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下
古代汉语下考试翻译

一、修辞部分:指出下列各例各包含哪种修辞格,并作简要分析。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起兴、引用、借代、互文、变文、共用、变序、重言、复重、顶真。
二、语法部分(本大题共三题、每题包括若干小题,共30分)(一)、用恰当的句式翻译下列句子划线部分(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前置或提前的宾语,并分析前置或提前的原因(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三、语音部分(本大题共四题、每题包括若干小题,共30分)(一)、说明下列反切为什么今天被切字与反切上下字切出的读音不同(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鱼(语居切)答:因为平分阴阳问题,古代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调,“鱼”是古代浊声母字,所以读阳平。
2.之(止而切)答:“之”是清声母字,读今阳平调,韵母变了,由“脂、支、知、微”变化定。
3.限(胡简切)答:全浊声母上声,现变读去声,因为“胡”是全浊声母,所以限读去声。
4.不(分勿切)答:由于双唇音与唇齿音混切,重唇音与轻唇音不分,所以读“不”。
5.似(详里切)答:上字精组,下字洪音,改j.q.x.为z.c.s.;x—s韵母,开口韵母发生变化声母s后读i,声调与“脂、支、知、微”变化有关。
“似”字原上声全浊声母变为去声。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①根据以注的平仄标注出标准格式②指出诗中平仄已随意变化的字③指出拗字和救字④标出韵脚和对仗的句子(本题共1小题,8分)(三)、举例说明什么是……?什么叫……(本题共1小题,8分)?(四)、根据标注的下列字的声母和韵部,分析每一组字上古时的声韵关系,请说明理由。
(本题共2小题,6分)1.知、智:古音相同,声母相同,韵母也同2.由、犹:古音相同,声母相同,韵母也同3.那、奈:古音相近,声母相同,韵母相近4.红、工:古音相近,韵母相同,声母旁组5.亶、但:古音相近,韵部相同,声母相近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古代汉语下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下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下的名词
1.宫廷名称
•皇帝:指统治者、帝王的称谓,如汉朝的刘邦即为汉高祖刘邦。
•太后:皇后去世之后的遗孀,儿子即为皇帝时,其母称为太后。
•贵妃:最高级别的妃子,地位仅次于皇后。
•宰相:执掌朝政的最高官员,负责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事务。
•公主:皇帝的女儿,一般出嫁之后称为郡主。
2.社会地位
•士:古代的上士,指素质高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仕:古代的官员、官僚,担任政府的职务。
•工匠:手艺精湛的工人,从事制造或雕刻等手工制作工作。
3.家庭成员
•父亲:指男性的亲生父亲。
•母亲:指女性的亲生母亲。
•兄弟:指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男性亲属。
•姐妹:指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女性亲属。
4.文化相关
•经书:古代的经典书籍,包括《四书五经》等重要著作。
•诗词:古代的文学体裁,以五言、七言为主体,表达浪漫、抒情等情感。
•戏剧:古代的话剧艺术形式,以演员扮相、音乐和对白来表达故事情节。
以上是古代汉语下的一些名词及其解释,这些名词反映了古代社
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古代汉语中,这些名词在文学作品、历史记
载以及日常用语中频繁出现,对于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汉语下册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重点下册诗律和词律部分:名词解释:古诗:是指汉魏六朝时期,以五言诗和七言诗为主的无署名的诗歌。
(一般不包含乐府诗)古风:唐代以后的人模仿古人写的诗称为古风,也叫古体诗。
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古人作诗时把汉字四声分成平仄两部分,调整平仄,声调起伏变化,形成韵律之美。
词谱(填词):把各种词牌的句式、平仄、和韵律标出来汇集起来,供他人照着填写,这样的书称为词谱。
(代表作:清朝万树的《词律》、王奕清的《钦定词谱》和戈载的《词林正韵》)清浊音:是古代音韵学家对声母发音方法分析的术语,发音时声带不震动者为清音,eg:b、p、d、k;声带震动的为浊音,eg:l.简述题:1.简述近体诗和古诗的不同地方?(1)句数的要求不同古诗句数是不限制的;近体诗要求严格,一般律诗都是八句,律绝为四句。
(2)押韵不同古诗一般隔句押韵,押韵比较自由;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且只能押偶句韵,不许换韵,一韵到底。
(3)平仄不同古诗在平则要求里比较宽松;而近体诗要求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间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黏。
(4)对仗不同古诗可以全诗对仗,也可以任意一栏对仗;近体诗则要求中间两联对仗。
2. 分析题举例题:写出一首近体诗(格律诗,最好五言,仄起平收式,并画出这首诗的三处相黏之处,标出首、颔、颈、尾。
