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与书法艺术

合集下载

苏轼书论与书法艺术中的佛教思想探析

苏轼书论与书法艺术中的佛教思想探析

苏轼书论与书法艺术中的佛教思想探析关键词:苏轼书法禅意在宋时期,于文化艺术领域卓有成就者比比皆是,然而苏轼、黄庭坚和米芾则别开生面,并将宋朝书法艺术推向了“尚意”高峰。

由于佛道思想盛行,许多文人士大夫热衷于学佛、参禅,再加上统治者的倡导儒、释、道三教并举,苏轼的生活理念、诗文创作及书法观念也都受到了这种大环境的影响。

苏轼从小受家人及其所处环境的影响而信仰佛教,二十岁后多与僧侣来往。

平时常抄写佛经,研习佛理,有不少与佛教有关的诗文传世。

在书法方面也写了不少与佛教有关的书法作品及书法理论,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苏轼书论与书法艺术中的佛教思想。

一、以书而做佛事在佛教中,为弘扬和传播佛法,许多佛教信徒都会抄写佛经。

而这种写经也是佛教信徒们修习佛道的一个重要修法,即“以文字而作佛事”。

《放光般若经·不和合品》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书持讽诵般若波罗蜜者,便具足五波罗蜜及萨云若已,当知是为佛事。

”所以以往许多“古贤士大夫,栖心大乘,每以笔墨而作佛事。

”对于这一修法,苏轼也是极为主张的。

宋代高僧惠洪说到苏轼:“东坡居士,游戏翰墨,作大佛事,如春形容,藻饰万象。

”这里说到的“游戏”是佛教用语。

在佛经中,“戏”是“自在”、“无碍”之义。

而“游戏”常与“自在”连用,称“游戏自在”,或“游戏神通”、“游戏三昧”。

洪法师在这里说的“翰墨”可能不单单指书法,但绝对是包含书法的。

苏轼擅书画,然而苏轼再绘画上作佛事,似乎有些难以理解。

因为苏轼在绘画开文人画之先锋,多以枯木竹石为题材,难能与佛事有什么关联。

所以在这里我们理所当然的要思考到其书法上边去。

苏轼曾经书写过不少佛经,今有《心经》、《华严经破地狱偈》与《金刚经》等传世。

在江谦的《复阳斋丛刊之三东坡禅学诗文要解》里收录了苏轼写的许多的赞文、偈语等。

在书写佛经时,古人往往先焚香、沐浴、静心,书写时怀恭敬心。

苏轼虔信佛法,其当时书写佛经时必定也是以恭敬心、清净心书写。

佛教文化对隋唐书法艺术创作及理论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隋唐书法艺术创作及理论的影响
同, 其书风又是另一 面 目。李 叔同早年 留学 日本 , 诸艺 皆工 。 但一代才人在 三十 九岁 时落发 杭州定慧 寺 , 法名 弘一 , 从 此 潜心佛学 , 弘扬律宗 。据传弘 一大 师就戒之后 , 诸艺 皆废 , 惟 书法 不辍 , 每 日研 习 。他 的字 不 激不 厉 , 没 有锋 芒 , 一 片 童
在于 “ 悟” , 悟乃 当行 , 物乃本 色 , 如孙 过庭 的 “ 心悟 手从 , 言 忘意得 。 ” 张旭称“ 始见公 主担夫 争路而 得笔法之 意 , 后见 公
全方位的 、 多层次的 , 佛 家崇 尚“ 掸定” 的修道法理 , 即要 求个
体通 过凝 神静思以排 除来 自外在 和内在的干扰 , 使意识 凝结 到空明的“ 本心” 状态 , 进 而复归至清净的佛性上去。以禅论
师把对佛教 的虔诚 、 超脱 , 熔铸 于 自己的法书创作 之 中。《 宣 和书谱》 载, 唐代僧人 书法家文 楚 , 深得智永 真传 , 其 书落 笔
得益于他对禅宗 的彻悟 。
最著名的一位 。张怀瑾《 书断》 记载 , 智永 的远祖 是晋代 书圣 王羲之 , 曾居永欣寺阁临书四十余载 , 时人称 为“ 禅林笔精 ” 。
智永草书 以< 真草 千字文》 为冠 , 其书带有章草痕迹 。宋代苏
与怀素狂 放不羁书 风相对 的另一位 近代禅界 大师李 叔
激不厉 , 没有锋芒 , 透 出谨 严 、 平 和、 超俗 的人 品和 书 品。难 怪有“ 登楼 不 下 四十余年 ” 及“ 退笔 成 冢” L 3 】 , 书《 真草 千字
文》 八 百余 卷的超凡毅力。启功说他 “ 砚 臼磨 穿笔作堆 , 千文
真面海东 回。分 明流水空 山境 , 无数林花浪 漫开。 ” 苏轼 和启 功都 阐释 了智永书法烂漫之至归于平淡 的艺术特质 , 智永禅

