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导学案带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2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2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学习目标】1、知道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导入新课】中国人以前是说古文的,之乎者也,很难懂。

那么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说容易明白的白话文的呢?导入第12课《新文化运动》【自主学习】一、兴起1.标志:________年陈独秀在_________创办《_________》(后改称《新青年》)。

2.代表人物:_________、李大钊、_________、鲁迅3.主要阵地:《_________》杂志4.__________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

二、内容和意义1.主要内容:提倡_________,反对独裁专制;提倡_________,反对迷信盲从;提倡_________,反对旧道德;提倡_________,反对旧文学。

2.代表作品:鲁迅的白话小说《___________》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________________和陈独秀的_______________。

3、影响:新文化运动动摇了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合作探究】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

(学生讨论后回答)总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

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结果,这才是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

学习历史要努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辩证地看问题。

【当堂达标】1.“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社会”。

在此背景下()A.义和团运动兴起B.辛亥革命兴起C.新文化运动兴起D.国民大革命兴起2、胡适说过:“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学习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先学指导:一、“探”新青年之时代-----背景篇背景:二、“听”新青年之呐喊——内容篇1.概况(1)序幕标志:(2)代表人物:(3)指导思想:(4)运动中心:2.内容:三、“寻”新青年之回音——影响篇影响:合作探究:材料一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1)根据材料和教材,概括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各自内涵。

(2)在此之前,中国的仁人志士在民主、科学的道路上做了哪些探索?结果如何?材料二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材料三 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版了《易卜生专号》,译载了《玩偶之家》,这部剧作讲述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后离家出走的自我觉醒过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思想道德角度指出两位女青年命运不同的原因。

材料四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2)结合所学,分析陈独秀、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原因,并说明文学革命的意义。

自主检测:完成练习册选择题应用练习:1.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

“在民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印行,而全国的风气,为之幡然一变。

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

……后生小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技术,不足以语于学术,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

4.12新文化运动导学案八年级历史上册

4.12新文化运动导学案八年级历史上册

课题: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型:新学展示【练字静心】陈独秀蔡元培鲁迅胡适李大钊一、学习目标1、记住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内容。

2、会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与局限性。

二、自主学习(要求快速阅读,依据提示勾画重点,保留看书痕迹,做好笔记)【知识点一】阅读下列材料,概括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材料一:民国三年9月,袁世凯颁布《祭孔告令》,决定在孔诞日(9月28日),亲率文武百官于孔庙汉服祭孔,并要求各地长官相率而行,引导民众举国一致行祀孔礼。

1914年冬至,袁总统举行了隆重的祭天仪式,这是天坛最后一次举办典礼。

材料二:军阀混战,农民饱受战争之苦。

“驻兵常换,来则须招待费,去则要开拔费”,农民“未得一日安宁,欲苟延残喘几未可得”。

——谌克终《我国农村疲弊之原因及其振兴方法》材料三: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人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相与国体问题》材料四:袁世凯篡位后三年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数达28家,平均每年有40余家注册。

到1 920年,包括民营工厂的华资工厂达1759家,拥有资本5亿零62万元,工人557622名。

——《辛亥革命影响下民国初期的社会进步》【知识点二】阅读课本5859页,找到以下内容。

(1)开始标志 (2)口号 (3)重要阵地 (4)内容【知识点三】三、合作探究:(说一说,看哪组展示的更精彩!)阅读下列材料,评价新文化运动材料一:团结在《新青年》周围的启蒙思想家是中国第一批自觉地反对封建礼教的战士……他们由此在中国社会中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正如毛泽东所说,这个潮流是生气勃勃的、前进的、革命的。

事实上,禁锢思想的闸门一旦被打开,各种新思潮的涌流就不仅不可避免,而且也是无法遏制的了。

——谢毅《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材料二:民国前后,由于西方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思想以及西方家庭制度的影响,传统的封建婚姻习俗愈来愈为社会所唾弃,提倡婚姻自由,构建现代意义的婚姻家庭制度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必然趋势,尤其受到进步青年的热烈拥护。

