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的江苏农村反贫困政策研究

合集下载

关于反贫困研究的社会学理论综述——基于个体与结构的视角

关于反贫困研究的社会学理论综述——基于个体与结构的视角
理论汲取了风险社会学的营养从全球化下人们面临的风险入手二社会结构视角下的反贫困理论建构反贫困政策的框架这一理论同样在所有新的社会政策思想国际劳工组织对发达国家的比较研究指出社会保护投入越中都有体现但以世界银行的社会风险管理框架中国农村反贫困多的国家基尼系数越低贫困率的降低幅度也越大
关 于 反 贫 困研 究 的 社会 学理 论 综 述


种支持机制, 它可以直接 帮助人们 实现行 动 目标 , 并在 互助 合作 中防范和化解 个体风险 。当贫困农户遇 到疾 病 、 事故等 意外 时, 社 会 关 系 网 络 能 够 提 供 必 要 的 人 力 、 力 和 财 力 支 持 , 会 资 本 可 以 物 社 转 化 为 他 们 所 需要 的 帮 助 , 少 获 取 资 源 所 需 的成 本 , 样 就 相 当 减 这 于使他们获得了部分保障, 从而帮助贫 困人 口脱贫 。 ( ) 命 周 期 理 论 二 生 生命 周期是指在现代社会 中一个人从 出生 到死亡 的全部生 命 历程中所经历的具有 明显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特征 阶段, 如按照 年龄 划分可以分为儿童期 、 成年期和老年期等 。基于生命周期 的反 贫困 政策视角认为, 的生命的不同阶段是相互联系 的, 人 前一阶段 的经历 会对其后面阶段的经历 产生影响 。这种关联性 主要表现 为一些 特 定 阶段 的 问题 会在 后 一 阶段 重新 出 现 , 者 会 影 响 到其 后 续 阶段 的 或 机 会 。这 些 不 同 阶段 不 仅 有 不 同 的 需 要 和 问题 , 且 上 一 阶 段 的 生 而 活质量对 下一 阶段有着非常重要 的影 响或决定作用 。因此, 贫政 减 策应该以不 同生命阶段 的特殊需求为依 据。对儿 童来说, 减贫 制定 社会政策的 目标是社会投资, 特别是要降低儿童贫 困, 使他们 有最好 的生活起点和公平的机会此 外' 政府还与雇主合作帮助有工 作的父 母解决家庭责任与工作 之间的矛盾, 从而使他 们有 时问照 顾儿 童。 对于就业年龄人群来说 , 减贫社会政策 的 目标是 克服就业 障碍, 保证 他们不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 。对 已退休 的老年人来说, 贫社会 减 政策的 目标是提高他们 的经济和社会 的参与率 。 由此可见, 以生命 周期 为基础 的社 会保 护政策 框架 是 非常 宽 泛 的, 政策 目标 是改变个人 发展 的条 件, 其 而不 是修 补这些 条件 所 造成 的后果 。积极 的社会政策不仅 以满 足人 一生 不同阶段 的需 求 作 为 目标, 而且更 关注通 过人 力资本 投资 使个 人的潜 力得 到 最 大 的开发撮 终成为一个能够 自我满 足需求 的社会成 员 。这 样, 会 社 政策就从 一个反 映和补偿 型的模式转变为一个发展型 的模式 。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具有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但在农村地区,仍存在着相对贫困的现象。

对江苏省的三大区域(苏北、苏中、苏南)进行农村相对贫困的差异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江苏省农村贫困状况,为精准扶贫提供参考。

一、苏北地区农村相对贫困状况苏北地区位于江苏省北部,包括连云港、淮安、盐城等地,是江苏省的传统农业区。

在苏北地区,农村相对贫困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滞后、农业发展水平低等方面。

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由于地处江淮平原,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土地肥沃但面积有限,导致农业产出难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苏北地区的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机会,农民就业压力较大,收入来源单一。

苏北地区的基础设施滞后。

相对于苏中和苏南地区,苏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完善,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也相对匮乏,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低。

