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

合集下载

《说“木叶”》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木叶”》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3段:关键还在“木”字。
第4段:常用场合是秋天,“木”含落叶因素。
第5段:用诗歌暗示性阐释“木”为什么有“落叶”因素。
第6段:“木”还会暗含微黄干燥之感。分析问题
第7段:“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
象是一字千金。
总结全文
概念辨析
活动2
对比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结合课文引用诗句,小组合作对比探究“木叶”“树 叶”“落叶”“黄叶”“落木”的区别,完成下表。
林庚
——高一语文·潘昌云——
明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合作探究,辨析重要概念。 2.思维发展与提升:提玄勾要,梳理层次思路。 3.审美欣赏与创造: 望字生画,感受木叶意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以致用,理解诗歌暗示。
破题式导入
《说木叶》是林庚 先生所写的一篇知识 性的文艺评论。
“说”属于 文体,本文是文艺随 笔(文艺短评); “ ”是文章论题, 本文是就古诗中“木 叶”意象进行分析说 理。
概念
季节
色泽
联想画面
木叶 树叶 落叶 黄叶 落木
秋季 四季 春夏之交 雨中秋季 秋、冬季
微黄 青绿 青黄 黄色 褐色、黄色
微黄树叶纷 纷落
一树的绵密 青绿
叶子飘落, 孤零或纷纷
满眼都是叶 子潮湿的黄
枯枝,叶子 孤零极少
概念辨析
联想
的 秋天气息,
感,

“木(叶)”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木它本身就 含有 的 因素,
梳理文本
段落2
段落大意。
①“木叶”是什么呢? ②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 “树叶”呢? ③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④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⑤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 ⑥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 “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精品课件】

二、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 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 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 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 明"(唐 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 《声声慢》)等。
二、预习检测 1、字音字形
袅袅 (niǎo) 灼灼 (zhuó) 涔阳 (cén)
窸窣 (xī sū)
照浦 亭皋 万应锭 迢远
(pǔ) (gāo)
(dìng) (tiáo)
褒 (bāo) 寒砧 (zhēn) 言筌 (quán)
2、词语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
五、课下小组作业: 选择一个常见的古诗词意象,搜集与之相关的诗句,下节
课进行课堂分享。
第二课时
一、古诗词常见意象分享(以小组为单位) 1、每个小组选派1-2名代表上讲台发言展示,各组之间互相学习。
2、小组展示之后,教师进行点评与补充。
补充: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抓住了意象也就把握 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所以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 是读懂作品的关键。
分析问题(4-6自然段)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 6、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总结全文(第7自然段):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说木叶》备课资料

《说木叶》备课资料

《说木叶》备课资料11.说“木叶”晨诵夜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唐)沈佺期①卢家少妇郁金堂②,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③。

白狼河④北音书断,丹凤城⑤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⑥注:①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

是继“四杰”之后的著名诗人,与宋之问齐名,号称“沈宋”,被誉为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是高宗和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以写应制诗而闻名。

②卢家句: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此句用其意。

郁金:郁金香,可浸酒涂壁,百合科,旧谓出大秦国,即今小亚细亚。

③辽阳:指今辽宁辽阳市附近地区,为东北边防要地。

④白狼河:白狼水,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

两《唐书》《奚传》说奚国国境南接白狼河,即此。

⑤丹凤城:一说因秦穆公女吹箫,凤降其城,故名,后便为京城之别称。

汉建章宫有凤阙,后世也借指帝城,唐代民居多在城南。

⑥谁为:为谁。

教(jiāo):使。

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一说指衣裳。

赏析:古意:托古以咏今的拟古之作。

诗题一作《古意呈乔补阙知之》;又作《独不见》,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这首诗是用乐府题目来写思妇愁怨的七律诗,故蘅塘退士把它编入卷六七言律诗,而不编入卷四七言乐府。

首联“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叙述简练,比兴自然。

卢家少妇,名莫愁,是南朝民歌《河中之水歌》里的人物,后用作少妇的代称。

起句借用《河中之水歌》的意境,言简意赅、精妙入微地介绍了思妇的身世和处境。

她的家庭环境华丽温馨,她的生活却冷落凄清。

“海燕双栖玳瑁梁”一句反衬,兴起了全篇无限绵绵的愁思。

她寂然独居空闺,哪里比得上相亲相爱双栖于梁上的燕子呢?颔联“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绘景抒情,情景相生。