)背记点: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北宋陈彭年的《广韵》、南宋刘洲《平水韵》。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部分(8中常用修辞,要求会判断)1.引用{引言、引事、引文}2.譬喻{明喻、隐喻}3.代称:直接代替、不是像不像的问题,不同于借喻。
4.并提: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
(多看看例子)5.互文:上下文相互呼应补充。
6.夸饰:即夸张。
7.倒置:不同于倒装。
是平仄押韵的需要,优势为造成一种特殊意境。
(eg:《天净沙秋思》)8.委婉辞赋部分赋可以分为:骚赋、古赋、骈赋、文赋四种。
骚赋:模拟《楚辞》而写的一种赋,内容重在“写志”,不重“写物”。
古代汉语下册译文

《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四个学生]陪坐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你们不要因为我就拘束了![你们]平日总是说:‘[人家]不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要用你们],那你们怎么办?”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受到别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发生饥荒,[仲由]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民众]具有勇敢精神,而且懂得道义。
”孔子对他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我冉求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民众衣食丰足,至于[修明]礼乐[那些大事],那只有等待君子[来实行]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呢?”[公西赤]回答说:“不是说我能做什么,[但是我]希望在这些方面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在这方面的活动中我希望做一名小司仪。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这时曾点正在弹瑟,]瑟音稀疏,“铿”的一声,曾点把瑟放下,立起来,回答说:“我的想法不同于他们三位的陈述。
”【王按:从训诂资料看,“撰”字可训“述”、“选”、“具”等义(见《故训汇纂》)又,《论语·先进》“异乎三子者之撰”(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撰,郑(玄)作僎,读曰诠,诠之言善也。
”据此,“撰”,通“僎”。
《说文》:“僎,具也。
”本义为“具备”、“完善”,引申为“陈述”。
因此,此句也可译为:“我的想法不同于他们三位的完善。
”或:“我不同于他们三位的选择。
”此句岐解甚多。
教材释“撰”为“才具,才干”,可商。
】孔子说:“有什么妨害呢?只不过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嘛。
”曾点回答说:“暮春时节,春天的夹衣已穿上了,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到沂水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许曾点的[想法]。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学生都出去了,曾晳后出来。
古代汉语 下学期 作品翻译

【逍遥游】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十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振翅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才能离开”。
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
天空是那么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做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
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
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
寒蝉与斑鸠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一日内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
寒蝉和斑鸠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
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做春,把五百年当做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做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
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
