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第六课 第二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第二节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主题展示引子感悟“母鸡”与“鸡蛋”―→恰当地使用修辞⎩⎪⎨⎪⎧使语言表达生动、鲜明、有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活动探究 广告修辞大擂台―→修辞使用要谨慎⎩⎪⎨⎪⎧(1)恰如其分地运用会使广告语形象生动,脍炙人口。
(双关、顶真、比喻、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2)运用不当则会造成“败笔”。
(不真实、准确,滥用谐音,表达模糊,失去关联等)要点归纳1.常见修辞手法的使用偏重于语句意义变化比喻 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 类型 (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注 意点 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和特色的修辞格借代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手法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类型(1)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
(2)具体代抽象。
(3)形象代本体。
(4)部分代整体注意点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
另外,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不能同时出现比拟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做人来写(拟人),把人当做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类型(1)拟物。
例如:遭到我军的迎头痛击后,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2)拟人。
例如: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注意点使用时要抓住人和所比拟的物或物和所比拟的人之间的相似性,要出现被比拟的人或物对偶概念对偶是用数字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类型(1)正对。
【初高中衔接】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1)

语文基础知识三、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各地中考考试说明,要求同学们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并指出修辞方法重在运用。
高中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要能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这告诉我们无论初中还是高中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不会是单纯的概念考查,其目的应该是指导语言实践,即学生不仅要理解概念、学会辨识,还要学会运用。
高中在运用上强调不仅要会用一种修辞方法表达,也要会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相结合的表达,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和文采。
从命题范围看,高中对修辞的考查有时也与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和语言运用相结合。
(一)中考试题例举(巴中市201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反复、拟人)B.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比喻)C.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讽刺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
(排比)D.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设问)【试题分析】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要求考生审读文句,独立判断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高一试题体验1.(海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内容与示例相关。
母亲是困难中的一根拐杖,当你脚步蹒跚时,帮你找好行走的重心,支撑起希望的原野。
2.(阜新市育才教育集团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学是一门高深难懂的学问,有一些名家能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把高深的道理明明白白介绍给普通读者。
《谈美》就是朱光潜先生写的这样一本雅俗共赏的美学佳作。
它写于1932年,此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书信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等问题,娓娓道来,平易亲切,在青年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三十多次的畅销书。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பைடு நூலகம்
四、对偶
1、概念: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 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 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3.作用:(1)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2)用于诗 词,有音乐美。
4.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2、排比的作用:结构紧凑,文意贯通; 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当我想你的时候 我的心在颤抖 当我想你的时候 泪水也悄悄地滑落 当我想你的时候 才知道寂寞是什么 当我想你的时候 谁听我的诉说
六、设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 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 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七、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 去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 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如:我们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
(1)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像我这样的好人不多,为何还要让我难过。
(2)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 了。他像是碰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
(3)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 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4)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 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 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来说的,要求结构对 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来说的,要求意 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五、排比
1、概念: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果相同或相 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 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 情的修辞方式。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14. D
运用了拟人手法,其他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15. C
A“大鼻子”代指人。 B“马褂”“西装” 代指人。 C比喻,“垃圾”比喻失去价值的或有不良作用 的语言。 D用“墨水”借指学问或读书识字的能力。
16. D
A温庭筠《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喻 发像云朵似的;“香腮雪”喻面颊像雪一样白。 B刘禹锡《望洞庭》“白银盘”“青螺”比喻, 远望洞庭湖的君山和湖水。好似银盘中托着一 青螺。 C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春水”是比喻, 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 江之水。 D白居易《长恨歌》用夸张、借代形容杨玉环貌 美。
11. C
杜甫的《寄贺兰铦》。“勿云”与“饮啄”, “俱异域”与“几回同”不对仗。
12. B
A用“绑票”来写“寂寞”,化无形为有形。 B比喻,把爱人比喻成“野马”。 C写花“孤独”“睁开流泪的眼”。 D用“摊开”“孤独”来写城市。
13. B
A出自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拟人 B出自文天祥《过零丁洋》,运用了对偶、比喻 C出自温庭筠《过分水岭》,拟人 D出自黄庭坚《清明》,拟人。
3. C
A比喻宁可在小范围里为首自主,不愿在大范围 里任人支配。 B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眼前的急。 C借代,“万紫千红”代指春天的各种花卉。 D比喻平时没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4. D
“莺歌燕舞”运用的拟人手法。
5. C
A“缙绅”代指为官者。 B“管弦”代指音乐。 C比喻,夸张,拟人。 D“金戈铁马”代指战争。
9. C
A“打”既指打架,也指打字。 B“吹”既指吹牛,也指吹风。 C比喻,没有双关。 D“足下”既指对方,也指脚底下。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反复、设问、反问)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基础,就是熟悉这些修辞手
法的一般修辞作用。反复、设问、反问三种修辞手法的一般 修辞作用分别是:
1)反复: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使诗文句式
整齐有序,文章起伏回荡,充满语言美。运用反复,必须要 适合表情达意的需要。反复不是“重复” ,不必要的反复, 会使文章语言??唆、累赘;没有充实的内容,强烈的感情,
思路点拨:此题结合仿写考查正确运用比喻和反复的修
辞手法。在解此题时,无论选哪一个话题,首先要弄清句子 的结构,即从语法角度看,是“……是……只要……”的条 件假设复句;再从修辞角度看,三句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且 三句构成排比;还暗含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
这个仿写的话题可以自选,有比较自由的空间,因此,
混淆,考生应能区别。例如: (1)“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
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 不以我们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这两个句子运用 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气势,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 强,不容置疑,语感强,富有感染力。
