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二元和三元组分给体- 受体(D-A)型聚合物的性能研究
d-a体系促进电荷分离_理论说明以及概述

d-a体系促进电荷分离理论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D-A体系(Donor-Acceptor体系)是一种常见的材料结构,由给体(Donor)和受体(Acceptor)分子组成。
近年来,研究表明D-A体系能够促进电荷分离,这对于光电转换、有机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是引言部分,概述了D-A体系的基本定义和组成,并介绍了文章的目的。
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D-A体系及其特性。
第三部分深入探讨了电荷分离的理论说明,包括电荷分离机制简介、D-A体系促进电荷分离的原理以及相关实例和案例分析。
第四部分则围绕实验验证与应用前景展望展开,包括实验验证方法及结果展示、应用前景及潜在应用领域探讨,以及可能存在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总结了主要的研究结果,并探讨了D-A 体系促进电荷分离的意义与启示,并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研究建议或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阐述D-A体系促进电荷分离的理论说明及其潜力。
通过对D-A体系的介绍,深入探讨其对电荷分离机制的影响,并展示相关实验验证结果和应用前景展望,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启示,并为未来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2. D-A体系介绍2.1 D-A体系的定义D-A体系是指由给体(donor)和受体(acceptor)组成的一种分子或材料系统。
其中,给体负责提供电子,而受体则接受这些电子。
通过电荷转移作用,D-A体系可以实现电荷的分离和传输。
2.2 D-A体系的组成D-A体系由两个基本元素组成:给体和受体。
给体通常是具有富电子性质的分子或材料,具有很容易失去电子的特点。
而受体则是具有亏电子性质的分子或材料,具有能够吸收电子并形成稳定状态的能力。
2.3 D-A体系的特性D-A体系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强烈共价作用:给体和受体之间通过强烈的共价作用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结构。
- 亚稳态结构:D-A体系通常会形成一种亚稳态结构,在光激发下能够达到更加稳定且长寿命的激发态。
数论中二元二次型理论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数论中二元二次型理论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胡俊美;贾随军
【期刊名称】《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33)4
【摘要】二元二次型理论是数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且与初等数论中许多最优美的定理有关.通过研究原始文献,系统分析了二元二次型从最初萌芽到形成独立完整的研究对象的历史过程,揭示了数学中化特殊为一般、变具体为抽象、从个别对象到分类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对其他数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总页数】6页(P14-19)
【作者】胡俊美;贾随军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数理系,河北石家庄050043;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9;O11
【相关文献】
1.热弹性力学边界元中二次元的几乎奇异积分计算 [J], 周焕林;牛忠荣;王秀喜;程长征
2.“换元、对称、联想”思想方法在高中二次函数解题中的运用 [J], 杨佳璇
3.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二元和三元组分给体-受体(D-A)型聚合物的性能研究[J], 王雪娇;徐炜娟;王建军;袁建宇;;;;
4.求解动态有限元法中二次矩阵特征值问题的迭代摄动法 [J], 桂国庆;张维奇
5.裂缝孔隙介质中二相驱动问题的沿特征线修正的有限元—混合元格式及其理论分析 [J], 芮洪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有机太阳能电池阴极界面修饰与三元非富勒烯受体性能的研究

有机太阳能电池阴极界面修饰与三元非富勒烯受体性能的研究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由于其前所未有的特性而备受关注,相比于无机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有着独特的优势,例如重量轻,可折叠性,耐磨性,生物相容性,并且易于混合在曲面上。
然而,相比于无机太阳能电池来说,有机太阳能电池最大的劣势还是效率较低,不利于商业化发展。
因此,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一个是改善界面,另一个是利用三元策略提高器件性能。
本文主要利用三个体系的工作来详细阐述:首先,我们将两种富勒烯界面FPNOH和FBPNOH应用于PTB7-Th:PC<sub>71</sub>BM体系中,并通过热退火和溶剂退火两种方式对界面进行处理,基于ZnO为界面的标准器件的效率为8.30%,而退火后的基于富勒烯界面的器件效率都要高于ZnO界面器件,特别是FPNOH富勒烯界面,在经过溶剂退火之后,最高器件效率可以达到10.05%。
说明溶剂退火这种界面处理是非常有效的提升器件效率的一种方式。
其次,为了更加有效的提高器件效率,我们使用了常用的三元策略,我们将强结晶性的小分子RTCN加入到聚合物体系PTB7-Th:N2200中,形成三元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RTCN的加入既能拓宽光谱的吸收,也能利用RTCN的强结晶性有效的改善相分离,相比于二元结构3.9%的器件效率,三元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最优效率可以达到5.6%。
因此,引入强结晶RTCN作为受体材料,有利于在共混物膜中形成合适的相分离,形成平滑的能量梯度和良好的共混物形态,可以抑制双分子电荷重组,从而导致更有效的电荷产生和传输,最终导致器件效率的明显提升。