(统编)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统编)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班级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_ 姓名【学习目的】1、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能说出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2、纯熟记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能说出新文化运动根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内容及其意义。

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目的:启发国民的___________意识,培养国民的___________,彻底荡涤__________毒害。

2.开场:1915年,_________在上海创办? ?杂志,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3.指导人:_________、李大钊、_________、_________、蔡元培4.重要阵地:_________和北京大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5.内容:①鞭挞旧道德和旧文化。

鲁迅的?___________?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化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_________与_________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

③是一场文学的革命。

胡适发表?_____________?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陈独秀发表?_______________?主张推倒陈腐、晦涩的旧文学,建立新文学。

6.新文化运动的意义积极性:①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承受了一次________与________的洗礼。

②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局限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新文化运动性质:它是一次伟大的__________运动。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1.“新文化运动〞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说说理由?【达标检测】〔我达标我快乐〕一、选择题1、假如你要研究新文化运动的有关问题,主要应该参考〔〕A. ?万国公报?B. ?民报?C. ?新青年?D. ?申报?2、20世纪前期,我国发生了一场空前深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 导学案

《新文化运动》 导学案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学会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难点(1)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评价。

(2)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三、知识梳理(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1、政治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但中国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洋军阀统治黑暗,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3、思想文化方面(1)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2)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使得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要求进行思想变革。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标志1915 年 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兴起。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陈独秀(1)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2)主张“文学革命”,倡导白话文。

2、李大钊(1)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2)号召向俄国学习,为中国革命寻找新的出路。

3、胡适(1)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倡新文学。

(2)提出“文学的八不主义”。

4、鲁迅(1)发表《狂人日记》,深刻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以犀利的笔触,抨击旧道德、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重大影响。

2、理解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基本思想,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理性地看待历史事件和现象,不盲从、不偏激。

二、重点难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是本课的重点。

2、对于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基本思想的理解和运用是本课的难点。

三、学法指导1、课前预习: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标注疑惑点。

2、课堂学习:听讲、思考、讨论,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讨论,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和影响。

3、课后复习:总结学习内容,思考新文化运动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四、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导入,了解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认知情况。

2、学习新课:通过讲解、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3、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看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练习:通过习题或案例分析,检验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程度,巩固学习成果。

5、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知识结构,强调重点难点。

五、学习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质量。

2、作业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3、期末考试:通过试卷测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成果和应用能力。

交货期限:自本合同签订之日起计算,买方应在日内支付完毕,卖方应在收到款项后日内交付货物。

付款期限:自本合同签订之日起计算,买方应在日内支付完毕。

质量保证:卖方保证所售挖掘机为全新、未使用过的正品,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售后服务:卖方提供年度的免费维修和保养服务,并负责终身维修。

买方在发现质量问题时应及时通知卖方,并协助卖方解决问题。

其他特别约定:如在质保期内因非人为因素出现的质量问题,卖方应及时解决。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第 12 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和答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第  12  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和答案
四是四大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2)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提醒: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批判、继承、创新、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课堂检测
1.1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掀起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阵地是【B】
A.《民报》B.《新青年》C.《每周评论》D.《中外纪闻》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重难点)】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道德
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的白話小说く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民主与
科学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并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学习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难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学生自主学习方案
课堂同步导案
一、课前预习1.(2019岳阳中考)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梦,进行了四次重大探索。下列匹配错误的是【D】
A.洋务运动——“自强”“求富”B.辛亥革命——民主共和
C.戊戌变法——变发图存D.新文化运动——实业救国
提醒: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各个事件的探索阶级不同: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探索活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探索活动。
3.主要代表人物: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4.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注意:近代化探索阶段创办的刊物:戊戌变法一《万国公报》;辛玄革命一《民报》;新文化运动一《新青年》。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课题:第12课新文化运动◆【认定目标】:1. 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2. 理解新文化运动中“新”的含义3. 认识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探究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学习难点:认识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成功之路】:(拾级而上,超越自我!)◆成功第一步:巩固基础、构建知识体系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中华民国政局混乱,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的毒害,进行一场领域的革新运动。