深秋九月正是赶制征衣的季节,这此起彼伏之捣衣的秋声,声声撩人心绪。

那阵阵飘落的树叶,更使人触目伤怀,平添萧瑟之感。

说木叶文章结构层次

说木叶文章结构层次

1、林庚所著的议论性散文《说木叶》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它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地为读者讲述了古诗中“木叶”这一意向被广泛使用的原因。

”木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最早出现在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木叶“中”木"就是树的意思,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

有暗示意义,可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落叶,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凄清的艺术格调。

3、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一味想方方正正分析诗的人,读诗必将是顾此失彼的折磨——诗人跳跃的思维恰是调皮的小精灵,它不守理性的规则,自然也就不会顾及跌跌撞撞的老学究。

4、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

很值得一提的是,林先生没有摆出那种“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

《说木叶》教案(精选4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4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4篇)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要阅读、欣赏古代诗歌须了解有关意象的知识,领悟语汇产生固定的暗示意义的原理。

林庚先生的这篇《说“木叶”》为我们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说木叶教案,作者整理分享了4篇《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一等奖篇一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做到融会贯通。

3、注意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二课时一课时一、导入诗歌的语言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例子。

举“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明它们的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在的不同。

(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为什么一入诗,它们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情感内涵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说“木叶”》就知道了。

二、自由朗读全文,把重要字词句子摘录在书右。

三、默读全文,理清结构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两个。

3、(7)总结四、思考明确一个问题: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叫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五、作业: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第二课时一、导入:1、从上节课的问题开始,从国旗下讲话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说明思想是有传统的,而文化、文学也是如此。

〖2021年整理〗《说“木叶”》背景常识

〖2021年整理〗《说“木叶”》背景常识

《说“木叶”》背景常识一、作者介绍林庚(1910-2021),字静希,福建福州人,诗人、学者。

林庚的一生充满诗意。

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

此后,他陆续出版了几部诗集,被称誉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

现代诗人废名曾说:“在新诗当中,林庚的分量或者比任何人都要重些。

”他笔耕不辍,90岁高龄时还出了一本诗集。

由诗人而学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对楚辞和唐诗的研究是他的“双璧”。

他对唐诗做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

202140年代以来,他曾三度撰写中国文学史,其中《中国文学简史》作为高校教材流传至今。

主要作品有诗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

二、题目解说“说”是一种文体。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

《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

三、写作背景2021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

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

”本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解说,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四、资料链接君子如玉,谦逊之风常言说“做人”,而高境界的人不是“做”出来的。

曾经有这样一件事:中文系办一份学生刊物时,学生主编去找林老题字,林老爽快应允,还对当时这位才上大二的学生说:“看您什么时候方便。

下午行吗?”当他按约定时间赶到林庚寓所,林老已立在初春的寒风中等候,拿出写好题词的精美卡片,还抱歉地问学生:“年纪大了,不能写毛笔大字了,只能写几个钢笔小字。

不知道适不适合刊物用?”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林庚是一位真正的长者。

高中语文必修5第九课《说“木叶”》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5第九课《说“木叶”》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说“⽊叶”》是林庚写作的论述⽂章,收录在他的《唐诗综论》中。

本⽂为⼈教版⾼中新课标语⽂必修5第9课课⽂。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阅读。

1.⾼中语⽂必修5第九课《说“⽊叶”》课⽂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叶下。

”(《九歌》)⾃从屈原吟唱出这动⼈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们,许多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赋》说:“洞庭始波,⽊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歌》⼜说:“⽊叶下,江波连,秋⽉照浦云歇⼭。

”⾄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我们乃看见“⽊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叶”是什么呢?按照字⾯的解释,“⽊”就是“树”,“⽊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淮南⼩⼭的《招隐⼠》⾥⼜说:“桂树丛⽣兮⼭之幽。

”⽆名⽒古诗⾥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般的情况,⼤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们⽂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遇见“⽊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们似乎都不再考虑⽂字洗炼的问题,⽽是尽量争取通过“⽊叶”来写出流传⼈⼝的名句,例如:“亭皋⽊叶下,陇⾸秋云飞。

