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服装设计应用论文成稿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艺术设计教学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艺术设计教学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艺术设计教学论文摘要:随着当前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审美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对艺术的追求现象越来越普遍。
因此,对当前的艺术设计教学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而且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必须进行一定的创新发展。
在艺术的设计教学中,引入“非物质文化”视角,提升了进行艺术教学的效果,丰富了教学内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因此,本文针对当前艺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的引入进行了分析,有效的缓解了当前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艺术设计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宝贵财富,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针对当前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引入艺术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丰富学习内容,接触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一、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当前的艺术设计教学中,主要的理论体系还是沿用传统的包豪斯体系。
这种体系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而且包豪斯体系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调节艺术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包豪斯体系的产生和发展,对传统观的艺术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改变了社会工业生产中缺乏审美意识的弊端,同时,第一次将审美需求的概念纳入到了具体的产品设计中[1]。
但是,包豪斯体系也受到了工业化生产的影响,使它具有了标准化和规模化的限制,所以,具体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包豪斯体系中强调了几何图案在艺术设计中的效果和作用,但是也使一些设计者忽视了设计对象的情感因素,具体表现在民族性的审美情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设计出来的产品脱离了实际的社会审美需求。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引入的可行性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中,主要是指被各个社会群体、团体以及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一些表演、实践、表现形式以及知识体系和技能等有关的实物、工具、艺术品和文化场所等。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服装设计应用论文成稿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服装设计应用和如何保护本文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设计灵感。
不仅仅是服装,任何创新都是应该有根有据,能够追本溯源的。
电影也是,音乐也是,舞蹈也是,文学也是,绘画也是。
他们相辅想成,如兄弟姐妹一般,互相作用,娱乐和影响人们的心灵,然而形而上学的,一味空中阁楼般的牛逼创新,定是不成气候的。
时尚需要民族的力量,好好保护,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时尚才能走的更远、更长,被更多的人认可和追求。
关键词:民族文化,妆容,时尚,保护,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人类文明的印记和传世的技艺, 因为如果真的到了遗失不见的那一天,人类文明将失去一项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而那天注定也将是时尚迷们的哀悼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又译为无形文化遗产),也可简称为非物质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河南是资源大省,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历史根基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厚。
然而任何设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我们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设计才能做的刚好,更全。
中国传统文化在带有民族文化的服饰上得到最直观的体现,既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又是中华民族身份和中华文化主权的有力象征。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那么它与服装设计应该怎样纠葛不清呢。
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不胜数。
在民间广为流传,几乎咋中国人都人尽皆知的有:古老美好的传说,1、花木兰传说(虞城县)2、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汝南县)3、盘古神话(泌阳县、桐柏县)4、白蛇闹许仙传说(鹤壁市淇滨区)5、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武陟县、汝南县、西平县、遂平县)6、柳毅的传说(卫辉市),这些有的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有的被写成了供后人阅读的小说,其中生动的服饰形象折射出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现状,寄托了人民的美好愿望,使我们从中领略到服装文化所反映和包容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内涵。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不以实物形态呈现的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技艺等。
