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 第2部分 专项1 主题5 经济腾飞助推民族复兴——改革
2018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课件:第2部分 专项3 热点

A.第二次鸦片战争 C.辛亥革命
B
[根据材料中两个阶段的描述可知,第一阶段的爱国主义重在行动,但并
未完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地主阶级的抵抗派和洋务派的行动;第二 阶段中“新型知识分子”指的是资产阶级, “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指的 是学习西方,积极推动中国的近代化。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洋务派兴起, 仍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为根本目的,故 A 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积极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推动了中 国的近代化,与题意相符,故 B 项正确;辛亥革命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故 C 项错误; 抗日战争与材料中“现代民族国家”等信息不符, 故 D 项错误。 ]
51.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 “我建议我们的同志,改变对国民党的排斥态度并在国民党内部开展工作,因 为通过国民党同南方的工人和士兵取得联系要容易得多。”该言论是为了 ( ) A.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促成重庆谈判
B
[根据材料“在国民党内部开展工作”可以看出其应该是在第一次国共合
[预测押题] 50.考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阶段特征 有学者认为:从 1840 年至 1945 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 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 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 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这两个阶段最确切的分界 线应是( ) B.甲午中日战争 D.抗日战争
(2)资产阶级——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政党领导,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确立了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 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辛亥革命在中国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社会性质。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领导组织:同盟会。指导思想:西方资产阶 级民主政治学说。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群 众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策略:不断暴动,孤军奋战。革命前途:资产阶 级共和国。
2018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课件:第2部分 专项1 主题5 经济腾飞助推民族复兴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 精品

2.对外开放 (1)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 崇拜” 1.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于 1978 年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继而开启了改革开 放的伟大时代。 2. 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于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结束了姓“资”姓 “社”、计划与市场的争论,带领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 3.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自中共十五大以来,拨开公有与私有、人治与法治的迷 雾,在财产民有、法制建设方面为建立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基础。
五、新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 1.思想 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理论,坚持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 2.文化 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科技走向世界,恢复高考,教育事业得到发展。
六、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在衣食住 行、休闲娱乐、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互联网广泛影响 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3.(2017· 南京摸底)1983 年 6 月,撒切尔夫人再次连任英国首相,她使出了“三 脚凳”策略,即让港英当局作为独立第三方参加谈判,使谈判形成 2∶1 的态 势。中国政府对此表示拒绝,理由是( A.违背了中方“和平统一”的方针 B.统一方案须得到三方的共同接受 C.体现不了港人治港的精神原则 D.反对香港成为一个政治独立实体 )
3.基层民主选举 包括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 4.新时期外交 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争取与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积极参加国 际双边、多边外交活动。
2018版高考政治江苏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讲义:模块一 经济6大主题要素串讲一 含答案 精品

经济6大主题要素串讲(一)⎪⎪交换·消费第1课时练中回扣·夯基保分考点一货币[理主干·联系通][研题组·考法明]1.(2016·江苏高考)2015年末,美联储宣布加息0.25个百分点,导致美元走强。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利率变动一般会引起该国货币汇率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该国商品进出口。
若其他条件不变,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描述此影响机制的是( )A.利率上升→本币贬值→出口增加B.利率上升→本币升值→进口减少C.利率下降→本币升值→出口减少D.利率下降→本币贬值→进口减少解析:选D 一个国家的货币利率上升会促使其货币汇率上升,货币升值,有利于该国进口,不利于出口,相反,利率下降会促使其汇率降低,货币贬值,有利于该国出口,不利于进口,故D项正确,当选;A、B、C三项影响机制的表述都有错误,排除。
2.(2014·江苏高考)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下列选项中,使我国货币需求量增加的因素有( )①人民币流通速度下降②信用卡的广泛使用③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扩大④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A.①②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选B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①正确切题;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扩大,对人民币的需求量也会增加,③正确切题;信用卡的广泛使用不会导致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增加,②不选;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价格总额不变,流通中的货币量不变,④错误。
故选B项。
3.(2017·苏北四市一检)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持续走强,这对我国的对外经济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
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推导正确的是( )A.美元升值→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价格下降→不利于中国对美国出口B.美元贬值→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价格上升→有利于中国从美国进口C.人民币升值→中国在美投资成本降低→有利于中国企业对美国投资D.人民币贬值→中国在美投资成本提高→不利于中国企业对美国投资解析:选D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持续走强,这表明人民币贬值,美元升值,排除B、C两项;A项中不利于中国商品出口美国的说法错误;人民币贬值,则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成本上升,所以不利于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D项正确。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板块2 专题5

