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平衡假说与氮磷限制

合集下载

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磷平衡研究

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磷平衡研究

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磷平衡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然而,农业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氮磷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磷平衡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

氮和磷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氮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无机氮通常由土壤中的氨、硝酸盐等形式存在。

而有机氮则由可分解的生物体和其他有机物质中产生。

磷是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土壤中主要以磷酸盐形式存在。

然而,在现代农业模式下,农民经常大量施用化肥,这些化肥中的氮磷会大量输入到农田土壤中,导致土壤中氮磷含量过高,从而造成氮磷污染。

过多的氮磷对环境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影响淡水湖泊的水质、降低土壤肥力、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等。

因此,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磷的平衡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氮磷平衡有着复杂的影响因素和复杂的调控机理,因此需要多方面的研究。

农田土壤中氮磷的循环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在化肥被施用到土壤中后,一部分会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另一部分会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利用和分解。

分解后的氮磷物质会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对农业生态系统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需要研究这些影响。

土壤水分条件是影响氮磷元素的影响因素之一。

在土壤水分饱和或缺水的情况下,土壤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和氮磷的释放都会受到影响,因而需要优化土壤水分条件,提高土壤的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pH值是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不同的农作物对pH值的适应范围是不同的,合理调节pH值可以优化氮磷物质在土壤中的循环效率。

此外,对于不同的土壤类型和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合理调节pH值也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微生物代谢效率。

此外,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调节机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土壤中的枯枝落叶可以作为有机物来为土壤提供氮磷等营养物质,同时也能够在微生物的参与下,促进土壤中的代谢与释放过程。

还有一些生物体,例如蚯蚓和昆虫等,能够促进土壤中的通气、水分调节与有机物分解等过程,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磷平衡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生态系统知识:磷循环与生态系统平衡

生态系统知识:磷循环与生态系统平衡

生态系统知识:磷循环与生态系统平衡磷是生物体构成DNA、RNA、ATP等重要分子的基础元素,同时也是植物和动物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必需的微量元素。

生态系统中,磷的存在及其循环方式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磷循环与生态系统平衡的关系。

一、磷在生态系统中的来源和去向磷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来源包括矿物质和有机物。

矿物质磷主要来自磷酸盐岩和海底沉积物,而有机物磷则来自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死亡后的残体和排泄物。

生态系统内的磷主要流通途径为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水环境-沉积物。

当植物死亡后,其残体中的磷会流回土壤中,成为下一代植物生长的营养来源。

而动物死亡后,其体内的磷会通过微生物分解还原为无机磷,继而通过水环境输送到下游沉积物或下层土壤。

二、磷循环对于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磷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与能量流、物质循环等方面相互联系,共同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首先,磷对于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植物体内ATP等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同时也是植物DNA、RNA等重要成分的构成元素。

因此,在土壤中的磷含量会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其次,磷在生态系统内的循环和流动涉及到微生物、动物、植物等多个生命群体,一旦某个群体的磷流失过多,就会对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重要影响,例如植物枯萎、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问题都与磷元素含量的过高或过低有关。

因此,合理利用地球上有限的磷资源、降低化学肥料的使用、加强磷素养殖等都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必要手段。

三、磷循环方式的独特性与氮同为生态系统重要元素的磷循环方式具有独特性。

与氮元素循环相比,磷元素在水和海洋环境中循环的速度较慢,且没有类似于氮素空气固定的循环方式。

磷元素的沉积主要发生在深海底层,一旦磷元素流失过多,则无法通过简单的固定方法进行恢复。

因此,有效利用矿物质和有机物磷、防止水污染和化学肥料滥用是磷循环方式独特性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磷循环对于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有效的磷资源利用、磷污染控制和推广磷素养殖等都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必要手段。

水体中氮限制_磷限制_标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水体中氮限制_磷限制_标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水体中氮限制磷限制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水体中的氮和磷限制是当前环境保护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农业发展,大量废水和农业污染物被排放到水体中,导致水体中的氮和磷含量逐渐升高。

这些营养物质的过度富集对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并加剧了水质恶化问题。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引言部分是对氮限制和磷限制问题进行总体概述。

其后将分别详细探讨氮限制和磷限制的定义、背景及影响,并介绍解决这些限制的方法。

最后,文章还将对水体中氮限制标准和磷限制标准进行概述说明,以辅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政策和规定。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主要观点和发现,并提出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水体中氮与磷限制问题,并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同时,我们还将对水体中氮限制标准和磷限制标准进行概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政策和标准。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提高人们对水体污染问题的认识,并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2. 氮限制2.1 定义和背景氮限制是指在水体中过量的氮输入引起的问题。