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传承千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河南省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代表作品有豫剧、舞狮、太极拳、封丘木版年画、周口锣鼓、焦作民间书画、夏邑石刻、漯河老茶馆、商丘麻雀画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宗教、民俗、民间艺术等元素,展现了河南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价值。
1. 豫剧和舞狮豫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南省,是中国的"十大戏曲"之一,被誉为"百戏之祖"。
豫剧融合了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多种戏曲元素,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剧情特色而备受观众喜爱。
舞狮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也是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形象独特、造型精美、音乐优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将豫剧和舞狮融合到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可以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手工艺品、服饰饰品、艺术礼品等,满足现代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需求。
2. 太极拳和封丘木版年画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形式,源自河南省的少林寺,以其缓慢、流畅、柔和的动作而闻名于世。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武术功夫,更是一种养生健身的方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封丘木版年画则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形式,其形象清新、色彩艳丽、内容丰富,富有乡土气息和文化韵味。
将太极拳和封丘木版年画融合到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可以设计出具有健康养生、民间艺术特色的家居装饰品、文化艺术品、生活用品等,满足现代人们对健康、环保、文化产品的需求。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摘要】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文化资源,对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详细探讨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挖掘与应用,传统技艺在设计中的转化,以及与现代社会需求的对接。
从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启示和具有河南特色的产品打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结论部分强调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发展前景。
总结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为保护和传承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
【关键词】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挖掘,转化,现代社会,启示,河南特色,重要性,发展,应用价值1. 引言1.1 介绍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民俗文化、口述表演等各种形式,承载着河南人民多年的智慧和创造力。
河南省内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名录,如豫剧、少林寺功夫、黄河大合唱等。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河南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是河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还承载着河南人民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热爱。
通过挖掘和保护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使之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可以打造出具有河南特色和现代审美的文化创意产品,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生命,实现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1.2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重要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注入现代产品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这样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也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可以满足人们对文化情感和审美追求的需求,让人们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在当今服装创新设计中的运用优秀论文

传统文化在当今服装创新设计中的运用优秀论文传统文化在当今服装创新设计中的运用优秀论文1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理念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民族艺术等,“天人合一”的理论或“人与自然统一”的观点贯穿其整个思想体系,直接影响了现代中国本土服装的设计理念。
“例外”、“天意”、“夏资陈”都是具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本土服装品牌,体现出了东方知识女性追求个性、舒适的生活理念,强调人的气质和神韵之美。
