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磷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合集下载

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互动系统,其中包括土地、水源、空气和生物等元素。

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它对生物多样性、气候和人类健康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水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水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大量的污染物排入水体会严重破坏水生态系统。

首先,水污染使得水中大量氮、磷等营养元素积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引发藻类暴发和水华现象。

这些藻类大量繁殖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严重影响水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其次,水污染还会导致水中毒物浓度升高,影响鱼类、水生植物等生物的生存。

因此,有效控制水污染是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关键。

解决方案:加强水污染治理,建立健全的污水处理系统,减少工业和农业废水的排放,并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此外,普及环保意识,呼吁公众爱护水资源,减少过度取水和乱倒垃圾等行为,也是保护水生态系统的重要举措。

二、空气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空气污染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它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也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首先,空气中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会沉积到植被表面,破坏植被的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产生负面效应。

其次,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还会通过降水等方式进入土壤和水体,对土壤和水生生态系统造成污染。

因此,减少空气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至关重要。

解决方案: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减少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

此外,加强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提高城市绿化率,是缓解空气污染对生态系统破坏的有效途径。

三、土壤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境因子,土壤污染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也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首先,土壤污染会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吸收养分的能力,从而降低土壤的肥力。

其次,土壤中的污染物会进入作物,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危害与防控考核试卷

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危害与防控考核试卷
A.空气污染
B.噪音污染
C.光污染
D.以上都是
12.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A.生活污水排放
B.农业面源污染
C.工业废水排放
D.地表径流变化
13.以下哪些是防控环境污染的有效策略?()
A.源头减量
B.过程控制
C.末端治理
D.忽视环境污染问题
14.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减少噪音污染?()
A.城市绿化
16.关于垃圾分类回收,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A.所有垃圾都可用于堆肥
B.塑料垃圾无法回收利用
C.可回收垃圾应单独分类
D.垃圾分类没有实际意义
17.下列哪种做法可以有效防止海洋污染?()
A.直接排放工业废水
B.海上石油开采
C.合理控制船舶污染物排放
D.海洋倾倒垃圾
18.关于环境污染的治理,下列哪项措施是错误的?()
A.恢复退化生态系统
B.重建生态系统功能
C.引入外来物种
D.保护本地物种
(请在此页下方继续完成剩余题目)
三、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到题目空白处)
1.环境污染中最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是______。()
2.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______和______含量过高。()
3.噪音污染对人类健康最直接的影响是损害______系统。()
4.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富集作用通常是由于______污染物的积累。()
5.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的过量排放。()
6.在环境保护中,______原则是指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7.以下哪种措施可以有效防止土壤污染:______。()

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磷平衡研究

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磷平衡研究

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磷平衡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然而,农业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氮磷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磷平衡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

氮和磷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氮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无机氮通常由土壤中的氨、硝酸盐等形式存在。

而有机氮则由可分解的生物体和其他有机物质中产生。

磷是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土壤中主要以磷酸盐形式存在。

然而,在现代农业模式下,农民经常大量施用化肥,这些化肥中的氮磷会大量输入到农田土壤中,导致土壤中氮磷含量过高,从而造成氮磷污染。

过多的氮磷对环境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影响淡水湖泊的水质、降低土壤肥力、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等。

因此,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磷的平衡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氮磷平衡有着复杂的影响因素和复杂的调控机理,因此需要多方面的研究。

农田土壤中氮磷的循环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在化肥被施用到土壤中后,一部分会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另一部分会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利用和分解。

分解后的氮磷物质会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对农业生态系统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需要研究这些影响。

土壤水分条件是影响氮磷元素的影响因素之一。

在土壤水分饱和或缺水的情况下,土壤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和氮磷的释放都会受到影响,因而需要优化土壤水分条件,提高土壤的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pH值是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不同的农作物对pH值的适应范围是不同的,合理调节pH值可以优化氮磷物质在土壤中的循环效率。

此外,对于不同的土壤类型和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合理调节pH值也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微生物代谢效率。

此外,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调节机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土壤中的枯枝落叶可以作为有机物来为土壤提供氮磷等营养物质,同时也能够在微生物的参与下,促进土壤中的代谢与释放过程。

还有一些生物体,例如蚯蚓和昆虫等,能够促进土壤中的通气、水分调节与有机物分解等过程,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磷平衡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大气氮沉降对生态系统功能影响

大气氮沉降对生态系统功能影响

大气氮沉降对生态系统功能影响大气氮沉降是指大气中的氮化合物进入陆地和水体的过程。

氮沉降的来源主要是人类活动,例如工业排放、农业施氮和交通运输导致的氮氧化物排放等。

随着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大气氮沉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不仅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影响,也对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大气氮沉降对生态系统功能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大气氮沉降可以改变土壤中的氮素含量,从而影响土壤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组成和丰度。

