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统区的诗歌创作 一、 “七月诗派”的出现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25诗歌三

现代汉语25诗歌三

1、 “沉潜”状态: 生命的“沉潜”:他们面对现实与自然凝然 默思,将中国土地上的生活的沉重与灾难潜 入内心深处,将民族本位的、更具感性(非 理性)的战争体验转化为(融入)个人与人 类本位的、更具形而上色彩的生命体验与思 考。
2、诗歌特点: 以逼视现实、人生、自我的矛盾为主要追求 与特点,而且将这种现实与灵魂的逼视上升 为既保留个体的独特性,又是普遍、超越的 人类经验和形而上的生命体验,同时又通过 对现代诗的思维与语言的探讨与实验,将其 转化为审美的形态。这“知性的提升与融合” 与“文本实验”的自觉,都是充分体现了校 园诗歌的特色的。
三、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诗的民 间资源的新的吸取与创造
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诗歌运动,核心是 “诗的民间资源的新的吸收与创造”。 民间诗歌资源成为发展新诗的主要(以 至唯一)的资源;“诗的歌谣化”成为 新诗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漳河水》思想艺术形式: 同时写了三个妇女不同的婚嫁遭遇,三 条故事线索平行、交错发展,在更为广阔的 背景下展现了妇女解放的时代主题的丰富性 与复杂性。在艺术表现上,同时借用了漳河 地区流行的多种民歌、小曲杂采成章,比之 《王贵与李香香》单用信天游格式,更自由 灵活,富于变化。
(三) 七月诗派: 1、七月诗派(名词) 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 以《七月》及以后的《希望》、《诗垦地》、《诗 创作》》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 其主要代表诗人有鲁藜、绿原、阿垅、牛汉等人, 他们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为主要旗帜, 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诗歌创作中产 生了巨大影响。七月诗派的诗歌创作,大都收集在 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七月新丛》与《七月 文丛》中。 (教材441)
(二)穆旦与“中国新诗派” 1、中国新诗派的形成: 40年代在大后方求学的一群校园诗人,抗战 胜利后经历了现实生活的磨练,一部分集结 于北京、天津,以《大公报》、《文学杂志》 等刊物为阵地,发表诗歌作品与诗歌理论, 同一时期,另一部分诗人集结于上海,创办 《中国新诗》,南北两方面诗人共同提倡 “新诗现代化”,形成“中国新诗派”。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之七月诗派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之七月诗派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之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

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

他们以《七月》《希望》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

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

其特征具体表现为:思想上:1.七月诗派的诗歌是牢牢扎根于现实生活土壤的歌唱,是密切联系着祖国、人民苦难命运的战斗的声音。

他们热爱泥土和大地,崇尚主观战斗精神,并毫不含蓄地将激情灌注在诗篇中,因此他们的诗有着鲜明的主题。

如胡风的《为祖国而歌》,将对祖国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2.表达对旷野般沉厚辽阔的自由生命力的憧憬与渴望,成就了七月派的许多优秀诗篇。

“旷野”形象被七月诗人择为诗歌的主题意象,借以寄托表达对土地的挚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如绿原在《复仇的哲学》中呼唤人民在旷野上站立起来,勇敢斗争;孙鈿在《行程》中书写了融人旷野,在大地中新生的渴望。

艺术上:1.七月派追求主观战斗精神和主观拥抱现实的美学追求,以“以我写物,以我化物”的艺术思维方式,在诗作中把客观对象主体化,使山水人事处处烙印着诗人旺盛的情感活动。