古代汉语教程(下)古代汉语练习题(有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册》(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编)2005年8月30日修订目录一、具书..............................(1)二、词汇.............................(5)三、文字.............................(14)四、语法.............................(19)五、修辞.............................(29)六、音韵.............................(31)七、古书注解.........................(34)八、古书的句读.......................(36)九、诗词格律.........................(44)十、参考答案.........................(56)工具书[练习一]一、古汉语工具书一般可分为字书、辞书、韵书、目录书、类书、图录谱表和其他几类。
其中:1.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是东汉_____编著的《________》,宋代徐铉等校定。
全文分为____篇。
加目录和自叙共______篇,共_____卷,分为_____部首,共收______单字;重文字______个。
2.《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辞典,共分19篇,其中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专门解释唐宋元明人诗词曲中习见语辞特殊用法的辞书是近人_______的《_____________》:4.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魏______著的《________》,而现存最古的韵书是宋陈彭年、邱雍等编的《_____》,它的全名叫《__________》,大致反映了_________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5.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书是东汉班固撰的《_________》,其后,较为完善的有《___________》;6.我国大规模的目录学著作是清乾隆年间永瑢、纪昀等人奉诏编撰的《_________》二百卷,其编排顺序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部目次;7.《____________》是叶圣陶编的关于索引类的工具书8.我国最早的类书是三国魏文帝时命令王象、刘邵编纂的《_________》,其后影响较大的有隋末唐初虞世南编辑的《________》,唐欧阳询等编的《____ ___》,唐______编的《初学记》、唐白居易编辑,宋孔传续辑的《_____ __》,宋李昉等编的《_____ ___》、宋王钦若、杨亿等编的《___ ___》,明朝解缙等编写的《__ _____》;9.“三通”指的是唐杜佑的《通典》、宋郑樵的《____ __》、元马端临的《文献_______》,遇到历史上的疑难问题可资查询,后人又陆续加以编纂,合称为“___ _____”;10.政书会要之类影响较大的有《春秋会要》、《西汉会要》和《_______》等。
古代汉语(下册)

目录今注文选一、包牺氏之王天下二、牧誓三、郑伯克段于鄢四、晋灵公不君五、鞌之战六、齐国佐不辱使命七、子产坏晋馆垣八、邵公谏厉王弭谤九、叔向贺贫十、靖郭君将城薛十一、颜屑说齐宣王十二、《老子》三章十三、《论语》四章十四、景公置酒于泰山之上十五、寡人之于国也十六、富岁子弟多赖十七、大同十八、庖丁解牛十九、焰井之寇二十、天论二十一、九方皋相马二十二、宋人有酤酒者二十三、更法二十四、管仲荐隰朋二十五、李将军列传二十六、货殖列传序二十七、晁错传二十八、华佗传二十九、蔡文姬三十、让县自明本志令三十一、兰亭集序三十二、陈情表三十三、涉务三十四、归去来辞并序三十五、送李愿归盘谷序三十六、原毁三十七、钴鉧潭西小丘记三十八、痉旅文三十九、祭妹文四十、滕王阁序四十一、哀盐船文四十二、秋声赋四十三、前赤壁赋有标点白文选一、齐桓公伐楚二、烛之武退秦师三、晏子不死君难四、子产不毁乡校五、王孙圉论楚六、敬姜论劳逸七、越王句践栖会稽八、燕昭王求贤九、庄辛说楚襄王十、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十一、赵威后问齐使十二、《论语》四则十三、曾子寝疾病十四、大学之法十五、齐人有一妻一妾十六、夫子当路于齐十七、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十八、轮扁轮十九、鐕夷子皮事田成子二十、周亚夫军细柳二十一、甘罗十二为上卿二十二、井陉之战二十三、优孟讽谏楚王二十四、朱买臣传二十五、钱神论二十六、毛颖传二十七、答李翊书二十八、种树郭橐驼传二十九、谏院题名记三十、张巡守雍丘三十一、相州昼锦堂记三十二、留侯论三十三、潮州韩文公庙碑三十四、西湖七月半三十五、《姜斋诗话》三则无标点白文选一、子鱼论战二、子南舆子皙争妻三、子产论政宽猛四、里革断罟匡君五、《论语》六则六、苛政猛于虎七、嗟来之食八、虽有嘉肴九、天时不如地利十、攘鸡十一、疴凄承蜩十二、庄子妻死十三、庄周贷粟十四、掩鼻计十五、玉卮和瓦器十六、棘刺母猴十七、高山流水十八、纪昌学射十九、国氏为盗二十、山鬼二十一、渔父二十二、景公欲更晏子之宅二十三、颜回攫甑二十四、虎会对赵筒子二十五、下邳圯上会二十六、《司马迁传》赞二十七、管宁割席二十八、新亭对泣二十九、鬼怕恶人三十、山中舆裴迪秀才书三十一、永某氏之鼠三十二、马嵬之难三十三、祭欧阳文忠公文三十四、墨池记三十五、读书之法三十六、卖柑者言古注文选一、硕鼠二、关雎三、归去来辞四、山鬼五、子曰贤哉回也诗词选附录文摘七、越王句践栖会稽越王句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古代汉语》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全网最全-精心整理)

《古代汉语》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A.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课程纲要(下)一、语音(一)概说可资利用的音韵工具书:1、曹述敬主编《音韵学词典》,湖南,1991年9月。
