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课件12(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生物学系 童金南)

合集下载

环境古生物学PPT课件

环境古生物学PPT课件
第27页/共66页
远洋生物区(图解)
45
28
第28页/共66页
第七章 环境古生物学
一、环境的定义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生物的环境分区 三、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 四、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 五、群落与生态系 六、环境的古生物学分析方法
第29页/共66页
1、生活方式的相关概念
H 即生物为适应生存条件而具有的习性和行为 H 包括摄食方式、居住类型和运动方式等
第47页/共66页
2、生物因素
共生关系 共同生活,互不损害对方 共栖 一方获益,另一方无碍(麻雀与红脚 隼-巢寄生) 互惠 双方获益(造礁珊瑚与虫黄藻、海葵 与寄居蟹)
竞争关系 双方受伤,相互制约 对抗关系 一方受伤害严重(羊与草地) 抗生 一方受害,另一方不获益 侵占 一方受害,另一方获益,如捕食、寄生 (寄生虫、狼第与48页羊/共6)6页
▪ 广盐性生物:能够适应盐度变化范围较广的生物
(双壳类、腹足类、苔藓动物、介形虫等)
第45页/共66页
(5)底 质
定义:底栖生物居住和生活所依附的基底环境物质 硬底质:如岩石、各种贝壳和其它坚硬的物体 软底质:为含有各种砂砾、细砂和淤泥的沉积物
不同底质中具有不同的动植物群:
沿岸岩石
藻类及各种具有固着能力的无脊椎动物
第七章 环境古生物学
一、环境的定义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生物的环境分区 三、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 四、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 五、群落与生态系 六、环境的古生物学分析方法
第49页/共66页
五、群落与生态系
1、群落的相关概念
群落
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生态领域内的所有 物种的总和
群落有4个基本特征: 生活于同一环境中,具有一定的时空范围 群落间的生物彼此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每个群落有其特征性的生物(特征种) 具有特征性的营养结构(食物链)

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

所有经过研究的生物,都要给予科学的名称,即学名(scientific name)。

按国际命名法规,生物各级分类等级的学名,改用拉丁字或拉丁化文字。

属和属级以上的名称采用单名,即用一个拉丁词命名,第一字母大写。

种的名称采用双名法(binomen),即由种的本名和其从属的属名组成,属名在前,种本名在后。

种、亚种及变种本名第一个字母小写。

属和属以下名称,在印刷和书写时,需用斜体字,属以上名称用正体字。

为了便于查阅,在各级名称之后,用正体字注以命名者的姓氏(应为拉丁字母拼缀)和命名时的公历年号,两者间以逗点分隔。

若命名者不止一人,用拉丁连结词et(和)连接之。

物种既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物种的起源和演变。

从生物学角度来认识物种,认为物种基本结构是居群,而不是个体。

生物命名法中一条重要原则是优先律(law of priority),即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植物命名法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

遇到同一生物由两个或更多名称即构成异名(synonym),或不同生物共有一个名称即同名(homomym),应以优先律选取最早正式发表的名称。

例如,横板珊瑚一个属Tetrapora(方管珊瑚)原为矢部长克(H.Yabe)和早坂一郎(I.hayasaka)于1915年所首创(Tetrapora Yabe et Hayasaka,1915)。

到了1940年,古生物研究者发现,该属名早在1857年用于苔藓动物一个属方管苔藓虫(Tetrapora Queenstedt,1857)。

横坂珊瑚Tetrapora 事后定的,依优先律应予废弃,而用另一新的属名Hayasakaia(早坂珊瑚)来代替。

生物一般分为植物界(Plantae)和动物界(Animalia)两个界。

在两界划分过程中,人们发现有些生物如具鞭毛的生物,常有植物和动物的两重性,很难归入两个界的任何一个界中,建议使用三界划分方案,即在植物、动物两界外,另立一个始先界(Protista),包括原生动物和一些低等藻类。