氮化合物通常来自于农业排放、工业污染、废水处理厂和城市生活等多种来源。

这些氮化合物包括硝酸盐、铵盐和有机氮化合物。

水体中过量的氮输入会导致富营养化问题,促进藻类大量繁殖,形成赤潮或绿潮现象。

这些藻类释放出毒素,威胁到水生生物的健康,并且消耗了水体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

2.2 氮限制的影响在受到氮限制的水体中,由于不足的可用氮源,藻类无法进行正常的生长和繁殖。

这可能导致整个食物链系统发生变化,影响到其他生物群落以及整个生态系统。

此外,氨或硝酸盐过量也可能通过地下水与饮用水源相结合,并形成亚硝胺等有害物质。

这些亚硝胺被认为是致癌物质,在人类健康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威胁。

2.3 解决氮限制的方法为了解决水体中的氮限制问题,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农业管理措施:包括减少化肥和生物固氮剂的使用、改善土壤保水能力、推广精确施肥技术等,以减少氮肥流失和排泄引起的污染。

简论氮-磷循环特征对水体富营养化影响的论文

简论氮-磷循环特征对水体富营养化影响的论文

简论氮\磷循环特征对水体富营养化影响的论文摘要:通过对朱庄水库营养物质监测分析,氮含量比磷含量大几百倍。

氮和磷都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子。

由于受外界环境条件和水体性质的影响,外界污染源调查,氮污染源远远大于磷污染。

水库水体溶解氧较大,ph值呈碱性,硝化作用的结果使水体中硝酸盐氮累计;同样的条件,导致不溶性磷的积累,大部分沉积于库底。

水体富营养化条件是氮磷达到适合的比例,才会导致水华的爆发。

该水库水体磷含量低,是抑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

因此,该水库属于磷限制性水库。

控制水库上游磷的排入量,可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关键词:氮磷营养物质;氮磷循环特征;富营养化形成机理;朱庄水库effect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ycling characteristic on eutrophication of water bodywang zhen-qiang1,liu chun-guang1,qiao guang-jian 2(reservoir administrative,xingtai 054000,china; city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survey bureau,xingtai 054000,china)abstract: analysis on nutrients monitoring of zhuzhuang reservoir shows that nitrogen content is hundreds of times more than and phosphorus are both major causes of water to extern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water properties,investigations on pollution sources show that nitrogen caused pollutions is much more than water dissolves lots of oxygen,the ph value reflect on alkalescence,then by the reaction of nitrification,nitrate accumulated in water;in the same conditions,insoluble phosphorus is also accumulated,and most of them deposit at the bottom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get to certain ratio in water,may cause the water eutrophication,then will lead to algae bloom the low phosphorus content in reservoir water is crucial to curb ,the reservoir is phosphorus restricted control the phosphorus quantity comes from upper reaches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eutrophication.key words: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nutrients;cycling characteristic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eutrophication mechanism;zhuzhuang reservoir朱庄水库地表水资源是邢台市供水水源。

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氮磷限制机制研究

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氮磷限制机制研究

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氮磷限制机制研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进展,河流生态系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压力。

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氮磷污染,它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

了解和研究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氮磷限制机制对于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一、氮磷污染的问题氮磷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元素,它们在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功能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然而,过量的氮磷输入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华爆发、溶解氧过低等。

这对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健康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二、氮磷限制机制的作用1. 植物对氮磷的吸收和利用效率植物对氮磷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在河流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氮磷,并将其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的形式。

植物的生长状态、根系形态和土壤pH值等因素都会影响植物对氮磷的吸收和利用效率。

因此,研究和优化植物的氮磷吸收和利用过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氮磷限制具有重要意义。

2. 微生物的氮磷转化作用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微生物是氮磷物质转化的关键参与者。

它们能够通过氨氧化、硝化和氮氧化过程将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并将无机磷转化为有机磷。

这些转化过程对于氮磷的循环和负载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微生物的氮磷转化机制,可以为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氮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河流生态系统的氮磷管理措施1. 水资源管理合理管理水资源对于减少氮磷污染至关重要。

减少农业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加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以及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和监测措施,都是有效管理水资源的手段。

