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单元分析)
高一化学必修2 专题一 第二单元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苏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化学必修2 专题一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二、考点清单1. 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的不同作用力,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含义;2. 在选择题中会判断离子键、共价键;3. 了解离子键、共价键与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之间的关系;4. 初步知道极性共价键与非极性共价键的意义;5. 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知道氢键不是化学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对分子晶体的硬度与熔沸点有很大的影响。
三、全面突破知识点1:电子式:(1)概念: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2)电子式的应用:可以用电子式表示原子、分子、离子,甚至是物质形成过程。
①原子的表示方法见下图所示:②离子的表示方法见下图所示。
③物质的表示方法见下图所示:④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用“→”表示形成过程,左边写出各原子的电子式,右边写出形成物质的电子式,“+”表示两原子相遇,“”或“”表示电子得失的方向(只有离子键形成时才可用)。
如下图所示:(3)电子式的书写规律:在中学阶段,当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时,电子是以成单电子的形式均匀分布在元素符号的周围;当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时,先以单电子均匀分布在元素符号的周围,剩余电子以最多成对的规律分布在元素符号的周围。
(4)电子式的意义:①最外层电子数目即价电子构型;②推测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表现出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警示:①在电子式中的“·”或“×”并不是“电子的实际位置”或“电子的实际运动状态”;②在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中,失去的电子完全标注在得到电子的原子一边,同时要标出微粒所带的电荷,而在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中,共用电子对不属于任何一个原子,位于两个原子之间,偏向于得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一边。
【典型例题】例1. 下列电子式中正确的是()A. Na+:[Na]+B.C.D.题析:D点拨:在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时候,通常只把阴离子用方括号标出来并在括号的右上角标出所带电荷数,如D中的电子式表示法就是正确的,故A是错误的。
1[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课件
![1[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4c5060f5335a8102d2206c.png)
专题1 专题1 第二单元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 三、共价键 • 1.概念 . • 2.共价分子的表示 . • (1)电子式:如: )电子式: • HF ,N2: ,CO2: 。 • (2)结构式:原子间的一条短线表示一共用电子对,如 )结构式:原子间的一条短线表示一共用电子对, • HF: H-F ,N2: N≡N ,CO2: O=C=O , :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共价键
!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共价键 ( )
三、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
• 例2 下列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 例3 已知氯化铝的熔点为 已知氯化铝的熔点为190oC (2.02×105Pa),但它在 × , 180oC即开始升华。 即开始升华。 即开始升华 • (1)氯化铝是 离子化合物” ) (填“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 合物” 合物”)。 • (2)设计一个可靠的实验,判别氯化铝是离子化合物还 )设计一个可靠的实验, 是共价化合物。你设计的实验是 是共价化合物。 在其熔融状态下, 在其熔融状态下,试验其 • 是否导电,若不导电则证明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 。 是否导电,若不导电则证明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
名称 氯化氢 氯气 水
!
分子式
电子式
HCl Cl2 H2O NH3 CH4
氨气
甲烷
新 课 标 资 源 网
专题1 专题1 第二单元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 • • • • 三、共价键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共价键 1.概念 . 2.共价分子的表示 . 3.碳的化合物种类和数目繁多的原因 . 个电子,既难得电子又难失电子, (1)碳原子最外层有 4 个电子,既难得电子又难失电子, ) 个共价键。 一个碳原子可以和其他原子形成 4 个共价键。 • (2)碳原子之间可以通过一对、两对或三对共用电子对相 )碳原子之间可以通过一对、 结合,分别构成碳碳单键C-C,碳碳双键 C=C ,或碳碳三 结合,分别构成碳碳单键 , 键C≡C ; • (3)碳原子之间可以通过共价键彼此结合形成 碳链 ,也 ) 可以连接形成 碳环 。 • 4.化学反应的实质: .化学反应的实质: 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的化学键的形成的过程。 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的化学键的形成的过程。
专题五 第2单元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课件(共52张PPT)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第一册

专题五第2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课件(共52张PPT)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第一册(共52张PPT)专题5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课标定位素养阐释1.能说出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形成与特点,从原子、分子角度认识离子键和共价键,并能用电子式模型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及其形成过程。
2.能说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并能识别常见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3.能从化学键变化的角度和微观粒子组成的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一、离子键及离子化合物1.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钠原子和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和7,均不稳定。
