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讲练(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7~9年级常用【修辞手法】详解+练习(含答案),基础分必须拿到手

初中语文7~9年级常用【修辞手法】详解+练习(含答案),基础分必须拿到手

初中语文7~9年级常用【修辞手法】详解+练习(含答案),基础分必须拿到手☞一上|☞二上|☞三上|☞四上|☞五上|☞六上☞一下|☞二下|☞三下|☞四下|☞五下|☞六下运用修辞手法,可以提高文章的表达效果,使文章的语言变得活泼生动。

在阅读和写作中,也都会涉及到对修辞的赏析或应用。

修辞手法是初中语文的重点基础知识之一。

01比喻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将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

常是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为人所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令人生疏的事物。

2.三个要素(1)本体: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3.常见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等。

4.典型例句(1)云彩好似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地飘浮在空中。

(2)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3)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02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

2.表达效果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对所描写的事物感到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典型例句(1)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

(2)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03排比1.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2.表达效果(1)用排比来说理,可起到条理分明的效果。

(2)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3)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小学阅读理解中比喻修辞手法的方法技巧及练习(含答案)

小学阅读理解中比喻修辞手法的方法技巧及练习(含答案)

小学阅读理解中比喻修辞手法的方法技巧及练习(含答案)小学阅读理解中比喻修辞手法的方法技巧及练习(含答案)在小学阅读理解中,比喻修辞手法被广泛运用,以增强作品表达的形象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介绍比喻修辞手法的方法技巧,并提供相关练习,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比喻修辞手法。

一、什么是比喻修辞手法?比喻修辞是一种通过直接比较或间接暗示来表达事物特征的修辞手法。

通过比喻,作者可以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类比,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接受和记忆。

二、比喻修辞手法的方法技巧1. 基于共同特点的比喻这种比喻是通过找到两个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进行类比。

例如,作者可以将花朵比喻为美丽的少女,因为花朵和少女都充满鲜艳、娇美的特点。

2. 基于相似性的比喻这种比喻是通过找到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比。

例如,作者可以将流淌的小溪比喻为潺潺的歌声,因为两者都有柔和、悦耳的特点。

3. 基于对比的比喻这种比喻是通过找到两个事物之间的对比进行类比。

例如,作者可以将黑夜比喻为无底洞,因为黑夜给人以无尽、恐怖的感觉,与无底洞形成对比。

4. 基于拟人的比喻这种比喻是通过将无生命的事物描述为有生命的来进行类比。

例如,作者可以将树木拟人化,说树木伸展的枝条在微风中舞动,给人一种树木具有生命力的形象。

三、比喻修辞手法的练习练习一:阅读下面的短文,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比喻来填空。

墙上的爬藤像一条____(蟒蛇/飞龙),____(蔓藤/秧苗)迅速向上攀援,宛如____(火箭/短跑运动员)一样。

练习二:根据给出的关键词,编写比喻的句子。

1. 关键词:月亮比喻句:夜空中的____(明珠璀璨/银盘挂空),照亮了万家灯火。

2. 关键词:雨比喻句:雨点像是天空中的____(珍珠/水晶),洒向大地。

3. 关键词:花朵比喻句:盛开的花朵像一朵朵____(绽放的太阳/五彩斑斓的云彩),美丽而绚烂。

四、答案练习一答案:蔓藤、火箭练习二答案:1. 明珠璀璨2. 珍珠3. 绽放的太阳/五彩斑斓的云彩通过以上练习,希望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比喻修辞手法,并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

2023高考语文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真题专练(含答案)

2023高考语文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真题专练(含答案)

专题17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真题专练一、(2022·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是一年槐花儿飘香的季节,小伙伴们有没有想起儿时那些带有妈妈专属味道的槐花美食?不过,槐花①______。

常见的槐花有三种:淡黄色的国槐花,夏末开花,可以入药②______;白色的刺槐花(也叫洋槐花),夏初开花,花香味甜,可食用但不可入药;红色的槐花(变种)仅供观赏,既不能食用,③______。