如冀汸的《旷野》,与其说是在描写马的奔驰,不如说是在书写诗人英气勃勃的主观战斗精神的奔驰。

2.七月派的诗歌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体现出朴实明朗的特点。

除大量的铺叙、描写和直抒胸臆外,也多用比喻、暗示、象征等手段,但是这些修辞往往都有明确的指向性,因而修辞的核心是十分清晰的。

如鲁藜的《泥土》,选用了“珍珠”和“泥土”两个贴切的比喻,在鲜明的对比中表达了要平凡不要自视珍贵的人生哲理。

3.七月派诗人善于捕捉具有时代特征的宏大主题,创作了许多规模宏富、气势浩大的史诗、抒情诗和叙事诗。

如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他喷出了绿色的鄂尔多斯草原“复活的笑”飞高扬起了它“新的生命”,被誉为草原史诗的抒情长诗。

4.七月诗派的形式从总体上来看,都属于自由体,但具体选择时又灵活自由,有对话体、无韵体、新格律体、民歌民谣体、散文诗体、叙事诗体等。

七月诗派的名词解释_形成_发展_代表人物_特色风格

七月诗派的名词解释_形成_发展_代表人物_特色风格

七月诗派的名词解释_形成_发展_代表人物_特色风格七月诗派的名词解释七月诗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浪漫主义诗歌流派。

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

七月诗派的形成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在胡风的理论引导和组织下,聚集了一大批诗歌写作的“初来者”,因《七月》杂志而得名。

《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刊物也是他们重要的“半同人杂志”和发表园地。

这些青年诗人人数众多、散落各地,其骨干成员有阿垅、绿原、鲁藜、冀汸、芦甸、牛汉、曾卓、邹荻帆、彭燕郊、孙钿、方然、杜谷等,他们的诗作大多先后收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第一,二集和《七月新丛》、《七月文丛》的诗集中。

七月诗派的发展七月诗派经过一个深化发展,不断壮大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前后相连的阶段。

从1937年9月至1941年9月是第一阶段,以《七月》的创办和终刊为时间标志。

七月诗人与全民族同仇敌忾,着重抒发了渴望战斗的激情和目睹祖国、人民惨遭蹂躏的悲愤,昂扬有余而沉潜不足。

从皖南事变后到1945年初《希望》创刊为第二阶段,此时期国统区作家处境极为艰难,七月诗人主要在桂林、重庆的《半月文艺》、《诗创作》、《诗垦地》等刊物上发表作品,胡风也积极组织出版丛书。

在困难的条件下,七月诗派对诗艺作了更多方面的探索。

1945年1月《希望》创刊,七月诗派开始了第三阶段,《希望》于1946年10月停刊后,成都的《蚂蚁小集》、《呼吸》、《荒鸡子集》成为诗派重要的外围刊物。

在政治低压下,这时期的作品从歌颂、希望为主转换为讽刺与揭露。

该派诗艺风格在不同时期虽有发展变化,但基本创作倾向始终一贯,坚持诗与人民结合,立足时代现实,创作富于历史感、责任感和力之美的作品。

七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七月诗派是受艾青、田间创作的影响,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知识分子为主体,而形成了一个青年诗人群,主要代表诗人有绿原、阿垅、鲁藜、孙锢、彭燕郊、方然、冀汸、钟瑄、郑思、曾卓、杜谷、胡征、芦甸、徐放、牛汉、鲁煤、化铁、苏金伞、邹荻帆、朱健、朱谷怀、艾烽、雷蒙、鲁沙、罗洛、天蓝、庄涌、姚奔、贺敬之、袁勃、公木、方冰、侯唯动等。

论“七月诗派”

论“七月诗派”

作者: 柯文溥
出版物刊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1-27页
主题词: 解放战争;一致性;七月诗派;战士;中国人民;形成;歌手;七月派;生活中;现实主义传统
摘要: <正> “七月诗派”是经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以及《七月诗丛》等为中心而形成的一支诗歌流派。

它继承和发扬了“五四”以来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为新诗的发展谱写下战斗的篇章。