苏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较低。

由于地处江淮平原,土地肥沃但面积有限,且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农业产出难以提高。

在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面,苏北地区与苏中、苏南地区相比也存在差距,农业发展潜力有限。

苏中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

虽然苏中地区的工业发达,但农业产业仍占有一定比重,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

苏中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样化的产业支撑,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苏中地区的农业收入较低。

虽然苏中地区的农业产出较多,但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和中间环节利益过大,农民的实际收入并不高。

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农民的利润空间有限。

苏中地区的农民素质差。

相对于苏北和苏南地区,苏中地区的农民教育水平较低,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相对较差,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苏南地区存在资源环境问题。

由于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苏南地区的农业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土地面积有限,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以工代赈”的现代意义--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

“以工代赈”的现代意义--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

74“以工代赈”的现代意义——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唐 宁(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摘 要】以工代赈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救助,它促进了受助者人力资本的提升,充分发挥了受助者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其更能适应风险社会;以工代赈在整合劳动力资源、完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国家治理的工具,以工代赈折射出的是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和理念,发展是蕴含在以工代赈中的内在作用,不仅是对受助者个人,更是对国家和社会。

因此要充分认识到以工代赈的现代价值和意义,积极发挥以工代赈对贫困人口自身发展和国家社会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以工代赈;发展型社会政策;社会救助;贫困贫困是社会发展离不开的一个话题,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社会救助的起源就是对贫困问题的解决。

作为一项积极的社会救助,以工代赈在帮扶贫困群众和改善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上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以工代赈,一种积极的社会救助(一)以工代赈,促进个人的发展首先,消极的直接救助实质上是一种“他助”,是一种给予和接受的关系,政府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受助者处于一种被动的弱势地位。

很多人对于领取救济都会有一种羞耻感,而以工代赈通过受助者参与劳动,从而使其获得报酬,在保证受助者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保护受助者的自尊,帮助其获得社会认同,实现自我价值,比直接的经济救助更能给人以激励。

同时,与单向性的直接救济相比,以工代赈方式下获得救助的前提是进行劳动,即享受权利的前提是履行义务,实现了受助者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能够减轻受助者对救助的依赖,消除其惰性思想。

此外,积极的社会救助应该更加强调社会救助的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意义,推动社会救助的人力资本投资转向。

在受助者参加以工代赈的过程中,劳作进一步锻炼了受助者的劳动能力、提高其技能水平、进一步促进其人力资本的提升,充分发挥受助者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其更能适应风险社会,实现“助其自助”。

反贫困理论与政策研究综述

反贫困理论与政策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 :0 64 1 (0 0)8 0 5 — 2 10 — 3 12 1 2 — 2 6 0
1 反 贫 困 的基 本 理 论研 究 展 经济 学 在 贫 困理 论 研 究领 域 所 取 得 的成 就 更 为 抢 眼。 反 贫 困理 论 构 建主 要 有 三个 来 源 :一 是 后 凯 恩斯 主 义 经 济 学 , 11后 凯恩 斯 主 义 经济 学 的 反贫 困理 论 综 述 美 国经 济 学 家拉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6・ 5
价值 工程
反贫困理论与政策研究综述
A s a c u m a ia i n o h t Po e t e r n o ii s Re e r h S m rz to n t e An i - v ry Th o y a d P l e c
陈昕 C e i h nX n
Ab t a t sr c :Wh ti t e p iti h e e rh o h h o y o o e t st e a s e b u h u si a s h on n te r sa c n te t e r fp v r i h n w ra o tt e q e t n “ h t St e p v r ? .A c r ig a h y o w a ’ h o et ” c o dn s te y
a s r we d sg h nio et oiisicu i gte d sg nt ePo ry Lie d niyn v ry p p lto n rd cin te n we , ein t ea t v ry p l e n ld n h e i o h ve — n ,ie tfigp e uain a d e u t h m.S , h e e r h p c n t o t o o o t er s ac

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

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

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但是农村反贫困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当前的现状,以期为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1. 农村资源匮乏农村地区一直是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缺少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支持。

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山区、荒漠地带,缺少投资和支持,这导致了农村贫困问题的长期存在。