中国风格的服饰在国际时尚舞台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是因为设计师在构思设计的主题时候,对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突出设计主题的文化理念,并能够很好地与时尚趋势进行结合。
中式风格服装的发展需要将其精神内涵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从而追求一种中式的意韵。
2传统服饰的创新设计在服装设计中,传统服饰创新设计的理念不是孤立的理论,它应对现代服装款式造型、色彩、面料和装饰设计等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1款式中国的传统服装基本特点在于:采用平面化的裁剪手法,塑造宽松的服装造型,减少接缝,尽量掩盖人体曲线。
服装的款式外观造型设计,主要指的是服装的外轮廓造型。
服装的款式造型设计还包括内部细节的结构设计,如:衣领、衣袖等零部件设计和省道、褶裥等结构线的设计。
以袖子设计为例,自古以来,东方人宽衣博带,多为连身袖,从基本型上创新,突破原有袖子的基本型,由平面转化为立体,内形的设计变化可以考虑运用直线、曲线的'分割及装饰线的设置重新设计;还可以在衣袖上添加扣拌等细节装饰变化,或利用绣花、拼色、拼料、缀饰、立体花、褶皱等处理手法,还可以突破面料的限制,添加使用新型材料,在工艺结构方面创新,将原有的工艺分解、重组,创造出崭新的工艺方法;在装饰手法方面创新,可以是清新简约的、繁琐奢华的、夸张怪诞的,使服装变的生动、趣味、新颖。
2.2色彩与图案在中华传统服饰中色彩与图案的“虚拟寓意之美”的表达无处不在,将意象性思维构造出来的形象赋予神秘色彩,是中华传统服饰的必要表达形式,从而表现出远古文化的精神魅力。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河南是一个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充分利用和应用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仅可以挖掘和传承河南文化的独特价值,还可以为产品设计注入更多的灵感和艺术元素,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作为产品设计的主题或灵感源泉。
河南有着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豫剧、洛阳民间艺术、传统木雕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成为产品设计的主题。
设计师可以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经典元素和特色,将其融入产品的外观设计、图案纹理等方面,使得产品既富有地域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趋势。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产品赋予故事性和情感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人文情感。
设计师可以从其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故事或传说,将其融入产品设计中,通过产品的形态、材质等方式讲述这些故事,使产品具有更多的情感共鸣和文化内涵。
设计一款以河南传统戏曲故事为主题的手工艺品,不仅可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让消费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故事的魔力。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产品的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工艺技法和传统工艺。
设计师可以深入研究和了解这些工艺技法,将其运用到产品设计中,提高产品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感染力。
传统的陶瓷工艺可以应用在现代家居用品的设计中,传统的织锦工艺可以应用在现代服装和家纺品的设计中,这些都可以为产品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这些遗产包括口传文化、戏曲、织锦、剪纸、景泰蓝等,是河南文化的瑰宝,也是河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河南省政府逐渐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其进行了大力度的挖掘和整理,并推广应用于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中,以增强“文化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文化气息和民间特色是其最具魅力的特点,这种文化气息和民间特色正成为各类文化创意产品中的重要元素。
例如,河南的民间艺人制作的金属工艺品,常常出现在现代家居生活用品中,如茶壶、茶杯等。
河南的陶艺、绸缎、折扇、彩灯等文化元素也被应用到各类玩具、礼品、家居配饰等文化创意产品中,加深了产品背后文化的内涵,也为客户提供了更多具有个性化和文化气息的选择。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中,文化创意产品既要考虑传统文化的保留性和传承性,也要考虑现代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因此,产品设计师需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结合进行设计和创造,增加文化产品的魅力和趣味性。
例如,许多河南非遗文化产品都采用现代创新和传统元素相结合的形式,例如剪纸艺术作品和印染工艺品,采用现代图案和颜料技术与传统手工制作结合,增加了产品的时尚感和多元性,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河南省政府和文化机构也在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河南省文化厅和铁路局合作开展“走近非遗,体验中国之美”活动,将非遗文化艺术呈现在火车旅游中,让游客在旅行中感受传统文化和现代创新相融合的非遗产物。
这种形式也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既丰富了文化遗产的内涵,也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我们期待着更多的设计师和企业能够将河南非遗文化融入到自己的产品设计中,为现代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文化底蕴和美好体验。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河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人的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习俗和传统医药等非物质形式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可以创造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现代审美的产品,为非遗传统注入新的活力。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豫剧、洛阳瓦罐、新郑黄帝陵庙会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项目。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间传统,通过将其运用到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可以为这些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尚元素,提升其传播和传承的活力。