(一) “七月诗派”以倡导现实主义为中心内容。

胡风认为:“现实主义者的第一义任务是参加战斗,用他的文艺活动,也用他的行动全部”,为此必须“更直接地和生活结合;更迅速地替战斗服务”。

他强调诗人人格与风格一致性,只有先做“向前突击的精神战士”,才能做民族解放的歌手。

当年“七月派”诗人的实践大体和胡风的倡导相适。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7题考4题)1、七月诗派: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一阵容强大、政治倾向鲜明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

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牛汉等,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他们创作多政治抒情、注重对重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的思考,内容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呼唤人们的抗敌斗志。

在艺术上,注重以炽烈的激情去撞击人们的心灵,而不讲究文学雕琢修辞。

质朴、粗犷、奔放是七月诗人共有的艺术特色。

代表作: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

2、白马湖作家群:20年代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叶圣陶、俞平伯和李叔同等汇聚在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时期形成:“平淡如水,明白如话,善于在平凡之中发掘生活哲理、追求高原意境,严谨而有韵致”的散文风格,其中最杰出的是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

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著名的《讲话》。

《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强调指出要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

《讲话》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学遗产,这样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

《讲话》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学为政治服务在当时尖锐的斗争形势和正确的革命政策下,与文艺真实反映时代历史风貌和社会心理基本上是统一的,从主要方面说是起了积极作用。

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继五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文学革命。

(毛泽东于1942.5与延安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以“为什么”和“怎么为”为全篇中心思想,目的在求得文艺对革命的有力配合。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最新]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最新]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1919~1949)与戏剧、小说散文比较,中国新诗的80年发展是相对薄弱的。

小说毕竟还有鲁迅、沈从文、巴金和老舍;戏剧有曹禺、老舍和高行健;这些作家都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而诗歌却缺少这样的人物。

中国新诗面对两个难以超越的高峰:一是中国古典诗歌,一是西方自莎士比亚以来的诗歌成就。

诗歌的存在必须有精粹成熟的民族语言,诗歌与语言联系最为紧密,而现代汉语才产生不到100年,用只发展了100年的尚处于年轻阶段的语言能写出成熟的诗歌来吗?中国新诗就它的超越对象来说是显得稚气了一些,但就其自身发展速度来说确是迅速的,而且是成绩斐然。

中国新诗只80年发展历程——现代文学的30年和当代文学的50年。

现代文学中的30年是新诗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A.第一个10年:1.尝试中的新诗胡适是“第一个白话诗人。

”他的《尝试集》(1920)是“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

个别诗歌具备现代汉语抒情形式,大部分诗歌仍不能摆脱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

同期诗人还有俞平伯(《冬夜》)、康白情(《草儿》)、沈尹默(《三弦》)、周作人(《小河》)、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等。

新诗的手法一是“白描”,二是比喻象征。

这样早期的白话诗也分为两类,一是运用白描手法的客观写实倾向,一是托物寄兴的现代主义倾向。

后者在传统诗歌里并不常见。

2.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郭沫若的《女神》(1921)是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它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让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

“五四”时代的自由精神和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都在这本诗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湖畔派诗人”:汪敬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的爱情诗合集《湖畔(1922)。

“小诗体”: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是形式上的半格律体,处处体现出艺术的节制,后来的闻一多与之相似。

3.新诗的规范化——新月派如果说《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格律,新月派则应需而生,它以`北京《晨报副刊》为阵地,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林徽因、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主张“理性节制情感”,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提出诗歌的“三美”理论:音乐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中国诗画相通理论)、建筑美(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7题考4题)1、七月诗派: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一阵容强大、政治倾向鲜明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

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牛汉等,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他们创作多政治抒情、注重对重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的思考,内容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呼唤人们的抗敌斗志。

在艺术上,注重以炽烈的激情去撞击人们的心灵,而不讲究文学雕琢修辞。

质朴、粗犷、奔放是七月诗人共有的艺术特色。

代表作: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

2、白马湖作家群:20年代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叶圣陶、俞平伯和李叔同等汇聚在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时期形成:“平淡如水,明白如话,善于在平凡之中发掘生活哲理、追求高原意境,严谨而有韵致”的散文风格,其中最杰出的是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