2.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在很多农村地区,农业是主要的产业,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作物和养殖。

但是由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的收入一直难以提高,这也是导致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之一。

3. 教育水平低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学校设施、师资力量都较为薄弱,导致了教育水平不高,很多农民都只接受了基础教育,缺乏更高层次的教育背景,这也限制了很多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4. 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道路、交通、通讯等方面的不完善,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生活成本,加剧了贫困问题。

5. 缺乏产业支持因为农村地区资源匮乏,缺少产业支持,导致了很多农民难以脱贫。

农村地区的一些特色产业发展受到了限制,很多农民缺乏自主创业的机会和条件。

二、农村反贫困的现状分析尽管农村反贫困问题依然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是过去几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

1. 政策扶贫力度加大政府逐步加大对农村反贫困工作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并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来改善农村地区的发展环境。

实施了精准扶贫政策,建立了“建档立卡”制度,帮助贫困户实现真正的脱贫。

2.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政府鼓励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种植特色农产品等产业,通过引进一些新的产业来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改善农村的产业结构。

3. 教育扶贫工作取得成效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修建了很多学校,提高了农村教育水平。

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反思——从社会救助向社会保护转变

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反思——从社会救助向社会保护转变

作者: 徐月宾[1];刘凤芹[1];张秀兰[1]
作者机构: [1]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100875
出版物刊名: 中国社会科学
页码: 40-53页
主题词: 农村;贫困;社会政策
摘要:在中国反贫困战略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时候,农村剩余贫困人口的特征凸显了开发式扶贫政策的局限:它对于地域和贫困人口劳动能力的依赖使得其对于剩余贫困人口的政策边际效益几乎等于零,因此重构农村反贫困政策势在必行。

在对发达国家新的社会政策,亦即积极的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本理论、生命周期理论与社会风险管理理论进行评述的基础上,作者利用2004年农村住户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特征和致贫因素,并对社会救助政策的效果进行了评估,认为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要从社会救助转向社会保护。

为此提出了“四驾马车”的反贫困政策框架,即由普遍性的医疗保障制度、普惠型社会福利、选择性社会救助以及新型开发式扶贫政策组成的“四驾马车”来共同发挥作用。

对我国农村反贫困体系的思考

对我国农村反贫困体系的思考
事 件 的增 长 速 度 远 远 高 于 经 济 发 展 速 度 ,社 会 发 展 面 临 着 巨 大 的社 会 风 险 ,这 对 农 村 社 会 保 障 特 别 是 农 村 社 会 救 助 提 出 了紧 迫 性 要求 。 我 国 目前 以 扶 贫 开 发 为 主 体 的 反 贫 困 政 策 . 反 贫 困具 有 不 完备 性 。建立 完 备 的反 贫 困体 系 成 为 其 我 国农 村 反 贫 困 的一 项 紧 迫 任务 。
第3 1卷 第 5期
21 0 0年 9月
云 梦 学刊
J ur a fYu m e o n l n o ng
Vo. .No5 1 31 .
S p. 01 e 2 0
对 我 国农 村反 贫 困体 系的思 考
蒯 小 明
( 湖南 理 工 学 院 经 济与 管 理 学 院 ,湖 南 岳 阳 4 4 0 ) 10 6

年 份 基 尼 系 数 犯 罪 率( / 0万 人) 起 1 年 份
l8 18 1 9 97 98 98 l 9 I 9 9O 91
l9 1 9 92 93
l 9 1 95 94 9
0 4 i 04 6 04l 04 0 04 l 04 3 04 6 0 4 04 0 O 8 2 .2 2 .2 .28 .3l 86 2 96 3 93 8 1 7 l6 10 0l o 2 11 l5 l5 I l 1 2 2I 27