即它们通过得失电子后最外电子层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分别形成Na+和Cl-,两种带相反电荷的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物质氯化钠。
2.离子键。
3.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2)常见类型。
①强碱:如NaOH、KOH、Ba(OH)2等。
②绝大多数盐:如NaCl、KNO3、NH4Cl等。
③金属氧化物:如Na2O、CaO、MgO等。
(3)表示方法。
①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离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如: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如,二、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1.共价键。
(1)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如用电子式表示Cl2的形成过程:(2)成键微粒:原子。
(3)成键元素:一般是同种或不同种的非金属元素。
2.共价分子和共价化合物。
(1)定义:原子间全部以共价键结合的分子叫作共价分子。
原子间全部以共价键结合的化合物,叫作共价化合物。
如H2O、CO2、SiO2等都是共价化合物。
(2)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3)结构式:将电子式中的一对共用电子用一条短线“—”表示的式子。
如下列物质的结构式为HCl:H—Cl,H2O:H—O—H,NH3: ,N2:N≡N。
(4)常见的共价化合物。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说课稿-新版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一、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专题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入手,介绍了元素周期律,引入到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最终要求学生从微观结构层次上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本单元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前一单元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律,学生的知识水平仍旧局限在单个微粒或单种元素的层面上,这一单元正是要帮助学生认识原子是怎么样构成物质的,了解微粒间存在的作用力,以便为下一单元学习从微观世界认识物质多样性而打好基础。
本节内容所涉及的是基本的、重要的化学理论知识,它将贯穿于整个化学的课程之中,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的优劣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后续学习,也将大大影响他们的化学自学能力。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1.知识和技能目标⑴理解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⑵理解共价键的概念,掌握共价键的形成,加深对电子配对法的理解,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简单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和分子结构;⑶了解有机物中碳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⑷能利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和物质的物理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对通过学习化学键形成过程,培养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⑵通过学习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培养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⑴培养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⑵培养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学习重点: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及概念。
学习难点:判别化学键的类型,以及电子式、结构式的书写。
【教学展开分析】一、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并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已经接触了较多的常见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因此,本单元内容实际上是对已学的具体物质的性质进行总结、归纳,使之上升到理论层面。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_图文-PPT资料47页

10×0200300400500 CCl4 相对分子质量
-150 ×CF4
-200 ×CF4
-250
四卤化碳的熔沸点与 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结论
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 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
练习 1、比较下列物质的沸点高低 HCl HBr HI
练习2、下列物质变化时,需克服的作用力不属于化
⑶ 非金属阴离子的电子式要标 [ ] 及“ 电荷数 ” ⑷ 离子化合物的书写就是阴阳离子的结合,但要 注意离子要分开写,不可合并。
[ 练习] 写出下列微粒的电子式:
硫原子,溴离子, 氯化钠, 氧化钠
·S·····
[ B·r·]: ··:
∶∶ ∶
[ ] [ ] Na+ ∶Cl×· - Na+ ×·O ×· 2- Na+
H-H Cl-Cl O=C=O N N
球棍模型
H2O 折线型
NH3 三角锥型
CH4 正四面体
CO2 直线型
training
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
书写要求:
1.每个原子均应达到稳定的结构 2.不加中括号[ ],不标正负电荷数 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距8电子稳定结构差几个 电子,就提供几个电子,并在此原子周围形成 几对共用电子对(即几个共价键)
讨论:只有非金属间才能形成共价键?
特殊:AlCl3、BeCl2
training
.. ..
training
..
. .. .. 一对共用电子对 H H :C. l:C..l: H C..l
..
两对共用电子对
........ ..
..
O
C
.O..
三对共用电子对
第二章 微粒间相互作用与物质性质(课件)高二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π键
沿轴方向“头碰头”
平行或“肩并肩”
轴对称
镜面对称
σ键强度大,不容易断裂
π键强度较小,容易断裂
共价单键是σ键,共价双键中一个是σ键,另一个是π键,共价三键中一个是σ键,另两个为π键。
σ键与π键的对比
说明:①一般情况下,σ键比π键牢固,但并不是所有分子中的σ键都比π键牢固
②并不是所有的分子都含有σ键
练习
3. 乙烷分子中,碳原子与碳原子间的化学键键长是 0.154 nm、键能是 347 kJ·mol-1。但是,在乙烯和乙炔分子中,碳原子与碳原子间的化学键键长分别是 0.134 nm 和0.121 nm,键能分别是 614 kJ·mol-1 和 839 kJ·mol-1。根据这些事实,分析乙烯和乙炔中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及分子的空间结构。