最后,为了更好的探究三元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我们将基于PDI单元的小分子受体2PDINB加入到聚合物体系PTB7-Th:N2200中,其中N2200是基于NDI单元的聚合物受体,两个平面性很强易于聚集的非富勒烯受体结合却能得到良好的相分离形貌,这为我们后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D-A型共轭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性能研究与优化的开题报告

D-A型共轭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性能研究与优化的开题报告一、研究目的和意义随着能源需求增加和传统化石燃料的日益稀缺,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太阳能电池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具有环保、清洁、可再生等特点。
目前,高效率的太阳能电池研发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其中D-A型共轭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因其优异的光电转换性能成为了一种研究热点。
本研究旨在探究D-A型共轭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性能与优化方法,为该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做出贡献。
二、研究内容1. D-A型共轭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2. D-A型共轭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关键性能指标及测试方法3. 影响D-A型共轭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因素分析和优化措施研究4. 实验验证和性能测试,对比不同材料、结构和加工方法对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5. 根据实验结果,优化D-A型共轭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提高其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三、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与资料收集:采集国内外针对D-A型共轭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报告、论文和相关资料,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2. 实验设计:根据文献和资料的分析,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包括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测试及性能评估。
3.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原料的准备、聚合物制备、涂敷和器件制备等实验操作。
4. 性能测试:对样品进行光电性能测试,包括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密度、填充因子和转换效率等参数的测试。
5. 数据分析和优化策略: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探究影响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提出优化策略和方法。
四、预期结果1. 对D-A型共轭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性能指标有全面深入的认识。
2. 探究和验证影响D-A型共轭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提出优化策略和方法。
3. 优化D-A型共轭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提高其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可再生能源技术。
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常见的聚合物小分子受体

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常见的聚合物小分子受体有机太阳能电池,这个词一听就让人觉得有点高大上。
咱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把阳光变成电的魔法。
这背后呢,少不了那些可爱的聚合物小分子受体。
听起来有点复杂,其实就像家里做菜,食材搭配得当,才能做出美味佳肴。
聚合物小分子受体就像是那关键的调味料,让整个有机太阳能电池变得更加美味,嘿嘿,科技也是可以很有趣的。
说到聚合物小分子受体,首先得提的就是那种它们的柔韧性。
哎呀,想象一下,像是在舞池中翩翩起舞的舞者。
它们不拘一格,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真的是很有才华。
有些小分子受体就像是灵活的小精灵,能够在光照下迅速捕捉阳光中的光子,然后把这些光子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真是个小能手。
有的受体还可以通过改变化学结构来优化光吸收,简直是个化学界的变色龙,变化多端。
再来说说这些小分子受体的种类,咱们常见的有一些像是聚(3己基噻吩)和聚(2,5二噻吩)。
听上去有点拗口吧?但是它们可是有实力的角色。
它们的分子结构就像是积木,可以拼出不同的组合,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电池性能。
聚(3己基噻吩)就像是阳光下的金色麦田,吸收阳光的效率可高了。
而聚(2,5二噻吩)则像是安静的湖水,稳定性特别好,不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光有这些小分子受体可不够,咱们还得有个好搭档,通常是那些小分子供体。
想想看,这就像是一个乐队,受体负责吸收阳光,供体则负责把能量传递下去。
受体和供体之间的配合就像是默契的双人舞,彼此之间不离不弃。
这样,整个有机太阳能电池才能高效运行,发出强烈的电流,嘿,你瞧,科技的美妙之处就在这里。
说到这里,咱们还得提一下这些聚合物小分子受体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科技就是那么调皮捣蛋,特别是在大规模生产的时候。
某些小分子受体虽然在实验室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一到实际应用中就可能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光稳定性不足,时间长了之后,性能就下降。
