九江-株州-百色一线以南的江南地层分区,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为海陆交互相的龙潭组,其次是以碳酸盐为主的合山组。

在龙门山-洱海-哀牢山一线以东、秦岭-大别山以南的扬子地层分区,上二叠统含煤地层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的称吴家坪组,以海陆交互相为主的称龙潭组和汪家寨组,以玄武岩屑为主的陆相沉积称宣威组。

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存在明显的穿时现象,含煤层位由东向西抬高,在东南分区为下二叠统,在江南分区为下二叠统上部的茅口阶(龙潭组下部),在扬子分区为上二叠统龙潭阶和长兴阶(均为龙潭组).华北赋煤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华北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属典型的地台沉积,按沉积特征可归纳为四种类型。

二叠纪大灭绝原因

二叠纪大灭绝原因

二叠纪大灭绝原因二叠纪大灭绝,也被称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上最大规模和最严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之一。

该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1亿年前,导致了约96%的海洋物种灭绝和70%的陆地生物灭绝。

尽管已经过去了数百万年,关于二叠纪大灭绝的确切原因仍然存在争议。

然而,科学家们通过对化石和地质证据的研究,提出了几种可能的原因。

一种主流的解释是火山喷发。

在二叠纪末期,地球上出现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火山岩熔浆和大规模的火山气体喷发。

这些火山喷发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地球的气候急剧变化。

这种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了气候变冷、干旱和酸化,给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这种气候剧变可能导致了许多生物物种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导致它们的灭绝。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短暂的氧气丧失事件。

在二叠纪末期,地球上出现了一系列较短但剧烈的氧气丧失事件,这些事件导致了海洋中大量生物的突然死亡。

这种氧气丧失可能是由于当时海洋中水温升高,海洋大规模死亡的有机物堆积导致的。

这些有机物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消耗了大量氧气,导致水体中的氧气含量降低,无法维持海洋生物的生存。

这种氧气丧失可能是二叠纪大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地壳运动和撞击事件也可能对二叠纪大灭绝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地壳运动可能导致火山活动增加,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引发气候变化。

撞击事件则是指陨石或彗星碰撞地球的事件。

有研究表明,在二叠纪末期有一次大规模的陨石撞击事件,可能导致了地球上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气候剧变,进而导致生物大灭绝。

然而,这些观点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支持。

总结起来,二叠纪大灭绝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火山喷发导致了气候剧变,短暂的氧气丧失事件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受巨大压力,地壳运动和撞击事件也可能对灭绝事件产生影响。

然而,要完全理解二叠纪大灭绝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证据的支持。

对于我们今天,二叠纪大灭绝对于认识地球生命演化和环境变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提醒着我们应保护和维护好我们的地球,以免再次发生大灭绝事件。

第十二章中国煤田地质特征概述

第十二章中国煤田地质特征概述

第十二章 §2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 构造的基本特点
综上所述,中国聚煤盆地从晚古生代到中、 新生代,总体演化趋势是:
大型内陆碎屑陆表海聚煤坳陷
大型内陆湖盆坳陷(古前陆塌陷)
断陷盆地群(湖盆为主)
山间小型坳陷和断陷盆地
第十二章 中国煤田地质特征
§3 聚煤古地理环 境和古气候的演变
第十二章 §3聚煤古地理环境和 古气候的演变
第十二章 §3聚煤古地理环境和 古气候的演变
早二叠世华北、西北地区广泛海退的同时,华南地区 的海域范围则继续扩展,海水向西北上扬子古陆区快速侵 漫,沿古陆边缘的泻湖潮坪环境发育早期含煤沉积,并迅 速被广海碳酸盐沉积所代替。早二叠世晚期,由于东吴运 动的影响,华南广大地区隆起为陆,海水退居东南隅,在 海西期造山带的前缘堆积了滨海碎屑含煤岩系。晚二叠世 早期,海水由西南方向再度进侵。在海域不断扩大的趋势 下,华南地区呈现比较复杂的岛海古地理景观,海陆穿插, 沉积类型多样。东南沿海为陆相、过渡相碎屑含煤沉积, 盆地中部为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含煤沉积,黔西、滇东地 区则持续发育大型三角洲复合体,为煤层最富集的地区。 随着海域不断扩展,聚煤带向古陆方向迁移。晚二叠世晚 期,华南地区再次被广海淹没,以碳酸盐和硅质沉积为主, 含煤沉积则局限于川滇古陆东侧的滇东、黔西和川西一带。
中国煤盆地富煤带的展布和特厚煤层的形成, 也受着盆地构造演化的制约。厚煤层或特厚煤层 的形成,主要是在基底沉降稳定和坳陷速率适当 的部位。最有利于聚煤的盆地是发育在刚性地块 上的晚古生代坳陷型盆地及继承性的中生代坳陷 盆地,其次是发育在已经稳定的褶皱带上的中、 新生代盆地。
第十二章 §2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 构造的基本特点
南宁
广州