2、李新魁、麦耘《韵学古籍述要》,陕西人民,1993年2月。
3、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1982年9月。
4、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1986年。
或可以利用《汉语大字典·上古音表/中古音表》。
进一步阅读的书目:1、董同龢《汉语音韵学》,中华,2001年10月。
2、李新魁《汉语音韵学》,中华,1986年。
3、李新魁《古音概说》,广东人民,1979年。
4、魏建功《古音系研究》,中华,1996年12月。
5、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商务,1938年7月版;1998年4月影印。
(二)何以学习音韵学?(学习古语音的意义。
)1、明语法音韵学上的“破读”和“如字”术语,实际上就是指通过语音屈折变化以表现不同的词性或词义。
所谓的“词类活用”:不及物动词用如及物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为(及物和不及物)动词,其实应属于语音屈折变化形式的词法范畴。
例如“衣”,做名词用时,意思是“衣服”,念yī,平声;做动词用时,意思是“穿(衣)”,念yì,去声。
又如“冠”,当名词用时,意思是“帽子”,念guün,平声;当动词用时,意思是“戴(帽子)”,念guàn。
这种语法形式,古汉语术语把前者称为“如字”,把后者称为“破读”(或“读破”)。
“如字”和“破读”,与某些西方语言,例如英语,颇有相似之处。
例如:contract[’kכntrækt],重音在前,为名词,意思是“契约、合同”;contract[kכn’trækt],重音移后,为动词,意思是“缔结(契约、合同)”。
又如:contrast[’kכntræst],重音在前,为名词,意思是“对比、对照”;contrast[kכn’træst],重音移后,为动词,意思是“使对比、使对照”。
这不能不说是人类语言的某些共性。
所以,通过声调(或语音)的变化以表现不同的词性或词义之现象,某些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都认为属于词法上的屈折变化(inflection)形式(参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编》6~27页,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2)。
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现代汉语方言,可能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例如粤语的次方言开平话。
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开平话表现为语音音变的屈折形式:我[ŋ⊃i33] 我们[ŋ⊃i21];你[nei33]你们[niεk21];他(佢)[k’ui33]他们(屐)[k’iεk21](参邓钧主编《开平方言》,湖南电子音像,2000年3月)。
汉语中具有类似形式的方言不太多,已知的有陕西商县话、苏北赣榆话、吴语苏州话,等(参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50页、97~98页,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年6月第2版)。
2、明词义或词性(1):南风谓之凯风。
(《尔雅·释天》)//《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诗·关雎序》)(2):沈者,莽也。
(《风俗通》)/汎汎杨舟,载沈载浮。
(《诗·小雅·菁菁者我》)(3):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靖郭君不听。
(《战国策·齐策一》)又: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诸葛亮《出师表》)//而为外廷所笑。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13、知构词通过语音的学习,可以了解古汉语中双声、叠韵、重叠等构词法则,就不容易误解词义。
例如:磅礴=旁薄=旁礴=旁魄//匍匐=匍伏=伏服=俯伏等就都是双声词。
黾勉=密勿=蠠没//优游=优繇=优犹=瀀嗂=优嗂=扰游等就都是叠韵词。
因不明双声、叠韵而误解词义,自古以来屡见,下面举两个例子:(4)《史记·项羽本纪》:“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辟易,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解释说:“言人马俱惊,开张易旧处,乃至数里。
”(5)犹豫,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解释说:“《尸子》曰:‘五尺犬为犹。
’《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
’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还,至于终日。
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称犹豫。
”例(4)是叠韵连绵词,退避的样子;例(5)是双声连绵词,即“迟疑的样子”。
重叠reduplication,在古汉语中通常被称为“叠音词(字)”(以前称为“重言”或“叠字”),是复合词的一种类型。
重叠词在词形方面也可能有多种形式。
例如:狌狌=猩猩//云云(《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道经》)=芸芸(今本老子)。