就像你在海滩上晒了一整天,结果回家后发现皮肤变得红红的,怪不得大家总是说“没事别晒太阳”。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一、引言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利用有机聚合物作为光吸收材料和电荷传输材料的太 阳能电池。与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相比,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具有成本低、重 量轻、可弯曲等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对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 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现状
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中,科研人员从材料筛选、制备方法探索到性能评 估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目前,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已经达到了10%以上,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四、研究方法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理论分析主要采 用计算化学和量子力学的方法,对聚合物材料的能级结构、电子迁移率、激子 扩散等性质进行计算和模拟。实验研究则主要采用材料合成、制备工艺优化、 性能评估等方法,对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性能进行优化和提高。
目前,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如何提高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光 电转换效率、如何优化晶体管结构以及如何实现大面积、高精度言
目录
02 二、研究现状
03 三、关键技术
04 四、研究方法
05 五、未来展望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与 应用前景
随着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渴求日益增长,太阳能电池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 域。其中,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光伏器件,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 泛。本次演示将详细介绍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关 键技术、研究方法以及未来展望。
2、晶体管结构:晶体管结构对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在晶 体管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载流子传输路径的优化以及电极接触面积的扩大 等因素。此外,晶体管结构的稳定性也是影响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稳定性的重要 因素。
3、制备工艺:制备工艺对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理想的制备工艺应能够在保证制造成本的前提下,实现大面积、高精度、高稳 定性的制备。目前,常见的制备工艺包括真空蒸发镀膜、溶液浇铸、喷墨打印 等。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概述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1.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有机/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入射到半导体的异质结或金属半导体界面附近产生的光生伏打效应(Photovoltaic)。
光生伏打效应是光激发产生的电子空穴对一激子被各种因素引起的静电势能分离产生电动势的现象。
当光子入射到光敏材料时,光敏材料被激发产生电子和空穴对,在太阳能电池内建电场的作用下分离和传输,然后被各自的电极收集。
在电荷传输的过程中,电子向阴极移动,空穴向阳极移动,如果将器件的外部用导线连接起来,这样在器件的内部和外部就形成了电流。
对于使用不同材料制备的太阳能电池,其电流产生过程是不同的。
对于无机太阳能电池,光电流产生过程研究成熟,而有机半导体体系的光电流产生过程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在光电流的产生原理方面,很多是借鉴了无机太阳能电池的理论(比如说其能带理论),但是也有很多其独特的方面,现介绍如下:一般认为有机/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过程包括:光的吸收与激子的形成、激子的扩散和电荷分离、电荷的传输和收集。
对应的过程和损失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过程和入射光子损失机理光吸收与激子的形成当太阳光透过透明电极ITO照射到聚合物层上时,不是所有的光子都能被聚合物材料所吸收的,只有光子能量hν大于材料的禁带宽度E g时,光子才能被材料吸收,激发电子从聚合物的最高占有轨道(HOMO)跃迁到最低空轨道(LUMO),留在HOMO中的空位通常称为“空穴”,这样就形成了激子,通常激子由于库仑力的作用,具有较大的束缚能而绑定在一起。
对于入射到地面的太阳光谱从其能量分布来看,大约在700nm处能量是最强的,因而所使用的激活层材料其吸收光谱也应该尽量的接近太阳的辐照光谱,并且在700nm处达到最强的吸收,这样有力于激活层材料对光的吸收和利用。
但是从目前研究的聚合物材料来看,其吸收光谱均不能与太阳光谱很好的匹配。
d-a型共轭聚合物光催化材料的分子水平调控策略

d-a型共轭聚合物光催化材料的分子水平调控策略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人们对环境友好材料和新能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在这样的背景下,光催化材料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d-a型共轭聚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光催化材料,其分子结构的设计与调控对其光催化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分子水平出发,探讨d-a型共轭聚合物光催化材料的分子水平调控策略。
