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香蕉》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分香蕉》(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

《分香蕉》(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

分香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简单除法的运算方法;2.学生能够将除法运算应用于实际问题;3.学生能够培养学习中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简单除法的运算方法。

难点:将除法运算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香蕉吗?如果你们家里有一些香蕉,你们想要把香蕉平分给你们班上的同学,该怎么办呢?”引入到学习除法的话题。

2. 示范演示教师通过示范演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除法,以及使用除法进行运算。

演示内容如下:教师说:“我们刚刚提到了,如果你们家里有一些香蕉,你们想把香蕉平分给整个班级的同学,该怎么办呢?”教师将5个香蕉分成了3份,问学生:“这里有5个香蕉,我们想要把它们平分成3份,请问每份应该分配多少个香蕉呢?”学生有各自的猜测,教师逐一询问,引导学生用除法来计算,教师展示如何使用除法进行计算:5 ÷ 3 = 1余2。

3. 小组活动教师提供5个香蕉和若干个空碗给学生,带领学生完成以下小组活动:任务一:将5个香蕉平均分配给小组同学,计算每个同学可以分到几个香蕉。

任务二:有3个同学过来,每个同学要拿到2个香蕉,你们需要拿几个碗来分香蕉?在小组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操作来体验除法的应用过程。

4. 讲解知识点教师针对小组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如计算过程中出现的余数该怎么处理。

5. 练习巩固练习题目:1.26 ÷ 4 = ?2.39 ÷ 6 = ?3.50 ÷ 7 = ?4.18 ÷ 3 = ?5.29 ÷ 5 = ?6. 总结提高教师进行知识的总结,强化学生对于除法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评价1.教师根据学生在小组活动和练习中的表现,及时反馈并给予指导;2.对于掌握不够扎实的学生,教师进行差异化学习,针对其问题实施个别辅导;3.教师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加强对知识点的自我理解和掌握。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分香蕉》5篇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分香蕉》5篇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分香蕉》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分香蕉》精选5篇(一)教案主题:分香蕉班级:小班(3-4岁)活动目标: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注意力,锻炼他们的身体协调性。

活动准备:- 多个香蕉(每位幼儿一个)- 多个小筐或盒子(数量与香蕉相同)- 音乐播放设备(如音响)- 活动区域(教室或室外区域)活动步骤:1. 说明活动规则:- 将多个小筐或盒子放在活动区域一侧,每个筐或盒子里放一个香蕉。

- 幼儿按照老师的指示携带一个筐或盒子,同时跑向另一侧的终点,并把香蕉放入终点筐或盒子中。

- 活动开始时播放音乐,结束时停止音乐。

2. 练习示范:- 老师先示范一遍。

拿一个香蕉放入一个筐或盒子中,然后跑向终点,把香蕉放入终点筐或盒子中。

- 强调动作的准确性和迅速性。

3. 实施活动:- 让每位幼儿依次携带一个筐或盒子,跑向终点,并将香蕉放入终点筐或盒子中。

- 鼓励幼儿们在跑动中互相帮助和鼓励,增强合作和团队意识。

4. 观察评价:- 在活动过程中观察幼儿的表现和动作是否准确,能否与其他幼儿进行合作和交流。

- 大声表扬幼儿的努力和表现。

5. 活动结束:- 结束时停止音乐,感谢幼儿的参与和表现。

- 回顾活动的目标,并提醒幼儿们合作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活动延伸:- 可以在活动结束后展开一次小组讨论,询问幼儿他们是如何协作完成任务的,鼓励他们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受。

- 进一步延伸活动,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中的幼儿携带一个筐或盒子,通过互相合作和交流,将香蕉运输到指定的终点。

- 将活动场景变换成室外环境,增加幼儿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合作能力。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分香蕉》精选5篇(二)活动名称:垃圾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对垃圾分类和环保的意识;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3. 启发学生关于垃圾利用和再利用方法的创新思维。

活动准备:1. 标签纸和笔;2. 不同种类的垃圾(可准备废纸张、塑料瓶、玻璃瓶等);3. 垃圾箱。

《分香蕉》教学设计

《分香蕉》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分香蕉》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结合“分香蕉”的具体情境与经验,理解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会用除法算式记录等分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 知道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 会用除法算式表示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初步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用除法算式记录等分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准确地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师:孩子们,爱吃香蕉的小猴欢欢今天摘了许多香蕉,快帮它数一数有多少根吧?你们数的真好,一共有12 根香蕉,欢欢要把香蕉平均分给它的伙伴们,可以怎样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小猴一起来分香蕉(师板书:分香蕉)二、直观操作数学表达(一)分物活动提供模型支撑1. 师:孩子们,你们每个人手里都有12 根小棒,那如果1根小棒代表一根香蕉,现在请你动手试一试,使每份同样多,想想可以怎样分?(学生动手分小棒)后指生演示汇报:学生出现了如下分法:1.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 份,每份有6 根2.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 份,每份有4根。