2. 生态修复和保护通过湿地建设、植物修复等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可以减少氮磷的输入并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水质,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3. 农田管理和肥料利用合理的农田管理和肥料利用对于减少氮磷的排放和流失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合理施肥,以及选择易吸收利用的肥料类型等措施,可以减少氮磷的输入,减轻河流生态系统的氮磷压力。

地理限度九大指标

地理限度九大指标

地理限度九大指标1.海洋酸化指标:全球文石(也称霰石,是一种亚稳态的碳酸钙)饱和度比率。

临界点:2.75:1。

工业化前水平:3.44:1。

当前值:2.9:1。

评估:本世纪中叶将有部分海洋超出警戒线。

2.臭氧浓度指标:平流层臭氧浓度。

临界点:276个多布森单位。

当前值:283个多布森单位。

评估:安全但亟待改善。

3.淡水消耗量标准:淡水年消耗量。

临界点:4000立方公里。

当前值:2600立方公里。

评估:本世纪中叶将达极限。

4.生物多样性指标:百万物种年灭绝数量。

临界点:10。

当前值:100。

评估:严重超标。

5.氮磷循环指标1:大气年固氮量。

临界点:350万吨。

当前值:1210万吨。

评估:严重超标。

指标2:海洋中所检测到的年均磷流失量。

临界点:1100万吨。

当前值:90万吨。

诊断:尚未超过。

6.土地使用率指标:用于耕种的非冻土比例。

临界点:15%。

当前值:12%。

评估:本世纪中叶将达极限。

7.二氧化碳浓度指标: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临界点:350ppm (百万分比浓度)。

工业化前水平:280ppm。

当前值:387ppm。

评估:超出极限。

8.气溶胶浓度指标:尚无。

临界点:未知。

人类通过燃烧煤炭、畜粪、木材和作物秸秆制造了大量的粉尘,这些固态或液态的颗粒物在气流运动的作用下会悬浮在大气当中,科学家把这种烟雾状物质称为气溶胶。

除人类活动外,自然活动也会产生气溶胶。

据测算,目前地球大气中气溶胶的浓度已比前工业化时代多出了一倍以上。

9.化学污染指标:尚无。

临界点:未知。

今天,全球已有近10万种各不相同的人工化合物,数以百万计的化合物产品和数不清的化工副产品。

我们都知道化学品尤其是重金属类有机化合物和放射性化合物会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只有少数化学品得到了严格控制[《斯德哥尔摩公约》就对DDT、狄氏剂等农药以及六氯苯(HCB)和多环芳烃(PCBs)等工业化学品的排放和使用进行了严格限定],更多的人工化合物的有害性尚不明了,在使用上也未加任何限制。

资源平衡假说与氮磷限制

资源平衡假说与氮磷限制
出植物生长需要一定比例的基本元素;如果元素的实际
比例不是其特定比例时,供应量最少的资源将成为限制
该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养分限制在农业和生态学中的概念存在差异,区别在于 评估某种限制的参考值不同。在农业中参考值是是最大 可达产量,营养限制(缺乏)的程度可以量化为实际和最 大产量之间的百分比差异。而生态学中,将未施肥系统
理结构和物质合成需要的大小对氮素和磷素的吸收按一
定比例进行, 而当某种元素处于稀缺状态, 另一种元素相 对丰富时, 按照最小限制因子定律,该元素就成为了限制 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

应用植物组织中(多数情况下是选择植物叶片)的N:P作 为 N 或 P 限制的指标,研究表明,限制性元素的改变会 导致植物性状、植被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Koerselman & Meuleman, 1996;Verhoeven et al ., 1996a;

确切的说,N: P不能作为评估 N或 P限制的唯一准则,
因为生物量产量也有可能被 N 、 P 之外的其他营养元素
限制(van Duren & Pegtel, 2000),或者光、气候因素等 (Spink et al., 1998)。

而当氮和磷各为限制性养分时,即使植被的总生产力是
Roem & Berendse, 2000)。

“最小因子定律”认为,N和P的含量低于特定的 N:P
时植物受N限制,高于此 N:P时植物则受 P限制。当实
际N:P比值等于此特定比值时,植物的生长由 N和 P同 时限制。
Fig. 2 Relationships between N : P ratios in vegetation biomass and the type of nutrient limitation as indicated by short-term responses to fertilization in various types of vegetation (for wet forests, nutrient limitation was inferred from relationships between N : P ratios and litterfall mass). All indications are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s: Wetlands 1, Wassen et al. (1995); Wetlands 2, Gü sewell & Koerselman (2002); Wetlands 3, Olde Venterink et al. (2003); Wet forests, Lockaby & Conner (1999); Uplands, Tessier & Raynal (2003); Dry grasslands, Penning de Vries et al. (1980).