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著名的《讲话》。

《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强调指出要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

《讲话》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学遗产,这样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

《讲话》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学为政治服务在当时尖锐的斗争形势和正确的革命政策下,与文艺真实反映时代历史风貌和社会心理基本上是统一的,从主要方面说是起了积极作用。

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继五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文学革命。

(毛泽东于1942.5与延安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以“为什么”和“怎么为”为全篇中心思想,目的在求得文艺对革命的有力配合。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六章 40年代诗歌:走向综合与平衡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六章 40年代诗歌:走向综合与平衡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六章40年代诗歌:走向综合与平衡第十六章40年代诗歌:走向综合与平衡第一节“崇高的山”:七月诗派名词解释:抗战中期国统区影响较大的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而得名,受艾青的创作和胡风的文艺理论影响,阵地主要包括《七月》《希望》《诗垦地》《诗创作》《呼吸》《泥土》等杂志,以重庆、成都为活动中心。

成员:绿原、鲁藜、冀汸、彭燕郊、邹荻帆、牛汉、曾卓……创作贯穿于整个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

继承和发扬了鲁迅所开创的战斗的现实主义精神,主张“更直接地与生活结合,更迅速地替战斗服务”,注重将诗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诗和人联系起来,把诗所体现的美学上的斗争和人的社会职责与战斗任务联系起来。

把诗作为战斗的武器,追求诗与时代的紧密结合,追求诗歌与人民融为一体以及诗歌的史诗品格。

胡风认为,诗人“第一是人生上的战士,其次才是艺术上的诗人”。

七月派的诗被誉为“时代激情的冲击波”,直接继承了30年代中国诗歌会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七月诗派的两个基本的诗学命题:生活态度和诗人的主体性问题。

生活态度上,主张正视现实并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去能动地影响和改造现实,反对无原则的对生活的追随态度和“卖笑的态度”。

认为,人的力量是决定的东西,将无可奈何的宿命论以及光有牢骚、不平而没有行动,成为小市民的犬儒主义并加以贬斥。

文艺观上,倾心于生活深度的表现,疏于复杂的形式探求。

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坚持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的统一,反对亦步亦趋地描摹生活现象的本身,而主张借正确把握了的历史力量,突入生活的底蕴,开掘出源于生活而高于现实的艺术形象。

但是,倾心于生活深度的表现影响了他们对复杂艺术形式的探求。

他们认为“人、生活、风格,是一元的”,一元论揭示了生活对诗歌创作的决定性作用。

七月派诗人重生活而不重技巧表现。

主体性:七月诗派高扬诗人的主体性,反对客观主义,反对冷淡地摹写生活,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将诗人的人格、情感、血肉、审美趣味强烈地渗透到客观对象上去,达到主客观的拥抱和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2、鲜明而丰富的诗歌意象
泥沙的浅黄的路上,在静寂而炎热 的阳光中„„它是蝴蝶 当它终于被 抓住,而拍动翅膀之后,真实的形 体与璀璨的颜色,伏贴在雪白的纸 上。”(艾青《诗论》)
“意象,翻飞在花丛,在草间,在
3、自然健康的“散文美”。 “为了把诗从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
二、李季等的民歌体诗 “信天游”是陕北一带流行的民歌 形式,《东方红》、《绣金匾》等 是其中的代表作。 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和 《漳河水》以及解放区其他许多诗 歌都从民歌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