一、d-a型共轭聚合物的光催化机理1. d-a型共轭聚合物的结构特点d-a型共轭聚合物是由给体单元(donor)和受体单元(acceptor)交替排列构成的共轭聚合物。
给体单元通常是含有丰富电子的芳香烃类结构,而受体单元则是结构较小、电子亲和性较强的单元。
这种结构特点使得d-a型共轭聚合物在光照条件下,能够吸收光能并产生激子,最终转化为电子-空穴对,从而实现光催化反应。
2. 光催化机理在d-a型共轭聚合物的光催化反应中,光能的吸收激发了共轭系统中的电子,形成了激子。
随着激子的扩散和分离,电子和空穴会被转移到材料的界面上,并参与光催化反应。
其中,受体单元的电子会转移到给体单元,而空穴则会在受体单元中留下。
这些电子-空穴对参与了光解水、光还原CO2等重要光催化反应,从而实现了能源的转化和环境的净化。
二、分子水平调控策略1. 分子结构的设计在d-a型共轭聚合物的分子水平调控中,首先是要对其分子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
通过在共轭链上引入不同的给体单元和受体单元,可以调控共轭体系的电子结构和能级,从而实现光电子的有效传递和分离。
还可以利用共轭聚合物的分子内旋打的方式,调控分子的构象,提高其在光催化反应中的效率。
2.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调控在分子水平调控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引入表面活性剂、溶剂共混等手段,可以有效调控d-a型共轭聚合物在溶液和固态中的聚集行为。
这种调控可以改变分子的取向和排列,从而优化其在光催化反应中的光吸收和载流子传输性能。
3. 材料后处理的调控除了在合成阶段对分子结构进行设计和调控,材料的后处理也是不可忽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terial Sciences 材料科学, 2018, 8(1), 1-10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8 in Hans. /journal/mshttps:///10.12677/ms.2018.81001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of Binary andTernary Donor-Acceptor ConjugatedPolymer for Photovoltaic ApplicationXuejiao Wang1, Weijuan Xu1, Jianjun Wang1, Jianyu Yuan21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of Chemistry,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Materials Science,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2Jiangsu Key Laboratory for Carbon-Based Functional Materials & Devices, Institute of Functional Nano & Soft Materials (FUNSOM),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Received: Dec. 4th, 2017; accepted: Dec. 21st, 2017; published: Jan. 4th, 2018AbstractNarrow band gap D-A conjugated polymer P1 and D1-A-D2-A ternary conjugated polymer P2 with regioregular backbone structure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By precisely controlling the ar-rangement of the third building block, the polymer properties can be comprehensively and deli-cately tuned, resulting in more balanced optical bandgap and 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HOMO) energy levels, planar structure and strong intermolecular packing. Here, the influence of third unit on material microcosmic and macrocosmic properties was examined exclusively. By using [70]PCBM as the electron acceptor, the optimized polymer solar cells without any additive demonstrated an increased open circuit voltage (V oc), short-circuit current density (J sc) and fill factor (FF) in ternary polymer P2 based device, and a best PCE of 5%, which i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in comparison with D-A polymer P1 based device.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ternary molecular designing strategy and may achieve control of desirable device properties by optimizing molecular structure in the future.KeywordsTernary Conjugated Polymers, Polymer Solar Cells, Morphology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二元和三元组分给体-受体(D-A)型聚合物的性能研究王雪娇1,徐炜娟1,王建军1,袁建宇21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江苏苏州王雪娇 等2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FUNSOM),江苏省碳基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江苏 苏州收稿日期:2017年12月4日;录用日期:2017年12月21日;发布日期:2018年1月4日摘要本项研究中,我们设计制备了窄带隙给体–受体(D-A)型二元共轭聚合物P1和具有规整主链结构的D1-A-D2-A 型三元共轭聚合物P2。