一些研究发现,氮沉降会导致土壤中硝酸盐和铵盐的积累,从而抑制一些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活动,降低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这对土壤的养分循环和有机质分解过程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结构。

2.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氮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元素之一。

大气氮沉降使得陆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过程发生改变。

持续的氮沉降可以导致土壤中氮素积累过高,从而改变植物的氮磷比例。

研究表明,在高氮沉降条件下,植物更多地吸收氮而减少对磷的吸收,这可能导致土壤磷的损失和植物的营养失衡。

此外,氮沉降还可能导致水体中氮的过度富集,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3. 植物生长和生产力:氮是植物生长和生产力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适量的氮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养分吸收,但过高的氮沉降则可能对植物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高氮沉降可以引发植物的氮饱和,导致植物对氮的吸收能力下降,同时还可能导致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减少和叶片的老化加速。

这些变化可能会降低植物的生长速率和光合作用效率,从而对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和生产力产生直接影响。

4.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氮沉降的变化不仅会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和植物群落造成影响,还会对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高氮沉降可以导致一些特定物种的繁荣,从而改变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组成和相对丰度。

环境变化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环境变化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环境变化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其中,水生态系统是最容易受到环境变化影响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文将就环境变化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探讨,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1. 温度上升导致生态系统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体温度也会上升。

这一变化对水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高温使得水中生物的代谢速率加快,使其生命周期缩短,影响繁殖能力和生态平衡。

另一方面,高温还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一些对低温敏感的物种将逐渐消失,而耐高温的物种将逐渐占主导地位。

2. 气候变化引发的水文循环改变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随着降水格局的改变,水生态系统中的水资源供应遭到了破坏。

少雨和长时间干旱会导致水体蒸发过快,造成水源减少,湖泊和河流水位下降,进而影响水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繁殖条件。

3. 海平面上升对水生态系统的威胁气候变化还促使了海平面的上升,这对近海和沿海地区的水生态系统构成了巨大威胁。

海平面上升会导致河口区域的海水入侵,失去原来的淡水河水,造成生物多样性的流失,甚至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此外,海平面上升还会加剧沿海地区的风暴潮和海浪侵蚀,危及沿海生物的栖息地。

二、人为因素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1. 水资源过度利用人类活动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这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大规模的取水活动导致河流湖泊的水位下降,湿地的退化,破坏了水生物的繁殖环境和栖息地。

此外,过度的排放废水和浓度较高的污染物会进一步破坏水生物种群的结构和数量。

2. 水生态系统的退化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和土地利用的改变,许多原本为水生态系统提供重要服务的湿地和河流被填埋、开垦或破坏。

这样的改变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以及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退化。

湿地的消失导致了很多迁徙鸟类失去了栖息地,鱼类和其他生物也无法正常繁衍生息。

3. 水污染对水生态系统的危害人类活动排放的各类污染物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

氮磷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氮磷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氮磷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第一,水中N、P含量过高会直接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先引起蓝绿藻等藻类的大量繁殖,降低水体当中的溶解氧,使大量鱼类死亡,水质严重恶化.
第二,土壤中N、P含量过高,则会引起植株的疯长,不结果实,减少了农作物的产量.
对水体而言,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氮磷的超标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水库、河流等水体,导致水中营养元素过剩,水生植物和藻类大量繁殖,致使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降低、水质变化、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当藻类残体腐烂分解时又会更多地消耗溶解氧,分解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使其它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体被单一种类的藻类控制,生物多样性降低,引起水质恶化。

化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化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化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化肥是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肥料,它可以为作物提供必要的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然而,长期大量施用化肥也会对土壤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化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一、化肥对土壤养分的改变化肥中包含着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施用后可以迅速提供给作物所需的养分,促进其生长。

然而,过量施用化肥可能导致土壤中养分的积累,进而造成土壤质量下降。

氮素过量施用会增加土壤中硝酸盐的含量,影响土壤的肥力,甚至造成水体污染。

磷素含量过高则容易与土壤中的铝、铁结合,形成难溶的磷酸铝、磷酸铁沉淀,导致磷素的有效性降低。

钾素施用过多会引发土壤中钾钙比例失衡,进而影响植物的健康生长。

二、化肥对土壤结构的影响化肥的施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但也可能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

由于化肥的酸性,长期施用会使土壤的酸碱度发生变化。

土壤酸化会导致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受到抑制,进而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

此外,化肥本身对土壤颗粒的黏结作用较弱,容易造成土壤颗粒的团聚松散,使土壤的透气性、渗透性变差,增加水稀流失和土壤侵蚀的风险。

三、化肥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包含了众多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