3.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4 份,每份有3根。

4.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 份,每份有1根。

5.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6 份,每份有2 根。

2. 师:“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观察这幅图,也可以看成每6根1份,平均分成2 份”接着,让学生对着其他分法的图模仿说一说,还可以怎样分?引导学生用“每几根1 份,可以分成几份”的句式自己说一说)(二)抽象除法算式建立数学模型重点理解12吃=6 (根)师:同学们把12 根香蕉平均分的方法有这么多种,像这样的问题(师用手指着板图),我们都可以用一种新的算式来表示,那就是除法算式,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除法。

(师边叙述边放动态课件边板书12^2=6(根))12根香蕉,平均分给2只小侯,可以用12吃来表示,每只猴子分到几根香蕉呢,结果是多少呢?用等号连接,每只猴子分得6根香蕉,在等号后写6.这样就是说= 号前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号后表示分得的2.说出算式中每个数的意思。

《分香蕉》教案

《分香蕉》教案

分香蕉教案一、教案背景•课程名称:分香蕉•适用年级:小学一年级•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分香蕉的方法和步骤。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二、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香蕉–刀具(刀或剪刀)–盘子–筷子2.教学环境:–教室内桌椅3.教学方法:–指导教学: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任务。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觉资料或实物让学生对香蕉感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香蕉分成几段。

2.操作展示(10分钟)–老师将香蕉放在桌子上,展示如何将香蕉切割成两段。

–老师解释切割的方法和步骤,并请学生观察老师的操作。

3.学生操作(15分钟)–将学生分组,每组3-4人。

–每组给一段香蕉和一把筷子。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分别拿起香蕉和筷子,尝试将香蕉切割成几段。

4.分享总结(10分钟)–老师让每组学生将切割好的香蕉放在盘子上,并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成果。

–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并进行总结归纳。

四、教学评价1.学生观察力:观察老师的操作并理解切割方法和步骤。

2.学生动手能力:能够使用筷子将香蕉切割成几段。

3.学生合作意识:能够分组合作完成任务,并与组员分享自己的成果。

五、教学拓展学生可以尝试将香蕉切割成更多的段,或者将香蕉用刀切割成不同的形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案的设计,学生在观察、动手和合作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分享精神。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学生切割香蕉不够准确或操作不规范的情况,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纠正。

另外,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教师要提前做好相关的安全提示工作。

《分香蕉》教案(精选14篇)

《分香蕉》教案(精选14篇)

《分香蕉》教案(精选14篇)《分香蕉》篇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38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

过程性目标: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及自制(author ware)。

学具准备:香蕉图片12张,小棒1袋。

教学过程:一、新课前交流。

(1分钟)教师:今天呀,老师要和大家一块儿来逛逛,快乐的数学乐园。

里边有好玩的、好看的、当然还有好吃的。

有很多水果,你能告诉老师,你最喜爱吃什么呀?学生:(3名学生回答)二、新授课。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1分钟)1、分2份。

(重点:认识除号及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用除法算式表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会读除法算式。

)教师:有没有谁喜爱吃香蕉啊?你为什么那么喜欢吃香蕉啊?这儿就有许多好吃的香蕉,一共有12根,你知道吗?小猴子也很喜爱吃香蕉,这可怎么办?怎么分呀?学生: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

两只猴子都高兴地吃上了6根香蕉。

教师: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两只猴子都高兴。

那我们就来帮小猴分香蕉吧,我们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看看每份是不是6根?(屏显: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学生操作: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1分钟)教师:(“大眼睛,看老师。

”)告诉大家,你分香蕉的结果。

学生口答:每份6根香蕉。

(屏显:每份6根香蕉)(1分钟)教师:大家摆得快,分得好,小手灵巧极了。

老师特别要表扬刚才的那们同学,他真了不起,不用摆小棒就知道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真能干,我们要向你学习,你能给我们说说,没有摆小棒,你又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口答。