佛教对艺术史的影响

佛教对艺术史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与贡献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从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犹如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可以说,佛教的传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再创造,它扩展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范畴,丰富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内容。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影响与贡献,它主要表现在雕塑、书法、建筑、绘画等领域。

一、佛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和贡献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了石雕、骨雕、陶塑、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如红山文化的彩塑女神头像,三星堆文化的青铜人像;到后来有比较著名的妇好墓雕刻,最著名的有商代后期的司母戊鼎。

有文字记载以来,著名的有秦始皇陵兵马俑和西汉霍去病墓大气磅礴的石刻,都是中国本土雕塑艺术的体现。

东汉明帝时,佛教东来,洛阳白马寺中出现了从印度带来的佛像,从此佛教雕塑艺术开始在中国传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主要表现为北方佛教造像为代表的佛教石窟艺术与南方以殿塔为代表的寺庙建筑。

著名的有南北朝时期开始建造的敦煌石窟、龙门石窟,隋唐时期的修德寺、光宅寺、法门寺,五代的镇国寺,以至明清时期的藏传佛教寺院内的佛教群像,均为中国佛教造像典型。

隋唐时期,雕塑最为辉煌的时代,佛教雕塑在武则天时达到高潮,具有代表性的是唐高宗时建的龙门奉先寺和武则天时开凿的大型摩崖像龛。

其他重要的石窟有后来的有新疆拜克孜尔石窟,吐鲁番伯孜克里克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四川大足石窟,云南大理剑川石窟和浙江杭州飞来峰造像等等。

其中敦煌、云冈、龙门是是我国最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值得一提的还有泥塑佛像,这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本土化的雕塑手法,基本制作方法是先以木竹等为骨架,其外涂以厚土。

于里层土中,杂以粗糙纸草;再在表面混以云母土,达到细致匀称的效果。

手指耳朵等细腻部分以金针卷上麻丝,作为中心而制成。

佛道与翰墨之道——田光烈先生著《佛法与书法》品评

佛道与翰墨之道——田光烈先生著《佛法与书法》品评

作者: 袁久红
出版物刊名: 法音
页码: 21-25页
主题词: 中国书法艺术;书学;书道;河北人民出版社;佛道;执笔法;龙门二十品;见性;世南;书艺
摘要: 新近由河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佛法与书法》一书,是一部全面论述佛教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之影响及其所起作用的学术专著。

书作者田光烈先生(1911~)毕生孜孜耕耘于佛学与书法园地,如其《八十自述》所写照的那样: 一杯茶,一卷经,一曲梵乐; 几管笔,几张纸,几度菩提。

先生在佛学方面已早有《玄奘哲学研究》一书名世,其书法作品也被遴选参加1986年在。

北魏时期佛教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北魏时期佛教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北魏时期佛教对书法艺术的影响【摘要】在北魏时期,佛教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在书法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所传承的书法风格和技法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书法作品。

佛教经典更是对书法作品产生了直接影响,使得书法艺术具有了更深层的内涵。

北魏时期佛教还对书法的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北魏时期佛教对书法艺术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书法作品的风格和技法上,更体现在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中。

北魏时期佛教书法艺术的发展对后世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为我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遗产。

【关键词】北魏时期、佛教、书法艺术、影响、风格、技法、经典、传承、特点、总体影响、发展意义、传承1. 引言1.1 北魏时期佛教对书法艺术的意义在北魏时期,佛教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意义不仅体现在艺术本身的发展上,更融入了当时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北魏时期佛教以其宏大的信仰体系和丰富的内容为书法艺术注入了新的灵感和内涵,使得书法作品更加富有神秘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佛教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书法家们追求的精神信仰和文化庇护,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支持。