1中国不同时代形成的煤和地区分布之间的关系

1中国不同时代形成的煤和地区分布之间的关系

1中国不同时代形成的煤和地区分布之间的关系?煤是由植物经过复杂的作用形成的,而植物为了适应环境生存,植物界形成了不同的部落,出现植物分区,为成煤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所以,形成了我国地史上的聚煤期有14个,其中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和第三纪为主要聚煤期。

在这7个主要聚煤期中,以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4个聚煤期更为重要,相应煤系地层中赋存的煤炭资源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8%以上,煤层气资源占我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99.5%以上。

1、主要聚煤期含煤地层分布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聚煤作用在我国北方形成海陆交互相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赋存在华北赋煤区,含煤面积80万km2,构成了我国最主要的煤层气聚气区,即华北聚气区。

该区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北地台的主体部分,地理分布范围西起贺兰山-六盘山,东临勃海和黄海,北起阴山-燕山,南到秦岭-大别山,包括了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内蒙南部、辽宁南部、甘肃东部、宁夏东部、陕西大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

在华北赋煤区内,还广泛发育了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并见零星上三叠统和第三系含煤地层分布。

晚二叠世晚二叠世聚煤作用在我国南方十分强烈,含煤地层广泛分布于秦岭-大别山以南、龙门山-大雪山-哀牢山以东的华南赋煤区内,构成了我国华南煤层气聚气区。

该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地台和华南褶皱系,地理分布范围包括西南、中南、华东和华南的12个省区。

华南赋煤区内除有以龙潭组为代表的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外,还有上石炭统、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第三系等含煤地层分布。

下-中侏罗统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赋煤区,在华北赋煤区的分布也较为广泛。

西北赋煤区由塔里木地台、天山-兴蒙褶皱系西部天山段和秦祁昆仑褶皱带、祁连褶皱带、西秦岭褶皱带等大地构造单元组成,地理分布范围包括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贺兰山-六盘一线以西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的全部或大部。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

二叠纪末(2.52亿年前)生物大灭绝1750年工业革命开始,脊椎动物100~150倍速度消亡指数型6亿年以来五次生物大灭绝海洋生物95%物种灭绝陆地生物75%物种灭绝:华夏植物、脊椎动物(二齿兽、麝足兽)古地理格局:古特提斯洋是二叠纪生物多样性中心,晚古生代地体运动最活跃岗瓦纳北缘、华南1.时间①高分辨率牙形化石带200万年前7~8个牙形化石带800万年15个②锆石U-Pb定年分析法:同位素稀释-热电离质谱方法(ID-TIMS)激光剥蚀-ICP质谱方法(LA-(Q/MC)-ICPMS)离子探针方法(SIMS)0.07个百万年20个做了7个整个200百万年二叠系、三叠系间两个火山灰精度:6万年此次生物大灭绝2.模式不同剖面不同化石门类所表现出的不同灭绝模式化石的不完整效应:四个地层层位发现同一种化石,时间比四个层位年限更长克服化石记录与生物真实分布的差异:出现很多层位,真实性更大;出现很少层位,不确定性更大。

多剖面化石序列建立的难点:不同地点保存的化石层序不同。

不同剖面保存有不一样的化石类群。

2种化石6种相互关系在多剖面层位之间对比找此化石出现、消亡的时间二叠纪80%三叠纪20%以下灭绝率剖面数量与生物多样性关系找沉积速率快的剖面(火山灰间隔小,高精度年龄)碳同位素变化:二氧化碳增多,温度升高氧同位素也变化:温度升高,氧含量降低(海洋酸化,缺氧)为什么选择牙形刺作为氧同位素分析的材料?它是一种曾经繁盛于寒武至三叠纪海洋的动物,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之一,在古生代地层中广泛分布,适合重建高分辨率氧同位素记录,主要由碳酸钙组成,对后期成岩有抵制作用。