加法、减法等。

2、认识除号。

(1分钟)教师:真是好想法。

同学们,如果我们都没有了小棒可怎么办?大家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能知道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的?学生:口答。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分香蕉》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分香蕉》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分香蕉》一、活动目标:1. 了解香蕉的外形特征,学习用动词“分”来表述香蕉的分配过程。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学会分享,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1. 香蕉若干,切成小段;2. 盘子若干;3. 音乐CD《香蕉歌》。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香蕉,引导幼儿观察香蕉的外形特征,激发幼儿的兴趣。

2. 分配香蕉:教师将香蕉分成若干份,邀请幼儿帮忙将香蕉分到盘子中。

3. 品尝香蕉:教师引导幼儿品尝自己分到的香蕉,感受香蕉的口感。

4. 香蕉歌:教师播放音乐CD《香蕉歌》,引导幼儿跟着音乐节奏一起唱香蕉歌。

5.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总结活动中的经验。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分享香蕉,感受分享的乐趣。

2. 环境创设:教师将本次活动中的照片和作品展示在主题墙上,供幼儿和家长观赏。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活动中是否关注到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给予个别化的指导;2. 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否有效地引导幼儿观察、表达和分享;3. 活动设计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4. 活动延伸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帮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准备:教具准备:1. 香蕉模型或真实香蕉;2. 分香蕉的道具,如小刀、篮子等;3. 记录表格;4. 教学PPT或黑板;5. 贴纸或彩笔。

环境准备:1. 干净整洁的活动室;2. 适合幼儿身高的小桌椅;3. 明显的香蕉主题装饰。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香蕉模型或真实香蕉,引导幼儿观察香蕉的特征,并提出问题,如“香蕉是什么颜色的?”,“香蕉是什么形状的?”等,激发幼儿的兴趣。

2. 分香蕉游戏:教师演示如何将香蕉分成几份,并邀请幼儿一起参与分香蕉的游戏。

在游戏中,教师讲解分香蕉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 记录香蕉分配:教师提供记录表格,让幼儿记录自己分香蕉的过程和结果。

《分香蕉》教案

《分香蕉》教案

《分香蕉》教案分香蕉教案教案内容:教学目标:1.了解分香蕉的概念和原理;2.掌握分香蕉的基本步骤;3.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4.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香蕉、刀具、保鲜膜、盘子、纸巾教学过程:引入:1.教师将一根完整的香蕉放在桌上,向学生们展示,并向学生们提问:“你们有没有想过如何将香蕉分成几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非常特殊的方法,叫做分香蕉。

”2.教师简要介绍分香蕉的概念和分香蕉的原理,引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一:选择合适的香蕉1.教师告诉学生,在分香蕉之前,首先要选择一根合适的香蕉。

2.学生观察一根完整的香蕉,寻找形状饱满、没有破损的香蕉。

步骤二:准备工作1.教师将每个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把刀具、保鲜膜和一个盘子。

2.学生将刀具和保鲜膜放在桌子上,备用。

步骤三:分香蕉1.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商议如何分香蕉。

2.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将香蕉切割成数段。

步骤四:观察与总结1.学生将切割好的香蕉放在盘子上,并观察香蕉的形状。

2.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不同形状的香蕉段出现的原因。

步骤五:清理与分享1.学生将刀具和盘子上的香蕉残渣清理干净。

2.教师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分香蕉的经验和感受。

步骤六:课后延伸1.鼓励学生在家中尝试分香蕉,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2.下节课时,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并比较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们在实践中了解了分香蕉的概念和原理,并掌握了分香蕉的基本步骤。

此外,小组合作和分享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通过课后延伸,学生们能够进一步观察和总结,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通过这样的实践体验,学生们能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分香蕉》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分香蕉》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分香蕉》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

3.培养幼儿的分享、公平和公正的个性品质。

二、教学重点1.指导幼儿学会如何分享和合作。

2.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和谈判技能。

三、教学准备1.6个香蕉。

(每个香蕉都可以剥开,分成几个小块)2.6个小篮子。

3.黑板、彩色粉笔、擦子。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在黑板之上画上许多形状不一的果实,然后,学生随意选择,搭配成自己喜欢的水果,并自我介绍是哪种水果。

2. 香蕉分享(15分钟)1.将6个香蕉随机分成若干份,让学生抽取一份香蕉,并将香蕉放入他们的小篮子里。

2.让学生自主组队,每个组拥有两个学生。

3.让每个组把香蕉集中在一起,并让他们自己商量该如何平均地分配香蕉。

4.当组员们商量结束,教师会检查他们的分配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平均分配)。

5.如果分配方案不合理,教师会让学生们再次回去商量并重新分配香蕉,直到所有的组都达成了有效的分配方案。

3. 思考讨论(15分钟)1.请让学生们思考,为什么需要分享,为什么需要合作?2.让学生们谈论分享与合作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要遵守规则。

