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学习心得,纯干货值得收藏

合集下载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1《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也是我深入研究的一本著作。

这次分享的是我对《伤寒论》的理解以及我从中获得的经验。

《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在序中明确提到,该书主要是关于外感热病的治疗方法,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心得。

这本书的结构严谨,共16卷,分别阐述了六经病证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我对《伤寒论》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从表面上看,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伤寒的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这是最直接的理解。

其次,深入一层,我发现《伤寒论》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它还涉及到哲学、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

例如,书中强调的“阴阳平衡”、“调和”等理念,对于我们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有着重要的启示。

最后,从更深层次来看,《伤寒论》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医学思想的缩影,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和追求。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学习六经病证的症状和诊断方法,我能够更好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此外,我还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治疗方法,如汗、吐、下、温、清等法,这些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都有着很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了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中医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学习中医,让传统医学继续发扬光大。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2《伤寒论》读书笔记与心得《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部巨著,它详细阐述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治疗。

这本书的作者张仲景,以其卓越的医学智慧,将伤寒病的治疗方法归纳总结,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被其独特的逻辑结构和内容组织所吸引。

全书以六经为纲,将疾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每一经又各有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这种分类方式既清晰又全面,使得医生能够准确地把握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模版(2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模版(2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模版____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之一,由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系统总结了张仲景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成为了后世医学家学习和应用的重要指南。

学习《伤寒论》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还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以下是我对于____年学习《伤寒论》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是针对一种特定的传染性寒热疾病而写的,但其中所包含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却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中。

通过研读《伤寒论》,我了解到中医学并非是一味地追求症状的控制和治愈,而是注重整体观察和分析,以找出病因及其规律,从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学习《伤寒论》深化了我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医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学习《伤寒论》让我意识到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联系与融合。

尽管中医学在起源和理论基础上与现代医学有所差异,但《伤寒论》中所描述的病理变化、病因、辨证施治等方面,与现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例如,《伤寒论》中强调了“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与现代医学中的“个体化治疗”思想相契合;《伤寒论》中提到的“治疗要从治未病开始”,与现代医学中的“预防为主”的观念相一致。

我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将《伤寒论》作为了解中医理论的重要途径,更将其中的治疗原则与现代医学中的实践结合起来,探索着中西医融合的新路径。

第三,学习《伤寒论》让我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伤寒论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的杰作,贯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医学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不仅了解了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还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天人合一”的观念。

例如,《伤寒论》中所强调的“喜怒伤情”的治疗原则,与现代医学中的心理健康观念不谋而合,体现了古人对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关注。

这让我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并反思现代社会中经常忽略的人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健康问题。

2023年《伤寒论》读后感(精选3篇)

2023年《伤寒论》读后感(精选3篇)

2023年《伤寒论》读后感(精选3篇)《伤寒论》读后感1“想我中医,肇自炎黄。

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

”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

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意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

其著作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

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

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

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

更有人对中医全盘否定,而对西医相信至极。

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全书包含了中医传统理论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中医经典著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2024年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感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此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伤寒论》的体例所吸引。

《伤寒论》以疾病名称为题,将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

这使我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每种疾病的特点,同时也能够将其与其他疾病进行比较,从而有助于提高诊疗能力。

此外,《伤寒论》的篇章结构清晰,内容翔实,对于阅读和理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我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体会到了中医思维的独特之处。

《伤寒论》注重疾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原则,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不同于西医以疾病名称为中心进行诊断和治疗,中医注重对疾病的整体把握,将疾病归纳为不同的证候,以辩证施治。

这种思维方式让我领悟到中医理论的深邃和灵活性,同时也加深了我对中医临床实践的理解。

此外,《伤寒论》对于中医经典理论的阐述也使我对中医理念产生了更深的认识。

《伤寒论》中提出了重要的理论观点,例如“寒为病本”、“治病必求于本”等,这些观点不仅对于了解疾病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指导着临床实践。

同时,《伤寒论》中所体现的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和博大精深也使我深感其独特之处,这对于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外,我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发现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伤寒论》中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体的发生发展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同时,《伤寒论》中提到的“本草求源”的原则也体现了中医注重病因病机研究的思想。

这使我将中医视为一门同时融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对于拓宽我的学术视野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感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深邃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不仅对中医学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伤寒论》读后感(通用7篇)

《伤寒论》读后感(通用7篇)

《伤寒论》读后感《伤寒论》读后感(通用7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伤寒论》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伤寒论》读后感篇1“想我中医,肇自炎黄。