古生物学----寒武纪时期

古生物学----寒武纪时期

古生物学---寒武纪时期寒武纪(Cambrian)是在地质时间上约为五亿七千万年前至五亿五百万年前古生代初期的一段地质时间。

它可区分为三个时期:始寒武纪(五亿七千万年前至五亿四千万年前)、中寒武纪(五亿四千万年前至五亿两千三百万年前)、以及后寒武纪(五亿两千三百万年前至伍亿五百万年前)。

寒武纪生物进化寒武纪是现代生物的开始阶段,是地球上现代生命开始出现、发展的时期。

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这是因为寒武纪岩石中保存有比其他类群丰富的矿化的三叶虫硬壳。

寒武纪是显生宙的开始,标志着地球生物演化史新的一幕。

在寒武纪开始后的短短数百万年时间里,包括现生动物几乎所有类群祖先在内的大量多细胞生物突然出现,这一爆发式的生物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带壳、具骨骼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趋向繁荣,它们营底栖生活,以微小的海藻和有机质颗粒为食物,其中,最繁盛的是节肢动物三叶虫,故寒武纪又称为“三叶虫时代”,其次是腕足动物、古杯动物、棘皮动物和腹足动物,寒武纪的生物形态奇特,和我们现在地球上所能看见的生物极不相同。

比较著名的有早寒武世云南的澄江动物群、加拿大中寒武世的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

寒武纪的生物界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海生藻类为主。

无脊椎动物的许多高级门类如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笔石动物等都有了代表。

其中以节肢动物门中的三叶虫纲最为重要,其次为腕足动物。

此外,古杯类、古介形类、软舌螺类、牙形刺、鹦鹉螺类等也相当重要。

抛开牙形石不说,高等的脊索动物还有许多其他代表,如我国云南澄江动物群中的华夏鳗、云南鱼、海口鱼等,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中的皮开虫,美国上寒武统的鸭鳞鱼。

在潮湿的低地,可能分布有苔藓和地衣类的低等植物,但它们还缺乏真正的根茎组织,难以在干燥地区生活;无脊椎动物也还没有演化出适应在空气中生活的机能。

寒武纪没有真正的陆生生物,大陆上缺乏生气、荒凉一片。

此外,寒武纪还产生了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寒武纪大爆发”,在很短(地质意义上的很短,其实也有数百万年之久)时间内,生物种类突然丰富起来,呈爆炸式的增加。

古生物地质学课件 第二篇地球早期史及前寒武地史

古生物地质学课件 第二篇地球早期史及前寒武地史

(1)距今46亿年至38亿年左右的天文演化阶段; (2)距今38亿年至5.43亿年的前寒武纪时期; (3)距今5.43亿年至现在的显生宙时期。 前寒武纪时期,通过陆核、原地台和地台不同阶段 形成古板块.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二、前寒武地质时代的划分
543
新太古代 中太古代 古太古代 始太古代
新太古代 2800 中太古代 3200 古太古代 3600 始太古代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二、扬子板块的形成史
扬子板块的基底没有出露,通过盆地周边出露的基底推 测扬子地区的核部存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变质基底, 它形成了扬子板块雏形。
中、新元古代,扬子板块上发育着似盖层沉积,主要碳 酸盐岩、碎屑岩及火山沉积。
扬子板块边缘中、新元古代多以火山活动类型的火山岩 和深海沉积为主。 新元古代后期的晋宁运动,古扬子板块西侧、东南缘及 下扬子地区板块增生,与扬子板块一起构成稳定区,从而 形成了稳定的扬子大陆板块。
南非巴伯顿绿岩带燧石(20亿年)中发现微古植物 与叠层石。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一、微古植物
菌、藻类、植物微孢子及残体的总称。 太古宙原始单细胞菌、藻类植物化石; 元古宙藻类繁盛。
二、叠层石
太古宙和元古宙发育与蓝藻生命活动有关的生物沉积 体——叠层石。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原核生物(35亿年)→真核生物(20亿年) 。菌、藻、叠层石及微古植物。
(4)生物界特征:出现了种类空前繁多的高级裸露动物 群。为古生代开始带壳和硬骨骼动物群打下了基础。 (5)在我国震旦系分布广泛。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一、扬子板块及其边缘南华——震旦纪古地理特征 扬子板块经晋宁运动形成后,南华——震旦系稳定盖层沉积 范围扩大,板内也有裂谷发育;板块边缘往往发育多岛弧海 或复杂的大陆边缘。形成活动类型的沉积。 二、华北板块及其边缘南华——震旦纪古地理特征