也就是说,我们吃的槐花美食来自白色刺槐。

白色刺槐是我国重要的蜜源、食花和景观植物,原产北美。

而我国土生土长的树种,是国槐。

国槐在我国不只是一种常见的良木,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

比如被奉为“神树”,种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坛周围;作为吉祥的象征,种在庭前屋后。

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责)、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答案】1.①并不都是能吃的②但不可食用③也不能入药2.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前面是说儿时对槐花美食的记忆,“不过”表转折,结合后面三类槐花的特点来看,有的可以食用,有的可以药用,而有的仅供观赏,所以此处填写“并非都能食用”这样的内容。

第二处,此处是说淡黄色国槐花的特点,“可以入药……”和后面洋槐花“可食用但不可入药”内容相对应,所以此处填写“但不可食用”。

第三处,此处是说红色槐花的特点,前面国槐花和洋槐花的特点是“可以入药但不可食用”“可食用但不可入药”,而此处的红色槐花“仅供观赏,既不能食用”,可见后面应是说“也不能入药”。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练习(答案版)说课讲解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练习(答案版)说课讲解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造句:
(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例如: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 站在老栓面前, 眼光正像两把刀, 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造句:
(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 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
(七)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
也可间隔出现。例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
在哪里灭亡。 1、反复的种类: ( 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如: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 联系网站删除
修辞手法
修辞的概念:
从理论上讲, 修辞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 广义地说, 它是指 对文章的用词、造句,以至谋篇布局的斟酌和推敲;狭义地说,它是使语言形象 生动的一些具体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修辞方式(也叫修辞格) 。
修辞的整体作用:
①有助于提高说话水平和写作能力、阅读和欣赏能力。 ②有助于提高语言修养和语言美的水平。 ③有助于社会信息更准确通常地表达。
沉默呵,沉默呵!(《纪念刘和珍君》) 造句:
( 2)间隔反复:重复运用的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子。例如: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纪念刘和珍君》)
造句:
此外,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也可以交错使用。 2、运用反复要注意的问题:
反复和重复不同, 重复是语言的啰嗦, 是一种语病。 运用反复切忌为反复而 反复,必须具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感情, 要从表达的实际出发决定是否运 用。 3、反复的作用: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讲解含答案)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讲解含答案)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讲解含答案)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仿用、变换句式和修辞”是考纲要求的考点,但全国卷近几年未做单独考查。

为了做到有备无患,本书对本考点也做到了精讲精练,达到备考无盲区的复习目标。

常考修辞手法辨识及运用“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是《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考点。

修辞不但在“语言文字应用”中隐性考查,而且在阅读和写作中隐性考查,“修辞”是学好语文的基本素养之一,有必要对修辞进行专门研究,为同学们上这一课。

修辞的类型较多,分为常用的和非常用的,根据考查情况,下面只介绍九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9种修辞手法明鉴(一)比喻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1.特点比喻有三个基本要素: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但是有些比喻句中三者并不同时出现。

构成比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两个事物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一般说来,本体和喻体又须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

2.分类可按内容分,也可按形式分,种类繁多,现举常用的几例。

(1)明喻明喻是用“像,如,似,若,似的,像……似的,如同……一样”等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是较明显的打比方,其连接本体喻体的比喻词就明确表示了两者的相似关系。

例如: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

(2)暗喻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暗喻又叫隐喻。

例如:生活是海洋。

(3)借喻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由喻体来代替本体的比喻。

较之明喻和暗喻,借喻形式最为简短,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本体不出现,借喻也是最隐蔽的比喻。

所以它的使用常借助于一定的语言环境,才使人易于理解。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毒蛇猛兽”借喻那些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反动统治阶级,具体形象,爱憎分明。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练专题16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含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练专题16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含解析)