李季(1922--1980),原名李振鹏,
河南唐河县人。 1946年9月,写作了叙事长诗 《王 贵与李香香》。诗作全部采用陕北 民间流传的“信天游”写成。热情 歌颂了陕北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翻 身闹革命的斗争事迹,成功地塑造 了王贵和李香香的动人形象。
第十四章 诗歌(三)
第一节 一、
国统区的诗歌创作 “七月诗派”的出现
“七月诗派”
是形成于抗战初期贯 穿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 个诗歌流派。其成员多在胡风主编的 《七月》上发表过诗作或在《七月诗 丛》中出过专辑。主要作家艾青、田 间、胡风、鲁藜、冀氵方、绿原、邹 荻帆等。在艺术理论上坚持现实主义 的战斗传统,强调诗歌的时代精神和 革命倾向,提倡自由诗体,诗作具有 强烈的反帝反封建、反国民党政权的 战斗倾向。
《赞美》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劳苦
大众,热爱苦难的祖国,热情赞美 奋勇抗争的人民。
以深沉的思索,庄严的情怀,歌颂
祖国,歌颂一个民族的觉醒,厚重 而豪迈。
对人民对农夫对现实的复杂的心态和
浓烈曲折的感情,体现了现代主义诗 歌表达复杂内心和情感的特点;
文本意象的模糊性和作者情感和思维
逻辑的跳跃性。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 诗歌特征。
三、《马凡陀山歌》等政治讽刺诗 袁水拍的《马凡陀的山歌》 袁水拍(1919一1982),江苏吴县人。抗
战爆发后,开始诗歌创作,大多是政治 抒情诗。四十年代中期开始以“马凡陀” 笔名发表政治讽刺诗,后结集为《马凡 陀的山歌》、《马凡陀的山歌续集》是 当时国统区最有影响的政治讽刺诗集。

风气中摆脱出来,主张以现代的日常 所用的鲜活的口语,表现自己所生活 的时代—— 赋予诗以新的生机。” (《诗论·前言》)
“散文是先天的比韵文美。”;
“自从我们发现了韵文的虚伪,发 现了韵文的人工气,发现了韵文的 雕琢,我们就敌视了它;而当我们 熟视了散文的不修饰的美,不需要 涂抹脂粉的本色,充满了生活气息 的健康,它就肉体地诱惑了我们” (艾青《诗的散文美》)。

3、延安时期
诗人学习民歌体写诗,诗风趋向通俗
明快,进入全新的生活和创作境界。 《黎明的通知》,表现光明照上中国 国土的昂扬之情。
4、解放之后 继续探求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表
现对新生活的热爱和歌颂,国际题材占 有相当比重。
《养花人的梦》寓言体的讽喻诗; 1977年后重新归来,有诗集《归来的歌》
2、抗战时期 “太阳组诗”:《太阳》《春》《黎明》 《复活的土地》(1937),表现民族要 求新生的昂扬向上的情绪,表现方法上 多浪漫主义; “北方组诗”:《北方》《我爱这土地》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7·12), 倾诉中国人民的苦难与不幸,情调忧郁; 讴歌人民的觉醒和神圣的抗战。

阮章竞(1914-2000,诗人、画 家,曾用名洪荒, 广东中山人。)





在群山的包围里,在蔚蓝的天空下, 在春天和秋天经过他家园的时候, 在幽深的谷里隐着最含蓄的悲哀: 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 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着黑暗的茅屋, 一样的是不可知的恐惧,一样的是 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 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 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 为了他我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因为他,我们是不能给以幸福的, 痛哭吧,让我们在他的身上痛哭吧,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马凡陀的山歌》以城市市民所熟悉关心的 时事、生活为题材,把到处泛滥的国民党反 动派的各种丑行。 《一只猫》(1945,12/09):军阀时代水龙 刀,/还政于民,枪连炮。/镇压学生毒辣狠, /看见洋人一只猫:/妙呜妙呜,要要要!

