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培养方案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飞行器人-机-环境工程
必修 2 32
计算方法
必修 3 48
空气动力学实验
必修 2
48
实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实验(一) 必修 1
践 飞行器模型设计与制作
必修 3
环 认识实习 节 生产实习
必修 1 必修 3
毕业设计(论文)
必修 15
24 3周 1周 3周 15 周
(四)专业方向模块课程(15 学分)
课程名称
空气动力学
飞行器模型 设计与制作
生产实习
电子技术 B
航空航天材料 工程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本
电工学实验 B (二)
机械设计基础 B
机械精度设计 与检测技术 B
流体力学
振动与波动 力学
自动控制原理 B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
综合素质类
飞行器人-机-环 境工程
32
课内学时 实践环节
实验 上机 实践 设计 8 8 8
48 12
24
12 12
2周
课外 学分
课外 学时
337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三)专业课程(含课程设计、实习或实践、毕业设计或论文等)(51.5 学分)
课程名称
课程 属性
课内学时
课内 学分 授 课
实践环节
实验 上机 实践 设计
课外 学分
课外 学时
课程类别
课程属性
思想政治理论类
通 军事体育类 识 计算机基础类
课 外语类 程 导论类
综合素质类
专 人文社科类
业 自然科学类
基 础
工程技术类
课 经济管理类
程 艺术设计类
专 专业课程(含课程设 业 计、实习或实践、毕 课 业设计或论文等)
飞行器设计专业培养方案

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执行院(系):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2009年入学适用四年制本科生1、类别或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2、包含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3、专业设置简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主要专业方向之一,本专业培养航空航天飞行器总体设计与结构设计、飞行动力学与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面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广、具备良好的数学、力学和计算机基础,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机械设计、工程力学、自动化等专业的基础知识、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从事航空航天工程、机电一体化工程、计算机软件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开发与管理工作,优秀毕业生可继续攻读本专业及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其他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4、培养目标及要求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为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具备良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与素养及外语水平,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能够在航空航天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飞行动力学与控制、机电一体化等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与管理工作;也能够在工程力学、机械工程、能源动力、电子信息、兵器工程等领域从事技术研发与管理方面的工作。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学习飞行器结构分析与设计、气动与推进、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飞行器人机环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使学生接受现代航空航天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具备进行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飞行动力学与控制、飞行器系统仿真与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达到的能力包括: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飞行器结构力学、空气动力学、自动控制原理、机械设计基础、航空航天推进系统、航空航天材料工程、飞行器人机环境工程、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计算机系统及数值计算方法等基础知识;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和文献检索能力;4.具有本专业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5.具备进行飞行器总体与结构设计、飞行动力学分析、控制、仿真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本能力;6.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7.必须通过学校统一组织的外国语四级考试;8.必须通过学校统一组织的计算机能力一、二级考试;9.必须达到本培养计划规定的基本学分要求和各类学分要求。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2017级本科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依托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及力学学科,将无人机、通用航空飞机、民用航空飞机、战斗机等飞行器作为重点对象,具有突出的专业特色。