2.熟悉反复、设问、反问三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
3.反问。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是用疑问形式表
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或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 或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且只问不答, 答案暗含在问句中。
例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反问的修 辞作用在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情感,加深读者 印象,增强句子的气势和说服力。
味采用反复的形式,会让人厌烦。
2)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
解。
3)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情感,加深印
象。
三、例题分析 例:仿照下边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1)

2.反复的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如:山谷回音,他刚 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如:好像失了东三省, 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考点六 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 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成。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 重感情。 2.排比的两种形式 (1)成分排比。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 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 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 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答案】示例一:不要让“○”字到处漂泊,让它有“籍” 可入,有“家”可归。示例二:“○”字睁着圆圆的大眼睛, 期盼着回到母亲的怀抱。示例三:“○”字睁着圆圆的大眼睛, 盼望回到自己的家园。示例四:无家可归的“○”字,盼望和 自己的兄弟姐妹们一起生活。
考点三 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作用 借代指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 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性,其作用是以简代繁, 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7)材料代成品。如:阿 Q 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
把是银.的.和铜.的.。 (8)地名代本体。如:北.京.的态度很强硬。 (9)绰号代本人。如:“芦.柴.棒.”,去烧火!
考点四 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作用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效果,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 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的修辞方法。使用夸张可以揭示事物 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使人联想,创造意 境。 2.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缩小夸张。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例如:( )他们在园丁 园丁的辛勤培育下茁 例如:(1)他们在园丁的辛勤培育下茁 :( 壮成长。( 。(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 壮成长。(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解析:( :(1) 借喻, 园丁”指的是老师, 解析:( )是借喻,“园丁”指的是老师, 可以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可以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2)是借代,“一针一线”代群众利益, )是借代, 一针一线”代群众利益, 是部分代整体,不能改为比喻。 是部分代整体,不能改为比喻。
解析:前为比喻, 解析:前为比喻,把“神州”比喻为 神州” 睡狮” 后为拟人。 “睡狮”;后为拟人。
四、夸张
1、概念: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 、概念: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 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 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 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种类: 、种类: (1)扩大夸张。 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扩大夸张。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一眨眼的工夫,麦子就由青 缩小夸张。一眨眼的工夫, 变黄了,收割的日子到了。 变黄了,收割的日子到了。 (3)超前夸张。 如:还没待他开口,我就浑 还没待他开口, 超前夸张。 身发抖了。 身发抖了。 3、作用: 、
一、比喻
1.概念: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 概念:就是“打比方” 概念 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 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 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喻 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本体、 结构 比喻词。 体、比喻词。 3.种类 明喻 三部分都出现。典型形式 甲 种类:(1)明喻 三部分都出现。典型形式:甲 明喻:三部分都出现 种类 像乙。 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例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叶子出水很高
备战近年高考语文专题15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含解析)

专题15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新课标《考试大纲》中对“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表述包含两点重要的信息:一是命题的范围——“常见”,《考试大纲》明确指出了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为常见的修辞手法;二是考查规律——“正确运用",表明高考试题不直接考查名词术语(各修辞手法的概念),而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考查,即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进行判断、理解和正确运用.从近年的高考试卷来看,该考点的命题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从题型来看,多为主观表述题;二是从考查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准确判断修辞类型、正确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等;三是从命题方式来看,该考点一般不会单独设题,而是经常与语言文字运用的其他考点(如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等)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四是从取材来看,主要选择那些描写、记叙或抒情性语段;五是从考查目的来看,注重考查考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1.请在“思念"和“家园”中任选一个词,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三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使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且三个句子的内容有内在联系.示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答案】示例一思念像一株刚萌发的幼苗,对外界探头探脑.思念像一株小树,亭亭玉立的,生长着,伸展着。
思念像一棵枝丫横生的老槐树,狂舞着,张扬着,深深地根植在我的心中。
示例二家园像幼年时的摇篮,摇着我童年的梦,要我快快长大。
家园像青年时的屋舍,随时等我,随时欢迎我,任我逍遥,任我奔波。
家园像老年时的古宅,纵然有些残破,也让人心安,让人心有依托。
【解析】考生在解答此题时,要做到句式一致,还应特别注意每个句子都要用到比喻和比拟这两种修辞手法。
2.根据以下两种情境,以“微笑"为重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扩展成不少于30个字的语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比拟
①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
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 相似关系 ;比 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 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 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来自(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 ,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 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 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 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借代的种类 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 ①特征代本体 一项( ) ②具体代抽象 A.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 状。 ③专名代泛称 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④人名代著作 C.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 ⑤部分代整体 着北风而行。 ⑥个别代一般 D. 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 笼罩在一片雪帘雾障里。 ⑦原料代成品 ⑧地名代本体
正确运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
LOGO
笑看《老大的幸福》, 解析精妙台词 范伟三年磨一剑的新剧 《老大的幸福》在央视一 经播出,立即好评如潮。 其成功的重要支柱之一就 是精彩的台词。下面我们 就从修辞格角度来赏析傅 老大的精妙语言。
LOGO
1 .坐飞机、上首都、吃海鲜、住别墅、背个手 、挺个肚,带个小帽还挺酷。 2 .找媳妇就像买鞋。辛雯是大白领,是大码鞋 ,50的。梅好是小女人,是小码鞋,41的。我的脚 是41的,所以梅好合适。她是布鞋,穿着养脚,辛 雯是高跟鞋,我怕崴脚啊。 3 .差不多就行了!钱这玩意没头!就跟吃牛肉 似的,好吃但是吃多了吧,不好消化!贪多嚼不烂 ! 4.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你们的大哥——我 这朵蔫巴花儿又重新绽放了! 5.有情人终成家属。 6.化悲痛为饭量。 你能知道以上台词运用了什么修辞吗?