北魏时期佛教对书法艺术的意义在于丰富了书法作品的内在精神内涵,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宗教与文化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1.2 北魏时期佛教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在北魏时期,佛教在书法艺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佛教的传播使得书法艺术得以传播和发展,成为当时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魏时期的佛教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展现了佛教对当时书法艺术的深远影响。

在北魏时期,佛教书法家以佛经、禅宗经典等佛教经典为题材创作作品,将佛教教义与书法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表现形式。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佛教对当时艺术的影响,也传承了中国传统书法的精髓之处,成为当时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

佛教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还体现在对书法艺术传承的影响上。

中国文化遗产洛阳白马寺的佛教文化与艺术

中国文化遗产洛阳白马寺的佛教文化与艺术

中国文化遗产洛阳白马寺的佛教文化与艺术洛阳白马寺,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佛教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洛阳白马寺承载着丰富的佛教文化与艺术内涵,是中国古代建筑与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一、历史背景介绍洛阳白马寺建于东汉时期,追溯到公元68年,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白马寺得名于相传佛教传入中国时,一位来自西域的印度僧人乘坐一匹白马来到洛阳,因而在此修建了寺庙,这就是白马寺的由来。

二、佛教文化影响白马寺是中国佛教在中原的重要传播中心,对中国佛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

在白马寺内,佛教教义深入人心,许多僧侣在这里修行,开展佛教文化活动。

寺庙内的佛经研究、诵读和传教活动繁荣,百姓也前往寺庙虔诚礼佛。

这使佛教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建筑风格与造型艺术白马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雕塑艺术闻名于世。

寺庙内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东西配殿等。

寺内的建筑均采用了古代中国建筑的特色,如重檐歇山顶、踏空式基座等,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白马寺内的佛教雕塑精美绝伦,既有佛祖释迦牟尼的雕像,也有菩萨和罗汉等各种佛教形象。

这些雕塑造型庄重、肌肉丰满,线条流畅,面目慈祥,栩栩如生。

不仅表现了佛教艺术的高度造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水平。

四、艺术品收藏与保护洛阳白马寺还以其丰富的艺术品收藏而闻名。

寺内珍藏了许多佛教经典、佛像和书法作品等,这些艺术品呈现了佛教文化的瑰丽和卓越。

白马寺对于这些艺术品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十分重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专业的人才,努力确保这些珍贵的艺术品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五、对当代社会的意义洛阳白马寺不仅是佛教信仰的圣地,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它通过佛教文化与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对当代社会仍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白马寺所展现的寺庙建筑与雕塑艺术,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是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见证。

它们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创造力。

中国书法对佛法的融合

中国书法对佛法的融合

中国书法对佛法的融合当代书法界普遍认同书法是一门汉字书写的技艺,其师法“传统”,作“带镣之舞”,从而“技进乎道”。

在这种概念与逻辑思维的指导下,书法家们日夜沉浸于传统碑帖,钻研“十八般”技艺,然将技艺烂熟于胸后,总还是与“技进乎道”的日子遥遥无期。

“道”在哪里?难道漫无目的地日夜浸淫,就可自然“进道”,这是何等玄之又玄?我们对书法之“法”及其“道”的理解,是否存在某种局限?结合对书法发展史与当下书法现状的审视,经过多年的思考,笔者发现在书法与佛法的密切关系中,书法融合了诸多佛法的概念与理念。

以下试作抛砖引玉之谈,并祈方家批评、指正。

中国书法与佛法存在血脉共通的发展关系虽然隋朝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一中有秦始皇(前218年)时“有诸沙门利房等十八贤者赍经来化始皇”的记载,但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普遍认为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

相传明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明日,博问群臣:‘此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之曰佛,飞行虚空,身有日光,殆将其神也’。

于是上悟,遣使者张骞、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具体人员亦有各种说法)”往西域求佛法,使者于月氏国(即今新疆伊犁河上游一带)遇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乃邀回洛阳,并用白马驮回诸多佛经。

两位印度僧人于中国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翻译出中国第一部经书——《四十二章經》,及《十地段结经》《佛本生经》《法海藏经》《佛本行经》等佛经。

从此说,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在东汉时期,最早则可能在秦朝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书法意识的自觉时期。