化肥的大量施用对土壤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

过量的氮肥会导致土壤中有机碳含量下降,进而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多样性。

同时,氮磷肥的施用还可能改变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比例,进而影响土壤中的氮素和有机质的循环。

土壤微生物的减少会影响土壤的生理、化学过程,降低土壤的抗病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四、化肥对土壤环境的污染风险化肥在施用过程中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风险。

一方面,施用化肥时的挥发和溶解会导致氨挥发和底肥浸蚀,造成空气和水体的污染。

另一方面,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中残余的化学物质含量升高,从而影响土壤的生态环境。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渗入地下水中,对水体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结论尽管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氮、磷指标体系及运用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氮、磷指标体系及运用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氮、磷指标体系及运用中有关问题的探讨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氮和磷是重要的指标之一。

这两种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会影响水体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氮是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但过量的氮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氮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排放、农业活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排放和人类活动产生的生活污水。

常见的氮污染物包括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磷是植物生长和生命过程中必需的元素,但过量的磷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磷的主要来源包括农业活动、工业排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排放和人类活动产生的生活污水。

常见的磷污染物包括磷酸盐和有机磷化合物。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氮和磷的指标体系包括:
氨氮(NH3-N):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氨氮的最大允许浓度为1.5 mg/L。

亚硝酸盐(NO2-N):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亚硝酸盐的最大允许浓度为0.5 mg/L。

硝酸盐(NO3-N):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硝酸盐的最大允许浓度为50 mg/L。

有机磷(PO4-P):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有机磷的最大允许浓度为0.1 mg/L。

总磷(TP):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总磷的最大允许浓度为0.2 mg/L。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运用是为了保护地表水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确保地表水的质量能够满足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对于氮、磷等污染物的排放,应当遵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相关规定,通过合理的控制排放量和使用环保技术来保护地表水环境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氮磷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摘要:研究水体氮磷污染及相关治理技术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尤其氮磷污染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

本文简要阐述了氮磷污染的现状及危害,重点分析了氮磷污染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探讨了氮磷污染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各种可能影响机制。

针对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提出了不同生活型的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中的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氮磷污染;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
引言: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化学肥料使用量的增加及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 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的氮磷污染有加重趋势。

据水利部最新的全国淡水资源质量评价,我国131个大型湖泊中达富营养化程的湖泊67个。

有关部门近年对100余座水库的水质评价表明,13座水库为富营养性。

主要河湖富营养化严重, 而氮磷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营养盐。

富营养化进一步导致水体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生物多样性不仅直接关系到水体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更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本论文综述了氮磷污染对水生植物的各种影响来分析恢复氮磷污染的影响。

1氮磷污染来源
水体中的氮磷来源很多,其中有外源性负荷和内源性负荷。

外源性的氮磷有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

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点源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内源性负荷有沉积物中氮和磷的释放、水生动植物新陈代谢分解。

近年来,我国农村施肥结构不合理,农田施肥中化学肥料使用量剧增,从而导致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土块板结和土壤通透性降低、地表径流加大、大量养分流失,造成水体富营养;生活污水经过污水处理厂的一级、二级处理后,仍含有大量无机营养物氮磷,这些物质排放到自然水体可以直接被藻类利用。

工业废水中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工业点源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重点治理工业点源污染。

但治理实践表明,单纯控制点源污染,仍然不能消除水体污染,因为除了点源外,大量的非点源污染物分散地不间断地进入水体。

调查显示,农业所产生的污染已经远远超过城市点源产生的污染量。

其中主要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不当使用导致的污染,禽畜养殖业的过度发展导致的污染,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导致的污染,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垃圾导致的污染。

2氮磷污染标准
水体污染中最严重的是氮磷污染。

我国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

通常用总磷浓度0.02mg/L的标准来衡量水体是否具有富营养化水平的磷污染状况,而发生富营养化的总氮临界值为0.2mg/L,因此这里可以用地表水的氨氮、总磷标准来衡量水体是否发生氮磷污染。

3氮磷污染与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最主要原因是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过量, 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

处于富营养化的水体会造成如下危害:1、使水味变得腥臭难闻,2、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浮游植物、藻类鱼类大量死亡。

3、降低水体的透明度,严重影响了水体的美学及观赏价值,大量藻类浮在水体表面,不断腐化形成一层绿色浮渣,使水质变得浑浊,透明度明显降低。

4、向水体释放有毒物质。

5、破坏了水体生态平衡,生物种群量会出现剧烈波动,某些生物种类明显减少,而另一些生物种类显著增加,水体的正常生态平衡被扰乱。

4污染防治对策
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物理化学方法尽管短期效果好、迅速有效,但往往治标不治本且费用高易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生物生态法中的水生植物净化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水生植被是一个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泊等各种水体中的植物类群,包括大型
藻类如轮藻等和水生维管植物。