专题16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

脱贫攻坚,取得了物质上的累累硕果,也取得了精神上的累累硕果。

脱贫攻坚英模把汗水洒在挚爱的热土,乃至于把生命镌刻在脱贫攻坚史诗中,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必将激励越来越多的后来者沿着他们的足迹,接过使命的重担。

玉汝于成,功不唐捐。

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在广大脱贫地区蔚然成风,求发展、谋进步的种子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播撒。

脱贫攻坚的实践证明,只要群众有了发展的内生动力,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下列各项中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互联网时代,当滥用极限词的虚假广告搭上技术的便车,其负面影响更不可小视。

起起伏伏的价格、稍纵即逝的福利,常令人眼花缭乱、无暇思考。

销售渠道的丰富多元、广告形式的灵活多变,也对监管的覆盖面、精准性、灵敏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B.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C.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衍的报告文学是比较讲究艺术结构的,他改变了过去通讯、报道、速写单纯的结构方式,多做线性叙述,而使作品的结构富于变化,多姿多彩。

如《包身工》巧妙地采用纵横交错的结构方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纵线,收放自如地勾连横向事件,使全篇宛如一条斑斓的彩带缀上一串闪光的珍珠,显得玲珑剔透.严谨精美。

在人物刻画和场景的描写上,他善于选择富有特色的典型的生活片段和细节,做特写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视性和可感性。

比如包身工早晨喝粥的情景就描绘得相当细腻、逼真。

初中修辞手法统一讲解(练习带答案)

初中修辞手法统一讲解(练习带答案)

初中修辞手法统一讲解(练习带答案)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借代。

一、比喻(一)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二)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似、仿佛、犹如、是、成了、变成”等。

(三)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四)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二、拟人说到拟人,应先了解一下比拟,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前者叫做拟人,后两者叫做拟物。

小学阶段主要掌握拟人的修辞方法。

(一)什么是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或动作。

(二)判断要点: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三)拟人的作用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事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四)典型例句(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

三、排比(一)什么是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二)判断要点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三)排比的作用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四)例句(1)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人肩膀檫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

人教版中考 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中考 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通读课文,探究下面的问题。

(1)作者把人生比作攀高塔,你认为这个比喻是否恰切?为什么?(2)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和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各是什么样的人?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

【答案】(1)这个比喻较为恰切。

把人生比作攀登,是一般性的做法,大家广为认可;把人生进一步具体地比作攀登高塔,非常奇特,是一个成功的设喻。

(2)挖掘坑道的人:从事研究工作,进行较为抽象的脑力劳动,也就是像阿基米德那样的科学家。

征服广阔领域的人:军事家、政治家,像恺撤大帝、秦始皇等。

在工场劳作的人:技术工人、工艺师、设计师、发明家,像爱迪生、张衡、毕昇等。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比喻修辞手法的考查。

这里把人生比作攀高塔,符合人的生活体验,越到高处见得风景就越多。

(2)本题是对比喻修辞手法运用的考查。

比喻的关键点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比如这里把那些脑力劳动者比喻成挖掘坑道的人。

是因为二者都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得很深入。

本题中的三种人分别是脑力劳动者,军事、政治家,一线的技术工人等。

【点评】常见的修辞种类较多,这里是对比喻修辞方法的考查。

比喻修辞判定标准一个是要有本体、喻体、比喻词。

同时要搞清比喻又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不能单纯地看有没有本体和比喻词。

再有就是要分清比喻和拟人修辞方法的区别。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莲花是我国人民心目中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荷花生淤泥,净色比天女。

”春秋时期开启以荷言志,兴思,比物之文风。

楚国大夫屈原在《离骚》中就写到:“制芰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表现了超凡脫俗的气质和高风亮节的品徳。

莲作为艺术题材,最早见于古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宋代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是颂莲之正气之歌。

诗人杨万里对莲花的赞美更胜一chóu,“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讲练(含答案解析)“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是《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考点。

