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武陟县实验中学八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课《核舟记》教案创新
《核舟记》教案(精选12篇)

《核舟记》教案《核舟记》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核舟记》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核舟记》教案篇1设计思路:本文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
语言见解生动严密。
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扫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体会文章的主要特色。
两课时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好引导、点拨工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以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板书课题)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wǎng)、贻(yí)、轩敞(xuānchǎng)、箬蓬(ruòpéng)、黍(shǔ)、糁(sǎn)、髯(rán)、褶(zhě)、髻(jì)、篆(zhuàn)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3.思考下列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朗读两段。
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核舟记》教案设计

《核舟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核舟工艺的赞叹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2)能够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核舟的雕刻技艺。
(2)通过观察核舟的图片或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工艺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的敬佩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核舟记》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情感态度。
(2)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描述,如“核舟”、“雕刻技艺”等。
(2)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如线条、构图、形象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核舟记》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核舟的图片或实物,以便进行观察和欣赏。
(3)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核舟记》,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
(2)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核舟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核舟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如线条、构图、形象等。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核舟艺术特点的分析报告。
核舟记教案6篇

•••••••••••••••••核舟记教案核舟记教案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核舟记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核舟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认识我过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艺,增进对我过古代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说明事物的写法。
3、了解课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二、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F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板书课题)2、检查预习正音:罔贻黍糁褶篆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3、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1)翻译(朗读句子—逐字解释—将该句直译成现代汉语)(2)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明确:交代核舟的作者及其精湛的技艺,并点明核舟的主题。
4、学习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分述(1)翻译(方法同上)(2)思考:这4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船的哪些部分,这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明确:空间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3)细读第3自然段,感受核舟上所刻人物与事物有何特点,找出依据加以说明。
例如:“佛印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这句对人物的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可见,雕刻者技艺的精湛。
例如:“珠可历历数也”说明雕刻的东西精巧细致。
5、小结:作者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的精湛技艺,与开头“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相照应。
6、情境表演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演鲁直、苏东坡、佛印,并让“观众”点评。
7、学习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结(1)翻译(2)思考:课文最后一节是怎样对雕刻家的技艺进行赞美的?明确:通过把核舟之小与所刻内容之丰富作对比,来表现雕刻者技艺的。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核舟记》全文;(2)理解《核舟记》的文言文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3)分析并评价核舟工艺的特点和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3)懂得珍惜和保护传统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核舟记》全文;(2)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3)分析核舟工艺的特点和价值。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2)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3)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核舟模型或图片,引起学生兴趣;(2)简要介绍《核舟记》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核舟记》全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核舟工艺的历史和发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核舟工艺的特点和价值;(2)分享各自查阅的资料,了解核舟工艺的历史背景;(3)讨论核舟工艺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2)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分析能力等。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如朗读、背诵、练写等;(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对核舟工艺特点和价值的理解。
3. 单元测试:(1)设计相关测试题目,检验学生对《核舟记》文言文语言特点、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的掌握程度;(2)评价学生在测试中的成绩和进步情况。
五、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4课时,分别用于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学评价和总结拓展。
八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读写“舟、舱、苏轼、题名”等生字词。
理解并背诵课文,感受作者对核舟制作工艺的赞美之情。
分析说明文的写作特点,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究核舟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传统工艺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核舟制作工艺的赞美之情。
分析说明文的写作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核舟制作工艺的复杂性和精湛性。
感受作者对核舟制作工艺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核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形态和特点。
