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学会正确运用修辞手法让你的文章更具说服力

学会正确运用修辞手法让你的文章更具说服力使用修辞手法可以让文章更具说服力,使观点更加清晰、生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并提供一些示例,帮助读者学会正确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1. 比喻: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所表达的观点。
比如:“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通过将笑容与阳光进行比较,表达出对他笑容的赞美。
2. 排比:通过用相似结构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进行列举,强调一系列相似的观点。
例如:“他是善良的、勇敢的、聪明的”,通过排比的方式突出了他的优秀品质。
3. 夸张:通过夸大某种情况或事物的特点,以强调其重要性或影响力。
比如:“这个城市的夜晚宛如一个魔幻世界,繁华灯光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般的奇幻之地”。
4. 修辞问答:通过提出问题并立即回答,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加文章的互动性。
例如:“你知道他的秘密吗?这是一个没有别人知道的故事。
”5. 比较: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它们的差异或共同点,以强调观点的合理性。
例如:“看似平凡的一只蜘蛛,却有着坚持不懈的毅力,它就像人生中的一面镜子”。
6. 反问:通过提出反问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并达到强调观点的效果。
比如:“我们难道不应该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吗?”7. 比拟:通过将两个相似但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解释观点。
例如:“每个家庭都像是一朵不同的花,虽然花色不同但都一样美丽。
”8. 反复: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或短语,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比如:“勤劳、勤劳、再勤劳,这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9. 柔和的反驳:通过委婉的语气对反对意见进行回应,以展示自己的观点更加客观、全面。
例如:“尽管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另一方面的重要性。
”10. 三点论法:通过列举三个不同但相关的观点或论据,以增加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例如:“为什么应该保护环境?首先,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其次,环境污染会危害人类的健康;最后,环境的恶化会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
如何正确运用修辞手法解析文章

如何正确运用修辞手法解析文章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在阅读理解和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借鉴修辞手法,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章。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
例如,当我们说“他像一只饿狼一样吃饭”时,就是通过比喻的方式来形容他吃饭的方式非常狼吞虎咽。
另外,排比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句式结构,来强调一系列事物的重要性。
例如,“他勤奋、聪明、有创造力”,通过排比的方式,使这个人的优点更加突出。
再比如,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夸张事物的特征,来增加文章的效果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在阅读理解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比如,当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发现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我们可以通过比喻的意象来推断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
同时,我们还可以分析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否与文章的主题相符,从而判断文章是否具有逻辑性和说服力。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借鉴修辞手法来提升文章的表达效果。
通过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例如,在写描述性文章时,我们可以使用比喻和夸张来增加描写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另外,在议论性文章中,我们可以使用排比和反问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观点的力度和说服力。
然而,我们在运用修辞手法时也需要注意适度和合理性。
过多地使用修辞手法会使文章显得夸张和虚假,反而会降低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文章的主题和表达目的,合理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总之,修辞手法是一种重要的文学艺术手段,通过运用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章。
在阅读理解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来推断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借鉴修辞手法,来提升文章的表达效果。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借代、夸张)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借代、夸张)【解题技巧】一、考点梳理借代1.概念:不直接说出要说的某人或某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这种修辞手法也叫作“换名”。
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作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作本体。
借代即用借体代本体。
2.种类:(1)特征代本体。
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2)材料代本体。
如:懒将白发对青铜。
(3)标志代本体。
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4)人名代著作。
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5)绰号代本人。
例如:“芦柴棒”,去烧火!(6)专名代泛称。
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7)具体代抽象。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8)部分代整体。
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作用:(1)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2)简洁、精练,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3)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夸张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2.种类:(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2)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3.作用:(1)形象漫画化,使特点更显著。
(2)揭示事物本质,起强调作用。
(3)态度鲜明,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答题方法1.辨析技巧借代:借代就是换称(即“换名”),因语境表达的需要,不用本体事物,而改换与本体相关的事物代替。
使用借代的手法时,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
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不能同时出现。
夸张:看表述与客观事物的原情况相比,是否有扩大、缩小或超前。
如何正确运用写作修辞手法