修辞不但在“语言文字应用”中隐性考查,而且在阅读和写作中隐性考查,“修辞”是学好语文的基本素养之一,有必要对修辞进行专门研究,为同学们上这一课。

修辞的类型较多,分为常用的和非常用的,根据考查情况,下面只介绍九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9种修辞手法明鉴(一)比喻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1.特点比喻有三个基本要素: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但是有些比喻句中三者并不同时出现。

构成比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两个事物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一般说来,本体和喻体又须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

2.分类可按内容分,也可按形式分,种类繁多,现举常用的几例。

(1)明喻明喻是用“像,如,似,若,似的,像……似的,如同……一样”等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是较明显的打比方,其连接本体喻体的比喻词就明确表示了两者的相似关系。

例如: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

(2)暗喻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暗喻又叫隐喻。

例如:生活是海洋。

(3)借喻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由喻体来代替本体的比喻。

较之明喻和暗喻,借喻形式最为简短,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本体不出现,借喻也是最隐蔽的比喻。

所以它的使用常借助于一定的语言环境,才使人易于理解。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毒蛇猛兽”借喻那些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反动统治阶级,具体形象,爱憎分明。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借喻自由平等的美好社会出现于全世界。

(4)博喻博喻是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来说明或描绘本体的比喻,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各个方面,也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一个方面。

运用博喻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内涵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

例如:我现在还不能完全测出他的分量,也不能完全看透他。

他像森林,像海,像夜,像日出……带给我各种惊奇、震动和强大的吸引力。

(二)借代借代指在一定的语境中,借用与所指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事物来代替所指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

1.特点结构上的“本体”(所指事物)和“借体”(借用事物),一般只出现借体,不出现本体。

2.分类(1)特征代本体包括用事物的特征、标识、牌号、商标以及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如服装、饰品、嗜好等)来代替人或事物,一般要求选取最鲜明突出、最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做借体。

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是冤枉?“三道头”指当时上海租界里的外国警察头目,因为他们的臂章上有三条人字形的标志,所以叫他们“三道头”,含厌恶、鄙视的意味。

(2)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雷锋”是一个人的名字,在上述语境中成了一类人的名称。

(3)处所代本体包括以人的处所,人的出生地、任职地,物品的产地等代替人或事物。

例如:“两杯龙井”,景先吩咐完,随即付了钞。

“龙井”代“龙井茶”,“龙井”是这种茶的产地。

(4)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眉”代“头”。

(5)具体代抽象例如:尽管战争近在咫尺,然这儿却没有一点火药味,倒是夜夜艳歌,日日浪舞。

“火药味”代“战争气氛”,“艳歌”“浪舞”代太平景象。

(6)结果代原因例如:大家都为你捏着一把汗。

“捏着一把汗”是“紧张、担心”的结果。

(7)以材料、工具代事物以制造该事物所用的原料、材料、工具等代替事物。

例如:住房的事是笔杆子们要那样吹,与周志允同志本人无关。

“笔杆子”是写文章的人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工具,用来代文人、作者、记者等。

(三)比拟比拟指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1.特点有本体和拟体,拟体虽然是明确的,但一般不出现,而只是把适用于拟体的词用在被拟体上。

2.分类(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使物具有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音容笑貌的一种比拟。

拟人,是人格化的手法,可以把无生命的物写得栩栩如生,也可以把有生命的物写得可爱可憎。

可分为动物拟人、植物拟人、具体事物拟人、抽象事物拟人几种。

例如:①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②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

(2)拟物赋予人以物的特性,把它当作物一样来描述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述的一种比拟。

根据被比拟对象的属性,拟物又可分为人物拟物和事物拟物两小类。

例如:①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以人拟物)②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

(以物拟物)(四)夸张夸张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或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故意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形象、数量、特征、作用等的一种修辞方式。

1.特点夸张的基础是真实性,被夸张的事物不是真如此,而是经过作者丰富想象的主观感受。

2.分类(1)扩大夸张把事物的形象、数量、特征或作用等,用夸张的语言尽量往高、多、强、大等方面说。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缩小夸张把事物的形象、数量、特征或作用等,用夸张的语言尽量往低、少、弱、小等方面说。