提问:你们知道核舟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自学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指导学生正确读写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3.课堂讨论提问:课文主要介绍了核舟的哪些方面?4.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具体的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等。
5.感悟课文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核舟制作工艺的感受。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核舟制作工艺的赞美之情。
6.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热爱生活,勇于实践。
7.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核舟的说明文。
要求:结构清晰,语言流畅,表达准确。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堂讨论、分析课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核舟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色,感受到了我国传统工艺的魅力。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分析课文结构、说明方法等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核舟实物,深入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开展核舟制作工艺研究小组,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核舟模型,体验传统工艺的魅力。
3.结合课文内容,举办核舟主题的作文比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五篇】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掌握要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课重难点1、掌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说明独立疏导文义。
教课过程一、部署预习 ? 导学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1罔不 2贻 3箬篷4 八方有奇5 石青糝之6 髯7 天启壬戌 8 篆章2、你能正确解说以下词语吗?1 罔不2 尝贻余核舟一3 绝类弥勒4 诎右臂支船5 篆章6 视端容寂7 曾不盈寸 8 桃核修狭者3、填空。
《核舟记》选自 ________朝人 ________编写的 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 ________朝人 ________。
二、指导学习 ? 商讨一情境导入稀世瑰宝明朝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信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珍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判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朝果核雕琢品。
今日,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起走进魏学洢ī 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板书文题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状况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合增补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3、整体感知老师范读课文。
要修业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断句。
三研读研究1、学生读课文,联合说明,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掌握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达成正确读、正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多媒体展现要点词语奇巧以木木材 ; 为罔因具轩敞为兴徐糁比类矫诎倚楫椎髻夷了了盈题简为灵怪多媒体展现要点句子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神态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其人视端容寂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⑥技亦灵怪矣哉让学生依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导文意,能够小组内互相议论。
2、学生小组内通译全文。
3、找学生翻译课文,不妥之处老师实时纠正。
4、教师总结并重申要点词语。
5、齐读,整体掌握文意。
三稳固练习一、给以下加点字注音罔不贻有奇黍箬篷糁峨冠髯髻衣褶诎楫椎髻虞山篆章矫二、写出以下加线字的意思1 有奇巧人2 罔不因势象形3 尝贻余核舟一4 盖大苏泛赤壁云5高可二黍许 6 启窗而观7 箬篷覆之 8 栏杆相望焉 9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10 石青糁之 11中峨冠而多髯者12 若有所语13 其两膝对比者 14 佛印绝类弥勒 15 矫首昂视 16 神态与苏、黄不属 17 珠可历历数也 18 居右者椎髻仰面19 其人视端容寂 20 若听茶声然 21 其船背稍夷 22 钩画了了,其色墨 23 长曾不盈寸 24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三、比较以下字在句中的含义①木能以径寸之木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以致鸟兽、木石文曰初平隐士③奇明有奇巧人④有明有奇巧人长约八分有奇长约八分有奇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为人五 ; 为窗八而计其长曾不盈寸⑦可高可二黍许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珠可历历数也局内人语云篇二教课目的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述相联合的方法。
课文《核舟记》的教案设计

课文《核舟记》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核舟记》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3)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实践和反思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心,提高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核舟记》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析。
3. 课文主题思想的探讨。
4. 课文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核舟记》,提问学生对“核舟”一词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可能涉及的内容和主题。
2. 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疑惑。
(3)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讲解。
3. 词汇与句子:(1)教师指出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理解。
(2)学生通过例句和实践,掌握词汇和句子的用法。
4. 主题思想:(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
(2)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分享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和质量。
3.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写作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核舟记》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3. 词汇和句子解析的参考资料。
4. 讨论和写作的模板和指导资料。
《核舟记》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通用10篇)《核舟记》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阅读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的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对象分析:本班级学生共有50名,其中男生23人,女生27人,全部为住读生。
优生约占10%,基础较差的学生约占15%,中等生占大部分。
从班级整学生的知识体情况看: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分析:《核舟记》选自苏教版教材,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它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二)能力目标: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三)德育目标: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策略:1、读想法。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
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
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完成《基训》第一课时预习反馈
冠而多鬓者
横卧一揖
说明物体的形状、结构一般都是先说整体,而后逐一地说它的各
后。
这是合乎常理的,不足为奇。
人感到奇特的是,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
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
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