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

”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

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意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

其著作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

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

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6篇)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6篇)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6篇)《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 1“想我中医,肇自炎黄。

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

”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

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意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

其著作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

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

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

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

更有人对中医全盘否定,而对西医相信至极。

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伤寒论学习心得篇1学习《伤寒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刚开始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略有心得,我深深感受到了《伤寒论》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是一部以治疗外感病为主的经典中医著作,它总结了前人千百年来治疗外感病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仲景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

他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例如,在感冒的治疗上,张仲景提出的“解肌法”和“发汗法”,既简单又实用,效果也非常显著。

又如,在咳嗽的治疗上,他提出的“宣肺止咳法”和“收敛肺气法”,针对性强,效果立竿见影。

然而,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伤寒论》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在治疗方法上,过于强调汗法,忽视了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导致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此外,在方剂配伍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剂量过小,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伤寒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

我们应该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伤寒论》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精髓和内涵,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这个行业。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加努力,为中医临床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伤寒论学习心得篇3《伤寒论》学习心得《伤寒论》是我国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经典之一。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伤寒论》主要是通过对多种伤寒病症的分类别,然后结合中医学理论,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来治疗伤寒病症的。

其中的基本证型包括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等,每种证型都对应着不同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伤寒论》读后感(通用7篇)

《伤寒论》读后感(通用7篇)

《伤寒论》读后感(通用7篇)《伤寒论》读后感(通用7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伤寒论》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伤寒论》读后感篇1“想我中医,肇自炎黄。

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

”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

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意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

其著作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

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

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学习心得,纯干货值得收藏。

一《伤寒沦》是中医讲辨证论治的第一部好书,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辨证论治,首重八纲,《伤寒论》首先说明了八纲辨证的方法。

虽然它并没有明文提到八纲,但实际上处处都是讲八纲辨证,而且讲得非常具体,一一都出诸实践,有理、有法、有方、有药,不落空谈;是中医书籍中最切合实际的一部著作,所以历代中医师都非常重视,注释者亦最多,这些注家,对仲景的精义各有发挥;但也正因注家繁多,人自为说,因而莫衷一是,反晦原意,致有注释看得越多反使人有糊涂之感,我认为这是得失相等的。

其实,《伤寒论》的原文,除个别句文外,一般还是很好懂的,与《内经》不同。

《内经》是古代韵文,例如“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成章”等。

《伤寒论》则是古代白话文,譬如“啬啬恶寒,浙渐恶风,翕翕发热”等句,都可能是当时的俗语、形容辞,都给保留下来了。

可见作者的本意,就是要使人易于了解,而不是故意使人费解。

当然,其中也有部分是韵文式,那是另一回事。

因此我主张读白文,不读注解本,尤其是西医师学习中医,对医学与文学都有一定的基础,不看注解,多读原文,不为一家之言所拘,则更能发挥独立思考的作用。

读的方法,可拣为数约占十之六七的、容易看得懂的先读;然后拣约占十之二三的、
不易懂的读;最后再读那些很难读的条文,为数不过占十分之一;老实说,这些难读的条文,实在已属可有可无的了。

这是一。

二《伤寒论》的八纲辨证方法,是以六经为基础的。

讲到六经,就必须承认两点:第一点是承认经络学说,《伤寒论》的六经,是与经络学说分不开的,详言之则分手足十二经,合之则为六经。

第二点是承认《伤寒论》六经与《内经热论》六经的一致性。

有些中医同道,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思想上很混乱,他们似乎承认经络学说,又似乎不承认经络学说;似乎承认《伤寒论》是《内经》之发展,又似乎与《内经》不同,这是不对的。

尽管《伤寒论》中在某些枝节地方与《内经》有些不同,但它的思想发源、理论指导,是与《内经》一贯的。

仲景在他所著的《金匮》中,如《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等篇内,也说明这个问题。

其意义即是:外邪侵犯,由肌腠经络而腑而脏,是其常;由经犯脏,或径犯脏,是其变。

常者轻,变者重;常者缓,变者速,各有其一定的过程。

故离开经络而谈六经,其弊也浅;分割《伤寒论》与《内经》中的六经为两回事,其弊也拘。

要知《内经·热论》是根据经络来讲的,它所举的六经症状,虽然不够完全(《伤寒论》作了很大的补充),但毕竟是根据经络而表达的,其具体症状,在临床上都可以看得到,怎么
可以说它是不同呢?其中最大的误会点,是在《内经》说“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的两句话。