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主要阵地:《年》和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主要内容:抨击和旧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与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提出。

革命,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陈独秀发表《》,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运动。

【基础过关】成功第二步:共同探究,让思考成为习惯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意义: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消极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性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2. 如何对待东西方文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继承、改造和创新◆成功第三步:课堂练习,学以致用!(相信自己,力量在心中!)一、选择题:1.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人物是( )A.蔡元培B.陈独秀C.李大钊D.鲁迅2.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剪断了其枝叶,辛亥革命是砍断了树干,但树墩还在,还会萌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新文化运动
【目标定位】
【问题引领、自主学习】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历史背景
1).政治上: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强烈要求
2).经济上:一战期间
3).思想文化上:a、袁世凯倒行逆施
b、西方进一步传入中国
C、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进行思想革命
2.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后改名为《》
3.代表人物:
4.前期指导思想:西方的,大力宣传
5.活动基地:蔡元培以“”为办学宗旨,使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一)新文化运动前期: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核心内容
①“德先生”②“赛先生”
【探究一】: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 陈独秀
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及其为什么吗?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

“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

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陈独秀先生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技术、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①旧道德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②口号:
③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抨击最为猛烈,文章有《》《》
【探究二】:
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还适用不适用于今天?
袁世凯为巩固其统治,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新文化运动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

但是,这个,号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这个口号绝对不适用于今天。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抛弃了优秀的文化传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倡导文学革命:
①胡适于1917年发表《》,系统提成了文学改革主张,即提倡,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探究三】
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

那么为什么还要进行文学革命呢?
文学革命的原因是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之中,而文言文比较难懂。

4、提倡文化平民化
表现: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性质: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进步性:
①思想解放:
②政治和思想上
③它促使人们
④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3、局限性:(1)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2)没有与工农运动相结合
【知识结构梳理】
请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列出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
【合作探究】
【探究一~三】见前页
【探究四】
材料一孔子与宪法,涉不相涉者也。

吾今于此标题,宁非怪诞之尤?然于怪诞标题之前,久已有怪诞之事实发见。

……怪诞之事实者何在?则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之事是也。

——李大钊《孔于与宪法》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杂志罪案之答辩书》请回答:
(1)材料一中“久已有怪诞之事实发见”主要指什么事件?
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2)材料二中“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主要哪些领域进行的?请以典型的史实加以说明。

思想、宗教、政治、科学技术等领域。

思想: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17~18世纪启蒙运动。

宗教:15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

政治: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18世纪法国大革命。

科技:哥白尼的“日心说”,伽里略证实“日心说”;牛顿经典力学体系;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学说
(3)材料二中“光明世界”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资本主义社会确立。

(4)“德赛两先生”具体指什么?请分析请这两位先生的背景是什么?有何意义?
民主和科学。

当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军阀割据造成的灾难,中国社会极端黑暗。

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在社会上出现了复古主义逆流。

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要求民主政治。

在这种情况下,先进的中国人打出了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具有反封建思想的进步意义,也有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

【随堂检测】
【当堂检测】1-5 DBBCD 6-7 BC
1.(08四川文综卷,17)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A.变法B.革命C.民主D.科学2.(20XX年广东文基,24)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3.(09年全国卷Ⅰ文综,18)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

”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D.倡导科学
精神
4.(09年上海历史)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A.《新青年》B.《少年中国》C.《青年杂志》D.《每周评论》
5.(2007广东理科基础)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知识分子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真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孙中山借鉴英国“光荣革命”的经验提出了三民主义C.“中体西用”论者仅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D.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6.(2007上海历史)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后于1915年引人中国。

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7.(2007江苏历史)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

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都是近代中国的早期思想解放运动 B. 都是提倡民权和西学
C. 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D. 都是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课后补充】
1.启蒙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异同
2.近代前期(1840-1919)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
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学先进技术——器物层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