”(柳恽《捣⾐诗》)“九⽉寒砧催⽊叶,⼗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过问呢?⾄少从来就没有产⽣过精彩的诗句。

⽽事实⼜正是这样的,⾃从屈原以惊⼈的天才发现了“⽊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再⽤,熟能⽣巧;⽽在诗歌的语⾔中,乃⼜不仅限于“⽊叶”⼀词⽽已。

《说“木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木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了解 意象 对诗 歌鉴 赏有 什么 作用

诗歌功能:表情达意
“立象以尽意”
外部客观世界 意象 诗人主观世界
鉴 赏 切 入 口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 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离别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恨之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思念之情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郁达夫
那么,一片“木叶”里 又蕴含着什么样的禅机和联想呢?
林 庚
说木叶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著名诗人、
诗歌理论家、博古通今的文学史家,在文
学、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
具造诣。20世纪30年代,林庚在清华大学
读书,与吴组湘、李长之、季羡林号称清
忧愁情绪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脱俗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圣洁 坚贞
•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华园“四剑客”;晚年又与吴组湘、王瑶、
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林庚的研
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 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作者介绍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
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出版过《春野与窗》《北平情
歌》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集体备课教案2013.10.15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教学重点:
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
教学难点: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方式: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在古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

像“杨柳”这样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们。

感染着人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意思的。

二、认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把握全文大意。

阅读提示:“关键语句”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这些句子有助于理解文章,把握观点。

不同体裁的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有以下几类:(1)提示文章中心内容的句子,如中心句、文眼句;(2)表明作者的写作目的、观点态度和思想倾向的句子;(3)衔接上下文,既有过渡作用,又有概括作用,起到标明行文思路作用的句子。

总结归纳:
1、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设问:第一段引用诗句的作用是什么?答:从分析有典型意义的诗句出发,引出一个看法。


2、先说明“木叶”就是“树叶”,词义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3、诗人们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4、为什么“树叶”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5、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6、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这样前三段不仅说明“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而且开始触及其中的“奥妙”,于是有了第三段的末句: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个“木“字。

这一句也就成了下文的领起句。

分析“木”字要说明什么道理呢?抓住重要句子
7、首先我们似手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去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和末句:这就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8、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言外之意)和末句: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9、第六段的首句“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
色性。

这三段是阐述诗人们钟爱“木”的原因,从而揭示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最后一段作总结,说明诗歌中“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的。

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列举了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部分(4—6)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7)总结。

说明诗歌中“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的。

明确行文思路:写作思路是从个别到一般,即从分析诗歌中的具体语言现象入手,阐述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结合对诗句的品味辨析“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意味,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教学过程:
一、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

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树叶”,二者在概念上是完全一致的,那它们给人的感觉是否相同呢?(引导学生结合对诗句的品味分析答案)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再来看下面的诗句: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

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

明确:萧瑟、凄凉。

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分析“木”
适用场合:秋风叶落的季节
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

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在古诗中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单纯、开阔的秋的特点。

2、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给人以“落叶”的暗示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3、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让我们比较以下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

这就是“木叶”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4、小结:
“木”的艺术特征是: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单纯、开阔的秋的特点;微黄干燥单纯,带来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

而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密密层层的浓阴,褐绿色的树皮,充满生机、活力。

二、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2、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
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3、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

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三、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草”等。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梅”意象的艺术特点。

梅花梅花绝句
王安石陆游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

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辈子时光在匆忙中流逝,谁都无法挽留。

多少人前半生忙忙碌碌,奔波追逐,后半生回望过去,难免感叹一生的碌碌无为,恨时光短暂,荒废了最好的光阴。

我承认,给自己负担,就是难为自己。

不愿意放下,就是心态使然。

其实,你大可不必为了别人改变自己,为自己活着,才是真理。

从今天起,不愿意迎合的人,选择放手;卑鄙下流,虚情假意的损友,拒绝交往,只要随心随意,什么都不是难题。

要明白,他们走近你的世界,只想利用你,却从不顾及你的感受,既保持若即若离,又想无偿索求,时刻为难着你,美其名曰这是一份难得的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