锶同位素也变化:大洋中期地幔,植被少,保护少,陆源物质进入海洋火山灰:火山活动作用(大范围:西伯利亚大火山成岩省,先喷发后侵入)无火山灰:锆石,碎屑岩,搬运作用总结: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是一次快速的灾变事件,灭绝发生在大约6万年以内。

灭绝开始于251.941±0.037Ma,与一次~5‰的碳同位素负漂一致。

二叠纪古地理气候对中国含煤地层分布的控制及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影响

二叠纪古地理气候对中国含煤地层分布的控制及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影响

二叠纪古地理气候对中国含煤地层分布的控制及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影响本文从二叠纪特殊的古地理及古气候条件入手,对含煤地层分布的影响,以及该特殊条件在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关键词】二叠纪;古地理气候;含煤地层;生物大灭绝石炭纪末,所有大陆向着形成统一整体的方向发展,到晚二叠世泛大陆主体已经形成。

泛大陆程C字型向东开口,中国华南、华北地区均位于特提斯大区,其中华南位于赤道附近,华北位于中纬度带,大陆整体作缓慢顺时针旋转。

泛大陆一直持续到早侏罗世,他的形成导致了远不同于泥盆、石炭纪的气候、板块、古生物、古地理格局。

世界二叠纪气候纬向分带性相当明显。

在早二叠纪仍处在全球性的冰期内,在南半球的冈瓦纳大陆普遍发育有冰川,北半球中低纬度则相对温暖。

煤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带,冈瓦纳古陆有丰富的煤和冰碛岩,北半球大陆已蒸发岩、礁、煤和红层为特征。

冈瓦纳古陆的冰川作用从萨尔马克期一直持续到喀山期,西伯利亚亦可能经历了海面冰川的作用。

中二叠世早期气候普遍转暖,并逐渐干燥。

二叠纪全球古生物群相当繁盛。

我国东部所处的特提斯大区内分布的植物主要为热带气候下的鳞木类以及大羽羊齿类,气候分带性明显,属华夏植物群。

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初,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开始兴起。

二叠纪的动物界,陆生脊椎动物继续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中菊石类、腕足类、珊瑚类、蜓类特别繁,至末期海生、陆生动物均出现一次大灭绝现象。

二叠世的中国东部,整体上呈现出南海北陆的格局。

早二叠至中二叠世,华南地区的东南一带为局限海环境,在断裂作用的控制下,常出现深水相,硅质岩比较发育,不具成煤条件,其周边的上扬子地区在二叠世初期的海侵,是继石炭世海侵的继续,为滨海平原至陆表浅海环境,发育一层碎屑含煤沉积。

而此时的华北在紫松期海侵高峰后发生海退,海陆交互相为聚煤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环境,二叠世中期主要为陆相盆地,出现大量淡水双壳类、介形虫化石,加之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气候湿润,适合植物生长,该区地层含煤性较好,是二叠纪最重要的含煤岩系。

华北的煤和地区分布之间的关系

华北的煤和地区分布之间的关系

中国不同时代形成的煤和地区分布之间的关系?煤是由植物经过复杂的作用形成的,而植物为了适应环境生存,植物界形成了不同的部落,出现植物分区,为成煤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所以,形成了我国地史上的聚煤期有14个,其中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和第三纪为主要聚煤期。

在这7个主要聚煤期中,以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4个聚煤期更为重要,相应煤系地层中赋存的煤炭资源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8%以上,煤层气资源占我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99.5%以上。

1、主要聚煤期含煤地层分布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聚煤作用在我国北方形成海陆交互相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赋存在华北赋煤区,含煤面积80万km2,构成了我国最主要的煤层气聚气区,即华北聚气区。

该区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北地台的主体部分,地理分布范围西起贺兰山-六盘山,东临勃海和黄海,北起阴山-燕山,南到秦岭-大别山,包括了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内蒙南部、辽宁南部、甘肃东部、宁夏东部、陕西大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

在华北赋煤区内,还广泛发育了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并见零星上三叠统和第三系含煤地层分布。

晚二叠世晚二叠世聚煤作用在我国南方十分强烈,含煤地层广泛分布于秦岭-大别山以南、龙门山-大雪山-哀牢山以东的华南赋煤区内,构成了我国华南煤层气聚气区。

该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地台和华南褶皱系,地理分布范围包括西南、中南、华东和华南的12个省区。

华南赋煤区内除有以龙潭组为代表的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外,还有上石炭统、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第三系等含煤地层分布。