氮平衡名词解释

氮平衡名词解释

氮平衡名词解释氮平衡是指氮的进出平衡状态,即进入生态系统的氮与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氮之间的平衡关系。

氮是生物体中重要的元素之一,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组成元素,对维持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氮平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中氮的利用和循环能力,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物质代谢有重要影响。

在自然界中,氮通过自然界的氮循环过程进入和离开生态系统。

氮的进入主要有大气氮气的固定、土壤中的氮素和外源氮的输入等途径;氮的出去主要是通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活动、土壤的氮矿化和脱氮等过程。

当氮的进入和出去之间保持平衡时,就能够实现氮的循环平衡。

氮平衡的好坏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氮平衡能够保持生态系统中氮的稳定循环,保证植物对氮的充分吸收和利用,维持植物群落的正常生长,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和增加。

同时,良好的氮平衡还能减少氮素的流失和排放,降低对水体和大气的污染,保护环境的质量。

然而,如果氮平衡失去控制,就会导致氮循环不平衡,产生氮素的过剩和缺乏,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氮过剩会导致土壤中氮的富集,引发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还可能导致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的改变,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相反,氮缺乏则会限制植物的生长发育,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维持氮的进出平衡,人类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氮的利用效率和减少氮的损失。

例如,合理调整农田的氮肥施用量和施肥时间,避免过量施肥和错时施肥,增加氮肥的利用率;加强农田的水肥一体化管理,减少氮的流失到水体中;推行循环农业模式,提高废弃物的利用率,减少氮的排放等。

总之,氮平衡是对生态系统中氮的进出量的平衡状态的描述,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保持良好的氮平衡需要人类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氮的利用效率和减少氮的损失,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确切的说,N: P不能作为评估 N或 P限制的唯一准则,
因为生物量产量也有可能被 N 、 P 之外的其他营养元素
限制(van Duren & Pegtel, 2000),或者光、气候因素等 (Spink et al., 1998)。

而当氮和磷各为限制性养分时,即使植被的总生产力是
相同的,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即在N和P限制下,不
理结构和物质合成需要的大小对氮素和磷素的吸收按一
定比例进行, 而当某种元素处于稀缺状态, 另一种元素相 对丰富时, 按照最小限制因子定律,该元素就成为了限制 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

应用植物组织中(多数情况下是选择植物叶片)的N:P作 为 N 或 P 限制的指标,研究表明,限制性元素的改变会 导致植物性状、植被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Koerselman & Meuleman, 1996;Verhoeven et al ., 1996a;
应当与获取比例成正相关,或者比它的差异更大;
3、资源供应比例应当在物种资源获取和资源需求的参
数的限制之间。

பைடு நூலகம்
根据资源平衡假说可知,任何养分在植被生物量中处于 最低浓度时物种丰富度较低;而在中等或高浓度时,物 种丰富度的高低取决于与其他限制因素的平衡。当所有 的养分浓度处于其最低和临界浓度之间时物种丰富度达
恢复生态学
乌日罕
资源平衡假说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限制性资 源的数量有关。当多个资源的实际资源供给比率达到植 被的最佳供给比率的平衡时植物物种多样性最大,即资 源平衡假说。

用van den Bergh和 Braakhekke(1978)与Braakhekke(1980) 的模型阐述资源平衡假说。该模型的一般条件为: 1、不同物种获得两种资源的比例应当不同; 2、不同物种需要资源的比例应当不同,而且这个不同
键作用,可以作为地化学研究中氮与磷平衡和来源的指 示剂。

土壤中的氮磷比化学计量特征能够影响生物固氮量、生 物生产力及物种多样性和植被动态 , 原因在于植物的生 长依赖生境中的养分状况 ,因此,植物体中的氮磷比化 学计量特征也是养分供应的指示剂。