2.下列物质的分子中,既有σ键又有π键的是( )①HCl ②H2O ③N2 ④H2O2 ⑤C2H4 ⑥C2H2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⑤⑥
D
【解析】当两个原子间能形成多个共用电子对时,先形成一个σ键,另外的原子轨道只能形成π键。其中HCl、H2O、H2O2三种分子中只存在σ键;N2、C2H4、C2H2三种分子中既存在σ键,又存在π键。
B
【解析】CH4和NH4+为等电子体,都是正四面体结构,键角均为109.5°,A项不正确;NO和CO是等电子体,均为平面正三角形结构,B项正确;H3O+和PCl3价电子总数不相等,不是等电子体,C项不正确;B3N3H6结构与苯相似,也存在“肩并肩”式重叠的轨道,D项不正确。
每个sp3杂化轨道的形状也为一头大,一头小, 含有 1/4 s 轨道和 3/4 p 轨道的成分每两个轨道间的夹角为109.5°,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形
高一化学苏教版2教案: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含解析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单元规划本单元帮助学生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作用力,重点解释离子键和共价键,学习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认识不同共价键的键能各不相同,对物质的化学性质会有影响。
不同分子间的作用力各不相同,对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影响。
本单元从学生熟悉的物质——氯化钠入手,引入离子键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能形成典型的离子键.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式来形象地表示离子化合物,说明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从学生熟悉的物质—-氯化氢入手,引入共价键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非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能形成共价键。
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式来形象地表示共价化合物,说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以上的关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内容安排,通过氯原子既能与钠原子形成离子键,又能与氢原子形成共价键的事实,学生可以了解到化学键形成的本质原因与条件。
关于共价键的3个键参数,教材中只要求学习键能,要求能从共价键的键能角度,了解某些共价化合物的热稳定性,为学习《化学2》的第2专题“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打下基础。
大千世界,存在的物质有成千上万种,其中绝大部分是含碳元素的有机化合物,而组成这成千上万种物质的元素却只有100多种,原因是碳元素与氢元素、氧元素、氮元素等按照不同的原子数目比、按照不同的化学键、按照不同的空间结构,组合成了无数的物质,所以说碳原子所形成的共价键是很有特点的。
教材引导学生从几种典型的有机物的结构式归纳出碳的成键特点,为学习《化学2》的第3专题打下基础。
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分子之间,它也是微粒之间的一种作用力,它对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影响。
教材中将分子间作用力和物质的熔沸点高低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和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有具体的认识。
而且,教材中还介绍了氢键,使学生对一些特殊物质的反常的熔沸点有所了解,从而可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如冰为何浮在水面上。
学习这一单元,还将学习两种化学用语-—电子式和结构式,还将运用几种结构模型—-分子的比例模型、球棍模型和晶体的三维空间结构模型。
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2素材备课资料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Word版含解析

备课资料离子键离子键是由原子得失电子后,生成的正负离子之间,靠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
根据库仑定律,两种带有相反电荷(q +和q -)的离子间的静电引力F 与离子电荷的乘积成正比,而与离子的核间距d 的平方成反比。
即F=q +×q -/d 2,可见,离子的电荷越大,离子电荷中心间的距离越小,离子间的引力则越强。
正负离子靠静电吸引相互接近形成晶体。
但是,异号离子之间除了有静电吸引力之外,还有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斥力。
这种斥力,当异号离子彼此接近到小于离子间平衡距离时,会上升成为主要作用;斥力又把离子推回到平衡位置。
因此,在离子晶体中,离子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的离子,吸引力和排斥力达到暂时的平衡,整个体系的能量会降低到最低点,正负离子之间就是这样以静电作用形成离子键。
由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由于离子的电荷分布是球形对称的,因此,只要空间条件许可它可以从不同方向同时吸引几个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
如在食盐晶体中,每个Na +可同时吸引着6个Cl -;每个Cl -也同时吸引着6个Na +。
离子周围最邻近的异号离子的多少,取决于离子的空间条件。
从离子键作用的本质来看,离子键的特征是,既没有方向性也没有饱和性,只要空间条件允许,正离子周围可以尽量多地吸引负离子,反之亦然。
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互相结合,这种作用称为离子键。
例如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氧化镁的形成过程。
离子化合物大都由位于周期表左边的金属原子与位于周期表右边的非金属原子所组成。
然而离子化合物中的阴、阳离子也可分别由多原子的离子所组成。
常见的离子化合物如氢氧化钠(NaOH)中的氢氧根离子(OH -)即由两个原子所构成,碳酸钠中的碳酸根离子(-23CO )是由四个原子所构成。
常见的多原子阴离子还有硫酸根离子(-24SO )及硝酸根离子(-3NO )。
而氯化铵(NH 4Cl)中的铵离子(+4NH )是多原子阳离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单元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单元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单元分三个主题:
主题1(离子键)以氯原子和钠原子间通过电子转移形成离子键为例阐述离子键的形成过程;介绍电子式的书写规则,列举出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实例。
整个部分内容短小简洁,但主要知识要点用图示或表格的形式展现,较形象生动。
主题2(共价键)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教材仍是通过实例来介绍共价键的形成以及相关的概念,借助上一主题中学习的电子式,用电子式表示了常见的几种共价分子,同时引导学生交流与讨论在形成共价分子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怎样的变化,以理解形成稳定结构从能量角度的含义。