如何正确运用写作修辞手法我们在不知如何描述某件时间的时候,我们都会换另外一种说法,来让别人听得更明白。
语文课中我们也经常会学到一些修辞手法。
那么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呢?该怎么正确使用并且举例子?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好几种,来看看你知道的有哪些?修辞手法一般都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顶真、对比、借代等。
1.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甲向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4.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5.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一、比喻:打比方(1)概念。
比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2)构成必需条件。
①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比喻的喻体与本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种情况,不是比喻:同类相比: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象: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示举例:在祖国建设的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像雷锋等。
(3)种类。
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比喻几种特殊形式:本体同喻体并列: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本体同喻体同位: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本体修饰喻体:这里是花的海洋。
喻体注释本体:书籍——人类的朋友。
通感:一种特殊的比喻——感觉间的互相沟通。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等。
二、比拟:变个脸(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2)种类。
①拟人,②拟物。
(3)作用。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4)注意问题。
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绘的环境氛围。
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
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心情相悖。
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林下潼心
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比拟、 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 问和反问等九种。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是准确辨 识,二是灵活运用。
• 一、比喻 • 1.含义: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 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 • 2.作用: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化无 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冗 长为简洁,化深奥为浅显,给读者留下鲜明、深 刻的印象。 • 3.构成: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 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 (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七、反复 1.含义:反复是有意地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 或抒发某种感情的修辞格。 2.作用:反复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感情、突 出思想观点的作用(内容);同时还使诗文格式整齐有序,回 环起伏,充满语言美和节奏感(形式)。
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种类: (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 语间隔。如:你的每一个脚步,你的每一次呼吸,都是—— 革命……革命……革命…… (2)间隔反复:重复运用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 子。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 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 竹桥,也一天比一天往上长。 补充: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也可以交错使用。
• 二、比拟
• 1.含义: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
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
• 2.作用:比拟可将人的动作神态、思想情感、精神品格赋予某事物,使
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或把某事物的特点写得
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意蕴丰厚,进而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给读者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课件

选择一下
XUANZENYIXIA
1.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B ) A.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举酒欲饮无管弦。
选择一下
XUANZENYIXIA
2.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
夸张是用夸大或缩小的词句来形容事物,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给人以启示。请 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夸张进行简要分析。
①画横线句用“堆积如山”“笔冢”来形容怀素用坏的笔很多,体现了夸张的特 征。 ②怀素号称草圣,与他勤学苦练、用坏无数支笔有必然联系,揭示了“业精于 勤”的道理,富于启发意义。
对偶
DUIOU
③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引发强烈的共鸣,增 强表达效果。
④增强语言力量/哲理性等。
选择一下
XUANZENYIXIA
1.下列各项中,和画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 一项是( ) C
整个大礼堂挤得连根针都插不下。
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D.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答:
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
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感情;②使表达比较活
泼。
排比
PAIBI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 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 情的修辞方法。
答题模板:
(1)构成:“……”“……”“……”都是由“××+××”构成的××结构短语共同组成,结构 相同,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为成分排比。
修辞手法的正确理解与应用技巧总结大全