我们常说的水生植物通常具有四种生活类型,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

沉水植物在水体生态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对藻类化感抑制作用的研究已有较多的报道。

化感作用是轮藻丛生的水域中浮游植物量少的主要原因。

蓖齿眼子菜对栅藻和微囊藻也有一定的化感作用。

金鱼藻抑制浮游植物生长。

狐尾藻可释放出抑制微囊藻生长的化感物质。

沉水植物对水质的改良作用是通过吸附水体中生物性和非生物性悬浮物质,提高水体透明度,改善水下光照条件,增加水体溶解氧,以及吸收固定水体和底泥中N、P等营养素实现的。

沉水植物的茎、叶都具有很强的吸收功能,能明显地去除水体中N、P等营养物质。

童昌华等研究发现金鱼藻、狐尾藻、微齿(禾叶)眼子菜、马来眼子菜、凤眼莲、苦草对水中总氮、总磷和硝态氮有较好的除效果,而以狐尾藻和微齿眼子菜两种效果最好。

沉水植物能够从底质沉积物中补充不足的营养,在水生植物群落中占据营养竞争优势。

沉水植物能以机械化方式收割沉水植物转移氮、磷营养盐,是水体富营养化适度控制的一项实用技术。

大型飘浮水生植物在光照竞争中占绝对优势,生长力很高,能够高效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

漂浮植物容易打捞,但繁殖能力很强。

大型飘浮水生植物还会分泌一些抑藻物质,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

特别是一些生长快速的漂浮植物如凤眼莲、浮萍等被广泛用于治理污水或者被选用于治理富营养化水体,降低水体氮磷水平,提高水体透明度,从而逐步恢复沉水植物及整个生态环境。

凤眼莲是公认的去除氮磷效果最佳的植物,它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占领整个水域,将其它植物种类排挤掉成为优势种,使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大大降低,但同时阻隔水体与外界的阳光、空气交换,降低水体中溶解氧,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果应用其进行水体的生态修复,必须严格注意控制其过度繁殖。

浮叶植物叶漂浮水面或挺出水面, 在与浮游生物在光照、营养竞争中具有优势。

睡莲形态优美, 可用于公园水体修复。

菱群落优势明显, 经济价值高, 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挺水植物菖蒲和狭叶香蒲对水质有较好的适应性不但能消除水体氮磷污染还能起到美化环境的效果。

藻类增殖迅速, 初级生产力极高, 对氮磷等营养成分的吸收富集量大。

因此,用藻类处理污水在水质的改善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水网藻对氮磷有较强的富集吸收能力。

在一发定程度上能抑制微藻的过度生长, 防止微藻水华的发生。

合理搭配物种,根据环境条件和植物群落的特征定比例在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方面进行安排, 使整个生态系统高效运转, 最终形成稳定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系统。

利用水生植物及周围生物组成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群体效应, 充分发挥水生植物对光、营养、空间等资源的竞争优势利用飘浮植物、挺水植物作为先锋物种, 抑制藻类生长, 吸收营养物质, 净化水体。

4 结语
我国湖泊水体普遍受到氮磷污染,根据国情和水环境治理要求,对其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问题已迫在眉急。

我们认真分析了氮磷污染的现状及危害,探讨出最佳防治方案即优先应用生物-生态组合技术,使得氮磷污染治理更加合理、经济、有效。

水生植物应用于水体生态修复具有经济、高效、环保等特性,无疑为我国日益恶化的水环境提供了良好的解决途径, 具有良好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梁舸江,芦国才, 水体中的氮磷污染及其处理工艺[J].中国科技信息,2007,(18):30.
[2]杨旻,吴小刚,张维昊等,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30(7):99.
[3]陈德辉,刘永定,宋立荣. 蓖齿眼子菜对栅藻和微囊藻的他感作用及其参数[J]. 水生生物学报, 2004, 28(2):1631~68.
[4] 曹萃禾.四种生态类型的水生维管束植物净化能力的作用[J].生态学志,1987,6(1):37~39.
[5] 尚士友,申庆泰,杜健民,等. 内蒙古乌梁素海沉水植物的收割工程技术[J]. 湖泊科学, 2004, 16(2):169- 177.
[6]严国安,任南,李益健. 环境因素对凤眼莲生长及净化作用的影响[J]. 环境科学与技术, 1994, 1:2- 5.
[7]陈飞星, 朱斌. 利用水生植物改善北京动物园水环境的研究初探[J]. 上海环境科学, 2002, 21(8): 469- 472.
[8] 张维昊,周连凤,吴小刚,等. 菖蒲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应用研究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 2006, 26(3):355-358.
[9]彭清涛. 植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污染防治技术,1998,2:24-27..
[10]刘德启,由文辉,李敏,等. 微藻对水网藻在水体修复中的胁迫作用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4):1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