再学习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基础上,引入了结构式,并用图表的形成列举出常见几种共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最后再以碳原子为例,学习共价键形成的多样性,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主题2的内容较多,但教材的编写思路清晰,即共价键的概念—共价分子的表达(电子式和结构式)---由结构式引出共价分子的空间构型---运用结构式观察碳原子形成共价键的多样性。
本主题的内容与旧教材中介绍共价键相比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介绍了碳原子共价键的多样性,这一内容既是共价键理念的具体应用,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中有机物的多样性的关键点,是学生形成正确的物质观的基础内容,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打通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界限,都用化学键的理论理解各种物质内部微粒间的作用。
主题3(分子间作用力)以常见的几种物质的三态变化为例,阐述分子之间存在一种作用,这种作用影响物质的熔沸点等物理性质,再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举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微粒间作用
对物质的性质的影响是不同的。
分子间作用力不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只是作为一种微粒间的作用简单介绍。
二、目标分析
【课标内容】
(1)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2)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内容目标】
(1)通过交流与讨论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不同的作用,认识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
(2)利用教材中的图表讲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理解阳阴离子相互接近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作用以及形成离子键的条件。
(3)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图表学会电子式的书写,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分子。
(4)通过几个实例讲解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以及形成共价键的简单条件。
(5)通过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教材中的图表认识几个常见的共价分子的空间构型,并学会结构式的书写。
(6)运用球棍模型以碳原子为例,认识共价键的多样性。
(7)通过交流与讨论认识分子间作用力。
三、重难点分析
关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构成微粒以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分子都是本单元的重点。
学生在学习离子键的形成条件(活动的金属和活动的非金属原子之间可以形成离子键)时容易忽略“活动”,或者说是对“活动”这个词理解不好,容易理解成只要是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间就可以形成离子键。
这是离子键教学一个难点。
关于电子式的教学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关于离子的电子式的书写,教材中只用了个几例子说明,并未用文字表述,学生在学习时也会感到困难。
主题2共价键难点较多,其中一个是关于共价键的形成,由于教材只用了几个例子说明一些分子之间存在共价键,如何将具体情况抽象成一般的规律,学生较难独立完成这一过程,而且还要将一般规律推广到其他物质,学生更感到困难。
另一个难点是关于共价分子达到稳定结构的理解和表达,学生往往是理解较好,而实际表达不对,其最典型的例子是用电子式表示共价键,学生一般很难一次就学会,特别是像CO2分子等较为复杂的分子,学生掌握情况不好。
还有,学生很容易将结构式与真实分子的空间构型联系起来,导致错误认识。
物质中微粒间的作用类型与物质性质的关系是本单元的总结,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究竟什么样的物质内部存在离子、是否是有离子一定能导电、是否是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有离子、分子间作用力和化学键究竟有什么区别等等问题在学习完分子间作用力后,其实学生不是很清楚,甚至可以说是很混乱,需要小结和归纳。
四、实验研究
(说明:单元没有实验安排)
五、教学建议
关于化学键概念的教学,要特别讲清概念的内含,为主题3分子间作用力的教学打基础。
1.关于离子键形成的教学,要用好教材中的图表,理解氯化钠形成的过程。
同时复习《化学2》中关于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一般特点,从中体会活动金属与活动非金属之间才能形成离子键。
电子式书写的教学要循序渐进,先学习原子的电子式书写,然后再学习阴阳离子的电子,最后再介绍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2.关于共价键形成的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教材中用了几个具体的实例说明这一问题,由于学生知识储备较少,只能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进行。
同时,用好教材中的“交流与讨论”,理解形成共价分子时各原子达到稳定结构,但稳定结构未必是8个电子,像氢原子就只有两个电子。
为了使各原子达到稳定结构,每个原子究竟应形成几个共用电子对,是
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教师可以在举几个例子后要求学生自己试着书写几个常见物质的电子式,然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再请同学写在黑板上,全体学生共同评判,使学生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再书写电子式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式的教学,使学生体会简洁的美,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但是,学生可能会误将结构式看成是原子在空间的排列,此时展示几个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指出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的关系以及与真实分子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模型,培养学生将真实的分子抽象成模型的能力。
关于碳的共价键的多样性教学,是教材的一大特色。
教师可以展示几种常见有机物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引导学生思考碳原子成键的多样性,这一内容能比较顺利完成。
3.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教学,可以例举出几个实例,让学生体会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它对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影响。
关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不同的教学,要用好教材中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但不宜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