修辞手法的正确理解与应用技巧总结大全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表达的效果。
正确理解和应用修辞手法对于提升作品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辞章句法、修辞格、修辞性格等方面总结修辞手法的正确理解与应用技巧,为读者提供参考。
一、辞章句法的运用辞章句法是修辞手法的基础,正确运用辞章句法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精炼、准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辞章句法修辞手法:1. 重复:是指在一篇文章或一个段落中多次使用相同的词或短语,以达到强调或增强表达效果的目的。
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2. 对偶:是指通过使用语法结构相似的词或短语,形成对称的句子结构,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例:天上人间,人间天上。
3. 排比:是指通过对相同结构的词语或短语进行连续使用,形成排列的句子结构,以强调事物的并列或递进关系。
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二、修辞格的应用技巧修辞格是修辞手法的一种,它通过运用一些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以达到修辞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格修辞手法:1. 比喻:是通过明确的对比,用一种事物来描述另一种事物,从而使语言更富有视觉、感觉上的意象。
例:他是一只孤狼,在黑夜中独自徘徊。
2. 拟人:是指将人的思维、感觉、行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便更生动形象地表达。
例:风儿低声耳语,花儿含羞不语。
3. 倍数修饰:是通过倍数的进行修饰,使表达的语气更强烈、形象更鲜明。
例:山高水长,忍辱负重,努力学习。
三、修辞性格的正确应用修辞性格是修辞手法的一种,它通过运用特定的字词或短语,以增强表达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性格修辞手法:1. 夸张:是指对事物或情感进行过分夸大,以强调表达的效果。
例:快得飞起,慢得像蜗牛一样。
2. 反问:是指以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世界上有什么比爱更宝贵的吗?3. 直喻:是指直接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意思,不使用修辞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6. 语言文字运用:怎样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一、问题描述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怎样准确判定语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高考对常见修辞手法显性考查的题型有哪些?高考对常见修辞手法隐性考查的题型有哪些?二、复习范围(1)了解什么是修辞“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选择最能够表达作者意图的表现方法,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
(2)掌握考试大纲规定的9种修辞手法三、方法指引(1)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①比喻比喻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A.特点。
比喻有三个基本要素: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但是有些比喻句中三者并不同时出现。
构成比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两个事物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一般说来,本体和喻体又须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
B.分类。
可按内容分,也可按形式分,种类繁多,常用的有以下四类:第一,明喻。
用“像,如,似,若,似的,像……似的,如同……一样”等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形式,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词明确了两者的相似关系。
例如: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
第二,暗喻。
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
比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暗喻又叫隐喻。
例如:①生活是海洋。
②十个被血浸泡的手指肿成了大熊掌。
第三,借喻。
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由喻体来代替本体的比喻形式。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毒蛇猛兽”借喻那些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反动统治阶级,具体形象,爱憎分明。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借喻自由平等的美好社会出现于全世界。
)第四,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来说明或描绘本体的比喻形式,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各个方面,也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一个方面。
运用博喻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内涵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
例如:我现在还不能完全测出他的分量,也不能完全看透他。
他像森林,像海,像夜,像日出……带给我各种惊奇、震动和强大的吸引力。
②比拟比拟指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
A.特点。
有本体和拟体,拟体虽然是明确的,但一般不出现,而只是把适用于拟体的词用在被拟体上。
B.分类。
第一,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使物具有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音容笑貌的一种比拟。
拟人,是人格化的手法,可以把无生命的物写得栩栩如生,也可以把有生命的物写得可爱可憎。
可分为动物拟人、植物拟人、具体事物拟人、抽象事物拟人几种。
例如:①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②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
第二,拟物。
赋予人以物的特性,把它当作物一样来描述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述的一种比拟。
根据被比拟对象的属性,拟物又可分为人物拟物和事物拟物两小类。
例如:①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以人拟物)②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
(以物拟物)③借代借代指在一定的语境中,借用与所指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事物来代替所指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A.特点。
结构上的“本体”(所指事物)和“借体”(借用事物),一般只出现借体,不出现本体。
B.种类。
特征代本体: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材料代本体: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标志代本体: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人名代著作: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绰号代本人:芦柴棒,去烧火!专名代泛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具体代抽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部分代整体: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C.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看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
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
第二,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用人物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表反面人物。
④夸张夸张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或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故意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形象、数量、特征、作用等的一种修辞手法。
A.特点。
夸张的基础是真实性,被夸张的事物不是真如此,而是经过作者丰富想象的主观感受。
B.种类。
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
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
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C.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夸而有据,夸而有节。
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
第二,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
第三,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来表现。
第四,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张。
第五,如果夸张脱离了现实基础,或与思想感情不协调等,易造成夸张不当。
⑤对偶对偶是将两个短语或句子相对称地组织在一起,表示相关或相对内容的一种修辞手法。
A.特点。
从形式上看,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必须字数相等,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词性、平仄相对;从内容上看,对偶句表达的是相关或相对的内容。
B.种类。
第一,按内容:正对。
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
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
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
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串对。
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
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第二,按形式:工对。
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宽对。
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第三,按结构:成分对偶。
句中的某些成分构成对偶关系。
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
上下句构成对偶关系。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运用对偶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脱离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
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本来目的。
⑥排比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段落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A.特点。
形式上,构成排比的语句至少要有三项,而且结构相似,一般带有相同的提挈语;内容上,构成排比的各项在语意上是相同或相关的。
B.种类。
第一,成分排比。
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
第二,分句排比。
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第三,单句排比。
几个单句(或复句中的单句形式的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
第四,复句排比。
几个复句构成排比。
例如: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史书,怀宝就去镇上早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
C.使用排比应注意的问题。
排比的运用,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单纯追求形式,失之于滥。
⑦反复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式或段落。
A.种类。
第一,连续反复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第二,间隔反复例如: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拒绝赔款,强占钓鱼岛,他们不惊诧;美帝国主义轰炸大使馆,死伤中国人命,他们不惊诧;印尼治下的混战,屠杀华人,抢劫财产,先奸后杀,秘密杀戮,放火烧人,他们也不惊诧;在上访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B.反复和排比的区别。
反复只需词语或句子连续出现两次,即可构成;排比必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仿的短语、句子,才能构成。
⑧设问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有时不说出看法)的一种修辞手法。
A.特点。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
设问的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主宰戏剧的是什么人?一般以为是剧作家,认定剧本为一剧之本。
B.种类。
自问自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问不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⑨反问反问一般是用否定的问句表肯定或用肯定的问句表否定,作者不作回答而句意确定的一种修辞手法。
A.特点。
从反面提问,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义,答案已由句子本身阐明。
正因为“反问”的答案已寓于问句之中,用疑问表感叹,句末也可用叹号。
B.种类。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你可以说它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但是,哪一个民族走向现代时的步履会像上海那样匆促、慌张、自怯、杂乱无章?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2)辨别易混修辞方法△比拟VS比喻比拟和比喻的不同点:①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喻本体,重点在“喻”。
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③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且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一般不出现。
如“风愤怒的时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较:★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比喻)☆海啸发出狂野的怒吼,掀起滔天巨浪,将这个小岛淹没在汪洋之中。
(拟人)△借喻VS借代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代中有喻;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