一是书法与佛教的发展存在同期共振现象。

中国书法在秦朝之前,可见的书法资料大多为刻辞、铭器、勒石之类,在湖南省长沙战国墓群中发掘出的“战国笔”,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与后来具“尖、齐、圆、健四德”的毛笔工艺还存在不少距离,可以想象,拿着一支长约21厘米、直径为0.4厘米、笔毛绑在笔头上的毛笔,是不是有点绣花的感觉?如此有点简陋的毛笔,如果依靠它来落实或实践秦以后诸多丰富的书法技法与理论,估计很难实现。

[佛教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书法艺术作品

[佛教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书法艺术作品

[佛教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书法艺术作品在印刷术出现之前及出现后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佛教徒很大的一项工作是写经与抄经。

为了传播佛法,一些僧人几乎一生都在抄经;在家的佛教徒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也发愿抄经,他们有的自写,有的请人代写,长期以来以经文形式留下的书法瀚如烟海。

自佛教传入中国,僧人、禅师在读经之余常挥毫抄写所读经文,以此来传播佛教的教义和扩大佛教的影响;书法家在临池研修过程中也多涉足佛教,或以此静心养性,或借佛参悟书道,以此来提高自己的书法技艺;隋唐之后,佛理禅趣更是大量融入书理之中。

纵观中国书法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懂得佛教,就很难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书法艺术。

鉴于佛教和书法的这种历史渊源,我现就佛教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渗透问题作初步探讨。

佛教在书法艺术的传承方面功德无量在印刷术出现之前及出现后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佛教徒很大的一项工作是写经与抄经。

为了传播佛法,一些僧人几乎一生都在抄经;在家的佛教徒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也发愿抄经,他们有的自写,有的请人代写,长期以来以经文形式留下的书法瀚如烟海。

就其书法艺术而论,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有王羲之抄写的《遗教经》,柳公权抄写的《金刚般若经》、《清净经》,释道秀抄写的《观无量寿经》,李煜抄写的《心经》,苏东坡抄写的《华严经破地狱偈》,黄庭坚抄写的《文益禅师语录》,赵孟抄写的《佛说四二章经》,林则徐抄写的《阿弥陀经》,弘一法师抄写的《华严经》。

在这些手抄经卷中,正、行、草、八分、篆各体俱备,成为当今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佛教对书法的保存和传播还表现在刻经方面。

由于纸、帛易于损坏,不便保存,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就有一些佛教徒把经文刻在山崖或石碑上,尤其是在经历了北魏和北周的两次灭佛浩劫后,佛教徒增加了”末法”思想,发愿石刻佛经的僧徒猛增,经唐、辽、金、元、明、清不断镌刻,遍布在全国各地的佛经刻石不下百万块,像这样大规模地刊刻佛经,历时又这么长,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罕见的,这些佛经在保存佛教文化的同时,也保存了书法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文化与书法艺术
-张庆三书法大法东来,不但造就了中华民族历代大德高僧,也开创了佛教文化在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

放眼纵观,寺院的营造,石窟的开凿,丛林的建立……,无不使佛教文化在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中独领风骚。

尤其是书法艺术。

佛教传入中国之始,还没有印刷术,佛经全部依靠抄经手书流通、传播、弘扬。

佛教的清淡空灵、宁静超脱精神给书法艺术注入了充满生机和活泼的内涵。

书法是依靠一笔一划,在有意无意之间,表现艺术这内心秩序,创造独特意味的艺术。

我们领略书法在佛教表现的方方面面,观摩那些出自书法家及无名氏工匠之手的作品,书室风格迥然不同,字体拙厚,结构变化各异,充分显示一种佛学不拘外在形式,不执着而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怀素的“飞动狂奔”,智永的“深沉稳重”,弘一的“圆润疏淡”,以及欧阳询的“险绝遒劲”,柳公权的“清健”,颜真卿的“庄严”,苏轼的“豪放”,黄庭坚的“素丽”,米南宫的“飘逸”,赵子昂的“秀美”,石涛的苍茫……所有这一切绚丽多采的书法大家,并存于佛教艺术圣坛之中,究其根本,正是由于佛教的博大精深与不凡气宇。

佛教认为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一切外相色彩包括书法艺术,不外是心灵的产物,是虚无不实,没有自性的,这样便进入一种物我一体自由自在的境地。

无拘无束,对一切差异和变化不执着。

所以唐楷的森严,能接受醉素狂草,佛门的宽容,只是以一意贯之,无可无不可,一任其自由自在,自然于此便能进入艺术的最高境界,超越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