通过植被氮磷比反映植物群落中氮素和磷素营养元素受 限状况是基于以下推理 ,即植物体内的氮磷比是对植物 生长环境土壤中氮磷养分可供给性的一种相对指示 , 也 能够表征植物对氮磷养分的吸收状况 , 植物按照自身生
作为参考,营养限制的程度被量化为施肥后过程中速率
或终点增加的百分比。营养限制的类型通过对比几个元 素的限制程度进行评估(未施肥的情况作为参考)。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分析多重化学元素的质量平衡对生态 交互作用影响的一种理论。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是研究 生态系统中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多样性和营养结构
变化的基本依据,在决定植被群落结构和功能方面起关
Fig. 4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 of how species richnessproductivity patterns can be differentiated for plant communities that are growth limited by different nutrients (L1, L2). Panel B shows the hump shaped relationship observed in comprehensive field studies in wetlands in Canada, Europe and Siberia,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line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 envelope enfolding a cloud of points (Grace 1999; Moore and Keddy 1989; Olde Venterink et al. 2003; Vasander 1982; Wassen et al. 2005; Wheeler and Shaw 1991). Hence maximum richness, and maximum variation in richness, are found at intermediate productivity. Panel C shows a possible differentiation because of variation in productivity levels ranges between communities growth-limited by different nutrients, supported with data (Olde Venterink et al. 2003; Wassen et al. 2005) (see text). Panel D shows a possible differentiation because of maximum species richness ranges, as a consequence of variation in regional species pool sizes under growth limitation by different nutrients (following Huston (1999)). 1=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vity and species richness, 2=effect of the kind of nutrient limitation on productivity, 3=effect of kind of nutrient limitation on species richness. The dashed arrows indicate possible effects of a shift from one limiting nutrient to another (Figure adjusted from Olde Venterink (2000))
出植物生长需要一定比例的基本元素;如果元素的实际
比例不是其特定比例时,供应量最少的资源将成为限制
该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养分限制在农业和生态学中的概念存在差异,区别在于 评估某种限制的参考值不同。在农业中参考值是是最大 可达产量,营养限制(缺乏)的程度可以量化为实际和最 大产量之间的百分比差异。而生态学中,将未施肥系统

初级生产力与养分含​ 量或N:P比值之间的关系(对于给
定的生态系统类型和地理范围 ) 普遍微弱。有研究指出
在中度(最优)N:P比率与最大的生物质生产的单峰关系 (Lockaby & Conner, 1999;Olde Venterink et al., 2001a; Olde Venterink et al., 2003;Schaffers, 2002;Hofmeister et al., 2002)。
分到两个限制性养分中过渡时观察到的物种丰富度差异
(约7种)较高。
氮、磷限制

氮或磷作为植物体内重要的生命元素,可以限制生态系 统的初级生产力,并在植物群落中起重要作用。由于自 然界中氮和磷元素的供给往往受限,因而成为生态系统 中2个关键的限制性因子。

利比希的最小因子定律( Liebig’s law of the minimum)提

“最小因子定律”是一个理想化的理论(Sinclair & Park, 1993) 。事实上,N和P都可以刺激植物生长或其他进程, 因为氮供应往往影响着磷获取和利用的效率,反之亦然 (Treseder & Vitousek, 2001 ; G üsewell et al., 2003 ;
Gü sewell,2004)。
Roem & Berendse, 2000)。

“最小因子定律”认为,N和P的含量低于特定的 N:P
时植物受N限制,高于此 N:P时植物则受 P限制。当实
际N:P比值等于此特定比值时,植物的生长由 N和 P同 时限制。
Fig. 2 Relationships between N : P ratios in vegetation biomass and the type of nutrient limitation as indicated by short-term responses to fertilization in various types of vegetation (for wet forests, nutrient limitation was inferred from relationships between N : P ratios and litterfall mass). All indications are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s: Wetlands 1, Wassen et al. (1995); Wetlands 2, Gü sewell & Koerselman (2002); Wetlands 3, Olde Venterink et al. (2003); Wet forests, Lockaby & Conner (1999); Uplands, Tessier & Raynal (2003); Dry grasslands, Penning de Vries et al. (1980).
同的物种占优势。原因有以下四点:
(1) 土壤中P或N形式的数量,以及植物为获取它
们产生特征变化。
(2) 在N、P限制下影响物种竞争与共存的机制和性状;
(3) 在N或P限制条件下的物种库的效应;
(4) 养分限制类型和群落生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
Fig. 3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 of how the type of limiting nutrient (e.g. N or P) can influence species richness on a regional scale (species pools) and local species richness. Dashed lines indicate evolutionary influences and solid lines direct influences in e.g. a local plant community; see text for explanation. The basic concept how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such as the type of nutrient limitation) influence local species richness through their effect on the species pool and through community biomass production follows Gough et al. (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