古生物的分类和谱系

古生物的分类和谱系

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
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
完整版课件ppt
19
3 古生物的命名
三名法 用于亚种的命名
Claraia aurita minor(带耳克氏蛤微小亚种)
即在属名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 亚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 亚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
完整版课件ppt
20
3 古生物的命名
界Kingdom Animalia Linnaeus,1758(动物界) 门Phylum Chordata Haeckel,1874(脊索动物门)
属Genus Panthera Oken,1816(豹属) 种Species Panthera tigris Linnaeus,1758
完整版课件ppt
21
3 古生物的命名
为了便于查阅,各级正式学名之后要写上命 名者的姓氏和公元年号
学名+姓氏,年号
Squamularia grandis Chao,1929
34
4.3 真菌界
• 真菌细胞内不含光合色素,也无质体,是典型 的异养生物,包括寄生和腐生。
• 化石最早出现于前寒武纪,但化石十分罕见。 • 某些真菌的菌丝体与藻类或蓝细菌共生形成一
种特殊的共生体,称为地衣(lichens)。
完整版课件ppt
35
4.4 植物界
• 植物是适应于陆地生物、具有光合作用能力的 多细胞真核生物,包括4大类:
24
3 古生物的命名
如属名、种名是第一次提出的,则在发表时分别于名称之 后加注gen.nov(genus novm,新属)和sp.nov. (species novum,新种)。发表新属时要指定模式种 (type species),作为建立依据。发表新种则要指定 模式标本(type specimen)。作为描述新种主要依据 的单一标本,称为正模(holotype),其他作为补充的 标本,称为副模(paratype).

第三讲 生物进化的直接记录(古生物进化)PPT课件

第三讲 生物进化的直接记录(古生物进化)PPT课件

身体抬 起行走


27
海生爬行类
哺乳类
28
化石价值举例(3)恐龙体重的计算(美:科尔伯特——复原模型法)
原理: W=ρ·V
W:体重
ρ:相对密度 V:体积
方法:
恐龙骨架
缩小模型1/n
添满沙子
V箱-V沙=V模
V=n3·V模
W≈ρ·V
模型入箱
根据进近缘 爬行类ρ
“(三)化石种类”续: 2.遗迹、遗物化石
方解石(CaCO3) 石英(SiO2) 黄铁矿(Fe2O3)
水溶液溶解作用 置换作用(交代作用
可保留细微结构
22
(三)化石种类 1.实体化石(遗体化石) 最常见 典型化石:合川马门溪龙 3m高 22m长
始祖鸟
23
中国恐龙化石
• 云 南 禄 丰 龙 — — 6米 长 • 四 川 马 门 溪 龙 — — 22米 长 3米 高 • 山东鸭嘴龙 • 宁夏的绘龙 • 内蒙的原角龙…… • 最大的恐龙(雷龙):
硬、软体 埋葬/浸 埋
原物质 溶解
新物质填

化石
若 溶解速度=填充速度
则 保持细微构造
置换物与交代作用类型
方解石
钙化
石英 黄铁矿 赤铁矿、褐铁矿、菱铁矿、
硅化 如 硅化木 黄铁矿化 如 菊石/海绵骨针
硅酸盐、磷酸盐…
过矿化&交代 石化作用
8
III. 炭化
遗体成分 (H,O,N等) 挥发
炭质薄膜 易炭化生物
足迹(track) 移迹(爬迹,trail) 栖迹(boring)(硬底质钻得) 潜迹(burrow)(软底质掘得) 粪团(coprolite) 蛋(卵) 珍珠(双壳纲分泌) 代谢、生殖产物 古人类石器