人们认为《伤寒论》的三阴病多是宜温,三阳病也不尽可汗,无法解释《内经》的两句话,遂认为仲景《伤寒论》是特创的见解,与《内经》不同,不是一个体系,其实完全不合。

要知道《内经·热论》是单论热病在六经的变迁,它始终是一热证,后世刘河间心知其意,故云“六经传受,自始至终,皆是热证”,所以在三阴可泄。

所谓“泄”,不一定是用“下”法,但是包括“下”法在内。

譬如少阴病之急下存阴,是热病,是“下”法;同时少阴病之黄连阿胶汤证,旨在养阴泄热,也是热证,也是“下”法。

而“三日可汗”之意,也不是说三阳经都要发汗,而是三阳经可从汗解。

太阳不必说,少阳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濈然汗出而解;阳明欲解时,里气通,壮热退,也多是从汗解的。

而整个《伤寒论》却是论六经的各证(主要是伤寒),以其范围广、变化多,补充了《内经》之不及,补充了具体方药,比起《内经》来,是大大的发展了。

我常常说:仲景的《伤寒论》丰富了《内经·热论》的内容,叶天士的《温热论》又丰富了《伤寒论》的内容,它们是相互联系而发展着的。

如果执而不化,强加分割,则势必步步荆棘、处处是矛盾了。

三如承认《伤寒论》的六经是从《内经·热论》六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话,由是而知《伤寒论》决非仲景个
人所创作,也决非个人经验,因为个人经验,不可能如此丰富而准确。

更不是个人的推想与杜撰,如果是杜撰,那是经不起考验的,又不足为训了。

我的看法,《伤寒论》有三种文字,不能等量齐观。

第一种是已经总结为规律性的颠扑不破的文字。

譬如太阳病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少阳病之口苦咽干目眩;阳明病之胃家实;太阴病之自利不渴、腹满时痛;厥阴病之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少阴病之脉微细、但欲寐等等,均是主要规律性文字,必须记熟的。

六经主要方剂,如太阳之麻、桂、大小青龙、栀豉;阳明之葛根芩连、白虎、承气;少阳之大小柴胡;太阴之理中;少阴之白通、四逆;厥阴之乌梅、当归四逆等,亦是主要规律方剂,也是必须熟记的。

第二种是个别经验,其中可能掺杂后来诸师记录用方经验之语在内。

譬如宋本《伤寒论》29条、30条,证象阳旦、四逆、脚挛急、谵语等同时并见,治法以先复阳、后复阴,最后用下治其谵语。

这方法是否妥当?值得考虑。

诚如杨杏园所谓“从未见过,古人亦无此条例”,真是见道之言。

这一类经验,固然还应重视,但毋须过分,与第一种的条文相比,两者不能同等看待,如果一律看待,反钻入牛角尖了。

第三种是四言韵文式的文字,这与《伤寒论》正交朴实无华、字字着实的文字文法,迥乎不同,不可能是一个人的手笔,这可能是王叔和所加入的。

例如116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
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功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就是四言韵文一类的文字。

当然我们也要重视,但非原作,就不能与规律性的文字等量齐观了。

所以必须分别此三者的不同,方能很好地读《伤寒论》。

至于文字上面有传写错误的,譬如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就明明是传写的错误了。

白虎为清热之剂,如何说是里有寒?白虎汤并不能退表热,如何说是表有热?以前注家对此条各有所解,振振有词,有的说“寒”字是作“邪”字解的;有的说“寒”是指远因而言,今已郁而化“热”矣;有的说“寒”字古人作“痰”字解,详引古书以鸣其博。

此均为妄人妄语,蹈注疏家恶习者也。

不思仲师一部大书,千言万语,无非欲使人明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大纲,焉有于此条则突发奇想,而将绝对相反字面用于其间,引人故入歧途,使后人多出如许议论耶?全部文字处处明了,独此相反,决无其事,理不可通,其误无疑,改之最为了当。

但是又有人说,表有寒也不可用白虎,当改为表有热里有热,如《金鉴》引王三阳即作此说法,这就不妥当了。

如果如此,即当云“表里俱热”,不应云“表有热里有热”,盖古人文法不如是。

应知“表有寒”,不是指寒邪而是指表有恶风、恶寒、肢厥等症之简称,乃续上二条而言之。

“里有热”亦是指热症,非指热邪,知此,则文义目顺。

后人误以“寒热”二字指病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