1.(视角:自然经济的影响)1844 年,米切尔先生曾将各种质 量的中国土布样品寄到英国去, 并且注明其价格。 有人告诉米切尔 先生,按照他所列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不能生产那种布匹,更 不能把它运往中国。这说明( A.英国生产的布种类单一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违背价值规律 C.中国的传统经济仍然具有生命力 D.中国闭关政策没有质变 )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D____
【解析】
本题关键信息是“1852 年”“‘无用的’曼彻斯
特上等棉布”。1852 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材料中以“‘无 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取代“中国产的土布”用于包装, 说明 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的中国销路不畅, 故选 D 项;A、B、C 三项材料都没有体现,排除。
专题五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知识线索]——————专题知识视点 线索引领把握 线索 1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 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逐步走向近代化。 线索 2 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工业产生,经历了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 族工业的较快发展及后期的困境、萎缩历程。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A____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当时人们对于倡导洋务的人冷 嘲热讽,持鄙视的态度,这是因为清朝以来,国人长期以天朝上国 自居,盲目排外,故选 A 项。材料没有提及崇洋媚外、向西方学 习的具体内容和列强侵略的史实,故排除 B、C、D 三项。
[主干提炼] 1.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破 产,中国农产品日趋商品化,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 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 步解体。 2.洋务运动的兴起: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洋务派以 “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宣告了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2018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教师用书:第1部分 近代篇 专题5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专题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知识主线串联·网络构建主题一从新史观角度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对应学生用书第26页)■主题纵向贯通•……………………………………………………………………·考向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1.(2013·江苏高考)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
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
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
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D[黄金的大量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的黄金贬值,物价上涨。
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新兴资产阶级的实力上升,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故答案为D项。
]2.(2009·江苏高考)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C[新航路是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之后才开辟的,如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地圆说等的突破。
所以在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未超出地域限制主要是因为不具备跨区域交往的客观条件。
]■主题深度剖析•……………………………………………………………………·1.新史观解读“新航路开辟”(1)从全球史观看,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从文明史观看,亚洲、美洲、非洲和欧洲不同世界的文明交汇融合。
(3)从现代化史观看,推动了欧洲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客观促进了世界落后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是人类逐步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脚步。
2018版高考历史江苏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课件:专题一

江苏考试说明
1. 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 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纺织、冶金 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
特征。
3. 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 “ 市 ”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视角1 从文明延续角度考查农耕文明的特点、影响 (2013· 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
【考题1】
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
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 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解题思路
“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 钅 矍、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提取信息
迁移知识 古代农业——铁农具的使用。 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成套 辨析选项
铁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 A、C、D三项都存在说法过于绝对的错误,故均
解题思路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 提取信息 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迁移知识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
“水车”是灌溉工具。由材料中“天公不念老农泣, 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农民利用灌溉工具引水灌 溉农田,这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故选B项。 辨析选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水车自动灌溉,A项错误。 利用水车抗旱不能说明灌溉技术的成熟,C项错误。 这种水车是自然经济形态下的农业工具,不可能使 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D项错误。 确定答案 B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1讲 Word版含答案

主线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为两大阶段:早期(先秦时期)国家属松散的政治联盟,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秦至清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专制制度逐步加强。
主线二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要线索:一是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二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三是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一、分封制1.对象及内容: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土地和人口。
2.权利与义务:分封者与受封者之间是权利与义务关系。
3.影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周朝势力范围扩大;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二、宗法制1.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宗族内的嫡庶关系,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2.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长子。
3.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宗法关系即大宗和小宗依身份等级,在各自范围内,对直系和旁系亲属族人进行统治管辖。
4.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在权力继承问题上的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但易于形成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
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
2.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
3.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1.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1)分封制的特点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纵向联系: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④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分封制的影响①在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天子对诸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
2018版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 第2部分 专项3 必考热点1 中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与创新—

专项三回扣四大必考热点,锁定高考权威押题高考是国家权威性的选拔考试,既有明确的考查要求考试大纲,又有潜在的命题规律和习惯。
随着高考临近,认真研究高考,把脉高考命题趋向,大猜想锁定四大必考热点,回扣教材,预测押题,以不变应万变,使应考更有针对性。
考试是一门科学,增分就是硬道理。
考场如赛场,越接近成功,就越要保持冲刺的状态。
无论你基础是好还是差,实力是强还是弱,你都必须坚持不懈,全力跑到终点,去拥抱成功!必考热点一中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与创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回扣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回扣2古代希腊罗马民主和法制的发展演变回扣3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演进回扣4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欧洲到中国的发展演变必考热点二中西方经济文明的拓展轨迹——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回扣5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回扣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回扣7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必考热点三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东渐”——从异彩纷呈到交融碰撞回扣8中国古代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回扣9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回扣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回扣11近代以来的世界科技和文学艺术必考热点四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回扣12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回扣13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全球化趋势回扣14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新中国的外交必考热点一中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与创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以“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的演变为主线,纵横古今中外重要政治制度是本必考热点的主体内容。
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等。
这充分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差异性及相互包容性;而实现民主与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之一。
高考命题多是从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角度,综合考查中外政治文明的演变、权力的制衡及差异比较,反映高考命题中蕴含的公平、公正的主流价值观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5|_经济腾飞助推民族复兴——改革
开放后的社会转型
(对应学生用书第114页)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内改革,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对外开放,中国逐渐与国际社会接轨。
这些都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与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样具有里程碑意义。
高考对本主题的考查一般集中在经济领域,并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相联系,要求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和产生的深
远影响。
分说——知识链接
一、世纪之交世界发展的趋势
1.世界政治发展趋势
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更加明显。
3.世界科技发展趋势
20世纪末,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信息技术革命引领世界进入信息时代。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和外交政策
1.拨乱反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着手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和完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
2.“依法治国”
颁布1982年宪法,并以宪法为核心,逐渐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
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3.基层民主选举
包括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
环。
4.新时期外交
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争取与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积极参加国际双边、多边外交活动。
三、改革开放的历程
1.对内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加快了对内改革进程。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开始了历
史性的变革。
(2)国有企业改革:1984~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
力,把企业搞活。
1992年以后,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目标。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1世纪初,我国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对外开放
(1)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与世界接轨。
四、三次思想解放——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
1.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于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继而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2.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结束了姓“资”姓“社”、计划与市场的争论,带领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
3.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自中共十五大以来,拨开公有与私有、人治与法治的迷雾,在财产民有、法制建设方面为建立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基础。
五、新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
1.思想
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理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