下-中侏罗统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赋煤区,在华北赋煤区的分布也较为广泛。

西北赋煤区由塔里木地台、天山-兴蒙褶皱系西部天山段和秦祁昆仑褶皱带、祁连褶皱带、西秦岭褶皱带等大地构造单元组成,地理分布范围包括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贺兰山-六盘一线以西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的全部或大部。

二叠纪大灭绝原因

二叠纪大灭绝原因

二叠纪大灭绝原因
【1】二叠纪大灭绝:
二叠纪大灭绝是距今大约251.4百万年之前,它是威廉姆斯时期-石炭纪(the Carboniferous-Permian)最后时期出现的,也是地球史上最大的一次物种突变之后,发生的一次世界性的物种灭绝。

【2】二叠纪大灭绝原因:
导致二叠纪大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究和研究,而到目前还没有确定的明确结论,不过有两个研究和研究成果都指向两个可能的原因:
1、多样性的减少:在二叠纪前期,生物多样性出现了显著的下降,种群分布也出现了不均衡的分布,这会导致物种之间的竞争加剧,地球的生物系统就变得不可持续,随后而来的就是大量物种的消亡。

2、大陆聚合和海平面上升:随着碰撞后和侵入后,大陆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悬崖出现,这导致了大气和海洋的变化,特别是海平面的上升,大量岛屿被淹没,对生物种群及其生境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华氏度和湿度的改变,也是引发二叠纪大灭绝的原因之一。

3、化石记载:另一方面,在古生物学家研究的化石记录中也发现了大量灭绝的物种,这些物种,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家从死矿石中检测到的
真核DNA分子证据,表明二叠纪大灭绝有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地震等)或其他外部因素(如太阳爆发)作用的可能性。