3.教师引导幼儿明确分配资源对于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有多么重要。

4. 回顾总结(5分钟)教师以互动的形式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并追问学生们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思考分享和合作所带来的益处是什么。

五、教学反思这节课让宝宝们在分享和合作中渐渐体会到了幸福和快乐,尤其是在向小朋友们公平地分配每个香蕉的过程中。

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将互帮互助融入生活中的意识,使他们习惯于与人交往,同时提高了幼儿的社交能力和爱心,这对其今后的成长将起到很好的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香蕉》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学生经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对“平均分”有了一定的认识,从本节开始把“平均分”转换为列除法算式表示,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初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年龄小开始接触除法要有一定困难,所以要通过多媒体教学直观演示和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数一数来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
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
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重点: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的意义。

难点: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及自制课件
学具准备:香蕉图片12张,小棒1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家里来过客人吗?通常你用什么来招待客人呢?
你们真是热情、懂礼貌的好孩子。

你们知道吗,今天,智慧老人家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既不是淘气和笑笑,也不是机灵狗,而是两只可爱的小猴子。

智慧老人拿出又大又长的香蕉给他们当午餐,看一看有多少根香蕉?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要把12根香蕉分给2只小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平均分)谁能说一下什么是平均分?智慧老人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帮忙分香蕉,你们愿意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香蕉”。

二、问题情境
活动一: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1、请你用学具代替香蕉分一分。

2、谁来说说你分的结果?
3、如果我们都没有学具可怎么办?大家还有没有别的方法,知道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吗?
4、你真了不起。

大家知道吗,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屏显:12÷2)÷叫什么名字?除号长什么模样啊?
(中间有一横,上面有一个小圆点,下面也有一个小圆点,大小一样,对得很整齐。

领学生读2遍——“除号”)
4、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2是表示什么?这2又表示什么?
“12”是平均分的香蕉的总数,写在了除号的前边。

“2”
是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

写在除号的后边。

瞧瞧,我们的除法算式站得多整齐呀。

它就能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了2份。

你知道,这个除法算式该怎样读吗?
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2。

(跟读2遍。

)分得的结果是“每份6根”,把“6”写在等号的后边。

分的是香蕉,单位名称应该是什么?
5、练一练。

(除法算式的读法、看图意说出除法算式。


大家读得可真整齐。

那么,下边这些除法算式你也会读吗?
(1)我会读。

6÷2 10÷5 18÷4 20÷5
大家读得真响亮。

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的时候,用除法计算。

活动二: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如果今天,智慧老人家来的不是2只小猴子,而是3只,那12根香蕉,又该怎样分呢?我想大家一定行,小组里的同学一块来,组长做好分工和组织,一人出主意,一人摆图片,一人写除法算式,。

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多,谁的除法算式最漂亮。

学生交流、操作:说一说、分一分、写一写。

板书:12÷3=4(根)算式表示什么?
同学们,除法算式里,除号娃娃已经有了自己喜爱的名字——除号,(屏显:除号)
你知道吗?除法算式里其它的数字也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

你知道吗?
(1)除号前边香蕉的总数“12”叫“被除数”。

(2)除号后边表示平均分成2份的“2”叫“除数”。

(3)等号后边的分得的结果“6”叫“商”。

活动三:小组交流其他分法。

12根香蕉除了可以平均分成2份,或平均分成3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
①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算式:12÷4=3(根)
②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

算式:12÷6=2(根)
③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算式:12÷12=1(根)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能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那么多不同份数,列出那么多个整齐的除法算式,真了不起。

这就是咱们今天学习的新课。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38 ——《分香蕉》。

大家边玩边学可高兴了。

那么,你认识了什么,特别开心?你学会了什么,特别高兴?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都认识了除号和整齐的除法算式。

三、巩固深化
1、帮助小兔分木材。

(1)大森林里小兔家正在装修房子,它要把这18根木材平均分成2份,可它弄不清每份有几根。

你们能帮助它吗?18÷2=9(根)
(2)这18根木材除了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呢?
18÷3=6(根);18÷6=3(根);18÷9=2(根)
2、帮助小刺猬分果子。

(1)仔细观察图,提数学问题。

(12个果子平均分给4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运几个果子?)
(2)根据图意列算式,并说出你是怎样知道商是多少的?
四、实践应用
调查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