将 我 国基 尼 系 数 与 犯 罪 率进 行 线 性 回 归 分 析 发 现 两 者 之 间存 在 显 著 的相 关 性 ( 表 2 。 罪 率 与基尼 系数 的线 性 见 )犯 关系 : 犯罪 率 = 一7 1 1 + 7 8 .1 基 尼 系 数 。 l8. 7 3 1 44 O 线性 回归 结 果 表 明 , 论从 相关 系数 还 是 解 释 变 量 的 T 无 检 验 值 来 看 .犯 罪 率 与 基 尼 系 数 之 间 存 在 显 著 的线 性 相 关 性 。基 尼 系 数 每 上 升 0 1 . ,犯 罪 率 会 增 加 7 . 0 1 4单 位 , 8 即

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

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

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反贫困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村反贫困工作的开展,不仅关系着中国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更是直接影响了亿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与城市发展相比,农村地区的反贫困工作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下面就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做一番分析。

一、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1. 资金渠道不畅。

农村地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扶贫资金、各类捐助及农户自有资金。

由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难以吸引投资,因此很多地方的扶贫资金入不敷出,难以满足农村反贫困的需求。

2. 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

尽管国家政策重视农村反贫困工作,但由于地方政府的执行力不足,扶贫政策在农村地区难以落实。

一些扶贫项目中存在着资金使用不当、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

3. 农村经济结构单一。

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依然以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而这些产业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变化的影响较大,使得农村收入增长较为缓慢,难以实现内生增长。

4.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水电供给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也使得一些贫困地区脱贫难度较大。

5. 农村劳动力流失较为严重。

近年来,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使得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不足,同时也带动了农村地区的产业转型和升级,给农村反贫困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农村反贫困的现状分析1. 国家政策的重视。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农村反贫困工作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许多扶贫政策,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为农村反贫困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

2. 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

相对于过去,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农村公路、电网、供水等基础设施开始逐步完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3. 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多元化。

在国家的支持下,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开始逐步多元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新型产业,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 基 地 上 班 ,农 户 获 得 工资 和 土地 流 就 难 了 。 而 且 伴 随 产 业 结 构 优 化 升 面 入 手 ,但 最 直 接 是 消 除 儿 童 贫 困和
来 越 被 重视 。 社 会 政 策 是 国 家 调 节 社 预 ” 。 主 张 对 于 社 会 问 题 进 行 干预 ,
会生活 的重要工具 。传统 的社会政策 采取事 先预防措施 来减低解决社会 问 政 策”。这种政策施 行情况表 明,虽 主要 关注 以再分配 为手段 改善社会公 题 的成 本 ,就是在 上游消除 问题产 生 然 缩 小 了 分 配 差 距 ,促 进 了 社 会 公
经济 活 动 的 活跃 成 员 。
流 行 :一 种 强 调 只 要 推 动 经 济 薄 弱地 查 。全 省 贫 困劳 动 力 中 有 劳 动 技 能 的
( 二 )注重社 会政策对经济发 展 区整 体 发 展 ,农 民 自然 分 享 成 果 ,收 比例 仅 为5 . 1 % ,远 低 于 全 省 3 5 . 3 % 的
发 展 型 社 会 政 策 视 角 下 的
江 苏 农 村 反 贫 困 政 策 研 究
陈 朱 欣 吴国清 / 南京农 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 奎/ 江苏省委农村 工作领 导小组办公室
2 O 世 纪9 0 年 代 以 来 ,经 济 全 球 民福 祉增 进 、社会 公 平 和谐 。 化 进 程 加 快 , 国家 之 间 的 竞 争 日益 激
困农 民 只 是 政 策 接 受 者 。在 扶 贫 项 目 青 年 农 民 比 中年 农 民人 力 资 源 投 资 回 主张采取 长远眼光 ,在事情还未发展
上游 实施 中 ,许 多 地 方 通 常 将 扶 贫 资金 投 报 预 期 、市 场 欢 迎 程 度 明显 要 高 。 一 之前切断一切不利 因素。实施 “ 给专业大户 ,带动贫 困农户在农 业生 过 4 5 岁 ,农 民 再 想 出 去 找 到 好 工 作 干预”政策需要从环境和个人等 多方
社会 福 利 目标 。