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 ②暗喻 ③借喻 ④博喻
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 同的一句是: A.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 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 C.他的脸色跟纸一样白。 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下面不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 ) 比拟的特点 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 事物“人化” 黑夜中哽咽。 人“物化” 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 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甲物“乙物化” 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 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 比拟的种类 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
排比的特点
6.排比
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 结构相同或相似 内容相关 语气一致 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同一位置
排比的种类
成分排比 句子排比
例题: 在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 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 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身边:它 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 , ;它 可能是一首交响乐,让你领悟激越; ,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和纯 粹。 参考答案: 它可能是一片海,让你体会壮阔;它可 能是一座雕像,让你明白雄健。
7.反复
课堂小结
提高修辞手法运用的水平是提 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是一项 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同学们带着 激情阅读,开阔阅读视野,掌握一定 的修辞知识,背诵一些名篇名言,在 写作中加强修辞运用。 那种企图做几道试题就能奏效的 思想是不可取的。
课后作业
完成《课堂 新坐标》相关练习 。
4.夸张
夸张的注意点
②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 事实还是在夸张; ③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 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对偶的种类
5.对偶
1.依内容分: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 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2.依形式分: 工对: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 仗要求; 宽对:基本符合对仗要求,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3.依结构分: 成分对偶 句子对偶
LOGO
考 纲 解 读
变换句式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 下,为适用不同的语境而采用不同 的句式。 高考中几乎每年都有变换句式的考 题,一般以主观题形式出现。根据 不同标准,句式可作以下分类,其 中每一类型中的句式都可以相互转 换。
LOGO
性 质:单句
复句
字 数:长句
短句
句 式 类 型
语 气: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 感叹句
(2)不同点
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 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 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 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 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答案 1.排比 2.比喻 3.比喻 4.拟物 5.仿拟 6.仿拟
LOGO
学习目标
1. 明确考纲要求,掌握七种修辞格。 2. 具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常用的修辞手法 进行判断、评价及运用的能力。
学习重点
1.对常见修辞方法的辨认和理解; 2.根据表达语意的需要,正确灵活地运用修辞 手法。
例题: 下面各对偶句,有一项不大好,请指出来并加 以修改。 A.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B.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懒惰是埋葬天才 的坟墓。 C.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D.大地回春处处春光好,东风报喜家家喜盈 门。 答案:D 解析:此项“喜盈门”改为“喜事多”。
借代和借喻的辨析
选出下列没有运用夸张的一项( ) 夸张的种类 A. 下了一天雪,到深夜还没有止,屋外一切 ①扩大夸张 静极了,静到要听出静的声音来。 ②缩小夸张 B. 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犹如幼小时候读 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③超前夸张 C. 大家略有一点兴奋,但又很淡漠,不大相 信,因为这一类不甚可靠的传闻,是谁都听得 耳朵起茧了的。 ①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不能 D. 强不知以为知,见骆驼就说马肿背,我真 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不懂得他们为什么要说这些昏话!
反复的种类 连续反复 间隔反复 以下几句运用修辞方法恰当,并确实增强了表达效果 的一项是: ( ) A.海外儿女思乡,思乡,思乡,此情此意久长。 B.他的话没有实质内容,全都像战鼓一样。 C.蒲公英柔软的茎上顶着小黄伞,雄纠纠地守卫在 道路两旁。 D.个人的自学,个人的努力,个人的独立钻研,是 主要的;但是适当的讨论,相互的讨论,集体的讨论也 是必要的。
3.借代
[例 3]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1) 相同点: 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 现。 [例4] 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 [例1] ”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 中国。 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 例 2] 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结 构:整句
散句
被动句 变式句 否定句
LOGO
动作行为的关系:主动句 句子成分的排列:常式句 表达判断的性质:肯定句
试题类型 第一种: 长句变短句 第二种:短句变长句 第二种:续写式 第三种:开放式 第三种:散句变整句 第四种: 重组句子
LOGO
1.比喻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