//蔡蔡(《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道经》)=察察(今本老子)//柬柬(楚简)=简简(《诗·商颂·那》:“奏鼓简简。
”)//兽兽(楚简)=肃肃(《诗·大雅·烝民》:“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
”)//仓仓(楚简)=锵锵(《诗·大雅·烝民》:“四牡彭彭,八鸾锵锵。
”按:“仓”也可能为“鎗”。
《说文》卷十四金部云:“鎗,钟声也。
”)//熙熙(今本《老子》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喜喜(《帛书老子》)。
4、知通假(6)绝臣军粮,不得踵系。
(《三国志·袁绍传》)//圣嗣未立,群臣继望。
(《后汉书·李固传》)(7)庄公寤(通啎)生。
(《左传·隐公元年》)寤,《说文》:“寤觉而有信曰寤。
从梦省,吾声。
一曰昼见而夜梦也。
”(8)姜氏何厭(猒、饜)之有?(《左传·隐公元年》)《说文》:厭,笮也。
//笮,迫也。
(9)子曰:德之不脩(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5、知形声字声旁、形旁的区别例如:梅(楳、槑)//恕(女心)//恬(甜省)//貌(豹省,《说文》卷八:皃,从人白,象人面形。
)6、知声训例如:《说文》:日,实也。
太阳之精不亏。
//天,颠也。
//礼,履也。
7、知特殊读音之特殊意义(词源)或来自他民族,如:单于chányú(历史上的匈奴最高统流者称为“撑犁孤涂单于”,并以其名为国号。
匈奴语中的“撑犁”意为“天”,“孤涂”意为“子”,“单于”意为“广大”。
)//突厥tùqi ū(Turkey)//身毒(天竺)tiünzhú/tiündú/juündú/yuündú(印度河梵文Sindhu 对音);这里且举一例:元稹《会真记》“鸚鵡饑亂鳴,嬌娃睡猶怒。
”嬌娃,其实是外语“獢犭圭”(见康熙《御定全唐诗录》卷六十六页十四),一种小狗(参陈寅恪:〈元白诗证史之《莺莺传》〉,《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4期)。
或来自方言,例:越人谓盐曰“馀”/越人谓齐人“多”(《越绝书》卷八)或来自地名,如:蚌埠bângbù//费县bìxiàn;或来自姓、氏、名,如:郦食其lìyìjī/万俟mîqí/澹台tántái/李阳冰lǐyángníng;或来自官称,如:仆射púyâ/洗马xiǎnmǎ;28、明韵文韵文(例如赋、诗歌)之压韵(叶韵)、诗词曲格律,等。
对断句标点尤有助益。
9、了解古今音的演变途径,尤其是普通话与方言的对应关系。
(1)普通话的[ʨ ]、[ʨ’]、[ɕ ],在广州话中通常念[k]、[k’]、[x ]。
这实际上是中古音声母“见、溪、群、晓”在广州话中的孑遗。
(2)普通话的[tʂ ]、[tʂ’]、[ʂ]在闽南话等方言中通常读为[t]、[t’]、[ d]。
因为它们在中古同属所谓的“舌音:端、透、定、泥、知、徹、澄、娘”。
(三)汉语语音史的分期(据麦耘《音韵学》讲稿)上古时期(先秦两汉)上古前期I 前11世纪以前(周朝建立以前)上古前期II 前11——前3世纪(周秦)上古后期I 前2世纪——公元前后(西汉)上古后期II 1——3世纪(东汉)[上古到中古的过度期] 3——4世纪(魏晋)中古时期(南北朝至北宋)中古前期5——8世纪(南北朝至盛唐)中古后期I 8——9世纪(中唐至唐末)中古后期II 10——12世纪(五代北宋)[中古到近代的过度期] 12——13世纪(南宋)近代时期(元以后)近代前期13——15世纪(元及明前期)近代后期16——20世纪(明后期及其以后)(四)术语汉字音节=声+韵+调声/声母/字母(古)/声纽(古)/纽(古)。
韵/部韵母=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阴声/阳声/入声)唐末僧人守温创三十字母,为:不、芳、並、明、端、透、定、泥、知、徹、澄、見、溪、群、疑、精、清、從、邪、照、穿、審、禅、心、影、曉、匣、喻、來、日。
后人增六,是为三十六字母。
每一字母代表一个“声”。
相较于现代汉语21声母,在数量上多出25个。
中古声母系统(六)中古汉语韵母表中古汉语因为有韵书传世,今天我们对韵母的数量是很清楚的:如果把调的因素也考虑进去,有206个韵部(据《广韵》)。
剔除声调的因素,中古汉语的韵母也达91个。
而且,古代的韵部只考虑韵腹和韵尾,介音不同也可以归入同一韵部。
例如:ɑ、iɑ、uɑ这三个韵母,虽然韵头各不相同,但它们的韵腹都是ɑ,所以归为一个韵部。
因此,相对于现代汉语35个韵母,古代汉语的韵母比现代汉语多得多。
韵母是对语音较为粗疏的划分,如果进一步细分,则可以把韵母分为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阴声韵尾[元音]、阳声韵尾[鼻辅音]和入声韵尾[塞音])三部分。
唐孙愐撰《唐韵》,有二本:开元廿年本,简称“开元本”,分为195部,已佚;天宝十年本,简称“天宝本”,分为205部,今剩残卷。
宋陈彭年撰《大宋重修广韵》,分为206部。
至南宋刘渊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为107部,因在平水(山西临汾)刻书,且作者是平水人,故又称为《平水韵》。
到了元阴时夫撰《韵府群玉》,拯部并入冋部,得106部。
古汉语的韵母与现代汉语的韵母,除了数量上的差别外,还体现为以下三点不同:1、介音的有无。
例如四江、二十八严,等。
今有介音,古无介音。
42、韵腹差异。
例如一东、五支。
3、韵尾差异。
例如古有[p、t、k、m],现代汉语的韵母系统里是没有这几个韵尾的。
56音韵学根据韵母中主要元音及介音的发音状况的差異,把韵母划分为四“等”:“音韵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
”(江永《音学辨微》)用现代语音学术语来说,一二等韵没有[i]介音,所以声音“大”,三四等韵有[i]介音,所以声音“细”,二等韵的主要元音比一等韵稍前稍高,发音时口腔共鸣空间稍小,所以是“次大”,四等韵的主要元音比三等韵更前更高,发音时口腔共鸣空间最小,所以“尤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