第二章化石的形成与古生物学PPT课件

第二章化石的形成与古生物学PPT课件
3
腕足类化石
4
恐龙恐蛋龙化石蛋
5
新生代的鱼化石
6
植物化石
硅化木
植物叶化石 7

猛 犸 象 化 石 ( 第 四 纪 冰 期 )
8
琥珀
9
2 化石形成条件
地质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生物遗体或遗迹能否 成为化石,主要包括: • 生物条件(硬体、矿物成分) • 生物死后的环境(水动力、PH值,氧化还原环境、生物) • 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 • 时间条件(时间长) • 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弱)
32
核化石:
33
2.2模 铸 化 石
4 铸型化石:外模和内核形成后,化石本身溶
解,其他物质的再充填
34
2.3 遗 迹 化 石
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生活、活动的遗 迹和遗物,如觅食迹、脚印、卵等
可反映生活方式、生态,有些也是标 准化石
35
岩层面上的恐龙脚印
36
西峡恐龙蛋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37
西峡恐龙蛋胚胎及复原图
12
13
生物群
死亡群
埋藏群
化石群
采 集 群
环境因子
死亡
分解 风化 搬运 沉积率 化学作用 物理作用 石化
出露
采集 修理
死亡方式 死亡率
生物作用 自然因素 自然营力 生物搬运 自然因素
溶解 生物作用 压实作用
分化
缺失 破碎
化 石 形 成 过 程 及 其 影 响 因 素
14
从死亡群到埋藏群的变化
--化石埋藏类型划分
40
四、化石的分类与命名
• 生物的分类原则及阶元 • 物种的概念及其形成方式 • 生物的命名法则 • 生物的系统与分类

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历史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为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和生物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质记录地史学:研究地球及其生物界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运用动力地质学、古生物学、矿物学、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方面的知识,分析和推论地质时期地球岩石圈、水圈、气圈和地表生物界在时间上的发展和演变历史组:基本的岩石地层单位。

具有相对一致的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且具有一定结构类型的地层体。

建组条件:岩性相对一致;内部结构一致;顶底界限明显;一定的厚度和分布范围蜓的旋壁由原生壁和次生壁组成原生壁(致密层、透明层、蜂巢层)次生壁(内、外疏松层)全球的三大成煤期及其主要成煤植物类型 a.石炭二叠纪是地史上第一个全球性成煤时期,约占世界煤储量的50%.成煤植物为蕨类植物 b.中生代是地史时期的一个重要聚煤阶段,抱框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三个主要聚煤期。

裸子植物.c.古近纪和新近纪是地史的一个重要聚煤期主要是被子植物。

蕨类和古老裸子植物阶段,晚泥盆世至早二叠世,石松门、节蕨门、真蕨门、前裸子门和古老裸子植物的种子蕨门、松柏门中的科达纲为主。

晚古生代植物群——全球的重要成煤植物4、裸子植物阶段,晚二叠世至早白垩世,裸子植物的苏铁门、银杏门、松柏纲和中生代真蕨植物为主,晚期中生代植物群——中生代重要成煤植物5、被子植物阶段,早白垩世至第四纪,被子植物占绝对统治地位,第三纪——全球重要聚煤期。

地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物演化史、沉积演变史和地壳构造发展史三大方面“象州型”是华南泥盆系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台地沉积类型。

分布广泛,以广西中部象州,二塘、横县六景,郁江沿岸中泥盆统和湖南中部上泥盆统为代表。

岩性以泥岩,泥灰岩,灰岩,白云岩及砂泥质岩为主,化石丰富,多为底栖固着类型,如层孔虫,珊瑚、腕足类,苔藓虫,海百合等,伴生有鹦鹉螺,腹足类,介形虫,竹节石等、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阶段(1)陆核的形成,太古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