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3.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讲解五四运动后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2.引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精神和主张。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范围,如“文以载道”、“白话文运动”等;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创新。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1.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冲击,如“民主”、“科学”、“自由”等提出的影响;2.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推动作用。
4. 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1.简要介绍陈独秀等人物的生平和贡献;2.阐述新文化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如“新青年”杂志创办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2.认知导入法:通过视频、图片等媒介的呈现,引入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问答法:通过问答方式,促进学生思考和深化认知。
五、教学评价1.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理解程度;2.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的认识和理解程度;3.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的了解程度。
六、教学参考1.《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新文化运动小百科》;3.《陈独秀传》。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引言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的一场思想、文学和社会运动。
这场运动旨在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如政治、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等。
本教案将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并提供相关的教学活动和资源,以便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二、背景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由一群觉醒的知识分子领导和推动。
当时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困境,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也限制了社会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呼吁破除旧有的思想观念,倡导民主、科学、自由等现代价值观念,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三、主要内容1. 文化观念的变革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现代价值观念,批判旧有的封建文化观念,倡导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
通过文学、报刊、演讲等形式传播这些新观念,引领社会思潮的变革。
2. 文学与艺术的创新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批判与革新,提倡白话文学,注重现实主义和个人感受的表达。
文学作品风格多样,涵盖小说、诗歌、戏剧等形式,展现出新时代的精神面貌。
3. 教育与知识的推广新文化运动倡导普及教育,提倡科学、现代化的知识体系,强调民众的自我教育和解放。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运动等形式,推动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培养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
四、影响与意义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思想解放、文化繁荣和社会变革。
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激发了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与接受,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五、教学活动与资源1. 主题讨论组织学生围绕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展开讨论,引导他们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其意义。
2. 小组研究组织学生分成小组,研究一位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生平、思想及代表作品,进行分享和交流。
3. 读书分享推荐学生阅读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读书分享会,引导学生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与感悟。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本课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新文化运动这一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诸多历史人物、思想和运动,学生可能难以全面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难点: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内涵及联系,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各种思想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辅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呈现(10分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把握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以及认识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认识,对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等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涉及的思想、文化、人物等方面较为复杂,学生对其认识可能较为片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新文化运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掌握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难点: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使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人物及其思想有深入了解。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后的历史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历史教材或教辅材料。
2. 课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的图片和资料。
3. 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内容。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
2.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并讲解他们的思想主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三、课后作业(10分钟)1. 学生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思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三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 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文化、思想和政治领域的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4.12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在我们学习历史的漫漫长河当中,我们更多地向大家介绍的是帝王将相和各国精英,那么今天呢,我想带领大家认识两位平凡的小人物,看一看他们生活的跌宕起伏,这个人是我的太奶奶,她叫做黄王氏。
1898 年出生,17 岁时经媒妁之言嫁给同岁的太爷爷,半年后她怀孕了,太爷爷去上海重新读书。
大家能不能说一说我的太奶奶她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提问]没有自己的自由,也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你可以看出来女子的地位非常低。
那大家考虑一下,接受三从四德的太奶奶,跟接受西式教育的太爷爷他们生活在一起。
会不会幸福呢?[学生回答]太奶奶是经受过三从四德,也就是封建礼教的学习,然而太奶奶爷是接受的是开放的西方教育[教师引导]所以说他们接受的教育不同,人生观价值观可能也不一样,你是从这个方面考虑的。
那么到底。
太爷爷会不会跟太奶奶幸福呢?太奶奶还在家坚守地等待太爷爷,憧憬着幸福的爱情到来。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可能仅限于表面,对其深层次的影响和意义理解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新文化运动,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影响。
2.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影响。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或事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新文化运动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资料:收集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资料,如文章、图片、视频等。
4.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如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等,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原因。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12课,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二. 学情分析根据对学生的了解,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新文化运动这一知识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新文化运动的相关教材,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让学生对 New Culture Movement 有初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二、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
欣赏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刘半农先生于1920年在伦敦时写的一首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
中国的文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多用“伊”或“他”字,但其中并没有男女性别区分。
在“五四”运动之前,“他”字兼称男性、女性以及一切事物;在此前后一段时间,“伊”字则被用来专指女性第三人称。
1918年,刘半农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二号首次发表了《她字的研究》一文,在此文中他最先“她”字专作女性第三人称代词。
谁知,一个“她”字在文化界竟引起强烈反响。
1920年刘半农在英国伦敦将《“她”字问题》写好之后,寄给当时发表过几篇论辩文章的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栏。
此文写成于1920年6月6日,发表于1920年8月9日;发表之后,又收入《半农杂文》集中,获得了广泛认同。
渐渐,“她”字便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出现在文章书籍中,并最终为人们认可并广泛使用;就连刘半农只在文章中提及而未来得及深入解说的“它”字,现在也成为人称之外的其它物名的确定代词而广泛运用。
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过后,女性的第三人称便渐渐为“她”字替代,表示物的称呼也有了“它”字。
这两个字,沿用至今,这个成
绩,是由“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的刘半农先生创获的。
新课:
板书《新文化运动》,今天我们学习新文化运动,我们将从新背景、新人物、新内容、新形式、新发展和新意义这几个方面来讨论。
一、新背景:
“新”思潮——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
“新”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新人物:
陈独秀——1880-1942曾留学日本,创办《新青年》,提出民主科学。
李大钊——1889-1927曾留学日本,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鲁迅——1881-1936曾留学日本,代表作《狂人日记》。
胡适——1891-1962曾留学美国,首倡白话文写作。
三、新内容:
材料一“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陈独秀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
材料二:“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
--陈独秀《敬告青年》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
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
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
科学:指自然科学及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材料三: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了半夜, …满本都写着“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
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材料四: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
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
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提倡民主和科学在今天过不过时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重读新文化运动的主旨。
(生齐读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四、新形式: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材料:胡适积极倡导白话文运动,但有些喜爱文言文的人有抵触情绪。
有人开玩笑说:“白话文语言不精炼,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
”胡适笑着说:“不一定吧,有位朋友给我打电报,邀请我做行政院秘书。
我不愿意从政,决定不去,就用白话文复电拒绝了他。
”请同学们试着用文言文和白话文各拟一份电报。
胡适先生的电文如下:干不了,谢谢!
五、新发展:师: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大战后的欧洲人充满了忧虑和悲观,连西方人自己都对自身的文明表示怀疑。
世界的形势和国内的现实使国人感到资产阶级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是什么事件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呢”?(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声终于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拥有事实的理论,具备了征服人心的说服力。
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决定人类命运的已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让新文化运动有了什么样新的发展呢?
李大钊等人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中国革命进入到一个新时期。
六、新意义
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生回答。
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七、小结板书:
新背景:“新”思潮“新”经济
新新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文新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化新形式: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运新发展:宣传马克思主义
动新意义:思想大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作业:长江全能学案P22--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