结合当地资源和特色,设计师们可以通过创意和技术手段,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的产品,更好地推广和传承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艺等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的总称,包括口述文学、民间音乐、传统舞蹈、民间戏剧、民间美术、传统医药、民俗、民间工艺等,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的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以此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和价值。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运用,不仅可以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也可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3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意义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创新形式,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我们可以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使其在当代社会得以传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服装设计应用和如何保护本文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设计灵感。
不仅仅是服装,任何创新都是应该有根有据,能够追本溯源的。
电影也是,音乐也是,舞蹈也是,文学也是,绘画也是。
他们相辅想成,如兄弟姐妹一般,互相作用,娱乐和影响人们的心灵,然而形而上学的,一味空中阁楼般的牛逼创新,定是不成气候的。
时尚需要民族的力量,好好保护,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时尚才能走的更远、更长,被更多的人认可和追求。
关键词:民族文化,妆容,时尚,保护,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人类文明的印记和传世的技艺, 因为如果真的到了遗失不见的那一天,人类文明将失去一项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而那天注定也将是时尚迷们的哀悼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又译为无形文化遗产),也可简称为非物质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河南是资源大省,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历史根基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厚。
然而任何设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我们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设计才能做的刚好,更全。
中国传统文化在带有民族文化的服饰上得到最直观的体现,既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又是中华民族身份和中华文化主权的有力象征。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那么它与服装设计应该怎样纠葛不清呢。
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不胜数。
在民间广为流传,几乎咋中国人都人尽皆知的有:古老美好的传说,1、花木兰传说(虞城县)2、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汝南县)3、盘古神话(泌阳县、桐柏县)4、白蛇闹许仙传说(鹤壁市淇滨区)5、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武陟县、汝南县、西平县、遂平县)6、柳毅的传说(卫辉市),这些有的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有的被写成了供后人阅读的小说,其中生动的服饰形象折射出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现状,寄托了人民的美好愿望,使我们从中领略到服装文化所反映和包容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内涵。
民间美术有: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市)、黄河澄泥砚(郑州市惠济区、孟州市、陕县)、秦氏绢艺(滑县)、方城石猴(方城县)、民间剪纸(陕县、灵宝市、卢氏县、辉县市、鲁山县)。
服饰体现着文化,同时又具体地以美术的形式显现出来。
以人物动物形象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是记录和表现所处时代的服饰形制,穿着风尚的最好艺术形式之一。
剪纸艺术也继承了古代铜器的秀丽、细致、夸张的风格,是民间代代相传的传统艺术,表现了民间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服装的装饰手法和形式,在剪纸的艺术中都能找到,如:团花。
角花、二方连续花边、满花、袖口花、几何图案等。
在色彩的处理上也可以大胆的用到今天的服装设计中,例如以蓝白为主色调,黑为主色的服装设计,彩色剪纸中的红与绿、蓝和紫、黑和黄等色彩处理方法也是可以借用的。
民间年画尤其是木板年画,以表现人物为主的题材,记录了大量当时的当时流行的服饰,从年画中也可以发现许多披肩的款式,“裤脚花边”、“袖口花边”等多种多样,可以从年画中,找出当时服饰的流行概况。
民间音乐板头曲(南阳市)、中州筝派(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唢呐(沁阳市、信阳民歌(信阳市)民间舞蹈火龙舞(孟州市)、苏家作龙凤灯(博爱县)、高抬火轿(沁阳市)、齐天圣鼓(灵宝市)、回民秧歌(项城市);民间戏剧及曲艺有豫剧(河南省艺术研究院)、曲剧(河南省艺术研究院)、越调(周口市)、大弦戏(滑县、濮阳县)、四平调(商丘市、濮阳县)、大平调(濮阳县、滑县、延津县)、皮影戏(灵宝市、罗山县)、河阳花鼓戏(孟州市)、二股弦(武陟县)、光山花鼓戏(光山县)、南阳曲艺(南阳市)、扁担戏(新蔡县)。