( 四 )注重 “ 赋权 ”和参与 ,反 人 ”现 象 ,而 且 增 加 了财 政 负 担 。发
些 外 在 条 件 就 排 斥其 进 入 主 流 群 体 的 弃 的基础 上 形 成 的。 生 活 中 。 一 个 健 康 的社 会 必 然 是 融 合
生 产 性 ,能 够 更 好 地 兼顾 经 济 发 展 和 对社会排斥 。强调不 能 因为人们 的一 展 型社会 政策 ,正是在对 两种理论扬
富有活力 的经济体 ,积极促进社会 建 为 “ 经济导 向型社会政 策”。这种政 因素 ,但 分 类 别 的培 训措 施很 少 见 。
设 ,从 而 实 现 经 济 社 会 协 调 发展 、人 策施行情 况表 明,虽然 对推动经济发
( 二 )贫 困人口的主体作用 发挥
2 0 1 3 / 0 4 总 第3 3 4 期 67

发 展 型 社会 政 策 的主
要 理 论 观 点
的 ,而 不是排斥 的。应 给予弱势群体
以权 力 ,积 极鼓励 他们参 与社会 生活 。 目 前 江 苏 人 均 GDP 超过 1 万 美
_ 、江 苏 反 贫 困 需 要 着重
解决的 I 司题 ( 一 )贫 困群体 内生发展 能力的 培育 力度 还不够。现阶段 农村贫 困人
的贡献 ,强调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社 入也会 随之增长 ;另一 种强调凭借雄 平 均水平。 目前职业技 能培训等提升
会 政 策 应 具 有 社 会 投 资 作 用 ,福 利 项 厚 的财政 实力 ,完全可 以 以社会保 障 农村贫 困群体人力资本政 策的突 出问
目具 有 生 产 性 和 投 资 性 取 向 。 通 过 良 对 弱势群体 生活兜底 。其实 ,这一争 题是 比较 “ 粗线条 ” ,缺 乏针对性 。 不 同 的农 民 最 需 要 、最 适 合 的 培 训 不 好 的 社 会 政 策 ,发 挥 经 济 生 活 中最 有 论 在 世 界 发达 国 家 和 地 区 发 展 进 程 中 活 力 成 员 的 积 极 性 ,使 一 个 国 家 成 为 普遍 出现 过。第一种观 点 ,学界称之 尽相 同 。年龄 、体 力、脑 力都是影 响
平 状 况 ,对 于 提 高 国 家竞 争 力 的 促 进 的条件 和机制 ,切 断社 会 问题发育 的 平 ,但对提高贫 困人 口自身能力和素 作 用 不 明 显 。 发 展 型 社 会 政 策 理 论 应 链 条 。 质 的 作 用 甚 微 ,甚 至 出 现 了 “ 养 懒
运而 生 ,基 本特征是使社会 政策具有
得还不够 。反贫 困政策主要是政府部 典 刘 易斯 模 型 的 现 象— — 不 同 年 龄 层
门 制定 ,由 行 政 力 量 来 推 动 实 施 ,贫 次 的农 村 劳动 力转 移 呈现 不 同 特 征 ,
三 是 采 取 更积 极 的 上 游 干 预 政 策 。发展 型社会 政策强调上游干预 ,
( 一 )注重人 力资本的积 累 ,增
强弱 势群体 的社会生产能力 。通过对 元 ,达 到中等富裕 国家和地 区水平 。
人力资本投 资提高素质 ,支持弱势群 有人认 为 ,在这样 的阶 段 ,不需要搞 口普遍 缺乏劳动技 能 ,科 学文化水平 体 进入劳动 力市场 ,从而成 为生产性 大 规 模 开 发 式 扶 贫 。有 两 种 观 点 比较 不 高 。 据 国 家 统 计 局 江 苏 调 查 总 队调
展 有 积 极 意 义 ,弱 势 群体 确 可 在 一 定
( 三 )注 重 从 中 长 期 战 略的 角 程 度上分享发展红 利 ,但存在扶贫效
观 点 ,学 界 称 之 为 “ 福 利 导定 中越 度入手制 定社会政策 ,强调 “ 上游干 果不持续 、返贫率 高等问题。第 二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