《马凡陀的山歌》运用写实的手法,从
大量的社会生活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意义 的细节和情节,用夸张、反语、对比等 漫画式的手法加以渲染,使诗歌形象生 动、鲜明。这些讽刺诗不仅以幽默、诙 谐、嘲弄、热骂著称,有的诗篇还以抒 情的笔调来写,有的写得慷慨激愤,有 的则含有深刻哲理。
“七月”诗人各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如
鲁藜以质朴自然取胜,绿原则以劲健慷 慨见长。但总的看来,他们有大体一致 的风格:诚实质朴,粗犷有力,奔放而 有气势。他们的诗有诗情而少画意,雄 浑而不很深醇。
二、“九叶诗人”(中国新诗派)
1、“九叶派”: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半
期出现的一个诗歌流派,成员有杭约赫、 辛笛、穆旦(查良铮)、陈敬容、郑敏、 唐祈、唐湜、 杜运燮、袁可嘉等九人。 他们围绕上海出版的《诗创造》和《中 国新诗》发表作品,因风格比较接近而 相互认同。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了这些诗人四十年代诗作的选集《九叶 集》,因而被称为“九叶派”。

如果说在抗战这样的民族极端危急的时期, 个体的牺牲尚属不得已的话,尽管是否就 应该不顾家庭仍然是值得商榷的,那么不 加警惕地让这种为了民族国家而无条件消 融牺牲个体的观念和逻辑延伸到抗战结束 以后,就说明个体人格自由独立和尊严的 意识从未真正扎根在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内 心,成为他们用生命来守护的价值。只要 民族能够起来,国家能够强大,个体自由 和价值算什么?民主自由人权算什么?” (夏荷与范美忠的诗歌对话——关于穆旦 诗歌《赞美》之深层内蕴)
该派诗作的主要特色在于结合中国古典
诗歌和新诗的优良传统,审视历史,关 注现实,也注重挖掘内心,不同程度地 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九 叶派”诗丰富和发展了新诗的表现能力 与艺术效果,使中国新诗在现代化的道 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2、穆旦的诗歌创作 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原名 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1918 年出生于天津,少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 写诗。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抗 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辗转于长沙、昆明等 地,并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 上发表大量诗作,1940年西南联大毕业后留 校任教。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 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195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 年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艾青的诗标志着“五四”以后自由
体诗的一个重要阶段,为中国新诗 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艾青可以 说是新诗艺术的集大成者,是郭沫 若之后的又一座新诗的高峰。
艾青诗作曾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同时
承继我国民族诗歌的优秀传统,并得到 绘画艺术的陶冶和启示,构思新颖、联 想丰富、重凝炼、重意境、讲节奏、讲 色彩、讲究意象的铺陈和诗的散文美, 常突破形式的束缚,以无韵的自由诗体, 构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
根据地的诗歌创作
一、何其芳等人的诗歌


何其芳(1912---1977): 1940年到1942年间的诗歌收 到《夜歌》中。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 1942年)调子明朗向上, 歌唱群众,歌唱青年,也歌 唱自已的变化,过去诗中忧 郁、低沉、感伤的调子,为 明快、炽热、昂扬所代替, 文字也由细腻、雅隽变得直 率、粗犷、雄厚。
二、艾青诗作的主要艺术特征 1、蕴蓄着真切而深沉的情感 从忧郁哀伤到乐观明朗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1935年至1937年北平清华大学期间的穆旦






穆旦的《赞美》 走不尽的山峦和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 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 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 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 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 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 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 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 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 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 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1941年12月)

柯仲平 (1902--1964),云南 省广南县人。早期诗歌形式 自由,以狂飙式的感情向黑 暗社会挑战,同时也流露出 自己的内心苦闷。 1938年写 的《边区自卫军》是较早地 以口语化、大众化的艺术形 式表现边区人民抗敌锄奸的 故事,在我国新诗歌的艺术 探索中具有独到之处。


光未然(1913—2002) 原名张光年。湖北省 光化县人(现老河口 市)。现代著名诗人, 文学评论家。 他作词的《黄河大合 唱》歌词曾以朗诵诗 形式在抗日根据地广 为流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