现具有专职教师9名,其中副教授2名,讲师7名,硕士生导师5名。
近年来,完成多项省、市、国家级科研课题,完成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等重点专项课题,建立航空航天工程学部“创新飞行器设计实践基地,学生在实践基地完成创新型飞行器设计、制造和控制仿真等实践工作。
本专业注重工程教育与工程训练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实效,得到有关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多年来招生和就业情况良好。
二、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战略性航空航天产业迅猛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较好的数学、力学基础知识和航空航天工程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创新意识、工程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
毕业生应掌握空气动力、飞行器总体设计、强度分析、结构设计和飞行力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熟悉间飞行器设计与制造相关领域的新技术,能够在航空航天企业、民航部门、科研院所、通用航空及相关领域中从事科研、设计、制造和开发等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工作。
三、培养要求1、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较好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2、具有从事领域工作所需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3、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基础知识,掌握飞行器设计基础、力学基础、机械设计、自动控制原理、电工与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
4、掌握本专业领域内所需的飞行器设计的空气动力、强度分析、结构设计和飞行力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熟悉本专业领域各方向的专业技术,了解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培养方案

88 结构健康监测
1.5
U01M1110 8
89 飞机维护原理与新技术
2
U01M1110 90 飞行器可靠性分析与设
9
计
2
U01M1300 91 航空发动机原理与构造
2
(双语)
2
U01M1300 92 民用飞机系统与设备
8
(双语)
1.5
U01M1101 4
93 飞机飞行控制
1.5
U01M1105 1
4
U10G2102 5
12 程序设计II实验
1.5
√
U10G1102 8
13 C#程序设计II
2.5 √
U10G2102 9
14 C#程序设计II实验
1.5 √
应修学分
4
分层次 通修课 程
非专业 数学类 课程
学分小计
U11G1102 0
15 工科数学分析(上)
U11G1102 2
16 高等数学(上)
1.5
应修学分
13
科学素养类课程 综 合 艺术素养类课程 素 人文素养类课程 养 经管法类课程
综 合 毕业设计/论文
学分小计 U03L11001 114 航海概论
应修学分
学分小计 U33P71013 115 毕业设计
学分小计
60.5 0.5 √ 0 0 0 0 12 10 10
√
航空学院
√
航空学院
√
81 飞机辅助分析软件应用
1.5
U01M1109 6
82 飞机系统设计导论
2
U01M1109 7
83 粘性流体力学
2
U01M1109 8
84 结构有限元素法基础
南航2010级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培养方案

机械设计 专业设计
毕业设计
零部件设计与总装设计知识等
不同专业方向的综合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规范、科学研究方法和工程设计的专门知识 等
五、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学科拓展以及实践能力培养五个课
件。 4.掌握一门外国语。了解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至少掌握一种计算机程序语言。 5.具有经济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项目策划管理及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6.掌握工程力学、控制理论和飞行器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航空航天飞行器设
计与工程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和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 解当代飞行器先进设计技术。
其中标*的课程为专业主干课程,标**的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
六、修读办法及要求
1.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84.5学分,方准予毕业。各类课程平台中课程学分数要求如 下:
课程平台 应修总学分数
必修课学分数 选修课应修学分数
通识教育
74
68
6
学科基础
34
34
0
专业教育
36
20.5
15.5
学科拓展
9
1
8
二、业务培养要求 知识方面: 1.掌握高等数学和本专业所必须的工程数学,掌握大学物理的基本理论,掌握与本专业有
关的化学原理和分析方法,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 2.基本掌握哲学、政治、法律、心理等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 3.掌握机械设计、计算机应用、电工电子等方面知识,懂得使用飞行器设计的大型工程软
累计应修学分
一年级
58
58
北航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培养计划

北航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培养计划