通过精确地控制共轭聚合物的主链结构的单元分布,聚合物的光学和电学性质得到了精确的调控。
形成窄光学带隙的同时降低了聚合物的最高电子占据态能级(HOMO),增强了分子主链的共平面性以及聚合物分子间的π-π堆积。
在本工作中,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了这种结构规整型三元共轭聚合物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以三元聚合物P2为电子给体,富勒烯衍生物PCBM 作为电子受体,在没有任何添加剂的条件下,相比于基于二元聚合物P1的电池器件,基于P2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获得了显著提高的开路电压(V oc ),短路电流(J sc )和填充因子,并由此得到了最高5%的光电转换效率(PCE),这一结果相对于以D-A 结构的P1聚合物为基础制备的器件有了很大提高。
我们的结果证明了三元组分聚合物的设计策略的重要性,对进一步提高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三元共轭聚合物,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形貌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1. 引言给体–受体(D-A)型有机共轭材料已经被广泛的研究并大范围的应用于有机光电器件中,例如发光二极管(LEDs),场效应晶体管(FET)和光伏电池(PV) [1]。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D-A 型共轭聚合物的发展已经为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提高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众多成功的案例的证明新型聚合物的设计和制备是提升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重要途径[2]。
在聚合物主链中,给电子单元(D)和拉电子(A)单元采用交替连接方式,进而D-A 之间的推拉电子效应,会显著增强了分子内的电荷转移(ICT)和电子离域键结构[3]。
因此,通过引入不同结构的单元,可以有效的调控聚合物材料的物理、化学和光学性能。
最近,通过对聚合物给体材料进行深入有效的结构优化,基于聚合物的邮件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已经突破13%[4]。
前期的众多研究已经表明合理的分子结构设计在增强材料吸收、电荷传输、电学能级、优化混合形貌和提高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上有巨大的帮助[5] [6] [7] [8]。
在本项研究中,为了进一步探究二元和三元组分D-A 共轭聚合物的差异,我们首先成功制备了两种新型的共轭聚合物:基于DTS (dithienosilole)和FBT (fluorobenzo[c][1,2,5] thiadiazole)的传统二元组分D-A 共轭聚合物P1,基于DTS ,FBT 和BDT (benzodithiophene)的三元组分结构规整型D1-A-D2-A 共轭聚合物(如示意图1所示)。
在这本项工作中,我们系统深入地研究了第三种结构单元对聚合物材料的微观和宏观性能的影响力。
并重点探究了两种聚合物在如下性能中的差异:1. 光学和电化学性能;2. 光伏性能;3.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活性层形貌。
我们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具有不同主链结构的三元共轭聚合物P2王雪娇 等Scheme 1. The synthetic route of polymer P1 and P2示意图1. 聚合物P1和P2的合成途径有着更平衡的光学带宽和最高占有电子轨道(HOMO)能级,固体薄膜中的分子排列和取向得到显著增强。
最终在聚合物–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中,聚合物P2实现了最高5%的光电转换效率(PCE),相比于传统的二元组分聚合物P1 (PCE = 2.9%)性能显著提升。
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聚合物主链结构的系统研究为理解三元组分聚合物的进一步设计和优化提高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相信对进一步提升具有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性能具有一定的帮助。
2. 实验部分2.1. 材料和设备中间体5,5’-bis(trimethylstannyl)-3,3’-di-2-ethylhexylsilylene-2,2’-bithiophene (M1), 5,5’-bis[4-(7-bromo- benzo[2,1,3]thiadiazole)]-3,3’-bis(2-ethylhexyl)silylene-2,2’-bithiophene (M2)和2,6-Bis(trimethyltin)-4,8-bis(5- (2-ethylhexyl)thiophen-2-yl)benzo[1,2-b:4,5b’]dithiophene (M3) [9]根据之前的文献合成。
核磁共振(NMR)谱通过Varian 500 MHz 分光仪测试,循环伏安测试在氮气中通过标准三电极进行。
碳工作电极,Ag/Ag +参比对电极和铂对电极,电解质溶液为掺入0.1 mol/mL 的四丁基六氟磷酸铵的无水乙腈溶液,扫描速度为50 mV/s ,测试内标为二茂铁,二茂铁/二茂铁离子(Fc/Fc +)的真空能级为−4.8 eV 。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由PerkinElmer model Lambda 750进行测试。
二维广角掠入X 射线衍射(GIWAXS)测试在斯坦福同步辐射光源中心完成。
原子力显微镜(AFM)测试设备为Asylum 公司的MFP 3D AFM 仪器。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设备为Tecnai G2 F20 S-Twin 。
2.2. D-A 共轭聚合物P1的合成在氩气保护下,将M1 (85 mg, 0.114 mmol),M2 (100 mg, 0.114 mmol),三邻甲苯基膦(8 mg, 0.032 mmol),和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4 mg, 0.004 mmol)溶解于无水甲苯/DMF (5/0.5 mL)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