例如:天是那样蓝,几乎是透明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3)超前夸张把在时间上后发生的事物或行为说成先发生,或者说成同另一先发生的事物或行为同时发生。

例如:他酒没沾唇,心早就醉了。

(五)对偶对偶是两个短语或句子相对称地组织在一起,表示相关或相对内容的一种修辞方式。

1.特点从形式上看,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必须字数相等,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词性、平仄相对;从内容上看,对偶句表达的是相关或相对的内容。

2.分类从形式上可分为严对和宽对。

(1)严对就是严格的对偶。

“严”表现在三个方面:语音方面不仅要求音节相等,而且要平仄相对;词汇方面,要求上下联不能出现相同的词,且对应的词在意义上要有一定的联系;语法方面,要求对应的词词性相当,语法结构必须相同。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宽对与“严对”相对,在形式上不需像“严对”那样严格,语法结构大致相当即可;不必讲究平仄和词性;字面上也可出现个别词的重复。

例如:权力使人昏迷了,叫人发狂了。

(六)排比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段落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式。

1.特点形式上,构成排比的语句至少要有三项,而且结构相似,一般带有相同的提挈语;内容上,构成排比的各项在语意上是相同或相关的。

2.分类(1)短语排比以短语形式组成的排比,充当句子的某一成分。

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中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后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由几个句子构成的排比。

例如:天太大。

海太阔。

人太老。

游泳的姿势和动作太单一。

胆子和力气太小。

舌苔太厚……(王蒙《海的梦》)(4)段落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近的段落组成,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常用相同的句子提领。

(七)反复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式或段落。

1.种类(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

例如: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2.反复和排比的区别反复只需词语或句子连续出现两次,即可构成;排比必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仿的短语、句子,才能构成。

(八)设问下面有答案而故意设置疑问的一种修辞方式。

具有以下特点:(1)它是无疑而问的一种;(2)设问的部分一般包括自问、他问或自拟他问;(3)设问后面的答案包括自答、他答或自拟他答。

(九)反问反问一般是用否定的问句表肯定或用肯定的问句表否定,作者不作回答而句意确定的一种修辞方式。

1.特点从反面提问,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义,答案已由句子本身阐明。

正因为“反问”的答案已寓于问句之中,用疑问表感叹,句末也可用叹号。

2.分类(1)否定形式的反问,表示肯定的内容。

例如:①人被压迫了,为什么不斗争?②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自豪吗?③啊,黄继光、刘胡兰……不都是党亲手培育的用共产主义的甘霖灌溉出来的鲜花吗?(2)肯定形式的反问,表示否定的内容。

例如:①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属黄帝子孙,谁愿成为民族的千古罪人?【跟踪训练】1.(2017·江苏卷)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解析:选B A.暗喻,本体是“一带一路”,喻体是“新引擎”,比喻词是“成为”。

C.明喻,本体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喻体是“洪水猛兽”,比喻词是“般”。

D.借喻,无本体和比喻词,只有喻体“弯道超车”。

“弯道超车”在交通法规中是明令禁止的,但在竞技赛车中,高水平车手多选择在对手拐弯减速之际,加踩油门抢道胜出。

“弯道超车”在本句中的意思是东道国利用发展机遇实现观念上的加快转变。

2.(2016·江苏卷)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人皆可以为尧舜C.化干戈为玉帛D.情人眼里出西施解析:选A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语句的意思,然后再根据意思判断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A项,出自《鸿门宴》,将他人比作“刀俎”,自己比作“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使用了比喻的手法。

B项,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人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

“尧”和“舜”指代贤人,有作为的人,使用了借代的手法。

C项,出自《淮南子·原道训》,指把战争或争斗变为和平、友好。

“干戈”,盾牌和戈,泛指武器,多借指战争;“玉帛”,古时国与国交际时用作礼物的玉器和丝织品,代指和平、友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