一、课程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的是以实际运用工程技
术为依据,采用理论加实践的方法,从事研发建设、管理和运行飞行器机
动性、结构和系统的高级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飞行器设计、制造、性
能及军用、民用飞行器服务保障等工作。
二、专业方向
1.飞行器设计:研究、分析和解决飞行器机动性、结构和系统的设计
问题,包括飞行器总体设计及详细设计,飞行控制系统设计,飞行器系统
分析,飞行器材料及结构分析等。
2.飞行器制造:研究和实验飞行器加工、装配、检验、调试和运行等
技术,确保飞行器制造质量。
3.飞行器性能研究:研究飞行器的气动、动力和结构性能,优化飞行
器设计,并运用新技术和设备改善性能。
4.飞行器服务保障:研究飞行器的技术管理和维护,保证飞行器能够
安全可靠的使用,提高安全操作率。
三、课程设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课程主要有:复变函数
与积分变换,动力学与控制,飞行力学,测控原理,结构工程,动力原理,自动控制,液压系统。
飞行器设计工程培养方案

飞行器设计工程培养方案1. 背景介绍飞行器设计工程旨在培养具备飞行器设计、制造、测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程师。
飞行器设计工程师需要具备深刻的航空航天知识、良好的数学基础、过硬的工程技术能力、熟练的软件应用技能和创新的设计思维。
飞行器设计工程师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飞行器设计、制造、测试、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
2. 培养目标本培养方案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基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飞行器设计工程师。
具体包括:(1) 掌握航空航天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2) 具备飞行器设计、制造、测试等专业技能;(3) 具备熟练的工程软件应用技能;(4) 具备创新设计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5) 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
3. 培养方案本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实践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内容。
3.1 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控制理论、电路原理、热力学等;(2) 专业课程:航空航天概论、飞行器结构设计、飞行器动力学、飞行器综合设计、飞行器工艺制造、飞行器测试技术、飞行器运营与维护、先进飞行器技术等;(3) 工程实践:飞行器设计工程实践、飞行器制造工程实践、飞行器测试工程实践等。
3.2 教学安排(1) 理论教学:采取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 实践教学:在实验室、制造车间、测试场等环境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飞行器设计、制造、测试等实际操作技能;(3) 课程设计:开展综合设计课程,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飞行器的设计方案,掌握飞行器设计的整体思路和方法。
3.3 实践教学(1) 实验课程:进行飞行器结构设计、飞行器动力学、飞行器制造工艺等实验课程,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专业技能;(2) 实训课程:开设飞行器设计、制造、测试等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
北航,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培养计划

北航,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培养计划:飞行器北航培养计划工程北航飞行器与动力工程北航研究生院北航飞行器动力去向篇一:北航飞行器设计考研:学习计划北航飞行器设计考研:学习计划第一阶段:基础复习阶段(开始复习—6月)1)学习目标目标1:通读该专业阶段的核心课程:《自动控制原理》《静力学》的相关知识框架或者《理论力学》《材料力学I》、《材料力学II》的知识目标2: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兴趣爱好,基本了解改专业的知识框架和理念,为下一阶段的复习夯实基础;平时每周一份南方周末了解社会热点和动向,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
2)学习任务①泛读教材分析这两门核心课程,建构力学基础的理论框架。
②学习每本教材,需在结合自己的理解绘制知识理论框架图构,建知识体系。
③学生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及时记录,上报教务老师,并与教务教师沟通请教。
④扩展知识面所需书籍3)复习进度安排由于自动控制原理或者力学方面的知识涵盖的内容很广。
以力学基础为例,相对而言,理论力学较抽象、重理解,材料力学内容更细、也更具体和繁杂,所以该计划是根据数学一进行制定的。
一般而言,可以先复习理论力学,注重理解,材料力学因要点较多,复习太早知识点又容易忘记,故安排如下:《理论力学》或《自动控制原理》:4月5日-5月31日《材料力学》或《静力学》:6月1日-7月31日这段时间主要是熟悉参考教材,结合专业课考纲,把握重难点,力争将每一个考点都过一遍。
这是第一遍,不求将每一个点都弄懂弄透。
争取能把握教材的知识脉络和整体结构。
注重重要的物理公式的推导,适用条件等。
第二阶段:强化提高阶段(7月—9月)1)学习目标:2)学习任务:3)详细备考方案一、阶段目标:对指定参考书进行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
分清、整理、掌握重难点,完成参考书配有的习题训练。
做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整理真题答案。