中国戏曲是指中国传统戏剧,豫剧是咱河南人是绝对地方的民族代表,但如果没有服饰,就没有中国戏曲。
中国的传统戏装在古代冠服造型的基础进行了提炼、夸张、美化。
豫剧以生旦戏为主,长靠、短打武生戏很少,武丑戏更少,舞台上基本看不到像孙悟空、时迁、杨香武需要勾脸的角色。
净行多是包公戏,也不见窦尔墩、徐延昭、鲁智深这样的花脸角色。
有的只是在杨家戏中像焦赞、孟良这样戏份很少的花脸,所以豫剧的生行化妆远没有京剧那样丰富多彩。
50 多年过去了,河南旦角演员依旧经常采用的还是涂脸、吊眉,帖片子、帖鬓,罩网子,插头面等一套传统的化妆方法,净行演员依旧要开花脸。
但当今豫剧化妆方法及技巧,比起50多年前已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
比如在50年前,演员的化妆是“看远不看近”,无论生旦净丑,涂色都比较重,线条也比较粗,因为那时电视远没有普及到老百姓,演员不必考虑在银屏上的形象好不好看,只要让后排观众看清楚就行了。
现在演员上电视的机会多了,化妆自然要考虑在镜头前的形象,于是脸部色彩淡多了,线条也细多。
现在是“看近不看远”,当然这种化妆方法也有它缺点,就是在后排的观众看不清演员的鼻和眼。
如何既看近,又看远,把二者兼顾起来,将是戏剧人研究的一个课题。
与过去相比,豫剧演员化妆样式比50多年前要丰富的多。
单就旦行来说,除传统的大包头、古装头外,还有不少演员喜欢的略施粉黛,头饰求精而不求多,服装求淡雅而不求华丽,从越剧学来的化妆方法。
还有在新排历史剧中,各剧团创新了一些梳妆发型和着装样式,有的追求清新雅淡,有的追求富贵豪华。
拿旦行服装来说,有的是宽袍大袖,彰显大气,有的者在胸腰部作紧身设计,甚至袒胸露腹。
当今豫剧舞台上演员化妆样式多种多样,绚丽缤纷,但居主导地位的还是传统样式,那些别出心裁的样式是好是坏,只能让观众和时间来检验。
纵观当今豫剧演员化妆,的确有了许多进步,生角、旦角化妆越来越精美。
张宝英、虎美玲、牛淑贤、王清芬至今仍保持着匀称的身材,扮上妆比她们的实际年龄要年轻的多,漂亮的多。
当今净行的脸谱也掺进了时尚元素,原来包公是一脸黢黑,现在黑油彩中添加去一些红色,提高了色彩的亮度,那黑里透红的脸庞,更能体现男性的阳刚美。
戏曲化妆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演员面部的化妆,我们演员还不够注意根据自己的脸型、胖瘦及年龄,也不注意剧中人物的身份来修饰自己面部缺陷,不注意自己面部的色彩的调研与搭配,也不讲究吊眉和勾眼,使面部色彩不够明亮,不够柔和、不够干净。
京剧旦行若采用传统的包大头的化妆方法,除丫鬟仆女外,是不在前额梳“刘海”的。
而豫剧旦行演员却欣赏梳“刘海”的化妆,甚至扮演大家闺秀也要梳个“刘海”,殊不知这种装扮,却破坏了角色的端庄秀美和大气。
当今活跃在我省舞台上的著名演员都十分讲究化妆,在技巧上都有较大提高。
李金枝、田敏、李树建、魏俊英、连德志等上化妆后,个个风采奕奕,气度不凡。
近年来我省戏校在选材上,也都重视学员的脸型和骨架,使豫剧的队伍中出现了一批靓妹和帅哥。
企盼着他们中间能出现几个扮相好,身段好,唱做皆优的戏曲新秀,与当今舞台的中坚力量联合打造一批戏曲精品,进一步提高豫剧的文化品味,延续豫剧舞台上的美丽。
也让观众看一看,我们个男演员阳刚,女演员妩媚,一个比一个时尚、漂亮。
戏剧人物着装的定制,形成了中国戏曲特有的形式美。
手工技艺有杜康酿酒工艺(伊川县、汝阳县)、钧瓷烧制技艺(禹州市)、镇平玉雕工艺(镇平县)、泥咕咕(浚县)、棠溪宝剑铸造工艺(西平县)、汝瓷烧制技艺(宝丰县、汝州市)、唐三彩(洛阳市)、汴绣工艺(开封市)。
汴绣是集色彩与图案于一身的,它是中国刺绣中的一支奇葩,因起源于宋都汴梁,故有汴绣之称。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之闺绣画……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
相传当时相国寺附近的绣巷即为民间绣工聚集之处,十里都城到处珠廉绣额,盛极一时。
汴绣是纯手工艺术品,它具有形象逼真、古朴典雅、层次分明等特点,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格调高雅、色彩秀丽而著称。
蒙针绣、打子绣、套针绣、戗针绣、乱针线、双面绣等30余种针法和绣种,使汴绣独具特色。
《清明上河图》是汴绣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汴绣是中国刺绣中的一支奇葩,是极具中原地域特色的“国宝”级绣种。
因起源于宋都汴梁,故有汴绣之称。
据记载:北宋时期,皇宫设有“文绣院”,聚集三百多名绣女专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刺绣服饰和绣画,所以宋绣亦被誉为“宫廷绣”或“官绣”。
后逐步流传于民间,在中原大地发扬光大。
据明代屠龙《画笺》所载:“宋之闺秀书,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必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交书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回不可及”。
当时位于相国寺东的绣巷即因绣品店铺集中和居住大量绣工而得名。
可谓十里都城到处珠廉绣额,盛极一时。
汴绣是纯手工艺术品,具有古朴典雅、层次分明、丰神宛然、栩栩如生等特点,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雍容典雅、色彩秀丽而著称。
蒙针绣、打子绣、套针绣、戗针绣、乱针线、双面绣、双面异色绣等30余种针法和绣种,既有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纤细的特色,又独具粗狂豪放的中原地域特色。
汴绣针法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又利于表现气势磅礴的山水风光,刻画人物形象更是细致传神。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传统工艺汴绣来说,不能只是单一地注意技艺的应用,应该更多地站在人类情感的角度进行更多的思考。
汴绣的魅力在于手工制作。
反过来,手工艺品的漫长周期和艰辛历程又制约了刺绣的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
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推出汴绣新形象、新工艺、新内涵,以适应现代人的需要,使刺绣能在服装设计上充分利用、走出国门适应发展,融入到当今市场经济需求的设计快速发展中将是传统技艺的出路,也将是充实传统设计丰富设计文化的有利因素。
将“物化”和“人化”进行有效的统一,从而使刺绣更好地服务于服装,使设计更符合爱时尚人们的审美追求民间知识、少林功夫(少林寺)、太极拳(温县)、八卦符号文化(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洛阳牡丹栽培技艺(洛阳市)、洛阳水席(洛阳市)、开封又一新糖醋软熘鲤鱼焙面(开封市)、开封马豫兴桶子鸡(开封市)、开封第一楼小笼灌汤包子(开封市)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为鹤壁市所辖。
浚县泥塑形体较小,大的不足20厘米,小的只有4至5厘米,因其尾部有两小孔,吹时发出“咕咕”的声音,故称“泥咕咕”。
黎阳镇杨圯屯是泥咕咕的主要产地。
浚县泥咕咕的基本内容有人物、动物、飞禽三大种类一百多个品种。
它历史久远,有着浓厚的民间特色,造型古朴,夸张别致,深受广大群众和专家学者的好评,被民俗学专家称为历史的活化石。