【3】二叠纪大灭绝后果:
二叠纪大灭绝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消除了大量的物种,而且影响了植物、动物及有机物之间的平衡联系,也影响了植物、动物及地球上表层的物质交换,直到现在仍然存在深远的影响。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从此发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变化,这一变化为早期恐龙的优势地位创造了条件,随着今天的大脊椎动物逐步出现,最后形成了一个以恐龙为主导物种且影响巨大的生态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高校论述◇
科技 罾向导
21年第 l期 01 2
叠纪古地理气候对中国含煤地层分布的控制 二 及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影响
张 寒 王 文 国
(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江苏
徐州 2 1 1 ) 2 1 6
【 要 】 文从二 叠纪特殊的古地理及古气候条件入手 , 摘 本 对含煤地层分布的影 响, 以及该特殊条件在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 中的作 用 , 进
行 了 简要 的讨 论 。
【 关键词 】 叠纪; 二 古地理 气候; 含煤地层; 生物大灭绝
石炭纪末 . 所有大 陆向着形成统一 整体 的方 向发展 . 到晚二叠 世 光导致光和作用不能顺利进行 . 对生物生存 的环境也造 成了极 大的破 泛大陆主体 已经形成 大陆程 c字型 向东开 口, 泛 中国华南 、 华北地区 坏 但 由于生物灭绝的全球性 与外 星体撞击影 响的局限性相互 矛盾 . 均位于特提斯大区 . 其中华南位于赤道附近 , 华北位于 中纬度带 . 陆 加之撞 击证据 的相对缺乏 . 大 该假说有待 日 后的进一步研究 。 整体作缓慢顺时针旋转 泛大陆一直持续到早侏罗世 . 他的形成导致 2火 山喷 发 假 说 . 了远不同于泥盆 、 石炭纪的气候、 板块 、 古生物、 古地 理格局 在西伯利亚冻土层 下 . 发育有数 千平方公里 的火 山岩 . 经测定距 世界二叠纪气候纬向分带性 相当明显 在早 二叠 纪仍处在全球性 今约 2 亿年 . . 5 喷发持续时间约 10 0 万年。与外星体撞击类 似, 山喷 火 的冰期 内. 在南半 球 的冈瓦纳大陆普遍发 育有冰川 . 半球 中低纬度 发产生 的火 山灰 也会产生遮蔽 阳光的作用 .使光 和作 用不能顺利进 北 则相对温暖 煤的分布主要集 中在中低 纬度 地带 , 冈瓦纳古陆有丰 富 行 , 物大量死亡 , 植 切断食物链 , 引发连锁效应 , 致使更多生物死亡 ; 同 的煤和冰碛 岩 , 北半球 大陆已蒸发岩、 、 和红层为特征 。冈瓦纳古 时植物 的大量死亡也会引起大气中氧气含量 的降低 . 礁 煤 更加剧 了生物大 陆的冰川作用从 萨尔马克期一直持续到喀山期 . 西伯利亚亦可能经历 量死亡 的速度 同时. 氧环境虽不适合大部分生物生存 , 缺 但也有在此 了海面冰川的作用 。中二叠世早期气候普遍转 暖, 并逐渐 干燥 条件下 可大量存在者 比如厌氧的硫细菌 . 在低氧环境下他们通过还 二叠纪全球古 生物群相当繁 盛 国东部所处 的特提斯大 区内分 原作用释放出大量的 H s 使水体更具毒性 . 我 2. 并逸散到 空气中。再者 , 布的植物主要为热带气候 下的鳞木类 以及大 羽羊齿类 . 气候分带性 明 火山喷发会导致大气成分 的改变 .大量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和水体 , 与 显 , 夏植 物群。晚二叠世 至早 三叠世初 , 属华 蕨类植 物衰退 , 裸子植物 H 作用相似 . 加剧生物的死 亡。再者 . 火山喷发产生的气体也会造成 开始兴起 。 二叠纪的动物界 , 陆生脊椎 动物 继续发展 , 海生无脊椎动物 臭氧层 变薄 . 生物直接暴露于宇宙射线之下 同时温室气体也会造成 中菊石类 、 足类、 腕 珊瑚类 、 蜓类特别 繁, 至末期 海生、 陆生动物均 出现 缺氧事件 次 大灭绝 现象 。 3海 平 面 的 突 然 下 降 . 二叠世的中国东部 . 体上呈 现出南海 北陆的格局 。早二叠至 中 整 长 兴组顶部 的块 状微晶灰岩 向瑞 平组底部 的薄层 灰质 白云岩 的 二叠 世 . 华南地 区的东南一带 为局 限海环境 . 断裂作 用的控制下 . 在 常 转 变说 明 了当时水体 变浅这一事实 .同时华北 的孙家 沟组等出现紫 出现深水相 。 质岩 比较发育 . 硅 不具成煤条件 , 周边的上扬子地 区在 红 、 其 灰红色泥岩也说 明了当时的气候向干燥炎热 的方 向的转变 。海平 二 叠世初期的海侵 . 是继石炭世 海侵的继续 , 为滨海平原 至陆表浅海 面下降也会导致一系列生境 的改变 . 危及生物的生存 。 首先 , 海平面下 环境 . 发育一层碎屑含煤沉积 。而此 时的华北在 紫松期 海侵高峰后发 降最直接 的受害者为海洋生物 , 生存空间急剧减少 , 竞争加大 , 尤其是 生 海退 . 海陆交互相 为聚煤提供 了 良好 的地理 环境 . 二叠 世中期主要 对 浅海底栖生物 而言 。 再次 . 浅层陆架暴露 , 原先沉积于上的大量有机 为陆相盆地 . 出现大量淡水双壳类 、 介形虫化石 。 之海洋性气候的影 质 被氧化 . 加 消耗氧气 的同时放 出 c : 0. 导致温 室效应 , 致使全球气温进 响 。 候湿润 . 气 适合植 物生长 , 区地层含煤性 较好 , 该 是二叠 纪最重要 步升 高 . 大量海水蒸发 : 较高 的温度 同样 也会降低氧气 在水 中的溶 的含 煤岩系 至晚二叠世 , 全球古生物 区系已经初 具中生代古生物 的 解度 . 从而 降低水体 的含氧量 。 面貌 . 中国东部地 区已为典 型的热带生物 区系, 大羽羊 齿类 广泛分布 , 4古地理及 古气候 的相互影响 . 发育有华夏植物群 。中二叠世末期发生东吴运动导致华海 退 , 华南地 二叠纪气候 的分带性已相 当明显 。联合 古陆于二叠纪末形成 , 意 区已变为陆相至浅海 地形 . 气候仍 较湿润 . 长兴 期发生一 次小 规模海 味着有更多 的地 区远离大洋 . 不易受到海洋性气候的影响而形成半干 侵 . 而形成 了上扬 子地 区 的上二 叠统下部含煤 的龙潭组 , 多为鸡 旱一 从 但 干旱气候 . 至形成沙漠 。二叠纪末气候又趋于干燥 , 甚 更加剧 了这 窝煤 . 瓦斯较 高。龙潭组 向上为灰岩相 的长兴组 及硅 质岩相的大隆 些地 区的干旱情况 且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