[page]二、注意事项1. 将参考书中的概念、原理要注意理解记忆,书中的例题要做一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力学基础和飞行器总体设计、气动设计、结构与强度分析、试验技术等专业知识,能够从事航空航天工程等领域的设计、科研与技术管理等,也可在其它领域从事产品机电一体化设计和控制等方面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工作的飞行器设计学科高级工程技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的学生应掌握飞行器总体设计、飞行器结构设计、空气动力学、控制系统原理、飞行器制造工艺及设计、实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飞行器总体设计、气动设计、结构与分析设计、大型先进通用计算软件的应用能力及相关的处理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掌握飞行器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飞行器设计的分析方法和实验方法;
3.具有飞行器设计的工程能力;
4.熟悉航空航天飞行器设计的有关规范和设计手册等;
5.了解飞行器设计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具有本专业必需的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飞行器设计问题具备系统表达、建模、分析求解、论证及设计的能力;
8.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9.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
10.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熟悉航空航天领域的方针和政策。
三、主干学科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
四、专业主干课程
主要包括理论基础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自动控制原理、飞行器结构动力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可靠性工程、空气动力学;空间飞行器设计方向专业主干课程:航天器轨道动力学、航天器姿态动力学与控制、航天器总体设计;导弹及运载火箭设计方向主干课程:导弹飞行力学、远程火箭弹道学及制导方法、导弹及运载火箭总体设计。
五、修业年限、授予学位及毕业学分要求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毕业学分要求:本专业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要求,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空间飞行器设计方向修满179.0学分,其中通识教育类课程65.0学分,专业教育类课程78.0学分,实践环节 36.0学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可准予毕业;导弹及运载火箭设计方向修满180.0学分,其中通识教育类课程65.0学分,专业教育类课程79.0学分,实践环节 36.0学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可准予毕业。
六、学年教学进程表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第一学年教学进程表
(空间飞行器设计方向)
(导弹及运载火箭设计方向)
(空间飞行器设计方向)
(导弹及运载火箭设计方向)
七、实践性教学环节统计表
八、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比例表空间飞行器设计方向
导弹及运载火箭设计方向
九、有关说明
1.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限选课、全校任选课和文化素质教育讲座。
人文与社会科学限选课分三个模块,要求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完成4.0学分。
其中文史经典与世界文明模块需选修
2.0学分,人文艺术与美学欣赏模块和社会、经济与管理类模块各选修1.0学分。
全校任选课分十大类课程,包括科学与技术类、经济管理类、艺术类、历史类、社会学类、语言文学类、法学类、哲学类、体育类、综合类,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课程,要求四年内完成4.0学分。
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要求学生四年内选听8次讲座,完成1.0学分。
2.夏季学期组织的“专业前沿专题讲座”必须参加,通过点名及总结报告完成考核,最后统一记录1.0学分。
3.学生通过参加大一、大二夏季学期讲座活动以及大三秋季学期初安排的专业宣讲活动了解本专业教师情况及其研究方向,在大三秋季学期确定选择空间飞行器设计方向或导弹及火箭设计方向。
4.创新学分要求学生在四年内至少修满2.0学分,获取途径有:
(1)学院创新训练基础实验室开设的实验,完成实验后按照实验级别获得相应学分(初级0.5学分/项、中级1.0学分/项、高级2.0学分/项)。
(2)选修全校开设的创新研修课、创新实验课、学院开设的创新训练课,并通过考核,相应学分认定为创新学分(1.0学分/次)。
(3)学生参加学校备案的国际、国家或省级竞赛项目,获得奖励或完成项目任务:获国际或国家级一等奖(含国家级特等奖)得3.5学分;获国家级二等奖及省级一等奖得3.0学分;获国家级三等奖及省级二等奖得2.0学分;同一作品在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多次获奖不累计加分,取最高分计算。
(4)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顺利结题者,每人次得3.0学分;参加校级项目并顺利结
题验收者,每人次得2.0学分。
(5)在校期间发表研究论文或申请专利: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每篇得2.0学分,要求论文发表必须体现第一作者所属单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文为“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且排名在前两位有效;获得专利授权每项得2.0学分,专利申报必须体现第一持有者所属单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
(6)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类学术交流及讲座活动(1.0学分/8次)。
*注:创新学分可以累计,不设上限,但不能代替其他课程学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